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文明對西方的影響有沒有被誇大了?

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呢?因為最近在看英國的歷史。而再之前一本看的是希臘歷史,所以期間我突然意識到英國這一路的發展好像很少能看見希臘的影子。如果說希臘對西方有影響,這又體現在哪裡呢?

ps: 再複述希臘的歷史也對這個問題沒有幫助吧...?


看到之前幾個回答大都在說政治話題,忍不住跳出來回答兩句。

在維吉爾的《埃涅阿斯》中有幾行詩,大意是說別的民族擅長雕塑、修辭、文藝或者是哲學,而羅馬人則善於征服和統治各地。這裡提到的別的民族基本就是在說希臘了。這句話我覺得湊巧了反映了希臘和羅馬留給後世的不同遺產。對於西方文明來說,希臘文明貢獻了第一批頂級哲學家(比如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第一批頂級文學家(比如索福克勒斯和歐律比德斯),第一批優秀的藝術家,特別是雕塑和建築大師,這裡的很多人至今都沒有被超越。此外,希臘文明還為史學、醫學、數學等領域提供了最早的大師。簡單的說,在非政治軍事領域,歐洲思想基本上就是兩大來源,希臘羅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這裡希臘和羅馬雖然並提,但羅馬人在非政治軍事領域一直在模仿希臘,超越的地方卻很少。

但是話說回來了,希臘人在政治領域為後世所作的貢獻基本上都停留在政治理論層面。而在實踐層面,希臘政治在傳統上大都是被當成反面教材的:對內經常陷入混亂,對外城邦間又征戰不休。所以在政治和軍事層面,後世一般都師法羅馬,認為羅馬採取的共和政體,或者說是混合政體才是更加值得追求的目標。所以在政治領域,羅馬的興衰在近代始終是一個不衰的問題,而希臘卻遠遠沒有那麼重要。


