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未經過實戰,為什麼一出山就如此厲害?

諸葛亮未出山時,「躬耕於南陽」,只是飽讀經書。

那麼,從沒實戰過的諸葛亮,哪來的自信自比管仲、樂毅?隆中對時,又如何說得頭頭是道?

他和趙國(題主的宋代……)的趙括的區別在哪?趙括也長於分析,偏卻紙上談兵,一戰至敗,一敗塗地。

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


謝 @光明屬於料羅灣 邀。從演義的角度看——你們這些愚蠢的人類……( ̄_, ̄ )

膜完大仙回歷史。在這個次元沒有火燒博望,沒有火燒新野,沒有借東風氣周瑜,看著順眼不少?

那就瞅瞅這位軍政經驗為零的大齡宅男幹了啥事?

未出茅廬便搞個大新聞,算定十餘年後天下大勢。

初來乍到,一條計即令混了幾年尚且兵不過數千的大耳朵人馬大增。

《通典》:劉備時在荊州,眾力尚少。諸葛亮曰:「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即人心不悅。可語劉荊州,令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言其計,故表眾遂強。

磨磨唧唧搞了場閣樓會,保下了自帶長子光環的劉琦,捎帶充值送江夏為外援。日後大耳朵以此反攻倒算,擁劉琦以令荊州,曹相哭倒在廁所,空罵劉琮是豬頭╮(╯▽╰)╭

其後曹操南征,豚犬賣隊友,孔明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賽艇江東,談笑風生,可憐孫權真迷弟。於是東風一吹,大耳朵鹹魚翻身,連收荊南四郡,拜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以上所有事件均發生於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前,易言之,差不離是菜鳥諸葛孔明應聘第一年的工作業績。

試問我等職場第一年在幹啥子呦?

實踐出真知,經驗很重要,但天賦所限,個人汲取經驗的效率卻有天壤之別。

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貢同志尚且如此,凡常之人恐怕聞二知一都勉強,枉論聞一知十?夏蟲不可以語冰,井蛙不可以語海,凡常之人之所以不理解孔明,大約便在於將孔明當作凡常之人考慮而已。

魏略記了一條八卦: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貌似不過是好基友裝逼日常,但是——

石韜,字廣元,官至郡守、典農校尉。

徐庶,字元直,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孟建,字公威,官至涼州刺史、征東將軍。

天才隨便打個嘴炮,仨看起來很厲害的仁兄這輩子都逃不出這嘴炮的射程範圍。看了這出,題主還會質疑此公在十來年後鼓搗出隆中對么?

因為天才吃飯,我也吃飯;天才喝水,我也喝水;天才拉屎,我也拉屎;天才嘿咻,我也嘿咻;捎帶天才和我在生物學上同科同屬同種,所以天才和我也差不多嘛!我這樣做不成,天才這樣做多半也不成嘛!

錯覺而已。


樓上這些人啊,都不願意正經作答
本來我也想諷刺兩句的,看到蘇沉船這麼好的諷刺被人直接黑了,我決定還是嚴肅回答,好吧?宋代趙括我們也要正經對不對?

趙括的失敗不只是趙括本人的失敗,他是趙國和秦國之間的綜合較量的決定性失敗。別忘了就是老將廉頗帶領的趙軍,也不是秦軍的對手。這不僅是將領的問題,秦趙兩國的軍隊實力也也有明顯差距。
把趙括換成廉頗也不能保證趙國會勝利——趙括的責任在於他把這場戰爭打成了幾乎是最壞的結果
從趙括的記載上看,假設他真的紙上談兵秒殺父親趙奢,這說明他至少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參謀人員,軍事素養比我這種鍵盤軍事家高到不知道哪兒去了
但是軍事參謀只能做參謀,真上了戰場,做決斷的事情又是另一個領域,這不是一個參謀能掌控的。
趙括的不幸不是他直接挑戰boss,而在於他在完全沒鍛煉的情況下直接跨行帶兵——相信我,如果他和白起比兵棋推演,白起甚至未必玩兒的過趙括
在他被選中的那一刻,趙國的敗局已定。秦國希望趙括取代廉頗的原因,不僅僅是在政治上壓迫趙國的決策,肯定包括他們已經了解了趙括本人的很多特質(兵法上對敵人的估計首先就是看對方將領的性格特徵)。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此時對於連對手都不知道是誰的趙括來說,戰場已經單向透明了。

