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皮克斯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2》?

聽說今年就要上映了…提前佔個坑…
說真還挺期待的…
當初《海底總動員》看了好多好多遍吶
(? ̄ ?  ̄?)


友情提示:片尾曲結束後還有彩蛋,彩蛋有驚喜!

另一個話題格式較正式問題的回答:如何評價電影《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Finding Dory)? - Vera Pix 的回答
由於多數人對電影的主題和副主題可能理解得不夠透徹,我現在在編輯對電影主題、角色、敘事手法的解讀,也許可以幫助到覺得電影主題不明確或是偏離主題的朋友,明天晚上更新。(已更新到另一個回答中,二刷分割線內)
@米粒的回答中提到了皮克斯技術的使用,可能是某些電影網站和電影雜誌的記者拜訪皮克斯總部時沒有認真理解而誤傳,我的回答中也出現了錯誤,為了不誤傳,故作刪除處理。

本文寫給喜歡並且想要深入了解這部作品的觀眾。主要分析電影中大家所沒有注意到的細節,科普幕後製作的技巧與技術,也會提到沒有保留的設定和刪減片段。文章伴隨劇透且會搭配些許的藝術設定圖,未觀影或者沒有Wifi的讀者請慎點。

文章主要分為幾個階段,重點段落將加粗:
1.主要角色的塑造與作用的
2.敘事技巧與創新技術的結合
3.電影幕後故事與刪減片段
4.寫在最後
------------------------------
一、主要角色的塑造與作用

01.Dory:雖然依然搞笑,但是故事的情感線從上一部的「父子情」悄悄換成了「鄉愁」。2011年製作《Finding Nemo》3D版的時候導演安德魯·斯坦頓不得不在時隔七年後把電影再看一遍。「Dory這個角色,一直被短期記憶喪失症困擾。我喜歡這個角色身上的悲劇色彩,她不知道自己從哪來,在汪洋中遊盪了這麼多年,卻一直在失去她身邊的人。她內心深處是非常悲傷的,這反而造就了她的友好,她害怕失去,所以極力表現得友好來留下身邊的人。但我並不喜歡她對待自己的方式,所有人、所有角色都喜歡Dory,我也希望她積極地對待自己。然後我就意識到在那個故事當中缺了一塊,她當時看上去有點過於簡單了,即使我腦海里有個關於她的完整背景故事,但其他人並不知道。每個看完電影的人都只記得她是如何的有趣。可在我看來那只是一個偽裝。我意識到我們必須告訴觀眾,在她小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一些什麼樣的故事。」

《Finding Dory》敘事上最大的挑戰就是主角患有短期記憶喪失症。她會忘記所有,所有當觀眾在想「剛才發生的事Dory還記得嗎?」時,製作團隊必須告訴你她所處的地方,她對此有什麼感覺,她所知道的以及她還記得的事。

Dory的顏色為黃色+藍色,製作團隊要防止她身上的黃色不搶其他黃色物品的風頭,所以當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將黃色的標籤貼在Dory身上時,特意選擇了一個橙黃色的鎘作為標記。而藍色在這樣一部以海洋為主題的電影中是特別具有挑戰性的顏色,與前者恰恰相反的是要確保在藍色的大海中讓觀眾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Dory身上,如果把飽和度降低或者加亮或是暗藍色的話,色調的偏移量就會變大。

【Digital painting:Daniel Lopez Munoz】

02.Hank:皮克斯的電影總是會有兩個主要角色,Woody Buzz;Mike Sullivan;Remy Linguini;Wall·E Eve;Carl Russell;Joy Sandess;Arlo Spot。而到了這部電影中,如何讓患有短期記憶障礙症的Dory進行自我認知?製作團隊想到一個解決辦法,就是安排一個角色在她身邊,Hank因此誕生。

章魚是海洋中最聰明的動物之一。它們有驚人的能力來改變自己的膚色和質地,令人信服的模仿其它動物和水下植物的運動。製作團隊想表現出Hank的憤怒與老態,體現之處一是眼袋,二是嘴巴。他們把Hank的嘴巴藏在腹部,一方面是遵循章魚的生理構造,一方面又添加了一道天然鬍鬚,但是這對情緒的表達造成了障礙,所以Hank不得不通過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靠眼睛說話」,這樣才能讓這個角色富有表現力。

【Digital painting:Jason Deamer】

03.Destiny:一隻無害的鯨鯊,因為視力不佳導致她在游泳的時候容易緊張,製作團隊為了展現她的溫柔將她設計成Y狀的柔軟體型,以及設計出那個巨大卻沒有牙齒的嘴巴。電影中的作用是作為長期待在研究所的一員對Dory的童年起到一定的喚醒作用。

04.Bailey:像一個白色餃子的白鯨,它有一個還未開發的回聲定位能力。為了讓觀眾喜歡上他,製作團隊將他設計成一個圓形的偏柔和的造型。其實是對自己的沒有自信,Bailey在電影后半段與Destiny一同對Dory進行了兩次有效的幫助,並且因為「痊癒」而離開了研究所,一定程度上對應了研究所的宗旨。

05.Fluke Rudder Gerald:前兩者是在電影中擔當喜劇角色的海獅,體型偏大、性情懶惰、有些真實、略微諷刺。相比之下Gerald顯得比較怪異和廢柴,他真的很喜歡他的水桶,也想融入Fluke和Rudder的團隊中,但是他們從來不和他分享。本來皮克斯的原意或許是要在這個「傷患中心」安排這三人組來對排擠天生缺陷的事物進行一定程度的批判的。

06.Becky:一直披頭散髮的怪鳥,??(pì tī),羽毛粗糙但很實用。因為叫聲非常古怪所以也被稱為「笨鳥」,在故事中對Nemo Marlin故事線提供了幫助,並且通過Marlin的視角告訴觀眾:不要以貌取人。

07.Otters:水獺一家。賣萌也能起到關鍵作用!一直不希望皮克斯學會賣萌的我,在一開始看到設定本的時候擔心皮克斯的創作思路被商業化,事實證明我多慮了。

08.Hermit Crabs:住在開放海域航道的寄居蟹,由於船舶經過「上空」時集裝箱偶爾會脫落、破開。寄居蟹拿起掉落的東西並作為自己的堡壘。設計的靈感取材於1992年28000隻橡膠鴨子泄入大海。

09.Nemo Marlin:父子倆的戲份也很吃重,他們都在研究所里,只是沒和Dory在一起,這是製作團隊刻意安排,希望Dory能夠靠自己去迎接接下來的挑戰。電影第二幕父子倆和Dory平行行動,沒有因為分開而把Dory的風頭搶到,而是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點醒作用。

10.Jenny Charlie:藍唐王魚群游泳的動態中,它們看起來都非常相似,但如果停止活動,觀眾會發現魚類個體之間的細微差別。製作團隊不得不確保Dory的父母擁有簡潔的,獨特的外形輪廓,以便觀眾一目了然地將它們和魚群分開。


二、敘事技巧與創新技術的結合


色彩情緒譜:面對這樣一個色彩豐富的大項目,皮克斯的「整理癖」科學家們發明了一套新的,方便各部門查閱和理解故事的模板——色彩情緒譜——將電影分成三十個色塊來描述主角的情緒。

角色的形態,顏色和燈光一起工作,如何撐起拍攝的意圖和重點,製作團隊不能簡單的重複相同的結果,所以皮克斯開發新的思路、工具以追求理想的學習曲線。電影核心團隊在分析、參考《Finding Nemo》的同時研究新的材料:在全國各地參觀各種大型水族館,將攝像頭安裝在電線杆上觀察他們的展品、生產的方式、以及他們的幕後工作。研究了水中的折射和反射的影響,淺層和深層。

01.讓水性感起來
在一切開始之前,安德魯·斯坦頓向伊安·梅吉賓(負責燈光的攝影導演)提了一個要求:「讓水性感起來。」在水族館,光線清晰,明亮度相對均勻。在海洋中,光是不可思議的。在水面上水是接近灰色的,當你往深處看,會看到深綠色和金色的色調。
電影中的海藻森林就位於海洋生物研究所處不遠,這是一片陰鬱又充滿魔力的地方。唐·賢客(場景藝術總監)為了這個場景特地找了一個水池,用機器讓水動起來,從而觀察海藻的動態。要在計算機中構建一片海藻森林異常複雜——尤其是要營造出海藻周邊的水體的真實效果時——在《Finding Nemo》時代是無法做到的。如今,在全新光源系統和渲染工具的支持下,我們創造出了更加逼真的光線透過水體的效果,這讓這片森林有了非常強烈的真實感。

2.藝術指導,Dory的情感歷程
藝術指導史提夫·皮爾徹和場景藝術總監唐·賢客分別將故事劃分為四個主要的設計主題和四個區域:曲線(珊瑚礁)、空間(開放海域)、波浪線(海藻森林)和結構的直線(海洋生物研究所)。曲線的表現形式在珊瑚礁區和Dory的家中使用,採用枕狀軟珊瑚的形式,有很多角落和縫隙隱藏。製作團隊會尋找一些線條和角度以突出不同植物的曲線,如風扇珊瑚和暗礁珊瑚影響了垂直面和水平面;那麼當Dory穿過海底進入開放海域時要強調她是多麼孤獨和脆弱;

【Ink and digital:Steve Pilcher】

海藻森林是波浪狀的,海帶葉與植物的直莖配對後帶有明顯的節奏線。這種感覺比開放海域要安全得多,但它仍然是一個陌生的環境,它也代表Dory早期的創傷;

【Digital painting:Raplh Eggleston】

當她終於進入了人類世界,製作團隊引入結構化的直線,館內的任何構造都有明確的線條,尖角,角度,與珊瑚礁的曲線形式完全相反,從Dory的角度來看,即使是在咖啡壺,吸杯,魚缸等等一些非常突出的位置都顯得陌生。Dory的父母把自己的新家建在研究所外,使用的是已經脫落的輪胎,這是為了用曲線形狀來結合人類世界與珊瑚礁的特點。

【Digital painting:Tim Evatt】

3.攝影的學問
由於技術的進步,《Finding Dory》的鏡頭語言比《Finding Nemo》時更靈活。拍上一部時鏡頭不能移動,但現在已經可以實現動畫師提出的一切鏡頭調動要求:有鏡頭、焦距、焦點、F 制光圈、失真、景深等一切元素。模模擬實攝影機的動作,模仿攝影機在軌道上、移動中、使用三腳架或 伸縮搖臂 、手持時的效果;上一部製作水的動態花了六個月,現在只需要不到一周,而且水花還能化成無數個水泡;上一部只有35mm的鏡頭,這一部採用了部分16mm鏡頭,類似於iPhone的攝影效果,用來呈現Nemo和Dory的近景。但即使皮克斯已經有能力做出逼真到騙人眼的鏡頭,他們仍然選擇了部分「虛假」,舉兩個例子:Dory被困在水缸里看到漢克突然貼過來,自然情況下Hank的臉是會被放大的,但是為了減少觀眾的恐懼感,他們「欺騙了現實」;而為了把人類的存在感盡量降低,角色基本在鏡頭外、失焦和埋在陰影中這三種狀態。(設計人類時有很多具有吸引力的方案,但是製作團隊還是選擇淡化人類的存在)製作團隊在開發水族館的時候,導演讓他們拿出最瘋狂的想法去設計。例如珊瑚礁的模型讓人類覺得自己在海底被礁石環繞,或是讓懸掛的大型海洋哺乳動物模型環繞在中央水箱周圍,讓參觀者感覺身處水下海洋環境的一部分之中,當然,這些設定的成功都離不開室內暗藍色的光感。
攝影是本片除了特效之外最讓我喜歡的一項技術,從海藻森林往上游浮出水面的鏡頭、水族館結合配樂展現魚群的鏡頭、還有最出彩的Dory的第一視角鏡頭都讓人印象深刻,特別是第一視角的表現手法,每次都能讓觀眾很有代入感,體會到Dory的無助、緊張及恐懼。

4.閃回敘事
在《Finding Nemo》上映前,斯坦頓曾開玩笑地說會在電影結尾揭示Nemo、Marlin過去的家庭生活。最終,他放棄了這種做法,選擇一開始就揭示。現在,《Finding Dory》與之完全相反。「長期以來,我們把Dory的背景故事完全地在開場做展示,」斯坦頓說。「後來覺得這麼做沒起多大作用。因為我們透露了太多,我們意識到,「哦,要加點閃回進這部電影。」然而,技術上來說不是倒敘,因為Dory記起自己父母的同時觀眾也一樣。當斯坦頓意識到這一點後,他非常興奮,「天啊,這和第一部完全相反。」

