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梁山泊(集團)最終失敗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水滸傳中宋江已經集齊了108位好漢,各個英勇善戰,但 最後梁山泊眾英雄為什麼沒起兵反宋朝已建立新的王朝,而選擇招安歸附宋朝,最終被宋朝權臣分而治之?這梁山泊有一個很好的開局,最後的結局確實悲(我個人理解),請大家評說一下,這失敗的歷史原因有哪?
先說軍事,梁山有一個最大的短板,就是攻城。看梁山的攻城戰例:打高唐州,是靠騙高廉出城伏擊;打青州,是靠呼延灼內應;打華州,是靠冒充太尉;打大名府,是靠在城裡縱火;打東平府,是靠董平內應。就連打祝家莊和曾頭市這兩個地主塢堡都是靠孫立和郁保四內應。只有東昌府是強行攻城攻下的,也是太守實在太菜,沒有半點軍事指揮能力,沒了張清直接就麻爪了。這幾戰除了打華州和東平府之外,梁山基本上都是拿出了核心主力,但是戰果依然差強人意。
梁山軍隊的主要兵源有兩個,一是投降的官軍,二是四處來投的匪徒。官軍同化匪徒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當年東北抗聯改編了不少土匪,為了整頓紀律也花了大力氣,更不要說本來軍紀就不怎麼樣的宋軍了,而匪徒同化官兵有一天兩天就夠了。梁山能把這些人約束得保持基本的令行禁止已經很奇蹟了。這樣的軍隊混戰衝殺可以,但是與正規軍列陣對戰就不成了,典型例子就是呼延灼的連環馬給梁山造成的威脅。依靠地形使用土辦法一時能頂用,可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再看梁山的軍事科技,呼延灼打梁山的時候,凌振的火炮何等犀利,可是凌振上了梁山之後,火炮基本就是用來聽響,因為梁山上無論是鑄炮、造彈丸還是配製火藥都不可能有官方作坊中的條件。還有單廷圭和魏定國的水火二軍,上了梁山也沒什麼發展了。鑄炮用的鐵、造炮彈需要的鉛、配火藥需要的硫磺、硝石還有配毒水需要的藥物都是需要完整的貿易網路才能源源不斷地獲取,但是梁山好漢的專業技術基本上都是破壞貿易網路,有當過商人的也是小商販居多,只有盧俊義是真正有大宗交易經驗的,但是盧俊義也是個甩手掌柜的,凈顧著練武了,商業的本事也沒怎麼學。沒有商業流通,這些原材料,還有糧食布匹這兩樣最重要的物資就沒法從貿易渠道獲取,梁山劫掠的大量金銀也花不出去,這勢必導致梁山周圍物價飛漲。梁山又不能竭澤而漁,直接從周圍的百姓手裡搶,就算搶了,靠在周邊地區搶劫也供養不起這幾萬人馬。梁山要麼就得高價買糧,要麼就得到遠處劫掠,到遠處劫掠,就又回到剛才的問題,梁山武將的能力固然不錯,可是小嘍啰就是一幫烏合之眾,野地浪戰打順風仗,他們戰鬥力非常強,但是攻城戰和撤退戰都不行,而這兩種戰鬥是遠離梁山劫掠時不可避免的,總是這樣冒險出擊,遲早有吃敗仗的時候。
那麼,梁山就只能用割據州縣、徵收賦稅來解決財政問題了。徵稅也是個技術活,除了蔣敬有可能懂之外,估計其他一百零七個人對徵稅都是兩眼一抹黑,必須利用大宋原有的基層組織,稅收效率不可能高,還會導致民怨沸騰。這樣是不可能積累起足以和大宋抗衡的財富的,沒有錢,這仗也就沒法打了。
一旦開始建立政權,很多問題就都會暴露出來了,首先是天罡地煞的排名要崩潰。比如說劉唐、李逵、史進、穆弘、三阮、張橫、二解這些人,砍人或許很厲害,但是要是讓他們獨當一面,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不要說和黃信、孫立、宣贊、郝思文、韓滔、彭玘、單廷圭、魏定國、裴宣這些人沒法比,就是李雲、蔡福恐怕也比他們強。假如黃河決口了,需要一個人來主管水利建設,該選董平還是陶宗旺?在東京要設一個情報站,這個總負責人應該派戴宗還是朱貴?這些問題都會造成很大的麻煩。蛋糕越大,分不平均的問題就越明顯。內部可能會產生分歧,一些特別想回到朝廷懷抱的人,比如說呼延灼、楊志、徐寧,就有可能受到朝廷的誘降。在這個時候,又像前面說的那樣攻城攻不下來,經濟問題解決不了,那梁山離滅亡就不遠了。
