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皇帝裡面武力前三位的都是誰?


一、快使用雙截棍

宋太祖,全稱「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趙匡胤,是個武林高手。戰鬥力當為中國歷代皇帝之冠。
當然項羽不能算皇帝。


首先是超強的防禦力。

《宋史·太祖一》:

「嘗試惡馬,不施銜勒,馬逸上城斜道,額觸門楣墜地,人以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馬騰上,一無所傷。」

說趙匡胤啊,是個純爺們,騎馬都不帶拉繩的,馬跑上城樓了,太祖一頭碰在門框上,從馬上掉了下來,人都以為這些肯定爆頭了。

結果太祖慢慢悠悠,又從城牆上站起來了!

不僅站起來了,還把馬追上了,全程滿血滿魔滿狀態。
咱一般人走路碰下頭都要死要活的,人家趙匡胤以70碼的速度,直接拿頭撞牆都沒事兒,這功夫算是練到家了吧。

而且太祖還有一個好,全世界跑到什麼地方,他跑的比馬還快!


《宋史》緊接著又記載了:

「又嘗與韓令坤博土室中,雀斗戶外,因競起掩雀,而室隨壞。」

趙匡胤和韓玲坤在個小黑屋裡頭賭博,窗外的麻雀在電線杆上多嘴,兩人爭著出去抓麻雀,結果這一爭不要緊,房子塌了。

評曰:太祖是職業拆遷隊的。


「中國六大名拳」當中,有個「太祖長拳」,那個「太祖」指的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這個太祖長拳是什麼拳?我沒練過不知道,應該不至於打出炎殺黑龍波那麼誇張。
觀趙匡胤生平,可以略微猜測一二:

「廣順初,補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世宗尹京,轉開封府馬直軍使。世宗即位,復典禁兵。……還,拜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還,拜殿前都指揮使,尋拜定國軍節度使。……還,拜義成軍節度、檢校太保,仍殿前都指揮使。……五年,改忠武軍節度使。……恭帝即位,改歸德軍節度、檢校太尉。」

由此可見,趙匡胤是從基層軍官一路打進中央軍委的,純靠拳腳槍棒真功夫。文中的「還」是表示打完仗了,一打完帳就陞官,因為太能打了。考慮到他的職業,太祖長拳應當類似於軍體拳吧。


在電視劇《精忠岳飛》當中有這麼一段:

太祖是岳飛的職業規劃終極目標,乃當時軍人之楷模。
等等,岳飛你說這個是重大政治錯誤,屬於大老虎的前兆你知道嗎?

宋太祖最厲害的還是棍法,號稱「一條哨棒打遍四百座軍州」,真正實打實的風風火火闖九州哇。
哨棒就是後來武松打虎的那個棒,沒啥特別的。傳說這個「盤龍棍」就是趙匡胤發明的。

盤龍棍,又叫「大小盤龍棍」,是雙截棍前身,一長一短兩根棍接起來的:

這在評書里叫「軟中硬的傢伙」,殺傷力最大,而且不好練,因為容易打著自己。
趙匡胤的遠程技能也有記載:

「宴射於金鳳園,太祖七發皆中的,彥卿貢名馬稱賀。」(《宋史·符彥卿列傳》)

不過這個好像有點娛樂。

二、人道寄奴曾住


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家貧,有大志,不治廉隅。事繼母以孝謹稱。
實際上史書上凡是正面人物,沒有不孝順的,你看沒有親媽搞出個後媽來也要讓他孝,這樣才能證明他的優良品質,是久經考驗的孝順主義戰士。

宋武帝早年是北府兵劉牢之麾下的馬仔,絕對能打。

《宋書·本紀第一》:

「十二月,牢之至吳,而賊緣道屯結,牢之命高祖與數十人,覘賊遠近。會遇賊至,眾數千人,高祖便進與戰。所將人多死,而戰意方厲,手奮長刀,所殺傷甚眾。」

你看劉裕帶著幾十號人就敢和數千人對砍,而且他帶的人還死了不少,但劉裕卻越砍越帶勁,這是什麼精神?這是三國無雙精神。


劉裕智勇雙全,能幹但不蠻幹,還經常用計謀搗鼓對手。

「明晨開門,使羸疾數人登城。賊遙問劉諱所在,曰:「夜已走矣。」賊信之,乃率眾大上。高祖乘其懈怠,奮擊,大破之。」

他詐稱自己不在你們來打吧,賊信了,結果就被砍了。這就叫:來信砍。


本紀又記載:

「賊日來攻城,城內兵力甚弱,高祖乃選敢死之士數百人,咸脫甲胄,執短兵,並鼓噪而出。賊震懼奪氣,因其懼而奔之,並棄甲散走,斬其大帥姚盛。」

所以劉裕是什麼人?劉裕就是敢死隊隊長,而且「咸脫甲胄」還是裸體敢死隊,誰不服。


這種短兵相接以少勝多的「大破」記載,比比皆是。

(福利時間)

劉裕出身寒微,作為一個平♂家Boy,在世家大族占絕對主導的社會,從炮灰一路殺到九錫、璽綬(這後來基本就是要篡位的標誌了)直到代晉立宋,沒有槍沒有炮,更沒有爹可拼,全靠個人武勇加技戰術。

說到戰術,最有名的就是卻月陣。

《資治通鑒·義熙十三年》:

「夏,四月,裕遣白直隊主丁旿帥仗士七百人、車百乘,渡北岸,去水百餘步,為卻月陣,兩端抱河,車置七仗士,事畢,使豎一白毦;魏人不解其意,皆未動。裕先命寧朔將軍硃超石戒嚴,白毦既舉,超石帥二千人馳往赴之,齎大弩百張,一車益二十人,設彭排於轅上。魏人見營陣既立,乃進圍之;長孫嵩帥三萬騎助之,四面肉薄攻營,弩不能制。時超石別齎大鎚乃槊千餘張,乃斷槊長三四尺,以錘錘之,一槊輒洞貫三四人。魏兵不能當,一時奔潰,死者相積;臨陳斬阿薄幹,魏人退還畔城。超石帥寧朔將軍胡籓、寧遠將軍劉榮祖追擊,又破之,殺獲千計。」

「乃斷槊長三四尺,以錘錘之,一槊輒洞貫三四人」,把三四尺的長矛用大鎚一鎚子砸下去,一發就能對穿三四個人,可謂大殺器,這讓我想起隆美爾用高射炮打坦克的故事了。

三、朱元璋的宿敵


突然想到,中國歷代皇帝不光是問鼎中原的或是長期割據一方的,還有很多強行登基但是沒蹦躂幾天的,但人家也是正牌皇帝啊。

比如從法理上講,袁術當皇帝是最按照基本法的,因為人家拿到了玉璽的原件啊。

所以我想起了陳漢帝國聖文德敬寧昭武皇帝陳友諒、他可是混元霹靂手成昆的大弟子啊。


如果算上弓箭的話,李世民可排名前三了吧


第一肯定是劉寄奴啊,南朝宋高祖劉裕。

首先,高祖最擅長以少勝多,愛好就是以一敵百,不知道比那些大兵團作戰高到哪裡去了。

牢之命高祖與數十人,覘賊遠近。會遇賊至,眾數千人,高祖便進與戰。所將人多死,而戰意方厲,手奮長刀,所殺傷甚眾。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為賊所困,乃輕騎尋之。既而眾騎並至,賊乃奔退,斬獲千餘人,推鋒而進,平山陰,恩遁還入海。

——《宋武帝本紀》。

幾十人干幾千人,不是吹牛逼的話,太猛了。

六月,甲戌,孫恩浮海奄至丹徒,戰士十餘萬,樓船千餘艘,建康震駭。乙亥,內外戒嚴,百官入居省內。冠軍將軍高素等守石頭,輔國將軍劉襲柵斷淮口,丹陽尹司馬恢之戍南岸,冠軍將軍桓謙等備白石,左衛將軍王嘏等屯中堂,征豫州刺史譙王尚之入衛京師。劉牢之自山陰引兵邀擊恩,未至而恩已過,乃使劉裕自海鹽入援。裕兵不滿千人,倍道兼行,與恩俱至丹徒。裕眾既少,加以涉遠疲勞,而丹徒守軍莫有鬥志。恩帥眾鼓噪,登蒜山,居民皆荷擔而立。裕帥所領奔擊,大破之,投崖赴水死者甚眾,恩狼狽僅得還船。

——《資治通鑒·晉記三十四》

嘖嘖,這戰力,在哪個朝代都是大新聞!

其次,我大寄奴最愛奮勇上前,身先士卒。

裕與劉毅等分為數隊,進突謙陳;裕以身先之,將士皆殊死戰,無不一當百,呼聲動天地。時東北風急,因縱火焚之,煙炎慓天,鼓噪之音震動京邑,謙等諸軍大潰。

——《資治通鑒·晉記三十五》

裕軍於馬頭,聞逵之死,怒甚。三月,壬午,帥諸將濟江。魯軌、司馬文思將休之兵四萬,臨峭岸置陳,軍士無能登者。裕自被甲欲登,諸將諫,不從,怒愈 甚。太尉主簿謝晦前抱持裕,裕抽劍指晦曰:「我斬卿!」晦曰:「天下可無晦,不可無公!」

——《資治通鑒·晉記三十九》

不讓我上,我砍了你,就這麼任性!

砍得了人,當的了老大,而且從來不管對方有多少人,單論戰力,這種目空一切的殺氣,第一無疑。


第二,冉閔。 冉魏的開國皇帝(公元350-352在位),大武悼天王。

閔所乘赤馬曰朱龍,日行千里,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擊之,斬鮮卑三百餘級。俄而燕騎大至,圍之數周。閔眾寡不敵,躍馬潰圍東走,行二十餘里,馬無故而死,為恪所擒,及董閏、張溫等送之於薊。俊立閔而問之曰:「汝奴僕下才,何自妄稱天子?」閔曰:「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邪!」俊怒,鞭之三百,送於龍城,告廆、皝廟。

俊送閔既至龍城,斬於遏陘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五月不雨,至於十二月。

——《晉書.載記七.石季龍下》

冉閔不是馬死了,豈能掛在慕容俊手裡,而且死後天象大異,這戰力干動天干動地,嚇死人了。

第三,宋太祖,想想再答,手機碼字,累死個人了。

首先太祖名字起的好,又長又酷,打仗的時候報一下,對方莫不嚇尿:

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諱匡胤!