南山子的回答似乎完全答非所問啊。。。其實這個問題基於政治範疇的專業回答已經如過江之鯽了,我貼一篇我個人認為思路清晰,條理明確的吧,切題的部分會加粗表示

原文《抽選的回歸:民主政體的實踐與探索》 作者:王紹光

「抽選」在英文中對應的是"sortition」,估計大多數學過英文的中國人從來都沒有聽說過這個詞。可能讓他們更為吃驚的是,原本民主制度最重要的特徵是抽選,而不是今天人們所熟知的選舉(election)。
何謂「抽選」?看看公元前6世紀雅典民主制下的做法就清楚了。雅典政治制度的一個重要支柱是五百人議事會,其500位成員就是抽選出來的。當時雅典有10個部落,每個部落可以產生50位議員,加在一起就是500人。這些議員不是選舉出來的,而是從年滿30歲的自願候選人(當然必須是公民)中抽選出來的。原始的抽選方式是在預先準備好的罐子中放入與其席位相等的白豆和一定數目的黑豆,凡抽到白豆者為議員。公元前4世紀以後,一種特製的抽選石盤代替了抽選罐。抽選不僅在五百人議事會的運作中至關重要,它也是產生其他官員的主要途徑。負責司法的約500位評審員是抽選出來的,負責行政的約700位執政官中的600餘位也是這麼產生的。除了將軍、司庫等少數需要專門技能的官員由公民大會選舉產生外,其他所有官員均需從年滿30歲的公民中抽籤選出,不設經驗、技能或財產資格方面的限制。
西方的「史學之祖」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25年)大概是最早為民主留下紀錄的人。在其巨著《歷史》一書中,他強調抽選是民主的試金石:「人民的統治的優點首先在於它的最美好的聲名,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職位都抽籤決定,任職的人對他們任上所做的一切負責,而一切意見均交由人民大眾加以裁決。」
不僅希羅多德這麼看,幾乎所有古希臘談到過民主的思想家都把抽選看作民主的標誌,不管他們喜歡民主也罷,厭惡民主也罷。如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理解的民主就是「公民都有同等的公民權及做官的機會——官職通常抽籤決定」。而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則把有沒有抽選看作區別民主與非民主的分水嶺:「抽籤分派官職可以說是平民(亦即民主)政體的做法,而選舉各種官員則具有寡頭政體的性質。」根據當代古希臘史最權威專家之一莫恩斯·赫爾曼·漢森(Mogens Herman Hansen)的研究,這在古希臘是婦需皆知的常識。
其實,如果民主意味著人民當家作主的話,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抽選被看作民主的利器。
首先,抽選難以被人操控。雅典的抽選要經過複雜的程序,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誰會被選中。這與選舉不同,後者的結果很容易受到金錢、相貌、口才甚至暴力或暴力威脅的影響。由於這個特性在不懂現代隨機抽樣理論與技術的古代人看來,抽選是神的選擇:只有神才知道結果,人是不會知道的。
其次,抽選對所有人都敞開大門。在選舉制度下,充其量只能實現選別人的機會平等;而在抽選制度下,所有人被選中的機會是完全相同的。無論貴賤、貧富、榮辱都不會增加或減少這種機會,真正實現了人人機會平等。
再次,抽選的結果具有代表性。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選舉出來的人往往來自社會精英階層,雖然他們號稱是人民的「代表」,但其社會背景、資源佔有、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傾向偏好都與普通老百姓格格不入。他們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人民?實在是個未知數。而隨機抽選則可能讓各色人等都被選中,既包括達官貴人,也包括小康之家,還包括販夫走卒。現代抽樣理論證明,如果抽選嚴格遵循隨機原則,最後產生的樣本完全可以代表人口總體特性。
最後,抽選植根於「人皆可以為堯舜」的信念。只有相信普通民眾也具備治理國家的能力,才會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才可能將抽選制度化。那些視普通民眾為群氓、草芥、螻蟻、糞土的人是不可能接受抽選的。哪怕嘴上說得天花亂墜,他們支持的只會是某種精英政治,如經由選舉出來的精英治國。
正是由於具有以上特性,在西方政治制度史中,除古希臘以外,還有一些運用抽選的例子,儘管它們的目的未必是全面實行民主,而是防止政治權力被豪強把持。例如,羅馬共和國曾在其政治、社會、宗教、軍事、司法、殖民地生活中廣泛運用抽選來調和精英之間的政治衝突,避免一方獨大。又如,曾因其保持長期穩定而引人注目的威尼斯大公國,在1268~1797年間,通過非常複雜的程序,用交叉使用抽選與選舉的方式產生首席執政官一一威尼斯大公,其目的也是為了使任何一個有勢力的家族都不可能把握最終結果,因為他們也許可以操控選舉,但無法操控抽籤。再如,在佛羅倫薩,平民集團於1250年執掌政權之後逐步確立了以抽籤方式挑選政府官員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挑選最高行政機構。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更是在很長的時間裡,民主被認為是與抽選分不開的。如馬基雅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1527年)與弗朗西斯科·圭恰迪尼(Francesco Guicciardini,1483~1540年)是同時代的思想家。前者試圖在制度史和思想史中挖掘資源,以限制政治中權貴家族的勢力,他因此建議為平民設立與精英階層抗衡的專門機構,並支持抽選。而後者因反對民主而極度厭惡抽選,卻對選舉獨有情衷;他是思想史上最早鼓吹選舉的人之一。同樣對民主持批判態度的哈林頓(James Harrington,1611~1677年)也認為用抽籤的方式挑選決策者是愚蠢的。他在《大洋國》一書中用了很長的篇幅討論過往各國的抽選實踐,但認為只有選舉才能把現存的精英挑選出來。而孟德斯鳩(Baron de Montesquieu,1689~1755年)的一段話幾乎與2000年前亞里士多德的話一模一樣:「用抽籤的方法進行選舉是屬於民主政治的性質;用選擇的方式進行選舉是屬於貴族政治的性質。」抽選之所以民主,是因為這種方式不會冒犯任何人,也不會給任何人特殊的機會;它給每個公民同樣的機會被選中,得以服務自己的國家。不過,偏好貴族政治的孟德斯鳩並不看好抽選。直到18世紀末,這種把抽選與民主掛鉤的做法仍很常見。盧梭(1712~1778年)在1762年出版的《社會契約論》中對孟德斯鳩的說法明確表示贊同,進而指出,「抽籤的辦法最具有民主制的性質」,「因為抽籤時,人人的條件都是相等的,而且選擇也並不取決於任何人的意志,所以就絕不會有任何人的作用能改變法律的普遍性。」只有在貴族制下,「用投票的方法才是非常合宜的」。