「……這本書就好在投降,作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毛澤東
宋江力排眾議,投降宋徽宗的時候,梁山一百零八好漢的結局已經決定了。
一個農民起義的領導,滿腦子想著忠義,可以說,在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的時候,梁山泊的命運已經滑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梁山好漢為什麼會上梁山?北宋末年,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極其尖銳,官僚與地主同流合污,欺壓百姓。
林沖,原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因妻子被高衙內看中,多次受陷害,被逼上梁山。
不過,初次看《水滸》發現一百零八將多是遊俠草寇造反,可是再次看時我發現,梁山故事不僅僅是一百零八個人那麼簡單。一百零八個人後面的理論是極其強大的,數萬的農民起義軍,數百萬的人口,這不僅僅是一個省內的起義。被逼上梁山的好漢們多是殺了人、劫了財,那麼更多的農民被地主剝奪了農田成為了佃農又有多少人呢?梁山的力量是不可小覷的,它代表的是廣大被剝削的佃農的根本利益,是千百年來農民的最深處理想的具象化。這是宋王朝所懼怕的,他們懼怕農民奪走自己的土地、財產。
可是,農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宋王朝難以從外部擊潰他們,於是由於時代的局限性,等級制無處不在,統治階級從領導者開始分化瓦解,借用宋江等占絕對優勢的忠君思想,使得領導者出現了極大的分歧,直接導致了梁山的崩潰。
此外,馬鋼憲法的實踐,使得梁山「解體」,成為了宋江的獨立王國,成為了宋江的一言堂,官僚主義盛行,事無大小都是宋江說了算。
所以做一個總結:
梁山的失敗是必然的,其原因如下幾點:
1.內部投降派是主要矛盾
2.馬鋼憲法的固化
3.沒有使起義農民有充分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
4.對於封建統治區的工作並不重視
5.封建忠君思想根深蒂固
修正主義是自己走的,但本質上是兩條路線的鬥爭。
一直對《水滸傳》是「北宋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史詩」的評價有些看法:一是因為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全都是城市裡的小有產者、低級官員、低級文人、武將還有地主階級,至於士兵也幾乎全都是各地投靠來的強人,並沒有寫到多少不堪剝削而上山扯旗造反的佃農莊戶。二是因為梁山眾的願望和農民起義軍們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社會的願望不同,梁山眾人的願望: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花樣穿琳羅、論秤分金銀——和農民起義有啥關係?怎麼看都是一群無政府主義者……
既然不是農民起義,那麼梁山泊的結局也不算失敗了。
整個故事該是這樣的:北宋末年天下太平,山東地區,一群在無政府主義者們因為各種生活不順、有的還犯了罪,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生活或者為逃脫被問斬的命運他們一個個上了梁山。梁山眾上山後在梁山上搞起了生產自救,開荒、伐木、種糧食、捕魚,沒事還搶劫一下過往客商發些橫財,但隨著山上同志越來越多,梁山成了大山寨,眾人發現無論如何梁山的產出都還是不夠他們過逍遙無憂的日子,於是在領導集團的帶領下他們精簡管理了機構、提高行了政效率,然後大軍下山攻打了幾個莊子、奪取農莊控制權、洗劫了莊戶的財物。