其次,實打實的武林高手。

太祖長拳的創始人,在中國武術史上至少和詠春,猴拳,截拳道什麼的有相同的歷史地位。

太祖年輕的時候是拿生命在習武,這為以後成為一代宗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嘗試惡馬,不施銜勒,馬逸上城斜道,額觸門楣墜地,人以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馬騰上,一無所傷。又嘗與韓令坤博土室中,雀斗戶外,因競起掩雀,而室隨壞。

——《宋史·本記第一》

馬有四蹄,鳥有雙翼,跑的比誰都快,但太祖練起來並沒有偏差,鐵頭伏惡馬,輕功抓麻雀(楊過的天羅地網勢跟他比起來還是圖樣),內力破土室,年輕時已隱隱有泰鬥風范。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式長拳。」
—— 明·戚繼光《紀效新書》

自創拳術,這是響噹噹的開宗立派的武學大宗師啊,而且練習此拳不用自宮,為以後的發揚光大打下基礎,太祖想的遠吶。

太祖不光善於總結,業餘時間裡還是個發明家。

自創兵刃——雙截棍,不知道每天晚上在操場上揮舞棍棍的男孩女孩們,練棍之前有沒有拜過祖師爺。

傳說雙節棍為宋太祖趙匡胤所創,原稱大盤龍棍(近代北方又稱大掃子)和小盤龍棍(小掃子)。但當時的大盤龍棍一端較短,一端較長,專用來掃擊敵軍馬腳,破甲兵或硬兵器類,使之喪失戰鬥力[這種一長一短的雙節棍也常被叫做『虎尾梢子』]屬索類兵器,也屬於軟兵器。後來這種兵器由南傳至菲律賓,由東傳至日本。


聽聽這名字——龍棍,絕對硬又黑in your head!不過北方土話改成了大嫂子小嫂子,還有什麼梢子,霸氣全無!

第三,戰鬥力不容小覷,尤其單兵作戰能力強。

南唐節度皇甫暉、姚鳳眾號十五萬,塞清流關,擊走之。追至城下,暉曰:「人各為其主,願成 列以決勝負。」太祖笑而許之。暉整陣出,太祖擁馬項直入,手刃暉中腦,並姚鳳禽之。

韓令坤平揚州,南唐來援,令坤議退,世宗命太祖率兵二千趨六合。太祖下令曰:「揚州兵敢有過六合者,斷其足!」令坤始固守。太祖尋敗齊王景達於六合東,斬首萬餘級。

——《宋史·本紀第一》

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這堪比武聖關二爺;以少勝多,有寄奴之風。

太祖在武術界當稱全才,有專著,有專利,還能學以致用,殺人於無形,真乃天人也!

順手吐槽一下太祖他爹交朋友的品味:

顯德三年,督軍平揚州,與世宗會壽春。壽春賣餅家餅薄小,世宗怒,執十餘輩將誅之,宣祖固諫得釋。

——《宋史·本記第一》

(後周)世宗柴榮柴大官人嫌人家賣餅的餅又小又薄,要帶十幾個人殺人全家,(太祖)他爹好說歹說才作罷。這尼瑪都什麼人啊!太祖做事都是按基本法來,深藏功與名。


必須是紂王.

帝辛是帝乙之子,有雄才,致力於用兵東南;牧野之戰中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在距離朝歌(今河南淇縣)七十里外的牧野擊敗商軍,商帝辛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商朝滅亡。《左傳》稱:「紂克東夷而隕其身」。

武松打虎好歹還有個短棍,增加10點攻擊力與10%攻擊速度.而這貨直接就裸奔去了,所謂「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殷本紀)

手格猛獸
力能扛鼎算什麼,這貨是拽著九牛走,手撐著屋頂換柱子,所謂"倒曳九牛,撫梁易柱".(帝王世紀)

倒曳九牛

撫梁易柱
熊也不在話下,有記載"伸鉤索鐵,手搏熊虎"(帝王世紀)

伸鉤索鐵

熊虎

紂王的手博指南


真正要說有記載無爭議的有武力,第一名當屬宋太祖趙匡胤,他的另一個職業是武術家。馬上善使盤龍棍,雙截棍的前身,還是太祖長拳的創始人,。。。。。。另外趙匡胤黃袍加身前官職是殿前都點檢,禁衛軍的頭子, 。後周世宗整頓軍隊,選武藝超絕士兵為禁衛軍,稱殿前諸班,置殿前都點檢為最高指揮官。


歪個樓,你們知道鐵拳無敵孫中山嗎


鐵拳無敵孫中山
穿林北腿蔣中正
天魔傳人毛潤之
再世魔王袁世凱

我快遞又到了…誒,為什麼要說又呢?


大理段氏


內射狂魔康熙帝
清聖祖康熙帝說:
「朕自幼至今已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五十三隻,熊十二隻,豹二十五隻,猞二十隻,麋鹿十四隻,狼九十六隻,野豬一百三十三口,哨獲之鹿已數百,其餘圍場內隨便射獲諸獸不勝記矣。朕於一日內射兔三百一十八隻,若庸常人畢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數也。
《清會典事例》
你們怕了吧!!!


