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建築設計行業「日益萎縮」與建築教育的「自恃清高」?
首先,本人老八校建築學研究生畢業,就職國內大型設計院,「日益萎縮」與「自恃清高」加了引號,代表本人個人觀點,如有反駁,也歡迎給出數據反駁(個別案例就免了)
以下是對題目的補充:
1. 如今一二線城市地價高企房價高企,設計市場卻日益難做,一是項目數量減少,二是項目難度大幅增加,結果是大量一線設計人員(不包括建築大師和明星建築師)收入銳減,以本人所在部門為例,從初級管理層、社總到主創、製圖人的收入每年均有20%以上的下滑,最大一次薪資跌幅達50%
2. 與之對比,國內建築系的教育似乎仍然停留在數年前乃至更早之前的狀態:
1)強調歷史文脈,地域文化,場所精神,精神空間,「神性」,「儀式感」,「崇高」,「公共空間」等經典的主(lao)題(geng)或關注點;由此形成專業內部自成一體的審美體系且排斥外行(實際建築物的投資方或服務對象)的不理解或不認可,認為是大眾審美的問題
2)灌輸「建築師關注民生,關注舊城,通過設計理念或手法幫助弱勢群體,少數群體,提升人的生存質量,幫助區域或城市復興」這樣一個上帝視角或普度眾生的偉岸形象;學生對行業的變化以及建築從業者的實際能力範圍等信息只能通過其他途徑獲得
3. 「跨界」概念的包裝日益凸顯,以少量的轉行個案宣傳設計能力、藝術修養上的通識教育對走向人生巔峰的促進,而有意或無意迴避跨界者的自身背景,融資或運營等其他方面的工作
4. 出國留學越來越多(或一直很多?),海外教育的高大上跟國內市場的實際局面差距更大,面對國內低收入的落差(當然也包括其他各方面原因),更多的人希望能留在國外
5. 建築相關專業留學培訓機構依舊鼓吹學建築+當藝術家是如何高大上,活躍其中的部分海歸和名校留學在讀生形成了一個自封閉的體系,本人覺得這部分精英已進入到人脈直接轉化為財富的階段,對於他們而言,換做其他絕大部分專業,仍然可以借用同樣的模式進行宣傳。這部分人口中的「詩和遠方」和大部分從業者的「苟且」會一直是故事和現實的寫照寫了這些,其實也沒想明白自己到底想問什麼,只是有時覺得,對真正的牛人來說,專業不是任何限制,而對自己也樣無背景、能力也有限的平庸一族,面對行業的現狀,看看卡內的餘額,是否只能像游牧民族一樣選擇逃離?
前不久看同行朋友分享的一次象牙塔內的高端講座,國美才子王欣的《如畫觀法》,即討論中國山水畫中的空間營造意識,比如說像《溪山行旅圖》等著名宋畫背後都隱藏著古人對空間層次的豐富想像,也是獨特的看待自然的方式。他分析了很多,甚至精確到某個視角,某個筆觸,像在做解剖實驗。我反正雲里霧裡不明覺厲,聯想起讀書時的我面對這種話題會覺得很興奮,再難也一定會鑽進去一探究竟,而現在——當下——這個時代——卻有種想逃的衝動,因為真的承受起這樣高端的話題,它離我們焦頭爛額的實際項目太遠了!玩不起,也沒那能力玩,沒人買單。也只有題主所謂的那種精英的封閉圈子在意了,我們尋常建築師無暇他顧。
我想沒有哪個工科專業會像我們這樣分裂了,一方面要有藝術家的審美追求,不媚俗,一方面又要拚命滿足市場需求,媚所有需要媚的權力方。而且理論與實際之間的鴻溝幾乎可以把專業學習忽略不計——也就是說一個沒有受過多少建築學專業訓練的人,在工地上打拚幾年也許就比你5+2.5年讀書有用的多。這個專業邊界太不明晰,門類龐雜而建造不確定因素太多,門檻有時低的可怕,有時又高不可攀——比如大師,但首先要清楚大師之所以是大師,一方面也是資源運作和權力話語大師,他背後是你靠個人智慧永遠難以企及的東西。我想學學應用數學和理論數學的人彼此之間不會有那麼大的敵意,而且理論數學家只要願意也會在應用數學領域有建樹,反之亦然。但建築學不是,搞理論的幾乎不大會做或者說沒機會做工程,而做項目的一般來說更不會去觸及這些冷艷的領域。也就是說實際項目與專業價值追求這樣的矛盾一直都存在,而在當下這個建築市場急劇萎縮的當口,矛盾會顯得更加突出,這種學科話語的代言者會顯得更加清高到無聊而已。
我有不少同學還在校園裡繼續讀博,一直要讀到近35歲或40歲。他們不用畫圖,不用每天跟各個專業的人交涉,而是斯卡帕科布密斯特拉尼充盈了他們整個思維領域——羨慕吧?羨慕,可是想想與真實的世界何止差了十萬八千里!這些玄妙存在的意義就是保持一種思索上的純粹性,保持理性的高貴,以逃離日常的繁雜無聊。建築學這個學科原本就是一個匠人的活,一門手藝,甚至可以說無法構成學科,正因為有了我們這種沒事找事的複雜動物才讓它逐漸構成學科的自治性,並與許多別的學科交叉後更有了自身源源不斷的話語魅力。不管市場怎麼變卦,總有一部分人會做這些工作,會堅持這些思考——當然落實到項目里的,寥寥無幾。
一個成熟的建築師應該有兩張面孔,一張是滿臉服務和市場意識的銷售員,拉下面子爭取利潤空間,另一張是藝術家的,也只能在深夜裡攬鏡自照默默期許了。如果你只有前者,很可能因為錢太少活太煩徹底轉行,只有後者,那隻能等你成為食利者不靠設計賺錢生存再說了。
建築設計行業日益萎縮嗎?