5.色彩的運用
在珊瑚礁場景,製作團隊使用彩虹的顏色,帶有童趣和樂趣。陽光和沙灘的反射光線讓觀眾覺得悠閑,甚至像是在度假;一旦Dory到了開放海域,顏色轉移到深藍色和灰色,可怕的是在這種荒涼的環境下,觀眾會察覺到Dory需要為了生存保持運動的感覺;一旦她到達海藻森林,所有陰暗的綠色、藍色、金色顯都得鬱鬱蔥蔥,但也有些單調和神秘,一點也不像珊瑚礁。她會感到不適應,製作團隊希望觀眾潛意識裡會察覺到這一點;當她到達海洋生物研究所,人類的世界填滿了混凝土,玻璃,金屬和木材的樸實感。它包含了在珊瑚礁場景中使用的理想主義的柔焦世界,以這種方式使用的色彩在電影中擴增情感意識。

【Digital painting:Jason Deamer】

6.燈光的運用
陰影動畫師羅娜劉在光影上狠下功夫,甚至於石頭較起真來,「通過質感和附著物讓石頭活過來」。而在故事中某些地方的燈光真的很強大,即使觀眾不會徹底注意到它的整體效果,例如Dory越來越接近到海洋生物研究所,她的環境越來越窄小,直到她被困在檢疫缸和咖啡壺裡等。熒光燈赤裸裸的直射,而不是向周圍擴散,既不是柔軟的也不是流動的,通過始終使用這樣的燈光,我們可以下意識的將Dory的焦慮和不適感傳達給觀眾。

【Digital painting:Sharon Calahan】

7.最難的動畫角色Hank
Hank是皮克斯的動畫師們創作過最難的角色——觸手實在太難做了!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後,動畫師們發現章魚的觸手並不是獨立的,而是「牽一髮動全身」型的,它的7根觸手上共有350個吸盤,這就成了技術人員的數學難題,他們必須想出一個演算法來解決。最終交給動畫師的,是一堆球——每隻觸手都被解構成五個關節,讓觸手的動態顯得有菱角和力度,但實際操作中他們並不需要無數次拉動關節,只需要繪出所需要呈現的流線,動畫製作系統Presto就會自動合成。Hank的出場是影片中最難做的場景之一,最後,18位藝術家想出了146種版本,當中不包括綁定師、材質師、建模師的工作時間,完成這段耗時13個月。

【最後向製作團隊致敬!】
------------------------------
三、電影幕後故事與刪減片段

電影幕後故事:
01.電影前面有一個6分鐘的短片《Piper》講述了一隻飢餓的小海鳥,努力克服恐水症到水上覓食的故事。由皮克斯新一代的動畫人阿蘭·巴里拉羅導演,創意籌備加上製作前前後後大約花了三年時間。 談到本片的創意,說這是他在愛莫利維爾市皮克斯片廠附近的海灘跑步時產生的,當時他看到許多鳥在海面捕食,但不會碰到浪。這個觀察讓他立刻產生靈感,一部從鳥的視角看世界的短片就此誕生。(該短片不會出現在內地院線)
02.電影故事設定在首部故事的半年後,儘管兩部電影上映時間相隔13年之久。
03.故事背景不再是第一部的海洋館,而是一處加州著名的海洋生物研究所。據說皮克斯的主創人員在觀看了紀錄片《黑鯨》(批判海洋館產業以及讓動物從事娛樂業)之後做出了這個改動。
04.影片故事團隊耗時3年半畫了十萬零三千張分鏡頭畫稿,剪輯進了影片中。
05.動畫製作團隊從魚類的視角拍攝了數千張水族館各類內部結構的照片。
06.尼莫與馬林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戲份被剪了,因為對多莉的故事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或許作為刪減片段加入DVD中。
07.他們曾有三種不同的方式來開始這部電影,第一是硬切到我們第一次在《Finding Nemo》中遇見Dory那裡,緊隨其後便是字幕提示「一年後」。最終他們決定走另一條不同的路線。
08.影片新加入的配音演員包括黑人影星伊德瑞斯·艾爾巴,這是他繼續《瘋狂動物城》、《奇幻森林》之後第三次為迪士尼動畫片里的動物配音(在簽約配音海底總動員2之前尚未接到為動物烏托邦配音的工作)三部影片都在2016年上映。
09.第一部中為「清潔蝦」雅克配音的演員喬·蘭福特在2005年去世,續集中這個角色再次出現,配音演員傑羅梅·蘭福特是前一任配音演員的親弟弟。
10.對於電影中出現疑似同性戀的兩個女角色,迪士尼的回應是既沒有認可也沒有否定。
11.得到了超過2500萬個「贊」,多莉成為了Facebook上所有來自迪士尼及皮克斯的動畫角色中人氣最高的一位。

電影刪減片段:(這裡的刪減片段指早期有繪製出分鏡和故事版的劇本,部分內容可能會在藍光發售時錄入)
1.Nemo帶著Marlin和Dory來到學校家長日,讓他們倆告訴大家當初找到自己的故事。當Dory離開時,注意到一對海馬父母擁抱自己的孩子,她感到悲傷和孤獨,但是馬上聳聳肩離開並且回歸原來的自我。
2.Marlin和Nemo帶著Dory到她最喜歡的珊瑚區游泳,Dory注意到兩條藍色的魚經過,有一種感覺強迫自己跟著它們。無法趕上,還是無法趕上,她因為自己走丟而恐懼,Marlin和Nemo跟了上來,她連忙擁抱,以為自己要失去他們。
3.Dory夢遊,夢到自己在尋找父母,她游過了鄰居被珊瑚卡住,Marlin將她拉出來。她將海帶套在Marlin和Nemo身上以便自己再次夢遊時父子倆能將自己喚醒。
4.Marlin,Nemo和Dory分開,必須在貨運通道尋找Dory。他們被一大群魷魚追趕,他們發現前作中幫助Nemo逃出水族館的魚群(以下簡稱Gil魚群)被關在正在運送過程中的水桶里。
5.Hank發現Dory在Destiny的泳池中,要求她交出標籤,Dory讓Hank帶她到開放展覽區,但他們不知道方向。Hank上陸地後找到了一張可以引導Dory找到她家人(原地址)的廢棄地圖。
6.Marlin和Nemo幫助Gil魚群逃出了集裝箱,但他們仍然在水桶里。逃離水桶後他們眾魚決定搭乘一艘游輪以便找到Dory的坐標。海星和蝦將駕駛員擊倒,並獲得所需要的信息
7.試圖找回Dory的Marlin和Nemo得到了Gil魚群的幫助,在這個版本中,Gil是和飛魚群交了朋友的遊客。Gil請求飛魚群護送他們到海洋生物研究所,但是Marlin擔心飛出水面有危險而不信任他們,因此和Gil起了摩擦。
------------------------------
四、寫在最後

奧斯卡猜想:
《Zootopia》在內地口碑爆棚,但是歐美的影評人並沒有將其捧上神壇,從媒體和影評人的評價來看《Finding Dory》對前者可以構成一定程度上的威脅;
《The Secret Life of Pets》(環球 照明:愛寵大機密 6月24日)《Ice Age 5》(藍天:冰河世紀 5 7月15日)都幾乎沒有提名的機會;
《Trolls》(環球 夢工廠:丑娃 11月4日)有一定程度的可能;
《The Red Turtle》(吉卜力 日本 法國:紅海龜)提名問題不大,但不會構成威脅;
《Moana》(迪士尼:海洋奇緣 11月23日)才是對動物和海底威脅最大的電影,這一屆的奧斯卡將會是迪士尼本部三部作品的內戰。

續集的可能性:
Hank的觸手只有七條,性格強勢卻又容易產生恐懼感、易怒、害怕回到開放海域,一定背負著黑暗的過去。《Finding Nemo》加上3D重映版在北美一共收穫了3億8000萬美元的票房,而《Finding Dory》的預售記錄已經創造了影史動畫新高,全球票房有可能超越前作甚至向《Toy Story 3》發起衝擊,所以皮克斯有充足的理由拍第三部,片名或許會是《Finding Hank》也說不定。例如Hank因為重新遇見了讓它失去一條觸手的動物(或人類)喚醒了不想重新記起的回憶,驚慌中離開了魚群,然後引出一大堆故事,《Finding Dory》的彩蛋中在前作幫助了Nemo的魚群也來到了研究所,到時候或許會發展成一部群像劇,可以有最黑暗的開頭和最團圓的結局。

Kisses For Nemo Dory:
2003年《Finding Nemo》上映之後,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和福林德斯大學的研究者們成立了一個拯救尼莫保護基金,旨在保護這一熱帶魚類,讓它們能夠一直生活在屬於他們的那片海洋中。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其實我們在水族館中所看到的90%的海洋魚類都來自野生種群,由於全球變暖所帶來的海水升溫和海洋酸化已經讓它們的生活環境逐步惡化,快要無法生存。為此,拯救尼莫保護基金在全球範圍內發起了一項「Kisses For Nemo」的活動,希望能夠加強人們保護魚類的意識。而現實卻是:大批小丑魚被帶到寵物商店出售或被放在水族館裡供以欣賞,導致這些本應生長在淺海底部珊瑚礁中的小丑魚數量大量減少。自2005年以來,為了保護野生魚類種群,拯救尼莫保護基金的研究者們一直在人工繁殖小丑魚。而研究者們不禁開始擔憂,同樣的現象會在《Finding Dory》上映後再次發生。此次電影的主角換成了藍唐王魚Dory,而這種魚類是無法人工繁育的,所以研究者們非常擔心,藍唐王魚也會因為太受喜愛而被大量捕捉飼養。

Ps:本文除個人理解之外主要信息來源於:《Finding Dory》電影設定本、官方新聞、電影雜誌、電影網站,轉載請註明出處。


What Would Dory Do?


第一部講的成長的矛盾,

這一部講的是行動者(Doer)和思考者(Thinker)的矛盾。

講的是初心的故事。


Dory說計劃不重要,她從來不計劃也活得好好的。Marlin和Nemo後來也在問 「what would Dory do",最後Dory迷茫的時候也這樣問。這都不是巧合。這正好是PIXAR的精神。


Dory強調了Nemo "is the sweetest", 因為他總是相信她。


第一部里,如果沒有Dory 撲向她看到的第一個東西」,就沒有可能逃離4條(印象是3條?)鯊魚,穿過鯨魚肚子,穿過大洋,找到Nemo。

可是即使發生了這麼多,Marlin還是不相信Dory, Nemo很尖銳的指出了這一點。Marlin "made Dory feel that she couldn"t make it"。

後來Marlin意識到這一點,然後才問 "what would Dory do", 才找到了Dory。

他跟Dory講,你知道我怎麼找到你的嗎,我問自己Dory會怎麼做。

那之前Marlin從來沒有告訴過Dory,如果不是她的無畏和自信,沒有計劃和遲疑,他們不可能創造這麼多奇蹟,做那麼多Marlin「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不是巧合,除了Charlie、Jenny和Nemo,每個人剛認識Dory的時候,都對她態度很差,不耐煩,甚至有點瞧不起。

尤其是第二部里,Dory求助的大部分人,章魚Hank,Marlin,學校的小魚,都沒有平等看待Dory。

Dory也沒有這樣的自信,埋怨自己 "all you can do is forget, that"s what you do best"。

但是和Dory接觸久的人都成了她的朋友,都追隨她,做了自己不會去做或不敢做的事情;都受到她的影響,改變了自己的生命軌跡。


-

再說PIXAR,PIXAR一直相信嘗試的力量。在創始人的書裡面寫過,他們鼓勵犯錯,不畏懼失敗,只是盡量降低犯錯的成本。(注1)

他們認為每部電影一開始就該是不成熟的,充滿問題的,作者把電影初期比作醜陋的嬰兒(ungly baby)。所以他們有個小組(BrainTrust)專門來指齣電影的瑕疵和錯誤。他們認為在嘗試的過程中,失敗是常態。

有個元老導演Andrew Stanton喜歡說人要儘快犯錯。

"Andrew is fond of saying that people need to be wrong as fast as they can. In a battle, if you"re faced with two hills and you"re unsure which one to attack, he says, the right course of action is to hurry up and choose. If you find out it"s the wrong hill, turn around and attack the other one."

儘快失敗,儘快發現錯誤,儘快改正,並從中學習。

他們認為嘗試和犯錯是最好的老師。(注3)

在路口時,因為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都很複雜,不能預測,干想無益。

不如出門親自去嘗試。Think on your feet.


而現實中太多人都不敢去嘗試,害怕失敗。

因為從小受到的教育,成年人覺得失敗是可恥的。

因為良好的記憶力,良好的大腦內存,把過去的失敗和將來的危險都在大腦里反覆模擬。造成更多恐懼,導致更多不作為


失敗不可恥,大部分失敗都可以補救,從中學習。

因為恐懼,導致一事無成才是可恥的。

成年人會像Marlin一樣,「觀察周圍環境,做出判斷

但是我們低估了生活的複雜性,高估了我們的預測能力。

想像力是很強大的工具,大腦里進行的模擬試驗太有影響力,往往會嚇到我們,讓我們不敢行動。

而現實中更像Marlin和Nemo逃出GiftShop的魚缸,走一步看一步。

Think on your feet.