除開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那些軍閥皇帝,真正算皇帝的皇帝里,只有趙匡胤是出身職業軍人的,藝祖之名可不是亂蓋的。



提名 五胡十六國時期 冉魏皇帝 冉閔

本文禁止轉載,禁止評論。參考史料有:
《晉書.載記七》
《資治通鑒·晉紀十六》
《十六國春秋·卷二·後趙錄》

冉閔,本為石虎(後趙皇帝)養子的兒子,小的時候深受石虎喜愛,石虎待他如親孫子。冉閔長大後,身高一米八,善用謀略,氣力過人,驍勇善戰。石虎曾經被鮮卑慕容氏打得全軍潰敗,丟盔棄甲而逃,唯獨冉閔(那時候還叫石閔)的軍隊全身而退,沒有損失,於是一戰成名。冉閔還曾經打敗過東晉的軍隊,斬殺過東晉將領,名聲更盛。


石虎死後,冉閔擁立石遵為帝。石遵曾經許諾過冉閔:小子,好好乾。事成之後,我就立你為太子。


可是當石遵當了皇帝之後,並沒有立冉閔為太子,而是立了他的一個侄子。冉閔很失望,又自視功高,手裡有兵,於是就擅專朝政,不把石遵放在眼裡。石遵和他的親信大臣們看到冉閔的不臣之心越來越明顯,就圖謀誅殺冉閔。可惜,保密工作做的不好,被冉閔知道了。


石遵!沒有我冉閔,你能當上皇帝?


冉閔帶兵三千,入朝誅殺石遵,及其太后、皇后、太子、親信大臣。然後另立石鑒為帝,冉閔封王,拜大將軍(軍隊的最高司令),獨掌大權。還有些不願臣服冉閔的後趙宗室和將領紛紛逃離都城,各自割據一方。


新皇帝石鑒,如果活在現代,絕對是一個好演員。他的優秀劇作如下:


1,石鑒派了幾個親信將軍帶兵夜襲冉閔,想要殺了他奪回軍政大權。可惜這幾個將軍不成器,打了半天也打不過冉閔。石鑒怕冉閔殺他,就裝作不知道這件事,連夜發詔斬殺了這幾個將軍。


2,又有兩個將軍,帶領三千羯族士兵,要誅殺冉閔。他們去挾持了石鑒,讓他一起去。石鑒心裡自然是高興的,問:

為什麼要誅殺冉閔?
冉閔造反,已經攻打到城門,臣率衛士前來護駕。
你們都是功臣啊,好好的干。朕在這裡看著你們,不要顧慮以後沒有回報。去吧!


兩個將軍帶著三千羯兵去攻打冉閔,可惜,還是打不過。石鑒看到形勢不對,就打開城門,讓冉閔率軍進城,並對他說:那兩個將軍謀反,愛卿你快去討伐他們吧。


冉閔大怒,親自率軍攻打,斬殺為首的兩個將領。殺的那條入宮的路上,屍體壓著屍體,血流成河。


3,冉閔率軍在外專治各種不服的時候,石鑒派了個宦官,帶著詔書,悄悄地去找那些不服冉閔的將領,讓他們趁冉閔不在的時候來攻打都城。這個宦官也是個演技派,在石鑒身邊也學了好久,表面上唯唯諾諾的說了些「臣萬死不辭」的話,然後轉身就去向冉閔舉報去了。冉閔帶兵回朝,殺石鑒,並誅殺石虎子孫三十八人。


石鑒,這位優秀的演員,完成了人生的最後一幕演出——拙劣的演出——為他這一百零三天的皇帝肥皂劇畫上了永久的句號。


既然你們這些羯人都不臣服於我,都想殺我,那我就先殺了你們吧。


第一道殺胡令:所有的胡人,膽敢拿起兵器的,斬!


此令一出,胡人都瘋狂了,趕緊跑吧。不管是合夥攻打城門逃跑,還是直接翻城牆逃跑,都恨爹娘少生了兩隻腳。 漢人可就揚眉吐氣了,紛紛上街抓人。抓到一個拿兵器的胡人,就圍毆打死;抓到不拿兵器的胡人,就先圍毆打死,再給他手裡放個兵器。


看到都城亂糟糟的樣子,冉閔可能是怕出事,於是發布了第二道殺胡令:從今天起,與我同心的就留下來,不同心的就愛滾哪去滾哪去,城門不再禁止出入。


這下更熱鬧了,連漢人也瘋狂了,趕緊進城吧。都城周圍百里的漢人都在進城,而城裡的胡人(主要是羯人)都在出城,都是成千上萬的人啊,這一進一出,全賭在門口了。再加上仇族見面分外眼紅,免不了發生打群架的事情,胡人又被打死了不少。


冉閔看到這個情形,心想這些胡人始終跟我不是一條心——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那就都殺了吧。


第三道殺胡令:漢人斬殺一個胡人並把首級送到宮門的,文官升三等,武官封牙門將。


最後的瘋狂開始了,胡人瘋狂了,先前還藏著掖著,現在開始明目張胆的屠殺了;漢人瘋狂了,先前還只能殺拿兵器的,現在可以隨便殺了;冉閔瘋狂了,他親自上陣,帶領漢族百姓殺胡人。真是見一個殺一個,見兩個殺一雙,要恨就恨投胎的時候選錯民族了吧。不論貴賤、不論男女、不論老少,見了胡人就殺。


一日之內,斬首數萬。幾日後,已經殺死了二十多萬胡人,屍體全扔到城外,被野狗豺狼吃了。


冉閔覺得效果不錯,於是決定把這一招推廣到全國。然後,後趙全國都瘋狂了,胡人發現打不過漢人(漢人勢大,並且都可以領兵器),就開始遷徙回故鄉。上百萬的胡人,行走在回家的路上,被漢人逮住了就要被殺。被殺的人實在太多了,屍體也沒人管,瘟疫就開始蔓延。最後,倖存的胡人只有十之二三。


真真正正的民族大屠殺!