說下我自己的體會吧:活越來越少但不是所有人都越來越清閑,換句話說市場正在重新分配。這一點還真的體會蠻深的,就在上周大學時的一個老師打電話給我問我周末忙不忙,工作室實在忙不過來了,找我幫忙。其實上學時就在那幫過忙了,那時候活就多的忙不完,年前聚會聊天時說越來越忙,又招不到合適的員工,說現在會做設計的人太少。恩,現在會做設計的人越來越少,真的在設計院上班後深有體會,等會兒細聊。去年,有個做家居設計的朋友說他們公司要在王府井做一個幾百平米的店面,讓我推薦兩個公司,我推薦了一家日本設計公司和另一個大學老師開的工作室,兩月後再見面問他怎麼樣了,他說兩家公司報價都太貴了,設計費超過一千一平米,所以找了家別的。人家根本不缺活當然挑性價比高的。
好多一起畢業混設計院的同學偶爾聚到一起聊,有說沒活乾的天天做投標,一年了就成了一個。也有天天加班干到想辭職的。也有大學老師開了二十年的設計公司現在入不敷出了的,想解散公司但看看跟了自己十幾年的老員工又於心不忍。
說下那些忙不完活的工作室吧,找我幫忙的那個老師做鄉建比較早,善於運用媒體的力量,而且現在小有名氣。給朋友推薦的那家日本設計公司做商業建築特別精到,細節與施工控制苛刻,而且特別捨得給員工發工資哈哈,這叫尊重設計,有同學在那干,之前在北京院一個月拿八千現在在那一個月數萬,同樣一個員工同樣天天加班。設計院這口大鍋飯正在讓有才華的人才變得平庸或者流失。另一個老師的工作室從來都是建築室內景觀家居一體設計,不會分開來做,項目小而精彩,完成度超越效果圖。那個設計院天天加班的同學他們院做醫療建築是行業第一的,沒辦法現在乃至以後醫療都很火。而那些天天做投標怎麼投都沒活乾的也不乏國家級的大院某些所。你的核心競爭力在哪?畫圖誰都會,低價競爭別人可以更低價。
這個現象就是這樣:閑的慌的都在抱怨市場萎縮怨聲載道,而有些人在悶聲發大財根本不發聲,所以給人的印象是現在這個行業真的不行了一樣。其實這才是我最愛的市場,沒有淘汰的市場不會是健康的市場。
建築教育,我只上過一個大學這樣來談也許片面,但也真的很認同「自恃清高」這個現象。與其說自恃清高不如叫不接地氣。
缺少服務意識 建築學可以不算服務業,但很多人將建築學的標準用到建築設計與工作,這拜我們建築教育所賜,沒有老師告訴我們建築設計是服務業。學校教的是建築學我們畢業後做的是建築設計,是服務業。在學校談方案概念、文脈、理念是被老師接受或者說推崇的,好多人甚至一度以為自己和扎哈的差距就在於犀牛grasshopper運用與空間造型感的好壞了,其實最大的差距是:一個是空中閣樓一個是落地建築。身邊好多去國外名校讀研回來了的干建築干不下去了,聊天時他們都說學校與社會的反差巨大:建築設計是服務業而不是職業學者與藝術家。缺少服務意識是剛畢業學生里很普遍的,而長時間工作的員工已經被甲方打磨的逆來順受全盤接受了。服務意識便是站在業主與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並不是甲方叫你畫這根線你就畫這根線,這樣的服務也太低級沒技術含量。
缺少生活常識與生活經驗 在知乎看到過一個問題講適合中國人的現代廚房應該是什麼樣的,有一個答案是一個非專業人士講自己建自己家廚房的過程的,我認為那是一個最好的答案,我看了三遍,反而那些擺漂亮照片的專業人士的回答讓人無語。我相信專業人士是可以設計出更好的廚房的,但前提是他有足夠的常識與經驗,並對之進行分析,而不是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在網上找幾張漂亮的照片。在工作中我見過將工業廠房一層架空的設計方案,為什麼只是設計方案,因為如果只是將一層架空得到一個共享地面空間而不解決工業廠房最重要的物流問題,那叫做沒有常識、毫不專業。只有解決了物流出入的現實問題那才能叫創意。不是所有打破常規的都叫創意,好多的所謂創意其實都是缺少常識。所以基本都會被甲方否掉,很多甲方都是對本身行業有一定了解的,分分鐘教你做人。還有一個同濟研究生畢業的學長問我:你們南方的水稻田是怎麼防水的呢?用防水卷材嗎?拜託你多出去走走和農民聊聊天好吧,不要開口閉口斯卡帕、卒姆托。並不用嘲笑誰,在很多方面我們自己就是常識不夠,多與不同的人去交流、自己去體驗吧。
