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那些沒有明顯主旋律的古典音樂?比如巴赫的平均律、哥德堡變奏曲,以及貝多芬的晚期作品?

一直熱愛古典樂,但是個人聽音樂重旋律,因此對於不少人推崇為古典音樂的巔峰的巴赫的平均律全集、各種變奏曲,貝多芬的晚期作品比如29到32號鋼琴奏鳴曲、四重奏、大賦格等(不過貝九還是相當喜歡的),總感覺欣賞不能,雖然知道這些作品在結構、技巧上達到了極高境界,但總不理解聽這種沒有所謂「優美旋律」的音樂,樂趣何在?

ps:這裡的旋律不只是單純的指旋律。德彪西那些看似旋律散亂,但是能營造出出色意境的音樂,在我看來也可以歸入「旋律好」的音樂里

求音樂高人指點

-----------------------------
再次ps:有人吐槽我說巴赫沒旋律。做一個澄清。

我承認之前我的意思可能沒表達清楚,我所謂的「不以旋律見長」指的是他的作品並不是因為某段特別優美的旋律而著名。人們提到貝五時必提命運的敲門聲,提到阿蘭胡埃斯協奏曲必提其那段膾炙人口的主旋律,而再說巴赫時,往往則是討論他作品中復調、對位法、結構等方面的高超技巧,而不是討論平均律裡面的旋律有多好聽


我想說,題主只是對復調理解有困難吧?巴赫的作品是旋律性達到極致的,用不以旋律見長來形容巴赫簡直是『令人髮指』。

或者換句話說,當旋律多於一條時,題主就理解不能了。

其實這個問題有個簡單的解法:努力聽中聲部旋律。


看起來,題主比較在乎的是音樂的所指,而不是旋律好不好聽。題主欣賞德彪西沒有障礙,可見你在意的是音樂能否明確的指向某種東西。德彪西的旋律很多都談不上好聽,但它能明確讓你感覺到某種氣氛。最典型的是他的鋼琴前奏曲,一首首都是有標題的,一聽之下也都覺得跟那標題能聯繫上。這是一種安全感。當旋律不好聽,又並不明確指向任何畫面或氛圍時,安全感就沒有了。

完全沒有所指的音樂叫「絕對音樂」,也就是說「不關於什麼的音樂」。應該還有不少人堅持絕對音樂纔是音樂的最高形態,不過如今每天被創作出來的音樂已經很少是絕對音樂了。(還是有,比如最典型的是 Autechre,例:Xylin Room Autechre Xylin Roommp3 Xylin Room歌詞)我想,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裡,音樂還是要「關於」點什麼的。若你能接受「音樂可以不關於什麼」,甚至認爲「不關於什麼的音樂纔是最高級的音樂」時,聽沒有明顯旋律的音樂就不會有壓力了。

我覺得確實需要學點樂器才好懂,先學五線譜吧。


巴赫當然也有容易聽的比如大提琴無伴奏,小提琴無伴奏,小提琴協奏曲

現在有人專門做音樂可視化的動畫(去youtube找大神samlin
http://www.youtube.com/user/smalin?feature=watch),對LZ理解復調有很大幫助

貼幾個哥德堡變奏里的

哥德堡18變奏,橙色聲部模仿綠色聲部
視頻封面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Variation 18, BWV 988視頻
哥德堡15變奏,倒影手法
視頻封面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Variation 15, BWV 988 (ver. 2)視頻
哥德堡30變奏,4聲部,紅色和綠色片段取自2首不同民歌,相互纏繞卻沒有不和諧感。注意綠色的片段,在各個音高上幾乎不斷出現
視頻封面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Variation 30, BWV 988視頻
哥德堡變奏主題aria,整個變奏都是基於開頭的8個低音
視頻封面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Aria (Colin Booth), Harpsichord, 視頻講解(英文),發現主題比我想像中更有料
視頻封面NPR_ The Goldberg Variations with Jeremy Denk_ Aria視頻

最後非常著名的巴赫管風琴BWV565 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非常精妙, 是他比較易聽(簡單)的管風琴作品, 想聽跟複雜點的比如BWV 543, 582, 552

