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历史像一个谜?穿成线的东北历史应该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作为一个东北人,东北历史又是中国历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来没人教过东北历史,甚至很难查到具体的事件,地点。作为长春人,知道著名的黄龙府就在长春辖区内是很晚的事。而周边的长春人也几乎完全不知道这个事。明明北魏,辽,金,清都有完整的史料,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唐宋元明清但东北历史像一个谜?(辽,金,北魏无论是从领地还是文化上都是在南北中处于强势。斯拉夫语系至今仍管中国叫“契丹”,古英语中的cathay亦如是)


关于历史线和原因方面, @冬蛰意@yeke sayid已经做了很全面的回答,在此就不再赘述。以下我将试着从东北古代民族及其所建立政权的角度做些解答。也算是给自己最近一段时间所读所学做些总结,给对东北、东北少数民族感兴趣的同学一点启发。

首先,题主的问题:

“东北历史又是中国历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长春人也几乎完全不知道这个事”


从中能感受出题主对东北被教材冷落的愤愤不平。东北历史重要吗?当然重要,完全有把握说:东北史在古代中国边疆史相关典籍里所占笔墨绝对是最多的。别的不说,三燕、北魏、大辽不说,高句丽、渤海国不说,单说金、元、清,就够中原的史官写上几千年了。对比看看大理、吐蕃、西夏、突厥、朝鲜这些。再想想古代南方的百越地区,你能回答出其中哪怕是3个民族的名字吗?

东北历史从初中历史就开始提及过一些,但大都......古代史如北魏孝文帝改汉姓鼓励与汉族通婚;高句丽好太王碑用汉文书写,近现代如大书特书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却将他老爹一笔带过等等。像@Hasuran Li sifu说的:因为不重要,不care,其实是有道理的。边疆就是边疆,永远是配角,历史是由中原汉人书写的,这或许也是诸多少数民族首领都将入主中原作为毕生理想的原因之一吧!

正文:


感觉东北史像个迷的原因可能有三:
①民族及部落众多,一直在不断融合中。有些民族地名音译后造成混淆,文言文尚且如此,现代汉语更甚。如沃沮和勿吉、夫余与秽貘之前一直没搞清。
②史料少(对比中原史),不重视,准确度低,造成现代有些史料的观点无法被定论。
③较偏远,一直被中原放养,地域划分不清楚,让人不能直观感受。


所以弄清了东北古代民族不断战争吞并和分化融合的过程,就算弄清了东北史的一半。
下图为参考部分史书及地图后自制的思维导图,遵循了主流的观点(肃慎-满洲一支)和部分新颖观点。标注“国”的为政权,未标注的为部落或民族,标注“族”的为后来演化成的现代民族,线断处为民族融合消失或政权灭亡。

曾经活跃在古中国各地的上百个民族几千年来已逐渐消融在历史长河里,慢慢形成今天的56个民族。其中与东北古代少数民族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有以下民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土族(一说吐谷浑后裔,待考证)。再加上汉和回,东北这片土地上共孕育了十个民族。

这片土地上定居的人口在十年前就超过了1亿,这片土地上有据可查的人类文明能够上溯到几万年前。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的身上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一些诸如契丹、鲜卑、靺鞨、秽貘等古老先人的基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始终是大势所趋,你是汉人,我是满人,我们都是中国人。

但那些曾经埋藏在远古烽烟深处的记忆,连同那座始终屹立在《山海经》里的不咸山一样。无论世代流转,无论岁月尘封,依然会在今天东北人的脸上绽放笑容,依然会在子孙后辈的血脉里轮回重生。

==================================

部分参考资料:
《后汉书·东夷传》
《后汉书·夫余传》
《金史》
《蒙古秘史》
《旧唐书·渤海靺鞨传》
《新唐书·渤海传》
《后汉书·鲜卑传》
《史记》
《松漠纪闻》
《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中国历史地图集》
《梁书》
《魏书·高句丽传》
《好大王碑文》
《山海经》
《清史稿·太祖记》
《满文老档》


题主首先要知道的一点是,东北史属于边疆史,而边疆史本来就是中国史的一个边缘部分(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出来),这是完全正常的。
而东北史在边疆史之中还是非常受重视的一个部分了,例如金毓黻的《东北通史》,在边疆史中属于年代最早、学术最系统的一部分。
东北群强环伺的形势在中国的各边疆中堪称是最危险的之一,地缘政治的原因就导致了东北史在边疆史中比较受重视。金毓黻作《东北通史》的初衷之一就是回应日本对东北的侵略。近一些年中国和韩国争夺高句丽的归属也造就了东北史的一个小热潮,而这种史学争论的背后隐藏的也是地缘政治的争夺。
东北的历史确实是比较复杂的,个人认为通过地缘板块的划分来认识会比较方便。
首先最粗略的划分可以是:现辽宁省地区为一板块,“更东北部分”为另一板块。辽宁省地区是与中原关系最紧密的地区,兴起于其余的“更东北部分”的力量往往要进入辽宁省地区之后才会对中国历史产生直接的影响。
辽宁省地区这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辽西和辽东两个小板块。辽西地区经常处于来自内蒙草原的游牧民族的影响之下;辽东地区则是东北农耕汉人力量的中心,而无论是来自辽西的游牧民族还是兴起于“更东北部分”的东北本地民族都会冲击辽东地区。此外辽东板块隔鸭绿江与朝鲜半岛相联系,并通过海路与胶东半岛相联系。
辽宁省地区历史的主要线索,一是辽西和辽东的对立互动(往往体现为游牧和农耕的对立互动),二是辽东与来自更偏东北地区的东北本地民族的对立互动。
这两种对立在历史上的体现可以看西晋历史,来自草原的慕容鲜卑盘踞辽西,汉人集中于辽东,辽东汉人与内地的连接被慕容鲜卑隔断,而辽东同时又对抗着来自更东北方的高句丽。最后慕容鲜卑击败并征服了辽东势力,然后南下河北逐鹿中原,慕容鲜卑最后在内地被来自正北方草原的拓跋鲜卑击败,辽东则被更东北方的高句丽占领。
以上为辽宁省板块。
而“更东北部分”的中心地区则是现吉林省东部通化市和白山市的山地加上现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流域和绥芬河流域加上朝鲜咸境道北部加上俄罗斯滨海省构成的一个板块。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东北史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东北三省并非完整的东北地区,对东北历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现在被划到国外(也就是所谓的“海东”)。
这一板块的特征是多山、滨海,却又存在着可以农耕的土地。因此这一板块兴起的民族的特征就是渔猎和农耕相混合,而且从最原始的渔猎状态脱离之后往往是定居的。
肃慎族系的先祖邑娄、勿吉,扶余族系的巅峰高句丽,肃慎族系吸收高句丽遗产建立的渤海国,以及同属于肃慎族系的建立金朝的女真完颜部和建立清朝的建州女真,都是兴起于这一多山滨海板块之内。
兴起于这一板块的民族面对的主要是这几个战略方向选项:北方的黑龙江流域,西方的松嫩平原,东南方的朝鲜半岛,西南方的辽东。其中,高句丽选择的主要方向是辽东和朝鲜半岛,渤海国选择的主要方向是松嫩平原和黑龙江流域,完颜女真和建州女真的选择则都是先纳入松嫩平原和黑龙江流域统一除辽宁省地区外的东北地区大部,然后进入辽宁省地区的辽东和辽西,然后由辽西而入关。注意后金建立过程中和朝鲜的互动,也体现了这一多山滨海板块的地缘环境中朝鲜半岛的角色。
能与这一多山滨海板块并立的主要是松嫩平原板块,这一板块的问题在于地缘环境极其恶劣,类似于内地的中原,四面受敌,同时受到蒙东辽西游牧民族、辽东汉人、多山滨海板块渔猎农耕混合民族三个方向的威胁,有时还要加上北方黑龙江流域的“野人”南下。这种恶劣地缘环境的集中体现是东汉西晋时期的扶余国。扶余国的核心领土是现吉林市和长春市地区(也就是题主和答主的老家了,老乡握个爪),扶余国是当时东北地区对东汉西晋的朝贡体系最忠順的国家,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先从西边被辽西慕容鲜卑攻破首都第一次灭国,然后在西晋的辽东汉人政权扶持下第一次复国;复国之后仍然是不断受慕容鲜卑和多山滨海板块南部的高句丽劫掠,成为整个泛东北地区人口贸易的主要货源地;然后从东边被兴起于多山滨海板块北部的肃慎族系勿吉人第二次灭国,首都由现吉林市地区迁至现长春市地区,第二次复国;最后被同属扶余族系的高句丽彻底吞并。
题主提到清朝之前的东北史在长春几乎没有什么痕迹,主要原因也是长春所位于的松嫩平原在古代的恶劣地缘环境导致几乎没有以长春地区为中心兴起的民族和政权(扶余国虽然就是个杯具但也算是唯一的以长春地区为中心的政权了)。与之相对比,同属于吉林省的通化市位于多山滨海板块的南部,是高句丽兴起的中心地区,通化市的东北古史痕迹就丰富了很多(主要是高句丽遗迹)。
而黑龙江流域由于过于靠北、过于寒冷,基本没有以黑龙江流域为中心兴起的民族和政权,存在感比松嫩平原还低。只有渤海国吸取了高句丽挑战汉地政权的杯具教训,为避大唐锋芒而把黑龙江流域作为了主要扩张方向。但渤海国的中心地区仍是黑龙江流域东南方的多山滨海板块。

