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告訴我真正的書法是什麼!?
何謂「魏晉筆法」? ,歷經千年的傳承,書法真正的「筆法」是否已經失傳?書法到底有多少種筆法?能否介紹一下?
為何說「唐中葉以後,書道下衰」?
有言「魏晉筆法」是現今人少用的「絞鋒」,是否屬實? 執筆法究竟有多少種?書法中的「俗氣」是什麼,怎麼看?
怎麼辨別江湖體?
生宣和純羊毫的發明徹底改變了書法和中國畫的發展走向,這究竟是進步還是錯誤?
能不能推薦一些關於書法理論方面的書籍?
望各位前輩高人賜教!
謝謝題主不遺餘力的邀請。
我不回答了。因為我覺得回答的意義不大。
推薦可以看的理論書
邱振中《書法》沃興華《中國書法史》白謙慎《與古為徒和娟娟髮屋》《傅山的世界》。《藝術的故事》《現代藝術的故事》。不推薦陳振濂。謝邀,斗膽一答吧。
題主這段文字里問的這些問題,我初學的時候也很喜歡問。已經不少朋友進行了解答,我就不多說了。多看法帖,多讀書,多領悟,有個幾年也差不多能懂了吧。我只想說說對於本題的看法。水平所限,我就說大白話吧。
首先我們要問什麼是書法。同樣是寫字,書法和書寫到底區別在哪?我認為,當書寫者在書寫時,無論是帶有主觀或者客觀的審美意味時,就是書法了。沒錯,誰都可以寫書法。
什麼是真正的書法?
從表面上看,書法無外乎看筆力和才情。什麼是筆力,大家可以看看這幅字:
我看了很久,這是一副純靠筆力就能打動我的字。如果把有力的筆畫想像成鋼筋的話,那應該是充滿了力量感的。力自何而來?可以參悟一下古人說的力透紙背是什麼意思。我們的書法就是通過筆毫把周身肌肉發出的力量灌注在紙上,我們欣賞書法時,也需要想像書者在書寫時的那種發力感。書寫的發力,不在乎力大,在乎沉與穩。
以前我總是看不上文徵明這一路的,覺得也就力道足而矣。後來漸漸明白,才情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有,但力道是可以後天努力去練的。試著臨了幾個文徵明的字,發現連影都沒怎麼摸到,方知光是力道這一項要練好也是相當的不易。
才情又是什麼?大抵包含結字感,章法感這麼些意思,說到底就是法度之內的想像力,沉著又痛快。
這個字是我最喜歡的王字之一了。這種尺牘里隨手寫成的字,最體現性情。無拘無束的狀態下,想像力盡情地揮灑。所謂天縱奇才,就是能想出別人想不出來的寫法,而且不出法度又隨心所欲。甚至同一個字,可以換多種寫法,但仍然能看出是同一種風格。比如蘭亭序的之字,多寶塔的之字。
退而求其次,我們說韻味。
再次回歸書法的本質,我認為書法就是個人的表達。書法是一種語言。每個人的書法都無可辯駁得附帶上了書寫者個人的審美,情趣以及腹中才學。
有人覺得這麼說太玄,那我舉個例子吧。
避免公眾影響,上面這幅字,我就不點名是誰了。這種字,一股子渾濁的江湖氣之氣撲面而來。說實話,現在市面上大量的是這種字,遍布各種小企業家的會議室內。這哥們還自己給自己取了個雅號,說出來絕對讓你噴飯。我向毛主席保證,歷代書家聽了估計都壓不住棺材板。
有人問,什麼是江湖氣。江湖氣,歸根結底還是臨帖少。帖沒臨過幾個,就老想創新。拿起大筆亂揮幾下,美其名曰氣勢。仔細一看,滿篇敗筆,且筆筆無出處。延伸開來還有各種老幹部體,甚至雜耍體。
沒文化的人是寫不出韻味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書法不過是小道而已。既然書法只是你表達自己的方式,形式能高於內容嗎?當然不能。更重要的是,書寫者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要知道,只要一動筆,你讀過的帖,領悟的東西,是否是投機取巧的心態,在行家眼裡,都一覽無餘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了,用什麼紙,用什麼筆,用什麼執筆法,其實都沒有那麼重要了。
字就像眼睛,透露著書寫者的過往。書法本身不在於技,而在乎內里。
從書法的角度看,現代人即幸運而又可憐。幸運在唾手可得遍地都是的字帖,要知道古人可是沒有這麼好的印刷術的。古人拿到一個好拓本是非常珍惜的。可憐又在於一種迷茫,無從下筆的迷茫,好像能寫的都被古人寫完了。無論是現代繪畫,音樂都存在這種現象。撕個紙也叫音樂,白板也敢叫繪畫。現代人實在是不知道這麼寫,怎麼畫。學院里的人開始搞行為藝術,江湖草莽也有文化自信了,但如此書法已經難以再感動人。因為這根本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書聖云: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現在還適用嗎?後人是怎麼評價現在的書法,我會讓子孫燒紙告訴我。
以上胡說一氣,諸位見笑了。雖然我答了這個問題,我也不認為我也就真懂了什麼是書法。畢竟,懂的越多才越覺得自己無知。
很感謝你的邀請,讓我回答我本專業的問題。看了一下你的提問,包含了五個問題。針對這五個問題,我來進行我的解答。(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
1,魏晉筆法,所謂魏晉筆法,就是以二王一系的書法用筆方法。這個問題在七卷本書法史的《魏晉南北朝卷》中已經進行了較為完備的解釋,後人也在對它進行著不同的闡釋和解讀。本身二王一系列的書作保存或者後人構摹的範本都很多。我們也可以從這些遺存中感受正宗的魏晉筆法。諸如《中國書法全集》中的《王羲之卷》,《王獻之卷》,宋以後的刻帖也收錄的是二王一系的書法作品,宋本的《澄清堂帖》更是全部是二王的書法。由此以至於明清無論官家或是私家刻帖都是以二王一係為宗,再進行時人的添加。為什麼是二王,憑什麼是二王代表了魏晉筆法,甚至是整個書法史的正統地位?眾所周知,20世紀以來出土了大量的墨跡簡牘,其中一些正是王羲之時期的。那憑什麼他們就不能代表魏晉筆法呢。退一步講,撼動二王代表的魏晉筆法的正統地位呢?這裡面除了他們出土時間較晚,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便是如華人德先生在對碑和帖進行分類時,受到清代蘇州葉昌熾《語石》的啟發,凡是非名家的叫碑,名家的才能叫帖。這裡我不想過多的牽扯碑帖之爭。我們回到剛才的話題。同樣,新出土的那些魏晉殘紙墨跡,就是非名家的。由此人們也不把它當成魏晉筆法的正統。
