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繼承皇位」是康熙本人的意思嗎?


首先表明觀點,個人認為雍正的繼位是符合康熙意願的,而允禵絕非合法繼承人,因為正在寫相關論文,所以僅簡單的講兩句,稍後補充新的內容:
第一,允禵的性格原因,不懂從權,且易為人所利用,其兄胤祉對其評價,「十四貝子性情直,宜軟不宜硬」,可謂中肯。且允禵從得從甘州回京途中,行至三四天後知道皇帝駕崩信息意圖折返,後聽查克旦等人意見而依然前行。可見毫無定見。及至回京,路上近一個月的時間,仍未想好對策,回京後當場與雍正帝咆哮。請問允禵如此行為,想好後果了么?恃的是和新君是一母同胞,惹禍上身亦絲毫不懼么,那麼置親母和與其關係密切之兄弟於何處?有言允禵當時被年羹堯監視,實際上年羹堯當時在肅州,與允禵並未碰面,更遑論監視之舉。所以這一點連持允禵繼位說的王鍾翰也難以理解,腦補出來一段允禵在進京前被親兄縛綁,因而一見面控訴親兄欺負自己的情鏡,這自然是不符合現實的。
真實的情況是,允禵一路上都非常自由,雍正帝對他的情況,都是事後通過與之在路上碰面的延信所上的奏摺略微知道一些的。
雍正帝原本想加恩于于他,兄友弟恭的,且從定年號,到公布遺詔,都以敦睦為主旨的,熟料允禵一上來就撕破臉,雍正帝亦因而忌恨允禩,認為此舉皆是其教唆所致,其上諭云:「當日允禵將近到京,允禩奏雲皇上如此加恩,允禵必然悅服,及允禵到京狂悖妄為,允禩又雲此我未獲先寄書信於中途曉示之也。觀此等言語,則二人之相契可知。」事後兄弟之禍,允禵寧無責任乎?想了一個月居然如此,試問他自己能討到什麼好處?若不認可,當初就不該回京,若回京就該接受事實。倘若當時能夠妥善處理,徐徐圖之,何至於日後寫頌聖詩希望皇兄回心轉意?
以允禵如此不成熟的行為,康熙帝能放心將大位交託給他么?
有人說允禵早知其父鐘意於他,所以才會如此憤怒,此說殊為可笑。360度測評,有多少人對自己的評價與領導對其評價,同事對其評價是一致的,極少。且允禵屢次奏請回京,均被駁,甚至連他六十年回京也是自請的,不是康熙帝的意思。後允禵遲遲不蒙俞允回京中,九阿哥對此頗為疑慮有「皇父明是不讓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之後,難於安頓他"的感慨,這已經是康熙六十一年了,可見允禵出征與皇位的聯繫,一直均是允禩允禟允禵黨人腦補的,康熙沒有明確的表態。而他們也沒少製造這方面的言論,是以傳教士和朝鮮人的記載,僅僅代表的是某一種輿論意向,並不代表康熙帝的意願。
允禵的能力如何,滿文奏摺上有非常詳盡的記載,康熙帝評其邏輯混亂"爾之此論雜且冗",亦是事實吧。且從允禵的奏摺亦知其並未參與指揮戰事,負責的是後勤,以及保護達賴喇嘛坐床,其功勞並不該誇大。
且到西北後期收受賄賂,強娶有夫之婦,引河水結冰討美人歡心,風評日下。

康熙帝在令其出兵之際,有「貝子盧賓世代受恩者閑居安逸,此番若不用力在何處效力?安郡王弟華彬授大家業,亦著派出」之語,令十四齣兵,分離其黨羽,試探的意味,非常明顯。允禵的岳父是盧賓旗下佐領,但是其岳父和小舅子卻仗著十四的勢任意使喚盧賓,至於華彬自不用說了,允禩妻子的娘家人么,岳樂的孫子,瑪爾琿的兒子,華圯的弟弟。需要說一句的,康熙帝既然說出這樣的話,允禵應當慎重處事,避免結黨之嫌,方能安皇父之心,可是允禵的做法呢?安郡王華圯央求允禩,讓他轉託十四阿哥將安郡王王府宗札布予以重任,十四俞允並進行舉薦。說及此忽有一事不解,宗札布認為允祥年幼無知,何以堅信比其年紀還小的允禵會是皇位繼承人?而自允禵出兵之初,與允禟等人往來消息不說,對於允禩允禟等塞與給他的私人,他也一概受之。(當然有人會說了,怎麼不說年羹堯呢,須知年羹堯進士出身,是康熙帝在其封親王時分給他的,其任命也是其自請康熙帝批准的,與結黨不是同一概念。)且允禵行事從來不知輕重,不知避忌,比如臨近出兵之時,允禟日日去他家,四五鼓方回,當然這種事情也符合允禵等人的一貫作風么,當初康熙防範允禵與允禩來往,所以僅帶允禩隨扈,而允禵居然「敝帽故衣,坐小車,裝作販賣之人,,私送出口,日則潛蹤而隨,夜則至阿其那帳房歇宿,密語通宵,蹤跡詭異。」有多大的事,亟不可待,需要如此行事,授人以柄啊?說一句愚蠢不為過吧。這樣的性格,這樣不計後果的處事,怎麼能堪當一國之君。

很多人將愚蠢視為光明磊落,將官途的正確做法視為陰險,甚是無語,從古至今,成熟與否都是判定是否具備管理能力的決定性因素。在政治上採用恰當合理的手段,絕非陰險狡詐,只有書生意氣者才會將其視為康熙帝絕對不會傳位給雍正帝的理由。

此外,發往軍中效力的,除了宗室子侄,還有一些獲罪之人,比如因張明德案而獲罪的賴士、楚宗,甚至還有礬書案的太醫賀孟頫。雍正繼位後,傳位詔書未到,賀等人居然認為是允禵繼位,思忖自己有功必受重用,是而興奮異常,請問有什麼功呢?
有人以阿布蘭撰寫碑文書大將軍王功德之事,認為十四將有大位,竊以為阿布蘭敢書,允禵敢受之,已經是愚蠢之至。阿布蘭何許人也,不過妄圖悻進的小人,他檢舉礬書案,是在其伯父蘇努的指使下。後來跪拜允禵,也是出於逢迎。雍正繼位後阿布蘭隨即倒戈,傳教士說他故意迫害蘇努一家。而對於允禩,也是刻意構陷。這種牆頭草康熙帝最是討厭,允禵若是聰明就不該和這種小人牽扯,得勢的時候落人口實,失勢的時候踩你一腳。這種人也就利用打擊政敵而已。說句實在話,礬書案,皇太子不得復立,其餘有心嚮往大位的都是受益者,關於這件事上看看雍正是怎麼撇清的,允禵卻上趕著往上湊?真是難以理喻。一直覺得雍正情商不夠,不過在康熙朝還算克制,但是無論繼位前和繼位後他的情商都要比允禵強多了。

第二,言之未盡只要不矛盾,即不能否定。
很多人看史料,總是想當然,認為事情的套路必須符合我的邏輯,按照我的設想來,必須這麼說方才沒有問題,此說十分可笑。試問古人有幾個有今人的腦迴路?又有哪個正常人說話敘事會把雙方或眾人皆知的不嫌繁冗一一道來,當這是遊戲中的NPC么?這種情況小說中非常常見,比如穿越女對著某阿哥發花痴雲,「你母親是某某之女,哪個旗的,你的外祖父是什麼官職,立過什麼功,出身高貴,所以如何如何。」請問人家不知道自己親媽什麼出身啊,一句你母親出身高貴不就完了么,非得這樣賣弄,試問正常人誰這麼說話。這麼舉例,大家明白了吧。八人面諭就是這個道理,雍正上諭里屢次提到的都是朕與諸兄弟及隆科多如何如何,這個有矛盾么?後來之所以詳盡交代是因為曾靜案,也是有針對性的,如果沒事的話談這個會不會又被說成欲蓋彌彰?
至於允禮在寢宮外邊,胤禛不知道他後來在哪,這中間有矛盾否?

第三,朝鮮使臣以及傳教士史料的判別
無論朝鮮史料和傳教士資料,都不可全信為信史,需要進行判斷,比如當事人是否親身參與者,比如資料的來源途徑等等。不能對我有利,就盡皆全信。朝鮮官方承政院日記,雍正四年還稱允禵叛往金陵,「彬曰,域外消息,雖未詳知,而即今胡皇,乃胤真也。其十四王胤正,即康熙倚重之臣也。前聞胤正,為胤真所惡,一往金陵,謝絕往來,南、北京成釁,便同水火雲。即今事勢,未知其如何,而中原事,誠有可慮者。」這樣荒謬的言辭可以為信乎?
至於傳教士,馬國賢雍正元年回國,所以此後很多記載均為杜撰,與同期傳教士記載以及官方記載都不符。且這些人是能夠親身接觸到一些宮闈秘聞,還是接觸到一些皇帝親信,還是看的邸報,對於信息的來源真實性都有影響。
很多傳言允禵是皇位繼承人的言論出自與蘇努家族相好的傳教士口中,那麼這些言論來自哪裡,來自蘇努家族的人,而這個家族和允禵等人關係密切。
而且不止一個傳教士寫過康熙帝就是傳位給胤禛的,也記載當時有御醫吧,《耶穌會士書簡集》可是大路貨呢。這些記載為何絕口不提呢?
那麼怎麼分辨這些傳聞口碑的真偽呢,這需要系統來討論。關於雍正繼位問題的輿論口碑,以及允禵的口碑會專門系統評述的,此處就不詳細寫了。
馬國賢另外一個版本的清廷十三年,還有康熙自己寫好遺詔,放在小抽屜中的記載,此即傳位於胤禛的遺詔,對此,我覺得並不足採納。雍正繼位之後曾經將康熙宮中很多太監派去守陵,有人謂之滅口,但實際上這些人都存活於世,包括魏珠。主要原因是出於自身的安全,以及保密性考慮,因為防範他們和允禩允禟允禵等人勾結。後來經過觀察覺得沒有問題,又令他們返回宮中,侍奉雍正帝以及他的兒子弘曆、弘晝等。康熙帝未必沒有存保密之想,為防範兒子,而不書手諭。
以及,我不會因為有些資料對於雍正有利,就一概引為信史的,這是研究應有的態度。

第四,允禵為貝子,允禟有微末貝子之譏,可見爵位不高,後伊為大將軍王仍未實封,參考清代前例,所享待遇降一格為貝勒,而觀其待遇確實如此,未有破格之處。若康熙真有意立之,怎會不給實封。允禵前面兄長極多,爵位也高於他,若立其誰肯服之,豈非禍起蕭牆?

第五,關於康熙帝的身體狀況,起居注實錄等記載非常詳盡,晚年多病,心悸,怔忡,腿腫,寫字手顫等等。康熙六十年五月還有「今朕躬甚弱,心思過勞,易倦善忘」之諭,這是實情吧。康熙帝的身體五十六年的時候就最差,他如果想立允禵,為何在次年將其派出,他快馬加鞭也要一個月以上才能返回?況且康熙帝又有相距甚遠,難以兼顧之諭,可見他並非沒有考慮過這樣的問題。而且朝中凡是提及立太子之事時,康熙帝的反應都非常強烈,表明絕對不會立之,甚至朝中有傳聞帝威脅嚴諭,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黨爭,這段我稍後會詳細寫明的,包括十四究竟是在什麼情況下出征。

第六,關於康熙帝的死因,傳教士非常詳盡的記載,一是說「康熙帝因"寒顫"而病倒,病因系血液凝結,『醫治無效』。這是符合實情的,因為據親身經歷其事的傳教士詳細記載說,先是康熙帝在海子的時候吹了風受了涼感到身體不舒服,(當時天氣突然變冷)而陰曆十一月初六,下了一天的雪,第二天康熙帝回暢春園,心情不好,迎著北風步行大發脾氣,回去後便不能動彈,但是他嚴防消息外傳,只說病的不重,原因是十一月十五日將出現月食。同時有通知一些在北京的歐洲人,自己說是患了風寒,有些外科醫生隨時待命,但是有些人沒有用上,有3個人在康熙帝病危時進宮,但是已經無用了。當時康熙帝身邊不但有太監御醫還有傳教士,陰謀論大行其道可乎?而且傳教士明確記載是當著其他王子的面說指定繼承人選的。況且前面說過了,允禵從得知消息到回京至少一個月以上,康熙帝怎會傳位給他?

發現要寫的好多啊,先這樣吧。

補充一下,關於雍正矯詔的說法:
根據李朝實錄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月十七日的記載,

遠接使金演,迎勑而歸,以聞於譯舌者,言於戶曹判書李台佐曰:「康熙皇帝,在暢春苑,病劇,知其不能起,召閣老馬齊言曰:『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像,必封為太子。』仍以為君不易之道,賓士天下之要,訓戒胤禛。解脫其頭項所挂念珠,與胤禛曰:『此乃順治皇帝臨終時,贈朕之物。今我贈爾,有意存焉,爾其知之。』又曰:『廢太子皇長子,性行不順,依前拘囚,豐其衣食,以終其身,廢太子第二子,朕所鍾愛,其特封為親王。』言訖而逝。其夜以肩輿載屍,還京城,新皇哭隨後,城中一時雷哭,如喪考妣。十三日喪出,十五日發喪,十九日即位,其間日字雖多,此非秘喪也,新皇累次讓位,以致遷就。即位後處事得當,人心大定。遺詔二十七日除服,而新皇以太短,不忍遵教。康熙後宮德妃,以新皇之所生母,尚今生存。十四王,擁重兵西征,素有威名者,而新皇之同母弟也。新皇即位後,即命召還,必無跋扈之慮云云。」台佐略舉梗槪,陳達於今日筵中曰:「此言雖不可盡信,而康熙之臨終處事,則可謂善矣。斯言豈其然乎?彼以夷狄之君,又不豫定國本,其諸子之覬覦爭立,其勢十八九矣。又以其非秘喪,人心大定等語推之,適足以彌增疑惑也。」

可知當時輿論傾向之變化,篡位說乃是因允禵咆哮方有的,製造這種輿論的是何人,不言而喻。(待補)


這個問題學界爭議很大,至今是迷案,僅我個人而言,我傾向是:康熙是猝死而被四阿哥搶佔先機,他屬意的是十四阿哥胤禎。(註:十四阿哥原名胤禎,是雍正繼位後改名叫允禵)

我寫得很長,系統分析之前先簡單概括的說下幾個問題:
1. 十四阿哥性格和能力,從十四阿哥現今遺留的奏摺和資料看,他性格勇敢果斷,極有主見卻又善於採納別人好的建議,所謂只有四阿哥的性格才敢於刷新吏治懲治貪污這種論調有失偏頗。

早在十四阿哥出征之前,康熙就在出巡時指派他和其他皇子一道在京城值班處理簡單政務了,之後十四阿哥出任的大將軍也並非是個一線武將崗,而是個綜合管理崗位,參與軍事行動決策指揮,部署調遣軍隊,舉薦任命將領,保障後勤,打探敵情,穩定軍心,激勵部隊,籠絡達賴喇嘛,青海各部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土司,調節內部和外部矛盾,說服青海各部共同出兵護送達賴喇嘛等等。可謂面臨的事務錯綜複雜,需要較強的綜合能力。康熙對十四辦事的能力從奏摺中看總體是很滿意的,具體奏摺中體現的工作及性格分析和得到的康熙評價可參考這篇文章【胤禎】——十四阿哥胤禎西征記實及性格能力分析

2. 從現今留存的資料和傳教士記錄來看,康熙對他末年,尤其是61年的身體狀況十分自信樂觀。的確那段時間他也就是感感冒,還常出去行圍打獵呢。我把身體不錯的資料內容都列出放最後了,大家可參考最後幾段。

3. 有人認為讓四阿哥祭天是表示儲君的意思,其實三阿哥59年也祭過天。 按此邏輯,如果康熙崩於60年,那59年祭天的三阿哥才是暗定儲君。

另外關於弘曆的問題。反而否定了當時康熙屬意四阿哥,請參考我在此問題下的回答。乾隆是不是康熙隔代指定的皇帝?

下面系統的寫寫我認為的雍正繼位疑點和屬意十四阿哥的支持點。

雍正繼位疑點:

第一,沒有康熙的親筆手諭

康熙是個常常親自手書諭旨的人,翻看起居注的最後幾年更是如此。他還曾強調過親手書寫的東西可以做證據。(實錄:凡奏事者、皆有朕手書證據在彼處),而史料也記載康熙去世前曾在兩處地方留下關於身后妃嬪去向安排的諭旨, 後被雍正找到, 既然連妃嬪康熙都如此細心的書寫了諭旨放於不同地方,那麼更為重大的皇位繼承人問題,康熙為什麼沒留下任何書面諭旨?