在拿下樑山周圍一些地區的控制權後梁山的收支總量總算可以勉強平衡了,頭領們也很開心,真正過了一段無政府主義的好日子,賞花賞雪賞月亮、天天喝酒、出遊,一高興還帶著兄弟們下山給人平平事,日子很愜意。
但此時他們的行為又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朝廷發現一股無政府武裝佔了山東方圓幾百里的土地,使得附近州縣稅收困難,稅糧無法安全運往集散地,官府的正常運轉都無法保證,而且這伙無政府武裝還侵州略府,干擾普通百姓的生產生活。這怎麼看都是要剿滅的啊!於是朝廷開始出兵圍剿梁山勢力了。
朝廷的大兵圍剿很快打破了梁山自給自足的脆弱平衡——真像征田虎征王慶那麼征,梁山能保住自己嗎?人家是正經有州有城的分離份子,有稅收有錢糧,是個小政府,梁山是什麼?——不過一座山幾個村子而已。
其實梁山的最高領導層早就統一了認識,他們很早就知道這種佔山為王的日子過不長久,最後不是走上自立為王的道路就是受招安投降,對於如此勉強平衡的梁山來說自立為王又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只有投降了。
於是梁山眾馬上計議起來,先是精心打出幾場漂亮戰展現實力,之後又聯絡上了朝廷里的招撫派,最終得以在理想的招安條件下對北宋朝廷表示了臣服。
這就是前八十回的故事了……
所以為什麼梁山不能一直過無政府主義的快樂日子呢?因為他們的快樂日子嚴重損害了宋王朝的利益,而梁山的經濟和統治又十分脆弱,使他們無法在朝廷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長期保持穩定。所以他們只能也只會被招安。
在落後的生產條件下無政府主義行不通,一個建立在很低的生產力上的平均分配社會註定十分脆弱。所以梁山眾們雖是一群嚮往山野間絕對自由的理想主義者了,但在客觀條件約束下,最後他們的結局還是得回到現實來。
你去看看宋代以前的的農民起義。
大楚興,陳勝王。
赤眉綠林,新市下江,光武中興。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天補平均大將軍
乞活軍
名不正言不順,歷史的進程還沒到,造什麼反?李逵,阮家兄弟那樣的無政府主義者可奪不了鳥位。
造不了反,你又去嘯聚山林,不就是土匪么?
自古以來,土匪的結果無非要麼被招安,要麼被清剿,沒有例外――好漢們再厲害,也有老的一天,何況梁山好漢並沒有那麼厲害。
宋江這時候不想著辦法去招安,最後不就是方臘了么?1.脫離群眾
2.向封建官僚勢力妥協投降
3.無具備歷史進步意義的鬥爭方向
4.無優秀的領導人
5.鬥爭思維過於簡單,鬥爭智慧嚴重不足
我很奇怪,哪來這麼多幻想流回答?
人家問的是「水滸傳」,不是歷史上那個宋江三十六人團伙。既然是水滸傳,那就必須以水滸傳原著設定作為回答依據。一個個都拿歷史說事是什麼鬼?
《水滸傳》中寫的那個梁山軍有沒有能力把大宋朝廷推翻?我認為按照原著的設定是有的。為什麼呢?我們來看原著中對梁山軍戰鬥力的設定和梁山朝廷兩軍的戰績對比。
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後,宋朝正規軍VS梁山軍正兒八經的大仗有兩回,就是童貫二打梁山和高太尉三打梁山。
童貫打梁山的部隊,原著是這樣描寫的:
話說樞密使童貫受了天子統軍大元帥之職,徑到樞密院中,便發調兵符驗,要撥東京管下八路軍州,各起軍一萬,就差本處兵馬都監統率;又於京師御林軍內選點二萬,守護中軍。樞密院下一應事務,盡委副樞密使掌管。御營中選兩員良將,為左羽右翼。
後面還有一段對堂堂大軍裝備精良、軍勢軍威的描寫就不引了。京師直轄的八路軍州+御林軍中揀選的精兵一共十萬,中軍主將是御前飛龍大將和御前飛虎大將。這個配置妥妥的中央軍好么!
