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作為什麼到了宋朝被大加推崇?和當時的大環境或者流行詩風有什麼關係?
晚唐元稹已經極其誇讚杜詩,並且在杜甫晚年詩名就已傳播較廣,具體陳貽焮《杜甫評傳》應該會有。下面答題還把宋代當成杜甫詩名突然顯赫的答主自個人修正答案去。
謝邀。老題了,沒人噴,不怕,隨便亂寫點兒。
更一個。這個回答里,對立的不是唐與宋,甚至連完整的唐也一次都沒有出現過。移來答中晚唐之學杜,大抵調整輕重、更換證據,勉強可用。另,推崇與大加推崇乃至顯赫,李杜並稱與杜一李二韓三,有所區別,不可不察。
以下原答。
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萬里露寒殿,開冰清玉壺。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杜甫《槐葉冷淘》
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蘇軾《王定國詩集敘》
太白詞語迅快,無脫處。然其識污下,詩詞十句九句言婦人與酒耳。——王安石,見《冷齋詩話》
2.在一系列的對外戰爭失敗(不辯)與叛亂、分裂後,中晚唐人的心態已不復盛唐氣象。始終活在遼、金、蒙古陰影下的宋人,心態也可以想見。在學杜之前,宋初尚有三體,白體學白居易,西昆學李商隱,晚唐學賈島、姚合,俱是從中晚唐入手,可窺風尚。
3.在這一時期,儒、釋、道的切磋、融合,也有了一個總結。釋、道不論,儒學轉向了理學。所謂理學,雖完成於程、朱,但其興起還要更早。理學一脈,講求「內聖」、「正心誠意」,即是內省和反思。李白自是外放不羈、難於苟同,而杜甫每每發乎己而歸於仁,則確乎「正心誠意」了。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東坡問老杜何如人。或言似司馬遷,但能名其詩耳。愚謂老杜似孟子,蓋原其心也。——黃徹《碧溪詩話》
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
4.杜甫處在轉折點之上,其詩歌也確實將新時代的特徵,展示得較為充分和全面,留下了豐富的遺產。(突然就不想寫了...orz。)這方面基本回到文學的本行,論述已經很多,從略。(義正詞嚴貌)
總之,經開天之盛、安史之變,建安以來的政治制度、思想背景、文化風尚都告一段落,文人的風氣與追求,已迥然不同。比起盛唐來,宋人對包括杜甫在內的中晚唐詩,更為親近。相比於在壯年就名動天下的李白,杜甫的一生相當寂寞,其詩文確實也在生前死後相當長的時間未被認可,可謂「千秋萬代名,寂寞身後事」。第一位極力推崇杜甫的後世詩人是元稹,是他首先將杜詩拔高,甚至認為杜詩超過李詩。當時,李詩已被公認為第一,元稹如此驚世駭俗的言論一方面確有為杜甫鳴不平的因素,然而更重要的,是為「新樂府運動」鋪平道路,可以說是有詩歌創作理論上的私心的。
元稹和白居易同為新樂府運動的代表運動,講究詩歌要明白如話,針砭時弊。開宗立派是一件相當艱難的事情,因為當時已經有以李白為代表的眾多大詩人封神,時人大多以為詩歌創作至李白,已空前絕後,後人難有建樹。因此,元白等人想要破舊立新,勢必要瓦解大家對李白等人的無限崇拜與迷信,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借力打力,提出一個被埋沒又確有偉大之處的詩人,發現其不朽之處,將其抬高到李白的地位之上,告訴詩壇長江後浪推前浪,唐詩尚有發展的餘地。因此,元稹等人抬杜貶李的理論應運而生。
然而,元稹的理論並非一呼百應,與元白大致處於同一時期的中唐詩人韓愈就曾公正的指出「李杜文章在,光焰萬古長」,李白與杜甫的詩歌都將不朽,任意褒貶毫無意義,同時諷刺這種行為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即便如此,杜詩的價值確實存在一個相對緩慢的被認可的過程,及至宋代,被蘇軾等人大加推崇之後,才有了真正足以和李白並肩的過程。究其原因,個人認為大致有二。