康熙手書諭旨舉例(實錄中和起居注中太多,這裡只是舉兩個例子,出自實錄)

上手書諭上日、諭大學士、九卿、詹事、掌印不掌印科道等官曰、今六月內、因有二王之事、朕心不勝悲慟、至今猶未釋然。又兼災祲頻告、愈加憂鬱、身體不安。頃往坐湯泉、始得稍解、仍未全愈。至饑民救養之計、未嘗時刻不廑於懷。近有蘇州織造李煦人來、詢知郯城至泰安、田榖稍有可望。由泰安至德州、被災甚重。今□山戊不外田榖大收、口內各處田禾、俱屬平常。合共計算、所糶之榖、必不能多。今應將漕糧、多截留。于山東沿河州縣村鎮、俱各存貯、以備賑濟平糶之用。朕意八旗滿洲蒙古、漢軍佐領一千有餘、每三佐領下、共出一人、可得三百人每三佐領、交與銀三千兩。分派各州縣。仍照前去人員、養饑民至來年七月。今八月內、可以到彼。這情事、爾等可確議。至東省今歲錢糧漕米、俱應速行停徵議奏。為此手書特諭

九卿、詹事、科道、以建儲事、繕摺請上日。上手書諭上日曰、國家大臣、凡事宜詳細思維具奏。豈可草率、同於兒戲。朕將何賴。現今皇太后之事、未滿百日。梓宮尚未安厝。舉國素服。未曾剃頭。乃將大慶之事瀆請。朕實不解。著即回奏。九卿、詹事、科道、回奏雲、臣等冒昧瀆請。大體所關、全未見及。今奉上□日明示、方豁然醒悟。自知愚昧、謹具摺請罪。上又手書諭上日曰、至愚極昧之處、不止一二次矣。如此、何以辦事。必至終日為人欺蔽。倘至誤事。不亦可恥耶。


第二,八人面諭說的真實性

因為沒有康熙的任何親筆手諭,雍正在N年後發行的大意覺迷錄里提及傳位證據是13日早晨有7位皇子和隆科多在病榻前面諭,十五及以下皇子是在寢宮外等候。

而雍正初年的各種原始檔案里,包括外國傳教士以及朝鮮人的N種提及傳位的版本,N種形形色色的或正確或錯誤的細節記錄,卻沒有一種是N年後官方給的八人面諭說。為什麼當年和宮廷人士來往密切的傳教士,以及四處打聽消息的朝鮮使者,沒有聽說過按道理應是當時官方宣揚的八人面諭版本呢?

比如說雍正元年七月傳教士嚴嘉樂的信件(收錄在&<中國來信&>一書)中寫道一個細節:胤禛登基後,皇十四子奉召進京後,提出要看先帝遺囑,企圖剝奪皇四子的統治權。他對九門提督言詞訓斥,因為他是先帝遺詔「唯一的、可疑的見證人」,而朝鮮元年的史料中曾提到傳位細節說是馬齊承遺詔,以及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幾個大臣謀立四阿哥「大學士馬齊,九門提督隆科多及十二王等相與謀議,稱有遺詔擁立新君 」.

而弘旺著《皇清通志綱要》里則明確提到是隆科多一人受遺詔
「十三日甲午戌刻 上升遐 上壽六十九齡亥刻回都隆科多受 遺詔」

而一個漢官程元龍在其文集(愛日堂詩卷二十一)中提到康熙去世很突然,他提到之前康熙因為感冒休養,但每天大臣都去請安,13日早上大臣們也去請安了,當時並沒有康熙身體異常和四阿哥繼位的消息,14日出發去請安時才得知康熙晚上去世雍正已繼位。(按雍正說法13日早上5點已經八人面諭,怎麼接著去請安的大臣們一個都沒聽說?)

現存的頒布天下的遺詔的繼承人也是隆科多一人先草擬,台灣「中研院史語所」保存著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至12月28日的滿文《上諭檔冊》共75件,其中有一件內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11月14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

第三:所謂十五以下皇子在寢宮外等候的說法不實。

按《大義覺迷錄》的說法,「八人受諭」的現場有皇十七子允禮等人在寢宮外伺候,而雍正初年雍正上諭卻提到隆科多上的摺子:「聖祖皇帝賓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親王(允禮)在內值班,聞大事出,與臣遇於西直門大銜,告以皇上紹登大位之言。果親王神色乖張,有類瘋狂,聞其奔回邸,並未在宮迎駕伺候。」

這段話暴露出,

A. 如果8,9個小說之前已經八人面諭讓四繼位,那麼8,9個小說過去了,其他皇子竟然沒有聽說?甚至連康熙病重要崩了都不知道,都沒去等候著?康熙崩了才由隆轉告?至少十七之前壓根就不知道老爹不行了和傳位給四的消息。


B. 按常理來說,康熙死前要召集兒子,一定會召集所有的成年兒子,十七都25歲了,之前是在宮裡值班,並沒有去遠處辦差,康熙崩時十七還在路上,那麼其他人也很有可能沒有趕到暢春園。

這裡順便駁一下讓四阿哥祭天是表示儲君的說法,幾百年前生活在當時的人,皇族,宮廷人士怎麼還不如幾百年的後人清楚祭天暗示?怎麼十七聽見雍正繼位的消息嚇得狂奔亂跑,按祭天就是儲君的邏輯,不該都預料到是雍正了么?

而且三阿哥59年也祭過天。 按此邏輯,如果康熙崩於60年,那59年祭天的三阿哥才是暗定儲君。

另外,在末年,康熙用硃筆圈出過一些可以去參加祭祀(包括祭天)的候選人名單,是數人,而不是雍正一個。很多大臣都代康熙祭過天,而且按實錄,四阿哥61年最後沒有祭成天的,吳爾佔去代替了。也就是,康熙派雍正去的時候只是身體不適,可沒認為自己快崩了啊。

而且關於康熙朝祭祀,起居註上有一段康熙的話,說顯親王祭祀的時候不莊重,以後把他排除在祭祀名單里,還有說過腿腳有疾病的人不應派去參加祭祀。所以我個人推測,表情,態度,虔誠的表現力以及身體狀況等等也是祭祀人選的考慮因素。

第四,僅有隆科多一個大臣承旨,不符合當時的慣例.

隆科多絕對不是唯一重要的,也不可能是唯一康熙信任的大臣,而康熙朝的大學士,領侍衛大臣等等,按照官方說法,竟然一個都沒有承詔或遺命輔政,對比順治朝好幾位大臣承詔,雍正朝幾位重臣提前知道弘曆是儲君,雍正朝,乾隆朝,嘉慶朝,道光朝,咸豐朝等等遺詔中數位大臣輔政,只有隆科多一個大臣承詔,且無任何輔政大臣簡直匪夷所思。

第五,雍正朝的官方史料上關於康熙逝世的描述前後矛盾,不合情理。

比如說官方記載宣稱康熙病危前,召眾皇子及隆科多速至宣布遺詔,卻只將傳位遺詔告知允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對要繼位的胤禛僅告以「病勢日臻之故」;康熙逝世後,胤禛方得知由自己繼位.在康熙死前十個小時內,胤禛曾三次入寢宮問安,康熙為何不將傳位詔書告訴他呢? 讓繼位人心中有數,預作準備,避免臨時出現異常是十分必要的,

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自己也說過一些與「八人受諭」相矛盾的話。雍正說:允禩、允搪都親承康熙遺詔,方才「肯貼無一語,俯首臣服於朕之前」。但雍正又說:「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時,塞思黑(允搪)突至朕前,箕踞對坐,傲慢無禮,其意大不可測。若非朕鎮定隱忍,必至激成事端」;「聖祖仁皇帝賓天時,阿其那(允禩)並不哀戚,乃於院外倚柱,獨立凝思,派辦事務,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憤可知」。胤禩、胤搪的舉止不像在十個時辰前就已知道傳位的遺詔,倒像是剛剛聽到雍正要即位的消息而胸懷激憤的神情。

第六 ,十四還在回京路上時,雍正派人沒收了他所有和康熙來往的奏摺和家信。

雍正在康熙去世後第二天,晉封延信為貝子,命馳驛赴甘州。延信走後,雍正又發一道密諭給他(出自滿文硃批奏摺):

你抵達後,將大將軍王所有奏摺、所有硃批諭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繳封固後奏送。如果將軍要親自帶來,你從速開列緣由,在伊家信(等)帶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軟疏怠,(使伊得以)檢閱奏文後,並不全部交來,朕就生你的氣了!若在路上遇見大將軍,勿將此諭稍有泄露。


為什麼雍正這麼等不急收繳十四的奏摺(雍正下令統一收繳百官奏摺是在一段時間後)?為什麼收繳奏摺連家信都要收?為什麼害怕十四親自把家信和奏摺帶來?為什麼會懷疑十四知道諭旨後會藏擬部分家信和奏摺?為什麼若十四說要自己帶家信和奏摺的話還要延信在十四到京之前密報?雍正是怕什麼?為什麼如此心急?

果然,十二月初七日,廷信與趕往京城的允禵在陝西榆林附近相遇了。遵照雍正旨意,廷信未向允禵提及此密諭。十二月二十日,延信行至涼州,當他「聞得大將軍王的小福晉們都於十二月初五日經過涼州朝京城去了」的消息後,即於翌日密奏,並詳細講述了允禵家屬可能經過的兩條路線以便雍正派出親信,攔截搜索他們可能帶走的家信及其它材料。

這個資料重點是老四的態度,他這種態度是不是顯得沒把握十四手中會有什麼?很怕十四手中有什麼帶回京城?


第七,十四阿哥胤禎是康熙召回的還是雍正騙回的?(十四半路才知道康熙駕崩)

如果是康熙召回,為何雍正要故意製造是他召回的假象?如果是雍正假冒康熙的旨意騙回,又是為何,半路還沒收他的奏摺和家信,某些人所謂的雍正一上台就給十四加恩,可謂黑白顛倒矣。

《雍正朝滿交硃批奏摺全譯》中,顯示十四是半路得知康熙駕崩的,雍正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年羹堯奏報審擬宗扎布等人事,雍正硃批:「……允禵從行三四宿之後,獲悉皇父升天,卻又欲回甘州,經查克旦等規勸之後,方可作罷。」(第1089頁)

而雍正實錄記載:十一月十四日 雍正下旨:「【西路軍務大將軍職任重大,十四阿哥允禵勢難暫離,但遇皇考大事,伊若不來,恐於心不安。著速行文大將軍王令與弘曙一人馳擇來京】『軍前事務甚屬緊要公延信著馳鐸,速赴甘州,管理人將軍印務。並行文總督年羹堯。於西路糧響及地方諸事,俱同延信管理,年羹堯或駐肅州(今酒泉市)、或至甘州辦理軍務,或至西安辦理總督事務。

第八,很多人說四阿哥比其他人為民著想,康熙才傳位給他,這就是笑話了。史料顯示雍正也一樣與民爭利,奪人利己,還曾勒索外商,而雍正自己也說::「朕在邸時,雖不免奪人利己,而未嘗傷害人命。」當了皇帝么立場不一樣了。


勒索外商記載:

朝鮮史料記載:康熙皇帝子女眾多,不能偏令富饒,褚子女受賂鬻官,若漕總鹽務等職,隨其豐薄而定賕多少。且於京外富民之家,勒取財產,多至敷十萬,小或累萬金,而田園人畜,亦皆占奪,人或不與,則侵虐萬端,必奪乃已,而不禁。新皇帝亦嘗黷貨致富,及登大位,前日所佔奪者,並還本主

接著寫我為什麼傾向暗定儲君是十四(這裡多說一句,十四是不是儲君都不否定上面雍正即位的疑點,即使十四不是,也不能說明雍正就是,有研究者還認為可能是也同樣受寵的三阿哥五阿哥呢,畢竟康熙愛寫手諭,最關鍵的傳位雍正拿不出康熙的親筆手諭,又只有隆科多傳旨,無法證明自己,那麼康熙本來的屬意人選是誰,就見仁見智了)

第一,十四齣征建功創造威望,會置暗定儲君於及其尷尬的地位。
康熙皇帝曾說過,要立的儲君必然讓人傾心悅服。

那麼我想先問一下在職場里呆過的筒子,如果一個人工作量比你少很多,工作環境比你好很多,工作的辛苦程度和對部門的功勞貢獻比你小很多,最後部門經理走了是他晉陞接任,你是啥感覺?你同一個部門的其他同事會是啥感覺?會不會心服口服?

那麼問題來了,在整個康熙朝,非嫡非長的四阿哥做了那些政事讓他與其他皇子相比功勞大,貢獻大呢?沒有。從留存的奏摺數目就可看出端倪,比較太子,三,四,十四列名第一的奏摺數目:太子 77份,三阿哥 471份(多為帶著弟弟們一起上的簡單的政務差事),十四阿哥 354份,四阿哥:3 份(後期似乎就有個查糧倉的奏摺),有人說暗定儲君也可以不必出征建功,比如人太子就是做留守工作的。問題是,太子還在穿尿不濕的時候就是太子了,人家有個皇后親媽,這叫立嫡,非嫡非長,叫立賢,沒有能力沒有功勞,立了並不好服眾。
最快時間能攢下功勞和威信的就是軍功,何況西征的政治意義重大,需要籠絡青海權貴及達萊喇嘛,可謂軍事和政治都能得到雙重鍛煉。

另外,太子二阿哥不僅是名正言順的嫡子,還曾三次單獨監國,也尚留存70多封奏摺,從小到大的加意培養更不用說了。而非嫡非長的四阿哥,做了那些工作能和太子相比呢?奏摺沒有,實錄中也沒有記錄。


如果十四不出征建功,那麼大家政事方面受到的培養可能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出征之後,康熙與他軍政上的交流,對他的培養,對他委以事務的重要性複雜性綜合性,卻大大超了其他皇子。而康熙對十四完成的任務,就今天遺留的奏摺來看,還是很滿意的


而十四齣征之後,暗定儲君或說是儲君人選的傳聞也彷彿一夜間傳遍了坊間。康熙末年來華與宮廷人士接觸的傳教士,以及在民間打聽消息的朝鮮使者都有耳聞。

英國醫生約翰·貝爾(John Bell) 的旅行日記中記錄了在北京聽到的有關皇位繼承人的消息,「十四皇子勇猛善戰,正在指揮和卡爾梅克人(當日西方人對準噶爾在內的漠西蒙古諸部的稱呼)的戰爭,據說皇帝想讓他繼承皇位[it is said, he intends the fourteenth for his succeffor(successor)]」(出自《從俄國聖彼得堡到亞洲諸地的旅行記》(Travels from St.Petersburgh in Russia to Various Parts of Asia)

再舉一段朝鮮人在民間打聽的例子:「吾曰。吾聞西征軍卒多死。故東八站甲軍。亦年年點送雲。其軍卒苟艱可知矣。汝何能免此乎。甲軍答曰。宮家甲軍。則例不擧論矣。吾曰。?例雖如此。王師若敗。則何拘於?例耶。甲軍曰。今則十四王已為勝捷。尤無慮矣。吾問曰。西事雖幸。國本尙未定雲。此實大國莫大之憂也。或者見囚太子更立乎。甲軍曰。太子則必難複位矣。皇上有改定之意。而無可執之端。至今遷延矣。今則十四王平定西塞。已建大功。八月班師奏凱後。必立十四王為太子。」(出自燕行錄之 櫟翁遺稿卷之七 康熙六十年辛丑六月 (朝鮮使臣在中國的見聞日記) )

這裡我並不關注消息的真假,我關注的重點是

在這個宮家甲軍看來,有功勞的皇子顯然比沒功勞的皇子應該成為太子(當然天生嫡子除外),這個反應了當時從上到下的人們的心理, 包括朝鮮人為什麼那麼關心十四阿哥的情況,一直在打聽十四勝利了沒有,也是如此。那麼康熙當初在未明立儲君的情況下,為什麼派的十四去立功呢?他可是當朝皇子,身份敏感,功勞比儲君還大的話,置富貴閑人的儲君為何地? 如果連一個底層人士都傾心悅服的認為十四功勞比其他人大,應該被立為太子,那麼不就應了康熙皇帝那句要立的儲君必然讓人傾心悅服了

如果十四不是暗定儲君,那我很想知道為什麼當時對立儲之事異常敏感的康熙帝會容忍這種輿論大肆傳播?不僅不趕緊打壓這種輿論還給十四在西藏立了功德碑,難道他一丁點兒都沒察覺到這種風聲和預期到這種苗頭么?

第二,康熙在密折中囑咐十四阿哥注意得人心。

在康熙給十四阿哥的一個手書密諭中(3846 康熙帝諭勿惦念家事 ),寫到

為爾家嫁娶喜事,均已妥善辦成。切勿惦念家眷,惟人心甚要,此晝夜存心。


聯想到康熙曾說自己告誡太子需要得人心,在廢太子時再三提到太子人心盡失,不能不廢,而責罵八阿哥時,用屢結人心來形容,那這裡囑咐十四要得人心,就容易讓人產生聯想了

康熙在密折上或起居註上沒有囑咐過那個官員要得人心,見得比較多說法的是要注意名聲和操守。評價或詢問某個官員時也常常是問:此人居官好否?居官名聲如何?

實錄上康熙說太子大失人心的史料:


○庚寅。諭諸皇子、及領侍衛內大臣、滿洲大學士尚書、侍郎、學士等、允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嫗愛惜、親加訓諭。告以祖宗典型。守成當若何。用兵當若何。又教之以經史。凡往古成敗、人心向背、事事精詳指示。允礽雖於他事不知、寧不知人心之不可失耶。乃幼承朕訓、習知義理、而反致人心盡失。其為鬼魅所憑、狂惑成疾、彰彰明矣。


○諭諸皇子等皇太子允礽、自復立以來、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業、斷不可託付此人。


○御筆朱書諭諸王、貝勒、貝子、大臣等、前因允礽行事乖戾、曾經禁錮。繼而朕躬抱疾、念父子之恩、從寬免宥。朕在眾前、曾言其似能悛改。伊在皇太后眾妃諸王大臣前、亦曾堅持盟誓。想伊自應痛改前非、晝夜警惕。乃自釋放之日、乖戾之心、即行顯露。數年以來、狂易之疾、仍然未除。是非莫辨。大失人心。

 實錄上康熙說曾教育太子要維繫人心

朕無日不向皇太子允礽、言治理天下、愛育黎庶、維繫人心之事.