戰役過程:
梁山軍五虎八彪的精銳盡出,擺九宮八卦陣直接與童貫大軍對峙。童貫看了梁山軍軍容被嚇了一跳,說:「可知但來此間收捕的官軍,便大敗而回,原來如此利害!」。要知道童貫可不是飯桶,人家也是帶過兵打過大仗的。
雙方斗將,梁山完勝。
接著董平和索超按耐不住,帶領本部軍馬直接衝突童貫本陣。「殺得童貫三軍人馬大敗虧輸,星落雲散,七損八傷。軍士拋金棄鼓,撇戟丟槍,覓子尋爺,呼兄喚弟,折了萬餘人馬,退三十里外扎住」
梁山軍兩支軍馬就敢正面攻擊童貫大軍本陣,而且還殺得官軍屁滾尿流,一陣就折了上萬人馬...這就是所謂雷公打豆腐吧!很難想像朝廷有多少部隊夠梁山軍這樣艹
後面梁山軍十面埋伏,馬步軍各頭領花式吊打童貫大軍,童貫敗回濟州,一路被梁山軍各種截殺,將領死了一堆,主將之一的酆美被梁山軍活捉。
接著是高太尉征梁山。他的部隊原著是這樣描寫的:
前者有十節度使,多曾與國家建功,或征鬼方,或伐西夏並金、遼等處,武藝精熟,請降鈞帖,差撥為將。蔡太師依允,便發十道札付文書,仰各部領所屬精兵一萬,前赴濟州取齊,聽候調用。十個節度使非同小可,每人領軍一萬,剋期並進。
另外還有建康府水軍+御林軍三萬,共十三萬大軍。
看見沒有?又是征鬼方,又是打西夏,又是伐遼伐金,妥妥的百戰精兵。
戰役過程:
董平和張清遭遇王文德的部隊,小勝一陣。
官軍與梁山軍對陣,董平斗將被冷箭射傷,官軍趁機殺到水泊邊。
梁山水軍攻擊官軍水軍,官軍大敗。高太尉下令退兵,梁山軍趁機掩殺,官軍水軍艦船全滅。
第二天對圓陣勢,雙方斗將,梁山勝,趁機向官軍本陣掩殺過去,官軍陣勢被衝動,高太尉退兵。
高太尉重新組織水軍和梁山水軍大戰,梁山用火攻,官軍大敗。梁山軍掩殺過去,高太尉逃回濟州,折了大半人馬。
高太尉假招安想趁機消滅宋江帶來聽詔的幾百人,宋江撤退,結果追擊的官軍被宋江接應部隊殺得大敗。
朝廷調御林軍馬兩千增援高太尉。梁山軍在船廠放火,張清帶五百騎兵小勝一陣,
高太尉用海鰍船大軍全面進攻,被張順的水軍鑿沉了船,大敗,高太尉被活捉。
盧俊義在旱路用伏兵大敗官軍。官軍潰退回濟州。
總結這兩場戰役可以看出梁山軍水軍吊打官軍水軍這不用說了,梁山陸軍大兵團野戰,正面攻擊和沖陣的戰鬥力也極強,只要突擊過去,甭管是多少官軍幾乎就沒一次能擋住的,被梁山突擊一次就能損失上萬官軍。前面還有人說梁山軍只能打順風仗...我也是無語...如果這樣的梁山軍叫只能打順風仗的話,一衝就敗的官軍,哦,還是精銳部隊不知道該叫個什麼?
而且梁山軍各種誘敵、埋伏、火攻的計策都6得飛起。雖然童貫和高太尉帶的都是精銳部隊,但是戰鬥力跟梁山軍相比真的乏善可陳,剛正面剛不過、玩計謀玩不過、水軍被完秒、追擊戰被反殺、一觸即潰,長期處於被吊打的境地。
更別說後面征遼,梁山一軍直接就把遼國給滅國了,遼國皇帝都被抓了(記錯了,是遼國皇帝御駕親征被梁山軍艹翻,但是沒被抓)....遼國軍事實力可是比宋強的,之前也有寫宋朝官軍征過遼,但是卻並沒有把遼國滅掉的能力,然後就被梁山軍給滅了...這不是啪啪打官軍的臉么?這樣的戰績你說梁山軍戰鬥力不夠滅宋?簡直不信服。
========================================================================
那麼為什麼最後還是受招安然後失敗了呢?