要想殺胡人,首先要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胡人。鼻樑高、鬍子多——這就是胡人的特徵。因為所有的人都瘋狂了,所以錯殺了很多鼻樑高、鬍子多的漢人。


殺胡令一出,後趙全國被殺的胡人過百萬,其中大多數是羯族,最終導致了羯族這個民族的消亡。其他胡族被殺的也不少,漢人終於耀武揚威了,終於又成了統治民族。但是,殘酷的殺戮大大激化了民族矛盾,致使胡族聯合起來,開始頻頻報復漢人。


首先發難的是後趙宗室及其部眾七萬餘人,這些人可都是胡人,民族仇恨向來是最容易煽風點火的。


後趙宗室想的是——殺冉閔,重奪天下。
胡人士兵想的是——殺漢人,報仇雪恨。


估計出兵前也有過誓師大會,大家聲淚俱下的訴說著自己的家人被漢人屠戮的過程,咬牙切齒的要血債血償。


不過,冉閔很不仗義,讓他們舊仇未報又添新恨——冉閔親自上陣,手拿雙刃矛,率領數千騎兵,輪番衝擊,打得胡軍潰敗而逃,斬胡首三千。


這裡多說兩點:
1,冉閔是個有勇有謀的人,武藝高強,每逢打仗,必會親自上陣衝殺。
2,此時冉閔的軍隊,都是漢人(殺胡令一出,怎麼還會有胡人),還都是騎兵。以漢族騎兵擊敗胡族的騎兵,這是很值的稱讚的,因為我們漢人馬上功夫一直比不過游牧民族。


現在的冉閔,已經不僅僅是後趙的王爺、大將軍,他還是漢人的領導者。既然都撕破了臉,那就不要什麼王爺大將軍了。冉閔恢復冉姓(一直叫石閔來著),順應民心(漢族人民),即皇帝位,國號大魏(史稱冉魏)。


我們漢人盼望的那個英雄出現了,雖然來的晚了些,但終究是出現了。


他,能夠讓整個民族安定,能夠使整個民族勇敢,能夠給整個民族信心。這樣給力的人,我們稱之為——領袖。


冉閔,請帶著我們這些漢人找回曾經的榮光!

雖然冉閔開國稱帝,漢人重新統治中原,但冉魏和漢族仍是危機四伏。冉閔殺石鑒之後,後趙皇室成員石袛稱帝,全趙各個州郡的胡人紛紛響應。這時候,胡人已經將內部矛盾——其他各族一直被羯族欺壓,對羯族比較仇視——暫時擱下,開始將矛頭對準了屠殺各族胡人以冉閔為皇帝的漢人。


冉閔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處境,他派使節去東晉——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


可是東晉始終沒有派兵來,即便後來冉閔兵敗被殺,漢人慘遭屠戮。理由很簡單:
1,冉閔稱帝,那我東晉算什麼?我才是正朔啊!
2,冉閔曾經跟我東晉打過仗,還殺我將領。


讓我去救他,門都沒有!


好吧,我冉閔,誓將胡人趕出中原。


出發了,不要問路在哪,迎風向前,是唯一的辦法。

冉閔稱帝,不光東晉很不滿,後趙的皇帝石袛也很不滿。


你冉閔是什麼東西?我們石家的養孫,狗一樣的東西,竟敢稱帝?


更加不滿的是胡人,那個屠殺他們父母妻兒、親戚族人的劊子手,現在是皇帝了。


發兵討伐!發兵討伐!!發兵討伐!!!


冉魏開國沒多久,後趙就發兵十萬來攻,統帥是後趙相國石琨。


後趙的都城是襄國,現在的河北邢台市;冉魏的都城是鄴城,現在的河北邯鄲市。兩國的都城離得是相當的近,所謂「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趙魏之間戰事頻繁。


石琨率領的十萬胡人軍隊,帶著刻骨的仇恨,氣勢洶洶的打到鄴城,迎來了最終的結局——戰死一萬多人,帶著對冉閔更深的仇恨和更強烈的恐懼,大敗而回。


胡人憤怒了,不僅僅是羯人,羌、氐、鮮卑、匈奴也都很憤怒。冉閔——他們共同的仇人——已經殺了他們上百萬的同胞,可他們還是無法為死去的人報仇。胡人就是不信這個邪!


後趙聯合了其他胡族,前秦的氐族也發兵參戰,胡族聯軍再次攻打鄴城。冉閔派大將率步兵騎兵共計十二萬為先鋒,他親自率領精兵八萬壓後,與胡族聯軍決戰。


我冉閔,率二十萬漢家男兒,誓要屠盡你們這些胡虜!沖吧!


胡族聯軍再次迎來了宿命般的結局——大敗而回,戰死近三萬人,還有個大將想跑都沒跑了,被追斬,其部眾全被俘虜。


冉閔凱旋而歸,軍心振奮。二三十萬軍隊,旌旗蔽日,鑼鼓喧天,像一條長龍連綿百里,即使是後趙石氏最強盛的時候也比不過此時啊!


大漢軍威,天賦雄銳,爾等胡虜,義武奮揚者,吾誓殺之。

冉閔親自到戰場行漢人的飲至之禮,然後班師回朝。回朝之後,遍巡人才,大興儒學,儒家弟子很多都被朝廷任用。朝廷內外,全國上下,漢家風氣好像回到了魏晉之初一樣。


冉閔證明了他不僅僅會打仗,治理國家也很有一套。此時的他,正處在事業的巔峰期,意氣風發,唯我獨尊。一個人,處於這種狀態,是很難不驕傲的,一旦驕傲了,是很難聽進別人的意見的。


冉閔沒有將投降他的一千胡人全部斬首,而是將他們交給他的兒子冉胤作為衛隊。有個大臣急了:
胡人、羯人,這都是我們的仇敵啊。現在他們來投降,只是為了活命,並非真心歸順。一旦有什麼變故,後悔莫及啊!請陛下殺掉這些胡人。


冉閔怒了:我剛要安撫收納胡人,你竟敢壞我大事?