2,唐中葉,書道下衰的問題。這裡我接著上邊的講,所謂魏晉筆法,肯定不是當時人這麼叫,把它提升到這麼高的地位。那是什麼時期呢,很明顯就是唐代初期。唐代早期有一位著名的宰相叫做馬周,他出身寒族。雖然有能力,但卻還是靠幫人寫文章才被賞識。唐代世族大家依舊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和擁有極大的影響力。那麼這一切是從哪裡繼承的呢?就是來源於東漢以後的魏晉南北朝。而東晉時,王家同樣是位高權重,極盛一時的世家大族,王羲之的身份自然不言而喻了。在書體上,伴隨著隸書的節省點畫,行書開始逐漸完善。而這一時經過鍾張衛等幾代代大師的努力,到了王羲之手裡。王羲之是有著絕世的才華的人,這一點必須佩服。因為歷史選擇了你,你也選擇了歷史。書聖的貢獻也正在於此。王羲之將行草書發揮到了盡善盡美的極致。而王獻之為了有自己的風格,改內擫為外拓,二人一古一妍。那好這種審美最為廣泛的接受者是誰呢?必然還是那些掌握著巨大權利的世家大族,受到一代代追捧。終於到了唐初,李世民李治二人樹立了以二王為首的魏晉筆法的正統地位。一旦正統確立,接下來便是努力去追尋。追尋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有人總結學習二王一系的經驗,法度的概念便強化起來。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科舉取士的制度誕生了,到了中唐一批寒門子弟上台,衝擊了世家大族的地位。這些寒族花在寫字上的功夫不然不如世家子弟多和方便,畢竟家學很重要。當時還出現了《干祿字書》的一些標準字體,為的就是服務這些考生們。可是一旦這些寒門子弟踏上試圖,在書法上也必然會衝擊世家大族眼中的正統魏晉筆法,當然他們中可能真有不懂書法只是寫的工整而已的人。當時人,發出「書道下衰」的慨嘆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徐康岩。針對他本人,我不做評價。聽了我剛才的敘述,我只想說明一個道理,魏晉筆法的核心精髓不在於筆法本身,更多的是當時一種文化身份的認同。請問在中國還有像王羲之或者謝氏等那樣的世家大族存在嗎?!如果沒有,我想我已經回答了你第三個問題。
四,藏鋒之說是否是謬語。不是,應為從書法的本體來講,它開始只是單純的書寫,並不代表什麼。是從蔡邕開始一代代書法家,理論家不斷給它賦予了更多的內涵。它才會有我們後人所說的「字如其人」等觀念。這也恰是中國哲學最為高明的一點,西方為什麼沒有書法藝術的重要原因。這裡我就不細說了。藏鋒,符合儒家和道家所講的含蓄內斂的精神,這是它的文化內涵。當然你可以不遵守,敦煌好多寫經就不藏鋒。但試問,剝去了書法的人文內核,書法還是書法嗎?!
五,關於絞轉的問題。這個問題恰如我所知的孫曉雲女士《書法有法》里所提到的捻管,和有人講求的運腕不用手指等等說法一樣。它只是你去追摹古人法書時的一種技巧或手段。沒有誰為正統誰為草寇之說。它所牽扯到的不僅是技法,也關乎到了毛筆,紙張,坐姿更重要的是審美等多方面的內容。
先苦練五年再講道理
我跟著網上視頻瞎練了三年九成宮,一直不得其門而入。直到偶然間看到了黃簡先生的視頻,茅塞頓開,很多以前的困惑都一下子清楚明白了。建議你看看黃簡先生的視頻課程。免費的。黃簡先生把一生所學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大家,能得多少,就看你造化了。現在我還是經常從頭開始看起。
書法是寫的,不是畫的。謝邀,有個說法:書法就是書寫的法則,主要包含筆法,結構和章法,甚至還有墨法。
個人覺得書法藝術就是在用筆來記敘文字的時候,夾雜了感情因素的筆法,結構和章法的統一。
書寫只是文字記載的工具,工具並沒有感情。古人留下的書寫字跡大多是在表述一件事情,要麼寫封信,寫首詩詞來表露心情,寫塊碑歌功頌德等等。這些都是有感情的文字,脫離了感情,乾癟癟的字即使具備法則,也是顯得俗氣的,當然稱不上藝術。但藝術也是建立在法則基礎之上的,現在所謂的江湖體至少是沒有法則的。
那麼什麼是法則呢?推薦看邱振中的《書法的七個問題》和黃簡的書法專業教程視頻。但我覺得法則應該越簡單自然越好,我們就是把法則想得太複雜了,反而抑制了感情的表達。
綜上所述,一派胡言。
謝邀,「真正的書法」概念其實有點拔高書法,書法出現並無任何藝術色彩,唯一目的就是實用,用簡練抽象的線條記事,相比之前的結繩,毫無疑問這是歷史的大幅進步,書法的藝術屬性是歷經千年,一代一代人賦予它的。
把單字寫清楚,把單字寫規範,把一堆字排列整齊,這是書法發展和成長的規律,書法的成長可以分幾個階段來看。
嬰兒期:商代甲骨文時期。如同初生嬰兒,五官可辨,四肢俱全。這時我們的文字已經初步成熟,雖然這個階段很多字依然很隨意(比如「春」,只要是由「日」,「屯」,「草」構成,不管三個部首如何排列,就算做「春」),畢竟大多數字的字形已經固定下來了。
少年期:漢隸是書法成長為少年,拿著嬰兒期的照片看成年的你,肯定無法確認這是同一個人,拿中學時代的照片看成年的你,大差不差。甲骨文之後,字形經過不斷的抽象化,符號化,簡化,到隸書階段,字形已經差不多完全固定,只要認識當前的繁體字,就可以無障礙閱讀漢隸記錄的簡牘、碑刻之類。
青年期:王羲之為代表的魏晉風度以及北魏碑刻。這個階段的書法和之後兩千年的書法沒有明顯區別,你拿二十歲的照片和三十歲的照片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成年期:唐楷。唐楷是書法的巔峰,在顏柳歐之前,書法一直是成長壯大的,顏柳歐之後,書法一路滑坡,後世無人跳出唐以前的窠臼,就像人類中年開始身體機能漸趨衰落。
人的美是多樣的,不同的人認可不同的偶像,書法其實也一樣,不同的人心儀不同的書法,各種偶像雖然長相身材不一樣,但基本規律還是有的,或身姿挺拔,精神煥發,或苗條婀娜,櫻口桃腮,即使你不喜歡范冰冰,也不會否認她算個美人,書法也有類似規律,風格流派再多,還是有共同點,至少要筆畫有力,結體合理吧。謝邀,題主的提問太多了,我總結了一下大概5點:
1,
有關「魏晉筆法」,可參見陳振濂所說:
到底什麼是魏晉筆法?