以这样的思路概括一下东北历史的话,大致是这样的:
辽西和辽东板块被燕国征服设郡县,秦朝加以巩固。
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北部、多山滨海板块南部设汉四郡,多山滨海板块被纳入汉四郡的羁縻范围;东北地区被纳入汉朝朝贡体系。
西汉后期汉四郡羁縻体系和汉朝东北朝贡体系都开始松动,扶余族系在松嫩平原兴起,扶余国建立,扶余族系其中的一支进入多山滨海板块南部,建立高句丽。
东汉三国时期鲜卑兴起,宇文鲜卑、段部鲜卑、慕容鲜卑都进入辽西板块。三国时期辽东板块则在公孙氏政权之下独立,通过海路吸收移民,并与多山滨海板块的高句丽进行对抗。
司马懿灭公孙氏政权,辽东汉人势力衰弱;毋丘俭远征高句丽,兵锋覆盖整个多山滨海板块,高句丽受到沉重打击;鲜卑各部在辽西崛起。
慕容鲜卑先后攻破扶余国、击败宇文鲜卑、段部鲜卑、辽东汉人势力,统一辽宁省地区。随后南下河北逐鹿中原。高句丽不断积蓄实力,逐渐统一多山滨海板块,并向朝鲜半岛扩张。
后燕灭亡之后,慕容鲜卑渐次灰飞烟灭,高句丽逐渐蚕食占领辽东板块。
隋朝讨伐高句丽失败。高句丽加紧征服整个朝鲜半岛的步伐。
唐太宗讨伐高句丽,高句丽惨胜,实力大损。
唐高宗时期唐朝与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联盟,最终灭亡高句丽。
由唐高宗至武周时期,契丹族兴起于辽西板块,新罗击败唐朝占领整个朝鲜半岛。
早至南北朝时期,肃慎族系勿吉人就兴起于多山滨海板块北部,成为高句丽的附庸,并发展为靺鞨人。高句丽灭亡后,在唐高宗至武周时期,靺鞨人吸收高句丽遗产,利用辽西契丹叛乱造成的混乱,在多山滨海板块建立渤海国。
至此,唐朝东北格局基本完成:契丹据辽西,唐朝都督府据辽东,新罗据朝鲜半岛,渤海国据多山滨海板块。与西晋前后大致的鲜卑据辽西、汉人据辽东、高句丽与百济共据朝鲜半岛北部、高句丽据多山滨海板块的格局相对比,能明显看出东北各地缘板块的特征和作用。
唐末五代辽西契丹不断崛起,耶律阿保机灭渤海国,契丹基本统一东北地区。
生女真各部尤其是完颜部崛起于多山滨海板块,入辽西辽东,入关,灭契丹建立金朝。
辽金时期东北地区实现了基本整合,此后逐渐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出现,各地缘板块之间的对立逐渐转居于次要位置。
蒙古灭金后,东北地区成为蒙古帝国的一个统治薄弱地区,先后多次叛乱分裂。
明朝灭元,汉人重新在辽东站稳脚跟,东北其余各板块的女真诸部被纳入明朝羁縻体系。
建州女真从多山滨海板块最初兴起,统一女真诸部,征服辽东汉人地区,建立后金。清朝由辽西蒙东入关统一中国。
清末,多山滨海板块的滨海部分被俄罗斯占领。闯关东浪潮兴起,汉人地区第一次超出传统的辽东板块,覆盖整个辽西、辽东、松嫩平原、黑龙江以南流域、多山滨海板块剩余部分,东北三省的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


为什么作为一个东北人不了解东北历史呢。
简单的说,你是一个汉族人,基本上,你的祖先是上个世纪从山东和内地才跑过去的。那些以前那些少数民族不是你的祖先。你说你是要知道你祖先干什么,还是学那些基本不是你祖先的人的历史。
就像美国人历史主要是美国欧洲移民的历史,而很少印第安人的历史一样。


  • 补充 谢谢大家以及@冬蛰意的认可,昨天码了一晚上,这么快顶上来了,有问题多谢指正
  • 我觉得人家题主想穿线,就给人家科普穿线下得了呗,卖弄高深干嘛呢,那就说说吧。
  • 这个是简要的穿线 感兴趣的我给安利下 @李嘉程@冬蛰意
  • 新疆是先有了汉族还是维族,最早是哪个民族在新疆生活? - 安森垚的回答
  • 蒙古为什么分内蒙古和外蒙古? - 安森垚的回答
  • 我们可以说东亚的北部一直趴着大片的高原以及山地地带,这个地方寒冷干燥却辽阔,成为了游牧民族的最爱。
    下一段很重要,重说三
    1. 这片开阔地带有两个巨大的山脉,东边是大兴安岭, 西边是阿尔泰山。南边的阴山以内,西南边的贺兰山旁边,都是一片肥美的草原,和我们的陕西山西河北接壤,也就说我们熟知的“内蒙古地区”,还有个说法叫“河套”。
    2. 大兴安岭的东边就是我们熟知的“东北平原”,也就是“东北那嘎达”我们现在熟知的“东三省”,当然了平原周围也是山(小兴安岭,鄂霍茨克山)山的那边就是海(日本海),这山围出来的平原只有一条狭窄的“辽西走廊”通向华北平原(锦州--秦皇岛),这也就是熟知的山海关。
    3. 阿尔泰山的西边是天山山脉,山脉南北有两个盆地沙漠,这个地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疆”
    4. 两个山脉的中间就是三不管的“戈壁大漠”,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蒙古高原”。这个地方更北边就是传说中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

    为什么说这个,因为这三个的地方的历史千丝万缕,在历史上就是互相影响(在地理上,东南的湿润季风过不来啊,全是蒙古和西伯利亚的高压啊,想想都寒冷吧)
    先上图

  • 图 可以看出来 东北地区和华北的汉人政权隔离很深,“自古以来”就基本没被汉人控制过,只留下一条小道通向平原边缘的“燕”地区,这也促成了后来东北民族攻击中原政权时,“北京”的形成。
    从上古时代开始说

    • 大兴安岭东边还有小兴安岭和外兴安岭,人一在这里生活就只能打猎了,但是这些山岭的包围下就是东北平原,土地肥沃,然后还有个母亲河——黑龙江。黑龙江有两个支流,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全是大江啊。所以这里的人呢,以捕鱼为生,所以我们一般叫他们“渔猎民族”

    这个族群慢慢组成了个多部落联盟,后来建立了个“国家”叫肃慎。看看,听起来就像德棍说的德国人一样。不过其实他们不严肃也不谨慎。

  • 他们不断地吞并了大兴安岭西边的“东胡”他们说话也是一个语系,不过差异有点大,类似法语和德语,但是终归还是渊源很深的。
  • 随后这个肃慎又吞并了在吉林一带的“惠漠”部落,惠漠一支并入肃慎,一支逃亡大海。这个“惠漠”可和肃慎可不是同族,之后会再说。还为了庆祝给他们弄了个地方叫“德惠”(得到惠漠的意思),这之后也就建立了政权雏形的“肃慎王国”(是不是听起来想德棍口中的德国一样,又严肃又谨慎~)
  • 然后呢,随着气候以及内部问题这个肃慎王国就衰落了,“惠漠”在自己的一个“扶余部”的带领下,在德惠崛起,建立了“扶余国”,扶余国建国后就把曾经作为自己主人的肃慎人赶走。
  • 肃慎一灭亡,那么大兴安岭两侧的东胡也就逐渐独立出来了。那么肃慎人除了愿意和这两家混的,剩下的只能回到山林,本来的东北老大变成了继续过着采集捕鱼的生活的渔猎人,自称自己为“靺鞨”。(汉音mohe,经考证通古斯本音为mojie,森林里的人的意思
  • 别忘了我说的是商代的时候,也就是这时候,姬发和姬旦...对,就是周公旦...他叫鸡蛋,趁着商王“帝辛”攻打江苏一带的东夷,和内奸姜尚偷袭商的大本营“殷”,然后,商在全盛时灭亡,当然为了抹黑商朝,也是我天朝一贯的特性,给帝辛一顿骂,还给了个封号“纣”(其实帝辛本来有个萌萌哒的名字叫“子受”),随后帝辛的叔叔“箕子”逃亡东北地区,顺路到了朝鲜半岛,统合了当地的土人...也就是后来所谓的“三韩人”,建立了朝鲜历史的第一个王朝——箕子朝鲜。 可惜宇宙国人一直说自己有5000年历史........
  • 这时的周不断骚扰河套一带(内蒙古)的羌人,比如“犬戎”“楼烦”什么的所以这些乱七八糟的羌人跑到了寒冷干燥的蒙古高原。寒冷的气候造成了冷酷的性格(。?_?)/~~~这群人有事没事骚扰下周边的部落,直接把自己搞得越来越强大,汉人给起了个名字叫“匈奴”。
  • 由于蒙古高原东边就是大兴安岭,崛起的匈奴和东胡互相撕逼最终匈奴将东胡灭掉,并且拆分为“鲜卑”“乌桓”两个部落。(比较常见的说法是,一直逃到了鲜卑山,一支逃到了乌桓山,反正都是大兴安岭的支脉)
  • 图 上古东北亚的情况

  • 之后也就是熟知的,匈奴东搞东胡,西并乌孙(雅利安游牧部落),给自己搞成了“黄白混血”的庞然大物后。
  • 不断挑衅汉,最后被吊打........随后汉将“乌桓”纳为藩属,逐渐迁往辽东,虽然乌桓两面三刀,最后还是归附了汉,随后又归附了袁绍......后来就被曹操灭了,可惜小才子郭嘉也死在这里了,乌桓慢慢成了汉人的一部分。
  • 曹操赢了之后 还在通向“东北地区”的辽西走廊(山海关葫芦岛一带)写了首诗 ——
  •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观海同志确实不简单
  • 乌桓一完蛋,鲜卑可就开心了,直接占领了整个东北平原,把那些“靺鞨”们全都彻底逼到了森林里。还有蒙古高原任其驰骋,他们甚至到了更寒冷的地方,把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的东胡系的“铁勒”人也赶走了。这个更寒冷的北方因此得名,“西伯利亚(鲜卑利亚)”。
  • 你看这时候无论是惠漠系的扶余还是东胡系的鲜卑,都混得风生水起。只有这个代表着肃慎主体的“靺鞨”,衰落的不得了,还是打猎啊,躲在岩洞里...
  • 随后惠漠系的扶余人开始分裂,王子jumong(汉译朱蒙,扶余文射手的意思)分裂扶余国,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了“高句丽”国,不是高丽重说三,和棒子没关系。
  • 高句丽不断膨胀,灭掉了母国扶余不说,还吞并了汉族人控制的朝鲜半岛北部,在这之前,朝鲜半岛的箕子朝鲜被燕国大将卫满统治建立“卫满朝鲜”,之后又被汉控制设立四郡,最后被高句丽吞并。南边的“三韩人”又回到了原生态的时代...
  • 东胡系的鲜卑更是不得了,他们趁着汉末三国两晋汉人政权混得很差,鲜卑的拓跋部,慕容部,宇文部开始一股脑的入侵“中国”北方,结果众所周知,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最后统一了北方,而另一支自己的同族,也是鲜卑拓跋部的族群,在之前就留在了大漠(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不愿意南迁,这也就是后来的“柔然”
  • 所以题主说的这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就上演了,明明渊源颇深,结果汉化严重的“北魏”鲜卑人,不断的和自己的同胞“柔然”开战,俨然两个民族。(花木兰的故事就是北魏和柔然)
  • 文明总是被野蛮欺负的很惨,北魏也一样,随后衰落分裂。
  • 柔然呢,收养了一群塞种人(白种雅利安人)作为“打铁奴”。而且这个时候大家别忘了曾经被鲜卑人赶跑的西伯利亚“铁勒”,他们从中亚卷土重来攻击柔然,结果被这群打铁奴打了个大败。领导这群白种人打铁奴的就是“阿史那土门”,阿史那土门的胜利几乎吞并了整个铁勒,别忘了铁勒也是东胡系的,所以由于吞并了铁勒,这群塞种打铁奴反过来东胡化,说的语言也成了和铁勒鲜卑差不多的语言。
  • 这群强大起来的打铁奴他们用自己的故乡“阿尔泰山”的名字“突厥”命名自己的新兴国家,于是我前文说的“东胡”“肃慎”的语言,也被称为“阿尔泰语系”
  • 之后也就不言而喻了,壮大的突厥人开始挑战他的主人,漠北决战,突厥大败柔然。
  • 所以剩余的柔然人,逃亡到了东北地区西部(大兴安岭一带),分成两波,一波向北,改名“室韦”,一波向南,改名“契丹”,契丹比较有名,而室韦有一个部落,叫“蒙兀”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蒙古”,想必更有名吧~
  • 此时中国已经迎来了隋的统一,隋炀帝杨坚本来就是个鲜卑汉人混血,之后的李世民也是,包括独孤皇后啊,长孙无忌啊,全是鲜卑人。所以你看看,同样是鲜卑人,这拨人可是冠冕堂皇的“关陇贵族”,柔然鲜卑呢?变成了被突厥欺负的落水狗,变成了室韦契丹回到东北地区继续采集打渔,和当年的“肃慎”系的靺鞨人又愉快的相聚了,只不过,和1000年前没什么差别。
  • 前文说的高句丽这时候如日中天啊,隋炀帝攻打了它好几次,怎么都打不赢,还间接毁了国家。结果到了唐的时代,与朝鲜南部的“三韩民族”国家“新罗”(朝鲜韩国人的祖先)合作,一同灭掉了盘踞在吉林、辽宁、朝鲜的大国高句丽,瓜分高句丽领土,最后唐获得东北平原,新罗获得朝鲜半岛北部,这也就是后来朝鲜王国的雏形。
  • 随着高句丽的灭亡,扶余人这下算是也衰落了。
  • 哦对了,史书记载,扶余人说话和周边的鲜卑啊,靺鞨啊,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经过现代语言学一调查.......竟然和日语是同源语言,也就是说,当年被肃慎打散的“惠漠”人里,逃到大海的那一帮就和日本人渊源颇深。