冉閔最終還是殺了,不過殺的是那個直諫的大臣,及其子。


這件事讓我很迷惑,冉閔自然知道殺胡令一出,漢胡絕無和好的可能,他也勢必會成為胡人的眼中釘、肉中刺。可為什麼冉閔還是受降這一千胡人,並且還要安撫胡人?


史書中沒有答案,結合當時北方的形勢,我的猜測是:
1,冉閔很清楚冉魏的處境,東西北全是胡人政權,南方的東晉也不幫自己。為了暫時減少敵人,避免四面受敵,只能採取拉一個打一個的戰術,慢慢的把胡族全滅了。


2,受降這一千人,是一個政治信號,是要向胡人傳達「只要肯投降,不殺還有餉」的信息。這樣,胡人內部就會起亂子。能為我用最好,不為我用拉倒。


3,冉魏現在兵強馬壯,氣勢很盛,已經將胡人殺的聞風喪膽,你們胡人還敢打么?還敢招惹我們漢人么?冉閔已然驕傲了,這個狂勁他是有的,並且會越來越狂。


後趙在經歷了幾次大敗之後,暫時老實了幾個月,沒有什麼大的動作。後趙和冉魏就像是在打羽毛球一樣,互有攻守,現在輪到冉魏進攻了。


冉閔率騎兵十萬攻打後趙都城襄國,圍城一百多天。後趙皇帝石袛被打得受不了,做了兩件事:
1,主動去掉了皇帝的稱號,改稱趙王。
2,派人去向其他胡族求救。


第一件事,是很重要的,這是一種政治手段。不再稱帝,意味著承認自己並非天子。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給冉閔看,當然,我石袛只是說我不是天子,你冉閔是不是我可沒說。在冉閔看來,這是一種示弱的信號,承認自己天子權威的象徵。在這個時候,讓冉閔高興總比讓他憤怒要好得多,魏軍的攻勢也不會越來越強。


第二件事,是基於胡族對冉閔的仇恨這一共同點,分別向羌人和鮮卑(前燕)求救。石袛還怕人不來,把傳國玉璽都當成籌碼,許諾解圍之後送給前燕。


羌人首領姚弋仲,深受石氏厚恩,又看不慣冉閔背信棄義攻打石袛,派兒子率騎兵三萬救後趙;前燕國主慕容俊也派大將率軍三萬救後趙;後趙相國石琨也率軍趕到襄國。胡族聯軍再次形成,主力為羌人、鮮卑人和羯人。


冉閔先派大將與羌兵打了一場,敗;又派大將與羯人打了一場,再敗。漢族士兵死傷慘重,士氣低落。


冉閔憤怒了,決定親自率軍攻打胡族聯軍。將軍王泰進諫說:我們攻打襄國還沒攻下,後趙的援兵又已經聚集在外,如果陛下你現在出戰,必然會腹背受敵。不如我們安營固守,先挫一挫胡人的銳氣,找到他們的弱點再進攻。並且陛下你親自上陣,萬一有個閃失,那我們大魏子民就完了啊!


客觀地講,這個將軍說的話句句在理,冉閔也聽進去了,但一個道士壞了事。 這個道士是什麼官職,不知道,但他肯定是冉閔的親隨,他對冉閔說:陛下你攻打襄國快一年了,沒有一點進展,現在胡人援兵到了,又逃避不打,還怎麼能夠驅使眾將士為你效命呢?(注意下面這句話)況且老夫夜觀天象,太白入昴,當殺胡王,百戰百克,不可失也!


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冉閔本來就想出戰,以他的性格,哪裡會怕胡人,再被這個臭道士一激一哄,怒髮衝冠了。


我意已決,出戰!敢擾亂軍心者,斬!

冉閔帶領魏軍與羌羯聯軍決戰,正打得不可開交,前燕的鮮卑大軍也恰巧趕來,但他們沒有立即參戰,而是在離魏軍數里的地方,用騎兵拉著樹枝到處亂跑,弄得塵土飛揚,遮天蔽日,就像這些天全國的霧霾一樣。鮮卑士兵雖然被塵土嗆得夠嗆,但魏軍看著遠處的景象也被嚇得夠嗆,以為是胡人又來了數萬援軍。趁魏軍士氣急劇下降,羌軍、後趙軍、前燕軍從三面進攻,而龜縮在城裡快一年的石袛也打開城門,從後面衝擊魏軍。沒有懸念了,勝負已定。


戰後清算:
1,魏軍大敗,冉閔命大沒有戰死,帶十幾個騎兵逃回鄴城。
2,冉閔的兒子和大臣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還記得那投降的一千胡人么?冉閔敗了,此時不反,更待何時?可憐他兒子冉胤,被這些胡人抓住交給了石袛,被殺。冉魏一朝隨軍出征的大臣、將領幾乎全部陣亡。
3,將士戰死十多萬。這十多萬可全都是冉魏的精銳。


損失不可謂不慘重。衝動是魔鬼——冉閔滿腦子都是這句話。


冉閔是悄悄逃回鄴城的,鄴城百姓都不知道這件事。另有謠言說冉閔已經戰死,民心惶恐——他們心中的戰神敗了,他們民族的英雄死了。


冉閔親自從城內走到城外,讓百姓都能看到自已以安民心,謠言平息了。


冉閔,只要有你在,我們就什麼都不怕。


冉閔,你是我們的信仰。


有信仰是件好事,但是信錯了人可就遭殃了。冉閔深有體會,什麼狗屁天象,一派胡言!來人啊,將那個臭道士肢解了,還有他兒子。告訴他,這是朕觀的天象,問他觀到沒?