實錄上康熙說八阿哥邀結人心的史料

二阿哥悖逆、屢失人心。允禩則屢結人心。

第三:康熙末年朝中的人事安排,對十四阿哥接班後政權的平穩過渡時有利的,對四阿哥反而是不利。所以後來當中多人被打成八黨十四黨治罪

朝中:
康熙末年的領侍衛大臣6人:
鄂倫岱,阿爾松阿,滿都護、巴渾德,吳爾占,馬爾賽,且幾個人同時都兼任議政大臣。其中四人親近八阿哥和十四阿哥,雍正朝被打為八黨十四黨治罪。馬爾賽倒是似乎和雍正比較好。


大學士5人
:馬齊 嵩祝 簫永藻 王掞 王頊齡, 其中馬齊曾是胤禩支持者,後變為中立,蕭永藻在雍正朝因不肯按照雍正指示奏參十四阿哥而受到牽連,嵩祝在雍正朝因蘇努的連累被奪官。所以蕭永藻和嵩祝至少是中立派。


擔任八旗都統管理旗務的有:
七阿哥,十阿哥,十二阿哥,蘇努、滿都護、雅爾江阿,吳爾占


總的看來,朝中重要大臣中大部分是親近八阿哥和十四阿哥的人及中立派。如果康熙屬意十四阿哥,朝中這樣的安排對於十四阿哥接班後政權的平穩過渡是有利的。


而皇子內部和宗室
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是十四阿哥的大力支持者,三阿哥從雍正朝為十四阿哥被奪爵後流淚,及十四福晉去世後,三阿哥去陵上十分關心十四的情況來看,三阿哥和十四阿哥關係不會差。

而康熙挑選了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的兒子和一些宗室們的兒子放在十四身邊學習鍛煉,既培養了孫子,宗室下一代,也客觀上拉攏了他們和十四阿哥的關係,當然,這些人在雍正朝也大都被治罪了。


兄弟中:
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都有兒子跟著十四去軍中學習,鍛煉。其中七阿哥兒子弘曙受到十四寵信,被十四保舉為前鋒統領。


宗室中:
裕親王的兒子,簡親王的弟弟和兒子,安郡王等等也都被康熙派往十四身邊效力學習。


其他:
十四阿哥的摺子中表明,康熙向十四阿哥推薦過隆科多,說隆科多是個人才。(截圖康熙朝滿文奏摺翻譯一書中如下)

第四,康熙61年十四阿哥的軍政經驗,年齡和身體相對已經45歲的四阿哥都更具優勢。年紀越大精力越有限這是肯定的。


如果說康熙57年十四阿哥可能還只是等待培養和考驗的候選人之一,那麼在康熙61年,十四阿哥比57年只會更加成熟優秀,而且從奏摺和實錄上來看,康熙和他在軍政上的意見契合度信任度更高(剛出征時父子還有意見不一致,康熙耐心教導的摺子,後期基本他大小事的意見康熙都欣然接受),而且年紀和身體的確比四阿哥要佔優勢。畢竟年紀越大精力越有限這是肯定的。若其他條件差不多,年富力強當然是加分項。

下面是,康熙和某官員的對話,此官員51,聖祖問他是不是牙齒掉了,會不會看東西目昏。說明康熙的確認為年紀大了有劣勢。(出自康熙起居注)

第五,十四阿哥出征在外就是否定他的繼承權並不成立。
1. 十四阿哥出征,四阿哥最後登基,是我們幾百年後看到的結果,所以有些人理所當然的會認為讓繼承人遠離京城是有問題的,但是幾百年前宮廷里的人一定也是這麼想的么?

十四阿哥60年曾回京城,此時西藏已經平定,但是清廷想乘機徹底端掉新疆准葛爾老巢,十四阿哥回京和康熙商量這件事,九阿哥還曾擔心康熙不讓十四阿哥再返邊疆,而耽誤十四阿哥建功。說明他們自己都並不覺得再赴前線對繼承權是種否定,反而是積極的意味。

後來十四阿哥回前線後,因為軍需運輸困難,及糧草還需囤積,於是前線忙著開墾土地,耕種糧食,清廷打算和准格爾暫時議和,等議和結束後,十四阿哥就可以班師回朝。

(實錄:康熙60年○庚寅。諭議政大臣等、大將軍允禵、明年欲行進兵。或今年冬季策妄阿喇布坦處、廢敗事出、有機會可乘、亦未可定。

康熙60年○撫遠大將軍允禵疏言、賊厄魯特侵犯屢吐魯番、為我兵所敗鼠竄而去、來年不可不大舉進巢□刀、盡行翦滅。但事關重大、請容臣輕裝赴京。恭請訓上□日。應如所請。得上□日、大將軍允禵、令其來京)

十四阿哥和青海蒙古王公那邊也更加熟絡,建立相對良好關係,若十四阿哥即位,青海蒙古王公關係,清廷當前的軍事戰略,及對準的軍事連續性不會受到影響。

4. 關於有人說康熙不可能讓儲君遠離京城,因為趕不及回來即位的,其實我有個質疑,那康熙常帶著太子出巡遠處,比如江南,如果康熙發生了意外,那麼太子從江南趕到北京即位也得走半個月,那麼他不擔心京城會有政變么?如果不擔心有大臣揭竿而起和其他兒子篡太子的位,那麼如果他屬意十四阿哥,他似乎也不應會那麼擔心十四阿哥趕回來的檔期中有大臣揭竿而起和三阿哥四阿哥等篡位吧?

而且我認為如果康熙屬意十四,即使康熙崩時十四不在也可以趕回即位,是基於康熙在臨終前能召集眾皇子大臣,明立十四為太子,設立輔政大臣臨時行政班子等等。那麼按照程序,十四是明立的太子,得到消息,可立即趕回即位,如果這種方式有風險,那就是有人會明著篡位的風險。而康熙臨終前朝中重臣的配置,正有利於降低這種風險(有人會說隆科多呢,其實,康熙還給十四推薦隆可多來著),而且原來的太子二阿哥,也是有此風險,他的反對派力量,還更大吧。。。。


除了上面所說,還有一種風險,就是猝死而沒法召集眾人明立十四為太子,這裡的猝死可能是倒地而亡那種,也可能是突然昏迷無意識,過後再停止心跳那種。那麼不管康熙屬意的是誰,如果康熙生前考慮到猝死可能性,就應該留下手諭。

如果是猝死而又沒有留下手諭,那麼合法的情況下就是公推協商繼承人,這點其實對四阿哥是很不利的。我個人認為公推最有利的是有功勞人望的十四阿哥,及排行最長,文武騎射皆數一數二,多年都是他領著弟弟們上摺子的三阿哥,甚至原來就有人氣的八阿哥(如果他們不計較後來被老爹打壓的事實的話)。

當年嘉慶也是類似猝死吧,突然發病很快就死了,當中應該一直失去意識,因為他連立儲的盒子都沒告訴大臣在那裡,他死後大臣們四處找不到,只好去請示皇后,深明大義的皇后認為嘉慶立的應該是道光,而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後來大臣們找到盒子,果然和皇后說的一致。

第六 「康熙用年羹堯牽制十四阿哥」的說法並不成立。

常常有人說年羹堯是康熙用以牽制十四阿哥的棋子,這種說法大概是因為不怎麼讀史料吧。 我們且就著這觀點看下面幾點。

1. 年羹堯在康熙56年孟廣祖事件中給康熙上折中曾稱自己和雍親王多年未曾有饋送禮物之往來。「且臣屬雍親王門下,八載於茲,雍親王並未遣人至川,賞賜物件」 (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 第七冊,頁922)

2. 十四阿哥57年出征時,大軍分兵三路,年羹堯僅負責辦理西路軍的糧草,年羹堯升至川陝總督也是驅準保藏勝利後,因其當中表現不錯才升的職。(且是年羹堯自請,康熙考慮後才同意),年羹堯對十四表現殷勤,幾次獻銀獻物,胤禎把年羹堯對自己獻銀獻物的事情俱彙報給康熙。後來康熙還讓十四賞過蟒袍給年羹堯。(涉及到的奏摺見後)。

3. 年羹堯在給康熙的奏摺中還讚揚大將軍王軍糧儲備方法好,四川應該效仿。「查自爐至藏,叉木多為適中之地也,木魯烏蘇已蒙大將軍王議令預儲軍需,實為盡善之策,川省所當效法」

以上幾點,在康熙眼中,恐怕會覺得年羹堯和雍親王並無結黨意義上的往來,反而有巴結十四阿哥之嫌,若以年羹堯為棋子,這枚棋子是不是有點危險?

4. 當然,四阿哥其實暗中是採取了手段要控制年羹堯的,但是康熙不可能知曉。他在大約康熙58年左右寫信給年羹堯,責罵他作為屬人,在妃母(德妃)千秋大慶,弘時婚禮時,沒有一句賀書,很久也沒有一句問候請安,進而要求年羹堯把其10歲以上的兒子都送來京中(人質啊人質)。若年羹堯是康熙屬意四阿哥才特意用來牽制十四的,怎麼四阿哥還得親自出馬要年羹堯兒子來京中做人質。。。

「況妃母(德妃)千秋大慶,阿哥(弘時)完婚之喜,而汝從無一字前來稱賀,六七個月無一請安啟字,視本門之主已成陌路人矣」
「自今以後凡汝子十歲以上者,俱著令來京侍奉汝父,即汝昔年臨行時向我討去讀書之弟侄,亦必著令作速來京,」出自《雍親王至年羹堯書》

附錄:
胤禎奏聞四川總督年羹堯等獻物折
康熙五十八年六月十三日
臣胤禎謹奏:為奏聞事。
四川總督年羹堯,遣千總鄧國東,向臣問好,獻銀一千兩、稻米四石.....(後略)

撫遠大將軍胤禎奏為年羹堯等獻物品折
康熙六十年十月初八日
臣胤禎謹奏:為奏聞事。
川陝總督年羹堯遣其屬下守備王松,向臣問好,獻西洋表一個,千里眼一個、磁杯十個、鼻煙二罐。》...再,我既在軍營,無回賜之物,僅以我之衣帽賜給總督,故將帽一頂、裘服一件、乳餅一匣,賜給守備王松,遣之

【各處軍用糧餉運齊貝子丹鍾稟稱奮勉出力折 康熙五十九年七月二十二日】
「(十四)遵旨以總督年羹堯辦理軍務熟習,通達,賞年羹堯蟒袍一件"


附註:康熙對他末年,尤其是61年的身體狀況十分自信樂觀。的確那段時間他也就是感感冒,還常出去行圍打獵呢。

證據如下:

1.康熙自己的行為
他死前大冬天還出去打獵,沒見那個認為自己身體糟糕的人會這樣干,顯然他對自己身體很樂觀自信。

2.奏摺里給其他人的批複
滿文奏摺

其他的手打好了。
3621 山西巡撫德音 康熙61年6月20日
硃批:朕體好,今年體健,氣色甚好

3610 吏部尚書富寧安 康熙61年5月17日
硃批:朕體安,氣色亦好

3605 阿爾納等請安折 康熙61年5月16日
硃批: 朕體安,氣色甚好。

3612 山西巡撫德音 康熙61年5月20日
硃批: 朕體安,氣色甚好。

3502 閩浙總督滿保 康熙59年4月13日
硃批: 朕體安善。今年朕體較前明顯見好

3485 閩浙總督滿保 康熙59年2月初1
硃批: 朕體比往年好,二月來水獵,照常遊憩

3475 閩浙總督滿保 康熙58年11月18日
硃批:朕體安善。氣色亦好。

漢文奏摺:
趙弘爕 康熙59年02月02日
硃批:「飲食起居甚好 」

馬見伯 協辦陝西固原提督事務 康熙58年07月13日
硃批 「朕安今年甚好」

趙弘爕 康熙58年05月24日
硃批:"今年比往時好多了 "

和十四的奏摺:

3476 胤禎奏為皇父賞克食謝恩折 康熙五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
臣胤禎謹奏:為謝恩事。皇父親書諭旨:朕多年未曾如此氣色好,飲食睡眠平安。爾肩負要務,出已一年。爾所差之人,朕均引見遣之。伊等告爾否?爾惟寬舒心懷,勤奮效力承擔之事。爾等具奏之事,待人前來議竣後送之。今部文往,裝爾之匣小報內自盛京初到數件,做為信送之。欽此欽閱,內心感激歡忭,實不能以言語表達。此前臣之屬下返歸,雖常獲聞皇父容光煥發,聖體結實,強於先年,見皇父此諭旨,不勝喜悅,臣之食眠均較先大增,臣惟欽遵皇父訓悔聖旨,保養身體,盡能效力。再,前交付於茶上人曹奇甚多克食,臣等尚未食竣,皇父又施恩賞與,臣謹受領謝恩,恭藏緩食。為此謹具奏聞。

硃批:知道了

3849 康熙帝上諭一紙
由朕之口斷不出言爾辛勞、思念爾之詞語,有事之際,正值為臣子者,理應捨身報效之時,今獲效力之機,乃宜歡忭矣,他語何用。父母體謹安康。朕略知養身之道,不僅去除舊病,且自去年以來,未服用一付葯。腹業已不動,腿腳甚良好,上炕邁台階不必人扶,乘馬不用鐙,每日於院周圍放鷹。爾所差之人均已見之。惟爾何以相信?惟因日久,年尚近矣。朕原系之腰帶連同各種物品,經朕親手裝而遣之。

3473 胤禎等為奉硃批復奏摺 康熙五十八年十一月初六日
臣胤禎等謹請皇父萬安。 九月十六日,臣請安折內,奉皇父硃批:朕體安。木蘭圍獵平安竣事,即回宮。此次一圍圈內,圈馬鹿數千隻,留足之後,其餘均開圈放走。因此為一新鮮事,寄平信令爾驚嘆矣。等因。臣等聞皇父體安,按時勞逸,又一圍圈馬鹿數干只,臣等讚歎不絕,為此具折謹奏。

3319 胤禎等奏康熙帝身體情形折 康熙五十八年正月十九日
臣胤禎等謹請皇父萬安。
臣於二十四日請安折內,奉硃批:朕體安。腿甚好。有力,初九日來暢春園,乘馬而來。欽此。臣等謹閱之,各個喜悅。伏乞皇父若不倦,每次批天悅萬安。為此繕書謹奏。
臣胤禎、弘曙、弘智、弘曦。
硃批:朕體安。今正備往水獵。


3458 胤禎奏為皇父賞賜謝恩折
康熙五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臣胤禎謹奏:
臣我處太監白鎮世八月十八日到,聞聖上氣色甚佳,以食飯娛樂頤養聖體,如臣等親眼所見,聞之甚悅。皇父仁賞之桂桔、雲竹、金絲藤筷、紙、各色腌菜、新荔枝、鮮果、紅稻米等項,謹跪受之。照皇父教誨,將荔枝上次應賞之眾,他物臣同諸子共分食之。皇父如此遙遠惦念仁賞諸項,臣何以言表,惟望闕謝恩外,並無言可表衷懷。為此謹具奏聞。


3.傳教士記錄:
馬國賢在《清廷十三年》中寫道,俄羅斯使節在北京的時候(康熙59年冬-康熙60年),米蘭教士兼內科醫生佛奧他博士也來到暢春園。他被引見給皇帝的時候,我受命陪同他。問了幾個問題之後,天下讓他號脈。佛奧塔博士馬上照辦,但是他說為了作出殿下建康狀況的正確診斷,必須在這個晚上和次日早上號脈。這就是的皇帝在就寢後,和起床前再次被好了脈,隨後佛奧他博士向皇帝宣布說:殿下的健康狀況非常好。」

補充資料:


補充資料之一:


正方對胤禎的評價和描述來說明胤禎的性格和為人,容易偏頗,為了公允,我們也來看看康熙和第三方及胤禎方的評價吧。(版面有限,僅摘錄幾條)
A .康熙:
1. 康熙在末年給十四在西藏立碑讚揚他,其他皇子沒有這待遇,雍正上台後把碑砸毀。


2.康熙贊十四得人心。

胤禎奏聞四川總督年羹堯等獻物折 康熙五十八年六月十三日
(見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

硃批:知道了。楊如松朕原認識。亦曾隨行朕圍獵。甚屬好漢。其弟喇嘛亦有效力之心,甚為可憫。爾甚得土司、回子等人之心

3 康熙贊十四辦事好,這裡只摘一條。

康熙帝上諭一件 :
大將軍王所奏五折,議政大臣均已閱。所取諸事消息甚明晰,此內因無應議之事,故無庸議

B . 九阿哥胤禟評價胤禎:「十四阿哥聰明絕頂,才德雙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C. 朝鮮人打探到的十四的民間聲譽
」所謂十四王者,與新君同腹兄弟而康熙愛子,且有民譽「 (康熙61年底或者雍正元年朝鮮使臣別單

"十四王西征時手握餉柄,廣施恩惠,至今西土人皆香火追思之" (雍正三年八月朝鮮使臣別單)

"上曰, 十四王何如雲耶? 錫三曰, 頗有譽聲雲矣。" 軍民初皆屬心於十四王」 ( 雍正六年朝鮮君臣對話,出自承政院日記)

D . 清軍成功護送達賴喇嘛進藏後刻在布達拉宮所在山崖上的碑文 :"此皆我皇上乾綱獨斷, 離照當空,睿慮殿陛之間,決勝萬里之外,撫遠大將軍王知人善任,保舉得賢之所致也"

