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寫出像在看電影或漫畫那樣的小說?

我有一肚子自認為還算精彩的故事,但是寫出來的東西往往達不到我想要的效果。請問該怎麼寫才更有畫面感?該怎麼描述或渲染才能達到讀小說像在看電影或漫畫的效果?


來看兩個例句(僅僅用來舉例):
1.她右腳站在減速帶上,全白色的列車駛向遠方。
2.櫻草色的高跟鞋停駐在減速帶上,身邊的列車呼嘯而過,在視線遠處化成一小截白色的蜿蜒曲線。

就是說1這種例句你已經在竭力描寫了,這沒有問題,但是2這種例句除了描寫之外,還把握了「鏡頭感」。

這兩種描述方式的區別在於「傳遞信息量」的方式,你可以看到,1的傳遞方式看上去更直白,但實際上對色彩和動作的強調會讓人覺得冗餘,但是2這種方式看起來很委婉,卻會相對巧妙地把信息量陳述出來,字數多了,卻不會讓人感到廢話太多。

同樣的,我以前在這個問題里也提到過:(如何提高描寫細節的能力?)

所以如何寫出那樣的段落,首先一定要對整個故事的推進,畫面,都有一定的掌控,在這個基礎上,你就會了解每個片段鏡頭應該放在哪個位置,從那裡看到什麼樣的故事,知道哪些可以省略哪些不可以。

小說家不是寫字的人,而是把既有的故事,用文字的方式陳述出來。


你可以去看看江南的《龍族》…如果你有心情,還可以去看看《九州志》。
覺得太長可以看他的《上海堡壘》。
我覺得都是非常有畫面感的文字。

因為不是能寫出那樣文字的人,作為只嘗試過寫一些小東西的人,所以只能說一點點。

既然說是電影或者是漫畫了。最好就不要用第一人稱寫故事,《冰與火之歌》英文版值得借鑒。

然後如果是描寫一個人的心理活動,一定要把心理活動、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糅合到一起。江南的書…如上。

如果是寫一個動作,一個打鬥場景,這個的節奏掌握的方法有點因人而異,個人覺得可以看金庸的。

描述性的語言…篇幅掌握是個問題,寫多了讀者覺得煩,少了又烘托不出來,建議看江南的…郭敬明的太長了…

就看過不多的小說,覺得這幾個人算是集大成者了…如果我要寫東西…一定會好好讀他們寫的書。


來碼字。分享我的笨方法:「把畫面變成文字寫出來」。
想寫成像在看電影或漫畫的效果,就要盡量為文字找「鏡頭語言」。我非影視工作者,所以一些術語可能有錯誤,但建立在闡述問題的基礎上,我們講明白即可。
1.鏡頭的切換:
看一個例子:

門裡面站著A。他叼著煙,沒吸。

B站在門外,嘴角紅腫了一點。鼻腔里充盈他一直討厭的味道。他作勢要進去,被A一胳膊攔下。

「你居然,」A有點不屑,「來了。」

」你不是要個交代么。「B推開他,徑直走了進去。

房間裝修豪華,到處是暗紅色和明黃色的組合,從天花板到地面充斥著俗氣的團花。

這是一段寫B和A在門口的片段。我們看看這裡面的鏡頭運用。

門裡面站著A。他叼著煙,沒吸。(B視角,近景)
B站在門外,嘴角紅腫了一點。(A視角,近景)鼻腔里充盈他一直討厭的味道。他作勢要進去,被A一胳膊攔下。(上帝視角,中景)
「你居然,」A有點不屑,「來了。」(B視角,近景)
」你不是要個交代么。「B推開他,徑直走了進去。(上帝視角,中景)
房間裝修豪華,到處是暗紅色和明黃色的組合,從天花板到地面充斥著俗氣的團花。(全景)

這是一個小場景中體現的鏡頭感——視角在人物之間快速切換。如果題主看影視劇的時候注意鏡頭,就會發現,這種寫法與影視作品中二人對話時場景極其類似。

2.空鏡頭。
空鏡頭主要用來渲染氣氛,交代背景。寫作中同樣可以使用空鏡頭來進行大氣氛的渲染。
看一個例子:(跪求不要糾結情節!一篇同人)

從證物室回到辦公室,Z給自己沖了杯咖啡.落地玻璃外是維多利亞港,從這個角度俯瞰,相比於腳下川流不息的馬路,緩緩駛過港口的輪船和靜靜涌動的海水彷彿來自另一個維度.
棕色的液體被慢慢攪動,鋼匙碰在杯壁上發出清脆的碰撞聲.