擊退冉閔之後,後趙的石袛腰桿硬了,派大將劉顯率七萬大軍趁勝攻打鄴城。冉閔戰敗之後,對自己的決策力不太自信,就召大將王泰來商議。王泰嫌冉閔以前不聽他的諫言,心裡有怨,稱病不去見冉閔。冉閔親自去看望他,想要他出謀劃策,王泰還是固執的稱病不謀。冉閔大怒,回宮後大罵王泰:巴奴(王泰是巴蜀之人),難道我得靠你才能活命么?看我先滅群胡,再回來殺你!


冉閔率鄴城內的所有士兵出城迎戰,大破劉顯,一路追殺,斬胡首三萬多。劉顯被打怕了,偷偷派人去見冉閔,說:不打了,我投降還不行么?


投降?你以為我忘了先前那一千降胡舊事了么?


這樣吧,既然你不信我,那我先回去殺了石袛證明給你看。


協議達成,冉閔收兵,不再追擊劉顯,回朝。殺王泰,滅三族。


劉顯也不逃了,率軍回後趙,殺石袛,並將首級送往鄴城給冉閔。後趙亡。


冉閔焚燒了石袛的頭顱,封劉顯為大將軍,一團和氣。


這團和氣沒持續多久,劉顯就造反了。他率軍又來攻打鄴城,冉閔又親自出馬,又擊敗了劉顯,劉顯又開始逃。冉閔和劉顯心裡都在想:好熟悉的一幕啊!


劉顯逃回襄國,心裡像小老鼠在撓一樣,忍不住了,稱帝!
稱帝之後,心裡還是像小老鼠在撓一樣,忍不住了,攻魏!


現在我劉顯也是皇帝了,可是始終沒有贏過那個人,心裡憋屈。
現在又有一個皇帝了,是始終沒有贏過我冉閔的那個人,心裡憋屈。


兩個心裡都很憋屈的人,為了不讓自己憋屈,又動手了。劉顯親率大軍攻打冉魏的常山(趙子龍的家鄉),冉閔讓太子守鄴城,自己率八千騎兵去救常山。是的,八千騎兵,不是八萬,因為攻石袛的時候冉魏戰死了十萬多精銳,所以現在沒多少兵了。可冉閔就是冉閔,憑著無畏的勇氣,懾人的霸氣,或許還有些許的運氣,八千漢騎大敗劉顯,一直追到襄國。


劉顯:唉,這一幕又上演了,老是被人打敗,被人追,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冉閔:別急,馬上就到頭了。


劉顯手下一個將軍,開門投降了冉閔。冉閔進城後,殺劉顯及其大臣一百多人,焚燒了襄國的宮殿,將百姓遷到鄴城。後趙石氏的最後一族——石琨——帶著老婆孩子去投奔東晉,被全部斬殺於建康(今南京市)市集,自此,石氏絕嗣。


你說你一個羯人,祖先(石勒、石虎)還曾經參與攻滅西晉,竟然敢跑到漢人聚集的東晉,國讎家恨一起報,除了死還是死啊。


趁著中原打得熱鬧,前燕慕容氏也從遼東發兵攻取了幽、薊(河北北部)。冉閔滅了劉顯之後,率軍去抵擋前燕軍。恰與前燕統帥慕容恪相遇,冉閔想要速戰速決,他手下兩個大將進諫:鮮卑軍士氣正盛,並且敵眾我寡,我們還是先忍一忍,等到他們有了驕氣和惰性,再攻打他們不遲。


此時的冉閔——似乎已經忘記了曾經的失敗,或許實在太想一血曾敗給鮮卑的恥辱,也可能是打劉顯打出了信心——已經極度狂傲。大怒,說:我本來想率你們這些人,蕩平幽州,殺燕王慕容俊。現在才遇到一個慕容恪就躲避他,世人會怎麼說我?


行了,剛愎也好,自負也罷,冉閔,去接受命運之神的審判吧!


冉閔與慕容恪會戰於魏昌,魏軍多步兵,人少;燕軍全是騎兵,人多。即便如此,冉閔還是取得了十戰十勝的驕人戰績。


冉閔向來英勇善戰,所率士兵雖少但卻都是精銳,又連戰連捷,打得燕軍很害怕,士氣低落。


作為冉閔的對手,慕容恪也不是個一般人物,他可不像劉顯那樣不經打。為了鼓舞士氣,他親自閱兵鼓舞士氣,對將士們說:冉閔勇而無謀,一個匹夫罷了。魏軍現在已經又餓又累、疲憊不堪,雖然裝備精良,但也不經打了。


冉閔並非勇而無謀,他看到以自己的步兵打燕軍的騎兵比較吃虧,就決定將軍隊引在樹林里。這樣作戰的時候,騎兵就不能再發揮它的優勢。


慕容恪有個謀士,看到魏軍往樹林子里鑽之後,就對慕容恪建議:我們的騎兵在平地上作戰有優勢,如果魏軍進駐樹林,我們就剋制不了他們。最好趕緊派些騎兵去挑戰,一旦交戰就假裝敗逃,將魏軍引誘到平地上來,然後再攻打他們。


慕容恪採納了這個建議,冉閔也配合了這幕演出,魏軍又從樹林里鑽了出來。各就各位,準備開戰!


