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雍正王朝》里鄔思道在雍正繼位後要跑?
正史里好像並沒這人,咱們就從電視劇展開好了。
謝邀,這個是很明顯的借梗吧,借范蠡的梗。感覺凌大叔落筆挺矛盾的,在給雍正翻案的時候也在暗示他本性有鳥盡弓藏、殘忍刻薄的一面。
從電視劇的邏輯來講。鄔思道是雍正奪嫡戰爭的頭號軍師,肯定掌握了很多見不得人的秘密,鄔思道這種人如果見了陽光,即便他對雍正有無可質疑的忠誠,政治上也是一枚危險的炸彈。
本朝潘漢年不知道你了不了解,凡是干過不光彩事的人都沒有好下場。明朝有個廖永忠替朱重八殺了韓林兒過後就找個理由把他處決了。鄔思道和他們是一個性質的,你看看雍正王朝里鄔思道有沒有離開過王府一步,外界根本不知道他這個人也根本不知道雍正一直在暗中奪位不然的話康熙傳位與他怎麼會惹來那麼多非議。鄔思道知道如果自己出去做官憑他的功勞那一定比年羹堯官還大,功高則震主而且別人會懷疑你沒有功名是怎麼做到這麼大的官的,如此又會損壞雍正的名譽。那麼八爺黨這時抓住這一點興風作浪雍正王朝就有可能變為八爺王朝了。所以鄔思道是明智的,急流勇退不僅可以保住自己性命而且會使雍正更加慚愧而感恩戴德,鄔思道不愧為帝王術的大師啊
第一,這種幕僚是上不了檯面的,君主無法安排位置。第二,這種幕僚掌握了太多的核心機密,事成後,君主何以能容?殺了有些忘恩負義,聰明的做法還是自己主動離開,遠遁江湖,比如范蠡活而文種死。再比如《琅琊榜》中的梅長蘇,靖王繼位後也無法給他安排位子。
《雍正王朝》是很優秀的電視劇,我也很喜歡看。朱元璋和雍正也是我最佩服的三個皇帝,為了讓底層百姓好過一點,為了讓國家富強一點,不惜得罪完那些一邊滿嘴愛國愛民,一邊貪婪吞噬國家財產,榨取百姓膏血,話語權還都掌握在他們手裡的精英階層,換來了生前身後的滾滾罵名。
但這些並不妨礙鄔思道就是個bug的存在。
首先,他之所以離開雍正,決不是因為怕鳥盡弓藏,知道的秘密太多被滅口。當時雍正只是登上了皇位,還要西北平叛,還要官紳一體服役納糧,還要攤丁入畝,還要奪八旗的鐵莊稼,將要得罪的人太多了,八爺黨又在朝中虎視眈眈。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八王逼宮,還遠遠沒到飛鳥盡,狡兔死的時候。這時候滅口就相當於,劉備一稱帝就迫不及待地宰了雍正,不對,是宰了諸葛亮。
並且,登上高位者,誰沒有一大把見不得人的事啊。上位就殺幕僚,誰還敢去送死。還有知友提示小說中是為了遮掩自己做過的臟活。什麼臟活啊,難不成比弒父逼母,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用血滴子暗殺大臣,夜御十女還聳人聽聞?做沒做過很重要麼,得罪了人不照樣給你編一堆謠,多大點事?為這點破事就自廢臂膀,讓自陷入窘境,還差點被逼宮下台,就這智商咋活到遇到鄔思道的時候的呢?劉邦殺的是有兵有地的異姓王,朱元璋殺的是位高權重的將相,趙匡胤削的是多年帶兵的大將的兵權。你見過哪個皇帝閑的蛋疼殺謀士?謀士在皇帝眼裡不過是個只會出點主意,還不一定管用的臭老九而已。因為知道太多機密,新主登基就要被殺,只是後世書齋里的文人幻想自己多重要罷了。三國、水滸這樣的名著,就不會出現這樣天方夜譚的場景。
其次,鄔思道算的太准了,一出手就百發百中。事實上,就算掌握了一大堆數據,幾個經驗豐富的高參一起研究,很多時候還要以賭博的心態下賭注。因為你聰明絕頂,對手也聰明絕頂,能爬到高層的,智商差距很小很小;再加上形勢瞬息萬變,更難測准了。何況就四爺知道找謀士,其他幾個又蠢又笨的王爺,只扛著自己那不大好使的腦子對抗,就是不知道找幾個幕僚。實際上,就算是個市長,也不會缺少聰明絕頂的幕僚的。所以絕不會出現,四爺依靠鄔思道形成對其他親王智商碾壓的態勢。
那為啥鄔思道要離開即位的雍正呢。這就要先看看鄔思道存在的原因了。