我覺得只要是看過水滸傳原著的人都可以看出來。首先領導人宋江並沒有多少反朝廷反大宋皇帝的慾望,前期他還有點「恰如猛虎卧荒丘,潛伏爪牙忍受」的野心,而大聚義之後他就是一心巴望著招安的了。從替天行道這個綱領性口號也可以看出來。其實這個口號在邏輯上就有問題,什麼叫替天?天就是天子,就是皇權。天子在位,皇權在握,為什麼需要你一個造反勢力去替他行使權力呢?真的要「替」的話,那隻能是【替代】,但是宋江毫無憑他手下這支梁山軍去改朝換代的慾望,甚至每次李逵大喊「殺到東京,奪了鳥位」的時候,他都立刻呵斥阻止李逵。
再一個但凡官軍出身的頭領幾乎都贊同招安,而大部分頭領則屬於招安可不招安亦可的中間派,真正鐵杆反招安的幾乎沒有。別看李逵喊得凶,只要宋江開了口他就只會聽宋江的,最多發幾句牢騷,就算是武松也曾向宋江表示受要招安後如何如何。就整個領導層來說,反宋的聲音極其微弱。俗話說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就是這麼一回事。
至於其他的什麼後勤啊,內政啊,那都屬於技術性問題,並不能動搖根本。要知道作者給梁山的設定是「八百里梁山泊」!大家可以換算到現代距離單位後在百度地圖上量一量方圓八百里的梁山泊管轄區有多大。再一個,根據後來征遼和征方臘來看,梁山的作戰部隊總共大約有十萬左右。要知道脫產的十萬戰兵在古代已經是比較龐大的一支隊伍了。而且還能餵飽這麼多精銳部隊,還有比較不錯的武器裝備、戰馬牲畜,這顯然是作者給梁山開的官方外掛,就不必讀者操心了。
從人才角度說,藉助自導自演的神話傳言碑刻的108個坑108個蘿蔔,前期能唬住人;後期打仗不停死人(打完方臘就死的差不多了),又沒有新鮮血液進來(有幾個試圖進來被李逵砍死了),必然人才凋零,藥丸。
從造反角度說,水泊沒有很好的願景(建立新中國),也就是沒有情懷;又沒有遠期戰略如論持久戰、搬掉三座大山,也就是沒有施政綱領。草寇一般,藥丸。
從組織角度說,哥們義氣結合而嘯聚山林的烏合之眾,遲早被組織+宣傳+書記這種嚴密的組織打敗,甚至不如八旗,藥丸。
從經濟角度說。不置產業,光靠打劫附近州縣並不能持久,趕不上佔地搞土改、種鴉片、發紙幣的,藥丸。
從人民角度說,水泊既不弔民伐罪(大宋好歹比草寇更文明法治),又不能完成驅除韃虜版圖一統,藥丸。
…話分兩層說,先說為何詔安、後說為何失敗。
梁山好漢最終接受詔安的原因書裡面寫很清楚了,是扛把子?宋江不斷引導的結果。
宋江之所以青睞詔安,書裡面寫很清楚了,他一開始就不想上梁山。
不想上梁山的原因,書裡面交待了宋江之前是鄆城縣押司。級別不起眼,權力(影響力)非常大。
縣令大人任期到了流水似的換,宋公明哥哥可是現管。公文經他手,縣令的意志要靠他去貫徹,甚至於還得找他協調著辦。
同時宋江家族還是當地土豪,有個宋家莊作為經濟後盾和他開展社交的核心依靠。因此宋江利用公、私兩重優勢在江湖上廣施仁義,人稱「及時雨」。(這種人直到今天都有很多)。
就說宋江在生辰綱事件上的表現吧。
晁蓋們智劫生辰綱犯了事,躲到宋江的地皮上。宋江可以幫助窩藏這股頭號通緝犯,並且在官府偵破即將逮捕的時候居然可以提前得到絕密消息去通知晁蓋,宋江在當地的影響力可見其一。
晁蓋們有驚無險地跑到梁山,是因為連宋江大哥都罩不住、說明只有跑到三不管的地帶才安全,說小了是佔山為王當草寇,說大了就是扯旗造反才能有機會活下來。由此反襯宋江在當地就是晁蓋們心中能想到最牛逼的朋友,宋江影響力可見其二。
安頓好以後晁蓋派遣赤發鬼劉唐給宋江送金條,宋江以自己以及兩個公安弟兄都家私頗豐為理由拒絕,您想到了什麼?這比我爸是李剛牛逼多了吧。
隨後宋江酒後誤殺小老婆閻婆惜,被抓了把柄,最初選擇逃亡,縣裡的公安居然有意不抓、縱容逃跑。回頭宋江覺得自己亡命天涯不是個事,決定自首,為什麼?家大業大放不下,也沒必要。自首以後也不過就是個刺配,還選好了江州,去了以後還有人照應,還能悠哉悠哉過日子。一條命案就這麼揭過去了,宋江的影響力可見其三。
以宋江在書中的設定來說,只要活在體制內,違法犯罪不留把柄的情況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鄆城縣),還有產業、有油水、有行政資源、黑白兩道通吃,想有預謀有準備地偷偷弄死個把人簡直不要太容易。甚至都沒有必要。
同時,宋江還有一整個家族需要兼顧。這些都決定了他的階級成分同梁山那幫原生態好漢的不同。對宋江來說,即使上了梁山,唯有繼續想辦法回到體制內,才算如魚得水回歸自然。
————————
再來看為何詔安後會失敗。
書中梁山108好漢完全體模式下,隊伍成員大致分這麼幾個大類:
1、原生態好漢,來源主要是北宋的社會流氓。他們不事生產,以偷雞摸狗打家劫舍收保護費或者受江湖老大資助為生。這夥人只求快意人生,故而反對詔安,其實並無清晰的人生目標。