視頻封面巴赫的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視頻
同樣推薦公開課「怎麼聆聽音樂」


我有上將勛伯格,可破此病
連聽一個月之後回去聽巴赫貝多芬你就知道怎麼欣賞這些「不以旋律見長」的作品了


那確實是因為題主感知音樂的能力不夠強。這個問題怎麼辦呢,最有效的方法是去學一門樂器,然後訓練視唱練耳。如果沒有精力時間做這件事情的話,那就多聽反覆聽,如果實在聽不進去也沒辦法,不要緊的。

巴赫貝多芬這些作曲家適合一些人拿來「裝作以為自己懂」,跟電視轉播上給你上點什麼比賽分析回放是一個道理,所以提到他們首先不是音樂好聽而是扯什麼結構對位法。


平均律我都不說了(雖然也挺清晰的……)。就說哥德堡變奏曲,包括 Aria 在內的所有變奏,我都覺得旋律特別清晰、特別好聽啊。即使是復調,也都是有個你肯定聽得出來的主要的那個旋律(聲部)啊……而且還有「歌唱性」,不比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差……還有每隔三個變奏出現的逐級遞增的卡農——你要是覺得帕西貝爾的D大調卡農旋律有點意思,怎麼會很難接受這個呢?

  • Aria: da~~da~~dadada~~dada~dada~da~~da~~(多有名的旋律啊……)
  • Var.1: 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還有da~dada~dada的左手部分)
  • Var.2: 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
  • Var.4: dadada~dadada~dadada~dadada~
  • Var.6: da~~dadadadadadadada
  • Var.7: 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
  • Var.8: 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還有dadadada~dadada~dadadada的左手部分)
  • Var.9: 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
  • Var.10: 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
  • Var.12: 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
  • Var.13: 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
  • Var.16: 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
  • Var.18: 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
  • Var.19: dadadadadada~dadadadadada~
  • Var.21: 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
  • Var.22: 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
  • Var.24: da~dada~dadadadada~
  • Var.27: 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
  • Var.28: da~da~da~da(還有左手不停的dadadadadada顫音)
  • Var.30: da~da~da~da~da~da~dadada~ (另一個聲部: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da~(這個變奏的旋律就是從民間歌曲中取材的,極有歌唱性……)

已經篩選了一些了,我覺得其中更容易聽出來的再加粗標記。(這裡面~的時值肯定不對……因為復調音符的時值變化小,正確的標估計看不出啥了……)

我一開始聽也只是聽個熱鬧,斷斷續續地從初三聽到現在大一,基本每個變奏都非常親切了……

我的看法是,這玩意就怕聽,你覺得「命運」旋律性強只是因為那個「dadadada~」的動機太膾炙人口了,後面的旋律你要是不經常聽,也很難再哼出個五分鐘來不是?題主要不試試每天上班上學上網的時候當成背景循環循環?

如果你能同時聽出兩個聲部,那就能感受到「對位」的精巧,干……太美了,再如果親自彈過,就知道這跟現代流行歌曲左手用在和弦上相比,流行鋼琴曲是有多沒勁了……聽的時候一會兒聽聽這個聲部的調子、一會兒聽聽那個聲部的調子……真是真是……

另外,也許聽聽古爾德(Glenn Gould)的演繹能更加幫助到你理清巴赫的旋律。


題主其實問的是個復調音樂的欣賞問題,最有效的辦法:自己去學鋼琴,或者其他鍵盤樂器,退而求其次:學會讀譜,起碼能夠「看得懂」這些音樂是怎麼回事,否則依題主的狀態可能很難有效的欣賞復調元素較多的作品。
為什麼這麼說?我舉個極端的例子,J S BACH,最後兩部作品《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一直被認為是復調音樂的最高峰,但實際上從聽覺上,這兩部作品可以說毫無旋律的美感可言,如果你有一定鍵盤的基礎,並且認真看過它們的譜子就會知道,這根本就不是創作出來以娛樂為目的音樂,是巴赫以自己對復調的興趣為出發點,所創作的最有野心的作品,如果不會彈琴,或者流利讀譜,根本不能從純粹的聽覺上體會作品中高超的對位法技巧,和千變萬化的音樂魔方遊戲。
其他高深作品也是一樣,貝多芬晚期也特別鍾情於賦格,不過我認為晚期貝多芬打動我更多的是一種音樂氣質上遺世獨立,同時又是極為坦誠的內心獨白,題主不妨體會一下。