首先,要清楚電視劇是歌頌雍正的——繼位前,別的王爺都不幹人事,只有四爺正直無私,所以四爺能當皇帝。你要讓雍正一肚子陰謀詭計,無疑損害了他正直無私的形象。所以得有鄔思道出來背鍋,所有陰謀詭計都是他出的,雍正只是被動接受。並且設計一個算無遺策的謀士形象,讓人看著也爽。
雍正繼位後,主要是突出他為了蒼生,不惜得罪全部官僚士紳,還不被理解,最後活活累死的苦情戲。你要再讓鄔思道出主意,如果好使,那「一心要江山弘治垂青史,卻不道身後罵名滾滾來」就白唱了。因為西北平叛籌糧,刷新吏治,官紳一體納糧,八旗自食其力,八王逼宮,都讓鄔思道一個好主意解決,乖乖聽話了。這也太假了,完全淪落成一部三流宮斗劇了。如果不好使,雍正仍舊這麼苦逼哈哈的,那鄔思道神機妙算的形象就全給毀了。所以為了劇情,鄔思道必須在雍正身邊消失。
殺了他,顯得雍正太恩將仇報了。讓他自己提出半隱,既可以名正言順地走掉,還用了鳥盡弓藏的典故,製造了噱頭,把人唬的一愣一愣的。
《雍正王朝》中倒有個真實的老謀深算的老狐狸,那就是胤礽的師父王禪。
原著之中寫的明白,雍正進屋之前就想直接滅了鄔思道,然而鄔思道一番言論,讓雍正明白三點,一此人忠於我,二此人無野心,三此人跑不遠。由此三點雍正心軟了一點,而後鄔思道又縷縷表現貪財甚至好女色,讓雍正降低對他的防範。
此人機密知道的太多,如果是歷史上的雍正皇帝,肯定會搞死滅口。不過歷史上鄔先生只是田文鏡賬下食客,並未和四爺有毛關係。小說和電視劇加上這個人物是為了降低雍正皇帝陰損的一面,電視劇中的改編更是提升了雍正的人格。
題外話,說說另一個有意思的改編,雍正殺子。雍正怕自己兒子出現像自己兄弟這樣掙位的局面,趁著三兒子給八爺九爺求情直接給過給八爺當兒子,後來直接處死,真是夠狠。電視劇中為了改這塊煞費苦心,先是八爺指使三兒子殺四兒子未遂,然後雍正苦口婆心教育劣子,最後涕淚橫流索性直接說出口,你不自殺如何給弘曆順利繼位鋪路?而這個被殺的弘時也不怪他爹,在那怪他八叔叔,還被他無情的老子感動的夠嗆。
題主你還記得雍親王府的太監總管高無庸嗎?
他掌握的機密應該還沒有鄔思道多,可是雍正登基後,他的貼身太監還是李德全,高無庸消失了。
然後胤祥就從拚命十三郎變成了謹小慎微的怡親王。
和伍次友一樣,鄔思道也是二月河為了增加小說趣味性推動情節的虛構人物。
姓也就給了個wu,就是查無此人的意思。
雍正此人,敢愛敢恨,快意恩仇,絕對屬於性情中人。如果他愛你就會拚命對你好,如果他恨你絕對會把你一搞到底,換言之,這是一個非常情緒化的皇帝。所謂聖心難測,對於臣子來講,說不準皇帝哪天就討厭你了:對於情緒平和的皇帝,他或許只是冷落你,把你外放,眼不見心不煩。但對於十分情緒化的皇帝,就傾向於把這種厭惡表達為實際行動——一貶再貶直至咔嚓。真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這一點我覺得《童林傳》體現地就很到位,雖然只是評書,但你看他對童林前後態度的轉變即可說明這個問題:好的時候穿一條褲子闖蕩江湖,壞的時候殺你爹媽來脅迫你加入粘桿處。
前者代表有張廷玉,與雍正一輩子君臣相得,甚至在雍正那裡得到了死後配享太廟的許諾。後者代表有年羹堯,因為受到猜忌,從撫遠大將軍一路跌到獄中囚徒,也只是轉瞬之間的事情。
雍正曾經給年羹堯的奏摺做過這樣的批語:從來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總之,我二人做個千古君臣知遇榜樣,今天下後世欽慕流誕就是矣。你看,愛就愛到極致,但後來恨也恨到極致。
這幾年貌似還流行他給田文靜奏摺的批語: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還有一些,如批楊宗仁的奏摺:該!該!該!該!只是便宜了滿丕等,都走開了。不要饒他們,都連引在內方暢快!