首先,是用筆皆多用筆尖刮擦,基本上少用「筆肚」,更不用「筆根」。
此外,在線條運行時皆取「釁扭」「裹束」「絞轉」之法,而決無「萬毫齊力」「平鋪紙上」的現象。
再者,在這幾種名帖中,線條外形呈「腰鼓型」「香蕉型」或非常規形狀的情況甚多,表現在「晉帖古法」中,許多線條用筆是豐富多變,而不僅僅是限於幾種固定不變的成法的 。
這是我目前找到比較完備的闡釋
從運筆、行筆,到線條的最終呈現上
猜想「魏晉筆法」的原貌
《傳授筆法人名》這篇文章大概講了
筆法由鍾繇開創
經過王羲之、王獻之、羊欣、王僧遷
一直到顏真卿、柳公權
筆法的傳授就結束了
所以蘇軾說:「自顏、柳氏後,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採風流掃地盡矣。」
今人對古人筆法心心念念不無道理
書藝的入門到精進,依賴老師的指點
觀摩現場的書寫尤其重要
不親眼所見,
其中的指腕揮運,停運技巧就無從模仿
史傳鍾繇為求得筆法
甚至盜墓求得《筆勢》
書法隨著時代更迭
展現屬於自己的風貌
但後來者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
揣測筆法的本來面目
2,至於「唐中葉以後,書道下衰」
這句話來自北宋黃伯思《東觀餘論》跋晚唐顏稷書靖居寺碑
"殊有楷法,唐中葉以後書道下衰之際,固弗多得。』
so,他在這裡尤其強調楷法
在唐中葉以後逐漸衰落
為何強調楷書?
我猜想一是篆書、隸書行筆較楷書簡單,優劣之分並非天壤之別
楷書行筆繁複,參差互現
北宋是行書大成的時代
宋四家等大都以行書勝
沒有太多寫楷書、隸書的心致
此時的楷書,與唐中葉以前相比高下立現
再加上筆法的失傳
同時代的歐陽修說「書之盛莫盛於唐,書之廢莫廢於今。」
3,有關書寫材料變化對書寫的影響
也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三兩句也說不清
(主要是自己還沒釐清)
4,怎樣辨別俗氣和「江湖體」?
不去辨別
多看歷代碑帖
多去博物館看真跡
好東西看多了
壞的自然不入法眼
哪還有空辨別這體那體
當然倘若遇到老師三兩句提點更好
常年出沒帝都展覽館博物館
歡迎一塊兒
5,至於書法理論相關書籍
以後在專欄里加上
手機碼字
有點累
借用一句話:你的問題在於讀書(練字)不多而想得太多。
挨個回答一下吧:什麼是真正的書法?中國有很多東西是確實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概念,比如「道」,「書」便是不可言傳。 字有筋骨、血脈,皮肉、神韻、脂澤、氣息,數者缺一不可。(
周星蓮《臨池管見》)所謂筋骨、血脈,皮肉、神韻、脂澤、氣息這些意象化的東西,只有深入練習以後才可以理解。
「魏晉筆法」 是否失傳? 真正的「筆法」是否已經失傳?
魏晉筆法,什麼是魏晉筆法?我們不曾見過,文獻也解釋得並不清楚。然而這並不是緊要的事情。啟功或者其他當代名家的視頻現在我們都可以看到,然而用同樣的姿勢同樣的運筆方式,我們能寫出他們那種味道的字嗎?執筆、運筆方法就那幾種(見韓方明《授筆要訣》),即使每一種都試上一遍,也用不了多長時間,但無論你用哪種姿勢,也寫不出大家的味道。
至於「真正的筆法」,肯定沒失傳。然而這個和「國酒」這一概念一樣,誰說自己是,一定會有人和他吵架的。另外,筆法是基礎。不會筆法肯定寫不出好字,會筆法也不一定寫得出好字。按理說,父親書法高絕,肯定不會對兒子藏私,然而,右軍七子也只不過大令一人大成,再然後就只有智永禪師了。知道筆法不一定能寫好字由此可見。
到底有多少種筆法?對高手來說這個沒有意義。在桌子上、牆上、地上的姿勢肯定不能相同,但都能寫得出好字。譬如武俠高手,摘葉飛花皆可傷人。顏真卿悲痛欲絕之下的《祭侄文稿》,塗塗劃劃的草草之作,天下名作!