2、因各種意外不容於主流社會的江湖大哥,是第一類人的主要資助者。他們有一定的經濟地位和社會資源,上梁山是為了避禍,也有人是為了實現野心。這類人在晁蓋犧牲前後逐漸統一到扛把子宋江的詔安路線上去,但一開始的訴求各有不同。
3、宋江為實現目標而擴大梁山隊伍的過程中賺上山來的原體制內軍官。這夥人通常都是被逼到走投無路了才投靠(投降)梁山,本質上他們跟宋江是一個成分屬性,人生目標也大致想同。
————————
好,現在可以講清楚原因了。
宋江和第三類好漢的全部都屬於書中描寫那個北宋社會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因為各種意外被迫來到梁山,梁山也許很自由、但是總歸不如主流社會安逸,同時也不可持續發展(代代相續)。對他們來說儘快回到體制內過他們本來的日子才是王道。這裡面不包括豹子頭林沖(因為他的家人全死光光了,得罪的還是國家級領導人高俅高太尉)。
而第二類人,那些江湖大哥們,通常跟宋江們的成分近似,除個別有野心的(晁蓋)以外,訴求也與宋江們類似,如盧俊義等。後期如魯智深等表面上抵制宋江大哥的詔安路線,但實際與他的成分屬性並不絕對矛盾,因而抵制活動並不積極。
第一類人,他們既無組織能力、又無經濟基礎,初始創業資金那十萬貫生辰綱、它的可持續運作還得依靠江湖大哥們的操作。同時,第一類人還並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往小說根本沒有人生規劃、往大說根本沒有革命綱領。就是一幫烏合之眾,全靠江湖大哥們組織才有威力。
書中寫的晁蓋,影響力顯然不如宋江,所以搶劫生辰綱以後才躲到宋江那裡去。他的影響力實在太弱,後來上了梁山還差點被王倫給乾死。多虧林沖冷不丁發難,才得以佔山為王。這也就不奇怪晁蓋後面會死纏著宋江不放、非得宋江上山了。
諮詢不發達的古代,就是造反也得拉社會名流入伙,否則根本得不到社會關注、也就更不利於擴大隊伍。比如我們熟悉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義軍最後找了俘虜黎元洪出來當都督。
所以晁蓋能找到的大佬就是宋江,而宋江之所以有能力是因為他的屬性造就,而宋江的屬性又決定了他大概率會走上詔安這條回歸體制之路。為了要擴大隊伍抵禦朝廷圍剿(實現晁蓋佔山為王路線),必然需要拉職業軍人入伙。這幫人上山得越多、宋江的詔安路線得到的支持力度越大。相對應的,其他江湖大佬的不同聲音、得到的支持就相對越少。
看到矛盾所在了嗎?晁蓋路線執行力度越大、按當時的情況最終就會離他預期的目標越遠。
如果「原?扛把子」晁蓋不死,憑他的身份那最後還未必能統一意見去詔安,結果作者把晁蓋給寫死了。。。
——————
再來看詔安後為什麼失敗。這裡有偶然性。
首先不是所有人都沒得到好處,最起碼書中還是有大量好漢安度晚年的。
宋江主要是拿捏不準一個「度」。梁山團隊對於北宋朝廷來說如果破壞力小了,那高太尉們只會派一次又一次的官軍圍剿根本不會詔安;如果破壞力太大,那朝廷可能顧忌詔安後尾大不掉、遲早要收拾領頭的具有組織力的江湖大哥。
關於這個「度」,宋江的判斷是一個值A,高太尉們的判斷是另一個值B,A不一定等於B。書裡面的結局就是宋江自己大概覺得剛剛好,而朝廷覺得需要剪除之。
其實這也可能是宋江料想的結局之一,畢竟他成功上岸洗白了自己和整個家族,最重要的是朝廷也不大可能冠冕堂皇進行清洗,所以包括他自己在內的江湖大哥們被毒死、好歹還能活下來大部分好漢融入主流社會甚至可以根據個人意願擁有體制內身份。同時宋江家族得以保全。因此宋江發現自己中毒以後必須確保「悄無聲息地去死」,那麼他身邊最有可能鬧事的忠心的李逵,就必須陪他一起去死了。摸著良心說,打架驍勇善戰的都沒那麼多,更別說在戰場驍勇善戰的就更少了。
第一,招安是宋江的「抗朝廷統一戰線」。
沒有招安這個路線,梁山始終是小打小鬧,大批的精英根本不會上山。
沒有勢力,朝廷就會拿大軍慢慢磨死梁山。就算朝廷磨不死,其他實力強大的農民軍也會弄死梁山。
無非就是「其他人招安後乾死梁山」或者朱元璋陳友諒式的互相火併弄死。
第二,要做官,殺人放火受招安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很多人都使用過。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
古代中國文化的正統就是忠義,宋江之於梁山泊的意義,就如同唐僧之於孫悟空的意義。
看起來是個嘮嘮叨叨沒什麼本事的老大,但實際是指導著一幫妖魔鬼怪們走向正途的人。
至於宋徽宗不能用人,導致梁山好漢式的能戰之輩下場凄慘,之後的對外作戰也是一塌糊塗,那是朝廷的問題。
所以,梁山真的失敗了嗎?