我覺得鄔先生正是看到了雍正的這一面,才選擇離去——因為他們之間有太多見不得光的秘密,一旦哪天雍正覺得這些秘密成了他心中的一根刺,那就必然會採取行動,鄔先生取死也就是很必然的事情~
與常人交,共享樂易,共患難難
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
這個我來試著回答一下。當時看《雍正王朝》電視劇和小說的時候,感覺二月河塑造的這個人物很不簡單。但是結局又不是太好,也對這個問題想了很久,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因為雍正必須樹立自己偉、光、正的形象,必須樹立自己的即位是天命所歸、是祖宗保佑、是仁德配天!
任何政治行動,都必須「師出有名」,必須有一個正大光明的理由。
按照我國傳統政治模式,皇帝就是神本身,皇帝應該也必須是永遠偉大、光榮、正確的,皇帝的即位也應該是「天命所歸」、「祖宗仁德」、本人「德才兼備」,所以才即位為皇帝的,絕不是什麼搞陰謀詭計得來的,即便有鬥爭,那也是正義戰勝了邪惡、光明戰勝了黑暗,是八阿哥黨那些陰謀小人「邪不勝正」。
雍正的即位應該也必須是因為雍正是天命之子,是受著上天眷顧、祖宗保佑,是上天註定、命中注定的,絕非是因為雍正鬥爭的水平高。
——如果公布了鄔思道及類似人士的存在,就會將雍正的偉光正形象狠狠地打臉,把雍正從一個「神」的高度降低到「人」的高度,換句話說,就是請下神壇,這一點是雍正絕對不能允許的。
在當時的環境下,必須塑造雍正就是天,就是太陽的形象,是絕對不能有任何污點的。
而鄔思道就是那個污點。所以他不應該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最好是永遠不出現。
二是因為明清的官員體制,已經是一種按部就班的官僚體制,任何憑空出現的大員,不僅根基不穩,更容易引起整個官僚體制的混亂和抵制。
在春秋戰國時期,商鞅是一介布衣,僅僅因為和秦孝公面試一番後,就可以被秦孝公任命為國家總理那樣的高級官員;蘇秦張儀這樣沒有任何背景,僅僅憑藉三寸不爛之舌的人就可以掛上相印。漢初期,周勃、周亞夫這樣的軍人可以憑藉軍功成為丞相;漢武帝下詔書求賢,類似於董仲舒、東方朔這樣原來籍籍無名的人就可以陪伴在帝王之側,隨時可能身居高位,就是在隋唐,高官和貴族都可以向皇帝舉薦官員,甚至本身就有一定的官員任免權力。
但是在明清,尤其是國家承平年代,這些通道基本都被堵死。想上升為高層官員,只有一條路,那就是科舉、中進士。然後在官僚體系內熬資歷。清朝時期,旗人或許會有一些額外通道,但是對於漢人來說,還是只有科舉這一條路。
如果雍正讓鄔思道進入軍機處,只能引發官僚系統的混亂和抵制。想像一下,如果現在的國家主席突然任命一個誰也沒聽說過的人擔任國家總理,那將會引發輿論多麼大的嘩然。
此外,作為一個高級官員,開展工作必須依靠大批門生故吏的支持,也就是必須依賴很多老部下、老朋友的支持,如果鄔思道驟然成為軍機大臣,大批的一二品官員對其不了解、 不熟悉,甚至因為此人破壞了官場按部就班的潛規則對其有敵視,鄔思道怎麼可能履行軍紀大臣的職責。
即便鄔思道有這個能力建立自己的人脈,但這必須需要時間和精力,而雍正即位之初,他的位置本來就受到八阿哥黨的挑戰,不僅給不出鄔思道時間,還可能成為八阿哥黨攻擊雍正的一個靶子。這也是雍正所不能允許的。
如果雍正真心想用鄔思道,應該是在雍正在朝堂上已經可以一言九鼎的時候,然後讓鄔思道先到縣一級當個基層官員歷練,最好有個功名,然後一級級提拔到中央,如李衛、年羹堯那樣。但是恐怕雍正和鄔思道都沒有這個耐心,更沒有那個意願。