日语这个孤独的“孤立语言”终于找到了亲戚 上面列举的只是一部分

  • 高句丽一灭亡,靺鞨人的春天就来了,他们实在不愿意躲在东北寒冷的深山老林采集打猎,于是一批生活在“粟末”河边的靺鞨人,在首领“大祚荣”的带领下崛起了,粟末河是毛...松花江啊
  • 大祚荣他爸乞乞仲象本来就是高句丽的将军,高句丽压迫了靺鞨人很多年,高句丽一灭亡。唐令扶余人和靺鞨人内迁,所以大祚荣也就在辽东学习了很多姿势,随后大祚荣带领残部,建立了“震国”,割据一方。
  • 随着唐对东北控制的衰弱,册封震国为“渤海国”,渤海国基本控制了高句丽除朝鲜半岛外的其他领土。渤海国是个靺鞨人主体包含扶余人的多民族国家,并且极力和契丹保持良好关系。
  • 渤海国极力的汉化,汉化到几乎和中原毫无区别的程度,这也铸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
  • 但是.....剩下的靺鞨人,也就是原来和不愿意和“粟末靺鞨”混的“黑水靺鞨”还在大森林里和室韦人愉快的打猎,并且随着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南迁,他们开始逐渐分布到粟末靺鞨的老家松花江一带。所以,同样是一个民族,又走向了两条道路,其实这条路,后来也重演了。

  • 图 安史之乱前的东北情况
  •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唐被他最信任的粟特胡人将领,安禄山摧毁,中原王朝第一次毁在了一个欧罗巴人种手里,最后在蒙古高原的回鹘的帮助下,才最终勉强保命。
    唐朝后期节度使纷争不休,自然北边的少数民族也开始不听话,于是契丹这个汉化最严重的东胡开始崛起,他们不断在辽河一带壮大,开始蚕食漠南一带。
    此时的回鹘汗国由于曾经帮助对自己有恩的唐平定安史之乱,实力大大削弱,加上杭爱山一带的“黠嘎斯(吉尔吉斯)”的入侵,汗国灭亡,余部正式迁入新疆,开始和新疆一带的粟特人吐火罗人融合,建立高昌回鹘汗国。
    剩下的一部分回鹘人——述律部,逃亡契丹,后来成为了辽的——萧姓,很有名吧~。

    契丹的祖先说过了,是前文说的南柔然残部,据说第一任可汗叫奇首可汗,这个可汗受柔然中借用的西域印欧语言影响,西域管所在地叫“斯坦”,也就是印欧语的词根“stan”英语的“stand”也是一样。所以这些阿尔泰人也借用了这个语言,比如中亚的斯坦们...
    所以这个部族就叫“奇首斯坦”也就是,契丹。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白马青牛”。室韦说自己的祖先是“苍狼白鹿”,你看多像,本是同根鲜卑柔然部落生啊,他们对有着强烈的热爱,直接导致了后来元青花的产生,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契丹随着“耶律阿保机”继任契丹首领,开始和老婆“述律氏(萧后)”一起统合部落,终于纷争平息。随后向北向自己的同门开战,征服黑车子室韦蒙兀室韦等越过大兴安岭迁往蒙古高原,开始从渔猎转变为游牧,成为蒙古族的正式源头。东北地区正式落入契丹的控制范围,随后耶律阿保机建立“大契丹国”,随后灭掉靺鞨的“渤海国”,病逝于“扶余城”
    他的儿子耶律德光继位之后,越过大兴安岭统一室韦所有部落,这时候的“蒙兀室韦”也臣服于辽,随即开始向西吞并蒙古高原的突厥残部。并开始骚扰纷乱的“中原五代十国”。此时唐已经灭亡,曾帮唐 平定黄巢起义的西突厥沙陀人开始崛起,耶律德光帮沙陀人大将建立的五代之一“后晋”,皇帝叫——石敬瑭。
    石敬瑭特别跪舔契丹,所以割地赔款(燕云十六州),认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耶律德光当爹,自称儿皇帝~(石敬瑭对内很严苛,为了避讳,他让姓“敬”的全部改姓“苟” @苟苛 从此中国多了个神奇的姓...)

  • 所以说少数民族一汉化就很容易变成战五渣,渤海国也难逃这个命运,926年,被耶律阿保机的契丹所灭,前文说了吧,这契丹也是鲜卑系的柔然后代啊,这时候仍然比较野蛮。
  • 耶律阿保机的老家产铁,所以他儿子耶律德光在把国家稳定下来后,给契丹改了个名字“辽”(东胡语铁的意思),他们发家的河流也就是后来著名的“辽河”(辽宁也是因此得名)
  • 契丹的统治还是颇有部落习俗,它设了五个首都,并且对于其他民族只不过是令其臣服,所以渤海人和契丹人也不对付。随着长年累月的和宋撕逼,契丹也开始越来越汉化,最后弄个檀渊之盟,宋年年大把大把送钱,辽也就慢慢的走上了战五渣的老路。

