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這種文藝復興的色調是怎麼做到的?

想知道這種圖片的後期手法和一些前期準備


我曾經在高高手上見劉楊老師講過這種類似的風格,就簡單的說一下思路吧。
先上圖:

也可以是這樣

首先我們找一張類似風格的素材,就是這個

第一步要做的是拉亮暗部,提取細節,增加整體清晰度,用調整畫筆單獨增加盆子里水果的清晰度。調整如圖:

第二步,壓暗盆子的亮度,同時降低其飽和度。如圖:

第三步,降低整體飽和度,如圖:

第四部,用曲線加紅黃色,如圖:

第五部,色彩平衡做微調,如圖:

大概就是這樣吧。細節我沒處理,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思路。

這是外國復古風,我還寫了一個中國復古國畫風格的教程,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104705/answer/100036446

最後給大家推薦劉楊老師的ps精修教程,站酷旗下高高手。


謝邀,邀得還比較准。

我有一段時間都在琢磨這個風格,最初走了些彎路,這段日子受了些啟發,琢磨出基本上能拍到八成像的布光方法,別把我下面的話當答案,就是交流一下。

先說個誤區,基本上談到這類文藝復興色調,國內攝影師一定會提到倫勃朗光,也就是雙燈夾光。我當初琢磨這張片子的布光方法,也掉到了這個坑裡面,後來意識到,一旦拋棄對於倫勃朗光的固有認識,一下子就能做得差不離了。

拍攝這樣的照片,最基本的配置是三個光源加一小塊反光板,反光板一定要小,60cm左右差不多。這個非常關鍵。最後,需要在一個封閉的房間里拍攝,通條的攝影棚干這個是不方便的。

主光源面積要大,越大越好,120CM起步吧。長方或者八角都OK。當然,主光也可以是窗口光。不過我傾向於認為題主這幅照片的窗戶是PS上去的,整個背景都是。

接下來是輔光,輔光才是這個照片的精華。我當年坑全掉在輔光裡面了。輔光功率要大,至少和主光平齊,然後,別朝著人,朝著你身後的那面牆,依靠反光形成一個柔和的包圍。這個角度和出光需要根據房間的大小做調整,得多試幾次找感覺。

接著在人物背後,主光對稱位置放一小塊反光板,一定要小,反光位置中心在脖子上。

OK,最後一個光源可以是條形或長方形柔光箱,打背景。溫和一點,和主光1:4~5就OK,面積控制得小一些。如果手頭燈多,最好用兩支燈打背景,這樣的光斑看上去更自然一些。

這樣的片子,如果前期控制得好,基本上是不用怎麼後期的,在Camera Raw裡面控制下就OK,我就不多講了。

——————————————————————————
已經被人發了花絮打臉,人家的背景是實景T_T

——————————————————————————
在糖皮網QQ群繼續被各種鏟臉,原片已經找出來了
https://www.flickr.com/photos/billgfoto/7357458718/

使用永諾YN 460II 從窗外1/2光輸出作為主光,窗帘充當柔光布。YN 560 1/8光裸燈天花板反光。

沒有背景燈,沒有反光板!!!
沒有背景燈,沒有反光板!!!
沒有背景燈,沒有反光板!!!

相機參數看截圖吧。

想當然回答問題是要遭報應的,我死遠點好了。


其實我不是來說怎麼修圖的...
我是想說一下關於這種風格的分析...