之前是打家劫舍,殺人如麻的強盜,宋江上山之後開始替天行道,走正義路線。
最終以忠臣烈士作結局,為百姓傳頌,這是失敗?
這個是時代壓制。
抱歉,這是小說,不是歷史。失敗就是作者的意思啊。如果成功了那不就改變真正的歷史了么。
別噴我,我不懂文學,也對歷史沒有研究,就是個知乎小白的回答。
瀉藥。關於梁山泊,他們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政治。
啥叫沒有政治呢,就是梁山好漢,軍官警察出身的不少,但政治上有點經驗的,就一個宋江做過押司,相當於一個縣府辦主任。
因為沒有政治人才,他們沒有方向。他們沒有什麼政治口號和訴求號召社會,上梁山的要麼成了通緝犯無處藏身,要麼貪圖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要麼戰敗被俘苟且偷生。
因為沒有政治人才,他們也沒有根據地。無法佔領一個地方進行治理,哪怕一個莊子都不行,別說州縣,這樣他們只有梁山這個巢穴,沒有任何根據地。
因為沒有政治人才,他們沒有政治前景。說到底,他們只能混著,靠打劫苟且偷生,出路在哪,茫然不知。比較起來,也只有爭取詔安一條路好走。
比較起來,梁山好漢比方臘差多了,方臘有宗教來號召,佔領一塊地方建立根據地,有取代大宋的政治野望,梁山卻什麼也沒有。
梁山上反對詔安,要麼就是李逵那樣希望無憂無慮過下去,要麼魯智深那樣不願被沾染,也有些人希望詔安的價碼能更高一點。但除了詔安,今後的出路在哪裡,他們誰也答不上來。水滸里的宋江跟歷史上的朱溫,陸榮廷,張作霖比,也差了不少。詔安之後怎麼辦,他也不知道,甚至連養寇自重的套路都不懂。
梁山好漢跟羅賓漢有點相像,電視劇里羅賓漢說為Justice for God,梁山說替天行道。羅賓漢說For kings and brothers,梁山說忠義。羅賓漢擁護獅心王理查,反對約翰王子和姦臣們,梁山反貪官不反皇帝。所以他們的結局也相似。羅賓漢被奸臣陷害落草為寇,後來理查回歸,受了詔安,但最後羅賓漢還是被奸臣害死了。
這不就屬於創業公司被收購了嘛,部分創始人可能還挺開心的。
因為梁山的指導思想其實就是山大王那套,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根本就不想真的造反奪國。
所以在水滸傳里看到的就是梁山軍隊如何如何強,水寨如何如何嚴密,各路頭領如何如何英勇善戰。喊著替天行道,但最多也就是打破州府時順便把糧倉里的糧食分掉,從來沒到看到過梁山真正搞過經濟生產,也沒見過梁山主動的有組織的拉攏民心。
難道有人真以為梁山那個草台班子能捍動趙家天下?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制度至關重要。當具有一定先進性的思想要變成了紙張,才能讓一個越來越龐大的集團能夠健康地發展。即便綱領存在那麼一些不合理性,也可以在發展的進程中逐一修正。
有了綱領去指引領導者的行為和決策,才有成功的可能。
靠兄弟情誼來維持推動,人性中的非理性始終佔了上風。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如果說東漢以強亡的話,北宋則是把強者的架子維持到最後一刻
至少在宋江看來,北宋還是無法取而代之的
並且宋江的班底比起劉備的班底還是有不小的差距(不考慮時代差距和法術的話),劉備集團中關羽是武將之首,宋江集團中關勝是武將之首,關勝是個啥水平?