如果Marlin想到自己作為一條魚,可能會不被噴泉接住,掉到地上,一定會沒有勇氣去行動。

但是事實是,即使掉到地上,你還是能夠努力跳到另一個噴泉口,逃離。

活在當下,去忘記,只剩下本能和常識(也就是初心),走一步看一步。因為你不能預測到未來發生的事情,但是要相信當那些事情發生的時候,你一定會想到方法應對。

而且生活並沒有Finding Dory這麼危險,我們犯的大部分錯誤都並沒有成本,沒有損傷,絕大多數都不是毀滅性的。

鯨魚一開始覺得很丟人,但是被逼著嘗試了之後,他才掌握他後來到處炫耀的聲納技能。The most powerful glasses in the world.

Marlin覺得很危險,不可能,但是被Dory拉著,穿過了大洋,找到了Nemo。後來想著what would Dory do, 一條小丑魚,成功進入了一個人類的科研機構。

Nemo一直相信Dory, 他比他爸爸更先穿越大洋。他成功從生態魚缸里逃回海洋。他讓魚團結合作,打敗了人類的漁船上的人造機器。


Dory是個傳奇,這都是因為她"suffer from short term memory loss".

導演讓我們反思我們「忠誠可靠」的記憶力,我們過去的失敗和恐懼。

Dory正是沒有這些累贅,才一次次創造奇蹟。

而我們卻把它們當寶貝,重金買來的教訓,到處帶著。

教訓是很重要,記憶是很重要,但是我們是否應該讓它們影響我們未來的冒險?而不全心投身在當下?


如果Dory沒有回憶起一些事情,她也不能找到父母。

理智,邏輯,記憶力,智力,都是很有用的東西,而對這些東西的崇拜,會不會讓我們固步自封?

就像Marlin覺得Dory做不到,很多魚都不尊重Dory,好像自己懂的比Dory多。

而事實上記不住東西的Dory,不計劃的Dory,不周全的Dory,卻是故事裡大部分奇蹟的起源。


去嘗試,去犯錯,去擺脫過去的失敗和傷痛的左右,這是徹頭徹尾的皮克斯精神。

如果要預測,喬布斯在成立Apple的時候,在買下PIXAR的時候,在97年回歸蘋果的時候,都有多少勝算呢?

皮克斯有多少勝算呢,十年不賺錢,第一部電影玩具總動員和迪士尼處處對著干。

而當下,太多人打著實際」「現實」「邏輯」「周全的幌子,丟掉了勇氣,固步自封,躲在舒適區里,還打擊實幹者,說是為他們好。

導演讓我們反思,我們的智慧,邏輯,預見,記憶,恐懼,和批判,如何在限制我們原本擁有無儘可能的未來。


-

對批判的反省

皮克斯認為criticism很多時候是毀滅性而不是建設性。

在料理鼠王中,Brad Bird給Anton Ego,那個結尾的評論家寫的台詞是老鼠Remus talents have"challenged my preconceptions about fine cooking...and have rocked me to my core."


"In many ways, the work of critic is easy," Ego says. "We risk very little yet enjoy a position over those who offer up their work and their selves to our judgement. We thrive on negative criticism, which is fun to write and read. But the bitter truth we critics must face is that in the grand scheme of things, the average piece of junk is probably more meaningful than our criticism designating it so. But there are times when a critic truly risks something, and that is in the discovery and defense of the new. The world is often unkind to new talent, new creations. The new needs friends.

「By the end of this film, we should feel that [Dory] is going to be okay by herself,」 said MacLane. 「That was the central driving idea we had.」 「That』s the point of the story,」 Stanton added.」She』s no longer the passenger, she』s the driver. She has to learn how to do that.」

電影最感人的地方。

電影前大部分都是鋪墊,Dory經歷了各種懷疑,讓你覺得希望各種渺茫。
然後小丑魚被帶走,章魚Hank被抓走,Dory被倒掉,流進拖把桶里,倒進下水道里,都用第一視角,和Dory小時候被低流沖走時,失去父母的場景一模一樣。然後就想,這真是太悲劇了。
Dory一輩子都在經歷各種不幸,她爸爸和媽媽一直都很痛苦,很為她擔心。總是可以看到Charlie調整態度對過程,強忍著,變得積極,讓她感受到希望和快樂。媽媽Jenny一直無條件支持和積極,很有耐心的鼓勵,可是背著Dory,媽媽還是擔心得哭了。
但是Charlie和Jenny對她的愛和耐心一直都是無條件的。
他們只是普通的魚,和Marlin一樣,計劃未來,擔心未來。但是他們逃到了隔離間,又想辦法逃進了下水道,因為沒有方向,在原地等了女兒很多年。

Dory看著水草,說水草很好,我喜歡沙子,沙子很軟,我喜歡貝殼。然後她看到了很多貝殼,我想,皮克斯也媚俗了,這麼多巧合。然後貝殼越來越多,才意識到不是巧合或奇蹟。
這一切都是註定的,只要Dory能夠找回來,她就能找到父母。因為父母從丟掉小不點Dory到她長成大女孩,這麼多年裡,都在給她鋪回家的路。
想到這些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耐心,想到之前記憶里那麼多擔心和恐懼都沒有必要,只要和愛的人在一起就足夠了。想到父母這麼多年沒放棄,直接淚奔了,甚至嚇到自己。然後就停不下來了,一直哭一直哭。好多年沒有為一部電影這樣走心了,只有皮克斯有特權吧。

父母不會放棄孩子。
導演Andrew Stanton在TED上講Finding Nemo,說他剛出生時很脆弱,父母沒有放棄他,他很珍惜他被搶回來的第二次生命。
Andrew Stanton: The clues to a great story
Marlin失去了妻子Coral和所有孩子之後,抱著Nemo的卵,說沒事了沒事了,然後繼續堅強生活下去。
Dory父母在女兒最可能出現的地方,排水道口,守了半輩子,用無數貝殼搭建回家的路。

還好後來導演沒有刁難,後來劇情很簡單,卻不乏味,節奏剛剛好。剛剛在哭的那些觀眾也不用再被折騰,導演讓他們慢慢平復起來。

失去100塊比得到100塊的情感影響更大呢,人真是奇怪。
所以啊,過去明明發生了很多好事,明明你變成了很棒的人,還是會覺得不夠好,不滿足。
其實啊,記憶和忘記,都是人腦很重要的功能吶。嗯,忽略一些不開心的過去,沒有建設性的煩惱,讓當下的自己開心點。

Dory的不幸
Dory小時候只有父母和自己的病,走失直到長大,很多年都是孤孤單單一個人,然後遇到了Marlin,找到了Nemo才安定下來,但是天沒有讓她的生活容易過。
可是多虧了她suffer from short term memory loss, 她從來沒有失去過對生活的希望,從來沒有像大部分人那樣,沉浸在過去的損失、不幸和恐懼中。

看電影之前的這幾天,我一直在想,我和我the woman,都是很善良很優秀的人,我們是怎麼到這一步,總在爭吵,總在爭吵。我們愛對方,在乎對方,卻不斷的傷害對方。
我在反思記憶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我和她就像被記憶鎖住了,至少我是,發生了那麼多事之後,我就不能像剛認識她時那樣興奮和驚喜。我們之間發生的最美好的事情,卻因為被那些不漂亮的事情佔據了頭腦,我們的關係變得甚至不如一面之交的路人。
我和父母也是。
越親近的人,反而越容易爭吵,越容易生氣,越容易傷害。越熟悉,記憶里的恐懼和傷痛就越多。

記憶是雙刃劍,就像所有東西一樣,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
它是工具,是我的故事,定義了我是誰和為什麼我與眾不同。
可是它也在傷害我,傷害我在乎的人,傷害我的勇氣和未來的各種精彩的可能性。
所有一切都是為當下服務,可是我卻允許自己活在過去,懷古傷今。

就像拖延症、抑鬱症或什麼都好,它們都有優勢和缺點,而要做到的不是一邊倒,而是去學習它,了解它,意識到它的各方面,這樣才能理性選擇。
謝謝導演創造了一隻健忘的藍魚,讓我反思這些重要的事情。
Dory身上有很多值得學習的。


提前觀影報告:《海底總動員2》皮克斯再次大玩親情戲碼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本質上是一出拍給小孩子們看的親情題材動畫片,因此故事非常的低齡化。這個系列的第一部公映於2003年,在當時取得了非常出色的反響,也順利躋身為皮克斯光輝履歷中的一部分。十三年來的跨度,我們幾乎將第一部的情節忘光了,只記得一些感人肺腑的親情印象。然而第二部的開頭,影片就通過極為出色的交叉劇作手法,讓人很快回憶起了這個發生在深海區域里,一群小魚為了家人而鼓起勇氣的故事。

與《頭腦特工隊》和《怪獸大學》講述青春期成長的煩惱不同,《海底2》將視角調回到我們的童年,著重強調家人與子女的關係。影片低齡的敘事結構,讓劇情淺顯易懂。一些伏筆的鋪墊雖然巧妙,但對於觀影經驗豐富的人來說,也都是不難料到的。我們總是強調好萊塢類型片的套路化敘事,總是拿他們的劇作公式來說話,但放到自己身上,卻只能有東施效顰的結果。類型片的劇作根本,不在於多少分鐘一次高潮,不在於角色的出場方式,不在於眼花繚亂的特效技術,而是對觀眾情感的拿捏。

《海底2》的架構簡單,情節轉折並不出人意料,難免有令成人看來乏味的橋段。但它的情感處理嚴格遵守此類電影的創作法則,當小丑魚馬林和多莉表白心聲的時刻,我們輕易能感受到強烈的情感編排。當多莉回憶起自己家人的點點滴滴時,對觀眾的情感也能有充分調動。但影片不高明的地方在於,將每次的閃回片段拉的過於冗長,沖淡了大部分的情緒。多數時候,我們強調一場戲的「晚進早出」,也就是每場戲可以掐頭去尾,集中交代最核心的事件,而不必事無巨細展現所有的來龍去脈。多莉的回憶應當遵循這四字真言,但它講的太細了,也就讓影片的節奏顯得稍稍拖沓。

所以看《海底2》,不能因套路化的低齡敘事和一些瑕疵,而忽視它內含的成熟劇作模式。皮克斯用這樣一個簡單而純粹的作品再次證明,掌握觀眾心理,使之與角色共情,是好萊塢類型片的核心要義。

與第一部一樣,這次仍舊是尋親主題。絕大多數電影呈現的是角色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外部世界可以是其他人物,也可以是各種各樣的環境,無論是否貼近現實世界,外部世界與角色的關係都是真實自洽的。角色所面對的危機往往從外部世界而來,這是類型片最常見的敘事動機。

而如果單獨講外部世界的話,則分為可控和不可控兩種。好萊塢類型片的世界基本都是可控的,也就是,主人公可以通過自己的主動行為,從而化解危機,並受力於外部世界,使其符合自己想要的樣貌。這種可控的世界可以彰顯主人公的魅力,有著挑戰與征服的快感,是我們喜聞樂見的故事。不可控的世界常出現於文藝片里,主人公無論作何努力,都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也就不可能改變外部世界所帶來的困難。這種文本主要體現主人公的無力感和悲劇性,也就會令人感慨現實生活的猙獰面目。

《海底2》建立的是一個可控的世界,同時也是典型的人物驅動故事。全片的危機是從主人公自身而來。在這裡,外部世界雖然有著諸多的不公和危險,但對多莉自身實際上是造不成什麼負面影響的。一切情節的發源都是由於多莉嚴重的失憶症導致。從小時候與父母走丟,一直到遇見馬林,進行了第一次尋找尼莫的歷險。再到這部作品裡尋找自己的父母,多莉天生的失憶症不僅給自己造成困擾,也給周圍的魚帶來很多麻煩。一趟本不應如此艱苦的尋親之旅,因為主人公自身的缺陷,成為一次難度係數極高的歷險。皮克斯的藝術家們充分運用了這個特點,將影片在並不怎麼豐富的故事主線下,把許多情節點都串聯得險象環生。影片將失憶症運用到了極致,且有些橋段還帶來些許新意,值得讚揚。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海底2》無法與皮克斯最頂尖的那些作品相比,主要原因就是在考究的結構和動機下,影片的節奏掌握得並不完美。故事在進行到海洋生物研究所之前,大部分時間在溫水煮青蛙。多莉的失憶症和樂觀積極的態度,兩者互相影響,導致其一連串的神經質行為,在這期間,她與馬林和尼莫的互動也並不出彩。影片之前的那些老角色,雖依然生動,但不免老套而失去新鮮感。但是在章魚漢克登場之後,影片的人物魅力有了落腳點。漢克作為新角色,戲份亮點頗多,給電影帶來了許多不一樣的氣質。但歸根究底,這種人物原型也長年出現在各大富有幽默感的類型片之中。