再提一句關於筆法的事,董其昌《論書卷墨跡》里己經把話說得很清楚了: 余學書三十年,悟得書法而不能實證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處耳。過此關,即右軍父子亦無奈何也。 (個人見解:你的筆法是否高妙,就看毛筆能否自起自倒自收自束。)
東晉法書真跡,名家《伯遠貼》,非名家請自行搜索:「樓蘭殘紙」,至於以前,請搜索:敦煌漢簡。
「俗氣」,這個是偏見。比如有人認為二王、歐、趙俗氣。
「江湖體」,不臨貼、自我創造的書體即為江湖體。
生宣、純羊這事情是進步,但若被人用到退步的地方不能怪工具。譬如當代先進武器。
書法理論,搜」古代書論「,不推薦具體哪一篇。
附一句,理論掌握再多,不臨貼,都是嘴上談兵。以上所有問題,不臨貼都只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書法是什麼,這個問題理論含量,約等於「人是什麼?」「人從哪裡來?」「人到哪裡去?」這個量級的問題。
從個人的經驗,會得出不同的理解和答案,從不同的角度的層次,也能得到不同的答案。
為了感謝邀請,簡要談一點個人的理解:根據「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原則,我認為引入任何「道」、「美」、「神韻」之類無窮無盡的虛構概念是不必要的。
簡單說,「書法」是人類書寫行為的產物。「書寫」,是人類特有,高度複雜的一種行為,需要文字、材料作為基礎。
書寫過程就如果同人的表情,舉止一樣,可以反映語言難以言說的人類的精神特質。
這就是書法的本質。
其他的東西,都是闡釋的結果,我認為不是特別重要。
-----
補充:正好,上周做了一個LIVE,比較詳細地涉及了「書法是什麼」的問題。
改變一生的書法啟蒙課
書法,「書」與「法」並重。古人每天提筆就是用毛筆寫字,從書寫的訓練,到法度的理念,都已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今人首先在時間和精力上,就難以與古人相匹敵。
日本謂之書道,我想可能更偏重於修身、養生、悟道方面的內容。這裡不述。
要回答什麼是真正的書法,一定要先尊古尋古, 向古人學習,認真的臨習古帖。在筆墨上有一定的把握之後,再廣泛閱讀書法理論,甚至涉獵四書五經、琴棋書畫、天文地理、歷史哲學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內涵和修養,然後再用積澱的知識滋養筆墨書法。
針對題主的問題,做簡單回應
所謂的「魏晉筆法」是什麼?
為何說「唐中葉以後,書道下衰」?
徐康岩(書法家)所鑽研的「魏晉筆法」究竟是不是現在還未廣泛流傳的「古法」。 世俗的藏鋒之說是否是謬論?
有人說「魏晉筆法」是現今人少用的「絞鋒」,是否屬實?
現在還有哪些真正屬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法書真跡?
先簡單回顧一下漢字的發展歷史
商周:甲骨
→ 戰國:金文、大篆
→ 秦:小篆
→ 漢:隸
→ 魏:魏碑
→ 晉:章草(由隸書演變)、行(二王)、真書(楷書前身)
→ 唐:楷書(初唐歐陽詢,盛唐顏真卿、柳公權)
→ 宋:行書經歷魏、晉、唐達到新的高峰
先不論今人仿古而書寫的甲骨、篆書,之談古時的書法理論,最早可追溯到秦·李斯的用筆之法:
「夫用筆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腳,若游魚得水;舞筆,如景山興雲。或卷或舒、乍輕乍重,善深思之,理當自見矣。」
秦漢的蔡邕《篆勢、筆論、九勢》,崔瑗《草書勢》的大發展過後,到魏晉時期達到一個高峰。除書聖王羲之《筆勢論》,還有鍾繇《用筆法》、衛鑠《筆陣圖》、衛恆《四體書勢》,已經從碎片化感性化,逐步整理總結髮展為體系化理論化。
唐代歐陽詢《書論》、《用筆論》、《結字三十六法》,孫過庭《書譜》,虞世南《筆髓論》等等,都是書法的又一巔峰。
「法」,更多理解為法度,可大略分為:筆法、墨法、結字法、章法,唐楷已經到了頂峰。顏真卿與柳公權都受到歐陽詢的影響,趙孟頫則更後。而產生於初唐的歐體中可看出與漢魏直接的傳承關係。
《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張猛龍碑)「朝廷以君陰望如此」
《九成宮醴泉銘》(明?李琪藏本)「此則隨之仁壽宮也」
漢《張遷碑》「陳留己吾人也」
《九成宮醴泉銘》(明?李琪藏本)「日含五色」
帖中例子眾多,此不贅述。
※ ※ ※ 筆法 ※ ※ ※
常用的筆法,入筆、收筆、運筆、頓筆、捻筆、衂筆,其中每一種筆法又有具體的細分。
入筆:順鋒入筆、藏鋒入筆。具體操作可以理解為欲橫豎下筆,欲豎橫下筆。
運筆:通常採用中鋒運筆,楷書中不可側鋒。特別是較長的橫豎撇捺筆畫,要注意提按。
頓筆:是在收筆和轉折中使用。
衂筆:可用以完成橫折鉤,豎提鉤等筆畫。
衂筆很多書上語焉不詳,更有趣的是各人都有自己的解釋。我的理解很簡單,是為了解決寫字實踐中,行筆方向改變是遇到的筆毫散開不易把控的問題,需要提起筆鋒,傾斜筆管,重新起筆。比如豎鉤,到了豎的尾部,需要出挑,此時筆毫處於散開狀態,直接挑出,不能控制鉤的形態,有的書友也提到了,下部會缺失一塊。
因此需要輕提,收筆,調整運筆方向,向鉤挑方向略微傾斜筆管,重新下按行筆,這樣一個完美豎鉤就出現了。
感謝 @魏一飛 書友的提問,有關於歐體筆畫粗細,在這裡詳細分析一下。
粗細要因字而議,因作品而定。決定字筆畫的因素很多。通常來講,一個字中,主筆要比輔筆粗壯健碩些,才可以撐起整個字型。而一篇之中,筆畫簡單的獨體字,要比筆畫眾多的合體字,筆畫略重一些,這樣才能顯得飽滿。
這就是書法有趣的地方,看似規矩重重,卻又合情合理。映射到為人處世的道理,莫過於此。