單純化的思考方式和高估建築的力量 總覺得建築可以解決所有社會問題,比如城市犯罪率,那我就問你建築能不能解決扶老太太被訛的問題?其實很多問題都是各個專業協同作用才能解決的,很多時候制度與法律也許是最重要的。這時候肯定有人會說弗蘭克蓋里的古根海姆美術館拯救了畢爾巴鄂市的經濟,其實真的除了學建築的我們還有那麼多人知道那個建築嗎?真的沒有美食、美景、較好的管理會有人去嗎?當地的旅遊局的功勞就這樣閉口不提嗎?假如這個房子在中國難道你確信不會被罵成皺褶內褲嗎?畢竟我們有大褲衩了,大眾的審美素質也許很重要呢。規劃設計出一條自行車道或一個自行車綠色出行系統並不難,難的是怎麼解決汽車產業那麼多的稅收、就業問題、現實的汽車用車需求問題。設計一個美術館並不難,難的是怎麼讓這個美術館運營起來並有活力,這需要運營、政府、學校、企業、藝術家、政策等多方面的綜合。建築並沒有那麼萬能、建築師並沒有那麼偉大,一個專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各個社會力量綜合也許有點效果。庫哈斯有個詞太對了:混沌 所以,不要太容易自我意淫自我感動。
最近在看一個節目叫渡邊篤史建築物探訪,這節目是每一期介紹一個小房子,已經一千多集了,裡邊的每一個小房子(住宅)都很精彩。讓我震驚的是這些小房子我一個都沒見過,這些建築師我一個都不認識。也就是說這些是沒有被寫進建築史的建築,這些作品很微小卻影響著住在裡邊人的生活。我們的建築學一直在教我們寫進了建築史的建築,卻忘記了生活。
涉及真人真事轉載先私信,否則後果自負。
技術進步和材料應用5年的差距巨大。唯一在5年里沒變的還是建築理論。呵呵,這玩意形而上沒那麼容易受現實影響。所以教育的本質是學會方法,而不是具體的技術。越是形而上,越是不容易被淘汰。當然也越不接地氣。
謝邀。
雖然我不同意您的觀點,但是我其實挺明白您的問題的,感同身受。我覺得和「白銀時代,建築師是不是應該轉行」「建築師是不是一個令人絕望的職業」「如何看待清華建築系學生大規模轉專業」是一類問題。迷茫搖擺嘛,我這兩年也一直經歷思考著這些問題。
我建議題主從更廣的時間和空間來看這個問題。本來職業分工變細就是工業革命以後的事情,擱以前哪兒有這麼多麻煩事兒啊,又出名又轉行的,我一個木匠干不下去了,是不是也能回家種點兒地養活自己。&>_&< 說到底還是事兒太多錢太少沒有社會保障嘛,可據我了解,還是有一些錢更少事兒也少的地方可以去的,項目也很有意思的。最後像您說的還是個人能力和選擇問題,看開點。
和國外比,題主應該也知道許多明星事務所也都是低薪高強度的吧。尤其是各種競賽和投標項目,和國內也半斤八兩,許多也是為理想在做啊。(當然他們有些本來就富裕,有些社會保障也好,起碼溫飽能保證)前一陣看了個帖子,建築師是德國高校畢業生薪水top10……倒數的,算下來一年也就二十多萬人民幣,這已經是發達國家常態了,建設量小嘛。平均下來,建築師跟各種高技術行業一比,根本不是高收入階層,勉強算個中產唄。另外,我們國家的職業證書,一注和二注,是要考試的。日本,美國也要考。可是某些歐洲國家,比如荷蘭德國瑞士,(我憑記憶說的,錯了歡迎大家指出)畢業就持證上崗了啊,一方面他們在某些技術課程上要求高。另一方面是體系完善,人家當然還得學習,在工作中學啊,建築學一輩子很正常啊。
扯的有點遠,說這麼多其實是想說,不管錢多錢少。這行就是累,只能正視。能換來的是一點點成就感。
我不是老八校畢業的,可能沒資格說。不過從我有限的觀察和接觸,我認為國內的建築教育不是「自恃清高」,是不夠高。矮大緊高老師經常說:「大學是國之重器。」我們在大學不聊這些,難道到社會上和甲方聊,和領導聊嗎?大學不就是一個追求理想,討論學術的地方嗎?您覺得我們現在大學的學術環境非常高嗎?
有一次陪老闆去高校講座。他講完「烏托邦」,後一位嘉賓就講了一個「開發商」。講開發商沒有錯,可是也得分場合吧。就算現在擴招了,大學基本上變成通識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了,難道我們要再低一點,和市場完全接軌把它變成培養繪圖員的職業學校嗎?
