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聽起來都是一種哭腔?
12-09
題主說的不算錯,豫劇的確有「十齣戲八出哭」的說法。其實整個北方戲曲都以悲劇佔主導,裡面難免有悲悲戚戚的劇情,哭戲就在所難免。即使是部分喜劇,也會有小段的哭戲來牽動劇情,引發對比,達到更好的喜劇效果,比如《七品芝麻官》林秀英哭訴冤情。
單從豫劇一種來說,我想大概有這幾個原因:首先豫劇的歷史有兩百多年,是一種始終緊貼百姓生活的劇種。河南的經濟長期以來相對不發達,生活困苦,農民經常吃不飽肚子,命運多蹇,地方曲種多取材於生活,因此多哭戲;再次戲曲工作者的社會地位也不高,身世也多凄慘,便更鐘情於編寫和演唱悲劇;再次是河南方言的特點,嗓音高亢嘹亮,富有衝擊力和感染力,適合表現悲劇;最後就是豫劇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隨著觀眾和演唱者對哭戲經久不衰的欣賞和堅持,逐漸也形成了這個重要的特徵。
PS:我並不喜歡聽哭戲…………
非也。從流派上來說,豫劇中的豫西調低回婉轉,適合表現悲劇。而豫東調則適合表現喜慶內容。其實現代豫劇正是在戰爭年代才真正成熟的。戰爭年代中原地區的苦難的確太多,並且當時全國的氛圍也是悲憤的,因此悲劇(或者叫「苦戲」)比較流行。但是現在這種趨勢有很大扭轉。豫東調的戲曲受到人們很大歡迎。
秦雪梅要不哭那就成潘金蓮了。
主要是豫劇現在發展的更多的是戲曲小品和小篇劇目,近年來並沒有十分有名的大劇產生。大多數演員還在演繹以前的劇目,以前的劇目又大多以悲情戲較多,悲情戲也更能讓戲迷從中得到安慰,傳播的也很廣。就像現在的歌曲,不也是很多都是傷感的歌曲!
出來劇目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豫劇的發展高潮在那一段我們身處在水深火熱的年代,從1930-1960年之間發展的更為迅速,國家大環境因素決定這豫劇的大走向,悲情戲加上環境影響,豫劇更多的出彩表現在唱腔上,所以就形成了以哭戲和哭腔而見長的一種劇種。
隨著老藝術家的隱退,新實力演員的登場,豫劇的唱腔和劇目都在多元化發展。最為著名的就是梨園春欄目,弘揚了豫劇文化,使豫劇的發展也越來越多元化。
這一現象,會在以後慢慢得到改變的。
我直接安利題主去聽豫劇小生李朋傑的《風流才子》,《必正與妙常》,以前我也覺得豫劇都是哭啊,或者是那種奔放豪邁的。直到我發現李朋傑這個小帥哥,才知道豫劇也可以美得不要不要的。有幸見到帥哥本人,也是很溫文儒雅的,放幾張圖吧
嚴重不同意。豫劇的唱腔聽起來比較接近河南本地的方言,尤其是河南較為南部的城市。本地方言說起來的時候,最後一個音會上揚,導致整句話會以一種較為怪異的聲調結尾。請具體描述是哪些豫劇讓你感覺到有哭腔呢?以及哭腔是否和尾音上揚在聽覺上有相似性?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學音樂?
※就音樂而言,貝多芬和莫扎特誰的成就更好?
※音樂的發展是不是越來越通俗化?從古典布魯斯爵士到現在的流行,這是人類品味墮落的表現么?
※請問周杰倫的歌詞「為你彈奏肖邦的夜曲,祭奠我死去的愛情」中,他彈的是哪首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