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詞都聽不懂怎麼欣賞京劇?
怎麼樣聽懂京劇戲詞
說到底跟興趣有關,沒有好奇心,也聽不進去。
張愛玲為了聽梅蘭芳的天女散花把戲詞背下來了,要不您也試試。
其實看了這麼多年戲,老戲迷一般就能聽懂了。這個牽扯到京劇的欣賞規律問題,我不得不展開來說。
首先,要了解京劇的語言學特點。京劇中的音韻一般來說是「中州韻」(接近河南方言,來源於各種梆子)摻雜「湖廣韻」(接近湖北方言,來源於漢劇),還有一些古代漢語的痕迹。和普通話的發音不大同,比如「南」字在唱腔中處理成第四聲,就是來自於河南方言,而「黃」字在唱腔中處理成第三聲,就是從湖北方言來的。古代漢語的痕迹包括上口字(典型的是韻母u和i的處理:u絕大多數時候發v的音——如「書信」讀作「shv1xin4」,i在有些聲母后不加介音e——比如「飛」字讀作"fi1"),尖團字(比如「情」字讀作「cing2」)等等。另外京劇還有一些所謂的「水詞」,比如「馬能行」「聽開懷」「說從頭」等等,這詞意義上就等於「馬」「聽」「說」這些簡單的詞語,只是為了節奏感湊字數,或是為了湊韻腳才這麼說的。要掌握這些規律只能靠慢慢積累,聽多了自然而然就能反應上來了。
其次京劇是一種戲劇,所以在理解的時候,要先當成一種戲劇來理解:先了解唱段之前發生了什麼故事,人物都是怎麼樣的,故事情節發展到什麼程度,唱之前是一種什麼樣的氣氛,這樣你大致就能估計出會出現什麼樣的唱詞。比如《失街亭》中諸葛亮開唱之前有叫板:「今逢大敵,非比尋常,我有一言將軍聽了。」這就很容易推測出下面一段唱腔是諸葛亮對馬謖在軍事上的叮嚀。又比如《四進士》「公堂之上上了刑」一段,在開唱之前,故事發展到為人打抱不平的宋世傑因為「民告官」而被判充軍,整個劇目的情緒發展到了一個讓人不平的情況,很自然地能想到下面的唱段是鳴冤叫屈之類的唱詞。
再次,京劇是一種綜合藝術,並不是簡單的唱唱就完了,在唱的時候會有許多配合的表演動作,動作中透出的情緒也可以幫助你理解唱詞。比如《鍘美案》中「曾記得端午日朝賀天子」一句中唱到「天子」的時候,包拯會拱手表示對天子的尊敬,看到了這個動作,再配合包拯的身份,想一下「能讓包拯如此敬畏的人——必然是天子」,再配合讀音,就很容易明白這裡是「天子」的意思了。
還有,京劇中有些唱段並不是獨立的,會有人以話白相和,這也就幫助我們理解。比如《烏盆記》中劉世昌唱到「遵聲老丈細聽開懷」之後,張別古會接著問:「你家住在哪兒?」,那麼很明顯,下面唱的半句「家住南陽」中的「南陽」就是個地名,至於到底是哪裡就無須再考慮了。又比如《李陵碑》里老軍先喊一句「餓了」,下面楊繼業所唱的就不難猜出是「飢餓了就該把戰馬宰了。」
另外一點比較難的就是文化基礎。京劇的文化基礎是整個中國的民間文化,非常深厚。有很多時候我們不理解唱詞往往是由於對文化的不理解造成的。往大里說,三國列國,說唐說岳,薛家將楊家將這些流傳很廣的故事就是京劇的基礎,如果你對故事清楚,那很多地方甚至沒有唱你就知道要說什麼,比如《四郎探母》中佘太君啰嗦的一段「爾大哥替宋王長槍來刺壞,爾二哥短劍下就命赴陽台……」,如果你知道楊繼業的兒子都是什麼下場,就完全可以猜出整個唱段的大意。如果往小處說,就是很多傳統的辭彙和規矩要了解清楚。比如《遇後·龍袍》里有一句「天齊廟內宿壇等」,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宿壇」,那這句唱詞可能你琢磨一個月也不明白到底在唱什麼。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京劇是綜合藝術,其每個斷面都是藝術。如果你在劇場看戲,有幾句聽不懂,通常並不妨礙你對劇情的理解和對藝術的欣賞,你可以完全把京劇當作啞劇來看,從演員的手眼身法步中領會其魅力。