这个时候,前文说的那群“未开化”的“黑水靺鞨”的春天就来了。

  • 一个从“高丽”来的渤海人,完颜函普,改变了这些靺鞨土人的命运。(注意这个时候的高丽已经和高句丽没关系了,这是新罗的后代王建建立的一个政权,借用了辉煌的扶余人政权高句丽的名字,也符合棒子的一贯特点,这个也真是“自古以来”。)
  • 完颜函普本来就是个渤海的靺鞨人,因为国破逃到高丽,这个时候已经60多岁了,孤身一人逃难到了松花江一带一个靺鞨人小部落,作为一个长者,告诉了他们一些人生的经验(比较细的去看金史吧)。结果被这群土人奉为神明,成了部落首领,从此靺鞨的“完颜部”走向了崛起。
  • 随着完颜劾里钵将部族逐渐壮大,靠着装呆萌一点点闷声发大财,开始脱离辽的控制,他的二儿子完颜阿骨打用仅仅几千人突袭辽的重镇扶余(吉林扶余),然后横渡松花江,歼灭辽的北部主力。
  • 这个时候,完颜部将统一的靺鞨恢复了远古“肃慎”的名称,也就是,“女真”。
  • 这个时候辽的天祚皇帝吓得屁滚尿流,本来宫里就乱套的要死,还要提防他们。不过他觉得辽这么大,可以到处跑嘛~
  • 随后完颜阿骨打在会宁(哈尔滨阿城区)模仿汉人称帝,改名“完颜旻”,建国号为,金。
  • 其实就是.......找几个长老,搭了个大瓦房,然后吃了顿好的......就称帝了。
  • 这个时候的辽已经高度汉化,战斗力也非常的弱。但是辽保存了一定的游牧民族习性,建立了四个都城。所以天祚皇帝也不害怕,总不能四个都城全被灭了吧。
  • 与北宋订攻辽计划,但实际上宋什么事也没干
  • 女真把自己的同胞,开化的靺鞨女真,也就是渤海国的人从辽解脱出来,一起抗辽。
  • 随即攻陷辽上京(内蒙巴林左旗)。1122年,中京陷落(内蒙宁城县),年底,攻陷燕京(北京)。1123年8月,回到会宁(哈尔滨阿城区)途中病逝。
  • 阿骨打对宋非常友好,在几个儿子尤其是完颜宗弼(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金兀术”)的反对下,吧石敬瑭割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全部归还,所以这人啊,最后无论是宋,元这些金的死敌都对他的评价很高很高的~
  • 随后完颜阿骨打的弟弟“完颜吴乞买”继位,终于活捉“天祚皇帝”,辽灭亡。并展开对宋战争,之后就是大家熟知的“靖康之耻”,1125-1126,仅仅1年,北宋灭亡,赵构逃亡江南。
  • 曾经把北宋、靺鞨人的“海东盛国”渤海国 虐成渣的“大辽,却自己葬身语于留在江边打猎的靺鞨土人部落。
  • 这个时候的靺鞨首领完颜阿骨打,因为想到了自己祖先辉煌的“肃慎”部落自称为“女真(古音相同)”,并且自认“金”比辽的“铁”高贵,建立金帝国。随后他弟弟完颜吴乞买用了不到两年就吊打了北宋,用“靖康之耻”结束了汉人在北方的统治。一个蛮族灭亡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用了区区11年。
  • 所以你看,后来满洲人的崛起,在这个时代早就上演了一次了,也就是说同为女真(靺鞨)的渤海人汉化的更早,但是崛起的确是它们野蛮的同胞完颜部。
  • 金的崛起也离不开渤海国遗民的支持,毕竟一奶同胞,但是渤海人没想到如此汉化“文明”的自己,竟然需要自己当年看不起的蛮族同胞来雪耻。
  • 很神奇的是,金的汉化,比他的同胞和敌人们更快,金迅速的从一个渔猎蛮族变成了一个汉化国家,儒学盛行,设立汉人的政治制度,就连汉人特色的窝里斗也是学的非常彻底(完颜内讧),早就没有了当年完颜阿骨打在哈尔滨搭几个大瓦房和自己的老乡们光屁股洗澡的天然呆了。
  • 得到这么大的土地的金肯定不愿意一直呆在偏僻寒冷的哈尔滨啊,虽然他们也有貂 (~ ̄▽ ̄)~
  • 金也很快的从寒冷的上京(哈尔滨阿城区)迁都到了燕京(北京),所以留在东北的女真人,很快的又恢复了原来的生活。(这也是第一个正式在北京定都的封建王朝,所以说“自古以来”本来就没什么意义,北京这个城市之所以能发展,和北方少数民族脱离不了渊源
  • 大家没忘吧,当年那个也和他们一起摸鱼的“室韦”,也就是当年那个柔然逃难回东北的小部落,本来就被辽吊打,搞得不能摸鱼只能游牧,之后又开始开始不断被金鄙视。所以室韦的“蒙兀”部逐渐强大,带着部族从东北跑到了斡难河,也就是大兴安岭的西边,建立“大蒙古部”。中间的不多说了。
  • 金总是和辽河一带(赤峰通辽)塔塔尔部(鞑靼)一起,不断地暗算人家憨厚的蒙古大叔们,比如蒙古的“俺巴孩汗”,就是被金暗算钉在木驴上处死了,之后继承蒙古大汗的铁木真的爸爸“也速该”,又被塔塔尔和金人的暗算摆了一道,最后被毒死。最后部落分崩离析,铁木真的童年除了悲惨还是悲惨,和老娘9个人在高原漂泊,同族暗算,蔑儿乞抢掠,兄弟背叛,被戴绿帽子.....
  • 所以铁木真同学这经历整个就一个心理扭曲,所以铁木真以一种复仇的心态不断整合蒙古部落,并且收拾了草原上的诸多突厥,其实铁木真一开始只是单纯的想报仇,就像被金钉在木驴上的俺巴孩汗(铁木真的舅太爷爷)说的
  • “今后以我为戒,你每将五个指甲磨尽,便坏了十个指头,也与我每报仇。”
  • 于是和金的清算也就开始了。
  • 金这个刚刚汉化不久的蛮族,开始被蒙古人追着屁股打,非常有金当年追着辽的天祚皇帝到处打的架势,这也是一种循环啊。但是铁木真的蒙古野心比金还要大,众所周知...速不台哲别大军,把哥特的骑士们虐成了渣。
  • 金这个时候已经和汉人毫无区别了,就包括当时的著名道士,跑到印度河给成吉思汗当人生导师的“丘处机”,就是个金国人啊,而且人家对什么靖康之耻毫无感觉。
  • 所以可以说完颜部的女真人,这个时候已经成了汉人的一部分,随着蒙古的入侵,整个东北老家失手,最后是一直在河南山东一带龟缩的。
  • 总之,一切都被摧毁在大蒙古国的铁蹄下,就连铁木真自己都没想到,他在为了报仇...对还是为了报仇,攻击杀了自己商人的花喇子模(中亚塞种国家)的时候,顺便派大将哲别速不台放哨,结果人家回来的时候........报告..........钦察(现俄罗斯西)和东欧已经被我们顺便拿下了......铁木真也没想到,我仅仅就是想,想报仇啊,没想统治世界啊。
  • 总之被称为成吉思汗的铁木真的后代们,还是几乎占领了大半个世界,也包括汉人的全部土地,如果说汉武帝让“汉”成为了一个民族的名字,铁木真让“蒙古利亚”成为了整个黄种人种的名字。
  • 这个时候,残留在东北的女真人,被蒙古以自己的“万户”制度统治,也就是使这个时候蒙古人开始和女真人融合,这些女真人继续回到了他们祖先的生活状态,当然,还融合了一些蒙古人的生活状态,也好不到哪里去。
  • 而中原的金朝遗民,不论女真还是汉人,都是被蒙古称为四个阶级里的“汉人”的。
  • 随着明朝灭亡了蒙元,元贵族逃亡自己老家,建立“北元”,后来分裂又演变为“瓦剌”和“鞑靼”,东北的女真人被明朝的“奴儿干都司”控制,但是控制了和没控制一样,因为明连自己的问题都处理不过来,和瓦剌的战争也非常不顺,甚至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自己谷歌)。
  • 当时的女真,有一群最野蛮的在乌苏里江黑龙江一带的“野人女真”,野人女真还是保持着最原始的靺鞨生存习惯(鄂温克,赫哲族祖先),而海西女真就是那群等金南迁之后,跑到它们老家的“野人女真”(是不是和渤海国时代很像)。由于有金朝的底子,是汉化一点点的,但是和完颜们可真是比不了。
  • 而由于这个时候元已经灭亡,海西女真成了上层是蒙古人,下层是女真人的一个情况,北元不断骚扰他们,自己的同胞“野人女真”也骚扰自己。于是阿哈出、猛哥帖木儿这两个万户首领,带着自己的女真部落,从黑龙江依兰一带,南下进入吉林,明政府为了拉拢他们抵抗北元,任命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指挥使”,这也就是——“建州女真”,建州女真随着不断迁往距离北京较近的辽东一带,其实也是不断汉化的,但是明也总拿他们当枪用,所以也没法完全汉化,战斗民族特性保留的很明显。
  • 在加上随着明朝衰落,猛哥帖木儿的后代努尔哈赤合并海西女真的野人女真,野蛮指数直线上涨,皇太极并和了蒙古漠南部落(内蒙的蒙古部落),而且此女真也不是当年完颜那个女真了,就从名字来看,尤其是建州女真,上层全是蒙古血统,所以这些混血女真人怕有人说“你也配姓赵”,于是皇太极又搬出了自己祖先用的名字,“满洲”(也是靺鞨,勿吉的另一种音译)。
  • 至于满人入关的事情,我就不细说了吧,这算是中原历史了,这里着重说东北。
  • 这回,东北可就和以往不一样了,这可是中央王朝的老家啊。由于当年北元的达延汗分封诸子,蒙古部落基本演变成了“瓦剌”“鞑靼”所控制的“喀尔喀蒙古(外蒙)” -- 以及河套,辽河一带的“察哈尔”皇太极最后为了崛起基本控制了察哈尔还有大兴安岭(现在的呼伦贝尔)一带,所以现在的内蒙东北部和“东三省”,被看做是“龙兴之地”加以保护,实际上是满洲人也怕自己的野蛮同胞“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们再度崛起。
  • 所以顺治年间入关後,以驻防八旗留守“盛京”(沈阳)。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三个将军辖区:盛京(奉天)、吉林、黑龙江
  • 将军之下设专城副都统(比如韦小宝副都统啦)分驻各城,并管理各城的临近地区。副都统下有总管统领各旗。在汉民聚居的地方,也设府、州、县、厅。
  • 在黑龙江、嫩江中上游的巴尔虎、达斡尔、索伦(鄂温克)、鄂伦春、锡伯海西女真,编入八旗,由布特哈总管、呼伦贝尔总管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及库页岛的赫哲、费雅喀、库页、奇楞渔猎野人女真则分设姓长、乡长,由三姓副都统管辖
  • 所以有人问我内蒙和外蒙的区别.....实际上就是,西边的内蒙一直是中央直辖的地区,汉化很厉害的蒙古部落。而东北的内蒙如呼伦贝尔赤峰通辽,其实清代是属于黑吉辽的。所以说到了清代,现在东北的雏形就已经有了。
  • 可是别忘了当年跑到西边的蒙古........清康熙确实也是个BUG,这人风卷残云的收拾了盘踞在新疆以及蒙古西部的“瓦剌”准噶尔部,直接收复西域。
  • 当年成吉思汗的大儿子术赤被分封道东欧平原,建立“金帐汗国”,他的儿子“拔都”东征西讨,基本上控制了整个欧洲东部。当地的塞种人,包括突厥人,全部臣服,随后不可一世的“罗斯”人也失败了。只可惜,蒙古人实在是太少了,基本控制不住啊。
  • 被蒙古人压榨的东斯拉夫罗斯人终于受不了了,斯拉夫大公“伊凡”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从金帐汗国中独立。趁着金帐汗国的分裂,一举歼灭之,但是贵族内部融入了很多的蒙古骨血。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凯撒沙皇”,自称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威严,带着成吉思汗那一样的双头血戟,建立了第三罗马——罗斯帝国
  • 图 沙俄的双头鹰国徽(现在的俄罗斯也是) 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国徽,目视东西方,希望征服世界

  • 俄罗斯帝国开始向东扩张,斯拉夫人几千年来的默默无闻,随着从蒙古帝国中的解放,一发不可收拾,整个西伯利亚被控制,随后中亚的突厥人也全部被征服,终于撞上了同样强大的清帝国,俄罗斯帝国竟然跑到了蒙古和满族人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想要分一杯羹了。
  • 雅克萨之战,清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分界限,我就不废话了。
  • 给大家看一下后期俄罗斯的贵族阶级,能看见很大的蒙古人特征。

  • 沙皇鲍里斯 术赤系


  • 打败拿破仑的 库图佐夫 蒙古鞑靼人


  • 苏联的将军们 大多有拔都系或者南部钦察人的血统 比如列宁的奶奶是杜尔伯特蒙古人

好了,之后就是东北地区被俄罗斯帝国蹂躏的血泪史了。

  • 先睡了,太累了...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在公元前4000年,就产生了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和茶阿冲文化。两周时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东北和中原开始交流;前300年,燕将秦开破东胡,开辟辽东;前226年,秦将王翦攻克燕都蓟(今北京),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秦将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前2世纪,扶余国建立;前37年,高句丽国建立。698年,渤海国建立,渤海国模仿唐朝的治国模式和文化,被称为海东盛国。当时,东北地区还有靺鞨等民族存在。907年,唐朝灭亡后,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并灭掉了渤海国,建立了东丹国。此后,契丹与高丽爆发了多次战争,最终失败。女真人开始在东北地区兴起,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不久灭掉了辽朝。金朝完颜亮时期,都城从会宁上京迁到了北京。成吉思汗征讨金朝时占领了东北地区,使东北地区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统治。蒙古曾多次攻打朝鲜半岛的高丽,1269年(至元六年),元朝政府设置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于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