還有一種說法,《九成宮》之所以筆畫硬瘦,是因為長久風化所致,石碑上的刻痕會隨著時間逐漸變細直至磨平,因此與紙上寫字有所差異,甚至一篇作品,開始、中間與結尾寫的,書者在寫字狀態,心境上都有所區別。我們可以體會並還原這種書寫的狀態,就對字帖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九成宮》原碑,字不過寸許,筆畫細小顯得精神。但如果字型放大到數寸,甚至尺余的榜書,依然以細瘦筆畫作為零件,則難以支撐整個字體。可以適當融入隸書、魏碑等筆法,使字穩重而端莊。這也是與歐陽詢的思路想通的。
《九成宮醴泉銘》帖本(明?李琪藏本)
二康 康雍 臨九成宮醴泉銘
大康 康殷 作品
康雍 作品
孟繁禧 作品
可以明顯看出,今人對古帖有了二次創作,在書寫榜書作品時,無不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在筆畫上進行了再加工。適當的加厚加粗,在視覺上更為合理。
※ ※ ※ 結字法 ※ ※ ※
結字法,常用的是明代書法理論家李淳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講解楷書字型字體的組織規律。這寫「法則」也是規律,在書法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這是通用法則,在臨帖操作中,要針對具體的字有具體的分析和解構。
知乎上的其他回答,還有Live課程,供知友參考
字寫得好是怎樣一種體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54003/answer/138597868
誰能告訴我真正的書法是什麼!?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662538/answer/144562238
Live課程
* 寫春聯,比你想像的還要講究 https://www.zhihu.com/lives/798179403531161600
*書法入門的正確姿勢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筆法圓膄結體勻稱《曹全碑》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多用方筆結體茂密《張遷碑》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首先謝邀,這是一個好問題。
其實什麼是書法,這是一個範圍很寬的問題了。
小可學藝不精,現階段也不能很深層次地分析這個問題。
那就從我自己的觀點來淺淺說一下我認為的書法。
題主詳細描述筆法問題,但書法中筆法非常重要嗎?不見得。古代有多少個書法大家,就能有多少種筆法,每個人寫同一個字的筆法不同,字表現形態也就不同,你能把這些筆法統統給背下來嗎?而現如今,我們學習書法,參考古貼的時候,也只是分析古時候書法大家在寫那一筆的時候是如何寫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學習的筆法,除了一些文獻提到的,像中鋒、絞筆(其實這個並不少見,也可以叫捻筆管)、錐畫沙、屋漏痕等,這些可參考的以外,其實很大部分的筆法都是參雜了現代人的思維來還原古代筆法的,以今思古,也並不一定準確對不對?也許我們認為某大家一個字中的某一筆用了什麼什麼筆法,也許人家當時並不一定就是用了這樣的方法寫呢,也許就是隨手一筆就寫成那個形態了呢?但我們臨摹的目標就是還原線條形態,學習該大家的書寫風格而已,所以,用的什麼筆法其實並不重要,當自己寫多了,什麼筆法,看過去就明白了。重要的是要了解他的風格,線條的質量遠比筆法重要多了。
說句不好聽的,現在中國書法壇的風氣有些差,很多百度上推薦的書法大家其實造詣並不算高(當然也有很厲害的),而且特別容易鑽牛角尖,動不動就是在某個方面搞個什麼大研究,其實書法哪裡有那麼複雜?而且片面地只研究一個點,能得到什麼呢?要學,就系統性地學;要研究,也要系統性地研究。(怎麼感覺會被查水表?)
現在將近年關,很多人也要準備開始擺攤寫春聯了,我不知道別的地方是怎麼樣,我們這裡是有手寫春聯的,很多五六十歲的老爺子會集中擺一個春聯市場,好不熱鬧。每年往那裡轉一轉,你會從各買家口中聽到:這個寫得不錯,很有風格,那個寫得也不錯,出峰很漂亮。你仔細一看,所謂的出峰,其實就是寫飄了,所謂的風格,其實就是側峰行筆,線條邊緣故意造出來很多坑坑窪窪,他們還以為那是飛白。所以說,中國有個很不好的現象,越是不懂,越過份地執著於某一點,而不去全面地了解(這裡不代指任何人)。
不過春聯畢竟是傳統習俗演變來的,所以俗一點也無所謂,這也算是另一種風氣,又不是要參加什麼比賽,雅俗共賞吧。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研究筆法可以,但是也別鑽牛角尖,書法可以研究的方面很多,多項技能一同成長才是書法正確的打開方式。系統、全面,這才是我認為的書法,基本功不紮實,還談什麼技術點呢?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代表所有人,如有大神觀點不同,歡迎討論。如噴,請輕噴,逃~孫曉雲有本書叫《書法有法》
孫女士在書中說過:「書法」是用「筆法」來寫漢字。
這裡有兩個概念,筆法、漢字,缺一都不是書法。
比如說:
用鉛筆寫只能叫鉛筆字;
鋼筆寫的只能叫鋼筆字;
再比如網上很流行的這個英文書法唐詩:
只能算是一種字體設計,並不是書法。
那麼問題來了,書法有兩個要點:筆法和漢字。
什麼是筆法:
傳說中的「筆法」到底是什麼鬼? - 知乎專欄
我在這篇文章當中有過敘述,孫曉雲、周汝昌等等前輩都論述過「筆法」這個問題,還有一些前輩,把筆法說的非常玄幻。
我總結起來,他們論述的都是一件事情:
連續、正確、快速書寫。
因為要連續書寫,在書寫過程中必須進行調鋒處理(鉸鋒)
因為要正確書寫,書寫當中筆鋒運行的路線必須合理(黃簡先生的大圈套小圈)
因為要快速書寫,書寫當中必須隨時轉動筆管,讓筆鋒保持中鋒狀態(孫曉雲的轉筆和現代的中鋒用筆)
歷史上的筆法有:篆籀絞轉、有一拓直下、有方折鋪筆,其實都是為了能夠連續、正確、快速書寫不同的字體。