諸葛亮呢?諸葛亮的區別不僅在於他練級了,更在於諸葛亮在軍事家前,還有個稱號
偉大的政治家
像他這種人物,幾乎可以掌握一國的能量。所以諸葛亮在北伐之前,不僅在鍛煉自己,還在鍛煉整個蜀國
南征平後患,保證軍資來源,對內實施高壓但是比較公平的統治,在穩定生產生活的程度上,儘可能的動員國內力量,同時利用蜀錦等物資換取軍需;外交上聯絡孫吳和其他少數民族,孤立魏國,儘可能多線牽扯;軍事上開創了一套自己的軍事思路,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
以上這些都不是什麼新鮮東西我就不列出處了。
用現在的話說:學會的諸葛亮的運營,剩下的就只剩A了。
更何況,諸葛亮還不是只會平A,他還會一邊打仗一邊種田,一邊撤退一邊坑人……


瀉藥。
首先我要說清楚一件事情,很關鍵。
諸葛亮的主業不是種地。
不是種地。
不是種地。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躬耕估計就是自家後院有菜園子,隔三差五去鋤鋤。諸葛亮的關係網我都不想費口舌考據了,都是老生常談。諸葛亮小時候就從老家琅琊(山東)逃難到豫章(江西)又跟著叔父跑到了荊州,戰亂一類的玩意那是見得多了。要是個書獃子宅男,就不可能一出口就是天下大勢。
然後第二件事,也很關鍵。
諸葛亮帶兵打仗是半路出家,戰略和政治才是主業。
完全沒有貶低諸葛亮的意思,反而應該說,半路出家能這麼牛逼,不愧是學神+學霸。當然,作為以政治家為己任的一個人,熟知兵事也是基本功,在跟著劉備的時候也沒少得到戰鬥的第一手資料。只是說,還沒到作為主業去研究的地步。
那麼回過頭來,題主的第一個疑問是為什麼諸葛亮的分析頭頭是道。隆中對或許不是什麼獨一無二的戰略計劃,但是結束了備備混一天算一天毫無頭緒的窘境。(雖然我覺得最關鍵的是直接透露出來荊州吃棗藥丸)諸葛亮有他的情報網和朋友圈,這個就不多說了。
題主的第二個疑問,為什麼趙括是紙上談兵,諸葛亮不是呢?同樣的問題也可以轉換為,為什麼馬謖紙上談兵,諸葛亮就不是呢?
因為,諸葛亮主業是戰略家啊……
作為大帥,諸葛孔明已經實習了幾十年了。
他北伐,負責的是總的調度指揮,當然孔明排兵布陣也很牛逼,這是他為什麼特別牛逼的地方。但是其實只要他能做好戰略調度他就基本合格了,戰略這玩意就是紙上談兵鬥智商的,不需要考資格證也不需要實習多少多少年。為什麼毛主席沒有上過軍校卻用兵如神,因為軍校教的東西毛主席用不著,毛主席不管壕溝怎麼挖,機槍怎麼架,槍要怎麼打。
同理,雖然諸葛亮一口氣把那些也都學了,是很牛逼,天下奇才也,牛逼到司馬懿都好羨慕好羨慕的(司馬懿也是戰略家不是戰術家)。但是就算他不會,這也不是他必須要會的。
他是統帥啊,他的主業是考慮何時出兵何時收兵,是該莽一莽還是慫一慫,是該干他娘還是再等等,要正面懟還是繞過去。這些東西搞定了,他就合格了。

統帥這種玩意,一向都是紙上談兵的啊,難道還跑到前線去不成?諸葛亮從出山就開始談兵,之後只是兼職帶兵,僅此而已。
諸葛亮搞了十幾年的後勤,不可能不懂兵,他對軍隊的了解說不定比打打殺殺的武將們還清楚。
所以沒人規定只有上戰場砍兩刀才懂兵,可以紙上談兵但是要切實的談到位談現實的兵。趙括就沒有這個時間,他的紙上談兵就真的只是談紙不是談兵,趙國沒有給他時間去熟悉趙國熟悉秦國和很多很多東西。

簡短總結一下的話

經驗不一定要自己打怪的啊,要不然奶媽怎麼升級啊!!!