影片伊始的蒙太奇段落,讓人眼前一亮。作為續集,《海底2》在開頭不僅完成了與上一集接壤的任務,也有著前傳的敘事效果。通過幾個段落的組接,交代了多莉兒童時期的同時,也喚起了第一集與馬林找兒子的情節。多莉作為第一部的配角,這次成為主角,也相當於在大的框架下新生一個旁支。如果聯繫兩部影片來看的話,這次多莉的冒險兼并續集、前傳、外傳於一身,與第一部形成了奇妙的連接效果。

海洋題材的動畫片也不會丟棄環保主題,這是環境污染的現實背景賦予影片的意義。因此在《海底2》中,人類自然又被視作反派。這裡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一個本質上是面向公眾開放的海洋樂園,掛著研究所的名號,而其中最令海洋生物聞風喪膽的地方,則是兒童探險中心。電影通過視聽技巧,在描寫多莉和章魚漢克陷落在兒童中心時,極力渲染出了全片最危險暴力的場景。一部面向孩子的動畫電影,直面諷刺了孩子的負面天性,而不至人反感。這一招與《玩具總動員》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好萊塢劇作具備充分自信的體現。

從這裡也能看出,好萊塢類型片善於把握情感的同時,也能讓觀眾通過充分的代入感,不知不覺地提升道德標準,自動與影片中那些醜陋的角色劃清界限。這是電影敘事魔術般的魅力,能讓你暫時拋棄人類的身份,去反感同類,產生某種跨越式的升華和認同。表面上在享受敘事的藝術,實際上則是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某種思想輸出。

這種通過情感的拿捏,進而轉換道德觀念,是好萊塢魅力的關鍵所在,亦即擁有精確的價值導向作用。《海底2》算不上一部經典的好萊塢動畫,水準位於中上等,但它的類型套路、情感處理和道德價值,再次體現了該類劇作的標準範式。我們可以對這種範式有自己的褒貶理解,但不能否認在目前這個階段,它是可帶領商業電影走向成功的法寶。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號:PictureWriter (論戲書影),一個敬畏藝術,熱情寫作的地方。


哦喲,清早拔晨就有這個問題了,好陰險哦。看了看檔期,6.17,前有6.8的魔獸後有6.24的獨立日,我皮的片子在大陸就是這麼霉,本皮粉只求票房比怪大高就行(手動陰險臉)。

現在當然不能說這片子怎麼樣,等我零點場回來再說~

只希望每個看過尼莫的90後能夠像多莉那樣想起13年前的美好回憶!
——————————————————————————
今天早上發現box對多莉的票房預測大幅上調,開畫133,000,000美元,總收449,000,000美元,有美隊3被毒奶的「珠玉在前」,希望多莉有個好的發揮吧,最近要開放口碑了,多莉加油!
6.4
——————————————————————————
媽呀今天終於開影評了,初期影評還可以,本皮粉看來要笑活了,皮克斯中等水平,我吹了那麼久的牛啊

圖片來自貼吧防彈松鼠
6.10
——————————————————————————
清早起來發現番茄漲了哈哈

6.11
——————————————————————————
Dory just kept swimming!
截至今天,多莉爛番茄95%好評!
零點場我來了!
6.16 23點
——————————————————————————
剛剛睡醒,昨天的首映場看得很歡樂,就像皮克斯電影通常會有的那種評價一樣,有笑有淚好評如潮哈哈哈!

之前看了幾篇知乎上的回答,很困惑的是為什麼提到了面向兒童的低齡化。這部電影當然為了讓孩子坐在電影院裡面使用了一些吸引孩子的手法,但作為成年人看這部電影不應該只是說這部片子裡面的什麼什麼好萌,什麼什麼好可愛,反正我是看見了很多孩子應該不懂的東西。

在本片中,基本上所有的主角和配角都有一段特殊的故事,尼莫的右鰭,多莉的健忘,鯨鯊的近視,那個應該是豚的聲波定位困難吧,還有漢克,那個一看就故事滿滿的角色。這一群人聚在一起幫助多莉實現了自己回憶深處的夢想,難道不應該是一個奇蹟嗎?它們雖然身體上有欠缺但因為友誼,因為一瞬間擦過的情感而做出了影片中腦洞大開的事情,我覺得小朋友可能是不會注意到的。

講真,在多莉循著貝殼找到家,珍妮和查理為了讓女兒找到家,用貝殼一片一片的織出了放射性的路線的時候我眼睛濕潤了,這是本片做的非常好的地方,沒有刻意煽情,讓觀眾帶入角色從而感同身受。

還有彩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都要笑得骨質疏鬆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看過第一部的應該秒懂!
6.17
——————————————————————————
剛才看了看豆瓣的分數

多莉現在7.5分,我喜歡的這部電影比55%的動畫電影都要差,嗯,好的我認了,於是我打開了皮粉都羞於承認是皮克斯作品的《賽車總動員2》的界面

得分是7.7分,這個事實好像故意在逗我笑。
6.19


月初介紹新片時,還叫囂著——

皮克斯再爛,也比別人燦爛。

沒想到進了電影院,幾乎是哭著出來的。

但是,和以往催淚不同。

《海底總動員2》讓人哭的原因在於——

親眼見證,皮克斯僵化。

很難想像,曾經人人都愛的皮克斯,影評是這樣的——

經過13年看到的是這種水準,失望

真的難以想像,連配音都是原班人馬,怎麼能拍出這麼爛的一部片子出來,真對不起觀眾13年的等待,真的懶得再去評價了

劇情太平庸了,尤其放在皮克斯之中平庸就等於可怕。

套路化,是《海底2》最大的硬傷。

《海底2》的故事和第一部,一模一樣

故事發生在第一部的六個月之後,仍舊是尋親主題。只不過,主角換成了那條患有短期記憶喪失症又衝動愛嘮叨的藍唐王魚多莉。

一次事故讓她回憶起家人,於是她決定回到出身地尋找父母。尼莫和馬林父子一路陪伴她,一行人又展開了新一輪的海底冒險之旅。

還有色彩腳本也一模一樣。

另外,皮克斯最讓觀眾淚崩的訣竅之一是——

出其不意

比如《飛屋環遊記》,所有人都覺得這不過是個愛情片的時候,卡爾太太Duang一下,就死了。

比如大家都知道,瓦力不會死,胡迪、巴斯總會化險為夷。

只是它們回歸的方式或反應,都讓人意想不到。

瓦力醒來後,第一反應是羞羞,因為伊娃牽著它的手。

而《海底2》,不好意思。(劇透預警,雖然大家都猜得到)

記憶第一次閃回時,我們就知道它要尋親。

再閃回,我們知道了會有一大波從前小夥伴幫忙。

最後當貝殼第無數次被刻意提起時,我們知道了多莉回歸父母身邊的方式。

平庸,對皮克斯來說已經是可怕。

它居然還,毫無驚喜。

其實皮克斯水準下降,要怪迪士尼。

1986年的時候,史蒂夫·喬布斯(是的,就是做蘋果那個喬布斯),收購了喬治·盧卡斯的電腦動畫部,正式成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

2006年,迪士尼又收購了皮克斯。皮克斯從專註於高質量動畫電影的獨立工作室,成為全球最大的娛樂媒體公司一份子。

為了解決商業價值帶來的核心問題,皮克斯的內容開始走向低幼化。

並且一改一年只有一部電影的節奏,走高產路線。

接下去5年,將有至少出品8部電影。

隨著迪士尼的進一步同化,皮克斯再難重回當年的皮克斯

(這是皮克斯2010年的一幅海報,正好是11部動畫長片的剪影,最上方是約翰-拉賽特那句「藝術挑戰技術,技術啟發藝術")

希望跳跳燈團隊不忘初心才好。

最後,外媒曾經按催淚程度,列出了8個皮克斯能「精準刺痛你」的催淚彈式情節,回顧一下吧。

——《蟲蟲特工隊》里,胖胖的毛毛蟲終於蛻變長出了翅膀。雖然跟體型不符,但他還是欣喜若狂。

——《玩具總動員2》中,牛仔女孩翠絲用一首歌描述自己「一直陪伴女主人,最後卻被拋棄」的經歷。

——《怪獸公司》里,毛怪和阿布最後的告別。

——《海底總動員》,尼莫對爸爸說的那句「我愛你」。

——《瓦力》最後,伊娃以為瓦力徹底壞掉,傷心地牽起了他的手。

——《玩具總動員3》,所有成員命懸一線快要被銷毀。掙扎無果後,他們手牽手面對死亡。

——還有長大後的安迪不捨得送走胡迪,以及胡迪最後的告別。

——當然,少不了保持了「開頭10分鐘就讓觀眾哭成狗」紀錄的《飛屋環遊記》。

(遺憾知乎放不了動圖,有興趣的知友可以加我的微信訂閱號:靜靜約片。)


以下映前分析來自微信公眾號「影易場」(yingyichang2016)


時隔4年,皮克斯再度駕臨暑期檔:《海底總動員2:尋找多莉》將成為今年第4部中美同步公映的動畫電影,稍早則是《功夫熊貓3》、《瘋狂動物城》和《憤怒的小鳥》;而打入寸土寸金的6月也是自《勇敢傳說》以來所僅見,彼時正是初次「國產保護月」大幕拉開的前夜。


作為世界上最為知名的動畫廠牌之一,成立30年的皮克斯迄今共出品了16部長片作品,全球票房累計已達96.995億美元,市場影響力毋庸置疑。不過在和迪斯尼聯姻10年之後,皮克斯為人稱道的「原創」標籤正在逐漸剝落,取而代之的是經典作品「系列化」的路線,而《海底總動員2:尋找多莉》便是這波續集大潮中的開山之作。關於皮克斯未來的製作計劃,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了解。


但在國內,皮克斯卻一直困於停滯不前的票房怪圈中:截至目前,2013年上映的《怪獸大學》依舊以20967.42萬人民幣位居皮克斯內部首位,這一成績在當時尚且能排在動畫序列的第6位,但現在已經被甩出前20名了


可堪比較的是,師出同門迪斯尼的《瘋狂動物城》已將類型標杆提升至15億的高位,而去年延後3個半月上映的《頭腦特工隊》卻連破億的目標都未能達成,淪為「叫好不叫座」現象的又一犧牲品。

事實上,從引進頻率和市場表現而言,皮克斯的內地征程可大致分為3段:在1995年,初出茅廬的皮克斯就以《玩具總動員》技驚四座,在北美和海外席捲了3.62億美元,隨後《蟲蟲危機》、《玩具總動員3》和《怪獸公司》都在全球票房上實現遞進,同時塑造了皮克斯堅實的口碑基礎;受限於10部進口影片的配額,這4部作品中僅有《玩具總動員》得以在1996年引進,成為首部搭上「開放新政」班車的進口動畫片。而無緣在銀幕上欣賞其他佳作的中國觀眾,只能在網路上尋找盜版的慰藉了。


從2003年到2010年,皮克斯享受到了難得的「甜蜜期」:在這一時段共有6部作品登陸中國,唯一的例外是奧運年上映的《機器人瓦力》;從《海底總動員》無懸念問鼎年度動畫冠軍,到《玩具總動員3》成為史上第4部破億的動畫電影(前3部是《功夫熊貓》、《冰川時代3》和《喜羊羊與灰太狼之虎虎生威》),皮克斯出品成為了內地觀眾心中品質的保證,所有6部作品都進駐當年度的動畫三甲(含國產+進口)。


而2010年全國總票房首度突破百億大關,市場容量開始急速騰飛;同時這卻成為皮克斯在內地的轉折點。


從《賽車總動員2》出現口碑滑坡,到《勇敢傳說》以不到3千萬收官,位列年度動畫第12名,皮克斯走出了一條劇烈滑落的曲線:究其原因,原創精神的匱乏最被詬病,同時在進口片開放至「20+14」後市場競爭也更趨於激烈。在這之後《怪獸大學》在票房上實現反彈,但《頭腦特工隊》坐擁逆天好評卻再度陷入頹勢,而《恐龍當家》甚至成為8年來首部無緣內地銀幕的皮克斯作品,令人惋惜。


不過從內地票房佔全球的比重來看,皮克斯的表現卻一直徘徊在低位:除了《怪獸大學》一度高企至4.59%(即佔全球近1/20份額),絕大多數影片都沒有超過2%,最低的《超人總動員》僅有0.38%:該片由04年末延檔至次年1月上映,2千餘萬的成績尚不及其全球6.3億美元的1/250


在早期這一結果還可以用中國市場尚未壯大來解釋,但近年持續的低迷則讓人不得不直麵皮克斯的裹足不前:要知道今年《瘋狂動物城》在中國攬下的15.3億人民幣接近其全球收成的1/5,而中美合拍片《功夫熊貓3》逾10億的收成更是貢獻了全球5.2億美元的三成比例,由此可見皮克斯在中國的表現何以不符盛名了。


