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雲《手機》第三部分為何要寫嚴守一爺爺奶奶的往事?這是什麼手法?


我讀書有個壞毛病,喜歡把每位作家寫過的書全部擼一遍。這習慣何時養成已不可知,只知從我年少看金庸時,已有這病根。年少時我熬夜看金庸全集,一個人躲在被窩,或躺或仰的看,看得我頭昏腦漲,耳暈目眩,神色恍惚。那種全情投入的感覺,到現在回味起來,還自覺得意。

那是段極其美好的時光。因為看過金庸全集,後來在和人聊金庸小說時,如果得知有人只看過電視而沒看過小說,我會有高人一等的感覺,內心底氣很足,俗稱:小驕傲。

看過小說的我,也會有所比較,明白金庸不是每部小說都寫得很屌,像《書劍恩仇錄》較其他小說,無論是文筆,還是邏輯結構上,都差好幾個檔次。《射鵰英雄傳》中人物性格單一,是一大敗筆,至於許多人推崇備至的《鹿鼎記》,我卻不喜歡。

當然,從個人來說,最喜歡的一部小說,既不是愛得你儂我儂的《神鵰俠侶》,也不是性情孤傲的《笑傲江湖》,而是一部很短的短篇——《白馬嘯西風》。喜歡這部小說的理由很簡單,就因為書中最後那句「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我甚至偏執的認為,一個人在青春年少時,在讀金庸小說時,若沒讀過《白馬嘯西風》,這輩子真白活了。

或許是身邊看武俠小說的朋友居多,心中有俠客夢。以前讀書時,也常泡在武俠論壇,看他們聊金庸,可我不敢參與,因為在我心裡,一直有個結打不開:我不覺得自己懂得俠客,也對自己是否真正看原著有過懷疑。原因我接觸武俠,不是從小說直接入手,而是受電視電影影響,間接閱讀書本。沒有純粹,直觀感受人物形象的閱讀,算讀過原著嗎?我不知道。我唯一所能明白的,是我看完小說後,發現透過鏡頭所呈現出來的小說,有諸多瑕疵。這些瑕疵無論是在人物塑造,劇情流暢度,邏輯結構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大差別。

不過金庸小說在拍攝成影視劇的改動還不算太大。我讀古龍小說才真正明白,世界上似乎除了王家衛能拍出古龍小說的那種味道外,其他導演都在毀原著。《武林外史》中的朱七七,《流星·蝴蝶·劍》中的孟星魂,《蕭十一郎》中的風四娘等等,這些導演編劇們在脫離原著的過程中,任意塑造人物角色,使我這看過電視電影后,再讀小說有太多不適之感。

其實明眼人都明白,小說歸小說,影視劇歸影視劇,這完全是兩碼事,不能混為一談,好的小說被拍成爛電影的比比皆是,拍成經典的也數不勝數。可不知怎的,我總在看完一部影視劇後,若知道有小說,便要再看一遍,做個比較,才能落下心中大石。看《手機》亦如此。

《手機》這部電影出來時,馮小剛已火。看這部電影,我只覺葛優扮演的嚴守一咋這麼可樂,用裡面的台詞就是「你咋這麼愛貧」。

電影著重對嚴守一的喜劇描寫,身邊女人輪番成為他一張嘴下的受害者。他的好朋友,費墨,地道的男二號最後也淪為欺騙者。那書中是這樣的嗎?

在小說里,嚴守一是個內心糾結的人,他嘴貧,戲謔,這與電影的人物塑造一致,然而與電影人物不同的是,小說中的人物心裡活動很豐富,每次在跟身邊的女人打電話時,會做一系列權衡,大多時候他並不想騙人,不想傷害身邊的每一個人,用現在的俗語講就是:和事老,誰都不得罪。可正因如此,配上一系列陰差陽錯的事情發生,使得他到最後腦門一亮,在奶奶死後,將手機扔進火里,從此不再用手機。

費墨在小說里是一根隱線,從頭至尾都是一副書生模樣,並不像張國立演的那樣,滿口四川話。他之所以出事,也犯了嚴守一同樣的毛病——出軌。男人只要一出軌,心裡就有鬼。多年夫妻百事哀,同床異夢,費墨說,只因兩人距離太近,有了手機沒了距離,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可這能怪手機?或許還是因為夫妻倆互相猜疑所導致的結果。

在我看來,小說似乎在用手機,敘述科技對人的隱患,這些擔憂有一定道理,只因人之間的距離從車、馬、郵件的發展,忽而一轉,瞬間變成不到一秒鐘便可聯絡感情,以前說謊是件很簡單的事兒,調查取證也會費一番功夫,怎樣說都行。現在有了手機,若要說謊,包庇者和說謊者,就需要費一番腦子。嚴守一和費墨的問題,就出在這些地方。誠所謂,捉賊捉贓,捉姦捉雙,便是如此。

現在再看,較之《手機》拍攝那個年代,從單一的打電話發簡訊,現已發展成QQ、微博、微信等多種社交軟體之間的狂轟亂炸,人們在社交隱私、詐騙等一系列行為上,還未有多少約束力,而狂轟亂炸的信息,隔三差五的「情感聯繫」,似乎只在通訊錄里或社交軟體上加過好友,就是鐵哥們,做什麼都無所謂。可想想,有多少人的感情鐵到可以隨時浪費別人的時間?我想不多。用王小峰在評論現今歌手唱歌的一句話便是:現代的音樂較之以前要好,但歌手在唱歌時,已沒了感情。

多數人在節日期間希望群發祝福,其原因不外乎仗著社交軟體的便利,用幾乎不帶感情所轉發句子,予以問候。《手機》這部小說,放在當下來看,我想也在隱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雖變得很近,但那濃郁的情感變得稀薄不少。這不僅僅體現在夫妻感情的信任上,也體現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