1409年,永乐七年,明朝政府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奴儿干地区的所有军事建制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派驻数年而轮调的流官,后为当地部落领袖所世袭。15世纪初期,位于中国东北的女真族分成三部,其中以建州女真最为强大。明朝收建州女真为藩属,册封阿哈出为建州都指挥使,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左都督。猛哥帖木儿在被野人女真所杀后,其弟凡察与子董山被迫南移,最后定居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并入建州卫内。1442年明朝自建州左卫分立出右卫,以凡察领导右卫、董山领导左卫,形成建州三卫。1616年努尔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后于赫图阿拉(后称兴京)称汗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将都城沈阳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盛京称帝,改年号为崇德,国号为大清。顺治年间入关后,以驻防八旗留守盛京沈阳。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三个相当于行省的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之下设专城副都统分驻各城,并管理各城的临近地区。副都统下有总管统领各旗。在汉民聚居之处,置府、州、县、厅,如同内地。居于黑龙江、嫩江中上游的巴尔虎、达斡尔、索伦(鄂温克)、鄂伦春、锡伯等族,编入八旗,由布特哈总管、呼伦贝尔总管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及库页岛的赫哲、费雅喀、库页、奇楞等渔猎部落则分设姓长、乡长,由三姓副都统管辖。1858年,《瑷珲条约》。黑龙江成为界河。1860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上疏朝廷,呼吁开禁放垦,鼓励移民,获得采纳。闯关东移民潮开始。1894年甲午战争战败后,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后经三国干涉还辽。1898年,日本租借关东。1904年,日俄战争开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灭亡。

中华民国初期,东北一直在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统治之下,1928年,发生皇姑屯事件,此后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东北归于国民政府统治之下。1931年9月18日,柳条湖事件。发生九一八事变。1932年,满洲国建国。一直到1945年,东北一直处于满洲国的统治下。1945年,苏军出兵中国东北,日本战败。满州国崩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收东北,并与早一步接收的中共发生冲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成为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中苏交恶后,成为苏联入侵的前沿,1969年爆发了珍宝岛事件。现在东北地区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和重要的工业地域。

史前文明

东北地区最早的民族肃慎在舜的时代已经存在,生活在山东一带,向舜朝贡,后受西周压力北迁。夏、商时期生活在黑水(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带。战国秦汉时称真番,北齐恢复原名,汉四郡中的真番郡可能与他们有关。成为后来的女真人与诸申。

濊族在夏商时本居于山东半岛,属东夷民族,周灭商时,濊族被周所迫,大部分向东北迁徙,并以松嫩平原为中心定居下来,其活动范围比较广阔,最南端在长城以北,与燕国为邻;东北部在辽河以东,与肃慎族相接。濊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朝贡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的战争。战国时期,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人的主要食粮。此时的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着定居生活。濊族是有很多分支,其中高夷(后来的沸流国)在浑江流域,良夷在今大同江中下游(即古朝鲜人,乐浪夷)。东濊是分布在今朝鲜江原道。

东胡文明与夏家店上层文化相关。在上古蒙古部落中,他们是最早进入文明阶段的部族,也是最早出现青铜技术的部族。东胡族使用古代蒙古语,使用青铜武器,也用青铜器进行农耕。虽然他们文明程度较高,武器也很精良,但仍然受制于来自西方的匈奴。

两汉至隋唐

挹娄

两汉时期他们是继肃慎后生活在东北的民族,东汉以来他们是夫余臣民,扶余对他们课以重税,魏黄初三年叛。扶余多次发兵镇压终不能服。魏明帝与魏元帝时代也有进贡,在北魏前也有向中原进贡,唐代属黑水部,一直生活到渤海国时代被渤海人统治,在辽代属五国部,金代属胡里改路,他们是建州女真族源之一。

室韦

室韦,也称失韦,是指中国隋唐史籍上的一个分布于今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之间的一群古代部落的泛称。他们与居住在他们南方的契丹人有紧密的亲缘关系。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在东突厥汗国被唐军瓦解之后,向唐太宗“朝贡”。8世纪的盛唐时期,室韦分为九部,分布于嫩江与黑龙江交汇处以下的黑龙江河道(那河)沿岸的为达末娄部、达姤部,乌罗浑部和黄头部;居大兴安岭以西者为:居俱轮泊(今达赉湖)南的乌素固部、移塞没部塞曷支部和鲜部(黑车子室韦);居今额尔古纳河沿岸的西室韦部、大室韦部和居今石勒喀河西岸的为蒙兀室韦部。

靺鞨

靺鞨在周代、秦朝到西汉时称为肃慎(近来认为是通古斯人东迁前,楚科奇在黑龙江流域的祖先),东汉至魏晋时称为挹娄(近来认为是迁徙前的吉利雅克或称作尼夫赫),南北朝时称勿吉(勿吉与肃慎,挹娄是同种异族,婚丧习俗不同,而不是同一民族不同时代不同称呼。),各部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东临日本海。汉以来臣属扶余国(挹娄是在黄初中脱离扶余),自北魏延兴五年(475年)勿吉遣使到北魏朝贡后,与中原关系日益紧密,并逐渐兴盛起来。包括扶余、高句丽、百济在内五十余国遣史向北魏朝贡。478年,勿吉人曾朝贡北魏,要求准许其和百济配合,南北夹攻高句丽。魏廷以三方都是自己的藩属,令彼等“宜共和顺,勿相侵扰”。勿吉听从魏廷的谕令,停止对高句丽的进攻。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勿吉灭亡邻近的夫余,领土扩展到伊通河流域松辽平原的中心,为东北一支强大势力。到隋代,勿吉被称为靺鞨,部落数十,主要有的白山、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来自沸流)、号室、黑水等七部,各部相距二三百里。

唐朝

黑水靺鞨

黑水靺鞨,靺鞨的一部,又称黑水部,是女真族主体的前身。黑水靺鞨最初位于中国东北部最北的“黑水”(黑龙江)沿岸,而得名“黑水靺鞨”。金史中记载唐朝时期‘黑水靺鞨居古肃慎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金国之所起焉。’668年,唐朝和新罗的联军灭亡高句丽后,黑水靺鞨开始沿松花江、牡丹江南下、西进,并于691年末与唐朝(武周)发生军事冲突,被武周靺鞨籍将领李多祚击败。

渤海国时期,黑水靺鞨与建立渤海国的粟末靺鞨同属于靺鞨但时有冲突。黑水中的思慕是鄂温克人。黑水靺鞨分为思慕部 、郡利部 - 黒龙江河口: 窟说部 - 桦太北部: 莫曳皆部 - 桦太东南部 :拂涅部 - 牡丹江下流以东(现在密山市周边):虞娄部(挹娄)、越喜部、 鉄利部。 当辽打倒渤海后,一些被契丹统治成为熟女真。

渤海国

在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最终使高句丽灭亡之后,唐朝控制了今嫩江—松花江一线以南的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大同江以北的土地,而新罗则控制了朝鲜半岛的大同江以南的土地。高句丽遗民纷纷反唐,复兴高句丽。696年5月12日,契丹夷离堇、松漠都督李尽忠(契丹人)反唐,占领营州(今辽宁朝阳),斩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当时居住在营州的粟末靺鞨人首领、原高句丽将领乞乞仲象、乞四比羽参加了反叛。武则天派出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等二十八将出塞征讨,并以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统筹全局。8月28日,唐军在在黄獐谷(今河北迁安东北西硖石谷内)遭遇了李尽忠的埋伏,全军覆灭。9月,武则天派出第二支平叛大军10万人,右武威卫大将军武攸宜,充清边道行军大总管,右拾遗陈子昂为幕。战事僵持之下,李尽忠病逝,继任者孙万荣继续率领各部反唐联军,派别将绕道迂回唐军身后,攻陷冀州、瀛州,令唐军恐补给线被切断而后撤溃败。697年,武则天以夏官尚书王孝杰为清边道行军总管,羽林卫将军苏宏晖为副,率军17万讨伐深入河北冀州的契丹。697年3月12日,王孝杰、苏宏晖进入东硖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遭遇契丹军,唐军全军覆没,王孝杰跳崖而死。武则天第四次派出以右金吾卫大将军、神兵道行军大总管武懿宗,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统帅二十万大军平叛,顿时塞外各部的反唐联合阵线瓦解,突厥人和奚人向大唐投诚并反戈一击攻打孙万荣的契丹军。孙万荣大败,走投无路之下,于697年6月被其奴仆杀死,契丹之乱平定。武则天为安定东北边疆局势,在对契丹实行武力围剿的同时,对参加反唐的粟末靺鞨采用招抚政策,于698年封粟末靺鞨首领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但是乞四比羽拒绝受封,被唐军追击杀死;乞乞仲象率部向东逃亡中病故。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代父率所部继续逃亡至东牟山,降唐的契丹大将李楷固追击粟末靺鞨人至天门岭,被大祚荣击败,大祚荣借此于在粟末靺鞨与高句丽故地的忽汗州敖东城建国称王,以朝廷封其父为震国公之“震国”作国号,自称震国王,都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史称“震国”或“靺鞨国”。大祚荣多次遣使向长安称臣,唐玄宗于713年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又以其所居之忽汗州,加封为“忽汗州都督”。大祚荣立刻将国名更改为渤海,以忽汗州(号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东京城)为上京,史称“渤海国”。

渤海国第二任君主大武艺(在位时间719-737年)虽然对内采用自己的年号,但与唐朝交往时仍然奉唐朝为宗主国。由于渤海国受到唐朝,新罗和黑水靺鞨的包围,大武艺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积极主动与中原发展关系,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使用汉字。虽然渤海国侵扰过大唐的边疆和沿海,如732年大武艺派将军张文休率领水军跨渤海湾进攻唐朝登州(山东蓬莱),杀死登州刺史韦俊。但总的来说,渤海国与中原可视为“车书本一家”。唐朝著名诗人温庭筠再送渤海国王子回国时曾赠诗:《送渤海王子归国》:“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渤海国有向唐朝进贡的义务,史载渤海向唐朝进贡凡140余次。762年,唐代宗册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唐朝正式将渤海国由羁縻州府(忽汗州都督府,渤海郡王)升为属国。

辽朝

由于大契丹国的兴起,对渤海发动进攻。辽太祖天显元年(926年),辽国与渤海国的战争以辽国胜利结束,封皇太子耶律倍于其地,称“人皇王”,因渤海在辽东方,故名为东丹国(东契丹之意)。建都于渤海故都忽汗城,改名为天福城(今中国黑龙江省宁安),年号甘露。东丹国按照渤海制度治理,君主有权任命百官,每年向辽国贡纳细布五万匹、粗布十万匹、马一千匹。有四个宰相,契丹与渤海人各有二个。不久,辽太祖死,耶律倍前往辽皇都宫(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奔丧。天显三年(928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升东丹的东平郡为辽国南京(今辽宁辽阳北),强行自天福城徙东丹人民充实东平郡,天福城遂衰落。天显五年(930年),耶律倍因受德光猜忌,逃奔后唐,东丹国名存实亡,后继者为其长子耶律阮。东丹国灭亡以后,渤海人多次尝试复兴渤海国,但全部失败,大部分渤海人被强制迁移到辽国境内其他州,也有不少部分跑到高丽去了。渤海灭亡后,许多渤海人民在渤海故地进行了复国运动,并建立起了后渤海、定安国和兴辽国等国家。但这些国家最终都被契丹所灭。934年,渤海国末代王弟大某,联合南海府烈氏追击渤海国世子大光显。大光显率部民数万逃亡高丽。936年东丹国被辽兼并,同年烈氏一族的烈万华从南海府迁居鸭绿府。938年,烈万华建立定安国。