E. 康熙末年西征時為大軍提供情報的青藏人士阿爾布巴在《戶口冊與歷史》一書中記載了一個很親切,會籠絡人心的胤禎,「當皇太子閣下駕臨時(注這裡指胤禎,皇太子可能是是皇太吉的音譯)緊緊握住我的手,顯示出極為高興的表情,並隆重設漢族式宴席款待我們。皇太子又將自己的帽子、用哈珠編織的皮襖
一套、鞍具一套、白銀三百兩、黃龍綢緞數匹等賞賜予我,並賞給三十名隨從每人黃龍綢緞兩匹和白銀十五兩。」〔19〕

「皇太子對阿爾布巴
講道:「你不信任賊寇準噶爾,關心大皇帝和達賴喇嘛,並數次上奏情報,早已耳聞你的名字和功績,約有一年半了。現在你親自到達此地,你這一生之大業,今天
都完成了。從遙遠的地方來到這裡,想到我和達賴喇嘛,而犧牲自己的莊園和眷屬,作出這件大事,實屬可嘉!稍休息兩三日,再拜見達賴喇嘛,祝幸福平安!
爾後,我們研究了解衛藏方面的形勢和賊寇準噶爾的行動,依次奏報。講話完畢,皇太子親自斟酒,表彰慰問,平易近人。在大軍宿營兩日後,我疾速派遣使者向大皇帝察報情報與形勢。」〔20〕


「皇太子大將軍和大部分漢滿部隊駐紮通天河畔。以延信將軍為首的約五萬名漢蒙大軍和各部隊的官員們,浩浩蕩蕩地從通天河出發,七世達賴喇嘛和隨從以及全部大軍擺渡過江時,皇太子大將軍親臨送行,緊緊握住我的手講道:『你
關心大皇帝和達賴喇嘛,所有這些前前後後的行動,為達賴喇嘛和皇帝忠心耿耿,亦想到莊園百姓們會遭準噶爾的禍患,雖不一定發生好歹,但在關鍵時刻完成如此
之大業,達賴喇嘛坐床是全體西藏眾生,特別是實現了你自己的願望,祝你高興。我不會忘記你,你也不會忘記我。』臨別時賜予我整匹的綢緞等物品,在臨上船之前,緊緊握住我的手送別。」


補充資料之二:
有人說十四爵位只是貝子,無法和幾個哥哥相比,因而不可能是儲君。這裡就我看到的資料簡單的討論一下。

1. 嘉慶被立為儲君到乾隆54年的十六年時間裡,都是平頭皇子,他前面有2位在世的哥哥永璇永瑢都早已受封郡王。咸豐20歲的時候直接按手諭小紙條繼位,之前沒有任何爵位,所以說被立為儲君的資格與是否親王沒有必然聯繫,儲君不一定是親王,親王不一定是儲君。

2.為了平衡,康熙從沒有給那個皇子單獨晉封過,都是一批一批封,而且弟弟的爵位不會大於哥哥爵位(只有老十例外,因為其母家高貴,生母也是貴妃,爵位比八九高),康熙末年十五,十六,十七都快三十歲,卻任何爵位都沒有,難道是康熙不喜歡他們嗎?當然不是,肯定只是合適的機會再封)

2.整個西征項目結束後,十四應該會晉封。康熙有旨意平定西藏的人員要從優議敘。
雍正實錄
○兵部分別議敘陝西、四川、雲南官兵、平定西藏功。得上旨。【平定西藏、乃自古未至之絕域。所以皇考曾有從優議敘之旨。】況皇考當春秋高邁。備兵於極邊。宣揚威略。峻德鴻功。允垂億萬斯年之美政也。此一次議敘軍功。前固無例可援。後亦不得為例。將軍延信、著封為貝勒。兩路率領八旗官員進巢□刀之將軍等、著給與世襲三等阿達哈哈番。參贊大臣、給與拜他喇布勒哈番。副都統、營總等、給與拖沙喇哈番。其護軍校、驍騎校、給與頭等功牌二面。仍加一級。綠旗官員、經大將軍等咨送冊開頭等者。照攻取打箭爐功、加一倍。二等者。功加五等。三等者。功加二等。至於滿洲、漢軍、綠旗之外委官、俱系一體效力人員。無論由部委外委。概行從優議敘。以仰副我皇考恩綸特沛、從優議敘之諭上□日  

4. 雖然爵位是貝子,但是就其享受物質待遇來說,很多項目和親王沒有區別。政治待遇更是超過了親王郡王哥哥。


很多篡位說列舉的所謂證據都很荒唐,例如高陽先生的觀點:雍正雍正,示其得位之正,而這便是典型的此地無銀三百兩;正因為弒父篡位心虛不敢住在乾清宮改住養心殿,雍正因為害怕父親亡靈不敢去暢春園;死後不敢面對父親自己獨自葬在西陵;為了滅口殺死了幫助自己篡位的兩位大功臣隆科多和年羹堯;為了滅口殺了康熙的貼身太監;因為篡位心虛所以殘害兄弟;雍正繼位之後德妃態度反常,等等。 下面開始一一闢謠:

雍正是端正和諧之意,康熙封胤禛為雍親王是覺得他性格急躁,希望他平和舒緩,胤禛在做皇子的時候就有雍正主人的印鑒。盤龍紐白玉圓璽「雍正主人」閑章,據稱現存加拿大,為雍正皇帝繼位前閑章。

雍正改住養心殿,是為了便於處理政務,自雍正以後清帝在宮中都居於養心殿,而沒有改變,足見雍正當初選擇此處為寢宮,較之乾清宮更為方便;況且康熙最初的寢宮也不是在乾清宮,而是在保和殿(清寧宮),後來才移居於乾清宮的,既然康熙可以更易寢宮,為什麼雍正不可以呢?

雍正有去暢春園,只不過沒有常住而已。《雍正實錄》記載「皇后病篤,移往暢春園,上親往看視,逾時回宮,未刻皇后崩逝。」也就是說,雍正有去暢春園探視皇后的病情,那麼何來他不敢去暢春園一說呢?

關於選陵的問題,當時按照子隨父葬的制度,雍正一開始是在河北遵化馬蘭峪祖父順治的孝陵和父親康熙的景陵的旁邊來選陵址,在清東陵附近一個叫九鳳朝陽山的地方選中了陵址,但動工之後發現那個地方的土質不好,穴中之土又帶砂石,有砂石的土壤就容易發生進水,這是建陵的大忌,就只好把那塊地方廢掉了,隨後又派他最信賴的十三弟允祥和風水大師高其倬在北京周遍一 帶重新尋找陵址。終於風水大師高其倬在今天保定易縣境內的永寧山下,發現了一塊「乾坤聚秀之區,陰陽會合之所」的上吉之地,這就是雍正的陵址清西陵。《清實錄》卷八十九:「朕之本願,原欲於孝陵景陵之旁,卜擇將來吉他,而堪輿之人俱以為無可營建之處。後經選擇九鳳朝陽山吉壤,具奏。朕意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願相合。及精通堪輿之臣士再另相度以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今據怡賢親王、總督高其倬等奏稱,相度得易州境內泰寧山太平峪萬年寺地,實乾坤聚秀之區,為陰陽合會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山脈水法條理詳明,形勢理氣諸吉咸備等語。朕覽所奏,其言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但於孝陵景陵相去數百里,朕心不忍,且與古帝王規制典禮有無未合之處,著大學士和九卿詳細會議具奏。尋議謹按帝王世紀,及通志通考諸書,歷代帝王營建之地,遠或千餘里,近亦二三百里。地脈之呈瑞,關乎天運之發祥,曆數千百里蟠結之福區,自非一方獨擅其靈秀。今泰寧山太平峪萬年吉地雖於孝陵、景陵相去數百里,然易州及遵化州皆與京師密邇,實未為遙遠。

處置隆科多的罪名,大部分是存在的,雍正是給他留了情面的,他的案子主審是他的堂兄弟(佟國綱三子誇岱);康熙帝多次告誡隆科多,曾批示:爾須唯圖公正,此職得好名難,得壞名容易。即兄弟子侄家人之言斷不可聽信。……前費揚古、凱音布、托和齊等皆因此而墮落矣。著不時防備之!勉之!康熙帝教他怎麼做人,怎麼做好本職,明察秋毫, 怎麼可能重蹈覆轍,讓他鑽空子呢。隆科多也不傻,前車之鑒,他會犯糊塗給他人鋪路嗎?明顯胤禛繼位後他並沒有把持朝政,掌控全局,所為何來?

至於年羹堯就更和滅口扯不上關係了,康熙去世時年羹堯遠在川陝總督任上呢,京城裡發生什麼事他都不知道。

有謠言說雍正為了滅口殺了康熙的貼身太監,但實際上康熙的總管太監魏珠一直活到乾隆年間。雍正帝不喜歡魏珠,尋找借口打擊他,魏珠被派往康熙帝景陵,受到看管。雍正帝從輕發落魏珠,乾隆帝再次寬宥,魏珠曾在壽皇殿、壽安宮當差,乾隆二十六年尚在世。雍正帝打擊魏珠,表面看是因魏珠在皇家陵寢重地建房破壞風水而獲罪,實際上是對魏珠在康熙晚年與儲位爭奪對手允禩、允禟關係較好而仇視他。雍正帝打擊魏珠未必是因為魏珠目擊康熙帝臨終情景、得知雍正帝得位不正或者說是篡位的秘密(常建華《清史研究》)。乾隆元年十二月初四日,上諭:從前魏珠在世宗皇帝時獲重罪,因將伊祖母、生母發回原籍。近將魏珠寬宥,著在壽皇殿當差,曾降旨不許出門。今魏珠竟在王大臣前妄行進呈,求伊祖母、生母來京居住。魏珠系不許出門之人,如何擅進呈詞?王大臣等從何處接受?魏珠在何處投進?著問叨具奏。即隨傳問庄親王及內務府總管,據稱:系紀文替魏珠進呈。奉旨將紀文、魏珠交與內務府總管議罪具奏。總管李英、謝成議:將紀文革退,仍罰月銀三年,重責三十板。魏珠罰月銀二年,重責二十板。等因。具奏。奉旨:紀文著革職,魏珠罰月銀三年。

至於殺兄弟真的能作為篡位的依據么?殺兄弟的皇帝多了,難道所有殺兄弟的皇帝都是篡位沒有正位么?漢明帝劉庄是正位,其三哥劉英和九弟劉荊被迫自盡;唐高宗李治也是正位吧,但他也處死了三哥吳王李恪、姐妹高陽公主和駙馬房遺愛、巴陵公主和駙馬柴令武、叔父荊王李元景、姑姑丹陽公主和駙馬薛萬徹;建文帝是正位,因為撤藩逼死了叔叔;明宣宗是正位,將叔父朱高煦活活烤死。清初骨肉相殘的例子就更多了,清太祖將弟弟舒爾哈齊幽禁致死,並處死了他的兩個兒子阿爾通阿和扎薩克圖,還處死了自己的長子褚英;皇太極處死幼弟費揚古、三姐莽古濟、五哥莽古爾泰的三個兒子;多爾袞處死代善之子碩托和代善之孫阿達禮,將豪格幽禁致死;順治在多爾袞死後處死了叔父阿濟格及其子樓親,還處死叔父巴布海夫妻父子。無論是正位還是篡位在皇權鬥爭面前都是沒有親情可言的。

另外德妃和母妃們的態度真的能作為篡位的依據么?就算胤禛繼位出乎她們的意料,但關鍵在於康熙臨終時德妃和母妃們都不在現場,根本無法親眼見證康熙的臨終末命,所以她們又如何能確定康熙臨終時究竟傳位給誰了呢?德妃並沒有說過雍正繼位不合法,德妃說「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吾夢想所期」,「欽命吾子繼承大統」表達的是康熙的意願,「實非吾夢想所期」表達的是德妃的意願,德妃的話等於實際上承認了雍正繼位是「欽命」,但同時也承認了這不是她本人的「夢想」;實錄中有德妃堅辭朝賀,不接受太后封號,不肯搬離 永和宮等等一系列舉動的記載,但同時也有「上哀慟不已。毀瘠過甚。聖母皇太后、屢傳諭勸進飲食。上泣奏曰。若能進飲食臣必稍進。以慰慈衷」 的記載,所以說德妃雖然有某些反常的舉動但也有關心兒子的舉動,康熙突然去世德妃傷心過度,14沒得到皇位德妃也會有傷心失落,有些反常舉動也不奇怪吧。至於德妃的死因沒有證據我不敢斷言,但我推測德妃原本身體就不太好,雍正派14去守陵德妃心裡肯定難過,病情也肯定會不斷加重的。《雍正朝起居注》中記載,太后的死因:「皇太后撫時增感與日俱深,疾雖未形,積哀實久,忽焉違豫,遽爾賓天。」 《大義覺迷錄》中解釋:「母后素有痰疾,又因皇考大事,悲慟不釋於懷,於癸卯五月,舊恙複發。朕侍奉湯藥,冀望痊癒。不意遂至大漸。」 德妃的舉動在某些人眼中反常,但在某些人眼中也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人家德妃就是真愛康熙真心想為他殉情難道不可以么?人家德妃做了四五十年妃嬪突然之間轉換到太后的角色感到不適應不願意接受太后封號難道不可以么?人家德妃在永和宮住了幾十年住習慣了覺得住在那裡舒服不願意搬走難道不可以么?永和宮有她和丈夫幾十年來恩愛情深的珍貴回憶,她捨不得離開永和宮難道不可以么?人都是感情動物,總不能事事都跟皇位問題聯繫到一起吧,至少雍正乾隆沒覺得德妃的這些舉動是沖著雍正的皇位來的,否則大可以把這些記錄從實錄中抹去。 從雍正為母親德妃烏雅氏寫的哀述詩可以看出雍正和德妃的母子情深。

對於 maudlin2008 提出的疑點進行駁斥,康熙是否留有手諭的問題, 轉:一種是確實沒有手諭,一種是有手諭但是被嗣皇帝給毀了。這裡我要證明沒有留下手諭的可能性。 首先,康熙在二廢以後實行的是秘密立儲,雖然沒有形成制度,但是秘密立儲的思想已經成型那麼何為秘密?就是康熙在不想讓眾人在他不想讓大家知道的時候知道。有一個詞叫臨終。那麼這個秘密將會以怎樣的形式公布呢?此時還沒有定式。有一個詞叫末命,還有兩個詞:手諭,口諭。 其次,並非沒有遺詔,只是那個遺詔里沒有大家最關心的繼位人而已,但那確實是康熙所認為的遺詔,打好了草稿只差一句而已。 所以康熙的遺詔本身就具有它的特殊性。 當時群臣也都迫切想知道繼位人是誰,也在旁敲側擊的問有沒有什麼沒說沒寫的?康熙還挺生氣。我想這大概能推以下兩種可能,一是,確實還沒想好。二是,想好了但是不想說。個人覺得像是後者。因為一個立遺詔的人還沒想好繼承人是誰我覺得也不太能說的過去。當然了,不到最後一刻這些都有變數的。同時我們可以看出他不打算說的態度很堅決,重病如此仍三緘其口,臨終再宣布繼承人的可能性再次無限擴大。 再說手諭的問題。清初幾帝都有手諭么?也沒有的好吧。每朝具體情況不同,之前之所以 舉例清初是想說手諭傳位並非定式,也並無先例。故而康熙朝也並非一定會出現手諭與必須有手諭。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康熙要有手諭才正常呢?首先康熙確實重視手書,其次,康熙曾經留下后妃安置問題的手諭,而且康熙帝是個非常謹慎的人,以上也是我覺得按照一般情況下是會留下手諭的,但是不要忘記,保密問題康熙也很看重,奏摺上也都有提到這個問題,繼位人這個問題有多秘,不言而喻,寫出來就會有被看到的可能!他對周圍的環境就那麼放心嗎?不見得吧。 「命近御侍衛吳什等、傳諭諸大臣侍衛、及官兵人等曰、允礽為皇太子時、有所使令爾等敢不遵行。但其中豈無奔走逢迎之輩。今見皇太子廢斥、恐為朕訪知、或旁人首告、必至誅戮、日夜危懼、靡有寧時。朕以胤礽凶戾、勢不得已、始行廢斥。斷不輾轉搜求、旁及多人。若將從前奔走之人、必欲盡行究處、即朕宮中宦侍、將無一人得免者。今事內干連人等、應正法者、已經正法。應充發者、已經充發。事皆清結、餘眾不更推求。嗣後雖有人首告朕亦不問。毋復疑懼。」 即「朕宮中宦侍,將無一人得免者」。這就是現狀。這時還僅僅是一廢時呢。經歷那麼多事情,您覺得他是更放心了呢還是更不放心呢?誰能保證他寫了手諭不被這些人窺測到呢,當時還沒有放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一說呢。 提到這個,也可以反證秘密立儲的初期探索階段,操作的問題還是很大的。不管是正位還是篡位,都表明初期並不完善。但是探索階段嘛,不完善也很正常!後繼者完善就可以了。最後就是一個狀況的問題了,康熙帝他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預知自己的生死,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怎樣離開,所以有一個詞叫狀況,還有一個詞叫意外。 那麼問題來了。綜合臨終、手諭、口諭、對周圍環境的不信任,秘密立儲制度不完善,以及會有狀況、意外等一系列未定因素,加之聖心難測等一系列因素,自然是一切皆有可能嘍。 如果真的有傳位手諭的存在,那麼康熙的貼身近侍們應該最清楚藏在哪裡,就算他們不知道傳位手諭的內容,也應該知道有這麼一個東西的存在,雍正也沒有把康熙身邊的人全都滅了口,但無論在康熙生前還是死後,近侍們都沒有透露過關於傳位手諭的半點口風,所以沒有人見過傳位手諭的可能性極大。近侍們應該比雍正和隆科多更清楚手諭藏在什麼地方,雍正必須通過近侍們才能發現手諭,毀掉手諭的話必須要把那些見過手諭的人滅口。 馮爾康觀點(僅供參考):如果真有傳位給14的詔書,篡位者雍正焉敢把真命天子容留於世,不僅在位不殺他,遺詔不講殺他,從容使嗣子乾隆得以封其為王,終其天年,這才是怪事呢!