做項目的時候碰過一個老四校研究生畢業的甲方,一線地產設計部。出國交換過,平時聊點設計,啥都知道。落到地產項目上,哪兒用的了那麼多啊,現在多數商品房就是和國產手機一樣的銷售產品嘛,當然不用聊題主說的文脈場所社會關懷了。
那為什麼學那麼多?因為這些題主說的是常識問題,不是高大上的問題,這些應該是設計人員的本能意識,相關從業人員知識結構的一部分。我們希望所有從業人員都懂這些,不管是領導甲方乙方供應商施工團隊,不說精通吧,至少聽說過這些,這樣才能提高行業整體水平。就算他不了解,至少應該有點起碼的尊重吧。最近經常看到人家聊「祛魅」,有時候聊得有點偏,建築學專業難道沒有技術壁壘嗎?沒聽說哪個街道大媽跑到百度那兒去質疑人家代碼寫的不好吧,可誰不會對著CCTV指手劃腳呢,真以為建築像BIG的分析圖那麼簡單啊,太哪逸夫了吧。(和大眾溝通和有沒有專業壁壘是兩回事)
就像中國電影經常被詬病,有時候及格分也達不到,不也是因為沒有成熟如好萊塢一樣的整體工業水平么。建築恐怕是動用最多社會資源,交叉配合人員最多的設計行業了,複雜和艱難是自然的。
儒家講「修齊治平」。環境是這個樣子,最容易改造的還不是自己。想,不如做。做不好,不喜歡,不如轉行。把生命浪費在自己覺得值得的事情上。
真誠的,以上。(好像噴的有點多,又沒匿名,文責自負,請勿聯想)
來自《Now What?》
今天是三月一日,寒氣未退。
新一期普獎揭曉,西班牙人Rafael Aranda,Carme Pigemand,Ramon Vilalta共同獲得第39屆普利茲克建築獎。
拉斐爾·阿蘭達、卡莫·皮格姆和拉蒙·比拉爾塔贏得2017年Pritzker建築獎
有的時候,這種「遙遠」的「明星建築師」,反而能夠令我們好好思考建築師之於社會的意義。
一
近幾年建築設計市場行情暴跌,很多地方降薪裁員,一片蕭條,大家都看到了。
可這意味著建築行業不行了么?
我真不知道是不是過去的黃金十年讓太多同行賺錢賺傻了,竟然覺得那種飛速發展的年代是建築設計行業的常態。
過去十幾年我們搭上了中國快速城鎮化階段的便車,整個建築行業不斷野蠻增長,僧少粥多的狀態導致當時連學生都被搶去干私活,按前老闆的說法是「你們沒趕上好時代,我讀書那會系館裡都找不到人,全跑去賺錢了」。行業原本的缺失性、國家急需城鎮化的背景再加上改革開放後帶來的經濟飛速狂奔,簡直湊齊了天時地利人和,所謂黃金時代,莫過於此。
可這麼好的年代,整個行業卻誕生了什麼呢?
為了保證在最少時間內用最少的人力賺最多的錢(這其實是辦企業的基本原則,本身無可厚非),我們誕生了病態的加班熬夜為常態的文化;誕生了隨便一個很可能還未成型的建築師就被安排一堆項目,人均項目量令國外的同行汗顏的習慣;甚至誕生了大部分建築「差不多能用就行,怎麼簡單怎麼來,所有流程按照質量標準的下限來做」的默認規則。房地產的爆發,活多的干不完,設計費行業標準十幾年不漲,法律都有條文表示允許適度拖欠設計費,甚至很多大型設計院的項目中標,除了所謂的有關係,多數竟然是靠低價競爭為主。
低價競爭啊!!!都跟義烏小商品批發一個定性了!!!人義烏小商品好歹還是默認在成本低的情況下,產品越做越好呢。在相對平凡的市場上,多少同行甚至表示,你設計做好了有什麼用?隨便弄個得了,一點多餘的設計優化時間都不要耽誤,這種觀念在知乎上不要太常見,畢竟互聯網是現實社會的縮影。
黃金十年其實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建築師團體和個人,為整個社會帶來大量的收益,成全了一個個大小房地產企業。然而行業的大流,卻養成了這樣低質量低價惡性競爭的文化。這種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建築師們,很多都成了流水線上的工人,常年不求上進的做著「腦殘」級別的項目。螺絲釘當久了,甚至換個工作環境都不適應。
如今經濟放緩,房地產黃金周期結束,正好遇上行業逐漸飽和。好比一間茅草屋,風和日麗的日子裡住著沒事,因此從不考慮把屋子修的堅固結實一些,而只是不斷修更多的茅草屋。直到風暴來臨的時候,一間間盡數倒塌。這種情況下,你說整個行業能不低迷么?
你說,這情況怪前輩沒有養成好的行業習慣?怪甲方肆意剝削?怪政府沒有疏導好行業?還是怪你我不努力爭取?一件事物的成型是受到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誰也說不清。
被人如流水線工人一般定位,自然會被如同流水線工人一般淘汰。你不做自有別人做,你年紀大了要的錢多了,小年輕比你能熬比你聽話比你好培養,你能幹的事別人簡單培訓後就能做的差不多,還只要你一半的錢。再趕上這樣的經濟環境,你不被降薪或淘汰,難道老闆做慈善?