諸葛亮的兩位姐姐分別嫁入襄陽蒯氏,龐氏豪門,自己娶的黃月英也是襄陽黃氏土豪,上面的三家再加上蔡氏基本就是整個荊州地區的統治集團了!你還真以為諸葛亮是個普通村夫啊?不說裙帶關係,他的消息源,他的見識,他所能歷練的政治軍事機會多了去了。再補充一下司馬徽,龐德公,龐統,徐庶和諸葛先生在襄陽的時候三天兩頭談笑風生………


應該問韓信這個毛頭小子不曾領兵,為什麼一當統帥,打的仗全是教科書式的。


諸葛亮和趙括都是底子很好的將才,區別在於趙括才10級時就去單挑60級大boss白起,諸葛亮10級時有劉備帶著刷怪吃經驗到30級,然後自己一個人刷弱雞野怪南蠻到40級,最後和同為40級的張郃曹真司馬懿打的不分勝負直到掉線。


紙上談兵的那位是戰國時期趙國的,


因為這兩個就不該拿來比
趙括是純武將統帥,一上來遇到白起,不輸才有鬼
諸葛亮是全能人才,不需要自己直接帶兵,只要給出隆中對,運籌帷幄,外面有劉關張去打
到後面這些不世之材都翹辮子後,才自己出去剛,這期間練兵用兵早就玩熟了,剛死個上面所謂的40級張郃,把45級的司馬懿剛到宅家裡不出來,怎麼著也是50級了吧?比不上白起這種千古一將,起碼也是名將級別的。
問題是這是諸葛的副業,人家主業是治國


因為你讀的是三國演義。


毛主席建立工農紅軍前也沒實戰經驗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可惜我看了幾個回答,深度卻很差。
我首先想到的是趙括,這個例子是最佳的,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必須用趙括來解釋才明白。但是還不能夠說的更明白。
我只能再進一步,用林廣茂對於交易的一句名言:把經驗上升為理論的努力註定要失敗。這句話沒有經過長期揣摩是不會明白的。那就是交易的不確定性。沒有一個道理或者公式可以講明白,這個時候你該怎麼做,必須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去分析的,孤立靜止地去考量一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比如哲學上說你不會倆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一樣。
知道的兵法多,並不代表你學的精,學的深。而且關鍵在於用。毛澤東在看到孫子兵法以前仗就打的很好。還與性格習慣有關,必須人軍合一,才能發揮最佳的效果,樂觀,自信,尤其是性格的均衡。
思考的深度。當然把事情做到極致可以了,但是人不可能把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了,那樣人也累死了,所以必然還需要有重點,分主次。
孫子兵法講的並不是哪種陣型好的原因就在這裡,因勢而利權也。
兵法講就的是知己知彼,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還要去了解你的對手,戰前趙括就說過對付白起自己還差點,對付別人是綽綽有餘的,這個選將的問題上就是國君層面了,秦國君帥一心,君主還能為將軍離間對方,所以最大的責任在於趙王,把這麼重要的責任交給一個沒經過實戰考驗的毛頭小子,這是因為趙括名氣大,還是趙王沒腦子?
趙括的母親卻已看出來端倪(當然這也是倆千多年來國人對這個問題的探尋答案吧)在戰前國君賞賜的東西趙奢都分給下屬,而趙括都自己拿起來,從平時的觀察,趙母已經看出來他的稚嫩,不成熟,不可靠了,所以她提出來不連坐,當然她也不是完全不確定趙括不行,否則她就可以以死來阻止了。
人說從一件事就可以看出來一個人的習慣,能不能成功,做一件事能成功那麼做其他的事也能成功,這就是一種性格,而且雖然難但是性格也是可以改變的,他就是一種習慣而已。看你是喜歡冒險,還是比較穩妥,打仗當然是需要穩妥的。步步推進還是急功近利。
歷史上真正高水平的都是沒有什麼實戰經驗,一出來就表現很好的,諸葛亮,韓信,毛澤東。其實考察一個人並不僅僅是他的軍事理論,而是平時大家觀察了很多事情,性格習慣,所以大多數人的得出來一個結論__這個人行!具備將才絕不會僅僅是會背一步兵書而已。而絕大多數人認可一個人這也是有道理的,對於趙括所有的歷史記載都是只說他對於戰法的推演,而沒有更深層次的理論表述。這就是表面的三腳貓功夫。表面文章而不是雄才大略的。

