到底是什麼決定了對事物理解的深度?

以前上高中的時候,有一個學霸同學,跟我上下鋪三年,至今他的學習方法都讓我記憶深刻,望塵莫及,我們一起吃,一起住,一起上課,從未看到他做大量的習題,熬夜看書,可是他學習成績總是一騎絕塵,我與他探討學習的問題,他總說你得多看課本,多看基本的定理和概念,他給我講題(該題我們都未見過),每讀一句,他都能隨手寫出這句話涉及的若干知識點和基本概念,並且能清晰指出該知識點在課本的那一章節,那道例題是怎麼樣的,在讀完題之後,他又給我分析,他列出的那些知識點是由哪些知識連接起來的,出題人想考察我們什麼能力,完全是一個設計者的角度,讓人賞心悅目,我聽完之後都跪了,我意識到了,這是一種方法,我也研究了,略有提高,但是始終無法達到他那種高度,但是他對基本定理和概念的理解深度,令人髮指,這種能力尤其體現在理科的學習上,他麻省理工畢業後,現在再美國的實驗室做物理學方面的研究,我的問題是,到底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對事物的理解的深刻程度?這種洞察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么?


知識儲備,領域內基本功和學習方法

掌握這些,基本就夠了。
剩下的按我老師的說法
只要是你想做的,拚命想,努力做,總會做成的吧


對不起 因為郵箱密碼泄露 沒敢用這個賬號。今天整理賬號時候發現你的邀請。

我就簡單根據我的經驗說說吧。

我一直欣賞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理論。而且我認為知識必須是在前面的,這就需要每個人必須需要一段安靜的時間來對事物有一個思維上的認知。然後不要瞻前顧後,一定要鐵定了心去干一件事。這樣經過系統的鍛煉。就會形成一種自己的思維模式——先知後行。所有的事情都會有調理,在做事的時候也會達到「心外無物」的境界。

這是我好幾年一直堅持的做事的模式。希望對你有幫助。


推薦閱讀:

怎样用符号来描述这个世界?
偏好度(TGI)是如何計算的,以及如何理解這個指標?

TAG:天賦 | 智商 | 分析能力 | 洞察力 | 理解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