天禄元年(947年)耶律阮成为契丹皇帝,以耶律安端主东丹国。应历二年(952年)十二月,耶律安端死,其继任者史无记载。作为东丹国行政机构的中台省一直存在到辽圣宗时期。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东丹国大约至少在辽景宗时期(969年-982年)或直到982年才结束。

金朝

1113年,完颜乌古乃之孙完颜阿骨打继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驱逐契丹的统治,建立金朝,国号为“大金”。 起先,女真人保持着在现代中国的东北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兼有渔猎、农耕和畜牧。除此之外,在都市里保持着军队的生活方式。最后被准许和其他种族通婚。原辽朝统治的东北区域与漠南地区,这是金朝龙兴之地,包括女真各部落的住地,还有契丹、奚、渤海以及五国部、吉里迷、兀的改等各族。金朝建国之初,对此一概搬用生女真旧制。如1116年金太祖占有辽东京州县以后,“诏除辽法,省税赋,置猛安谋克一如本朝之制”。即不管是辽籍女真族、汉族、渤海族、契丹族或是奚族,全都以猛安谋克制度(即千夫百夫的制度)划分管理。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153年4月21日),完颜亮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定名为中都大兴府,使金朝逐步汉化。

元朝

1189年之后,金朝面对于北方的蒙古人和南方的宋朝两面作战,在蒙古人的攻击下,在1215年不得不把首都金中都(现北京)迁移到了开封。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在元朝,彭大雅称呼女真为水鞑靼女真。元朝政府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设斡朵里、火儿阿、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五万户府,管辖当地女真人和水达达。后来,元朝政府为了筹粮,强迫他们改渔为农,在当地实行屯田。此外,征调一部分女真人和水达达到浦岭路和肇州屯田。至治元年(1321年)三月,元朝政府明令“罢女直万户府及狗站。

元朝至元六年(1269年),置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于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称东京行省,后徙治北京。至元十五(1278年)年,又改为宣慰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再立东京行省,同年罢。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复置辽阳行省,治所在辽阳路,统有七路、一府[1]。在黑龙江下游设置征东元帅府。辽阳行中书省为元朝中国本部的10个行中书省(不含征东行省)之一,辖境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黑龙江流域、直到北冰洋、乌苏里江以东到鲸海(今称日本海)等地区,以及今朝鲜半岛北部,包括东宁府,双城总管府与耽罗军民总管府。

明朝

明太祖北伐后,黑龙江奴儿干地区先前依附元朝的部落首领多归降明朝,并请求参照元朝征东元帅府(又称征东招讨司)旧制进行册封。明初洪武北伐降伏纳哈出,逐退李成桂,克复辽东,因其边地,行卫所制,设都指挥使司,隶山东布政使,并置辽藩(靖难之乱后迁湖广荆州),移山西之民填之。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派邢枢等传谕奴儿干,正式招抚诸部。二年(1404年),置奴儿干等卫所,其后在当地相继建卫所多达130余,不过,这些卫所与奴儿干都司不相辖属。

永乐七年(1409年)明政府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奴儿干地区的所有军事建制机构。永乐九年(1411年)正式开始行政管辖权。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派驻数年而轮调的流官,后为当地部落领袖所世袭。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奴儿干都司官衙所在地附近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建永宁寺,并立有永宁寺碑。(清代乌苏里江以东领土割让给沙俄后,1885年曹廷杰曾冒险拓回碑文,1904年归于海参崴的两个博物馆)

辖区内主要居民为蒙古、女真、吉里迷(尼夫赫人)、苦夷(阿伊努人)、达斡尔等族人民,分置卫所,以各族首领为各卫所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职,给予印信。据《明史》记载,奴儿干都司有卫384,所24,站7,地面7,寨1。都司治所奴儿干城在黑龙江下游东岸,原元代征东元帅府治所旧址(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下距黑龙江口约两百公里,上距吉林船厂约两千五百公里。明宣宗即位后,奴儿干都司于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废弃,共持续25年。

清朝前期

15世纪的朝鲜曾对女真展开进攻,吞并了图们江以南的地区,设立四郡六镇。16世纪中叶,建州女真部开始兴起,逐渐统一女真各部并发展为后来的后金政权。1616年努尔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后于赫图阿拉(后称兴京)称汗立国,即后金。两年后他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努尔哈赤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杨镐指挥的明军、朝鲜与叶赫联军;接连占领沈阳、辽阳、抚顺等辽东城市,随后战事集中于辽西地区。至崇祯季年已控制整个辽东。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顺治年间入关后,以驻防八旗留守盛京沈阳。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三个相当于行省的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之下设专城副都统分驻各城,并管理各城的临近地区。副都统下有总管统领各旗。在汉民聚居之处,置府、州、县、厅,如同内地。居于黑龙江、嫩江中上游的巴尔虎、达斡尔、索伦(鄂温克)、鄂伦春、锡伯等族,编入八旗,由布特哈总管、呼伦贝尔总管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及库页岛的赫哲、费雅喀、库页、奇楞等渔猎部落则分设姓长、乡长,由三姓副都统管辖。

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开始,“满洲”这个名称被欧洲人用来称呼满洲民族的居住地,因此该词开始同时是地域和民族的名称。地理意义上的满洲通常指今天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再加上内蒙古东北部的地区(即东四盟)。根据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条约》、1727年(雍正五年)中俄《布连斯奇条约》、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与朝鲜的勘界约定,历史上满洲的地域还包括外满洲即今天的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以及外兴安岭以南(包括库页岛)的地区,总面积约为220多万平方公里。清朝早期,满洲被列为“龙兴之地”而禁止汉人进入。由于清朝末年俄国的南下势力抬头,以及朝鲜移民越过图们江开垦长白山地区的情况趋于严重。

清朝末期

鸦片战争之后满洲地区的边疆危机日甚,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先后通过《爱辉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和整个库页岛在内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割出去。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1885年设立吉林电报局,1883年,满洲第一家近代机器工业制造厂吉林机器局投产。光绪末年的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之役与日俄战争严重动摇清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迫使其废除满洲的旗民分治制度,设立行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废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地将军衙门,改设奉天省、吉林省、黑龙江省;随后裁撤各城副都统、总管,改为府、厅、州、县。宣统三年(1911年),奉天省领八府、八厅、六州、三十三县;吉林省领十一府、一州、五厅、十八县;黑龙江省领七府、六厅、一州、七县。1896年,帝俄通过《中俄密约》得到了在满洲境内修建铁路的特权,并于1898年取得了旅顺-大连租借地。这一时期日本也逐渐加强向满洲的扩张。日本于1906年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公司的名义在满洲实行殖民经略,并且鼓励朝鲜人向满洲大量移民。1911年清朝灭亡。

中华民国时期

奉系军阀

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曾策划满蒙独立运动,由于局势变化而未能实现。日本随后扶植奉系军阀张作霖成为满洲地区的实际控制者。张作霖自称大元帅,不完全听从日本人的控制,1928年兵败于国民党蒋介石北伐军队,自燕京退回奉天时,被日本关东军的铁路炸弹所刺杀。1929年其子张学良继位,宣布东北易帜,改五色旗为青天白日红旗,名义上归顺国民政府。

伪满洲国

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进攻东三省,张学良奉命退出,满洲地区被日本控制,1932年至1945年,日军扶植清朝宣统帝,在满洲“登基”称帝,是为“满洲国”时期。1932年9月15日,关东军司令官兼驻“满洲国”特命全权大使武藤信义与“满洲国”国务总理郑孝胥在勤民殿签署《日满议定书》。《日满议定书》规定日本正式承认“满洲国”,并在“满洲国”驻军担负“满洲国”的国防。在附件中规定由日本管理“满洲国”的铁路、港湾、航路、航空线等。此外,还约定日本军队所需各种物资、设备由“满洲国”负责,日本有权开发矿山,日本人有权充任“满洲国”官吏,日本有权向“满洲国”移民等等。1934年3月1日,爱新觉罗·溥仪在新京南郊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改“满洲国”为“满洲帝国”,溥仪称帝,改年号“康德”。

抗战胜利后

1945年8月20日,苏军占领新京、奉天、哈尔滨、佳木斯等城市;22日,苏军占领旅顺、大连。31日,蒋介石在重庆宣布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辕,任命熊式辉为行辕主任,接收东北。国共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东北地区进行了激烈的争夺。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解放战争期间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在东北展开,中国共产党的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等率领东北野战军一举解放整个东北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在三十年代开始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东北亚最先进的工业基地之一,著名的沈阳铁西区就在东北区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原有的工业基础和紧邻苏联的关系,许多重工业建设项目也都被安排在东北。改革开放以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以两个经济带为主进行深入发展,分别是北起哈尔滨,中至长春、南沈阳、大连;另外一条则是辅助经济带,位于东北东部靠近俄罗斯,朝鲜以及日本海的一些城市:北起牡丹江向南延伸,途径延吉、丹东、锦州、葫芦岛南至大连。其中第一个经济带城市主要以重型工业为基础发展经济,第二个辅助经济带主要以边贸以及旅游业发展为主,以牡丹江做为中心城市发展对俄贸易,以丹东和延吉做为中心城市发展对朝鲜半岛的贸易,另外大连亦可作为一个工业城市亦可作为一个重型的港口边贸城市发展双边贸易。

东北的经济作物为春麦、大豆、马铃薯、玉米、甜菜、高梁,其农作物分布有些微的区域差异,北部盛产大豆、甜菜、大米等;中部则盛产高梁、小米、棉、花生等,南部则盛产温带水果、玉米、棉花等,有云“寒暖农分异,干湿林牧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即说明了当地的农作物分布现象。大连地区盛产苹果、梨、桃等水果,沿海地区盛产海参、鲍鱼、牡蛎、对虾及各种鱼类。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稻米生产基地。东北也拥有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吉林黄金玉米带,其中长春平原(东北中部平原)被誉为“黑土地之乡”,东北农业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两个哥们,如果一个是吉林的一个是辽宁的,可能会彼此认半个老乡。
但是哪怕一个是无锡的一个是江阴的,都会彼此嫌弃。