而進入2016年,《海底總動員2:尋找多莉》已展現出了諸多積極的跡象。但作為4年來首部在6月同步公映的進口動畫,為《海底總動員2》尋找合適的對標成為一項挑戰。


就皮克斯內部而言,《玩具總動員2》和《勇敢傳說》同處於6月檔期,本應成為最佳選擇,但兩片在比北美提早上映的情況下卻表現兩極,同時缺乏相應的數據完整性。故退而求其次,選擇迪斯尼動畫出品的《瘋狂動物城》作為參照,來看看由數據描繪的《海底總動員2》市場前景。

循例先對各個指數作簡要說明:


認知指數:通過對搜索引擎、社交媒體、互動社區、視頻網站、微信公眾號等信源指標的採集,加權計算出對應影片的受眾認知程度,以0~10的數值指代;


購票指數:通過對購票平台、電商渠道等信源指標的採集,加權計算出對應影片的票預售熱度,以0~10的數值指代。


口碑指數:通過採集各類評分加權計算出對應影片的映後好評程,以0~10的數值指代。需要指出《海底總動員2》國內尚未上映,零星的樣本數不足以支撐其置信度,可忽略。


相比而言,


與此同時,《瘋狂動物城》和《海底總動員2》的購票指數都遠在平均值之上,後者的7.26還略佔優勢;受益於迪斯尼的營銷資源和整合能力,兩片都在主流購票平台上贏得充分的曝光時間,從而轉化成可觀的預售數字。


同時動畫類型本身更依賴於口碑效應的釋放,《瘋狂動物城》和《西遊記之大聖歸來》都是可資參考的案例,因此《海底總動員2》的預期管理十分重要:在前期不宜大幅炒高期待值,而應更多藉由影迷群體的自行擴散發聲,循序漸進打造「預期—口碑—產出」的正循環,獲得持續的增長動力。


另外,《海底總動員2》此番與海外映期無縫銜接,可有效克服《怪獸大學》和《頭腦特工隊》曾面對的盜版難題,為長線運營增添砝碼。


綜合來看,《海底總動員2》雖然難以達到《瘋狂動物城》的高度,但超過《怪獸大學》創造新的皮克斯記錄依舊十拿九穩。而今年恰逢皮克斯進入中國的20周年——對於多莉而言,不論是找回失卻的美好記憶,還是在市場中游出一片天地,都需要一點點好運氣。


原文發佈於「影易場」(微信號:yingyichang2016),國內首款娛樂預測市場應用,歡迎關注!


寫在前面的話

13年前媽媽帶我看海底總動員1 那時候電影院還是循環場 我在裡面看了足足三遍才戀戀不捨的被我媽拽出來 很長時間都是我最愛的動畫片 明天2就要上映了 曾經的電影院已經沒有了 我也從一個小學生變成了讀研一的阿姨 但時間沒有帶走的是 依舊還是皮克斯 依舊同樣的配音 依舊是海洋里的那些朋友 依舊是身旁的媽媽

明天上映後約好和媽媽一起看啦(?&>ω&<*?)
會去觀看的!


早先得知Finding Nemo(《海底總動員》)要拍續集,就開始滿心的期待。後來影片定檔,中國大陸與北美同步,於2016年6月17日上映。

今天觀影結束後在手機上記錄了一些有趣的細節(因為怕忘記),現在終於可以坐在電腦前碼字了,哈哈。


I suffer from short-term memory loss... —— Dory

————————————————劇透分割線————————————————

1. 此次為Dory配音的依然是美國知名脫口秀主持人Ellen DeGeneres

此外,如果你是美劇Modern Family(《摩登家庭》)的忠實觀眾,你將會驚喜地聽到為Jay和Phil的聲音:Ed O"Neill為章魚Hank配音,Ty Burrell則為白鯨Bailey獻聲。兩個角色的設定也與Modern Family兩位的人設相似。

2. Dory記性不好可以說是一條貫穿全片的線。有關於這一點的劇情一直在Dory的片段閃回式回憶中推進。台詞也與此關聯,一步步推進。

(1)剛開始的時候,Dory自己對自己說:「Don"t be so Dory.」(別像Dory這樣健忘。)

(2)後來從烏賊那兒「虎」口脫險,愛子心切的Marlin對Dory怒吼道:「你只會幫倒忙!你最擅長的事情就是遺忘!」這句話後來小Nemo也重複給Marlin,讓Marlin覺得有些愧疚。

(3)被困在禮品店門前大魚缸里的父子倆很捉急,Nemo對老爸說:「你總說按自己想的來,你要想想如果Dory,她會怎麼做。(What will Dory do?)」

(4)章魚Hank與Dory剛見面得知她急性不好時甚至還表達出自己的羨慕,多希望自己也可以遺忘。這有點像大人有時羨慕孩子,多希望自己也可以那樣天真無邪、無憂無慮。

(5)Dory最後終於找到爸媽的,麻麻對她說:「You made it in a Dory way.」(你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我們。)

(6)直到在大貨車上,Dory勸Hank與她一起回到大海時,她說出了這樣一句經典台詞:The best thing happens by chance. —— 最後的事情都是在偶然間發生的。仔細想想,還真的和「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有幾分相似的人生哲學。

3. Dory的房子出現過兩次,一是Marlin那裡,一是小時候的家,兩個房子在外觀上看去都很像大腦。我們說一個沒記性的時候常常會說「沒腦子」,雖然是漢語的表達,但是這樣的設計還是很有趣。

4. 章魚Hank說自己因為意外失去了一隻腳,Dory說:「那你不就不是八爪魚了(octopus),你是七爪魚?(septopus)」雖然是個冷笑話,但我還是笑出了聲。後來兩人(劃掉,改為「兩魚」)劫車,Hank嘲諷地對人說:「再見了兩腳動物!」Dory又一次數起Hank的腳來。

5. 電影中出現的動物都在展示著該動物原型的一些習性或特點。例如發光的烏賊、修剪海草的寄居蟹、一張一合嘮嘮叨叨的蛤蜊……
但在本片中,我們發現,海洋生物有著自己的語言,可以互相交流無礙,但卻與鳥類(比如Becky)或獸類(比如水獺)沒有語言交流,但是他們卻又可以讓後者明白自己的意思,比如讓Becky和水獺幫忙。
當然,也不是說片中所有的鳥類、獸類都是沒有語言的,比如本片的海獅(三頭中的兩頭)就可以用語言交流。

上一部中出現的水鳥中,鵜鶘Nigel是會說話的,但是海鷗們只有一句台詞,就是「Mine!Mine!Mine!」,模擬的是海鷗的叫聲。類似的設計在本片中也有體現,那就是兩隻海豹驅趕另一種傻傻的海豹從礁石上下去時,說的「Out!Out!Out!」模擬的就是海豹的叫聲。

另外一個重要的角色設定就是章魚Hank,這個故事中如果沒有它將會增加很多的麻煩。他在本片中展現最多的本領就是偽裝,雖然現實世界的章魚還打不到Hank這樣高超的宛如魔形女Mistique一般的變身技能,但畢竟藝術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Hank能變身,幫了Dory很多。

第二個關鍵點,就是,比起其他魚類,章魚可以較長時間地在陸地活動。

第三點是章魚有觸手,比起魚鰭那可是方便得多,可以完成許多高難度任務,喝喝咖啡、推推嬰兒車什麼的簡直小菜一碟,畢竟Hank可是開過汽車、玩過「速度與激情」的男人(劃掉)章魚。

第四點就是章魚在緊急情況下會開啟自我保護機智:噴墨。這個技能雖然只觸發了一次,但是卻在緊急時刻嚇跑了一幫熊孩子,挽回了局勢。


6. 電影中還有兩個關鍵的新角色,一個是鯨鯊Destiny,一個是白鯨Bailey。Destiny是個高度近視的姑娘,就在大家以為這個大塊頭要吞掉Dory的時候,卻發現人家是發小兒,是pipepal(管友)。白鯨腦袋本來就大,本片中也是調侃了這個梗。

背景音樂《你是我的眼》播放中...

你丑沒關係,因為我瞎啊。(劃掉)

Destiny和Bailey可以說是天作之合啊,雖然Destiny視力不行,但是Bailey可以發動他的「回聲定位」技能幫助Desyiny看到她看不到的地方。加上Destiny可以會「鯨語」的Dory遠程對話,因此DB通力合作兩次都幫了大忙:第一次是Dory在水族館的下水管道中記不清左右迷路了;第二次是Dory被貨車運走的時候。第二次的時候Bailey甚至對Destiny說:「你看不見沒關係,我就是你的眼睛!」(已經要唱起來了)

大大們做的電影就是喜歡復現什麼的。

「你是我的眼」還體現在Dory和Hank的合作上,而且也是兩次。第一次是嬰兒車,Hank在下面轉輪子,讓Dory看清路牌,他說自己在下面什麼也看不見,所有Dory就「左」「右」地指揮著;第二次是劫下貨車上演「公路逃亡」時,Hank開車,但由於身高原因,他也看不見路況,於是讓Dory「左」「右」指揮。

7. Dory在前作中說自己會「鯨語」,雖然最後把鯨魚給招來了,但是Marlin還是不信。這一部依然抓住這個梗,不過,就像Nemo對他爸說的:「這次你該信了吧?」

8. 老朋友來幫忙。海龜Crush藉助洋流幫Marlin他們從澳洲東海岸來到美國西海岸,這是什麼概念,這是橫跨了太平洋啊各旁友們!Crush簡直老司機,蹭蹭蹭地給電影省了多少時間!來不及說了,快上車!!

9. 死魚眼。Dory在一個裝滿死魚的桶里時,說:「好啊!裝死!」後來又對死魚說:「我要眨眼了,我忍不住了。你們是怎麼做到不眨眼的?」
大家都知道魚是不眨眼的……

10. 海獅與礁石

(1)Fluke和Rudder兩頭海獅不準智障隊友Gerald上礁石,並用此作為談判條件:只要交出小桶就可以上礁石。然而Gerald交出桶後上了礁石沒一會兒就又被趕下去。

(2)Fluke和Rudder要去看熱鬧,Gerald趁機上了礁石,Fluke和Rudder威脅說:「等我們回來再收拾你!」

(3)Fluke和Rudder後來在另一塊礁石上圍觀,大貨車翻車後魚類都飛出來了,一條大魚打到兩頭海獅身上,將他們倆打入水中。

這樣的情節設計,說簡單點就是「人在做,天在看」「出來混遲早要還的」這樣的俗話。說得深一點就是隱喻,可以說礁石象徵著某種特權,只有少數人可以擁有,且他們可以壓迫其他同族,但終有一天,連他們自己也是要下來的。(自己的感悟罷了,如果不同意可以說我是過分解讀哈,接受。)

11. 從眾的魚
在貨車的上,章魚Hank與Dory對話時,其他的Pacific Blue Tang真的是人與亦云啊,大家做出的反應、高興或是難過,都是齊刷刷的一個樣兒。大多數的魚都是集體行動的群居動物,前作中也有大馬哈魚、沙丁魚等集體行動的情節。

12. Rescue, Rehabilitation Release
「拯救、治療、放生。」 這是片中加州海洋動物研究所大喇叭播放的宣傳語。
當然,這只是字面意思。另一方面,這也可以看作是Marlin對待Dory的一個過程。
從最初的相遇,到彼此的磨合,本來對Dory很不放心的Marlin,到哪兒都怕她丟了,但最後也學會了release,就像上一部中他學會了讓Nemo自己做主。有時候,愛一個人並不是要霸佔他/她的全部,適時地release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13. 這是一部沒有反派的電影
戲劇需要衝突,衝突需要反派。然而本片卻是一部沒有反派的電影。
沒有反派的電影是不多見的。既要讓故事完整流暢地敘述,又要抓住大熒幕前觀眾的融入,這也是一個有難度的工作。

14. 影片最後捉迷藏也是呼應片頭小Dory和爸媽玩捉迷藏。然而遊戲結束後,鯨鯊Destiny說:「Nobody found me.」我真是笑噴,你那麼大塊頭都沒人找到你?你逗誰呢!到底是誰視力不行?哈哈哈哈哈哈。

15. 困在禮品店門口大魚缸里,有一隻綠色的玩具魚,和Dory其實是一個種類,不過這種顏色就該叫Pacific Green Tang了。在Marlin和Nemo一籌莫展的時候,這條玩具魚一直撞擊著魚缸的內壁,冥冥之中似乎在給Marlin父子倆指路:噴泉。

16. 小丑魚的自嘲。Dory問Marlin是不是有什麼不高興的事,Marlin說:「沒事,我就是長這樣罷了。」

17. Dory的爸爸Charlie,髮際線似乎很靠後呢...

18. 片尾,最後一個詞:Unforgettable(難以忘記)
看完本片,這個詞大家也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吧。可以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有很多東西我們以為自己都已經忘記了,然而,當發生了某個事情後,我們的那段回憶又在腦海中重新被觸發,那一刻才發現,有些東西,真的是難以忘記。

The End 電影主題曲:Sia - Unforgettable響起....