maudlin2008 說八人面諭是假的,原因是 「雍正初年的各種原始檔案里,包括外國傳教士以及朝鮮人的N種提及傳位的版本, 沒有一種是N年後官方給的八人面諭說。」這種說法不正確,實際上 早年雍正本人和某些傳教士也有提到過面諭時兄弟在場,只是沒說是八個,十七晚上在大內,早上在不在暢春園也不好下定論。 雍正元年三月處置吳爾占時,說是不過數人;雍正五年處置隆科多時,說是諸兄弟及隆科多;雍正七年作《大義覺迷錄》時提到具體的七位兄弟之名及隆科多。從這歷次表述來看,沒有什麼大的原則性出入。

雍正元年三月處置吳爾占:「皇考升遐之日所遺諭旨,其知者不過數人,並未降與吳爾占」。

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對全體朝臣宣布秘密建儲決定時說:我聖祖仁皇帝為宗社臣民計,慎選於諸子之中,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

雍正五年十月初五日吏部尚書隆科多案件判決書諭曰:隆科多所犯四十一款重罪,實不容誅,但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諸兄弟及隆科多入見,面降諭旨,以大統付朕,是大臣之內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


德國傳教士戴進賢1724年(雍正二年)11月14的信裡面也提到:在其晏駕的當天,當著所有來聆聽王位繼承問題的皇子的面,指定其四子為帝國繼承人。(《西方文獻對雍正繼位的記載》)

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日記:皇帝對醫生完全失去了希望,他把帝國託付給了他的第四個兒子。然後他手握著那已經寫好,而且保存在一個小抽屜里的遺囑,下令說照此辦理。在他大行後,遺詔開讀了,確實了第四子被任命為他的繼承人,號雍正。對此,在場的兄弟們無一表示反對 。 這位新帝首先關心的事情之一,是給他死去的父親穿衣。當夜,他騎馬而行,兄弟、孩子及戚屬們跟隨著,在無數佩戴出鞘利劍的士兵護衛下,將其父親的屍體運回紫禁城。

《雍正實錄》 : 上慟哭仆地,良久乃起,趨至御榻前,撫足大慟,親為聖祖更衣。遵用孝庄文皇后制賜御服,上皆敬加於首,然後進御。時諸王大臣恭議殯殮大禮,宜奉大行皇帝還宮。於是命淳郡王允祐守衛暢春園,固山貝子允祹至乾清宮敷設几筵,十六阿哥允祿、世子弘昇肅護宮禁,十三阿哥允祥、尚書隆科多備儀衛、清御道。 上親安奉大行皇帝於黃輿,攀依號哭,欲徒步扶輦隨行。諸王大臣以大行皇帝付託至重、神器攸歸,當此深夜,執事繁雜,請上前導以行。上乃前導,哭不停聲,至隆宗門,跪接黃輿,親扶而入,安奉大行皇帝於乾清宮。

《雍正實錄》中的記載和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的記錄完全吻合,當晚皇子們都趕到暢春園了,大家一起扶靈柩連夜把康熙梓宮運回紫禁城了。

十七對康熙生病應該是知道的,但對康熙死掉,或許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第二,他對雍正繼位肯定是先前沒有認知的,因為凌晨的時候,他只是在寢宮門外,不在屋裡會場上。

沒有證據能證明康熙去世時只有隆科多一個人在場而沒有皇子在場,關於為何只有隆科多一個大臣,因為雍正當時45歲了,根本不需要輔政大臣。

皇子公主們在暢春園都有住處,文獻公開明確記載的有暢春園八貝勒花園,無逸齋和西花園是原太子胤礽和榮憲公主的居所。雖然康熙去世當晚他們不一定住在暢春園,但在暢春園附近也都有別墅,而四阿哥在11月初9被康熙派往天壇齋戒準備11月15日祭天大典,從11月9日到康熙去世的11月13日一直在天壇齋戒 , 除非康熙召他回來,否則他自己擅自離開工作崗位是抗旨重罪,八爺黨的吳爾占也和四阿哥一起在天壇齋戒,康熙去世時究竟誰更能搶佔到先機?

關於收繳十四的奏摺和書信,其實無論雍正還是十四都不是傻子,雍正也知道十四手裡如果真有即位證據一定會貼身藏好,寧可毀掉也絕不會上繳的,所以說雍正怕十四帶回來證據這種說法並不可靠。

康熙有沒有召雍正,和雍正一起負責祭天的吳爾占可以作證。十四是康熙召回來的還是雍正召回來的,和十四一起回來的弘曙可以作證,雍正不僅召十四一個人也召回了弘曙, 《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彙編4》3658折---輔國公延信密奏遵雍正帝旨收繳胤禎奏書及硃批諭旨折 中 十二月初七日延信經雙山堡途中會大將軍王,初八日於榆林附近會見前鋒統領阿哥(弘曙), 並且雍正下令把大將軍印信交給納爾蘇暫時署理,派延信前往接管,如果十四像金恆源所說是康熙召回來的,那麼康熙有派人接掌大將軍印信么?


maudlin2008對雍正皇位提出質疑的主要依據有兩點:一是雍正拿不出康熙的親筆手諭也沒有隆科多以外的第二個人證;二是康熙帝生前並沒有加意培養胤禛,以目前留存的奏摺來看,由三阿哥胤祉領頭和單獨上的有471封,十四胤禵365封,四阿哥胤禛3封。
個人認為說雍正繼承遺命這事除了隆科多沒別的證人太過武斷,要是所有的資料都說康熙駕崩時只有雍正和隆科多兩個人在場倒也罷了,但實際上康熙駕崩時究竟都有什麼人在場各種史料說法不一,官方是八人面諭的說法,雖然有疑點但相信的人也不少,朝鮮史料有提到過馬齊或王掞承顧命,《永憲錄》記載馬爾賽、隆科多、馬齊三個人承康熙臨終顧命。
朝鮮《李朝實錄》:遠接使金演,迎勑而歸,以聞於譯舌者,言於戶曹判書李台佐曰:「康熙皇帝,在暢春苑,病劇,知其不能起,召閣老馬齊言曰:『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像,必封為太子。』仍以為君不易之道,賓士天下之要,訓戒胤禛。
朝鮮著名文史學家朴趾源 《熱河日記》:十四王胤禵,本名胤禎,屢建大功,眾望所屬。及康熙大漸,漢閣老王掞同承顧命,誤認禛字為禎字,第四為十四。掞被罪,而允禎為逆魁,改禎為禵。
《永憲錄》 : 甲午戌刻。上崩於暢春苑。上晏駕後。內侍仍扶御鑾輿入大內。相傳隆科多先護皇四子雍親王回朝哭迎。身守闕下。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次日至庚子。九門皆未啟。又上大漸。以所帶念珠授雍親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乙未午刻,傳大行皇帝遺詔,命領侍衛內大臣總理鑾儀衛事嗣三等公馬爾賽,提督九門巡捕三營統領兼理藩院尚書隆科多,武英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馬齊輔政。

其次關於康熙生前沒有加意培養胤禛,所謂的證據是從奏摺數量上來看,三阿哥胤祉領頭和單獨上的有471封,十四胤禵365封,四阿哥胤禛3封。
問題是奏摺數量真能完全作為培養儲君的依據嗎?十四阿哥是因為在外領兵打仗有特殊情況,三阿哥的奏摺數量比十四阿哥還多,難道能說明三阿哥繼位的可能性比十四阿哥還高么?也不能這麼說吧,況且三阿哥的奏摺大多是帶著弟弟們一起上的聯名奏摺,而四阿哥參與的聯名奏摺也遠遠不止3封。
四阿哥胤禛真的是如某些人所說的是閑人一個,沒有參與任何政務的機會嗎?
康熙五十一年,胤禛奉命參加對胤礽黨人步軍統領托合齊的審判。五十四年西北軍事發生,康熙召見胤祉、胤禛,徵求他們意見,胤禛說:當初征討噶爾丹時,就應該把策妄阿拉布坦一併剿滅,今其擾犯哈密,自應用兵,以彰天討。五十六年,康熙因有人偷盜明朝陵寢,命胤祉、胤禛等皇子查處,並令他們到各陵祭奠。同年,皇太后喪,胤祉與胤禛等承奉康熙旨意,轉達有關衙門和官員執行。次年,皇太后梓宮安放地宮,康熙因病不能親往,命胤禛去陵前讀文告祭。六十年,康熙登極六十年慶,他認為典禮中尤其重要的是往盛京三陵大祭,他因年邁,不能親行,於正月派胤禛攜同十二阿哥胤裪、世子弘晟前往致祭。回京後,遇三月十八日萬壽節,又秉命祭祀太廟後殿。同月,會試下第士子以取士不公哄鬧於副主考李紱門前,康熙命胤祉、胤禛率領大學士王瑣齡、原戶部尚書王鴻緒等複查會試中試原卷。同年冬至節,胤禛遵命祀天於圜丘。六十一年十月,康熙以通倉、京倉倉米發放中弊病嚴重,命胤禛帶領世子弘晟、延信、尚書孫渣齊、隆科多、查弼納、鎮國公吳爾占等查勘。胤禛等盤查倉糧存儲出納情況,建議嚴格出納制度,增建倉廠,厲行倉上監督人員獎懲制度。同年十一月初九日,因冬至將屆,康熙命胤禛南郊祭天,先去齋所齋戒。
當然這些並不能作為康熙把胤禛當做儲君培養的證據,也不能證明康熙對胤禛的重視程度超過了其他皇子,但至少可以表明胤禛並不像某些人所說的完全是閑人一個,完全沒有接觸政務的機會,康熙還是可以多方面考察包括胤禛在內的諸位皇子們的性格與能力。
在同太子及其黨人鬥爭及兩度廢黜皇太子事件中,康熙總結了經驗,結合傳統觀念中嗣君應具備的條件,形成他對繼承人的要求「今欲立皇太子,必能以朕心為心者,方可立之。」,也就是說:皇子安於本分,不結黨謀位,聽候皇父的選擇;為人要忠孝,能以皇父之心為心;要聰明幹練,文學、語言都好,將來可以治理國事。(參見康熙對廢太子的評語「肆惡虐眾,暴戾淫亂」,「暴虐,無所不為,不知忠孝,不知廉恥,行事乖戾」)。有一位資深康熙粉說康熙有一個特別反感的東西,就是結黨,他不希望阿哥們形成集團,而希望他們全部忠於自己,任何皇帝都不喜歡結黨,十四曾經那樣明顯地支持八,八黨後來又如此明顯地支持十四,康熙會不會考慮他們集團里的人姑且打一個問號吧。老三和老四沒有公開結黨,私下結黨不容易被康熙發現。
胤禛做皇子時表現如何?一胤禛在一廢太子時並沒有對太子落井下石而是據實以報,康熙事後在諸子和王公大臣面前大加稱讚胤禛「前拘禁胤礽時,並無一人為之陳奏,惟四阿哥性量過人,深知大意,屢在朕前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偉人。」。二康熙曾稱讚胤禛「能體朕意,愛朕之心,殷勤懇切,可謂誠孝」,而且康熙為奪嫡事件拒絕湯藥時胤禛冒死進諫,要求父親食葯,並且表示,如果康熙不肯聽勸,他就要不顧父皇的反對,強行醫治,讓康熙感受到了難得的親情;;三是在後來康熙派給胤禛的任務胤禛都能夠全力以赴、迅速圓滿完成,顯示了他的聰明才能;四是胤禛能夠知錯就改,體現在他少年時康熙評價他喜怒不定,訓誡他諸事當戒急用忍,胤禛花了十幾年時間去改正在30幾歲時表示已改正請求康熙不要記錄在案,這樣的性情是非常可貴做皇帝時就能聽進逆耳忠言;五是胤禛處事果斷,康熙四十八年,胤禛隨康熙巡視京畿,在歸途中,康熙責備同行的鄂倫岱等結黨,鄂倫岱以國戚自居,不知畏懼,康熙一時下不了檯面,這時,一旁的胤禛說:「此等悖逆之人,何足屢煩聖怒。亂臣賊子,自有國法。若交與臣,便可即行誅戮。」;六是胤禛喜愛佛法,教給了一個字「忍」,忍對於做皇帝也是很重要的;七是康熙末年弘曆的出現彌補了胤禛在子嗣方面的劣勢,給胤禛加分不少。應當說,胤禛在做皇子時表現出了較高的素質,而且在康熙末年的儲位鬥爭中沒有公開對皇位的野心,而表現出了對父親的孝順,為康熙所接受,成為儲君候選人選之一也在意料之中。
康熙說過:「諸阿哥中如有鑽營謀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斷不容。」康熙有大權獨攬的一面,這時不爭就是爭,比赤裸裸的爭聰明得多,胤禛表面上參禪悟道,富貴閑人一個,實際上他所有的優點和能力都展示了,都被康熙看在眼裡。「今諸大臣俱在朕前,朕居藩邸,曾與爾等議及私事,密相往來乎?皇考知朕中立不倚,是以命朕纘承大統。」「皇考遺命囑朕篤愛懿親,保全臣下。」「朕向在藩邸,未諳政事,不識一人,毫無閱歷聞見。」雍正說得挺實在的,有可信度,也沒有吹噓或偽造自己做皇子時辦了多少政務,基本是個閑散王爺,但是每辦一件事也是兢兢業業,得到過康熙的稱讚,康熙是有理由選擇他的。