清朝以前东北那点儿事儿啊,上历史课本连个页码的地方都用不到。不是说别人不把你当回事,而是你看看人家几千年礼乐诗书渔樵耕读而东北直到本世纪初还是跳大神劈苞米,就真的很感谢政府照顾我们感情了


如果题主是认为教科书对于东北历史过于忽视的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太高看教科书了。其实出于领土历史正当性的考虑,教科书对于边疆政权已经很着重强调了,但是教科书毕竟是以历史主轴为线索,所以没有对边疆地区做出系统性的梳理。不独是东北地区,一般人对西藏和新疆的政权更迭也都是一头雾水吧。东北历史真的重要么?在中国历史的范畴内我觉得东北的历史是不重要的,如果需要提到,也是因为和中原发生了交涉。

单就东北历史来说,东北历史是不连贯的,甚至也不能作为一个统一的地理单元来论述。一来这一地区长期处于中原政权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争夺之中,二来东北地区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能够支撑的人口不多,而东北民族源流复杂,一旦衰败就被周围更稳定的民族吸收同化。这两点导致了东北并没有一个自古而今统序清晰,以东北本地为中心的政权。而辽东地区作为汉人在东北扩散的端点,对抗北方游牧的东方防线,平衡东北亚各方势力的基地,其重要性对中原政权来说不言而喻,是属于“汉唐故地”的类型,和东北的其他区域是有明显区分的。(我个人觉得,到明代,辽地已经形成了子文化体,如果当时的辽人群体能存在到今天,起码对于辽地的历史重视程度要比今天好很多,这是很可惜的)。

今人对东北历史的关注程度不够,我觉得有还有一个很微妙的因素,疏离感。今天的东北人大多是关内移民,而不是从过去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我想他们大部分人(也包括我)在历史上的心理归属,历史上对于“我们”的定位,是中原王朝,而不是东北一个个兴灭的小王国。对于我来说,高句丽、渤海、契丹、东丹。。。看待这些历史的感觉和美国人看待北美土著民族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东北已经不能成为一个和内蒙古、西藏、新疆一样地位的地理单元了,而是成为和内地省份一样的地理单元,所谓东北的语言,东北的文明,都是从中原派生而来的,并没有历史的传承。至于旗袍么,这个我们现在称之为民族特色,而不是地域特色。


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武力不重要,这个世界终究是用中原人的文字书写的。

东北地区民族虽多,但是有几个留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就不要说有几个了,其实就是一个没有——有你也看不见看不懂,就跟没有一个样。你提到的几个,北魏辽金,翻翻我们历史书,算被重视的朝代之一吗?属于非主流好吧,当年的老大又怎样?历史教科书又不是当年老大们编的。更不要说辽金的文字基本上失传了。

历史书和历史记载以及历史观是围绕着中原开展的,这一点包括清代。

THEY DON"T CARE, AND NOBODY CARES.

就这么简单。

PS: 东北文明被看成了汉文明?普通话很多是东北的语言?要搞清楚先后逻辑顺序。什么是东北文明?哪个时代的东北文明?现在的东北文明怎么就不是汉文明了?什么是曾经东北的语言?什么是现在东北的语言?什么是入声?kitad是不是入声?契丹语女真语有单辅音尾普通话为什么给弄丢了?东北话没入声是谁造成的?谁影响了谁?

想不明白的原因只有一个:NOBODY CARES.


哇!胡人来啦!!!!
哇!高丽人来啦!!!
哇!契丹人来啦!!!
哇!金人来啦!!!!
哇!蒙古人来啦!!!
哇!满人来啦!!!!
哇!老毛子来啦!!!
哇!小鬼子来啦!!!
哇!山东人来啦!!!
哇!蒋委员走啦!!!
哇!共产党来啦!!!
哇!老毛子又来啦!!
哇!美帝到朝鲜啦!!
哇!石油快没啦!!!
哇!下!岗!啦!!!!!
-----------------------------以下正式抖机灵
哇!赵本山火啦!!!
哇!王健林来啦!!!
哇!福原爱来啦!!!
哇!东莞被查啦!!!(咦?)
咦?↑都回来啦!!!(大雾)


呃。。。做东北史的人飘过,弱弱说,完全没有抓到题主的点,您是在抱怨什么呢?东北史的研究著作有很多啊,从民国开始就有学者在做相关研究,现在也依然有很多东北史学者啊。。。
如果说历史基础教育的话,也完全没什么需要抱怨的吧,不光东北史,难道西北史西南史课本有大量涉及吗,不是都没有的嘛。。。

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唐宋元明清但东北历史像一个谜?

呃,这句话的逻辑,扶额,东北史是一个地域划分概念,它也在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时间段里呀。这种地域史的东西,没必要要求全中国人作为常识掌握吧,有兴趣的去了解就足够了。
题主如果想了解家乡历史,欢迎去图书馆查看相关研究著述,通史类的书籍中图法的索书号一般在K293附近,如果有条件,可以查看清近的方志。
地方博物馆也是学习历史的好地方,一般都会有地区史的介绍,请多去参观学习。
知识呢,是好奇心驱动下自己去获取的。愿题主多读书读好书,取得更大进步。
串成线的东北史,哎呀,没时间写,酱紫吧,推荐题主看一下王鍾翰先生的《中国民族史概要》和陈连开先生的《中国民族史纲要》,里面都有东北民族部分。然后结合各种版本的中国通史,相信会有收获的——如果您真能耐心读下去的话……


题主觉得东北史在教科书中被忽略了?这不是很正常嘛……

现在回想一下,你对于历史地理的了解是不是仅限于北京、南京、长安、洛阳、开封一类做过首都的特大型城市?建康是哪里知道的人估计都少,我要提集庆路估计九成的人都不知道在哪里……

历史教科书或者说大众的历史知识,是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去了解历史的,所以一般人都是“知其大略”,除非是你特别关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历史,不然不知道具体的历史细节是很正常的,这不是“官方有意忽略”,纯粹是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说起来我大顺昌好歹也算是首倡反元的,还是管夷吾老先生的故里,本地人不照样没几个知道这码事儿的?大家都有事情要忙,不是每个人都有义务了解这些东西的,所以没必要为了“居然不教我家乡历史”觉得委屈,在这方面研究的专家自然知道,至于大众嘛,很多人连唐朝汉朝哪个在前这点基础都还给老师了,不了解家乡历史又算什么大不了的了……


谢邀。
先上结论:东北史一点都不神秘,你觉得神秘是因为你不看书。
利益相关:同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在读硕士,设有专业主干课:东北史。
推荐阅读:课程教材《中国东北边疆史》,王景泽、李德山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

图:本所开设的东北史课程。

如前所说,东北史真是一点都不神秘,甚至我的同学们做东北史这一领域的论文的时候,选题都觉得没有新东西可以挖掘(我偷懒选了宋代文献),东北史的任何细枝末节基本都被前人研究透了,而这些前人的成绩其实距今并不遥远,就在近二三十年间,就在东北师大。

东北师大古籍所,全国乃至东北亚六国地区(中、俄、蒙、韩、朝、日)在东北史与东北文献领域的学术先驱机构,自1982年建所以来致力于厘清泛东北地区的地方史、文字文献史、民族史、民俗史、疆域史、移民史、战争史等诸多领域,成果斐然,并先后承担了“东北亚与东北夷”、“东北古民族与东夷的渊源关系”、“商代民间信仰研究”、“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朝鲜半岛古代民族与国家的起源”、“中国古朝鲜族研究”等二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均为极具开拓性的东北史研究。现任所长李德山教授,以及所内硕博导师曹书杰教授、黄云鹤教授、刘奉文教授、闫丽副教授等,均常年耕耘于东北史学文学相关领域,加之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通化师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等一众东三省文史院校,再加之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朝韩日三国高校等,题主自己按着老师名字或者学校名字去知网搜论文,一片一片的,大致你能想到的问题已经全被解决了,他们没解决那些,基本你也想不到。

给自己学院吹完牛逼,我简单谈谈东北史。
学界定义狭义的东北指现今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三市一盟,广义东北则指中国历史上曾归属中央政权或与中原王朝发生过关系的东北亚区域,即上文所说如今的东北六国。这个区域的历史,刨去庙后山人、金牛山人等上古人类,在有史可载的华夏文明体系中可上溯至《古本竹书纪年》中所记的唐尧虞舜时期,可以说与中原文明同宗同源。按照中原王朝顺序,还有其他典籍记载的夏朝肃慎人的几十次朝拜、周朝著名的箕子之封、东周的燕国设立东北五郡、秦朝的辽西辽东二郡、汉朝的汉四郡乐浪、玄菟、临屯、真番,等等等等,事关东北的典籍文献简直浩如烟海。除了华夏民族,东北还涉及肃慎、高句丽、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新罗、大和等区域以及民族,在东北的舞台上你来我往,留下无数历史。宋代以后的东北史就更是经典俱在,清晰可见,想要知道什么都可以去查,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最后说点题外话,虽然历史上东北的各个民族建立过多个政权,甚至有辽金这种占据半壁江山以及蒙元满清那种一统天下的存在,但是我觉得作为东北人这没什么可骄傲的,题主所说的什么皇权之类的还是趁早醒醒不要中二的好,从没听说过哪个省份的人因为老乡几百几千年前做过皇帝而骄傲的,至于吗。再者说,东北本就是汉人的东北,你替那些间或疯狂屠杀隳城乃至意图摧毁中原文明的历史上的蛮族吹啥?有啥好吹的?


因为民国以前,东北这个概念都并未明确,它依然是几个差异性颇大的地区的总和,自然也就无所谓一体性的历史
就像今天要你写一部安徽史,你能写多远呢,虽然徽学是近现代一大显学,但却既不是安徽史学也不是徽州史学。


日本人怎么进去东北的?再过几十年就会成为永远的秘密!


