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術繪畫學習中,我們稱三原色為紅,黃,藍,為什麼RGB三原色和我們以前學到的不同,請高手指教?
我好熱愛挖墳啊~~
要從幾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基本都是一些色彩學的基礎知識。
1.這兩種三原色哪裡不一樣?
美術學慣用的是減色法三原色,其實更現代的色彩理論中三原色應該是品紅、黃、青(CMY)。
減色法的原理是這樣的:某個物體為什麼看起來是那個顏色呢,是因為白光照射到物體上時,表面反射了特定顏色的光。那其他顏色的光呢,都被這個物體表面吸收掉了。(用顏色來說比較好理解,其實顏色是某個或某些特定波長的光的集合,物體都會反射特定波段的光,那麼剩下的波段的光會被反射再被人眼看到,也就形成了某種顏色。)
所以每種顏料都是吸收掉了一些顏色,換句話說,是從原本白色光裡面減掉了一些顏色。兩種顏料調和在一起就會減掉了更多的顏色。如果你把品紅、亮黃、青調和在一起,那麼白色光就被你減沒了,所以你看到的就會是黑色。(這是理論上的,實際上不會是絕對的黑。)
反射光遵循減色法原理,比如照片、印刷品、美術繪畫,這些東西你躲被窩裡是看不見的吧,一定要有光照射在上面,反射回來你才能看見。(順便一說,印刷品其實用到了四種顏色,CMYK,其中K是黑色,原因是油墨技術沒那麼好,CMY調在一起不是黑色而是偏紅的暗色,所以沒辦法只好弄個K進來)
電腦熒幕的紅、綠、藍(RGB)是加色法三原色,每次調色時是在做加法。紅色光和綠色光調和時,是在紅色光的基礎上在加上綠色光,如果你把三種顏色都加上去了就變成白色了。
直射光遵循加色法原色,因為電腦熒幕自己就發光,光是直接進入人眼的。你!說的就是你!躲在被窩裡面用手機刷知乎的你!你能在被窩裡刷微博、耍朋友圈、刷知乎,就是因為那個閃閃發亮的神奇的小熒幕啊。
2.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這次我們先說加色法,A顏色和B顏色進行調和,純粹就是將這兩種顏色相加,結果是- A+B(A和B的合集)
就像下面這張圖,藍色的部分就是最終進入到人眼的,所以越調顏色進去範圍越大,就越趨近於白色
而減色法不是這樣,A顏色和B顏色調和時,其實是將A的補集和B的補集都給減掉了,也就是
- (A的補集+B的補集)的補集,也就是A和B的交集
如下圖,所以越調多顏色,人能看到的光就越少,調到最後沒有光了就變成黑色了
3.為什麼選這些顏色當三原色?
其實三原色的選取可以是任意的,而且繪畫裡面說三原色可以調出任何顏色其實是不對的。你選任何三個顏色都沒法調出所有的顏色,只能說三原色選得好可以保證調出絕大多數顏色。
我們以顯示器的加色法三原色RGB為對象來舉個栗子:
這張圖想必大家都見過,這張圖就是加色法的色域圖,注意不是「慾火焚身」的「欲」。色域也可以叫色彩空間,在這個又像尖指甲又像吉他撥片的形狀上面包含了人眼所能分辨的所有顏色。(注意,這裡不包含亮度,比如暗藍色其實就是把藍色的亮度降低,那個是顯示器的背光源要考慮的問題,和三原色沒關係)
我們再看裡面那個白色的三角形,那個就是NTSC的色域,三個頂點所在位置的就是NTSC的三原色。你選了這三個頂點,那能調出來的顏色就跑不出這個三角形了。所以,選擇了三原色就決定了色域,也就是你能顯示多少種顏色出來。(順便說一下,中國的PAL制式和NTSC的色域其實是一樣的,這兩種制式在其他方面的差別也不大)
不過看這個圖這麼不規則的外形你就知道了,除非你選無數種顏色,否則你是無法把所有顏色都涵蓋進去的。幸好這個形狀比較像個三角形,要是像圓形就太坑爹了。所以我們選三種顏色已經能比較好地還原色彩了。
現在的技術來說,液晶顯示器做到比NTSC的色域更廣是沒有問題的,一般商家宣傳的「120%色域」其實就是和NTSC做比較得出的數字,如果有雞賊的商家宣傳「120%sRGB」那你可要長個心眼兒,因為圖裡那個黃色的三角形框起來的範圍可是小很多。有些良心商家為了提高顯示效果,會選用更多的原色,這樣就可以讓色域更廣。人在追求極致的路上總是沒有終點的。
4.簡要的結論
所以,繪畫是減色法,顯示器是加色法,所以選取的原色不同,合成後的顏色也不同。之所以選擇特定的顏色當做原色,主要是為了可以調出更多的顏色,當時如果選取得當的話,更多的原色可以引發更加豐富的變化。三原色為「 品紅、黃、青」 疊加之後是黑色
RGB是色光 疊加之後是白色
ps:光只有頻率一說 顏色是大腦形成的東西
推薦閱讀:
※如何培養對色彩的敏感度?
※Prophoto RGB、Adobe RGB 與 sRGB 的選擇?
※為什麼大多數兒童插畫色彩搭配那麼難看?
※王自如 Zealer 在評測時為什麼使用 CIE1931 而不是 CIE1976 色彩空間?
TAG:顏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