最後,關於對本片的評價,想再多說兩句。

今天觀影后在朋友圈推薦本片後,有位小學弟回復我說:「今晚去看,可是豆瓣上…」

我看了看豆瓣,實時評分7.7/10,還不錯啊,他說:「上午看還是8.2,這部口碑,唉...」

我又去IMDb看了看,實時評分8.5/10。

不和其他電影比吧,我又看了下前作Finding Nemo在IMDb上的評分,8.1/10

影片剛上映,評分有波動很正常,不過可以看出,大部分觀眾對Finding Dory還是滿意的。

IMDb或是豆瓣之類的影評網站,評分永遠只是參考,電影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以大眾評分為參考,但不能片面地追隨大眾的口味,自己喜歡什麼樣的電影,什麼的電影最對你的味,只有你自己知道。

另外一方面,大概是影片的宣傳,畢竟前作Finding Nemo上映可是2003年,這都2016年了,13年,13年啊旁友們!而去看續作的觀眾,總會有意無意地與第一部進行比較,加上類似「13年的等待」 「神作開啟序章」之類的宣傳語,難免過分拔高了觀眾的預期,而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的道理大家都懂的。最後的情況,就是觀眾不能以一個公正、客觀、健康的視角去觀影。如果你走出影院聽到別人說:「哎,不過如此,還沒有第一部好看呢!」 你可以走上前去,友好地搭(wèn) 訕(tā):「請問第一部的劇情你還記得多少?」 保準兒他/她記得還沒有Dory清楚呢。

人們總是對過去的東西戀戀不忘、難以割捨。每一個續作的上映都面臨著被扣上「狗尾續貂」的帽子。但公正客觀地說(片方沒給我任何好處我還在這徹夜碼字),Finding Dory圓滿完成了一個續作的任務,精彩有趣,完全不輸給Finding Nemo。

現在抱著對前作的感情和異常的期待對本片「不過就這樣嘛」的觀眾,也會在Frozen(《冰雪奇緣》)和Zootopia(《瘋狂動物城》)續作上映時做出同樣的評價。有時候,「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都是人整出來的。系列電影在第一部大成功之後,要想續作不失水準,真的是件很難的事情啊。更別說要拍三部曲的系列電影了。也難怪連《X戰警:天啟》中的Jean Grey都要吐槽「系列電影的第三部往往是最爛的」。


看之前就想到了應該也是個套路電影,但是懷著對皮克斯的相信和愛,還期待在套路中看到一些小彩蛋。
去看完,沒想到是這麼套路。
和第一部幾乎一樣,在這個時代,也沒什麼酷炫的技術。不如再重溫第一部,最起碼還有三隻鯊魚,戴牙套的壞姑娘


沒人吐槽一下這片子的美術設計么?整部電影真是看得人如坐針氈,恨不能衝上去揪著約翰拉賽特的領子把他腦子裡的水晃出來。
本來魚類這種東西想要萌化就很困難,前作作為主角的小丑魚很大一個特點就是正面的截面積相對比較大,更容易安置下一張擬人化的臉,這次的主角dory(抱歉我實在沒記住那是個什麼魚)卻是一個標準的狹長臉型,放上兩個強行萌化的大眼鏡,在給幾個正面特寫,違和感簡直爆棚。本來電影后半段那個貝殼放射線是全片最大的情緒爆點,結果緊接著三個藍色的大長臉抱在一起,一個大特寫pia你臉上,瞬間齣戲。一句話說,電影里的魚類造型都不怎麼對得起觀眾,每次鏡頭從dory和nemo身上挪開,轉移到章魚海獅之類身上的時候,都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另外可能是因為劇情的關係,也可能是和dory本身就是藍色的,本片很多場景的主色調都刻意避開海洋里讓人舒服的藍色,而是選擇了更為陰沉的色調。一開始被大章魚追的時候都還好,後期海洋館那個髒兮兮綠油油的通道就讓人覺得有點彆扭了。尤其是中間dory掉進那個用來喂海獅的沙丁魚捅里的時候,簡直讓人毛骨悚然——沙丁魚桶這段戲真是讓人非常不舒服,主角和一群死掉的沙丁魚在一起不光氣氛很壓抑,最關鍵的是畫風完全不一樣,沙丁魚做的太寫實了。感覺就像是《冰雪奇緣》里Elsa隨便揮手放出一片暴雪,然後鏡頭一轉大家看見幾具《後天》里那種被凍死的屍體一樣,恐怖,而且跳戲。
然而說起整部電影最讓人WTF的一個段落,還是觸摸池。dory帶著章魚哥一路狂奔,飛速移動中二魚經過一個峽谷樣的地段。慢動作中,一群柱狀的、軟體的不明生物集體勃了起來,警告二魚不要再往前走了。整個段落簡直creepy到讓人想罵街,老子花錢進來你就給我看這個!?這個鏡頭讓我直接想起以下這玩意,坐在電影院里直翻白眼:
會跳舞的雞雞牆丨污美術館001展廳
所以總結下來,皮克斯和迪斯尼最大的不同在哪?其實是顏值啊!跟隨便那個角色都讓人完全不介意hug一下的動物城相比,海底的這個顏值實在是讓人有點受不了。這事也算是皮克斯歷來的老毛病了,反正我是從玩具1就開始深陷皮克斯的恐怖谷。哪怕是牛逼到讓我跪在地上看完的insideout也是被腦洞的超大尺寸拖了後腿,人物造型實在稱不上討喜。對我來說,海底2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作為續作,創意已經shock不到我了,因此美術上每一點讓人不舒服的地方都會被我自動給予關注,進而覺得「這電影看著真他媽難受」


不愧是宇宙第一男神馬東東,飛檐走壁撩妹賣萌統統不在話下

寫個海底總動員3的簡介吧

章魚東在海洋里飽受壞章魚欺凌,於是逃到加利福尼亞灣的海洋生物研究所想得到標籤去克利夫蘭水族館

於是他遇見了多利...

一年後

一天章魚東帶著孩子們去探險再次遇到了曾欺負他的壞章魚

章魚東為了保護孩子們受了傷並被壞章魚帶走

於是馬林、尼莫、多利、近視眼鯊和胖頭鯨便踏上了找尋章魚東的旅途...

PS黃健翔是什麼鬼?在暗示歐洲杯義大利會奪冠嗎?


(長文,有劇透:其實你也猜到了會是happy ending啊,有更新)

不少已經觀看過《海底2》的觀眾對這部續集頗有失望之意,有人是因為期待太高,有人則認為沒有創新。的確,這一次皮克斯的表現可以用play safe來形容。前作收穫了高票房與高口碑,續集建立在此基礎上,既可以省去前期的大量創作工作,還能夠讓票房回報有所保障。於是,延續上一部的人物與故事模式,是一種精明無比的做法。這當然不能怪皮克斯,絕大多數的電影公司都是這樣的思維方式。

好多年前,皮克斯「走下神壇」的聲音就開始不絕於耳,是從《賽車總動員》開始還是《勇敢傳說》開始的我已記不清楚了。但在動畫領域,皮克斯絕對是同行與觀眾心中標杆般的存在,是它讓更多人發現了動畫片的豐富性並從此愛上了它。


讚美的話不多講。直接說說看《海底總動員2》的感想吧。首先,這是一部讓我感動的作品。蔣勛老師曾經說過:

「讀一本書,你不能只關注它寫了什麼,更要關注它沒寫什麼;就像你聽人講話一樣,不能只聽他講了什麼,而要聽他沒講什麼。」

同樣地,我覺得電影也是如此,每當我對一部電影有強烈感受的時候,大多源自於它的言外之意。《海底總動員2》有很多宣傳語和固有的印象:萌,合家歡。但我始終無法只把它當成一部可愛的動畫,它讓我看到了太多殘忍的東西。

《海底總動員2》的主角變成了多莉,一隻健忘魚。上一次她幫助尼莫父子團聚後,突然想到了自己也要去找家人。於是,矛盾就出現了,她連剛發生的事情都記不住,何況那麼久之前就失散的父母呢?但是,多莉並非什麼都會忘記,有些事情,比如自己是你健忘的,她就牢牢記著,並且不厭其煩地和遇到的人說。影片從多莉的童年開始,在慈祥父母的照顧下,多莉健忘但開心地生活著,直到有一天不慎被暗流遠走與父母分離。

《海底總動員2》的劇情發展也與第一部類似:魚闖入人類世界的故事。為了尋找家人,多莉在人類建造的水族館裡橫衝直撞。影片中的人類世界具有兩面性。一邊是人造假自然環境,美輪美奐,但卻有明顯的邊界,其作用在於被欣賞和消費。另一邊則是陰暗的下水道,一片死寂的海底沉箱,和關押著魚類的研究室。而多莉的家,她的出生地就在這裡,影片卻沒有在一開始就告訴觀眾。皮克斯用柔化的光線,讓多莉的童年有了一種天堂般美好的幻覺,但實際上孕育她的搖籃是監獄。影片中,孩子們開心地把手伸進觸摸池中和動物們親密接觸,但對動物們來說,這簡直是災難,是噩夢,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傷害。同樣地,那些玻璃箱外的好奇目光,也並沒有多少善意成分,而是把你當做玩物和標本來打量。

所以,多莉的真正目的是回到這個失去自由的水族箱中嗎?影片告訴我們:當然不是。它鮮明地向我們點出了:所謂「家」並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種心理狀態。你的家人在哪,你的家就在哪。多莉的真正目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家人。在第一部中,她已經找到了,就是尼莫父子,最好的朋友便是你的家人。而這一次,她要與父母重聚,將心中缺失的情感拼圖補充完整。


看動畫片的時候我們總是會有一種下意識的期待。希望它笑點多多,搞怪逗樂。但《海底總動員2》卻讓我笑不出來。因為我發現皮克斯提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出來:我們如何去對待一個有缺陷的人,尤其是心智有缺陷的成年人呢?


影片中有兩隻趴在岩石上的海獅,還有另外一隻看上去二了吧唧的,獃頭獃腦的瘦海獅。瘦海獅一直想要爬上岩石和他們一起趴著,但海獅們每一次都把他轟了下去,或者是捉弄他,騙到他的東西後再把他轟下去。即便是他們後來看熱鬧離開了岩石,瘦海獅再次爬上去了,海獅們回頭看到他仍是忍不住搖頭,心想,看他那傻樣。

這一段我心中看得實在有點難過。那些現實生活中弱小的,天真的,甚至是痴呆的人,不就是這麼不懷好意地欺負,侮辱和看不起嗎?他們讓我們有了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進而有了把快樂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新鮮感。我相信皮克斯設計這三隻海獅不是沒有目的的,海獅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我所認為真正的善良不是行動上的施捨和同情,而是盡量別去攻擊那些先天就有缺點的人,讓他們也能被人尊重。


瘦海獅是一個對照的角色,代表著那些意識不到自己缺陷的人。而健忘的多莉,近視的運兒,聲波功能不靈的白鯨則代表了另外一類人,他們是意識到自己有缺陷的。你可以在影片中看到,他們或多或少都流露出自卑,至少是不自信,就像多莉,她的嘮叨某種程度上不就是一種自言自語的落寞狀態嗎?她知道自己會給別人帶來麻煩,知道別人會不屑於搭理這樣的自己,所以她只好不停地講話,讓自己不至於太過寂寞與失望。你會發現,即便是好朋友小丑魚爸爸,也免不了不耐煩,對多莉說出傷她心的話。所以這些情況都很現實,我們對待這些有缺陷的人,總是粗暴的,因為我們潛意識中似乎認定了,他們是低我們一等的。在呼籲平權變成越來越全世界政治正確的今天,皮克斯用魚兒告訴我們,我們的思想還遠未被改變。

多莉的健忘令我感受很深。個人認為,與其說多莉在迅速遺忘一些,倒不如說,她一直在做選擇性的記憶。《千與千尋》中有一句台詞這麼說:「曾經發生的事不可能忘記,只是暫時想不起來而已。」那麼,多莉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种放大。與成長伴隨而來的,就是遺忘與被遺忘,同時還有拋棄與被拋棄。我們必須承認,沒有人能夠背負起所有的過去前進。因為總有一天那會壓垮自己。所以,遺忘和拋棄,成為我們必須要做的,同時也是保護自己的事情。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當我想到上面這些話的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太殘忍了。但請大家想一想,「家」真的總是那麼美好的嗎?我們曾經有沒有哪怕只是想過要去逃離它,逃離父母?或是單純地想要獨立,或是出於叛逆渴望自由。


《海底總動員2》中多莉的「家」,一個精緻但封鎖的水族館牢籠,就是一個隱喻,它告訴你,「家」其實並非你想像的那麼美好,相反,它狹隘了你的視野,束縛了你的腳步,剝奪了你的自由。