你怎麼學英語來著…
看戲之前,先做點功課,把背景、劇情、唱詞、演員都熟悉下啊。
京劇中的一些板式確實節奏非常慢或非常快,加之唱詞又與現代生活中的語言有差異,所以讓人感覺唱詞難聽懂。但這個問題其實沒有不聽戲的人們想得那麼嚴重。
我以親身經歷來講,本人7、8歲開始跟姥姥聽戲,起初也不願意聽慢板,也感覺唱詞聽不懂。但是聽一段時間以後你就會發現,京劇的唱詞其實很有規律,或者說有一定套路,比如「我本是……」、「非是我……」、「我本當……」、「怎奈我……」、「先前……如今……」等等很多短語和句式都是經常出現的,聽多了你有時就會發現你聽到這句的前幾個詞,再結合劇中的此情此景,後面幾個詞你都能猜出來了。
另外京劇有一些特殊的吐字規律,比如尖團字、上口字,說白了就是個別的字的念法不同於生活中。舉個例子,qian念成cian,xin念成sin,這些就叫尖字,但實際上很容易聽懂,跟生活中差別並不大。
況且,京劇不同於流行歌曲,流行歌手可以含糊著唱,不把字吐清楚(比如周杰倫早期),但京劇不允許。任何行當任何流派都強調咬字,「字兒、氣兒、味兒、勁兒」第一個就是「字兒」,你拋開偏見之後認真去聽,會發現京劇的詞一點都不難聽懂。
不過的確也有個別唱段的唱詞考究,用典較多,難以聽出來,但話說回來,當你聽了一段時間以後,你已經喜歡上這種獨特的迷人的調調和韻味了,查一下唱詞又有何難呢?這和聽歌是一樣的,有時候唱快了那幾句的詞兒你就是聽不出來,聽英文歌法文歌日語歌也聽不懂所有的詞,但並不影響什麼啊。
總之,我一直認為這個不能成為不喜歡京劇的理由。任何東西,對一部分人來說是可以瞬間愛上的,對其他人來說是要花一段時間去了解才行。建議初聽京劇的朋友看看字幕(現在電視上京劇節目都有字幕),看一段時間就發現聽得懂了。
在知乎中提這個問題的知友和看這個問題的知友,我想很大一部分是對傳統藝術有一定興趣,希望能夠深入了解一下的群體。京劇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欣賞的門檻不是很高,我認為,唱詞可以作為欣賞京劇甚至愛上京劇的敲門磚。而脫離唱詞,只關注唱腔和作打,對大多數人來說,也許只能把京劇當成國外歌劇,偶爾去劇院附庸風雅一次還可,勾齣戲蟲來就比較難了。
喜歡傳統文化之前,我爺爺一看京劇我就搶遙控器,總覺得京劇和現代生活格格不入,演唱拖沓,聽不懂唱什麼,年輕人怎麼可能愛聽這種腐朽的東西。
後來,慢慢喜歡上了傳統文化,最先吸引我的音樂形式是京韻大鼓,除了優美的唱腔外,更能打動我的是鼓詞,「翠滴滴,黛色生輝山嵐遠,綠茵茵,曉煙濃伴樹微茫」。比起這詩化的唱詞,現在流行歌曲里的口水詞審美情趣確實低了一些。這時,我才發現,小的時候不愛聽這些戲曲曲藝,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讀書甚少,文化水平低,欣賞不了唱詞的美妙,只覺得演員咿咿呀呀不知所云,唱腔拖拖踏踏不知所故,舉手投足更是不知所以,便產生了抵觸心理。