甚至即使是所謂行情不好的今天,建築這個行業的收入都遠超大多數行業。不要一直盯著互聯網和金融,前者正在風頭上並且是十足的朝陽產業,如同十年前的房地產一般;後者從經濟角度上來說,一直是行業之上的行業:當其他行業都在靠付出原材料、勞動力、時間、服務來賺錢時,獨金融一直在以錢生錢。隨著14年末到16年中旬的調整性寒冬逐漸結束,建築行業普遍是大家都有的賺,只是並不多。行業逐漸開始趨於理性,標準逐漸升高,不能像以前一般腦殘的賺錢了,慢慢步入了白銀時代。然而要知道,這年份,相當多的行業還不到青銅時代。
轉行跨界的人很多,其實人生沒有必要非得局限在一個專業里。如題主所說,很多人本身也有自身背景。在一個新領域從零開始,如若沒有很強的天賦或資源能夠讓你飛速成長,意味著隨便一個普通的業內人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比你強。
更何況轉行這種事,即使對於普通人來說,也不應當是出於單純的想要逃離,應當是因為你喜歡並擅長而去做。要知道如果沒有方向,朝哪跑都算是逃。
二
大家應該都聽過類似的故事:
村口的小張不願意去上學,說學數學幹啥,我會加減乘除算個賬就行了,行列式微積分啥的買菜用得上么?學語文幹啥,平時能認個字就得了,現代社會了我又不用寫古文,買菜用得上么?學英語幹啥,我又不出國,買菜用得上么?
你跟他說學這些很重要這是你認識世界的基礎學了以後能夠獲得更多知識發現更大的世界,還能上知乎裝B。
小張瞪了你一眼,說學了能讓我當新南方老闆掙大錢么?學了隔壁村小幺能嫁給我么?學了能保證我不掉頭髮么?
你感到無法反駁,說好像不行。
小張點了根煙,說我最需要的都解決不了,學這些沒用的幹嘛,你是不是讀書讀傻了。
這類故事大家聽了都明白,一笑了之就過去了。然而提升到高等教育,發生在自己身上時,能夠想的過來么?
國內的建築學教育如同題主所說,常常倡導場地精神、倡導空間儀式、倡導文脈保護等等,並由此構成了建築學特有的理論及評價體系。從市場的角度來說,可以說是非常脫離社會需求的,大學五年學這些,就業後發現還不如學扣規範、學施工圖、學算容積率算賬來的實際。大量的建築學畢業生進入社會後會感受到象牙塔和現實市場的巨大落差,往往會特別失望。
所以,大學的教育就應該去掉「不實際」的部分,為了就業緊貼市場?
如果是由你來定,那些水靈靈的學生每年教學費學的建築學這門學科,需要一代代學生、教師、研究人員傳承下去的建築學這門學科,學術界和文學、地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等等同屬一級學科的建築學這門學科,應該學什麼呢?當別人都在學習人文地理學、貨幣經濟學、神經學概論,根據學科的知識體系去學習一門門課時,你讓建築學的學生去學在保證綠地率不低於30%時這棟商場的消防撲救面如何布?
要知道,每學期都有設計課,畢業後也有明確就業方向的建築學教育其實已經和市場特別近了。象牙塔里的絕大多數專業都是教你這個學科的內容本身,而非教你怎樣找工作適應市場。不談「大學,學之大者」這麼泛的話,大學那有限的教育,本身應當是教會你通過某個學科的基本視角來認識世界的方法。而至於適應主流市場,本身只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只要主流市場的需求還不足以影響整個學科的知識構架,大學教育的主要內容就不應為之大改。
什麼?你說這學了「沒用」?小張你還記得剛才那個故事么?你覺得現代社會了自己不會去做傳統大木作,然而做這方面的建築師其實不少;你覺得所謂的歷史文脈太虛,然而事實上從政府到甲方再到使用者其實都或多或少重視這方面;你覺得「神性」太虛,然而真扔過來一個教堂項目,你能說服甲方其實廠房也能用么?
建築學作為一門學科,很多知識不是學了就能馬上即插即用的。隨著職業生涯的發展,個人的職業技能自然會愈發完善,而那些「虛」的東西,會逐漸在工作中潛移默化的發生影響,要知道建築的學習是一輩子的。
當然的,也可以認為大學教育太虛,太不實際,這很正常。想要找最實際、最切合市場、有利於馬上就業賺錢的教育機構,出門左轉是藍翔,王牌專業挖掘機,每100個畢業生里能有200個找到對口工作;出門右轉新東方,先生您是學英語還是學廚師?
三
昨天我跟一個理想化地規定了空間使用方法的同事說,我們不是神,我們只是一個個設計師。
作為建築師,面對甲方的奇葩需求,面對大眾慘不忍睹的審美,我們受過的建築學教育總會告訴我們:他們的眼光太low了,這麼做太傻B了。
作為區區建築師,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遠沒有甲方了解市場需求,很多時候也沒有業主了解使用習慣。沒錯,我們不是神,不能帶著上帝視角去看待一切、判斷一切、決定一切。
這話很對,我們不是神。可是,作為建築師,應該是什麼態度呢?
作為建築師,在客觀的審美、功能使用、設計調配方面,事實上,大部分情況下,就是比大眾要強。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廣大群眾的審美確實不高,對一棟建築的看法現在確實很low。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是會逐漸進步的,作為接受過建築學培養及訓練的你來說,你可以大致看到群眾審美經過一定進步後的結果么?甚至可以這麼說,作為一名比廣大群眾要專業的建築師,你覺得大眾在經過使用、仔細評估後,會認為怎樣的建築是好的?