《劍橋古代史》對此的概括是「所有的古代權威都同意,抽選是一種在富人與窮人之間實現機會平等的民主設置。」
按照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的說法,在19世紀初,世界迎來了第一波民主浪潮。然而奇怪的是,也正是從19世紀開始,抽選與民主綿延兩千年的關係突然被割斷了,它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選舉變成了民主的標誌:爭取民主就是爭取選舉權、爭取擴大選舉權。法國學者曼寧(Bernard Manin)1997年出版的《代議政府的原則》專門有一章討論「選舉的勝出」,他用「令人吃驚」(astonishing)來形容發生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這個突變。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下半葉。在這一百多年中,抽選這個曾經的民主利器失傳了


文章的後半部分是關於抽選制度對於當代的影響了,和題目沒啥大關係,我就不貼了,有興趣的知友可以去搜搜看。


上述的是基於政治層面的影響,基於文化上面的影響--------這個我實在不知道怎麼回答(大概要把整個西方文化史講一遍,這實在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外)。


私以為沒有。

文化最直接的傳承是語言。

古希臘語是荷馬史詩所使用之語言,包括著名詩篇《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它是雅典黃金時期希臘文學與哲學的語言載體;它是現在數學和科學的基礎與先驅;同樣它還是紀錄聖經《新約》的語言。

拉丁語與希臘語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語言。

怎樣說都不會算是誇大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8%8C%E8%85%8A%E8%AF%AD


古希臘的時候已經有蒸汽機的原型了,只不過這位古希臘的數學家和工程師,Hero of Alexandria,用蒸汽來讓神殿的大門自動打開,讓普通民眾好好見識了把神跡。


英國和希臘從民族關係來看,無半毛錢關係,歐洲的英法德在希臘甚至是羅馬時期都只是蠻夷而已! 所謂的西方文明在近幾百年來文明突飛猛進、只是出於其歷史積澱不夠的暴發戶的心態,亂認祖宗而已。從文化來看,古希臘的民主、哲學等等思想確實對西方文明的爆發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剛好在看一本書,「蘇菲的世界」
裡面提到「希臘的哲學」
有一部分說的是 希臘的神話 和希臘的哲學。
有一部分人推翻神話,是因為哲學的發展,感覺印象深刻。


沒有,怎麼讚美都不算誇大。


你還是多看看這兩個時代之間的歷史書吧


嚴格來說,古希臘與今天的西方是完全不同的文明和意識型態
還有,古希臘從沒自稱"西方" 古希臘只會自稱希臘而已


世界上——只有地中海地區的文明集合體:最終走向工業文明!


你不知道 世界最偉大科學家 英國人牛頓 一部物理學奠基巨著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就是 仿古希臘的幾何原本格式而作的么, 而且用的還是拉丁文

現代學生都要學習古希臘的幾何原本, 每4年舉行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全球各地無數多的馬拉松賽跑活動。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460488-1.shtml
是嗎?我可不認為一個小小的希臘有多大的文明影響力!以下信息為鏈接!為避免給某些人借口,所有資料來自西方人自己的典籍。
子虛烏有的「古希臘文明」(上)