在精美的監獄裡和家人抱團取暖,和孤身一人去廣袤天地中冒險,究竟哪一種更幸運,哪一種更不幸呢?個人覺得,電影傾向了後者。因為,這是一種成長所必需的代價。因為,一個走向成熟的你,擁有的不能僅僅是一個家。雖然,影片中多莉一直在找父母,但找到父母后她並沒有停下,而是去救回了朋友。於是這又回到了《海底總動員》的第一部,一直在尋找父母的多莉為什麼停了下來,先幫小丑魚爸爸找兒子呢?這就是答案。成長,它讓你知道了一種在血緣之外的情感可能性。

《海底總動員2》在時間跨度上比第一部大了很多。前作發生在短時間內,是一場危機的解決。而《海底總動員2》用過去和現在兩條時間線的穿插,讓觀眾見證了一場屬於時間的洗禮——多莉在改變,每個人也都在改變,而父母則停留在了原地。你變了,他們卻變得很少或幾乎沒變。還在你離開的地方,用一顆顆貝殼鋪成的道路等待有一天你的歸來。長大的你世界變大了,父母在你的世界中就變小了。他們老去,世界中只有你。但你長大,你的世界中不能只有他們。這是皮克斯善意的提醒。如果《海底總動員2》多莉的父母依然在水族館裡,那麼多莉會選擇留在那裡嗎?我想答案很明顯,不會。如果他們願意,多莉會帶著他們離開。

離開父母,這是每一個孩子都終將面臨的艱難決定。但皮克斯用一場意外來把它故事化了。親情不是守護著你的家人寸步不離,而是在他們有機會去闖蕩新天地時候的揮手致意。你會遇到焦急的丟失孩子的小丑魚爸爸,熱心助人的鯨鯊和白鯨,以及那一隻一開始總想著早點離開你最後卻離不開你的章魚。你的家人有一天終將離去,而他們,將會是你新的家人。我想,《海底總動員2》正是一部關於「離家」和「回家」的作品,殘忍地告訴我們一天會自願或不自願地離開父母的「家」,也告訴我們,我們會有一個新的家庭。

個人認為,《海底總動員2》和《瘋狂動物城》相比還是遜色不少,後者搭建並定義了一個新世界,而《海底2》卻只在前作基礎上作補充說明。迪士尼本部動畫和皮克斯經常被觀眾調侃「拿錯劇本」,儘管這是一個玩笑,但也說明了皮克斯並不是每一部作品都令人驚艷。希望皮克斯加強創新,少啃老本。附我寫的《瘋狂動物城》影評:如何評價迪士尼動畫電影《瘋狂動物城》? - 趙未青的回答

以上(影評首發微信公眾號知影,ID:zhiying2048)


今年皮克斯和迪士尼都貢獻了相當優秀的作品。

從講故事上,皮克斯贏了,這個故事的細節和內涵遠比動物城細膩。

從架構上,迪士尼贏了,關心一個人的內心遠沒有關注一個社會過癮。

從畫面上,見仁見智,都是世界頂級水準,一邊是連毛都能看清的動物,一邊是連魚鱗都能看清的魚和全身每一點都能發力的軟體動物。

可以說,迪士尼給了一個社會圖景,並順便講了一個故事。皮克斯塑造了一個形象,再順便講了個故事。如果你願意理解,你能在動物城中看到今天的社會,你能在海底總動員中看到一個自己。

迪士尼給社會瞧了病,卻沒有開出藥方。
皮克斯給了人一次啟迪,卻僅止於一個人。
想給社會和個人同時給出啟迪,去看紅樓夢,飄,戰爭與和平,別來看電影。


[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海底總動員... 來自Darth-墨雪飄
《海底總動員2》:良作以上,並沒有神作的氣息

打分:74/100,。
基礎分75,不夠流暢的故事節奏-1。

參考——
《海底總動員1》:86/100,;《瘋狂動物城》:82/100,。

要肯定的是,《海底2》還是保持了一定的水準。貫穿全片的大量奇趣橋段、水下世界的亮麗色彩和生動有趣的各色配角,保證了本作依舊具有很高的觀賞性。但這一次「尋找多莉」的故事,卻不如13年前的「尋找尼莫」那麼節奏明快,角色的發展也沒那麼自然而清晰。

問題其一出現在開頭。
《海底2》的開頭,用了不算短的篇幅來講述多莉在遇見馬林之前的故事,為多莉踏上尋親之旅做鋪墊。一方面,這段情節時間跨度很大,但並不像《飛屋》的開篇十分鐘那樣一氣呵成。另一方面,在多莉撞到馬林之後,影片的時間迅速跳轉到了一年後。
觀眾當然都知道——也應該知道——多莉與馬林經歷了什麼故事,但這樣不任何手段修飾的跳轉,單獨在本作里看,卻多少顯得影響連貫性。
問題其二出現在閃回。
基本上,多莉每回到一個熟悉的場景,或聽到一段熟悉的對話,都會在刺激之下突然想起童年時期和父母生活的某段經歷。這就導致本作插入閃回的頻率之高,實在是有點濫用的嫌疑。而且閃回有幾次是在節奏很快的時候突然插入,內容又十分舒緩溫馨,結果便硬生生打破了原本構建的緊張感。
問題其三出現在高潮的公路逃生戲。
這場逃生戲的設置,明顯對應《海底1》中擺脫漁網那場高潮戲。單論精彩程度,《海底2》這場戲遠超《海底1》,最後貨車入水的慢鏡頭也實在充滿華彩。但是如果考慮其中承載的故事厚度,《海底2》就明顯遜色於《海底1》。
《海底1》用尼莫和馬林合力營救多莉的這場戲,讓觀眾強烈感受到了小丑魚父子關係以及兩個角色本身在連番歷險之後的巨大改變,成功升華了這段「公路片」模型的冒險故事。
而《海底2》這場戲就相形遜色了。究其原因,與多莉的角色改變不如《海底1》中馬林、尼莫父子的改變大有關,也與多莉的父母始終是某種意義上的「局外人」有關。
說到這場戲,就不得不說一下本作的新角色——章魚漢克。
本片利用漢克這隻章魚的變色特質和暴躁性格創造了大量新鮮有趣的橋段,同時藉助他的行動能力極大拓展了以「魚」為主角的電影中角色的活動空間。但漢克這個角色本身的完成度卻有所欠缺。
除去動畫製作的高難度不談,漢克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作為一個即將被放生的傢伙,他竟然想盡辦法要安逸地留在水族館中,逃避大自然的危險。結果到了高潮戲中,他卻在貨車後廂中被多莉說服,與她一同展開了逃生行動。
於是就難免令人不適:這隻在全片的大多數時間裡都「立場堅定」的章魚,轉變的速度未免太快了些。

不過,《海底2》雖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問題都並不致命。同時,本片在「尋找」這個主題上,其實有明顯的深化:在延續《海底1》尋找失蹤同伴的情節設計的同時,《海底2》加入了多莉的「自我尋找」——完成度並不突出,但也還不錯。這種在既有主題下挖掘新層面的努力,始終值得讚揚。
總體而言,《海底2》不夠優秀,但依然在良作以上。如果有《海底3》,如果《海底3》能在「尋找」的主題下挖掘出新的層面,那麼還是值得期待。


因為有個心理年齡特別小的老婆,院線上感覺不錯的動畫片都不會錯過,何況是皮克斯呢。

很多年前看過第一部,劇情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雖然名字叫多莉去哪兒,開始其實是沖著尼莫去的,可惜這次尼莫和馬林只是配角。

總的來說,不失為一部不錯的動畫片。

這部隔了13年才出世的續作,在主線上與第一部十分相似,主角變成了患有短期記憶失憶症(差不多這個名兒)的多莉尋找父母。至於為什麼隔了13年,聽說是導演在2011年重看第一部時,他擔心健忘的多莉會忘記馬林和尼莫,他希望多莉能夠有一個完滿開心的結局,因此才引出了續集故事。(所以第一部多莉是有出現的?完全沒印象……)

很多人說劇情沒什麼新意,沒關係啊,創意不夠,技術來湊。畫面簡直太美太精緻,海底繁複的動植物,逼真的光影,甚至是管道、是廢墟,該驚艷的驚艷,該荒涼的荒涼,該深海恐懼的……我倒是還可以。海底的自然世界呈現的淋漓盡致,3D效果也不錯,技術方面沒得說,注重畫面的放心去看吧。

至於劇情,笑點不太多,個人覺得比動物城有差距,不過很多細節其實很有意思。

先說主角,比如多莉在生活和冒險中遭遇到的冷眼和嘲諷。比如她因為經常忘記而一遍一遍重複問題,讓我都有點不耐煩。甚至作為好朋友的也因為忍無可忍而說出了「總是幫倒忙,最擅長忘記」這種傷人的話。多莉呢,不斷的自言自語,把道歉掛在嘴邊,看著實在有點心酸。再比如多莉聽到噩耗又墜入深淵後的無助,失去了所有人,深感自己除了忘記什麼都做不到時的絕望……多莉那份自卑和可憐,堅強和樂觀,是有多逼真。

全片最溫情的淚點,就是家人團聚的那一瞬間了。就在多莉萬分絕望的時候,她試著一點點平靜下來,去想「如果是多莉她會怎麼做」,接著四處遊盪,游著游著偶然見到了排成線的貝殼。原來,還是童年的時候,多莉父母就怕她找不到回家的路,只好用這種方法幫助多莉記憶和尋找。終於,她沿著貝殼找到了家,這時映入眼帘的是數不盡的貝殼,由家向所有的方向發散,只是為了可以增加一點點多莉找到家的可能。接下來是叼著貝殼還在鋪路的父母——在多莉張口自我介紹之前,父母一眼就認出了自己的女兒。可以想像,這麼多年,多莉父母只是抱著那麼一絲希望,也沒有停下過尋找。多莉始終都是她父母的寶貝。

多莉有很好的父母,他們從沒有覺得多莉的健忘是一種「病」,他們會把容易忘記的事編成歌教給多莉,讓多莉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以此來告訴她,她和他們沒什麼不一樣。而作為對比的,恰恰是人類。人類為了一己私利對海洋生物,對自然造成傷害,又自以為是的幫著海洋動物治療——比如把高度近視的鯨鯊和自以為沒有定位能力的白鯨關起來,這讓他們認為他們是「病態」的是有缺陷的,是需要被隔離被治療的。這和多莉父母對待多莉的態度和方式相比,高下立判。而最終呢?鯨鯊完全可以生活在大海里,因為海里沒有牆;白鯨也一樣,他只是需要克服心理障礙而已,而把他關起來,可能永遠都不會有這個機會。

所以,如果看完這部動畫,能思考一下該如何面對自己或者他人身上的「缺陷」,會是不小的收穫。我想這也是導演想傳遞的理念之一。

還有很多啊,比如那些抓海星的孩子們。這可能是全片最可怕最殘忍的人設了,孩子們的娛樂給海星們帶來的是恐怖以及災難。不知道小孩子們看完,以後還會不會去撈魚玩呢?

上面說的這些也沒有過度解讀,稍稍留心就能發現。這樣一部有歡樂有感動還有內涵的動畫片,能說不好嗎?

哦對了,好喜歡那隻章魚,各種變各種超能好神奇!

總之,值得一看。感謝皮克斯,也感謝老婆~!


8.5分。

關鍵詞:精良,細膩,催淚。


少量劇透。


我想先談一下皮克斯這家公司。1995年,這家公司製作了全世界第一部3D動畫長片電影《玩具總動員》,2003年製作了《海底總動員》,2004年製作了《超人總動員》,2007年製作了《料理鼠王》,2008年製作了《Wall.E》,2009年製作了《飛屋環遊記》,去年製作了《頭腦特工隊》。平均每年一部的高質量動畫電影,除了少數幾年的製作沒有讓我發出驚嘆外,以上提到的作品都是我心目中排名前十的動畫電影。每當PIXAR這幾個字母出現在電影片頭的時候,我都很感動,因為那是千人級別的團隊付出了三五年的心血。每一部皮克斯出的動畫片我都非常期待,給的期望都特別高,尤其是它和喬布斯還有著一段淵源(我是超級果粉)。


所以,今年出的《海底總動員2:多利去哪兒》我看的時候就很擔心,這麼有名的一個IP,拍壞了怎麼辦。看完後發現,還好。但也沒有太大驚喜。當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對皮克斯的要求太高。如果是其他電影公司發行,比如環球影業的話,我會說,真好看!