我們不是神,只是一個個凡人。每個人都會犯錯,我們也是,其他人也是。既然如此,在我們明顯擅長、強過大眾的領域裡,我們就更應該依據自己的專業性,做出自己認為最為正確的判斷。這才是建築師作為平凡的人,應當有的態度:在自己最為擅長的領域,做出最專業的決定,並為之承擔責任。
我想新晉普利茲克獎的三位建築師,面對社會及自我的質疑時,如果沒有這樣的覺悟,是做不出這樣的作品的。
「由於我們』隔離』於外界,我們因而沒有被行業內的問題所困擾,比如嫉妒。我們並沒有浪費我們的時間在批判他人上。當你被外界困擾時,你將不能走向更深遠的地方。」
——RCR Architects
寫於2017年普利茲克頒獎日,一個因手被燙傷疼的睡不著的夜晚。
這幾乎是現行的建築學定義方式的必然結果。
首先回答題主的第二個問題,王俊陽老師在《建築學的一個零度議題》里有這樣一段描述:
「腳踏車棚是建物;林肯大教堂是建築。」(A bicycle shed is a building; Lincoln Cathedral is a piece of architecture.)........建築能夠承載文化、宗教、民族、社會政治的意義並激發人的審美情感。這就是建築藝術,它是建築學的核心........所謂「正統」建築學就是將「日常」排除在外,它讓自己專註於一種以宏大意義和審美情感為載體的高定義的建築學。
這段話的重點在於,現行正統建築學的重點是「宏大意義」和「審美情感」,這就註定了建築學與先鋒藝術一樣,走得越遠越曲高和寡。
在此之外,看待建築教育的方式也就產生了變化。
如果建築教育遵循正統建築學的定義和審美方式,如@黃鵑 的答案中提到的王欣,那就不可避免的讓局外人批評其「自恃清高」;
另一方面,如果一類建築教育完全拋棄這類正統建築學的語境,一切以實用為目的,「建築學原教旨主義者」也可以批評他們"背叛『』了建築學。
這種困境是建築行業的本質和現行建築學的定義方式的必然結果。
至於個問題,如何看待建築設計行業的「日益萎縮」?
建築設計行業本身是一個服務行業,這個行業興衰與經濟、政策密切相關。在經濟增速放緩、大規模建設項目減少之後,萎縮是必然的。
國內建築學教育跟發達國家是基本接軌的,在發達國家,建築設計都是一個小眾市場,養不了多少人,為什麼要走高端路線?因為低端就餓死啦,反正只有這麼點小屁活,大家做高端一些,收高一點設計費,也還可以活著,這種情況下,用理論武裝自己,提高裝逼技能,幾乎是必不可少的。門檻要高,讀書就要貴,然後畢業實習幾乎是免費被壓榨,從業人員也普遍被榨,如此,完全是個杯具行當。一個立面改造,反覆推敲反覆推敲,收一個月工時費,心思花盡,Scarpa附體,方案分析做一百多頁,裝逼裝到業主淚臉滿面。你要一天做八個,全國都加起來哪有那麼多給你玩?在國內呢,立面畫三天?你獎金還想要嗎?趕緊扔給效果圖公司讓他們搞!我覺得國內新建建築物有一半立面是效果圖公司做的設計也不誇張。國外事務所剛進國內時候,面對這麼大市場,帶來了極高的生產力水平,方案階段半米高的本子和計算書拿出來,經常把甲方嚇到飛起,當然,他們依然嫌貴,呵呵呵呵。現在不要覺得他們貴了,現在很多外國所比本土院還賤,方案恨不得可以免費,看不上不要錢,這麼賤怎麼賺呢?只能說榨得夠狠!
從國內來說,正經建築學學位畢業生供應量,從老八及部分有較為優質全面建築學專業高校畢業生這個量級來說,其實產量是很低的,跟是個學校就能開的大眾化專業根本沒可比性。上課教教裝逼,是正常的,何況很多老師高校套路里混出來,一天設計院都沒混過,國內國外市場都接不了軌,除了裝逼也不怎麼會別的。這樣學生畢業進了生產單位,兩眼一抹黑,發現自己是個什麼都不會的傻逼,胸有宏偉藍圖當不了手紙,臉被打腫很正常。
過去十年由於非常高速的城市化過程,使得從業人員出現井噴般的增長,形成了一套低收費高速化糙快猛打法,但是城鎮化率50%的拐點(這個點過後城市化並沒有完成,但是速度和建設量會急劇下跌)已經到來,結局大家都看到了,當然,這兩年遠遠沒到谷底,只是洗牌而已。要活下去,從業人員數量會大幅下跌,不僅新人,經驗豐富但是單一技能的從業人員也會被洗,而且凄慘的是,很多技能會淪為屠龍之技,全世界再也沒有同類市場需要這玩意了,比華為老碼農還杯具呢。
所以現在就是這樣,如果你有幸進了這兩年仍然項目來源穩定的小市場專業所,說明貴所在不作死前提下應該能有良好運轉的前景,如果不想轉行,請好好深入學習你們這個小市場的專業技能,不餓死很容易。如果貴所這兩年業績急劇下滑,你又沒入坑太深,喪失鬥志,也沒特別拿得出手鎮得住甲方的技能,請盡量注意留意轉行方向。如果已從業多年,入坑太深,請多留意細分市場,即使前兩年市場行情,每個大院都有逆勢增長的專業所,還在刷新產值業績。比如你困惑的「舊城復興」,這裡就蘊含著一個大市場,不信你再琢磨琢磨……
此外就是心理建設,本行業收入水平將走向正常,即中等收入階層里比較低的,別的不說,請把裝逼的消費習慣砍掉,例如,別學你們院長所長們玩相機了,除非你水準好到可以當副業。
作為業主單位講幾句,我個人的感覺所謂建築設計行業的很多人員連最起碼的匠人都算不上,國內很多設計院設計出來的作品因循守舊,連最起碼的實用性都談不上。同時問題太多,簡單的如錯別字,圖中標註錯誤等
而且建築設計這個不是你學了就能設計好的吧,沒有一個宏觀的眼光,沒有對各種規範標準各地的規範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對各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有了解,就開始設計,紙上看都看不過去,更何況真的修出來用起來不方便呢。