慕容恪的燕軍分三部分,即左中右三軍。他對諸將說:冉閔性格草率,又輕視我軍,銳氣十足,又自覺兵少,必然會想直接殺死我。我將在中軍集結重兵等著他,等到交戰的時候,你們從側翼襲擊他,必然能破敵。


為了抵禦勇不可擋的冉閔,慕容恪又挑選了五千馬弓手,用鐵索將它們的馬連起來,組成方陣列在軍隊最前方。這樣,冉閔想直接斬殺慕容恪就不太可能了。


遇到慕容恪這樣能納諫、有智謀、會分析你性格弱點的對手,真是要命。


開戰了。


冉閔左手拿雙刃矛,右手拿鉤戟,率騎兵衝擊燕軍。他依然是那樣驍勇善戰、銳不可當,斬燕首三百餘級。冉閔正殺的痛快,突然看見了燕軍的中軍儀仗,直接沖了過去。燕軍左右兩軍從兩側夾擊,大破魏軍,並將冉閔團團圍住。


真的不行了么?我不信,我還能打,還能打!


冉閔突破重圍向東逃走,跑了三十多里,坐騎突然倒斃。


天意哉?天要亡我,非戰之罪!


冉閔被追上來的燕兵擒獲,押送去見前燕國主慕容俊。慕容俊當面罵冉閔:你奴僕一樣的蠢材,怎麼敢妄稱皇帝?


冉閔回罵:天下大亂,你們胡族禽獸一樣的人都能稱帝,何況我中原英雄,為何不能稱帝?


慕容俊抗罵能力明顯不行,大怒,拿鞭子抽了冉閔三百下,押送到龍城(遼寧朝陽縣)。


冉閔被俘,可是冉魏並沒有投降。即便皇帝沒有了,即便軍隊沒有了,但還有一樣東西支持著我們,那就是——氣節。


前燕發精銳騎兵一萬攻打冉魏都城鄴城,鄴城軍民在太子和輔政大臣蔣乾的領導下閉城堅守。圍城數日,糧草斷絕,人開始吃人。蔣干派人帶著降表去東晉求援,東晉這時候落井下石了一把,說要發兵也可以,傳國玉璽拿來。傳國玉璽送過去了,可是援兵並沒有來,蔣干被忽悠了。(為什麼叫「蔣干」這個名字的人,總是難逃被忽悠的命運?)


這時,前燕又增兵兩萬前來助戰,攻破鄴城。太子及一幫大臣被俘,蔣干逃了,剩下一部分大臣,自殺殉國。


冉閔,被前燕斬殺於遏陘山(遼寧朝陽縣遏陘山)。山周圍七里,草木全都枯萎,像是在哀悼這個英雄;蝗蟲大起,意味著哀怨衝天;龍城大旱,接連五個月不下雨,這是上天的懲罰么?(以上現象,都是史書記載的,不是我編的)


燕主慕容俊有些惶恐不安,派人祭祀冉閔,追謚「武悼天王」,當日天降大雪,是老天在哭泣么?


秦王李世民


劉寄奴,一個人追砍幾千人,戰鬥力爆表。


題主說的是皇帝,我想商紂王也算吧,畢竟人家是天子,諸侯共主,比那個諸侯秦武王贏盪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而且贏盪現大眼了,把命都玩丟了!紂王可是徒手能與野獸搏鬥,能托梁換柱啊!還能一對三打黃飛虎結義三兄弟,不是一般的小蝦米,是因武功封武成王的黃飛虎和他戰場上的倆大將,可比三英戰呂布了,呂布沉迷酒色沒幾年就容顏憔悴,照鏡子都大驚了,然後下禁酒令,(不知禁色沒),紂王沉迷酒色幾十年,最後上戰場還生龍活虎,排前三絕對沒問題!


明成祖朱棣應該能登上排位榜吧,靖難不提了,常年提著刀在草原上追著蒙古人四處跑,各種混不吝!


前三位,呵呵!


軍功武力必須 -=&< 李存勗 &>=-,十三太保中最出彩,血戦十餘年,大小百餘戦,披甲衝鋒在前,浴血奮身,英武無匹。力挽狂瀾保李克用抗衡朱溫。李克用死後,李存勗仍征伐四方,敗契丹,破燕地,滅幽州劉氏父子的割據,最後消滅後梁,統一北方後稱帝。稱帝後李存勗收降岐,滅前蜀。


惜英雄遲暮,黯然見白髮!!


朱厚照算不算~~


必須是秦武王贏盪啊,舉起鼎來還想走兩步


姬發有先天乾坤功、渾天寶鑒和天子劍訣、嬴政有渾天寶鑒、項羽有雷刀、劉邦有天劍、劉裕能跟幾近仙人的燕飛過招、李世民有如來神掌、趙匡胤有項羽附體、雷刀和如來神掌、朱元璋有日月神功……還真的難以抉擇呢……至於再世霸王袁世凱、穿林北腿常凱申和太祖,就不多說了……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牟其中?
歷史上有哪些橫空出世的人後來卻又消息全無不為人知?
《史記》里,張良年輕時遇到的黃石公是什麼人?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人物 | 軍人 | 傳統武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