還有很多地煞(以及某些天罡,沒錯,楊雄解珍解寶,說你們呢)更是裴元紹、鮑隆、陳應級別的(還有很多應該是岑璧級別的)
其實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在水滸傳中並沒有怎麼交代,就是梁山的後勤,那麼多人的吃飯問題該如何解決(而且肉和酒的消費應該不少),光靠打劫難啃的城市並不能獲益多少,打劫落單的客商又是杯水車薪,我估計還是得向周圍的村鎮索取,但這不是長久之計,久而久之梁山泊會越來越不得人心,宋江急著招安可能也有這樣的原因,招安猶能成為朝廷忠犬,不招安連義賊都做不成
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沒抱好大腿。
梁山的失敗也可以說是小知識分子,小吏在體制內玩不過高官知識分子,政治流氓。從梁山打破朝廷幾次征討來看,其野戰能力,尤其是水戰時遠高於宋軍普通水平的,當然北宋的精銳其實主要在西北,假如把魯提轄的老上司給調來,梁山很難說撐不撐得住。
但是宋江等人進入了體制內,在這個領域他們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玩規則下的遊戲遠不如高俅,蔡京,童貫。後者直接把他們分散開來,各個擊破,他們連反擊的能力都沒有,當然事先他們也沒有基本的警惕。
宋江他們忘記了首先他們和蔡京,高俅他們有仇,就算你不去報,可是高俅他們信嗎?他們肯定是把禍患消滅在未發,所以梁山和,蔡,高等人的矛盾是尖銳的不可避免的,而且梁山的口號是什麼??替天行道啊,梁山人號稱自己被逼上梁山就是因為奸臣,而白虎堂,鬧江州,破高唐,攻大名,哪個不是和姦臣們有直接衝突的?但是宋江等人進入體制內之後就放棄了這桿旗幟,就懈怠了,彷彿做官了一切就完事了?
而梁山本身是一個先對緊密的軍事集團,手下的人只服宋江一個人,這樣一個有暴力能力的集團,宋徽宗能放心???在這種情況下只能一方面表示出對宋徽宗的絕對忠誠,一方面找一個大腿好好抱住,畢竟在朝廷宋江等人的根基幾乎沒有,所以只能抱大腿。
河南開封到山東梁山,二百來公里;
頑抗的話遲早被團滅;
招安才是唯一的出路!
前提是梁山所處的歷史階段不對,老百姓普遍還沒到吃了上頓沒下頓,過了今天沒明天的地步,那麼他們就不會冒險站你的隊去博一把。那麼在這個前提下,梁山就拿不到大義,只能是「寇」,本來也就沒什麼前途可言。
打出「替天行道」的名號,是梁山的現實條件下能夠走的最好的棋,爭取到了最大程度的「大義」,為自己爭取最廣泛的支持和凝聚力。類似於「清君側」這種。
但是一利一弊,同時也就造成了被「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內部就會被撕裂,形成不同的思路、價值觀的派系。梁山和朝廷的實力差距越大,這種內部撕裂就越大。
這種撕裂一般在走下坡路的時候就會自然暴露出來。宋江的罵名其實有點冤,他的矛盾是,如果在梁山鼎盛的時候投降,雖然能賣個好價,但是就容易被罵成叛徒;不想擔這個罵名很簡單,打幾個敗仗就好了,但是價錢就上不去了。
總之,梁山並沒有什麼下什麼臭棋漏步,但是就這麼輸了,要不怎麼說是悲劇呢。
最大也是最常見的悲劇,就是無可奈何。
推薦閱讀:
※寶玉對賈府的衰落到底有沒有感覺?
※李商隱的無題詩該做怎樣的認識最為實際?
※寶玉是更喜歡襲人還是晴雯?
※你心中的「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應該是怎麼被蘇軾唱出來的?
※有什麼關於及時行樂的句子,比如花開堪折直須折,人生得意須盡歡,今朝有酒今朝醉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