小說中嚴守一和費墨的戲劇性結尾太過悲涼,作者在最後的結尾,用嚴守一的奶奶嚴朱氏的故事,以最為傳統的,一個人一個人頻頻口傳信息的方式,來反應那個社會人們的淳樸與信任,同時也諷刺當下社會的欺騙、信任、猜忌、懷疑。

事實上,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最重要的還是看人在用它時,是否有一顆誠心善意的心。

就像電影《手機》里那句廣告詞:科技以人為本。畢竟,人才是最終決定如何使用手機的根本。

12000餘名創意人員正在「創意學習圈」討論與創意、文案、寫作、廣告相關的話題,歡迎小夥伴掃碼加入。

https://t.xiaomiquan.com/RzBiaE2


第一是為了襯托,


如今科技如此發達,人與人的信任卻如此單薄,每個人都在維持著虛偽的和諧,而當初車馬很慢,一生只愛一人。


第二是嚴守一的奶奶其實就是劉震雲的姥姥,


當時他在家裡窮的叮噹響,劉震雲是地道的農民出身,當時想騎自行車,當時自行車比現在有私家車還榮耀。

自行車30塊錢,當時一毛錢能買五六斤白菜,這30塊得攢到什麼時候。

劉震雲就央求姥姥,姥姥也沒錢啊。

結果用了一年時間生贊出30塊錢。姥姥這裡撿個垃圾,那裡劃拉點菜,就這樣買了自行車。

劉震雲姥姥覺得,如果孩子要什麼不給什麼,久而久之,人就沒自信心了。

今天想買這個明天想買那個,最後啥都買不起,最後就萎靡不振了。

姥姥是從這角度覺得得疼外孫,而疼的方式就是得讓他有點自信,這個事對劉震雲來說影響一輩子,

劉震雲很多時候就把身邊的人寫在這個作品裡面。

嚴守一的奶奶臨死前還想著把把裡屋的半缸黃豆擱那,說死之後把黃豆磨成豆腐,死之後辦白事,這豆腐還能省點錢。


那時候就是這樣,老太太自己都把身後事料理明白,目的就是為了省錢,死人不能麻煩活人。這種執拗的單純善良與現在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


恰好今天看了《手機》
我覺得這種安排很巧妙,具體什麼寫作手法我也說不上來,但是我覺得這後來追憶嚴守一他奶奶的這一段故事是一種回溯。
嚴守一的時代,人人都有手機,但是就嚴守一個人來說,說的都是謊言,都是為了欺騙。我記得其中有一段大概也就是這樣的一個意思,說有了手機大家反而成天扯淡,說沒用的,說謊,出軌。
而反觀老一輩的時代,真正的從前慢,叫個兒子回家還得傳口信,一傳傳了好幾年。但是那時候的人卻實在,傳口信的不同人有不同的故事,但都堅守了諾言,最後傳到了,也造就了白孩和奶奶的姻緣。
兩相對比,這是一個巨大的反差與反諷。
也可能還有對從前的一點追憶……


剛剛用兩個半小時的時候看完這本15萬字的書。

我這人有個習慣,若知道書被拍成了電影,我會找看書,自己領會其中意境之後,再去看電影當做娛樂,也做一個對比。

之前看劉震雲的《我不是潘金蓮》,我是先看到有這部電影上映,但是沒啥想看的慾望,只是看到主演是范冰冰可能會看一下。但潘金蓮這片子,我想說的是,書籍裡面寫的何其精彩!細節,人物,性格的描繪真TM的好啊!特別是描寫李雪蓮幾次去北京,通過各種方法逃過檢查,那過程看的一個爽!

只是電影沒有完全展現出來,電影更多展現的是一件事,李雪蓮上訪,和當地政府鬥智斗勇的過程。畢竟電影時長有限,把那麼多信息濃縮到一兩個小時內,還要把精華部分展現出來,這需要一定功力。

但本人還是建議一定要看書,《我不是潘金蓮》這本書看了絕不後悔!

兜兜轉轉,有點跑題。

說到劉老的《手機》,電影我是知道的,之前也是沒有什麼想看的理由。這會剛看完小說,思緒沒有太多整理,等下準備開看電影,看看書籍與電影的差別。

最近開始喜歡上劉老的書了。下次準備看他的《一句頂一萬句》,這本書在2011年8月獲得第八屆矛盾文學獎,準備騰出一個下午的時候好好考完這本書。

over


第三章說的是花了兩年傳達到的一個口信。這個章節在最後真的是畫龍點睛之筆。

其實《手機》這一本書講的是話這個字,話是線索。嚴守一也是個靠說話營生的人。

我看到的很有意思的一點是,書里說到婚姻關係的,總是這樣形容婚姻的沒落——「沒了話」。嚴守一和文娟沒了話,覺得和伍月才能說得上自己不敢說的所有東西;李燕說費墨跟那個女學生話比我們多;也說嚴守一他爹死了,嚴守一在沈雪話後才明白自從他母親去世他爹再沒個伴。

話怎麼傳播,真話還是撒謊,手機加倍了加速了所有這些過程。它讓嚴守一頭腦嗡地一聲,它不自覺地又去象徵了這個人的表和里。

對比手機產生的這些事情,作者早就告訴你,在1969年,礦山喇叭里反覆回聲一句的牛三斤呂桂花。第三章里,作者給你講,在1929年,一句話傳了兩年半叫回來家裡的老二來成家。過去有這樣的關係,但沒有這樣的複雜的關係。


襯托的作用。
過去沒手機,但是大家之家有信任。


推薦閱讀:

對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的評價?

TAG:中國作家 | 中國當代文學 | 劉震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