康熙鑒於諸子結黨爭奪儲位的激烈,早早寫下政治遺言,但不立皇太子,也不作暗示,造成十幾年儲位虛懸的歷史,也使諸皇子間的爭鬥不可遏止。在諸子之中,他同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十四子胤禵,在父子感情上,對他們才能的欣賞和使用上,對他們在結黨謀位的認識上,印象都比其他皇子好,因此康熙最有可能將在這三個兒子中選擇他的繼承人。
二廢太子之後康熙要想立即確定新的儲君恐怕也有一定難度,他對諸位皇子應該有一段長期觀察考驗的過程,14的身體和年齡是諸位皇子中最具有優勢的,康熙晚年在重臣人事方面的安排也是比較有利於14的,因此在廢太子之後的初期,康熙有可能是把14作為重點培養對象,maudlin2008說康熙晚年的朝中大臣大部分都是傾向於八和十四的,不過有一位資深康熙粉說本身大臣們支持誰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作為康熙來講,他所考慮的只有這個人是不是人才,能不能為自己所用。八爺都公開結黨了,那麼多大臣都加入了他的陣營,那麼康熙重用的人里是八爺黨的概率不就很高了嗎? 康熙在他還在位的時候,考慮的只能是這個人能不能為自己做事。當然每個人覺得哪種說法有無道理都可以自行取捨。
maudlin2008說康熙多次告誡14要得人心,只有對儲君才會有得人心這種要求。關於康熙希望十四阿哥「結人心」的話語,確實康熙說過多次,但康熙不只是對十四阿哥一個人強調過人心,作為出征將軍而言,康熙都會強調得人心的重要性,三藩作亂時康熙就曾多次對出征將領們強調過人心的重要性。
諭安遠靖寇大將軍多羅貝勒尚善等、王輔臣標兵反叛、貝勒董額等、已退守漢中、今當【人心惶惑】之時、若克複岳州、【則人心自定】、稍有遲緩、則所在搖動、倍多可虞。貝勒等何日決戰、宜酌定必得之機、其速定議以聞  (康熙十三年十二月)。
上諭兵部、湖南百姓、遭亂以來、困苦萬狀。賊糧匱勢窮、恣行劫掠。百姓罹其荼毒、如在湯火。今大兵剋期進發、正解民倒懸之日。其令大將軍等、遣賢能官、同地方官、宣布撫民敕諭。凡恢復城池後、勿妄殺掠、【以輯人心】、以綏地方  (康熙十二年二月)。
撫遠大將軍都統大學士圖海疏言、陝西提督、原駐平涼。固原與平涼密邇。且為秦省形勝之區。應令王進寶移駐固原、即兼管固鎮事務。其西寧為邊陲重地。距固原甚遠、難於遙制。固原總兵官朱衣客、向在西寧、熟諳形勢。調駐西寧、殊有裨於地方。又慶陽一郡、幅員遼闊、素為賊藪。當此反側初安。亟需彈壓。宜令隨征總兵官陳奇謨、暫鎮慶陽、【安輯人心】。從之(康熙十五年八月)。
丁丑。原任廣東廣西總督金光祖疏言、臣前窺察眾情、多有猜疑、隨將臣總督兩廣關防、暫行秘藏、託言失去。今雖用原藏關防為信、【綏輯人心】。然受兩粵重寄、不能預籌保固、一旦被陷、貽誤封疆、臣罪難逭。得上□日、金光祖身膺兩粵總督重任、不能保守封疆、致地方陷賊。前奏關防已失、今又稱收藏、如果收藏、前具題失印之時、何不以此情密奏。觀此明屬巧飾、本應革職、從重治罪。念其與平南王尚之信、密謀反正、復定粵東。著革職、仍留原任、戴罪圖功  (康熙十六年七月) 。
壬戌。勇略將軍雲南貴州總督趙良棟疏言、李芳述、鄒九疇、系投誠後遵上□日設立領兵之總兵也。值仁懷合江失守、瀘州復陷、賊正鴟張、勢在危急、逆孽狡謀、乘隙搖惑。該總兵等、矢心報國、不為餌誘、擒綁逆差、【鎮靖人心】。又隨征之副將蔣榮德、及投誠偽總兵未經受職之瞿洪等、同心協力、保守孤城、奮志滅賊。請加恩典、以示獎勵。下部議敘。(康熙十九年九月)
所以出征的將軍們要安定人心,對他們而言人心也很重要。對十四阿哥而言,他在那裡的目的是做到讓西北地方歸順,讓他們聽話,讓他的手下也聽他的話,所以人心當然重要了,康熙帝曾諭十四阿哥勿惦念家事 ,寫到:為爾家嫁娶喜事,均已妥善辦成。切勿惦念家眷,【惟人心甚要,此晝夜存心】。 這話一點都沒錯,十四阿哥在前線,安定人心,團結人心是最重要的。 
胤禎奏聞四川總督年羹堯等獻物折 康熙五十八年六月十三日(見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
硃批:知道了。楊如松朕原認識。亦曾隨行朕圍獵。甚屬好漢。其弟喇嘛亦有效力之心,甚為可憫。爾甚得土司、回子等人之心。
奏摺後面還有一句,說此話不能讓漢人知道,顯然是康熙在軍事方面對漢人存在一定的戒備心理。
作為派出的大將軍王,前線的工作已經交給了十四阿哥,因此康熙希望十四阿哥得到人心, 與之共同作戰的大臣將領,十四阿哥只有籠絡了他們,才能讓他們為自己所用,有利於西北戰事,康熙此時肯定是希望十四阿哥在前線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的。至於是不是把十四阿哥當作太子,康熙不太可能在十四阿哥面前表達的那麼明顯。結合康熙對十四阿哥言「結人心」的語境來看,康熙更像是就事論事,而不是把十四阿哥視為準皇帝說出這樣的話來。
康熙在五十七年任命胤禵為撫遠大將軍,當時西征之役意義重大,涉及到清朝今後安危,大將軍之位實際也是眾皇子逐鹿的對象,而14擔任此職務則是破格的措施,出發前,康熙還親自行禮,舉行儀式。康熙還曾對青海蒙古部落首領說過,大將軍確系良將,有帶兵之才,因此讓他掌生殺重任,足可見康熙對14的重視,這不得不讓人對此有想法,認為胤禵便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因此也有人認為,當時的康熙只把十四子當作惟一可以託付的皇嗣,對四皇子胤禛則是不甚感冒,胤禛沒有擔任過固定的差使,建言征討策妄阿拉布坦,亦被人認為謀求出任領兵大將軍,但沒有成功。當時社會上盛傳胤禩、胤禟、胤禵三人中將有一人立為太子時,胤禛的心急如焚和懊喪情緒是可以想見的。康熙五十六年,遠在福建的戴鐸向他提出謀求退路的主張,戴鐸說台灣遠在海洋之中,沃野千里,而台灣道兼管兵馬錢糧,我不如謀調這個職務,「替主子屯聚訓練,亦可為將來之退計」。戴鐸的悲觀估計,多少反映出胤禛當時爭奪儲位中的不利處境。
但是,康熙到晚年,對胤禛的差遣、與他的接觸明顯地增多了,特別是在祭祀上。胤禛曾先後有22次參與了祭祀,次數之多,居皇子之冠,關於祭祀,根據《清聖祖實錄》和康熙朝的《起居註冊》的記載統計,胤禛參加二十二次,胤祉二十次,胤褆十七次,胤祺十五次,胤裪十二次。而在胤禛參預的祭祀活動中,比較重要的就有十起。康熙自即位以來,「凡大祀皆恭親行禮」,實不得已,才派人代祭,比較起來,胤禛代表康熙進行的大祀多,僅冬至祭天就有兩次,為胤祉和其他皇子所無。康熙曾多次召胤禛共商軍國及重要大事,像廢太子胤礽黨人步軍統領托合齊的審判,西北準噶爾部策妄阿拉布坦謀反,負責辦理康熙登基六十年隆重慶典中最為重要的盛京三陵大祭,等等。
康熙在康熙六十年六月給年羹堯的奏摺硃批:朕安,比先大好些,還弱。六十一年正月派內侍陳福向年羹堯傳諭旨:……總督不可聽信人之謠傳說皇上欠安等語。現今就是腿微有些疼,別無他病,總督放心。不管怎麼樣,康熙年紀大了,身體狀況不太好,已經傳到了陝西這麼遠的地方,也是無風不起浪,而且他果然當年就去世了。十四回京後並沒有留下他,康熙六十一年以後派給胤禛的工作增多,不能不說有些端倪。
康熙59年胤祉祭天,康熙61年派胤禛祭天。康熙晚年多次駕臨胤祉和胤禛在京城和熱河的園子,一共駕臨胤祉的園子18次,駕臨胤禛的園子13次,不過最後一年康熙61年只駕臨胤祉的園子一次,而駕臨胤禛的園子三次;從最後一年康熙61年來看康熙似乎更傾向胤禛一些,之所以最後一年發生這種微妙的變化肯定與弘曆有關,康熙在既沒見過弘曆又不喜歡弘時的前提下肯定會更傾向胤祉的,因為胤禛子嗣單薄,唯一成年的兒子弘時又明顯不被康熙所喜愛,而胤祉的世子弘晟卻很受康熙的重用,不過康熙61年春天胤禛把弘曆推薦給康熙,弘曆受到康熙垂青可以說是彌補了胤禛在子嗣方面的這一劣勢,康熙帶弘曆回宮養育,讓兩位妃子照顧弘曆,其中佟佳貴妃是後宮地位最高的妃子,和妃是寵妃,這種待遇不是每個內廷行走的皇孫都能享受到的。雖然很多皇孫都有在康熙御前承歡膝下的機會,但基本上都是嫡子或無嫡的長子,只有弘曆是非長非嫡的普通庶子。
兒子是主因,孫子是輔因,就算兒子再出色但孫子不爭氣也會大打折扣,康熙在選擇繼承人的過程中不可能不考慮到第三代。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康熙本人八歲登基,十二歲大婚,十四歲親政,時年虛歲十二歲的弘曆資質如何康熙是完全看得出來的。
清代檔案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康熙六十年六月,四川總督年羹堯入京辦事,皇帝命他找京城的"名算"羅瞎子推算某事。年聽說這個羅瞎子為人四處招搖,且有病在身,就沒去找他算。皇帝在他彙報此事的摺子上批道:"此人原有不老誠,但佔得還算他好。"(《掌故叢編·年羹堯折》)康熙不但給兒子們全都算過命,也看過弘曆的生辰八字。
1929年故宮博物院文獻館首批公布的內閣大庫檔案中,有乾隆生辰八字及康熙六十一年時人批語。內容如下:
  乾隆八字:
  辛卯(康熙五十年)
  丁酉(八月)
  庚午(十三日)
  丙子(子時)。
  批語:庚金生於仲秋,陽刃之格,金遇旺鄉,重重帶劫,用火為奇最美,時干透煞,乃為火焰秋金,鑄作劍鋒之器。格局清奇,生成富貴福祿天然。地支子、午、卯、酉,身居沐浴,最喜逢沖,又美傷官,駕煞反成大格。
  書雲:子午酉卯成大格,文武經邦,為人聰秀,作事能為。連運行乙未。甲午,癸巳身旺,泄製為奇,俱以為美。
此命貴富天然,這是不用說。佔得性情異常,聰明秀氣出眾,為人仁孝,學必文武精微。幼歲總見浮災,並不妨礙。運交十六歲為之得運,該當身健,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賢最能,子息極多,壽元高厚。柱中四正成格禎祥,別的不用問。
上述"乾隆八字"以及批語是康熙六十一年形成的,上面有"今歲壬寅(康熙六十一年歲次壬寅),流年天喜星坐命,天福星守照,四季禎祥,喜福安寧"這段話可以為證。
正是這年春年,弘曆首次謁見康熙,弘曆的生辰八字亦當在這次由康熙攜回。現存"乾隆八字"的批語即當在三月十二日至二十五日所批。據說有人曾在故宮檔案"乾隆八字"批語上見過康熙的批語"此命富貴天然"一段,但《掌故叢編》"乾隆八字時"並未以按語或加註的形式說明康熙曾親自批語,因此"乾隆八字"批語極可能是康熙命精於相術者所批。批語中說"此命富貴天然"、"為人仁孝"、"壽元高厚"云云,已囊括了古代所謂"五福":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從命相看,這個皇孫的命已好得不能再好,又有"子息極多"這樣的占語,宜乎康熙對其另眼看待。而"幼歲總見浮災"難免令皇祖放心不下,因此有三月二十五日再幸圓明園之行。乾隆被養育宮中,當從此開始。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有人認為,喜歡弘曆,是康熙傳位給雍正的一個理由。我們很難說,胤禛把自己的兒子介紹給父親,不是老謀深算的一步。對於胤禛來說,這一舉動從哪方面來說都沒有壞處。首先,這是試探老皇帝態度的一個機會。如果老皇帝把自己列入繼位的候選人行列,那麼必然會關心自己的子息。因為一個政治家必須多算幾步。退一步來講,即使老皇帝不打算把自己列入候選人行列,那麼使祖孫們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對自己的政治安全,無疑也大有好處。事情的發展甚至超過了雍親王的期望。
  弘曆入宮後,在皇祖身邊度過了不到八個月的短暫時光,這中間康熙一再說乾隆"福祉深厚"、"福過於予"、"伊命貴重"云云。康熙六十一年夏秋兩季五個多月,避暑山莊中祖孫兩人幾乎天天在一起,形影不離。康熙將避暑山莊的側堂「萬壑松風」賜給弘曆居住,弘曆繼位後,將這座殿宇題名為紀恩堂。「蓋皇祖養育予於宮中之旨,原降於圓明園之紀恩堂,茲不復贅。然其時實仍居皇考藩邸中。及從皇祖來避署山莊,乃賜居斯堂之側堂, 即三十六景中所謂「萬壑松風」者,夙興夜寐,日規天顏,綈幾翻書, 或示章句,玉筵傳膳,每賜芳飴。批閱章奏,屏息侍傍。引見官吏,承顏立側。或命步射, 以示眾臣。持滿連中,皇祖必為之色動。至於釣魚而得,則令持去,以給皇考。若隔旬余半月,則遣往獅子園,以謁聖母。而其年秋,隨皇祖幸木蘭, 又有宜紀者。入木蘭初, 圍場曰永安莽喀。圍中有一熊, 皇祖御火槍,中之。熊伏不動。久之,皇祖謂其已斃,命御前侍衛引予去射之,意欲使予於初圍,得獲熊之名也。其時,予甫欲上馬,而熊突起奔前,皇祖御虎槍,, 殪之。事畢,入武悵。皇祖顧溫惠皇貴太妃(即和妃) , 指予曰「伊命貴重。」 」(《避暑山莊紀恩堂記》) 康熙親自教弘曆射箭,弘曆也真爭氣,首次習射就連中五矢,康熙喜出望外,賜給他一件黃馬褂。"或命步射,以示群臣,持滿連中,皇祖必為之色動。"。這次行圍之後,皇帝特意去了四阿哥的熱河賜園獅子園,指名要看看乾隆的生母。」是日,皇祖指予謂皇妣孝敬憲皇后曰:帶其生母來見。皇祖連謂之有福之人,即今仰窺皇祖恩意,似已知予異日可以付託,因豫覲聖母福相也。」(《高宗御制詩集五集》卷九十一)
《清高宗實錄》卷一說:乾隆繼承皇位是"聖祖深愛神知,默定於前;世宗垂裕谷詒,周注於後"。 這個說法也許有所誇大,不過若康熙真的決定傳位於胤禛,其中弘曆肯定起了作用。對於這個兒子,雍正心底有一種特殊的感念之情。
當年十一月大限將至,康熙倉促之間胤禛、胤禵、胤祉在內的阿哥們作一權衡時,福命最好、才學優長、且文武兼資的皇孫弘曆理所當然地加重了胤禛的分量,康熙綜合考慮了這父子倆的條件後,而做出了傳位胤禛的最後決定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根據《朝鮮李朝實錄》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的記載,康熙皇帝臨終遺言曰:『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像,必封為太子。』!
清帝雖篤信命運風水之類,而且以之作為政治之參考,卻絕不對外大肆渲染,也絕不可能把此類事堂而皇之記入官書,而僅僅在極小的範圍,以極機密的方式進行,外人則無法與聞,因為此事,關係到國家形象和皇帝顏面。"乾隆八字"深藏宮中,乾隆本人也深悉自己生辰八字預示一生的命運,并力圖以人力戰勝或迴避命中的厄運,但他從不自詡命勢健旺,對皇祖康熙在決定皇位傳承時,參考了自己生辰八字一事,始終諱莫如深,到他認為應向後世子孫有所交代時,也僅僅是閃爍其詞的說什麼"伊命貴重"之類的話。 總之,雍邸庶子乾隆被康熙默定為第三代皇帝,乾隆生辰八字極佳有很大關係。這是清宮最深的隱秘之一。 "乾隆八字"從塵封的檔案中被發現,並公諸天下,為揭開雍正繼位這樁歷史公案無疑將打開新的思路。