  村莊聯合體

  毫無疑問,古希臘文明是客觀存在的,因為有那麼多遺存擺在那裡。不過,古希臘不像有些人說的那麼了不得。
  古希臘文明,主要是指在西元前8世紀----前323年間,被稱為希臘人的人們 「創造」的文明。此前的幾個世紀,稱為荷馬時期,又稱「英雄時期」;此後數百年,甚至整個古羅馬,據說是希臘文明傳遍世界、影響世界的時期,故稱之為「希臘化」時期。專家們說到古希臘文明,往往包含「希臘化」時期。
  希臘人主要生活在愛琴海兩岸的諸「半島」或者島嶼上,分成大大小小若干個獨立的「城邦」,從來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他們沒有國家概念,更談不上國家意識。
  這些「城邦」----也不知道為什麼稱之為「城邦」,是一個村莊或幾個村莊的聯合體,人口一般萬兒八千的。大家或農耕或漁獵或商貿,多以農業為主。為了利益,相互間的戰爭,從來沒有間斷過。
  希臘有兩個「超級大國」,談到古希臘,90%是拿這兩個「超級大國」說事。
  斯巴達,是四個或五個村莊、兩大家族的聯合體。稱霸希臘時有9000戶人家,衰落時僅700戶,根據「國際慣例」,按平均每戶5人計算,巔峰時人口4.5萬人左右。因土地相對肥沃,故以農業為生。斯巴達是2名國王加上長老會議的政治模式。兩個國王分別由兩個家族推選產生,權利相等。國王只負責處理日常事務,除非領兵在外,大權始終在長老們手中。斯巴達人「以軍事立國」,男孩長到6、7歲,便被城邦收養到軍營接受訓練,每天給極少的食物,鼓勵他們偷盜提高生存能力。「如果偷盜被抓,他們會受到懲罰,不是因為偷盜,而是因為失手」。斯巴達人文化水平低下,公民基本上是文盲。
  雅典是4個部落(後改組為10個部落)的聯合體。綜合西方專家的數據,巔峰時期人口在6.7----17萬人之間,取中間值則是11萬左右。因土地相對貧瘠,故手工業和貿易較為發達。雅典是9名執政官(起初是1名,後來是3名,最終為9名)、貴族會議的政治模式。9名執政官由公民會議選舉產生,輪流執政處理日常事務。軍事上選出10名司令官,每個部落推舉1人。大事由400人議事會或者後來的500人議事會議決。雅典人文化程度最高,人口最多,古希臘名人多與它有關聯,有關古希臘的文字依據基本來源於雅典。