其一,語言風格上,杜詩沉鬱頓挫,極其工整,用字反覆推敲,不贊一詞。而李詩汪洋恣肆,充滿想像,用字十分自然隨意,不拘一格。這本是二者各自不朽之處,然而後世學詩之人,往往只能在杜詩的「規矩工整」之處下功夫,學不來李白的「渾然天成」。就像一為聖,一為仙,後人尊聖賢為萬世師表,對仙人只能頂禮膜拜,一個道理。因此,後世千秋萬代,學杜詩的多,超越杜詩者卻寥寥無幾,杜甫的地位自然慢慢提升,以致崇高了。
其二,思想境界上,杜甫一生憂國憂民,崇尚「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呼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感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其思想內核是儒家的民本與忠君愛國,他的詩和儒家思想是極度契合的。而李白的詩相比之下極其自我,「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且放白露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些詩歌有著鮮明的道家情懷,自我而飄逸,彷彿千秋萬代,紛紛擾擾與我無關。甚至寫道「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公然嘲諷聖賢,這是杜甫萬不可做的事情。李杜詩歌思想風格的不同,是所處時代變化使然,盛唐歌舞昇平,有著吞吐八荒六合的氣象,而安史之亂後民生凋敝,百姓多艱,杜甫自然寫不出「主人何為言少錢」了。然而,當代時代變化影響詩歌創作風向的同時,後世時代的變化也左右著對詩歌的評價。盛唐之後,以致明清,農業文明發展極度緩慢,甚至停滯後退,而君權日盛,儒家學說被世代強調,忠君愛國不再是士大夫的理想,反而成為守則,尤其南宋程朱理學的興起,使得封建禮教完整嚴密到無以復加。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儒家思想為底色的杜詩自然備受推崇,成為詩壇圭臬。李白詩歌的風流飄逸,成為越來越遙遠的迴響。
當然,李杜之間並不存在誰更偉大的問題,千古詩壇的「雙子星座」各有千秋,這是早已載入史冊的公論。藝術評價是一件十分私人的事情,因為各有偏好,眾口難調。但同時,藝術評價也受時代風氣的影響,李杜的詩在歷史浮沉中,歷經不同的過程,終於殊途同歸,這是冥冥中的一種圓滿。
非文學專業,個人淺見,歡迎討論,接受批評。講真,在當時,杜甫是活在李白的陰影下的。
而且,早期就《望岳》來看,杜甫在浪漫主義方面的確還是比不過李白的,且杜甫的經典之作大多是在大唐由盛轉衰之時悲痛之作,如三吏三別和最後的一歌,其風格開始與李白截然不同,就審美來講,杜詩中那種燕趙悲歌的氣氛是中國詩史中最燦爛動人的。
而杜甫當時不出名的原因,我認為很簡單,當杜詩水平達到最高的時候,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沒!人!
到宋朝火了的原因就更簡單了,漢文化復興,搞藝術的人又多了唄。
好多當時人認可,只是沒捧到聖的程度,宋代推崇,是因為學詩可學杜。和社會背景、詩風也有關係,宋代文化下移,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詩文轉向質樸簡約,而杜可算代表,李白學不了,白居易等地位也提高不少
扯一句題外話,杜甫最早被推崇是在中晚唐,韓愈元稹那撥人;宋朝算是第二次被推崇。
孔子活著時也不是太牛逼,起碼別的諸侯沒幾個把他當回事的。
杜甫入世,李白出世。人可以出世一時,不能出世一世。
推薦閱讀:
※你是因為什麼契機喜歡上詩詞歌賦?
※初學詩詞,已經接觸了格律,誠求大佬指點應該按照怎麼的順序閱讀古人的集子?
※怎樣學習填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