你要是還不喜歡,就別談"知道",Horowitz說過,彈鋼琴最重要的是"will",你這裡有個Crescendo,重要的不是你知道這裡有個Crescendo,而是你有沒有這個will,你有沒有那種不能自已的慾望去彈這個Crescendo,去聽到這個Crescendo,要是沒有,就多聽聽,要是再沒有,就再聽聽,要是實在沒有,就別聽了,說明你們沒緣分.

其實對於真正喜歡一段音樂的人,你是不能把旋律,節奏,和聲,形式分開的,你說的那幾個所謂"不以旋律"見長的音樂,我一聽到名字,腦海里顯現的不是他的旋律或是節奏或是別的什麼,而是某個recording的全部.


我覺得這個是個審美問題吧。
《音樂美學基礎》這書里告訴我們,音樂(自然包括巴赫等各個風格)欣賞能力的養成有有幾點。
1,多聽。2,學習一些音樂知識。3,提高自身的文化姿勢水平,感性理性是需要交融的。


旋律是時間展開,和弦是空間展開,巴赫的曲子,是超時空展開(具有多個維度的對稱性)。感受一下阿拉伯風格的幾何裝飾花紋可能有幫助(也影響了巴洛克風格),或者曼德爾布洛特集合(Mandelbrot set)。


如果不搞研究,愛聽啥聽啥。別人說好又怎樣,相信自己的耳朵。聽音樂上彆強迫自己,每個人的趣味都不相同。
如果要搞研究就另說了。需要系統的學習與欣賞。
音樂表現手段主要有音高、節奏、和聲、對位、力度、速度、音色、織體、演奏法、調式、調性、音區、配器等等。
旋律是有節奏的單聲部音高運動,是音樂最重要的表現手段,也是一般聽眾聽音樂的唯一原因。

當然除了旋律,音樂還有很多東西也很重要,也非常值得欣賞,但需要一定的知識與能力,作為一般聽眾也不用強求自己去喜歡這些。


打醬油。
推薦看耶魯大學音樂學院的網路公開課「怎麼聆聽音樂」


熱愛巴赫者答一個。
我最喜歡也最擅長彈巴赫作品。(某凌姓老師說的啦不是自己說的。)
最愛他聲部多的特點。自己彈時候尤其明顯,好像指揮著一個樂隊,每個聲部都很聽話,完全表達出了自己的感情。
不同聲部之間的呼應,就像對唱一樣,有時候,又很像思想的碰撞。
這是巴洛克時期作品比較常見的美妙之處。
嗯,我就是很喜歡多聲部的曲子:-)鱒魚啊,門德爾松無詞歌里的春還有二重唱,超級喜歡。


學著去彈吧,彈著彈著就有意思了。
復調比單旋律的那些東西好玩多了。
當你總想著"咦?這裡幾個聲部聽起來好和諧啊…比較低的聲部能不能換幾個音呢?"之類的問題時候就好玩了
以上純個人愛好
音樂這個東西,全憑自己喜歡,喜歡啥那就是啥,沒辦法的事
而且私以為各種愛好傾向無高下之分,因為缺乏參照物。
p.s.另外巴赫不是旋律不好聽!巴赫很多旋律都能讓我在腦子裡循環播放一晚上不帶停的! 比如半音階前奏和賦格前面的一段前奏曲,其詭異瑰麗,幾百年來無人出其右! 例子太多,容我偷個懶,其他例子參照下面一樓評論,感謝@Atown童鞋提供的參考消息~~
-------------------------------低調的分割線-------------------------------------------------------
旋律優美的話……G弦上的詠嘆調這個不算么?
《G弦上的詠嘆調》 演唱:鮑比·麥克菲林_CCTV音樂廳------這個是稍微時尚點兒的(央視當時的音樂頻道大愛啊!!!但後來怎麼越來越那個……走流行路線了?)
加一個渣畫質的……
J.S Bach _ Aria on the G String(其實這個錄像和是很珍貴的!)
我打賭您絕對聽過。
再加上很多小資們超愛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BWV1007前奏曲~~
馬友友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BWV1007號prelude
再來看看這個
巴赫 - d小調雙簧管協奏曲 BWV 1059R (BWV 35) 【星代數】
喜歡聽旋律的,可以跳過第一樂章,直接從5:19開聽。
-----------------------------再割一刀其實也沒啥了吧-----------------------------------------------
類似的例子,數不過來了,真的
如果什麼朋友讓我推薦古典作曲家
巴赫,毫無疑問,大師中的大師,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杜甫白居易的格律詩和徐志摩北島顧城的朦朧詩。。。。。哪個更好?