真正愛上京韻大鼓,是在我聽懂了京韻大鼓的鼓詞,能夠學唱以後。鼓詞是我入門的敲門磚。確實京韻大鼓的發音為普通話發音,容易聽懂,但對於沒有基礎,文化水平比較低的我來說,要想完全聽懂並理解,除了了解些背景知識外,一邊看字幕,一邊聽才是正道。
京劇的欣賞,我也是同樣的路數。很慚愧的說,到目前為止,現場看一出生戲,沒有字幕板的話,我仍然很難聽懂演員唱的每句詞,也就無法入戲。
一些資深京劇愛好者對一邊看字幕一邊聽戲嗤之以鼻,認為這會影響對京劇藝術的欣賞。對於我這種水平的人而言,欣賞演員的念、做、打需要更專業的知識,對於很多生活節奏較快的年輕人來說,作為京劇欣賞的入門有一定難度。
愛京劇的人,都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了解並喜歡上京劇,我也一樣,很多愛好者也不遺餘力的從事著京劇普及推廣工作,就我自己而言,如果我身邊的人想欣賞京劇,我一定會推薦他從看字幕開始。看帶字幕的,不要說字幕都看不懂。看得多了,自然就聽懂了。
有一句話叫「生書熟戲」。意思是說,聽書要聽生的,聽戲要聽熟的,才能獲得更多的享受。
所以,在聽戲前把戲詞捋一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當然,還有傳統的解決方法就是同一齣戲反覆多看,看多了慢慢就懂了。
劇院里戲曲演出都有字幕顯示的,現場看京劇很震撼,非常吸引人,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走進劇場,了解國粹。
京劇視頻都有字幕的啊,要不也可以在網上搜戲詞啊,這不是個問題啊。。。
戲曲四門基本功,念唱作打,聽不懂的可以看字幕機,聽聽韻味,作和打那種真功夫看起來很過癮的好不好!月初看的河北梆子《定都》,好看啊。。。。
京劇不是紀錄片或者教學課程,大概能看懂情節就可以,重點是看演員唱念做打等各方面的藝術表現力。如果單說京劇唱段的話,我覺得更多是聽韻味,有些戲詞其實挺水的。
聽不懂詞聽調,我向來不記得那些詞句,只是每次聽都嘴裡哼哼唧唧,大概的語氣調子和模糊的句意都很容易聽出來。
京劇或其他戲劇,其實劇本的用詞並不那麼好,還是聽聽調比較好。不必糾結仔細的句字,聽懂大意就可。
而且,有名的京劇大多是廣為流傳的故事,嗯,你別告訴我連穆桂英女神的故事都沒聽過。
感受氛圍吧
石頭記第五回「曲演紅樓夢」中警幻提到,「若不先閱其稿,後聽其歌,反覺嚼蠟」,脂硯齋批語「警幻是個極會看戲人,近之大老觀戲,必先翻閱角本,目睹其詞,耳聽彼歌…」。京劇大多數節奏緩慢,文戲做派又少些,所謂「抱著肚子唱」,不了解唱詞又少些耐心,干坐兩三個小時聽不進去也是正常的。
沒事,歌劇才有幾個人能懂,還是有人能聽出好來
懂了之後就迷的一發不可收拾
韓語我們聽不懂,歐巴們還不是攻陷了中國少女。聽的是韻味
我本身就是一個戲迷。
就是一個愛好問題。
如果熱愛戲曲藝術,一切困難就算不上困難了。
不會說義大利語就看不懂文言文了么?
推薦閱讀:
※为什么明明同样是唱京戏的,王珮瑜粉丝那么多?
※為什麼《鎖麟囊》「團圓」一折中的最後一段唱詞版本不一樣?
※什麼樣的戲詞容易唱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