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康熙帝巡視京畿,胤祉胤禛等皇子十一人隨駕。三月,胤禛請皇父幸王園進宴,不久,又請皇父幸王園進宴。四月,康熙帝巡幸塞外,胤祉胤禛等皇子十人隨駕。大將軍王胤禵與皇父在途中分手,仍回軍中。七月,在熱河,胤禛請皇父幸王園進宴。八月,康熙帝行圍,胤祉胤禛等皇子六人隨駕。十月,胤禛奉皇父命,率弘升、延信、隆科多等查勘糧倉。十一月初七日,康熙帝病,自南苑回駐暢春園。初九日,胤禛奉皇父命代行主持郊祀大典。十三日,康熙帝去世。終年六十九歲。隆科多傳遺詔,胤禛即位。
十三日彌留之際,康熙若可以對繼嗣作出最終抉擇,那麼鑒於胤禵遠在千里外的西北前線,選擇他勢必出現國君虛位的事,可能會造成諸皇子停屍爭戰的危險局面,而胤祉和胤禛本身條件差不多,康熙或許因為偏愛弘曆,也或許對胤禛結黨謀位了解不深,加之考慮到胤禛和胤禵是一母同胞相比於胤祉選擇胤禛對德妃和胤禵更有利,遂決定發出讓胤禛繼統的最後命令隨即病逝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由於儲位久虛,康熙臨終前指定繼嗣,完全符合雍正所說「倉卒之間一言而定大計」。也由於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胤禛成為儲君的希望並不大,胤禵胤祉的競爭力似乎更強一些,所以康熙的突然去世和胤禛這匹黑馬的突然勝出也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讓兄弟們始料不及、頗為不滿(「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時,塞思黑(允搪)突至朕前,箕踞對坐,傲慢無禮,其意大不可測。若非朕鎮定隱忍,必至激成事端」;「聖祖仁皇帝賓天時,阿其那(允禩)並不哀戚,乃於院外倚柱,獨立凝思,派辦事務,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憤可知」。最古怪的要數胤禮,他在大街上碰到隆科多,聽說雍正繼承了大位,忽然「神色乖張,有類瘋狂」),德妃的疑心(「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吾夢想所期」),以及雍正派人沒收了14所有和康熙來往的奏摺和家信,也就都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肯定的是14手中肯定沒有繼位憑證,否則完全可以把繼位證據公開堂堂正正帶兵回京奪位,何苦聽命於新皇把兵權交割給延信呢, 要麼直接公開證據帶兵回京奪位;要麼把證據秘密保存,只上繳那些無關繼位的奏摺信件,然後找個恰當時機再把證據公開光明正大把皇位奪回來,絕不會把證據毀掉或是上繳。
康熙對儲君的選擇,時間上考慮很久,決策上卻顯得倉促,這也許就是康熙在虛懸儲位情況下指定繼嗣的辦法,也就是秘密立儲制度的先河吧!秘密立儲制度是康熙發明創造的,這種制度的特點是保障秘密儲君的安全,不使之成為眾矢之的;同時萬一暗中密立的儲君表現不佳或是發生意外,候補人選可以隨時上位替補,太子都可以明著兩立兩廢,秘密立儲的人選更是隨時可以更換,換了也只有皇帝本人知道,不會影響朝局。當然立儲不是兒戲,除非發生重大變故,否則既定儲君人選不會變更。但需要強調的是,康熙在立儲的過程中很可能會有徘徊猶豫,歷史上很多帝王在抉擇儲君的過程中都會有徘徊猶豫,例如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之間徘徊猶豫,司馬昭在司馬炎和司馬攸之間徘徊猶豫,李世民在李泰、李治、李恪之間徘徊猶豫,朱棣在朱高熾和朱高煦之間徘徊猶豫。很難說康熙在抉擇儲君的過程中不會有徘徊猶豫,只要康熙還沒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一切變數都是有可能的。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對全體朝臣宣布秘密建儲決定時說:「聖祖皇考為宗社臣民計,慎選於諸子之中,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卒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關於康熙帝去世時的情形,根據楊珍的《清朝皇位繼承製度》一文,滿文檔案載,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七日,允禵奉召自甘州(今甘肅張掖)赴京奔喪途中,在陝西雙山堡,與奉命前來署理大將軍印信的宗室延信相遇。允禵執手延信,痛哭失聲,反覆問詢有關康熙帝去世前的情形。延信告稱:「查倉事畢,我等於十一月初六日前往海子(南苑)奏聞。是日,見到主子,主子面詢倉務,我等良久方散。看得主子氣稍虛弱,顏面亦瘦些。翌日(十一月初七日),主子就回暢春園住了。我等八旗大臣相約後,初十日又去(暢春園)給主子請安。奉旨:『爾等不要再來。』自此,我們沒有再去。十四日方聞此事……」滿文奏摺,延信奏,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1723年10月14日(雍正元年九月十六日),捷克籍傳教士嚴嘉樂(Karel Slavíek)從南昌寄給本國友人的一封信中寫道:「在京城北京的南邊是用圍牆圍起的廣大的皇家獵場,獵場里有三座夏宮,一座在南、一座在東,另一座在西。皇帝(指康熙帝)常去那裡打獵取樂……1722年12月初皇帝又外出打獵。12月13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六日)晚8時許忽然颳起冰冷的北風,使皇帝感到嚴寒徹骨,體力不支,他被移送進夏宮。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他的統治、他的打獵取樂以及他的生命都結束了,死前他沒有召見一個歐洲人來為他做洗禮,送他進天國。他在臨終之前宣布他的第四個皇子繼承皇位……」([捷克]嚴嘉樂著、[中]叢林、李梅譯:《中國來信》(1716—1735),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頁。)(按,這是目前所見關於康熙帝去世前患病原因的最早記載,時距康熙帝去世僅十個月。)
義大利籍傳教士馬國賢的回憶錄中寫道:「1722年初,我被指定擔任皇帝的鐘錶匠安吉洛神甫(Father Angelo)的翻譯和指導。我們全天都在京城內務府鐘錶處工作,這裡距離我們在暢春園的住地,有兩個多小時路程。所以,有關官員命令我們,在法國(籍)或葡萄牙(籍)耶穌會士的居所下榻……
在這期間,正在歷代鄉間御苑——海子(行獵)的陛下,突然感染炎症。由於氣候不同,這種病在中國北方並不像在義大利南方那樣流行……由於患病,皇帝返回被稱為海淀的暢春園。一兩天後,歐洲人(指傳教士們)來到這裡,對皇帝的健康狀況表示問候……
1722年12月20日,在我們居住的(佟)國舅(位於暢春園附近的)別墅中吃過晚餐,我正與安吉洛神甫聊天。突然,彷彿是從暢春園內,傳來陣陣嘈雜聲音,低沉混亂,不同尋常。基於對國情民風的了解,我立即鎖上房門,告訴同伴:出現這種情況,或是皇帝死了,否則便是京城發生了叛亂。為了摸清叛亂的原因,我登上住所牆頭,只見一條通衢蜿蜒牆下。我驚訝地看到,無數騎兵在往四面八方狂奔,相互之間並不說活。觀察一段時間後,我終於聽到步行的人們說,康熙皇帝死了。我隨後被告知,當御醫們宣布無法救治時,他指定第四子雍正做為繼承人。雍正立即實施統治,人們無不服從。這位新帝首先關心的事情之一,是給他死去的父親穿衣。當夜,他騎馬而行,兄弟、孩子及戚屬們跟隨著,在無數佩戴出鞘利劍的士兵護衛下,將其父親的屍體運回紫禁城。」
不過楊珍認為馬國賢所聞康熙帝去世之際情況,是雍正帝繼位後倉促炮製的說法,存在漏洞。那就見仁見智了。
如果因為康熙去世的很急倉促間來不及召集眾多皇子和大臣恭聽遺命只就近宣召隆科多傳了口諭也是有這種可能性的,隆科多是康熙的表弟兼內弟,在康熙眼中也算中立人士,值得信任。也有人解釋說康熙怕的就是有眾多朝臣支持的八爺黨會裡外聯合在宮內宮變,胤禛無力還手,所以只召隆科多一個人。朝鮮史料有提到過馬齊或王掞承顧命,《永憲錄》記載馬爾賽、隆科多、馬齊三個人承康熙臨終顧命。 大家願意相信哪一種說法都可以。
十四阿哥的摺子中表明,康熙向十四阿哥推薦過隆科多:「皇父前有諭旨:總管隆科多應為將軍之人,臣先前未與伊議,不曉其能。皇父指派臣後」,既然康熙向十四阿哥推薦過隆科多,那就證明隆科多在康熙眼中應該屬於中立人士,因為如果隆科多原本就是八黨十四黨的人,康熙就沒有必要再把他推薦給14了,如果隆科多是四阿哥的人,康熙也決不會把四阿哥的人推薦給14,所以隆科多只能算是中立派,實際上佟家更傾向於八爺黨,他父親佟國維就保奏過八阿哥為太子,佟國綱之子鄂倫岱也是八爺黨。如果沒有康熙的遺命,實在找不出什麼理由隆科多要幫助當時並無優勢的四阿哥篡位,要幫也應該幫助八爺黨啊。隆科多被治罪前曾給雍正上了一個摺子,其中有「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將至之時。」隆科多原本可能內心更傾向於八爺黨,在康熙臨終前「白帝城受命」傳口諭給四阿哥並不是自己的本意。
退一步講,就算隆科多真有幫助皇子篡位的這個心,但他真的有這個實力嗎?當然隆科多的步軍統領職務確實與暢春園的警衛保安有關聯,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癸巳《康熙實錄》記載:「兵部議覆。步軍統領隆科多疏言,暢春園汛守之地共六十八處,請增設馬步兵防守,應如所請。」但關鍵在於隆科多真的有能力越過領侍衛內大臣控制整個暢春園的內廷侍衛封鎖消息嗎?他手上步軍營只有兩萬而已,在京城兵力中戰鬥力最弱,兵力最分散。當時八旗中精銳在前鋒、護軍二營,而且內廷侍衛歸領侍衛內大臣,隆科多權利再大也不能越過領侍衛內大臣直接管轄內廷侍衛。領侍衛內大臣上三旗每旗兩個,至康熙五十七年起康熙就陸續將京城八旗為眾皇子所領,鑲黃都統是十二,正黃老十,正藍老七,前鋒營左翼老三的兒子。算算隆科多到底在哪方面有資格逼宮?步兵營只是其中一支守的是京城九門,紫禁城有另由其他的軍隊守衛,如:護軍營守禁門,更深處還有侍衛處由領侍衛內大臣管理這是真正貼身的侍衛。城內八旗禁旅主力是前鋒營,還有其他的各類火器營等。康熙出巡視應是前鋒營開路的,護軍營上三旗守皇宮。隆科多在人數和地理位置方面沒有優勢,北京城內的權貴一大把,離了康熙他能唬住誰?除了皇帝誰有翻天覆地之能控制京城所有軍隊?其實康熙的心思不容易猜測,畢竟聖心難測,關鍵還是要看康熙去世時的具體情形,篡位不是你想篡就一定會成功,要看是否具備掌控全局的實力。隆科多是否具備越過領侍衛內大臣控制暢春園封鎖消息的實力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京城主要駐軍數量及戰鬥力情況,從內至外依次是:侍衛處,660人,由上三旗六位領侍衛內大臣統轄;親軍營,688人,同侍衛處,主要挑自上三旗滿洲、蒙古固山;內府三旗護軍營1200人,各設護軍參領統帶;內府三旗前鋒營120人,由本旗護軍統領統帶;內府三旗驍騎營,5000餘人,由本參領兼驍騎參領統帶;八旗護軍營,約15000人,各設護軍統領統帶;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共24驍騎營,約3萬人,各設驍騎參領管理,本都統統帶;左右翼前鋒營,約1700人,各設前鋒統領統帶;火器營,約6500人,特簡總統大臣統帶;另有虎槍營、善撲營、上虞備用處、養鷹狗處、御鳥槍處等御用營處及鑾儀衛,但人數不多;最外圍為步軍營及巡捕三營,其中步軍營約21000人、巡捕營約5100人,均由步軍統領即九門提督統帶。這些營官長中,總統大臣、統領、參領均由皇帝特簡,主要營種戰鬥力依次為護軍營、驍騎營、前鋒營、步軍營。這些營中,近御的主要是侍衛處、親軍營、內府護軍營、內府驍騎營、上三旗護軍營,要有事時必須先搞定這些力量,其它營在外圍,有個信息掌握與反應速度問題,一旦主要人物進入大內,就基本被這些營兵控制而與外界隔離,即使平日與外圍營官長交好,一時也無從聯絡。步軍營在最外圍,值守九門巡捕營在九門之外,負責外城及京郊。除驍騎營、前鋒營外,其它近御營還應在紫禁城內外。暢春園在九門之外,除隨扈的侍衛、親軍、護軍、驍騎外,主要外圍警戒力量是巡捕中營,兵力約為2760人,設副將一員統轄,駐海甸。(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杜家驥著《清代八旗官制與行政》2015年8月第1版2015年8月第1次印刷,第二章:八旗各兵營營制、設官及營務管理;第三章:宮廷侍衛、御用、鑾儀機構中旗人官員設置與職任。還有故宮出版社,張德澤著《清代國家機關考略》2012年7月第1版2012年7月第1次印刷,第四章:掌全國軍事與任免武職官的兵部及有關機關。原始數據來源應是《大清會典則例》。)
依戰鬥力而言,最弱的就是步軍營,八旗軍營中地位也最低,靠步軍營控制京城,連想都別想。京八旗中最精銳的護軍、前鋒、驍騎各營常備兵力總數在五萬左右,且駐地全在內城,分分鐘完爆主體由旗下包衣組成的兩萬步軍,且步軍駐地相對分散。 退一步講,即便下五旗及步軍營都反了,依戰鬥力而言,侍衛、親軍和內務府護軍、上三旗各營也有較強的反制能力,畢竟這些才是皇帝的絕對信任和重點加強的軍力。
隆科多控制大內的可能性有多大?

1、先搞清京城各軍事力量的衛戍範圍吧。
皇帝的近身警衛是侍衛處和親軍營。由侍衛處(領侍衛府)領侍衛內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護軍、驍騎、前鋒三營,由內務府大臣管轄,主要職責是守衛宮門和稽查出入。屬於皇宮內部的警戒力量。

最外圍為步軍營及巡捕三營,均由步軍統領即九門提督統帶。清廷京城的衛戍部隊和治安機關,按地段,分駐防區下設中、南、北、左、右五個巡捕營。按八旗方位駐防,負責整個京城社會治安,專司緝撲之事。屬於皇宮之外的警戒力量。

2、步軍營進入他人的衛戍範圍會怎樣?
各部隊有自己的衛戍範圍,保護目標,責任明確,活動的地方明確。因為是軍事力量,制度管理也很嚴格,對「各司其職,各就各位」很敏感。
步軍營本是負責皇宮外圍的警戒任務,卻跑到皇宮跟前,就是越權,就存在謀反的嫌疑,守衛宮門的護衛營、驍騎營等部隊就可以殺無赦,這是皇宮守衛的職責。

3、皇宮的制度管理

清代皇宮不僅警衛陣容龐大,宮禁制度也非常之多,如宿衛制度、門禁制度、門鑰制度、合符制度、傳籌制度等等,要求也非常嚴格,這些制度無疑對加強宮庭禁衛和皇帝的人身安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隆科多不經皇帝宣召進不了皇宮,進了皇宮就得聽從皇宮警衛的安排,不能自由行動,也與外界無法聯繫。

更何況分掌皇帝近身警衛的領侍衛大臣,六個人中有四個是親近老八和十四的,隆科多想託人情也是找不到人的。

暢春園在九門之外,除隨扈的侍衛、親軍、護軍、驍騎外,主要外圍警戒力量是巡捕中營,兵力約為2760人,設副將一員統轄,駐海甸。

步軍營即使負責齋宮的保衛工作,也是齋宮以外的區域,沒有皇帝旨意,他是連宮門也進不了的。

侍衛的職責之一,供參考。

在宮中由侍衛負責值班,侍衛值班一般分為兩個部分:宮內值班由三旗侍衛負責,內廷值班由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負責。

宮內值班由領侍衛大臣帶領三旗侍衛輪值,即將三旗侍衛分為六班,更番入值。宿衛乾清門、內右門、神武門、寧壽門為內班,宿衛太和門的侍衛為外班。每次值班由領侍衛內大臣1人,總統警宿事宜;內大臣或散佚大臣2人帶班;內班共侍衛40人,每處10人;外班由侍衛什長3人(每旗1人)率隨侍衛班行走的親軍40人入值。侍衛值班之事,內、外班輪值。

凡值班大臣、侍衛、親軍皆每日更換,換班時間在清晨辰時。侍衛接班後,值班章京將本日值宿人員姓名開列 「清字白片」,註明某人值某更,遞於值宿的領侍衛內大臣,稱為「遞報單」。

侍衛在宮內值班的職司委「晝坐門禁,夜守扃鑰」,凡官員在宮中出入,皆由侍衛稽查。

宮中門禁甚嚴,即使侍衛等內廷人員出入,也有具體規定,不得隨意出入各門。如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乾清門行走、奏事處、奏蒙古事處、批本處官員、南書房翰林、上書房師傅、諳達、哈哈珠子、太醫院堂管、御醫等等,由乾清門出入;軍機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造辦處員外郎、筆帖式、御茶膳房之膳章京5人、侍衛4人、拜阿唐10人及茶章京4人、侍衛2人、拜阿唐6人、廚役3人由內右門出入;只有御前大臣可由乾清門、內右門兩處出入,享有一定特權。

當皇帝駐蹕圓明園時,宿衛之制一如宮中,並增加侍衛20人於大宮門、二宮門值班,統領於領侍衛內大臣。

內廷值班則由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負責。因皇帝在乾清門辦公,乾清門內被稱為內廷,非有特旨不得進入。只有御前大臣、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常日值班於內廷」,隨侍於皇帝左右,在內廷值班的侍衛,其職事除負責皇帝安全之外,還擔任傳宣諭旨、引見官員等事。例如在武職官被引見是,由兵部司員帶進乾清門。由御前大臣派侍衛分班帶至御前,引見畢,仍由兵部司員帶出;又如在各衙門官員引見後,皇帝有旨意時,御前大臣派乾清門侍衛帶出,在乾清門外宣諭旨。即使有內廷行走頭銜的大臣,也需帶出乾清門後宣旨,然後再入內。如果在乾清門內傳旨,御前大臣可指名參奏侍衛。

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一般不擔任宮門宿衛,與被稱作「大門侍衛」的三旗侍衛相比,在政治上有著很大的區別,地位相差懸殊。

現有史料無法判斷康熙去世那天暢春園值班的領侍衛內大臣是誰,弘旺《皇清通志綱要》:康熙六十一年壬寅。至本年外藩蒙古四十九旗,喀爾喀七旗,天下太平,惟準噶爾一事未完。時領侍衛內大臣六人:公鄂倫岱差,貝勒滿都護署,侯巴渾德病,公馬爾賽,公阿爾松阿,宗室公吳爾占,公振恆。大學士五人:馬齊,嵩祝,蕭永藻,王掞,王頊齡。十一月初十日辛卯,上幸南苑。不豫,回暢春園。十三日甲午,戌刻,上升遐。上壽六十九齡。亥刻回都。隆科多受遺詔……

在記載康熙去世之前,弘旺特彆強調六位領侍衛內大臣中鄂倫岱出差了,巴渾德生病了,另外吳爾占負責祭天,可以斷定的是:出差的鄂倫岱、生病的巴渾德、祭天的吳爾占可以排除當晚在暢春園值班。

《永憲錄》: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乙未(十四日)午刻,傳大行皇帝遺詔,命領侍衛內大臣總理鑾儀衛事嗣三等公馬爾賽,提督九門巡捕三營統領兼理藩院尚書隆科多,武英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馬齊輔政。

因此推斷康熙去世當晚在暢春園值班的領侍衛內大臣包括馬爾賽, 不過按照常理應該是兩位領侍衛內大臣一起值班。胤禛當時負責冬至祭天,11月初九康熙派胤禛去天壇齋戒準備11月15日的冬至祭天大典,從11月9日到康熙去世的11月13日胤禛一直在天壇齋戒,除非康熙召他回來否則他擅自離開工作崗位是抗旨重罪,八爺黨成員之一吳爾占亦配隨胤禛在齋宮,胤禛很難有機會和隆科多有那種密謀,否則的話,其政敵早就有所行動了;如果康熙猝死,是誰把遠在天壇齋戒的胤禛召回來搶佔先機的?如果是胤禛派去給康熙請安的人及時得到消息通知胤禛,那康熙身邊的太監侍衛等人大多是傾向八爺黨的,更有時間和機會去通知其他皇子,輪不到遠在天壇祭天的胤禛搶佔先機。如果是隆科多包圍了暢春園封鎖了消息,那康熙身邊的御前侍衛們憑什麼聽從隆科多的擺布任由隆科多把康熙的遺體從暢春園搶出連夜運回紫禁城?隆科多區區一個步軍統領是否有實力越過領侍衛內大臣直接控制內廷侍衛?是否能用武力控制暢春園把康熙的遺體搶出?很多持篡位說和自立說的人一面說胤禛在諸位皇子中勢力最弱,大臣侍衛太監大多是傾向八爺黨的,隆科多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臣,一面又說胤禛和隆科多有能力瞞天過海篡位或自立,這也是自相矛盾的。

胤禛繼位過程沒有經過任何兵戎相見流血衝突,完全是以和平的方式平穩過渡政權的,三阿哥胤祉帶頭磕頭承認了胤禛的皇位。

在康熙去世當晚,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胤禛命令淳郡王胤佑守衛暢春園,十六阿哥胤祿、世子弘升肅清宮禁,十三阿哥胤祥等人多備儀衛,清御道,裝得如同以往皇帝日常出行一般,用鑾輿運載康熙遺體,不動聲色地扶回乾清宮內。胤禛本人則在步軍統領、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的護衛下,先回大內,在隆宗門跪接,親扶鑾輿將康熙遺體安奉於乾清宮。十四日,傳出先皇康熙諭胤禛即皇帝位的遺言,胤禛隨即任命貝勒胤禩、十三阿哥胤祥、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為總理事務大臣,封胤禩、胤祥為親王,召十四阿哥胤禵與弘曙快馬加鞭回京,十四阿哥的大將軍印敕暫時交由平郡王納爾素署理,派公延信馳驛甘州,代理大將軍印務,並會同年羹堯管理西路軍務、糧餉和地方事務,與此同時,下令關閉京城九門。