這應當和對爵士樂的欣賞是相似的。

真正的爵士樂,也可謂是無旋律性的,於是它也就很難被所有人接受。
但對於接受的人,更加註重的是獨特的音色、和弦間的切換、swing大基調下細膩的節奏處理,以及對爵士樂乃至演奏者的樂器有所掌握的觀眾領悟到的演奏者過人的演奏技巧。

藝術真是共通的,正如之前看到"非常人審美的大師的油畫"的欣賞方法即是學畫。
所以欣賞這些作品的方法就是學鋼琴,最好去演奏他們的作品。

以上為一名薩克斯愛好者在欣賞爵士薩克斯過程中產生的認知及推理。


個體差異很大(音樂素養和感知能力),對旋律的認知和接受肯定也會差異很大。如何判定所謂「優美的旋律」,或者說「好聽的音樂」,實在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


不是題主你的問題,中國人聽音樂的特點就是聽旋律而不重和聲。
非專業只欣賞的話,沒有必要強求的,聽你愛聽的就可以了,聽著聽著就會有聽更多的衝動,慢慢的原先不愛聽的也就愛聽了。
聽你說的這些曲子的時候,更多的關注和聲,你會發現古典音樂更大的樂趣。


推薦你看一遍《穿越時空的少女》你就有可能會喜歡上《哥德堡變奏曲》,反正我是這樣的。。。
另外推薦你讀讀馬慧元寫的幾本和音樂有關的書,她大愛巴赫,很有趣,很好看


先拖出去罰聽野蜂飛舞一萬遍
考慮到你的耐受程度可酌情換為
楊雪霏彈賽古雷拉斯《蜂鳥》Xuefei Yang
(後者我大愛啊)
不知道你指的是主題旋律還是旋律性。
很明顯巴赫作品和前面兩例相比是非常有旋律的。
你沒有明顯的感受到主題旋律主體,
我猜想是因為對位法復調的原因。
復調音樂作品通常有兩條或更多的旋律線同時進行。
只憑聽主調音樂的習慣感性的感受
而不去從和聲上分析內在邏輯性就不太容易理解巴赫的理性之美。
當下環境從你出生就以各種方式主動被動的接受主調音樂,甚至包括我們的祖輩,中國音樂發展從古至今都是主調音樂,即使西方世界當今流行的也是主調音樂。這客觀上限制了你對復調音樂的認知。
至於你說的他的作品並不是因為某段特別優美的旋律而著名。
你的意思可能是缺乏廣為流傳的經典樂句。
是因為他的經典作品實在太多了,其實大多數作品都能達到你這個要求的。
我想你問某一個喜歡巴赫的人最喜歡他的哪一首時,
每一個人說出來的都不止一首(除了裝文藝范一共沒聽過超過5首的),而且各不相同。

PS:現在的音樂學院中作曲系的作品多是無調性的,那才叫沒有旋律,真不是非專業人士能欣賞的。想嘗試一下可以密我
抱歉寫個挖墳貼,因為是自己相對了解的領域,其他的回答都是亂吹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藝術類展覽這麼多卻沒有人看?
哪些當代藝術作品在「中國元素」的運用上是你比較欣賞的?
如何欣賞馬蒂斯的這種畫?
什麼叫畫面中的鬆緊節奏 它和虛實節奏有著什麼樣的異同?

TAG:藝術 | 音樂 | 古典音樂 | 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 | 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