第一個筆法,寫隸篆的時候,追求起筆收筆的飽滿,需要藏峰起筆,逆風回筆,說簡單粗暴點,就是把筆鋒轉過來;
(《自敘帖》帶有篆書一般渾圓的曲線,在寫這類曲線的時候,如果不轉筆,線條就會變為偏平,失去韻味。)
第二個是王羲之行草書的提煉,強調起筆行筆的自由快捷,不需要藏峰逆鋒,突出的是一種行雲流水般的快速隨意;
第三個適用於楷書等碑文的寫法,多運方筆,突出楷書的挺拔。
筆法差不多就到這裡。
接下來說宣紙
我見過一些唐朝的抄經作品,有些作品後面會寫上:麻紙7張等字。
就是說,這部經是用7張麻紙連起來寫成的。
關注過一些宋朝以前的作品,含麻的成分比較多,那時候用的紙有點像現在的牛皮紙,纖維比較小,做的不是太大,紙也不透墨。
而且那時候也不需要太大的尺寸的紙。
以前的房子很小,而且低矮,電視裡面那些大戶人家都是騙人的。
那時候官方有規定,老百姓的房子不能蓋的太大,再有錢都不行,這個規定在我國流行的千年。
大概明朝中後期,官方撤銷了這一規定,有錢人家開始蓋起了大房子。
房子大了就得裝飾,買文人的大尺寸作品掛在家裡。
這時候安徽出現了宣紙,這種宣紙能做的非常大,而且有暈墨的的特點。
這是畫家徐渭的字。
他是現代丑書之祖,用宣紙來寫字,除了傳統的書法外,還注重水墨渲染的效果。
這種書法較注重視覺的衝擊,強化了水墨的味道,弱化了漢字的表現。
這時候開始出現水墨畫。
以前的山水畫是沒有水墨渲染的,宋朝、元朝這樣的山水畫時代,作品都近似工筆;
宋徽宗這樣的美協主席,都沒有帶頭干寫意畫,全國都在畫工筆,因為沒有這種紙。
這時候有了宣紙,出現了八大山人這樣的藝術家。
再接下來,全國都開始用宣紙搞創作。
這時候人們開始更加註重水墨在宣紙上的渲染效果。
更加註重書法的用墨。
然而事物都有兩面性,
也出現了曾翔這類作品
或者是這類作品。
因為宣紙變大了。
懷素有詩: 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
懷素其實也想像曾翔這麼玩(參考曾翔的吼書視頻),懷素也喜歡寫大字,有時間就去找人家剛刷白的牆壁寫大字。
亂寫亂畫罰款50.。
這是一種發泄性的藝術表達。
被現代的書法家玩壞了,
他們以漢字為題材,用墨,以西方的光影效果為主,在宣紙上進行表達。
如果說這是書法,我認為好像不是。
頂多算是一種以書法為元素的藝術表達。
結語:
1、說得天花亂墜的「筆法」,實質是連續、正確、快速的書寫,皆熟能生巧爾,實在是無筆法。就像學習母語的人並不強調語法。有人說:顏公三次辭官就學了個「無筆法」?顏公學的是筆勢;
2、羊毫筆古已有之,不足為奇;
3、宣紙的發明對於國畫,是一種質的飛越,開創了水墨寫意畫這一流派。而對於書法,愚以為是走入了死胡同,可能是徐渭這個頭沒有開好。見過很多書法家的作品,他們使用更多的是皮紙,宣紙用的確實不多。
另外,補充一句,很多商家說他們的宣紙是古法宣紙,其實宣紙很年輕。
謝題主邀。
先說下答主學書法經歷:幼兒園開始上興趣班習顏體,一年級時中斷學習,四年級時跟了現在的老師李克民先生學書法,一直到現在答主大三。上大學學校開設硯湖書院,師從張其鳳先生,也已有兩年。對書法有一點淺薄的感悟,可能並不準確,但還是決定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要說到真正的書法還是要回歸到歷史上書法的發展以及各朝代書法發展的趨勢速度以及一切輔助政治人文因素等等問題。
中國書法第一個小高峰是金文出現。在這個時間點很長一段時間之前的文字都是只有實用價值而沒有藝術價值,一切文字以及文字載體的演變都是為了實用而產生。
而金文被後世發現的時候後世給予的評價是:像承載這個文字(即青銅器)的器物一樣厚重雄渾。青銅器在那個時代在硬度方面佔據霸主地位,很顯然不是因為實用,那這時候就要說到商周秦漢出現的禮樂,金文即是所說的鐘鼎款識,用於記載歷代君王修飾過的歷史以及歌功頌德,由此也可見金文的地位和用途被重視程度。
金文最早在商周,現在我們發現的最成熟和最多樣的金文是在秦代,除去時間原因,發展的一個很大因素是因為衝突。衝突來源於朝代更迭,來源於領土,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秦一統六國過程中語言制度甚至計量單位所做的折中統一,最著名的應該是魯班造宮殿統一各國木匠尺子的故事。書法也是一樣。商代金文初盛行,後來逐漸從統一的標準慢慢演化成字體各異,七國風俗制度差異佔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剩下一些可能是君主喜好書者性格經歷差異等等。其中後世較為推崇的毛公鼎乃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可稱是奇逸飛動,氣象混穆,且銘文內容反應當時的社會生活,具有重要歷史借鑒意義,這裡按下不表。
有人可能會問,從現代生活來論,甲骨文作為歷史上書法的開創也非常具有研究意義,以及同時期的隸書也達到了後世沒有再達到的高度,為什麼不是書法的轉折點呢。其實現在來論書體多種多樣,但這一切的源頭都是 非草勝草的金文。
這句話又要牽扯到金文本身的特點了:筆道粗肥,圓轉多,團塊洇墨多。那甲骨文的特點呢?筆道細,直筆多,方角轉折。兩者相比較,很明顯能分別出哪個更容易產生筆法字法章法的變化吧?並且就算是拿出後世的草書行書,金文的筆風豪邁也絲毫不遜於甚至強於後世。而且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在前文提到的,社會地位。與奴隸所用的隸書,和前代日常記錄所用的甲骨文相比,金文明顯更受重視,更被當作藝術來看。可以說是自金文以後大眾的觀念中才出現了這樣一種藝術形式,才出現了為形態,筆體,美觀所作出的繁複演變優化。
說了以上,不知道題主懂沒懂得隨時間變化,書法意義不同的這個道理?最早人們心中可能根本沒有書法這個概念呢。(現在的書法意義歸結起來也是很多QAQ寫的我腰酸背疼 下次再談)
那我們回到題主題目中的問題,真正的書法到底是什麼?