設計建築這種沒有一點悟性沒有一點靈感,真的會讓業主單位很失望,比如中煤的某所做的什麼玩意,去學校找幾個大學生也不過如此,咱們內容不行,彙報文本做漂亮點行不行,就憑你那彙報材料的配色,我覺得你設計出來的東西就沒有審美。。。。。。。
所以也不要怪業主單位將項目發給更多大院做了。本來業主日子都不好過,你還要糊弄業主讓業主日子更不好過嘛。
。。。。。。。。。。。。。。。。
評論里居然出現一個為那些彙報文本排版不行、樣式很差的設計洗地的人。而且我每句有前提的話還只看後面半句。然後還自稱建築從業者。真是嗶了個動物 。
作為業主,首先我希望設計單位能明白項目的重點難點理解我的需求,有點理解能力咱們溝通起來會簡單很多。比如評論里那位我覺得就是語文老師沒教好。
第二,我所接觸的大院一般情況都會將彙報文本製作精良。難道把PPT做的好看點就那麼難么?你彙報的時候讓我們業主驚艷一下就那麼難。只能說連彙報都不想用心的單位或者設計者,你真的只是想來騙錢。而這種騙錢的,一般也只能是關係戶敢這樣無恥。
第三,提什麼業主有的喜歡俗氣的東西。omg,如果你遇到這種菜b業主,你還不趕緊坑錢等什麼呢?但凡業主單位稍微有點水平的,怎麼可能好的設計差的設計分不出來呢。
算了,你把彙報文本做的漂亮點會死啊,居然這都洗地。
不會的知乎有專門的回答,自己看一下,下次你的彙報材料絕對要強很多。或者你模仿一下其他單位的。
我就模仿悉地的文本做過一次,的確效果比自己之前的高出一個等級。領導看到漂亮的彙報材料,的確會覺得你水平較高,雖然我都是胡揍的東西,但是領導就是覺得漂亮,覺得有水平。
難道設計院不是就應該這樣來糊弄一下我們這些業主么。
生產關係(方案的實用經濟美觀)要適應生產力(業主的錢),從這個角度生產力的基本要求是實用,關注點是經濟,可有可無是美觀。學校做方案生產力無限與現實脫節。我覺得好的學院教育應該是這兒有n個建築需求,投資300萬的廉租房至30億的美術館,或者故意卡一卡,巨奢侈的小餐館或者剛剛夠的醫院樓,做作業去。
建築學和建築業是倆個行業,隔行如隔山。
陳...
陳一發兒...
深有體會!讀的是理科,學的卻是什麼場所精神!歷史原型!老師還直言要我們學會裝B!想到自己五年學的都是裝B,太絕望了!(不開玩笑,現在偶爾發惡夢,夢到自己大學退學回去復讀,但是想到自己這麼老了,就嚇醒了!)
決心轉行!
I think the problem is in the education. In china, professors have a steady salary in universities, in their word: they have shi ye bian, as a result, they needn"t to concentrate in the design market, so their job is only to talk(chui niu bi) with their students. They even don"t care the future of their students. So I think your worries are reasonable.
怎麼說。???。。講個笑話,建築教育。。
本人大一。感覺老師都是炫資歷裝裝逼。鄙視一下我們這些學生比他們老師畫的差多少。沒了。。我沒學到啥。
至少我現在的感覺。這教育完全畸形的吧。我的建築基礎課老師講手繪讓我去手繪機構學一學?_?。。搞不懂。那我來你這大學幹啥。大學不是教人東西的嗎。
這樣的大學。最後成了一個學生進入社會前的避風港和老師往上爬和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地方。。大學本質應該是學校的不是嗎。
我想先說「自恃清高」 其後包括「日益萎縮」
最近在研究路易斯·康的作品,以他作為例子印證我的觀點。我認為像康這樣的人之所以從世俗中脫穎而出,成為大師,是他有著自己崇尚的理論又能將其付諸於實際:
·與有前瞻眼光有資金的甲方合作協商
·與事務所中有共同目標,不計小結的助手們的·合作工作
·對於實際施工和人文條件的掌控
·對於繁瑣細節的耐心
·對於自己設計思想和施工中困難的堅持
·對於利與名的淡泊
···
還有更多,不是說他在所有方面做到了極致,但是在這些方面他做得比凡人更好,且缺一不可。一個人若是當建築師就是為了賺錢養家糊口,那他為了利益的「清高」我不期待他能做到極致。他有著種種顧慮,留下種種後路不能有所堅持。
動嘴皮子的清高我想是我們這個行業(或許範圍可以擴大)最容易出現的現象了:
作為凡人總是以高處之人對於自己有利的現象拿來自譽,舉個例子:就像愛在淘寶買名人同款外衣般的心理,一個建築從業者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強度成倍的誇張表現。
再形象一些就比如:為了設計我平日里不愧對自己高強度得學習和思考,而整日打遊戲最後臨時抱佛腳隨意抄襲設計而熬夜拼圖的室友可以在外面以自己「充實」的現實經歷作為條件去撩妹。
他若是獲得了成績和妹子我不要去抱怨
他要是被現實所識破他自己便不必慨嘆
若是因為如此便動搖了,那便不是本心
所以通過這個類比建築界寒冬除了社會和經濟的大因素,還有業內自己zuo的,甲乙丙都有責任。大環境下能夠有強迫症願意較真為了一個目的(這個目的是我們大觀念都認為正確的目的,在這裡即是我成功做出了一棟各方面優秀的建築)有所堅持的人少之又少,而為了這個目的而堅持的團體就成為了世界中的成功者,我們在70多億人中能夠有目的的了解他們,你說他們的人數會很多嗎?和凡人中自恃清高的人比呢?