我認為一個好的軍事家都是不會生活的,他們以軍魂為生,在靈魂中他們自我尋找對決的均衡和至高無上的比拼_最後才到達的的一種境界,這可以在實際中慢慢提高,也可以在心中博弈達到。比如朱可夫,林彪,韓信,諸葛亮,他們追求一種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理學追求。
要麼對要麼死!這就是軍魂。也可以一個仗可以失利但總體上必須大勝。尤其對於已經找到優勢的統帥。白起最後留下千古名句~寧受重誅之死也不做辱軍之將。可見一個良將對於勝敗的重視。
勝者先勝而後求戰。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另外想談談三國演義,這本書未必就不高明,人們說毛澤東就是靠一本三國打贏了戰爭的,我們看到這本書中也談到一個人那就是馬謖,這個人和趙括有的一拼,但是關鍵時刻諸葛亮卻用他,況且還是在劉備多次告誡他的情況下,這不能不說是諸葛亮有問題,而且諸葛亮在實際中也犯了很多打錯,當年魏延就曾經建議領一支軍隊擊破魏軍,可是諸葛亮不知什麼原因不同意。(爭權,爭功還是沒有魄力也許都有吧,這三者都是能否成為良將的衡量標準)
另外還要看他的一貫表現,態度決定一切,有一個人曾國藩也值得一提,他的帶兵打仗也是沒有經驗的,一開始老打敗仗,但是經過分析研究他找到了自己的長處和對手的短處,步步為營再不冒進,用圍困來戰勝對手,終於取得了勝利。

有點跑題,我們回來再說,一個人不見得非要實踐才有深刻認識的,所以趙括主要的問題不在於是否實踐過,而是他的理論與他的思想還沒有合二為一,毛和諸葛亮他們即使沒有學兵法,而打仗這件事已經在自己頭腦中實踐了多次,還有諸葛亮也沒有一出山就玩命賭大的,而是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至少不犯原則錯誤。


隆中對主要是對天下局勢的預見以及為劉備找一條出路,這玩意兒和什麼實戰經驗有哪毛錢關係?漢末軍閥混戰的那堆武夫實戰經驗夠豐富了吧,又有幾個能有自己的一套大戰略的(姑且不論好壞)?說穿了,這玩意兒一靠天分二靠信息,腦子不聰明自然想不出來,沒外界消息也分析不出時局。孔明腦子聰明不用多說,而從現有資料來看,孔明二姊均嫁荊襄勢族,兄長諸葛瑾任職江東,孔明本人與不少遊學士子交情匪淺,那麼其信息之靈通也可以想見,這種情況下能出來一隆中對有什麼稀奇的。


讀書是天才的學習方法。

我等凡人還需要實踐出真知啊……


隆中對提出來的局勢是東漢末年很流行的一種言論,並非諸葛獨創。
三國演義是小說,揚劉抑曹是為了架構故事不是敘述史實,五虎將的形象都遠高於史書記載。哪怕是透過小說看,蜀漢當時也沒有很強大。
高分答案挖過趙括了,在下小透明不敢賣弄。
只是記得上學的時候,我們用一樣的課本上一樣的課堂聽一樣的老師寫一樣的作業,可別人家孩子就是比我高几十分,上哪說理去。


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常凱申,軍事科班出身,不僅在日本留過學,還是黃浦軍校校長,為什麼打仗打不過未經過正規學習的太祖?

天分千差萬別,「大家都一樣聰明,只要努力你就能比別人強」的話只能哄小孩


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很久,如果說諸葛亮是三國演義杜撰的話,
韓信這個也是一個比較奇怪的例子,
韓信也是直接從項羽那邊一個看大門的直接升到劉邦的軍委主席。


老天爺揀選了他,也磨練了阿斗。老天爺揀選了諸葛孔明,阿門


周總理怎麼也天生就會情報工作?


這就是美國大兵怕我們的地方,哈哈哈


推薦閱讀:

三國演義中一個回合是什麼?
老年黃忠可平關羽,請問壯年黃忠是什麼水平?
曹操在兗州的時候為什麼能吸引諸多文臣武將的投靠?
如果讓你決定,希望三國演義在哪裡結尾?

TAG:諸葛亮 | 三國演義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