我們眼中的書法,除去可能是先人眼中平凡至極的事物,一部分人現在所一味追求的筆法,如題主所說的藏鋒露鋒,都不是書法本身,只是他的一部分。書法真的太博大精深了。
這個真的要寫起來太長了....點贊人多我就有空更
謝謝邀請,我覺得是這樣,你既然問出了這種問題,也不是什麼都不懂的小白,這五個問題我如果在這裡給你細講的話可能一夜我都答不完。真誠建議有些問題不要在網上找答案,網上魚龍混雜,你不知道哪個對哪個錯很容易誤入歧途,可以去找一些書法專業方面的理論書籍看一下,,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私信我我幫你推薦。
還有就是魏晉筆法跟現在所謂的古法並不完全相同,因為畢竟魏晉當時是沒有桌子的,是站著書寫的。執筆也不是現在的五指執筆法,五指執筆法是到出現了桌子以後才有的。
簡單的回答了一點點,畢竟有點困了有需要你可以私信我~也很高興知乎在書法板塊能出現這樣的問題,也希望出現越來越多這樣的問題
忝見邀。
這個問題,沒人能告訴你,需要你自己去慢慢理解。
祝學有所獲。
謝邀,題主的問題都太大了,每個問題都可以寫成論文或書籍了。作為非書法專業的狂熱愛好者,從自身得到的一點信息,和從不同的角度回答一二,希望有些用處。另外,題主應該是想知道該怎麼從帖學入手學習書法,有些自身經驗,也分享一二。
題主所提的真正的書法是什麼?沒法回答,就像有人問真正的美女是什麼樣的?漢代瘦為美,唐代豐腴為美,有些國度還以高顴骨、豐乳肥臀為美,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觀點就否定他們啊。因為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度,藝術的辯論就是從未停歇的,又是彼此消磨的,比如米開朗琪羅和達芬奇之間的辯論,很難回答他倆的藝術觀點孰高孰低和真正的繪畫藝術是什麼?比如梵高的藝術觀點,以及和高更的不同,能辯的清孰高孰低和在他們那個時代真正的繪畫藝術是什麼?同樣在中國書法傳承上,辯論也是不斷,比如唐太宗的崇王,趙孟頫的重回魏晉筆法,包世臣、康有為的崇碑,劉墉和翁方綱的關於傳統繼承,近現代的沈伊默和白蕉書法藝術。書法藝術本就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最好的答案是,交給時間去回答吧。
魏晉筆法,不僅只有二王,還有鍾繇、索靖等,但是二王是系統的發展、轉變了書法的體系,以及給後世的影響最大,歷代有觀點認為鍾繇之妙在隸,張芝在草,而王羲之在各體皆善,風格且有不同,鍾繇古質,羲之今妍。在唐代,特別是得到太宗的大力推揚之後,二王基本主宰、影響後世千百年。魏晉筆法,廣義上說是魏晉那個時代書家的用筆方法,但是因為基本只有二王體系的墨跡(或勾摹)作品傳世,所以狹義上是二王體系的用筆方法。其他書家基本只留下碑刻,實在難以從中窺到用筆之方法,但是即使是二王體系有勾摹墨本存世,後世書家經過研究認為,勾摹本中有些用筆方法違背其書論,以及在實際書寫中難以操作,而被認為勾摹本已經和原本不同。所以你看,就算經過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王鐸數代的心摹手追,魏晉筆法也還未得到詮釋,古代認為趙孟頫算是推二王不遺餘力,但你看的字跟二王已是完全不一樣了。北魏東魏的碑刻我就不提了,本身碑刻用刀就已經不按墨跡方書寫方式下刀。所以通俗的說,筆法就是用筆的方法,實際上就是你落筆、行筆、收筆的方法,古代書論會形象的比喻「高山墜石」、「萬歲枯藤」、「屋漏痕」、「如錐畫沙」等等,但是你真正學習的時候別想著這些,你就想著怎麼給寫像了,從結構、入筆、行筆、收筆,連帶、牽絲等等細節處,力求和原作一樣(記住是墨跡、懷仁聖教序參著和墨跡一起看),不僅僅是結構,還有氣質,就是那股「勁」上,體會到那股「勁」了,王羲之的書法你不會只會看出、寫出妍了。人有靈氣,字也一樣。
關於用筆的絞轉,自身學習的經驗上講,有很大的道理。因為大部分人學習書法是從歐顏柳趙楷書學習開始的,用筆習慣了「相對的」橫平豎直、習慣入筆和收筆的藏鋒、習慣了所謂書法大家總結的程式化得東西,一旦摹寫魏晉的行書,其用筆的變化多端,多有不適應,更別談章法布局上變化多端、和用筆乾枯濕潤以及氣質上的「高古「「清奇」「疏朗」等等。所以絞轉是魏晉書法的特點(不僅僅是行書),是其用筆的方式,也是書家在學習帖學過程中一定要掌握的方法(所以歐顏柳趙局限性在哪裡,不要捨不得丟,不然這個坑爬不出去)。
藏鋒,看情況吧,篆書、隸書藏鋒多,要說帖學,不藏鋒多的去了,看看二王、歷代書家露鋒、偏鋒的多的去了,一直藏鋒,累不累?用筆在自然、且美。
書法真跡,中國歷史上戰亂太多,以及幾次著名的沉船及失火事件,導致真跡存世極少。陸機((261年-303年))《平復帖》是真跡,比王羲之要早,王羲之(303年—361年,竟然是陸機死的那年出生的!)沒有真跡傳世,王獻之有鴨頭丸帖(中秋帖是米芾寫的),王珣(羲之子侄)有伯遠帖真跡傳世,同時代其它好像沒了。值得一提的是隋、唐代真跡頗多,褚遂良和虞世南的摹本蘭亭,隋代智永千字文,杜牧、高閑詩卷,顏真卿祭侄稿,都是極好範本。
書法理論,二王的推薦白砥《王羲之書法解析》,是白砥先生在研究王羲之的經典之作,魏晉的書法研究推蔡夢霞《魏晉書法視覺形式研究》,古代書論有《歷代書法論文選》系列,還有吳玉如、白蕉的書論,要是看當代,力推陳忠康先生關於臨帖的建議。多看《中國書法》雜誌吧,現在書法前言權威雜誌,書家百家爭鳴之地。另外多關注一些微信公眾號,圖片多、書論多,書家很多不喜歡把書論書籍化,是隻言片語,公眾號「中國書法網」、「書法思考」、「書法江湖」、「月雅書畫」、「最美藝術」、「最美文房」、「深圳市書法院「、「三真堂鑒藏文化」、「中國書法雜誌」。