  愚昧、野蠻而封閉

  來到古希臘,你會看到,人們光著腳板滿街跑,斯巴達人更是光著屁股到處晃悠。文明一點的雅典人,也就是將一塊布裹在或披在身上。部落內部,大事小事商量著辦,共同祭祖,共同對敵,奪得戰利品人人有份。雖有貧富之分,但總體來看,一幅原始共產主義風貌。
  說它原始,最典型的,反映在婚姻問題上。
  有人以雅典一夫一妻製作為文明的象徵,殊不知,這源於雅典禁止它的成員與外界通婚。在小小的雅典,男男女女只能內部消化,要想確保陰陽平衡,惟有強制推行一個蘿蔔一個坑,認可親兄弟姐妹結婚。
  希臘人的婚姻,自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結果。雅典的女人,青春期過後,14歲左右必須嫁人,一般是嫁給30歲左右的男人。同父異母的男女結合、堂兄弟娶堂姐妹、親侄女嫁給親叔伯,統統被社會廣泛認可。在斯巴達,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一樣可以結婚成家。因為畸形兒太多了,斯巴達有了一個規矩:消滅畸形兒合情合理合法。
  這種婚姻制度廣泛存在於希臘人的王室。以最為人所炫耀的「希臘化」國家托勒密王室為例:
  托勒密一世的女兒阿爾西諾埃二世,先是嫁給她的在馬其頓的同父異母兄弟「雷電」托勒密,雙方翻臉後,跑到埃及,嫁給她的另一個同父異母兄弟托勒密二世,當上了埃及王后,後來這對國王王后被尊為「姐弟神」,她死後,還被托勒密王國奉為女神。
  托勒密三世的女兒阿爾西諾埃三世,嫁給了她同父同母的哥哥托勒密四世,成為埃及王后。
  托勒密五世的女兒克萊奧帕特拉二世,先與她同父同母的哥哥托勒密六世結婚,接著又嫁給她同父同母的弟弟托勒密八世,再接著,她的弟弟老公托勒密八世又娶了她的女兒克萊奧帕特拉三世。
  ......
  馬其頓王國也是如此。馬其頓王德莫特里烏斯二世娶他的親妹妹為妻;「父貴者」密特里達泰斯六世先殺兄,再殺母,迎娶他的親姐姐。
  如此繁衍出來的希臘人,智商能夠高到哪裡去,只能去問動物學家了。
  這是同時期世界各國的普遍現象嗎?至少中國不是這樣。《禮記》說:「系之以姓而弗別……雖百世而昏姻不相通者,周道然也。」「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別也。」諸如此類的法律法規民風民俗,充斥中國古代各種文獻。
  文明程度最高的雅典,公民文化素質也低得一塌糊塗。在雅典,工匠是奴隸,畫師是奴隸,醫生是奴隸,連教書育人的老師也是奴隸!所有需要文化的工作,離開了奴隸玩不轉。「學校的出現始於西元前6世紀末。男童6、7歲開始上學,學費相當低,因為教師工資低。大多數教師是奴隸,有時為自由人,教長通常為自由人。」奴隸所從事的,無疑是最下賤的工作,因此,到了「希臘化」時代,希臘人建立了真正的國家,政府也沒有舉辦任何教育機構,教育活動純屬個人行為。
  希臘人最關心的是宗教。雅典到處是宗教祭祀場所,古希臘宏偉建築遺迹無不是各種「神廟」。雅典的部落,也是按照中國的「家族祠堂」來設置的,每個部落都有世襲的專職祭司,並屬於當然的「政府」官員。雅典最基層組織是德莫,其負責人主要職責就是抓好宗教事務。舉行任何重要活動之前,諸如發動戰爭、召開公民大會,事先必須舉行凈化儀式,屠殺動物甚至活人獻祭、沐浴、香薰一番,並禁止分娩者、接觸過分娩者和死屍的、吃過某種事物的、近期有過性行為的等人員進入。
  雅典宗教勢力到底有多大?古希臘的「三賢」,蘇格拉底因為「引進新神」、「腐化青年」,被以最民主的方式判處死刑;柏拉圖不得不長期流浪異鄉避難;亞里士多德因為被控「褻瀆神靈」,嚇得連夜逃離雅典。「三賢」被定為罪人,顯然,他們的學說在古希臘是沒有市場的,與古希臘的發展沒有多大關聯。以「三賢」及其學說作為古希臘「繁榮」的象徵,的確有點勉為其難。
  希臘十分封閉保守。他們不讀書,拒絕與外族通婚,禁止外來者成為他們中間的一員。雅典規定,只有父母都是雅典公民的人,才算雅典公民。今天的美國,熱烈歡迎智力投資、鈔票投資者,如果美國人認為你夠分量,便可以加入美國國籍。雅典不是這樣,只要不是雅典公民,即便你再有錢、再有名,也不能在雅典買房子買地。德謨克利特、亞里士多德一輩子也只能以遊客身份生活在雅典。今天有人說亞里士多德是雅典學者,而雅典人從沒認他是同類。
子虛烏有的「古希臘文明」(下)