我們來說一下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的一些相關。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思想,其理念的重點是「人」,是「人」的本能發揮,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動力,當我們要復刻這種風格的時候,得確定被攝主題,帶有故事性的人物或者事件為佳,而且結構偏向寫實,這也是整張照片的核心,當時的畫作更多表現為「客觀的事實」,素描基礎也非常紮實,印象派之後才出現了很多主觀性的畫面以及顏色。
文藝復興的思潮中,呆板的暗部陰影表現其實是已經被突破了,當時的人們是非常熱衷於追求寫實,所以其實文藝復興思潮成熟的油畫作品中,往往是明暗細節非常豐富,光影過度非常自然的,所以我們在做後期的時候也要有這麼一種思維,當時的油畫是沒有「過曝」這個概念的,所以在前期甚至後期的時候,都要很小心控制光比,我個人的經驗是在做這種風格的時候,自己給自己一個念頭「亮是亮,暗是暗,沒有絕對的白,沒有絕對的黑」。當時大家都是按照人眼的寬容度去作畫,遠比現在數碼相機得到的原片要柔和得多,細節也更為豐富。另外一個答案也給出了原作者的參數,一個有經過柔光的主光奠定光源基調,然後用天花板反光把環境提亮,這樣整張原片後期起來就會比較輕鬆,在還原油畫那種高寬容度的情況下就不用和相機RAW較勁。
然後我們應該知道,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人進一步開發出了土系顏料,他們通過煅燒的方式來製造出了深紅色的"熟赭"和深棕色的"熟褐"。土系顏料的使用是他們繪畫技法中的顯著特徵。土綠是他們在繪畫肉色色調時常用的底色之一,義大利人還在古埃及的基礎上改進了鉛的生產工藝,並藉此開發出了不透明的鉛系顏料,拿坡里黃。但是在大家的印象中,文藝復興的個性還當歸屬於天然群青色的開發與使用。當時的基色顏料就是偏向黃色,暗部熟赭透土綠,亮部偏向拿坡里黃。
而且文藝復興油畫風格是早於印象主義的,也就是說,在那個階段的科學水平還不足以解釋光色理論,當時的畫作沒有冷暖光色,所有的帶顏色的油畫明暗關係其實都是很純粹的素描關係,「固有色」這個理念很牢固,一個物體的明暗,就是不同明度的固有色的表達。印象派畫家們仔細研究了傳統的寫實法則後發現,傳統藝術的再現自然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觀念之上的。因為傳統繪畫畫家寫生大都在室內,主要依靠室內光在物體上產生柔和的明暗變化來畫對象。這些畫雖然也有不少微妙的色彩變化,但是這種方法始終是基於固有色的觀點來描寫對象的,因此總的色彩傾向是棕色調。人們也養成了欣賞這種油畫的習慣。而印象派之後,光源色和環境色才是核心,所以在復刻這種風格的照片後期的時候,謹記不能被光色理論影響,要復刻,就得去犯一下古人犯過的錯,不然往往會出現「明明這個顏色很好看,但是怎麼都不像文藝復興風格」這種情況。
其實我個人更覺得這種風格偏向新古典主義,像當時的安格爾,沿襲了倫勃朗等人的用光方式,喜歡把視覺中心放在對象的受光部,用較為幽暗的背景襯托出人物。而且新古典主義的寫實素描已經非常成熟,雖然顏色更為亮麗,但是整體的框架和細節都透露出嚴謹的氣息。而這更接近相機拍出來的,對結構的還原。
所以當你需要模仿復刻的時候,其中的一些歷史,一些理論一定要有所了解...

嗯....其實我就是一個嘴炮。


首先要感謝黃一凱同學的原圖素材,我這裡就講一下怎麼處理的吧~

下面這張是我自己處理的和題主的原圖還是有點出入的。
首先我們要分析原圖
原圖總體色調偏綠,偏黃。而文藝復興的圖片,我個人認為是油畫老化的感覺(如果有正確的說法,麻煩請告知改正)
那麼我們第一步的要求就是先把色調調出來
第一先把黃色飽和度降低,然後在把綠色飽和度降低,使其呈現灰濛濛的效果(ps:這裡我沒有降低綠色飽和度,採用了照片濾鏡圖層覆蓋了一下)

接著就是調大光影 (這個我也不知道怎麼教,水平有限怕誤人子弟)
所以只能靠你自己領悟了
曲線圖層:這裡可以看出,我調高了紅色曲線,降低了綠色曲線,而藍色的曲線稍微提高了右邊,降低了左邊。達到了冷背光,暖受光的效果。

最後就是上面的那個效果~這裡貼一張圖層截圖

結尾想說一句,這個原圖本身質量就很好,所以調色不用很複雜的處理,如果原圖質量不高,要處理的東西就很多,但是攝影我不怎麼會~所以~~~~不誤人子弟(ノ=Д=)ノ┻━┻


推薦閱讀:

如何觀察行人,觀察社會?
攝影愛好者應該通過什麼方式和渠道找模特?
限制數字式高速攝像機拍攝頻率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女生為了拍出一張美照能多不擇手段?
索尼 RX100 被神化了嗎?客觀地看,RX100 的缺點有哪些?

TAG:AdobePhotoshop | 攝影 | 圖片 | 攝影后期技術 | 調色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