問題中自恃清高的根源來自於人們關注建築圈中的這個問題,其實只要是有抽象理論的領域便會出現這種情況,何必揪住不放。在面對這種現象時是否捫心自問,即使是作為實際派是否曾經對更不懂理論的一般人自恃清高過呢(生活中所有的方面){題主在描述開頭部分的對於自身條件的陳述在潛意識裡是否具有自恃清高的意味呢},我想只要作為人就會有過,只是「度」不同。
但「度」就是不可描述的了,它太抽象了。
老師們在講他們或許也不明白的抽象理論時,認為他們自恃清高時你是否有過自己對於建築更實際的思考。
你的甲方在想要改掉合理之處時你是否有即使不要利益也要拒絕的行動力,或是根據他的限制即使不計成本也要突破的行動力。
甲方是否有著願意理解的心,施工方是否有著匠心…太多太多,你要是說「有」這個字不現實,我們作為凡人又何必用時慨嘆抱怨而不去嘗試提升自己。
對問題大大的點贊!
對1)、2)、3不能再多認同。
場所感 空間感 儀式感說實話我曾多次試圖領悟這些到底是什麼感,或者這些感真的能被人意識到或者記住么,但很抱歉至今為止我能覺得有所觸動的除了歐洲幾個體量巨大的教堂和國內幾個超高層站在底下的時候,我很少體會到這些感,而這些感覺我覺得只是體量上帶來的震撼而已。
對於舊改復興、激活、再生、等等詞語也十分抗拒。不排除有成功案例,但我想到一個都市實踐在深圳大芬的美術館項目,各種介紹中無不提及了這次設計對當地社區街道帶來的種種牛逼提升,而我自己去的時候卻感到的是一個體量超過周圍所有建築的奇異物體插入到已有的城市尺度中,前廣場的硬質鋪地連個遮陰的小樹都沒有,正午到傍晚的暴晒使得它的整個地盤沒有一個人樂意駐足,相反卻是圍繞他的油畫村,原生的、粗糙的、不美的、未經設計的街道熙熙攘攘,甚至一度擁擠不堪。這到底是復興激活了場地還是干擾了片區本質的基因?!但從對於片區宣傳知名度的角度來說,這個建築也確實給大芬村帶來不小的名氣,但實際的好與壞確實另外一個評價標準。
可能我是個假建築師吧
建築行業,最基本的工作還是給普通大眾設計一些普通需求的房子。這種需求會永遠存在,現在的萎縮只是相對於之前的爆髮式增長。
本人從一個非重點,僅當地認可的建築大學畢業,在一個普通小院工作11年,做一些普通的房地產和工業項目,即使當前不景氣,同事們也大多在普通的工作,沒幾個人跳槽。
大概因為題主學校不錯學歷高,所以才會有「自恃清高」這種感覺——就像只看知乎覺得世界逼格很高一樣
答主研究生在讀,看著導師的工作室運行狀況已經對未來表示很深的擔憂,導師算是有情懷的建築師,雖然留學歸來,理論豐富,但是他最引以為傲的反倒是設計院的工作經歷,讓他對實際建造有很深的理解。他痛批如今建築系學生不懂建造,沒去過工地,不懂施工,天天大師掛嘴邊,生產學術垃圾。跟著他這麼久真實感覺,建築職業就是非常經驗性的職業,非常社會性的職業,不需要很高的學歷修飾(當然跟建築學學科是不同的)。說實話工作日室的很多員工專科畢業,歷練久了畫圖很專業,很多施工圖方面的問題都要問他們。如果建築師的夢想是用作品影響社會,請你先看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出來,從這個角度來看,建築師就是高級搬磚工,有些人甘於做搬磚工,所以才能堅持下去,如果不甘心讀了那麼久的書還要從事勞動密集型行業,那趕緊轉行,沒有好猶豫的。世界那麼大,可以到處看看。
對於一個甲方,一份完整度高的設計圖遠比一份設計情懷高的設計圖來的有價值。
推薦閱讀:
※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為 1983 年普利茲克獎得主,有哪些是他坐落在亞洲地區的代表作?
※在建筑设计中使用rhino后,还有没有其他软件配合使用以完成传统的平面,立面,剖面的绘制?
※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一直偏好木材,而不是更为坚固的石料或者泥土?
※佛教寺廟有沒有像教堂那樣出現比較現代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