對於鄔思道來說,他是體制外的異類,他的所有能力都不屬於那個官僚體制,讓他進入官僚體制,就是一種削足適履的行為。
三是雍正的帝王心術。
近來讀《孺子帝》,有句話印象很深:皇帝的權力,在十步之外、千里之內。對於十步之內的皇帝身邊的人來說,皇帝不僅沒有任何神秘感,而且和普通人也差不多,一樣生老病死,一樣喜怒哀樂。歷史上皇帝被身邊的近侍玩弄於股掌之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鄔思道這樣的人,對帝王心術研究很深,之所以能幫助雍正奪嫡,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深刻了解了康熙的心理。鄔思道長期和雍正相處,他已經深深走入了雍正的「十步之內」。
鄔思道如果成為體制內的大臣,那和雍正就是君臣關係。在剛開始自然合作愉快。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加入鄔思道和雍正發生矛盾怎麼辦?聽誰的?按照君臣關係,當然是鄔思道聽雍正的。但是依靠鄔思道的能力,他卻有可能讓雍正 不知不覺中聽鄔思道的。
這對於雍正就很可怕的。換句話說,如果鄔思道想對雍正玩點陰謀,雍正很可能防不勝防。退一步說,如果鄔思道不搞陰謀,但是在黨政期間犯了錯,那麼雍正應不應處罰他?!應該,但是如果真處罰了,面子上還是小事,鄔思道不服怎麼辦?就算鄔思道不玩什麼小動作,只要鄔思道口出怨言,把雍正奪嫡的那些事拿出來四處傳、四處說,雍正受不受得了?!
對於雍正來說,任何大臣,無論他功勞再大、能力再強,都必須是雍正的奴才,區別無非是有體面的奴才和沒有體面的奴才。但他不需要呂不韋、諸葛亮那樣的「相父」、不需要老師和朋友,只需要奴才。
鄔思道和雍正的關係此前已經基本定型,就是一種合作的關係,是一種類似諸葛亮和劉備的關係。但可惜,當四阿哥登上皇位變成雍正以後,需要的就只是奴才和大臣,而非朋友和老師了。
以上說的就是為什麼雍正不能重用鄔思道。
至於說為什麼鄔思道要跑,那是為了突出雍正陰險毒辣的一面。儘管電視劇和小說都極力正面描寫雍正正面的一面,但是對於雍正刻薄寡恩、陰險毒辣的一面還是有很多描寫的。雍正或許是一個好皇帝,但絕非是一個好人、好朋友。這在作品中也是作者不斷隱喻、不斷試圖以暗的方式來描寫的。小說中鄔思道、周用誠、墨香、墨雨、性音的遭遇就是最大的體現——這一點在電視劇中表現的不是太明顯。
自古能者不善終,這是規則也是封建專制社會的一大特點。當然也並不全是這樣,還有一些人如管仲、諸葛亮等都還挺過得去,這一是他們的本事大,二是他們及他們的國家一直都面對著可怕的敵人,而沒成一統。
就拿大明皇朝說事吧。朱元璋一統天下後,他第一步要主動清除的是誰呢?選擇的方式特別簡單易行,誰越又有能力就會越對自己有威脅,就越要清除他,所以劉基就成了第一個對象。拔刺的故事這樣開始的。
劉邦建漢後也是這樣玩的。中國歷史說白了就是老大與老二的鬥爭史,如果說老二特別差勁,那這二人的關係就能挺好;如果說老二強過老大,那二者則必不相容,相鬥必是早晚的事。
以這部電視劇來說,鄔思道他不僅只是顧問幕僚的角色,他還是雍正的老師,在戰略上指導甚至命令,沒有他雍正能成為皇帝是很不好說的。雍正從一開始對他可聽可不聽的態度到後來言聽計從就是一段自我認知、認識的過程。雍正絕不會認為自己是個沒本事的人,所以他一直很有主見,但後來他就明白了,他的能力與鄔思道可能就差了那麼一個點,可就那一個點,卻是他窮盡一生地去努力學習也超越不了的。如果說,當年是八阿哥收走了鄔思道,那天下還會是他的嗎?電視劇一次不放,可雍正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想一次。