  先進的來自外國

  這樣的「城邦」,能夠獨創出多大個文明,無異於天方夜譚。眾所周知,封閉狀態下,任何一種文明是很難持續發展進步的。正如在其它野生動物消失後,狼群必定會退化;一種文明一旦定型,就會產生惰性,只有與另一種文明交流碰撞,才會激發出新的活力。美洲印第安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創造輝煌的文明,但到歐洲人抵達時,這裡甚至還有退步。中國春秋戰國的輝煌,正是中原文化與南方楚文化、東方齊魯文化交融促進的結果。中國唐朝文化的博大,也源於與中亞、西亞和南亞地區文化的相互交流促進。
  古希臘運氣不錯。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就誕生在希臘的旁邊。特別是以兩河流域為中心的西亞,古巴比倫消亡了,亞述帝國興起;繼而新巴比倫誕生,接著出現波斯帝國。這裡與南方的埃及、東邊的的印度、東北面的中國之間,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交流頻繁,始終經貿繁榮、科技文化發達。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告訴我們:希臘文字是希臘人模仿西亞腓尼基字母的結果,這大約發生於西元前8世紀。而腓尼基文字,又是模仿埃及文字而成。和日文來源於漢字一樣,今天我們熟悉的英國、法國、德國文字,源頭就是腓尼基人的字母。
  希羅多德還告訴我們:流行於希臘的奧菲教義是從埃及傳來的。就和基督教的上帝、耶穌來自於中東一樣,宙斯、阿波羅、普羅米修斯等,原本是古埃及人創造的神靈。
  希臘最大的遺存是建築。雅典人自稱從埃及人那裡學來測量技術,而留名至今的兩位希臘城市建築規劃大師,都是亞洲籍人士。希波達姆斯來自於小亞細亞的米都利,據亞里士多德說,雅典的皮拉埃烏斯就是他設計的。另一位,是亞歷山大城的設計建造者德伊諾克拉泰斯,來自於小亞細亞的羅德斯。
  至於雕塑,據歐洲專家研究,希臘原本沒有石雕,在神廟裡也只有木雕神像。西元前7世紀中葉起,小亞細亞的薩摩斯、納克索斯等島嶼開始採用大理石雕刻人體大小的雕像;前7世紀晚期,傳入希臘本土。流傳至今的希臘時期的繪畫精美的陶器,據歐洲專家研究發現,在已知的40位藝術家名字中,「多數並非雅典人名」。
  至於希臘人的科學技術,科學史家W·C·丹皮爾《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係》說:「當希臘各城邦發展起來,越出先前的界線的時候,希臘的地理位置和經濟需要就迫使希臘人民同更古老的文明發生接觸。早期希臘哲學家所搜集到的事實大部分是從外來的來源得到的----他們的天文學是從巴比倫尼亞得來的,他們的醫學和幾何學是從埃及得來的,可能一部分是通過克里特島。在這些事實之上,他們又加上一些事實,然後,在歷史上第一次對他們加以理性的考察。這種觀念的混合過程是逐漸向西推移的。效果最初是在愛琴海的愛奧尼亞海岸出現的。當時希臘人大概還保持著過去的米諾文化的傳統並且同巴比倫和埃及的學術保持著接觸,因而對演繹幾何學和自然界的系統研究提出一些見解。」
  古希臘人自己也承認:「光明來自東方」。《荷馬史詩》的編著者荷馬,古代記載肯定他出生於希俄斯島或 小亞細亞的士麥那。而希臘的哲學家、科學家也大多來自於「東方」。可以說,古希臘的知識界,是海歸的天下。
  有人說,在西亞、北非有不少地方是希臘人的「殖民地」,這裡的人所創造的,仍屬於希臘文明的成果。
  「殖民地」有其專門的內涵,只能派出「三百勇士」對抗波斯「百萬大軍」的古希臘,是否有能力跑到海外建立「殖民地」,我們也不作討論。假設「殖民地」理論能夠成立,那麼,遍佈於歐美大地的「唐人街」,豈不成了中華的「殖民地」?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等,豈不成了歐美「中國化」的代表人物?