传统的中国历史是以故事的方式叙述的,所以系统性和科学性超级差,忽略本质而专注于讲故事。特别是忽略边疆历史中的民族性。

首先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存在三大族系,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起源的扶余族系,黑龙江和外东北起源的通古斯族系,东北西半部草原(科尔沁和大兴安岭)起源的东胡族系(蒙古族系)

大致的历史线是:扶余族系最终消亡,其地位为更北面的通古斯族系所取代;东胡族系分布范围一直保持稳定,但东界不断东移;汉人自进入东北后便一直局限在辽东,并成为抵挡东胡族系东进的主要因素。

现在来理一下具体演变,按民族和时间:
夏商时期:辽宁吉林北朝鲜是渔猎的獩貘部落(扶余语系),黑龙江外东北是同样渔猎的肃慎部落(通古斯语族),科尔沁草原和大兴安岭是东胡游牧部落(蒙古语族),燕山一带是红山系居民残留。
大连有东夷部落据点,来自山东半岛。
西周:大致民族分布与夏商时期基本相同。属于商族的箕子在辽西山海关一带建国,这就是箕子朝鲜,之后随着燕、山戎的扩张而逐渐迁移到辽河流域,统治了当地的獩貘部落。
齐国在大连曾有一个据点
战国:燕国扩张到辽东,将箕子朝鲜驱赶到北朝鲜,燕国移民开始大量迁入辽东。
秦朝:秦灭燕,尽有辽东,中原人从此彻底占有辽东地区。燕民部分逃亡北朝鲜,取代箕子朝鲜,建立了卫满朝鲜,上层是燕人,下层是獩貘系居民。
汉朝:西汉灭卫满朝鲜,兼并北朝鲜,设立汉四郡,大量中原人涌入北朝鲜,与獩貘系居民杂处。
匈奴吞并东胡,东胡成为匈奴附庸,匈奴被灭后,东胡大部分转化为鲜卑,继续占据科尔沁和大兴安岭,并不断向西扩张到蒙古高原。
东汉末,从吉林南下的高句丽人(獩貘系)占据北朝鲜,开始对抗辽东汉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高句丽国占有辽宁、吉林东部、北朝鲜,盛极一时。
鲜卑南下中原建立北魏,留在科尔沁的成为契丹、奚
大兴安岭北部的东胡北支开始被称作室韦
黑龙江、外东北的肃慎开始被称作靺鞨,并常常与吉林和北朝鲜的獩貘民族混淆。
隋唐:盛极一时的高句丽被击灭,其百姓或被迁入中原,或被南面的新罗(三韩系)吞并。汉人重新收回辽东。獩貘系民族的历史就此终结,黑龙江的肃慎系将会取代他们在吉林的位置。
靺鞨人接收了部分高句丽的遗产,建立了渤海国,在吉林东部、朝鲜东北部、海参崴的滨海州一带。该国北面是同族黑水靺鞨,但黑水靺鞨仍然是渔猎部落状态。
契丹从科尔沁扩张到整个辽西草原、吉林西部、齐齐哈尔一带。
五代十国:契丹大兴,灭渤海,并辽东。整个东北都处在契丹的统治之下,包括北朝鲜北部地区。
辽东此时主要居民是汉人和渤海人,渤海人已经汉化。黑龙江、外东北、吉林东部的靺鞨人开始被称作女真人(女直),这些人都直接或间接处于契丹统治下。
宋金:女真灭辽,女真人中的完颜部成为统治阶层,开始大量迁入中原。
吉林黑龙江人口大量减少。
辽东仍然居住着汉人。
科尔沁依然居住着契丹人,但都是投降者。
元代:蒙古灭金,完颜部基本覆灭,女真人从一个几百万人的大族,重新变成了几万人的渔猎民族,长春、哈尔滨一带成为真空,蒙古人迁入该区域西部,外东北的胡里改女真迁入该区域的东部。
辽东依然居住着汉人。
科尔沁契丹人被并入蒙古,蒙古人开始在东北西部的草原游牧,但齐齐哈尔的达斡尔人存活了下来。
明代:民族分布格局基本与元相同。
关内汉人大量迁入辽东,填充了辽东的汉人势力。
胡里改女真的一支----建州女真,开始在吉林东部、辽宁本溪东部山区壮大,该部落属于半耕半猎民族,擅长山地作战。
建州女真建立的后金使得辽东汉人减少到七八十万,不得不从山东河北掠夺了七八十万汉人填充辽东。
清代:以女真为主干,吸收汉人、蒙古人,满族形成,成功入主中原。辽东满族及汉人绝大部分随之入关,辽宁、吉林沦为同黑龙江一样的人口稀少地区。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鼓励汉人移民辽宁,第一次闯关东开始,移民以山东为主,河北其次。到嘉庆朝时,整个东北人口已达280万
清末,丢失外东北,为巩固疆土,允许汉人进入吉林黑龙江,第二次闯关东开始,上千万移民呈汹涌之势,从此东北彻底成为汉人居住区。


安森垚兄谈的比较详细了,我只进行补充。唯一不赞同的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民族融合,所谓民族国家,不过是以首领部落的民族构成决定的,并不准确,就好比蒙古帝国,上层是蒙古族,但是主体却是鞑靼文化的民族和突厥文化的民族。所谓什么系一脉相承只是一种源流,其实在传承的过程中已经与别的文化融合的基本与原本大相径庭了。而且真相应该远比我们的推理要复杂曲折的多。
东北亚上古史,不能不提及周朝初年的箕子朝鲜,以及日本的构成。1万1千年前最后的大冰河期结束后,逃到南方的黄种人(平均身高1米7)裹挟南方土著矮黑人(平均身高1米3)沿广东福建浙江北返。在福建有一批矮黑人脱离了大队沿大陆桥去了台湾琉球到达日本九州,日本人称为绳纹人。而其他的矮黑人与黄种人沿着浙江江苏山东辽东繁衍。矮黑人是先夏和夏朝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史记》记载了舜的“掺沙子”民族大迁徙: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夏朝初年有一个小冰河期,导致十二州的北三州被废弃,考古学上此时期北方遗迹全被废弃,随后我认为属于殷商的姻亲的部落重回东北方居住。夏朝后期气温回暖,东北人口又开始恢复。肃慎就是在此时期把惠漠赶到了朝鲜(成为三韩)和日本(成为虾夷,也就是夏人),日本人认为虾夷人和绳纹人基因和文化相同,不愿承认虾夷人的存在,只承认秦朝时期迁徙来的弥生人(东胡人)是上古唯一与中国的人口文化融合,但其实虾夷人是接受了中国文化熏陶的矮黑人,此一时期遍布浙江、山东、辽东、朝鲜、日本的特殊石棺墓葬形式就是铁证,日本文化不可能独自在此时发生巨大变化。商朝初期定都郑州附近,依靠的主要是湖北江西的铜矿,后来盘龙城主干涉商朝王室内政,断绝铜矿供应,导致盘庚迁殷,最后定都殷墟,这里位于古代黄河的支流,可以一直连通辽东铜矿的水运,此时商朝恢复了北方的幽州和营州,建立起孤竹国等亲殷商的小国,依靠辽东的铜矿,殷商再次兴盛。纣王灭亡后,箕子带5000殷民北上依附孤竹等国,建立商文化的朝鲜,把夏文化的三韩逼迫到半岛南方,但是两国主体都还是惠漠人。此时舜的“掺沙子”效果达到了极致,东胡分裂为外来的“鲜卑”和土著的“乌桓”两个部落。鲜卑一度是箕子朝鲜的奴婢民族。高句丽和百济都是惠漠扶余人建立的国家,新罗则是惠漠三韩人与东胡人结合的国家。


东北三省的历史不能混为一谈。辽中南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燕昭王以来开辟为农耕带,燕国亡后,接着属秦朝,韩广,两汉,公孙度,公孙渊,曹魏,西晋,前燕,前秦,后燕,高句丽,唐朝,契丹,金朝,元明清。该区与内地仅以山海关相通,但中原各朝皆不惜增加漫长的边境线去把它夺来,该地的割据王朝也能较好地保存一段时间,就是其北的狩猎民族太不给力,对其够不成威胁之故。而这个“其北”,就是东北的另一部分,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是森林民族的居地。姑且称为东北本部。

因冬季气候太过酷寒,东北本部的文明长期停留在渔猎阶段。但到唐朝,终于有了一定的开化。粟末靺鞨大祚荣建立渤海国,传国十余世。但被契丹所灭后,粟末靺鞨也便见消亡了。剩下的黑水靺鞨发展为女真,自辽以来,默默发展,至辽衰弱,则一举颠覆。

金元时期的东北,民族分布格局其实未变,辽中南以汉族为主体,故明朝崛起后便降明,后归入山东行省管辖;本部以女真为主体,经过明朝对蒙古势力的扫除与对女真部落的招抚,成立奴儿干都司管辖。但因为这鸟不生蛋的地方没啥意思,奴儿干都司1435年废弃。满族再次像当年的女真一样,在没爹没妈的情况下野蛮生长了起来。清朝,辽东汉民被大量屠杀,八旗子弟大量入关,东北颇为荒凉。清末后,国防告急,终于放垦驰禁。这时人民因为有了耐寒作物玉米甘薯种子,全东北都被汉民开发。

于是,就算题主是八国混血,契丹北魏北燕什么的,题主也沾不上什么光。倒不如说与北方汉人关系还大一点。黄龙府自古是东北重镇,但它早消失八辈了,我家要是挖出来东西证明我家是夏商古都,也改变不了我家土穷破的本质,顶多让世人震惊夏商竟然建都在这么个破地方。还是要看真本事。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说我知道的一点。

清修《明史》一大错误就是隐瞒了女真部落从明初就臣服明朝的历史,直到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女真才突然冒了出来。以至于在此时间点之前,出生于辽东或是与辽东关系密切的明人,均没有传记,甚至出现别的篇幅里提到有实际上被删除的情况。


南方鱼米之乡,安逸奢华,文人士子多出于此,自然记述的多些。


▼我觉得如果让我回答的话,如果我直言不讳的话▲

东北的历史是有一条线的,那就是【阿尔泰系民族】/或者叫通古斯还是什么,总之就是一个东北亚系的民族的舞台。

我估计朝鲜人日本人都是从中亚北亚交界处的阿尔泰山附近出发通过东北然后才到的朝鲜日本的。

我不是在为他们发明的历史表示支持。

然后这个阿尔泰系民族们就在东北亚和北亚繁衍生息,先后诞生了一些代表性的文明,涌现出了多个民族,建立了多个国家,当然他们在我们的语境下又是边疆地区性质的少数民族政权。

辽东的龙山文明我不知道算不算是这种。

后来的历史你也知道了:直到满族入主中国。后来又是汉族大量进入东北。在前面我们还丢了外东北。俄罗斯人把手伸过来了。日本韩国朝鲜也纷纷获得了发展。

然后就形成了今天这样。东北主体是汉人,因为满足基本上被同化了,并且满族本来人就少。除了满足还有其他一些东北系的民族。然后还有朝鲜人,俄罗斯人这些在旁边建立了国家的民族。

传统的都认为辽宁等地、东北的南部历来是妥妥的跟中原同步的地区(从红山文明到战国的燕到秦汉到隋唐什么甚至包括朝鲜半岛北部一直属于中原政权),类似汉地十八省那样的。东北北部倒是更多是作为少数民族占多数,并且大部分时间可能不在中原管辖下的地区。


推薦閱讀:

現在國內正版繪本貴嗎?為何有人會覺得買正版繪本浪費錢還不如去買盜版繪本?
如何評價笛安新書《南方有令秧》?

TAG:阅读 | 学习 | 历史 | 文化 | 东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