製作精良,細節處理到位什麼的不用贅訴。來說說我覺得很值得肯定的地方。第一,催淚。當多利從海洋的陰影中看到自己的父母抱著還沒有鋪好的貝殼。實在太感動了,要不是我極力忍住,絕對哭的嘩啦嘩啦的。這是一種皮克斯的魔力,上一部《頭腦特工隊》也是,總是能莫名觸動到淚點。也從另一方面表現出影片的節奏掌控非常到位。第二,對海洋生物的高度還原。裡邊出現的大大小小的魚類貝類哺乳類,在現實生中都是存在的。而且,還還原了它們的特點,比如海豹喜歡躺在岩石上,鯨鯊的視力差,白鯨可以感應聲波。甚至我覺得可以當做科普片來看。第三,想像力。影片中的主人公們為了找到多利的父母,穿過層層關卡。每一個關卡都設計的非常有想像力,比如馬琳和尼莫逃出魚缸的時候竟然是靠著噴泉滋出來的水,還喘著氣在地面上往前奔噠,很酷。要說電影的瑕疵呢,就是前期的轉折略微生硬,再就是沒有特別讓人覺得眼前一亮的情景,比如像電影《Wall.E》里,前十幾分鐘都沒有對白,只靠動畫來推動劇情的設計。又或者在《飛屋環遊記》中,以一個犟老頭子來當主角的大膽設定。不過怎麼說呢,再次申明這只是我的期望和要求過高,本片其實已經算是頂級動畫電影了!8.5分高分推薦!


完。


轉自一個叫「主觀影評人」的微信公眾號


更新一下因為去刷了中配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是黃健翔 黃健翔說。。。。 哈哈哈哈哈哈

我覺得我的回答沒大家專業(應該會不小心劇透)
但是去看的時候感覺就是真好啊又能看到尼莫多莉啦?( ?????ω????? )?

在電影裡面看到了好多好多熟悉的面孔 果然那麼多年過去了 一點也忘不了啊

我記得 海底總動員是我小時候除去奧特曼和西遊記(。)以外收到了第三個別人送我的碟 雖然幾次搬家不知道碟現在在哪 但是小時候真的超喜歡這部動畫片

2一開始講多莉小時候的故事然後直到與第一部遇到馬林那裡接上的時候_(:з」∠)_ 突然好感動啊 感覺看到了小時候守在電視機面前的我
其實以前的我只知道迪斯尼不知道皮克斯 對皮克斯的印象就是那個會跳的小檯燈 但是從海底總動員之後我也越來越喜歡會跳的小檯燈啦

說說2 其實故事很好,但也算不上最好.畢竟尋親這種題材還是有很多啦,但是皮克斯在海底總動員一直在告訴我們總會找到最珍惜的那個人以及家人是very重要的。電影有笑點有讓人緊張的也讓人感動的地方 比如多莉爸爸媽媽為了讓多莉找到他們 在家360度的安置了貝殼 家庭真是偉大的
全年齡段的電影吧我想我媽肯定也會喜歡 小孩子應該也會喜歡 能笑也能學會點什麼也能回想起自己看第一部的時候事情
啊我從小學到大學我都長了10多歲了!!可是尼莫還是小小一隻!! 我也想和尼莫一樣啊!!(。

哦哦哦還有哦 海獺真的好可愛啊啊啊!!我也想抱抱_(:з」∠)_ 本來以為看不到海鷗啦(畢竟小時候螃蟹和海鷗那裡真是看一次笑一次)可是他們還是來了 來的時候也不忘他們的台詞哈哈哈哈哈

看到有個答案說有彩蛋但是我沒有看到..... 等我考完試回家了再去看一次好了_(:з」∠)_ 如果真的有彩蛋我到時候再來補一下答案

好了我要去學習了(。) 畢竟明天又要 考......四.....級..........


叔去看了《海底總動員2》的提前點映,很遺憾,叔認為這部電影不會成為下一部《瘋狂動物城》。

客觀地說,雖然算不上皮克斯的巔峰作品,但畫面精美細節豐富,節奏緊湊有笑有淚,該有的元素都有,仍屬質量上乘的動畫作品,值得一看。


那麼,為了讓大家能更好地享用這份由皮克斯精心炮製的暑期大餐,叔就來講講,你們在看電影前也許會關心的問題吧。


1、上一部里講了啥?


《海底總動員》上映的時候,叔還只是個毛頭小子,轉眼13年過去,少年郎已經熬成糙大叔,上一部的劇情基本上全忘了,只記得是老爹找兒子的故事。


為了看《海底總動員2》不懵逼,叔特地又把第一部翻出來看了一遍,又一次被感動得一塌糊塗。


小丑魚馬林遭遇變故,只剩下了一個有一片魚鰭發育不良的兒子尼莫,從此對兒子過度保護,處處謹小慎微,生怕唯一的兒子也離自己而去。

但兒子已經到了叛逆的年紀,和爸爸賭氣,結果被人類抓走了。

愛子心切的馬林開始了漫長的尋子之旅,遇到了好心卻健忘、四海為家的藍倒吊魚多莉。

在各路朋友的幫助下,馬林終於排除萬難找到了兒子。

在找兒子的過程中,馬林學會了用更開明的方式面對兒子的成長,而尼莫也了解了父親對自己深沉的愛,多莉則跟著父子倆回家,成了他們的鄰居。

2、這一部里會講啥?


續集發生在馬林找到兒子一年後,多莉靈光一現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想要找到他們,馬林和尼莫出於關心,陪伴她踏上了尋根的征程,追隨洋流,來到了位於加州的海洋生物研究所。

這一部揭開了健忘多莉的身世,也解釋清楚了許多關於多莉設定的疑問,比如:


為什麼多莉會說鯨語?

為什麼多莉能看懂人類的字?


3、老角色們都還在嗎?


雖然已經相隔十多年,但再次看到這些熟悉的角色回歸,還是很讓人高興的,而原班配音人馬,也頗有故人重逢的親切:

為英文、中文版小丑魚爸爸馬林配音的,分別是阿爾伯特·布魯克斯和張國立。

英配偏重體現馬林謹慎膽小的性格,有點冷漠有點冷幽默;中配則充分發揮了張國立近些年來開發出的「慈父」特質,溫和嘮叨、愛子如命的父親形象躍然紙上。


上一部里為尼莫配音的亞歷山大·古爾德(下圖),如今已經長大成人,顯然無法再為小尼莫配音了,所以小演員換成了海登·羅蘭斯,不過上一任小尼莫,也參與了這一部的配音,只不過扮演的是另一個角色。

不過這一部的主角,可是健忘的多莉。

跟上一部一樣,英文版中的多莉由著名的脫口秀女主持人艾倫·德詹尼絲扮演,中文版配音則由炫夫成性的「馮太太」徐帆擔任,兩版配音都成功地塑造了多莉樂天話嘮臉皮厚,動情處又有些惹人心疼的形象。

不過,上一部里馬林在找兒子途中遇到的其他角色,只有海龜父子回歸了。

而片尾彩蛋里,也會有熟悉的面孔出現,這裡就先不透露是誰了(字幕之後有彩蛋!有彩蛋!有彩蛋!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4、有多少新角色?


除了熟悉的老面孔,這一部里也出現了許多招人喜歡的新角色。


比如看起來居心叵測又自私毒舌的大章魚漢克。

英配版里嗓音低沉沙啞的艾德·奧尼爾,他扮演的漢克更突出「居心叵測」;而中配版中因《奇葩說》聲名大噪的名嘴馬東,聲音里多了一分狡黠與油滑,他配音的漢克則更偏向「自私毒舌」。

還有多莉的老朋友,鯨鯊命運和白鯨貝利。

專門負責搞笑的海獅好基友。

中配版還為中國觀眾們準備了一個大驚喜:黃健翔,至於他在電影里幹了什麼,大家就得親自到電影里找答案了,保證會讓人眼前一亮。

5、視覺效果如何?


和上一部一樣(這也是皮克斯的一貫作風),《海底總動員2》里也有不少美到令人窒息的場景,隨手一抓都是桌面。


比如這個看著就生意盎然的珊瑚礁生態。

這套「尋找多莉」的宣傳海報簡直要把人美瞎了。


波光粼粼海藻叢生的水域。

上一部里出現過的粉嫩嫩的水母群。

金閃閃的海葵。

遷徙的蝠鱝。

概念圖也屌屌的,比如這個工業氣息濃厚的海洋生物研究所庫房。

畫面里的大章魚漢克,被稱作皮克斯史上最複雜的角色,製作它的過程可讓皮克斯的工作人員可吃了不少苦頭。


通常動畫師都是通過角色的骨架來實現各種動態,可是章魚是軟體動物,還有多條觸手,觸手的活動又非常靈活,為了讓它顯得真實可信,僅僅是出場畫面就由18位畫師修改了146版,花費了13個月才製作完成。

此外,皮克斯在製作《海底總動員2》時採用了許多全新的軟體,這也是皮克斯30年來首次使用新的軟體進行動畫製作。


比如在老版基礎上升級後的渲染軟體Renderman RIS,實現了更好的追光;另一款軟體Katana,則用於增強光效;而去年開始研發的Universial Scene Description(簡稱USD,赤裸裸的燒錢),解決了各創作工具之間高效描繪、組裝、交換和修改高度複雜虛擬場景的需求。

開發半天的結果是什麼呢?


就是水看起來更自然了,注意看水面的反光和水下的光譜。

由此可見,皮克斯對細節的追求簡直可怕,哪怕只是視覺上一點小小的提升,人家都有專門的程序員來編代碼解決。


6、劇情如何?


《海底總動員2》的劇情只能算是中規中矩。


合家歡電影喜聞樂見的元素:多莉和家人分離時的催淚,海獅好基友的搞笑,水獺小寶貝的賣萌,應有盡有。

但也許是時長限制的緣故,這一部里似乎雜糅了太多東西,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


煽情來得太快,包袱抖得太急,情感鋪墊得不夠充分,也沒有留給觀眾回味的時間,在叔看來,沒有觸到G點。

相比前作中清晰的核心:向父母提倡一種更開明、更自由的教育方式,勇於放手讓孩子自己通過親身經歷取得成長。


這一部的中心思想並不明確,一部分是鼓勵環保(也許是因為上一部導致了小丑魚脫銷,物種瀕危);一部分是呼籲對像多莉這樣的「特殊孩子」(患有短期記憶障礙)的關注,卻都沒有能夠深入展開,烘托的情緒也沒有落點。


因此,區別於皮克斯以往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海底總動員2》沒有《頭腦特工隊》那樣的創意腦洞,沒有《飛屋環遊記》那樣娓娓道來的憂傷,也沒有《瓦力》那樣的情感衝力。

不過即使沒有達到前作的高度,也不是皮克斯的最好作品,《海底總動員2》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合家歡電影,適合全年齡觀眾觀看。

雖然沒看過上一部也不影響觀看,但片中有許多與前作呼應的橋段,推薦看一遍前作再看這一部,口感更佳~


想臨時抱佛腳看看第一部的,關注叔的WX訂閱號:UncleFilm,回復「尼莫」。


【文無劇透】
如果家裡有小孩子的,可以多帶小孩子多刷幾遍 絕對正能量教育;
如果是看著《海底》系列長大的孩子們,也能去影院感懷溫存。驚險刺激節奏都有,笑點萌點足夠。
買不來吃虧買不了上當,絕對不是某種刻意討好觀眾的動畫(對沒錯我說的就是《瘋狂動物城》)。

ののののののの分割線のののののののの

首映回來看的很開心,但是沒有什麼大驚喜。精美,良心,正能量滿滿。

節奏非常棒。該追逐冒險冒險,該流露真情就流露。鏡頭語言超級流暢。長鏡頭有的部分超神。(烏賊追逐戲那段簡直目瞪口呆)

這次的《海底2》拼不了劇本大的創意和點子,劇本在這擺著,是患有短期健忘症的多莉在尼莫與馬林的陪伴下,尋找父母的歷險故事。保持的是親情動人主線。重點在於情感的拿捏。

但是在歷險過程中的創意和點子,依舊叫人驚喜連連。你會聽到在座的觀眾類似「WOW還可以這樣!」「好厲害!」的讚歎。

皮克斯向來善於將人類平時「生活經驗」與「生活行徑」的細微之處加以誇張,著重強調,而且與高度的擬人化滋味寡淡不同,主角們還會保留著身為動物們的特性,所以作為非人類的主角們一做起來往往會有離奇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其他的或加工成故事的轉折點,或改編成笑點。也就是這些想像力的完美髮揮,完全可以讓這部劇情似乎是老生常談的片子搖身一變,恰如四兩撥千斤。

總得來說,皮克斯的招牌,依舊是終極命題的討論與解決,「成長」「孤獨」「離別」「親情」…………它所展現的對生活的態度與傳達的溫暖能量,總能讓忙忙碌碌的我們停下來思考,在這個僅僅以自身「道德感「
」指引生活的當下,逐漸敞開心門,反思自省,感受這個世界上的溫情。


推薦閱讀:

奧特曼有沒有可能"國際化"?
荻上直子的電影《海鷗食堂》中的食堂是否真的存在?

TAG:電影 | 動畫片 | 皮克斯電影 | 影視評論 |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