別相信瞎忽悠

  希臘的軍事十分原始。希臘沒有正規軍,始終是一種原始狀態的「全民皆兵」。巔峰時期,斯巴達緊急動員時擁有6個師,每個師576人,即全部兵力3456人;雅典集合全部17--59歲男子,約有3萬人,一半出征,另一半老弱看家護院。武器裝備由士兵根據家庭經濟條件自行配備。由於馬匹昂貴,馬上功夫來自於長期訓練,所以希臘沒有騎兵和戰車部隊,這就是「馬拉松」長跑運動的來歷。到了後期,斯巴達才拼湊起60人的馬隊,因不熟悉騎戰,只能作為輔助部隊。希臘的主戰力量是步兵,但是,他們始終都沒有弓箭手。其精銳部隊便是所謂的重裝步兵,即身披鎧甲,一手握著沉重的金屬盾牌,一手握著刀劍的士兵;輔助部隊是所謂輕裝步兵,即手握藤盾的士兵。
  雅典水兵也是採取攤派的形式,要求每個三一區提供一艘戰船和士兵,選出一位艦長,由艦長承擔這艘船的運行維護及其船員的全部費用。因戰鬥力每況愈下,後來不得不廢除這一荒唐的制度。此時的海軍作戰,和陸戰沒啥本質的區別,不過是士兵之間的打鬥,由陸地轉到了船上。希臘艦隊是否戰勝波斯海軍,不妨打個問號,因為希羅多德的《希波戰爭史》一會兒說鬼神託夢,一會兒說埃及男人蹲著小便女人站著小便,印度男人的精子是黑色的。正如神仙主導的《水滸傳》、《說岳全傳》,說宋軍戰勝遼金那是瞎忽悠。
  「希臘化」是讓人覺得怪誕的名詞。亞歷山大大帝從希臘人瞧不起的蠻荒之地進入繁榮發達的波斯後,所作所為與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如出一轍。亞歷山大帶頭匍匐于波斯文明面前,娶波斯貴族女子為妻,穿戴波斯君主服飾,模仿波斯宮廷禮儀,徵召波斯人才為其幕僚,鼓勵甚至強制官兵與波斯女子通婚,甚至為他們舉行集體婚禮。整個地地道道的波斯化,說亞歷山大搞出來了希臘化,也是瞎忽悠。
  發達地區戰爭多建設也頻繁,偏遠地區戰爭少建設也不多。正如在北京很難找到清朝城牆,而在敦煌能夠看到一千多年前的壁畫,今天的人們不易發現早期尼羅河流域和兩河流域的文字記載。古埃及人、西亞人是地地道道的老師,希臘人是學生。老師的作品或希臘化或銷毀了,而來自窮鄉僻壤的學生的作業保存下來,故而學生為後世所傳頌。
  科學史專家喬治·薩頓說:「希臘科學的基礎完全是東方的,不論希臘的天才多麼深刻,沒有這些基礎,它並不一定能夠創立任何可與其實際成就相比的東西。----我們沒有權利無視希臘天才的埃及父親和美索不達米亞母親。」
  我們記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古訓,不排除仿製品的水平高於正品的可能性。因此,我無意否定歐洲人引以為傲的古希臘文明。今天的人們讀一讀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著作,一定會大有收穫。但是,那種為尊者諱、言必稱希臘的做法,顯然是不科學的。
  說說奧運會。奧運會本是希臘四大宗教節慶之一:奧林匹亞賽會、內美亞賽會紀念宙斯,皮提亞賽會紀念阿波羅,地峽賽會紀念波塞冬。這類似於我國諸如賽龍舟、舞獅、賽馬、摔跤等的民俗活動,一個鄉村主辦、多個鄉村參與。若干年前,在中國大地類似活動多如牛毛。因此,沒有必要神化。當然,奧運會發展到今天,其內涵有了質的變化,須另當別論了。
  由希臘女巫點燃的那把火,被我們稱為奧運聖火,寶貝得不得了。試想,在言必稱希臘的今天,如果我國舉辦一個體育賽事,由武當道士或者少林和尚點一把火,在全國傳遞一下,不知某些評論家會發表什麼高論?


推薦閱讀:

綠色是否與反文明有聯繫?
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為什麼?
如何優雅地對付沒素質的人?
如何對付沒素質的人的不講理的事?
NASA宣布月球曾發現古人類遺迹可信度幾何?

TAG:文明 | 歐洲歷史 | 古希臘 | 歷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