鄔思道與雍正所說的「三不可用」是實話,也是最沒用的話、最無聊的話,但他起一點作用,那就是給雍正與他之間一個安全的台階,既讓雙方面子上都過得去,又滿足了雍正的雄才大略。這「三不可用」往白話了說就是:你雍正是個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所以那就別殺我,否則你就不是了。我想,鄔思道想出這「三不可用」的理由之時間也絕不會短。所謂本事就是在他人沒動手之前,你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二月河在小說中加入這樣的故事,一是讓歷史更動人,二是讓歷史更真實。在這之前,也有一個人這樣用過。那就是李約的《秦始皇大傳》,在那小說中,秦始皇的老師作了大隱,就隱在宮中,成為大隱老人。之所以他能大隱,那也是有條件的:一是始皇是他從小帶大,有感情;二是當時始皇年歲還不大,而他卻已經太老,已經肯定活不到二人相怨的時刻了。
雍正忌憚他的了得,因此私底下希望他最好隱居。但又怕他為旁人所用,因此一直對他監視。善揣帝王心理的鄔先生怎能不知,因此說出半隱這樣的話,正所謂若即若離,保持在雍正的視線之內,但又不距離過近,以免不測。
雍正被奉為新皇帝以後第一晚回了雍王府,第一件事就是見了烏思道,見了以後就說該怎麼獎賞他還沒想好,而烏思道說自己不想做官以後,雍正連客氣都沒客氣一下就應允了,擺明了潛台詞:「你這麼牛逼怎麼抬你我也不知道該咋辦,你自己拿個主意給自己個台階吧」,烏思道的說辭雍正顯然是十分滿意的,既滿足了他的想法又全了他的臉面,照理說鄔先生功勞也論的上是帝王師了,不大大的嘉獎封賞是怎麼也說不過去的,但是之前雍正沒有功成所以需要他,如今大局已定,往後玩的就是他一個人說了算的遊戲了,並不需要也不能設立「導師」這樣的角色了,鄔先生通過高福的死對雍正的狠辣心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所以賴著不走不是等著挨收拾嗎
電視劇里雍正去河南考察的時候就想看看鄔先生,可他連面都不敢見,這是為什麼?雍正的殘忍看看小說就知道了,高福是怎麼被執行家法的,旁人看著都害怕。鄔先生臨走前對老十三說那些話,老十三是俠王,不會出賣他。雍正繼位之後就想做掉鄔先生,但是他一來表了忠心,而來表示還在雍正的監視範圍內,雍正的殺機看看唐諸葛那犀利的眼神就知道了。
姚廣孝從龍奪位,披淄入寺。況廟堂無名之鄔氏?
二月河的原著里,鄔思道在私下裡給老十三點明了雍正是陰鷙狼顧之相,可共苦不可同甘,並且李衛他哥,原來的王府總管就是因為知道太多秘密被雍正弄死的。
就因為鄔思道這句話老十三連世襲罔替鐵帽子王都沒敢要。鳥盡弓藏 為了自保
王爺圈裡玩和皇帝圈裡玩不是一個概念,這是幕僚做得很到位也很知趣。不會像年羹堯和隆科多那類不識趣。
有記載是田文靜的師爺,攛掇田文靜彈劾隆科多而出名。
他在劇中說的「三不可用」有一定道理
推薦閱讀:
※為什麼雍正能在眾多皇子中脫穎而出,獲得帝位?
※請問孝恭仁皇后是整個清宮出身最低的皇后嗎?
※為什麼央視很少播放《乾隆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