十六日,頒布遺詔。其內容與寫於康熙五十六年的遺言大體相同,只增添了皇位繼承人和喪事按禮制辦理兩層意思。

十九日,胤禛登上皇帝寶座,並告祭天地、太廟、社稷,京城開禁。

二十日,胤禛御太和殿登基,接受百官朝賀,頒布即位詔書,宣稱他是先皇指定的繼位人,要求宗室內部保持團結、共享富貴。


這個問題很簡單,不需要太多考證史料,只需要考慮政治邏輯。
康熙晚年吏治混亂,國庫空虛,民生艱難。所以康熙的接班人只有一個要求——能給康熙擦屁股。那麼這個接班人就必須有老成持重有工作能力和閱歷而且屁股還乾淨。
老成持重這點不難,康熙長壽,一大幫兒子不惑之年而立之年。
工作能力和閱歷也不難,一大幫兒子有豐富實幹業績。
屁股乾淨很難,基本沒有,包括雍正。但是雍正城府深得厲害,表面上閑雲野鶴無欲無求不拉幫結派。甚至呢,還有點做人失敗,同胞兄弟都不跟他一條褲子(尤其這一點,我都覺得作為父親的康熙可能還會憐惜他)。
給康熙擦屁股無非三點,抓大老虎整治官場,修養民力,充裕國庫。一次性要把586486的活兒都幹了,這可不是個好乾的差事。
所以說,老八第一個就出局,老八會做人,「人」心所向,讓老八當接班人,肯定是不折騰,吏治就腐爛了,大清肯定熬不到1840年就散架了。這也預示著老八下場會非常不好,基本是個死局,當然這是另外的話了。
康乾盛世靠的是雍正,這個沒有疑問的吧?雍正中興呢。

總結一下,我要是康熙我也選老四。理由如下:
1,老四年齡合適,人適中年,成熟穩重有業績有閱歷,可以總覽全局。
2,不拉幫結派,可以放手吏治。手下有些能幹的親信,但是不是八爺那種小團體,不成氣候。上台後和那幫貪官污吏關係簡單,打死老虎來壓力不大。
3,沒有強烈政治野心,功利心不強,成天念佛信道,肯定體恤民力,能充實國庫。
4,有孝心,兒子聰慧可愛。一個老頭子將死之人,追求天倫之樂,人都這樣。
5,出身不錯,不如太子,但是比老大老八強太多了。


這就是野史看多了的問題,我就說一句話,作為一個滿族皇帝,遺詔可能是純漢字么?


雍正在康熙48年31歲封雍親王
康熙駕崩的時候,皇八子還是郡王,黃十四子還是貝子,爵位最高的就是雍正
清朝歷代皇帝還沒有親王以下的
康熙8周歲登基,沒有可比性
乾隆是寶親王
嘉慶是嘉親王
道光是智親王
咸豐是太子


我都搞不清楚為什麼雍正繼位會有那麼多爭議,難道只是因為雍正官紳一體納糧得罪無恥文人得罪狠了嗎?


康熙的兒子長子是庶子,次子被立為太子,兩個人後來斗的不可開交,被康熙厭惡。實際上最後兩個人都徹底失去了繼位的可能。

三子也因為行為放浪,政治水平也差,被康熙罰了好幾次,基本可以說與皇位無緣了。

輪也就輪到皇四子了。這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嗎?

雖然說清朝不是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年齡與威望是直接相關的。並且實際上清朝還是受到很多受嫡長子繼承製的影響。皇帝們一般都傾向於在自己活著的兒子裡面按照順序做排除法的。把那些犯過錯,放浪,愚蠢,或者得罪過父親的排除掉,然後剩下最大的繼承皇位。

至於說什麼篡改詔書,根本沒有親筆詔書改個毛線。

而那些說十四子的,就康熙十四子那拿衣服的尿性,康熙放心嗎?另外他才多大,那麼一大堆如狼似虎的兄弟,哪個服氣,選他意味著前面十幾個有宣稱權的兄弟,讓他怎麼亞服兄弟,中國人還是很講究長幼有序的。康熙不傳位給他本來就是保護他。

雍正本身就很有才華,而且比較沉穩,沒犯過什麼大錯,康熙立他為皇帝才是理所當然,沒什麼好奇怪的事情。

如果立十四皇子,那是自取禍端。

朱元璋立太子之子為皇太孫,其實是非常合乎邏輯的,可是很多人居然會驚訝說為何不立朱棣。

要是立了朱棣,老二老三能服氣嗎?而且這兩個兒子也不是吃素的。憑什麼立朱棣。

回到問題,你如果是康熙你不立雍正你立個十四子,你是不是才是沒腦子的表現。

就算是康熙沒有任何遺言,推舉也可能輪到老四。

老大老二都是作死的禍,老三也犯了事。繼承順位自然就到了雍正這裡。


這個問題很複雜,造成雍正皇帝繼位是否合法的關鍵點在於沒有檔案作為直接證據,只能從其他史料中進行分析。
由於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作為正史來說肯定是說康熙遺詔由後來的雍正皇帝繼位,但是失敗者通常都是不甘失敗的,會在後來奮起反抗,反抗的其中一個途徑就是質疑當朝皇帝繼位的合法性,於是就出現了篡改遺詔等等事件,值得說明的是「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三個,一是繁體漢字不好改,二是滿文不好改,三是皇子都稱皇某某子,也沒有辦法修改。但是其他的篡位事件很多都沒有辦法核實或者證偽,就只能存疑。
另外還有一個方面原因是漢族的知識分子對清朝的統治很不滿,就會編造一些故事來混淆視聽,造成兩個目的,一是質疑統治者的正統性,二是拉近統治者和漢族的距離,也算是一種阿Q精神吧,在這方面比較明顯的就是傳言乾隆皇帝的生母是漢人,或者乾脆說乾隆皇帝是陳閣老的兒子,這種例子也是不勝枚舉的。
另外,由於乾隆朝修《四庫全書》導致很多存世的書籍、史料的被毀,也使得清朝初期的歷史變得疑案眾多,如果以後不能發現強有力的證據或者檔案,這個問題只能存疑,沒有更好的辦法。


歷朝開國的幾代皇帝,老子英雄兒好漢,都是牛逼人物,清朝也是。作為一個8歲登基,做了61年皇帝的老傢伙,幾經周折,康熙認定四子雍正是唯一解。
我從星座角度扯扯淡:康熙是金牛座,優秀的金牛座帝王、政治家,雍正是射手座。康熙的好大喜功,到了晚年,他也深知朝堂積弊已深,吏治急待整頓。但是這個讓帝國延續的臟活累活,愛面子的老人家他是不會幹的。他要找個肯為老頭背黑鍋的人,果斷行動力爆表的射手四子是最佳人選。
八阿哥白羊座。康熙開始絕對是喜歡這老八的,因為娃兒單純、正直、率真。但在持久戰中,純真的白羊必將輸給一個字就是乾的射手。
八阿哥敗在結黨上,金牛座的被害妄想症是不亞於天蠍座的,早年活在鰲拜等一幫隨時弒君大臣陰影中顫顫巍巍一路走來的康熙看來,結黨必將營私,很多人讚美八阿哥,那麼八阿哥這臭小子居然在他老爸還喘著氣的時候,就敢拉幫結夥,膽子可真夠大的。所以大臣越讚美八阿哥,康熙越厭惡八阿哥。這小子沒繼承王位就被大臣哄得飄飄然,真正繼位還不給大臣們玩趴下?怎麼堪當大任?
康熙的不安全感還來自於對皇位的習慣,一個老百姓做久了的工作,跳個槽還不適應。更何況是當皇帝這職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to be No.1,無上的權利,沒人願意放棄。所以康熙年紀越大,越擔心底下這群不孝子那天弒君登基,八阿哥能被大臣哄得雲里霧裡,那天心動了把老漢我幹掉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康熙會選擇一個忠心無殺父企圖的兒子。
這就是四爺雍正同志,雍正韜光養晦,平靜接受父皇的考驗,還學佛念經,和老婆種地。有空,親們可以去雍和宮轉轉,不是他還是誰呢? 父子兩個都不傻,何況還有那麼點小默契呢。


至今還是個迷,遺詔是上台後公布的。篡改是可能性不大的,還有滿文。但是下面五個細節。

康熙帝傳位雍正帝之徵兆

  • 徵兆一:「康熙六十年正月,命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皇十二子貝子胤祹、世子弘晟以御極六十年,告祭永陵、福陵、昭陵。」康熙登基一甲子六十年之重大祭告先祖非同一般,派遣雍親王胤禛主持,豈能不具備重大意義?為何不是派遣支持皇十四子胤禵的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或是皇三子胤祉?
  • 徵兆二:康熙御極六十年派雍親王胤禛祭祖此舉,讓廢太子胤礽之師王掞看出端倪,故於三月「大學士王掞密奏請建儲,至是監察御史陶彝、任坪、范長發等人曾疏請建儲,帝不悅,並掞切責之。諸王、大臣奏請治大學士王掞罪,帝赦不治。」這亦可視為康熙安排接班人的布署跡象之一,畢竟皇十四子胤禵尚且領兵在西北,一旦提早公布,易生事端。
  • 徵兆三:「五月壬戌,命撫遠大將軍胤禵移駐甘州。以年羹堯總督四川陝西,色爾圖署四川巡撫。」康熙以皇四子雍親王胤禛之親信年羹堯箝制皇十四子胤禵的軍後補給已然成形。
  • 徵兆四: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命撫遠大將軍胤禵復往軍前。十月,命雍親王胤禛率弘昇、延信、孫渣齊、隆科多、查弼納、吳爾台察閱京師通州倉廒。」康熙指示由雍親王胤禛親率隆科多、查弼納等眾多京師王公重臣,竟然只為「察閱京師通州倉廒」,已有不尋常跡象。
  • 徵兆五:「十一月帝不豫,駐蹕暢春園。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康熙駕崩前祀天仍然未派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代祀,更未召皇十四子胤禵返京,此時康熙意欲傳位於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已然十分明顯。

康熙遺詔肯定不可能就寫幾個漢字呀 哪有那麼好改嘛
雍正改革力度太大 又不講情面 得罪不少人才招出這麼多小道消息吧詆毀誹謗吧
古代信息不發達 輿論更好被官員控制啦 宮裡傳出的消息能有多少是真的啊
還了爹的債 把兒子變富二代 不容易的男人呢


Ps作為一個理科女我真的是好喜歡清朝


康熙:你一定要問我滋詞不滋詞 我說滋詞 我就明確告訴你


我就一句話,難道一個人又是弒兄又是篡位,就為了登基後每天睡4.5個小時批奏摺然後拚命省錢的話,我是不信的。


自清朝以來,關於雍正帝帝位合法性的爭論一直不絕於耳,甚至於坊間有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之類的傳聞。這些奇思妙想的合理性暫不予考慮,我想僅從自己多年以來對歷史社會人事的理解出發,談一談我的觀點。鄙人妄自揣測:雍正帝胤禛是正統的合法的皇位繼承人。理由有三:
一 從康熙的角度來看
從炎黃甲子年到滿清康熙末,歷史上總共出現了三百多位皇帝,而在這些皇帝之中,在位時間尤以康熙為最,達六十餘年。因其在位時間長久,文治武功卓著,被後人尊稱為「千古一帝」 ,廟號「清聖祖」(意即康熙是皇帝中的「孔聖人」,唯其一人獲此殊榮)試問如此一位百年難遇雄才大略的君主,怎會料理不好自己的後事,怎會讓企圖篡改詔書的亂臣賊子們有機可乘?康熙末年,九王奪嫡,他是清楚的;垂死之時,作為聖君,他是有意識也是有能力做好善後工作的。最終雍正奪冠,並非偶然,而是康熙特意安排的必然。這點,我信得過康熙!另外,位極人臣的「太子黨」黨首索相與」大千歲黨」黨首明相在康熙末年雙雙鋃鐺入獄,皇長子被圈禁,就連赫舍里唯一的兒子也是以兩立兩廢而告終,不得不使我意識到這是康熙在有意識的為雍正的上位鋪路。
二 從雍正的角度來看
雍正繼承了康熙的優良傳統,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死發狠」皇帝。在位十多年,嘔心瀝血,勵精圖治。手段狠辣但勤政愛民,採取了一系列鐵腕政策使皇權空前集中。他可謂是康乾盛世的承前啟後者,重要性不言而喻。實踐證明,雍正是經得起考驗的,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他沒有辜負先皇的期望。這反過來也更加佐證了康熙非凡的政治眼光:在康熙的眼裡,雍正是獨一無二能力超群的,為愛新覺羅的千秋霸業計,為大清的長治久安計,不選雍正還會選誰?
三 從乾隆的角度來看
先追溯到明朝。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比之朱允炆,論能力,論人脈,論資格,論威望,朱棣毫不遜色。按道理來講,龍椅非朱棣莫屬。但皇帝也是人,出於個人的感情傾向及喜好,朱元璋毅然決然地將皇位傳給了「好聖孫」朱允炆。至於其在世時未能為孫子排除障礙,最終導致了靖難之役,則是後話。
相同的,康熙對於弘曆的看重與鍾愛勝過對每一個妃子,阿哥,親王乃至孝庄太后。弘曆自小在皇爺爺的眼皮底下長大,天生有股異於常人的氣質,自然受到康熙的青睞。關鍵一點,他是雍正的兒子!康熙可能在想:到底送什麼給弘曆才能弘揚我這個做爺爺的恩澤呢?榮華富貴,錦衣玉食?顯然不足以彰顯爺爺的大手筆,反倒會顯得吝嗇。唯有乾清宮的皇位,才是送給孫兒再好不過的禮物!康熙最終篤定:傳位於雍正,則等同傳位於弘曆,何樂而不為呢?!

終上三點所述,我認為,四爺雍正之皇位,是徹徹底底真真正正的正統帝位!


當時的漢字可不是現在簡化字,爭議無非就在一個「於」字上,繁體字於字是這樣寫的 於 怎麼改


不是被康熙認可就能當上皇帝,而是要當上皇帝才能被康熙認可


有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不可能把遺詔上的「十」改成「於」,卻不知道根據史料,所謂的遺詔根本就是雍正繼位之後讓人補的,他當然不用改,根本就是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根據史料康熙沒來及留下遺詔就死了,雍正繼承皇位是根據隆科多一個人傳達的康熙口諭,至於康熙到底屬意誰也只有隆科多一個人知道咯,然後隆科多沒過兩年就雍正處死了

把遺詔中的「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的傳聞是假的,但這並不能證明雍正就是清白的,事實上除了這個一看就是假的傳聞之外,在雍正繼位這件事上確實用很多疑點

甚至不禁惡意揣測,這個弱智的傳聞就是放出來釣魚的,然後再闢謠打臉,然後大家就以為......呵呵呵呵呵
以上純屬腦洞大開,不管雍正得位是否正都是個不錯的皇帝


康熙應該是傳位於十四阿哥的。因為就沖雍正即位後的遮遮掩掩,以及其他一系列掩蓋行為,可以證明雍正應該是篡位了,而沒有一個正當即位的皇帝會像雍正這樣,害怕什麼掩蓋什麼,作為皇帝毀滅證據是很容易的。


為什麼有很多學者說雍正篡位?

因為四姐就是有篡位的嫌疑

四姐聲稱康熙在召回他後跟他多次談笑風生卻絕口不提立他為儲之事,一邊又聲稱隆科多跟諸阿哥比他還要早知道遺詔內容,用孟森的話說就是「若雲秘之,則諸子知之矣,隆科多知之矣,獨不使受遺之人得知,此豈在情理之內」。

四姐一會兒說康熙駕崩的時候果親王等人在寢宮外是他即位合法性的重要見證人,一會兒又說康熙駕崩的時候果親王不在場,到底在還是不在啊?

四姐堅持聲稱十四是他召回的而不是康熙召回的,堅持聲稱十四是被他召回後在歸程中才知道康熙駕崩,可關鍵是四姐一個親王有什麼資格召回軍隊統帥?只有兩個可能,要麼四姐冒充了康熙假傳聖旨,要麼十四是康熙召回的,不過不管是哪一種都指向了四姐撒謊這個事實

還有其他的懶得說了,總歸開頭那句話,因為四姐就是有篡位的嫌疑


反對將遺詔列為證明雍正正統之證據,因為遺詔是康熙死後寫的官方文件,遺詔本身可以說是雍正即位前後所寫,至少說明了兩點:
1、篡改遺詔毫無意義,也因為難度絕無可能
2、遺詔不可以作為雍正正統之證據,因為這不是康熙手諭,完全是官方文件,不管雍正奪位與否,遺詔為其即將即位所公布,都會是這麼寫.


推薦閱讀:

如果將光緒換作康熙,康熙會如何應對日本的挑釁?中日甲午戰爭的結局是否會改變?
康熙愛赫舍里嗎?康熙王朝里似乎略過了這些,還是康熙感情內斂?
為何康熙在打贏沙俄的情況下還簽訂了這樣的《尼布楚條約》?

TAG:歷史 | 清朝 | 清朝歷史 | 康熙帝 | 雍正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