一點想法,題主提的問題還是狹義上的帖學,從歐顏柳趙楷書寫字沒錯,差不多就放掉,從帖學學習筆法用筆非常好,專於一家,學習其用筆筆法,開始力求逼真,技術上達到一定純熟度後也要放手(所以關鍵在於什麼樣的純熟度!),後面再根據自己的追求去廣博的汲取營養,從這家學習布局,從那家學習氣質,說到底是要知道自己想寫什麼樣的書法。我曾經又想學這個、又想學那個,我老師說了一句,關鍵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所以我是迷茫的。沒錯,真正的書法藝術家就是矛盾的集合體,都是「選擇尷尬症「患者,總是在思索,總是在挑選、在捨棄,但是有一點是要記住的,那就是要學就學到家,而且一定要懂得捨棄,縱觀歷代那個書家不是形成自己面貌而在歷史上站穩腳跟的(牛頓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理論用於中國書法學習太合適不過)。書家所說的,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功力打出來就是如此。還有石開先生說的,坑是要跳的,但一定要從坑裡爬出來,不然就來不及了(太有意思的說法了)。另外,也多關注碑學,多看書,多關注中國古代繪畫和篆刻(王鏞先生認為三者不可分,且互補相同,深以為然),多一些「閉門造車」和藝術上的追求,技術上純熟也就是匠而已。
一點體會,請指教。
----------------------------------------------------------------------------------------------------------------分割線
寫完這個回答,我也一直在思考題主的問題,題主應該是想問真正的藝術書法是什麼?而不是所謂的能用毛筆書寫出來的字都叫書法,而這種藝術書法如何區別於江湖書法?我認為判斷一副書法作品是否稱得上是藝術作品,要看它是否在視覺上給人美的感受,是否視覺上給人以「雄強」、「古樸」、「老辣」、「野逸(王鏞語)」、「清奇」之感,在筆法、技術上是否自然而且無矯揉造作之嫌。因為書法基本上是一門傳承的藝術,所以狹義方面的判斷依據是該作品在用筆、章法、氣質上是否有所傳承,能有創新實則更好。說到書法傳承,更多指的是筆法上傳承,所謂「筆法千古不易」就是這個道理,而結構、章法、氣質上的東西則需從百家汲取營養,同樣是學二王,趙孟頫、王鐸、董其昌面貌各不相同。另外真正的藝術書法,自然是很重要的一點,比如一副田楷作品結構橫平豎直,筆筆從所謂歐楷而來,除了端正,一無是處,那也算不上書法藝術,也算是江湖書法。不然,幹嘛不用電腦宋體、魏體和隸書體直接列印多好?:)江湖書法,沒有筆法上的傳承,沒有視覺感官給人的美感,都是「今人筆法」,木訥、浮躁、造作、嘩眾取寵。
所以多看古人作品,知道除了二王、還有鍾繇、顏真卿,除了米芾、王鐸、董其昌,還有黃道周、劉墉,除了帖學,還有魏碑,提高鑒賞眼力(寫字的人眼高手低是好事,總比手高眼低好)。想在書法藝術上不斷提升,閱讀是不二法門,思想的境界上去了,眼界不會低。
簡單的說就是漢字書寫的方法。
注意是書寫,不是印刷。
這幾個問題,一併回答。從何謂「藏鋒」說起。藏鋒,意謂把鋒(筆尖)藏在副毫之中。副毫與筆尖共同作用,寫出筆畫。筆尖最好在副毫的中間。這描述的是線條的中間段(這一共識是經過長期實踐而被證明是正確的。這即是目的也是要求和手段,也就告訴我們這樣寫出來的線條是美的,是嚴格意義上的書法),而起筆和收筆,古人沒有作如此詳細的描述。藏鋒,這一概念從魏晉時期誕生,一直沿用到元。明清時期用「中鋒」這一概念來代替。筆法,是亘古不變的,就是——中鋒用筆。沒有什麼「魏晉筆法」,「明清筆法」,「張旭筆法」等等。筆法是一致的,可筆勢是不同的。筆勢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而大不同。由此產生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特點。筆勢是由筆法而產生的。看似矛盾,確實不矛盾。筆法是法,必須遵循,是目的,可怎麼使筆尖調整到中鋒狀態(這個過程就是筆勢)就大不同了。關鍵在起筆的地方。篆,隸,魏碑(筆尖幾乎全部暴露在外),唐楷(有的暴露,有的無暴露)等,起筆的動作是不一樣的(起筆動作就是米南宮重點強調的「下筆處」),可中間段的筆毫狀態都是一樣的,都是筆尖藏在副毫中間,也就是中鋒。前面說了起筆和中間,下面說收筆。顏真卿說:鋒為末。告訴我們,筆畫是用筆尖來結束的。而不是現在絕大多數人用副毫來補收筆處的缺角。楷書用筆較慢,可補。草書速度較快,無法補的。
我的回答也是眾多網路答案之一。你可以耐心,用心地讀完全文,並結合你自己的實踐體會和已有的書法知識,加以判斷和識別。
關於「唐以後,書法衰弱」,此說法太籠統了。我的看法,楷書和草書,唐以後衰弱了,行書,宋以後衰弱了,(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對筆法的理解,掌握,操控等諸能力越來越弱。簡單的說,越來越不懂筆法)篆,隸,秦漢,清,有兩個高峰。
謝邀。
您的這些問題,在本人下面的這本書中,都能找到答案。
這書內容的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基礎篇、尋師篇和問道篇,不僅回答了書法愛好者們普遍遇到的臨習難題,分析了四大楷書、三大行書、三大草書的臨習技巧,而且還從中國傳統儒道佛三家文化的角度,分析了這三種哲學思想對中國書法傳統審美所產生的巨大影響。該書出版字數約20萬,參引歷代各類書法理論著作120多部,歷代名家碑帖照片近200幅,是本人在認真學習前人書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創經驗,用時6年之久寫成的一部用心之作,希望您能喜歡。相關新聞報道,您可在網上自行搜索。
如果您想要該書的簽名版,請搜索本人微信號:shu-fa-de-jing-jin,待驗證通過後私聊。謝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