我們從這些文字里,可以看到兩個空鏡頭的運用:A,維多利亞港上緩緩駛過的輪船;B,被攪動的咖啡。

前文是說Z因為找不到線索徹夜不眠非常疲憊,第一個空鏡頭實際上是在渲染Z此時此刻的心理感受。
「遲鈍」「苦惱」。
而第二個是在交代背景:咖啡。
「徹夜未眠」。

3.畫面外用於渲染氣氛的音效。
這個平時看電視的都知道,適當的音效運用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還比如上邊那句:

棕色的液體被慢慢攪動,鋼匙碰在杯壁上發出清脆的碰撞聲.

這裡鋼匙與杯壁的碰撞,就是一個音效。因為上述場景是「靜態」的,所以需要一個音效,讓場景活起來。

再比如:

一身泥濘青苔的女子自顧自地大聲慟哭,

湮沒在霍霍雨聲中。

這裡的聲音是「霍霍雨聲」。一個兀自大哭的女子,哭聲卻被更大的雨聲掩蓋。第一,一個雨中大哭的女子,場景上先表其慘,第二,雨聲淹沒了哭聲,則直接把「慘」變成「凄戾」。

4.蒙太奇。
這是電影手法,同理可以運用到小說中。運用它可以交代很多事情,同樣也可以產生等同電影畫面一樣的效果。

比如這裡:

在某一個黑暗雨夜的某一刻,

有人睡得很沉。

有人輾轉反側。

有人在風雨中趕路。

有人要痛下殺手,

有人從夢中得到了一些啟示。

有人則願意接受死亡。

(請依舊不要糾結文筆情節親!)
這就是一副蒙太奇式的畫面。每種場景一閃而過,交代此時此刻與事件有關的人物都在做什麼。想像一下畫面表現:

在某一個黑暗雨夜的某一刻,(黑夜,雨)

有人睡得很沉。(一個睡臉)

有人輾轉反側。(一個睡夢中反覆翻身的人)

有人在風雨中趕路。(風雨中趕路的人,面色焦急)

有人要痛下殺手,(殺手猙獰的臉,雨水從臉上流下)

有人從夢中得到了一些啟示。(一個走進夢境中的人的背影)

有人則願意接受死亡。(一個張開雙臂迎接次過來的劍)

你看,這樣一來,畫面感出來了。

5.留白

影視劇裡面有同樣的表現。就是在背景樂中,人物繼續故事,我們不知道他們具體都做了什麼,但我們卻知道這個過程是怎樣的或者結果如何。

比如有些電影中表示角色和角色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親密的交代方式:

在主題曲的旋律中,他們就那樣過了一年,越來越親密。

寫文時,如果某些情節相對不那麼重要,可以使用這種方法。

例如:

最後A編了一個漏洞百出的劇情,B立即笑著接受了。

具體什麼是「漏洞百出」的劇情,並不是重點,重點是「笑著接受了」。所以「劇情」被留白。因為沒用。
這也為讀者創造了一定的想像空間。

我平時運用的手法大概就是這些,主要是針對行文「畫面感」來解答的。但請題主千萬注意,這樣寫有一個弊端。

容易陷入冗長的細節描寫中。

如果你是鴻篇巨製,建議少用。

感謝看完。

手機碼字痛苦,待寫,未碼再折。


要看什麼樣的電影和漫畫了。不過給我強烈電影感的某一類也許是你所要的。

框架結構:寫之前腦中有一個很宏觀併合乎邏輯的結構。很多東西,不一定會寫出來,但必須有想到。比如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他的成長環境,故事發生前那些人在幹什麼。有思考這些就知道這些會影響他們遇事的反應。這樣出來的東西會顯得有根基。

剪輯感:畫面跳躍,故事的節奏變化,敘述的方式多樣。不過這麼做的前提是文筆較好。讓人一時看不明白也有耐心。還有對整體的把握。

多線交錯:第一人稱這方面會有劣勢。但也可以變得風格化。比如時間感和空間感更真實。
第三人稱該好好利用。但銜接方式需要動點腦筋,這點很多美劇都做都不錯。

鏡頭感:寫實,描寫而少修辭,遠景俯瞰整個城市,近景看到女人絲襪上的一點污漬。遠近交替,出場人物有他的標識和特徵。讓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不和諧之處。
這也是為什麼有瑕疵的模特容易紅的原因。
之前腦中畫面盡量的細緻。不一定要寫,但是想寫的時候可隨手寫出來。看似無意義動作。很多人都習慣精簡,所有話都對後面對故事情節有影響或者做鋪墊。
但真實的人不是那樣的。比如他一邊講電話一邊在紙上畫了輛飛機。
為什麼是飛機?也許他喜歡飛機,也許他只是寫讓別人覺得他在做記錄,也許他對通話不耐煩。也許他自己也不知道。但這另他顯得真實。

以上是個人感覺。


推薦閱讀:

每天練習寫作,應該寫什麼來練習?
如何寫好文?如何列大綱?
怎麼提高寫文速度,就算天天寫還是很難達到一小時一千字,為何寫的如此之慢?

TAG:畫面 | 小說創作 | 寫作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