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藝術類展覽這麼多卻沒有人看?
首先,我是一個做活動平台的,這個問題也是基於平台上有關藝術類的活動受眾很少,但是活動很多啊。比如一個月北京地區就有將近100多家大小畫廊開幕,相當於100場活動。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藝術類展覽卻不足以吸引大量人群參與?
這個不能僅從展覽的角度來看。
一般來說,作為展覽的實施場所——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之類,都應該有一套成熟的觀眾管理機制,但是現在絕大部分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這一領域是缺環,工作理念還停留在「僅止於展」的層次,這樣無法實現將展覽及時推送給給感興趣的公眾,又怎麼能期待有人來參觀呢?
絕大多數畫廊作為一個商家(出售藝術作品),客流量本身不影響其買賣交易。但是觀眾的多少以及所產生的反饋的確可以影響畫廊在大眾心中的口碑,對藝術家的宣傳也有很好的作用。所以有能力的畫廊,會在有足夠數量的畫廊經理人之外,建立宣傳團隊。而對於美術館或是非營利畫廊來說,影響力是其所求,通過展覽、講座、表演等活動對大眾進行直接或潛移默化的藝術教育是其手段。而現在讓人擔心的是,在畫廊、私人美術館崛起的今天,反而有更少的機構在重視與觀眾進行互動。這種不作為導致藝術行業看似光鮮,內里卻問題重重,尤其像是當代藝術被妖魔化這個現象的產生。
謝謝 @張七朵。
不被人們廣泛知道的藝術品對觀者來說是沒有多大吸引力的,但如果有活動就不一樣了(喜歡湊熱鬧的人很多,有活動,大家就算為了裝x也會願意去的……吧)。上海這邊活動多一些的美術館是不會出現觀眾荒的,所以我建議美術館、展館盡量地跟觀眾有互動,比如搞個體驗區,辦個講座什麼的。這個其實也是美術館的基本職責,如果展覽只是為了展出作品,觀眾自然不會多。
大概有幾點:
1. 大部分普通人不喜歡藝術,或者至少沒有比看電影唱卡拉ok 更喜歡這個 (好吧這是廢話)
2. 展出的藝術家不夠知名,沒有吸引力 (說實在話國內除了北京和上海,其他城市能夠看到國際上稍微有知名度的藝術家作品的幾乎沒有)
3. 展品的形式不對胃口 - 絕大多數人對於藝術的欣賞還是在 「審美」 的階段,傳統的架上油畫,雕塑或者有意思可以拍照留念的裝置會比較吸引他們,而那些觀念藝術啊影像啊聲音裝置啊行為藝術啊,大多數人理解不能。還有喜歡國畫的不一定喜歡油畫,喜歡油畫的不一定喜歡動漫,喜歡動漫的不一定喜歡 xxx ... ...
4. 承接上一條,絕大多數所謂的當代藝術已經遠遠的脫離了普通人的生活,既沒有美學價值,所謂的觀念說實在話也不能給人稍微深刻一點的啟發,什麼策展人寫的文字比天書還要難懂,說難聽一點就是抖機靈都抖不好,你當然可以責怪普通人 「不懂藝術」,但是觀眾也是會用腳投票的 - 你創作的時候壓根就沒考慮我的感受好吧,我幹嘛還要浪費時間看一堆跟雜物沒有什麼區別的撈什子呢?
我還是堅持我的觀點 - 「當代藝術」 與普通人無關,作為普通人沒有必要為自己不懂欣賞或者不喜歡 「當代藝術」 而感到慚愧。二戰以後的藝術很多都是 full of bullshit,美學教育達到後印象主義那裡就足夠了。我覺得
第一是很多人看不懂,不懂的人五分鐘就逛完的地方,po朋友圈或者微博,可能還有朋友會認為你裝逼。所以大家覺得去了沒意思;
第二現場基本沒有足夠多的講解人員;
第三就算喜歡了,買不起;
第四買不起也沒有周邊可以買;
第五藝展沒有好吃一條街,餓。
第六藝展的位置大部分比較偏;
藝術展覽吧
有些人過去也會手足無措的
不知道看些什麼
不知道和對象討論什麼
他們一般去過一次就不會再主動約了
自然關注度就少了
其次
現在阿貓阿狗都能辦個展了
入門特低
你看看上海北京創意園區里的個展
感覺有些慘不忍睹
拿著畢設糊弄人呢
一個展覽偏向視覺 或趣味才有更多的人關注吧
展覽里作者意圖啥的不重要
拍出來的照片 花花綠綠 高 大 上
靠幾個網紅拍拍照
微博轉發幾下
宣傳力度可大了呢
姑娘們排著隊要來了
咳咳
上面我說的都有些誇張哈
我覺得像一些學生 學生 學生!
你們不沒錢嗎?!又想戀愛又有大把不值錢的時間
那你們就去看展覽吧!
藝術展覽門票便宜(甚至很多都免費)又可以打發時間
真心覺得適合學生約會地點!
就說一下作為一個普通市民的生活體驗
辦展理念很僵硬,辦展就是辦展。對觀展者的觀展需求沒有什麼挖掘和深入理解。
商業宣傳手段也沒用好,很多渠道能看到電影上映和演唱會排期,但展館信息要主動去關注才會知道。(但我也不贊成藝術展像商業文化活動那樣泛濫宣傳,但結合高校這樣的方法還是不錯的)
一般很多藝術展的城市,市民的文化水平還是蠻不錯的。少人看還是有物理上的原因,比如在地處較偏僻展館辦的展,大城市交通很堵,懶癌發作就放棄了。特別是很多小型展,它展示的內容很少(沒啥乾貨),畢竟不是重量型大展,可以各取所需,規模影響質量,似乎並不值得花這時間趕過去。
還有就是展本身做得不夠細緻到位,體會不到辦展人的誠意。比如對一張畫的解釋很少,就一個名字在上面,展品位置擺放也很隨意。一些做得好的展會有宣傳冊子詳細介紹每一張畫的創作背景和創作動機,讓觀展者知道你是怎麼想的,會做一些作品相關的明信片、書籤,會有一些參考的書擺在桌子上,給那些希望了解背景信息的人。這一點對現代藝術展、裝置藝術來說尤其重要。
藝術品不像電影,看完可以跟很多人交流感想。很多時候我們去了解一樣東西是因為有想跟朋友交流感想的慾望。藝術展的社交功能會比較弱。
隱約有點反智主義傾向的主流社會文化,就好像一位回答者說的,發個看展的朋友圈弄不好別人還覺得你裝X.
其實這也是看藝術展自己的定位選擇吧,你要降低他的參與度門檻是要妥協一點點做藝術的驕傲
藝術本就是一個區別人群,製造差異的東西,更是一種內在精神的品味。西方社會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觀眾調查即是這一初衷,在中國,大家都看著錢了,藝術品解決不了吃飯與買房。
大多數的朋友不一定能夠看得懂。比如說我這個普通人來講。很多的藝術作品,我看了以後都不知道在講什麼。
我們經常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那麼對於我們這些外行人來說,連熱鬧都沒得看。那的確是沒什麼意思了。
還有就是很多藝術品我們不一定買得起。其實有些作品你喜歡,卻也只能看看。這畫餅充饑的感覺可真的不太好啊
藝術展屬於專業展,所以展會不在於觀眾多與少,而在於來觀展的人的質量身份是否對口。人多了顯嘈雜,缺少了藝術展鑒賞的氛圍。
中國藝術展油畫等未能達到國際性門檻水平,書法和國畫等外國人又鑒賞不了,或者說是不對口而不感興趣。
在中國,能夠搞起藝術的,都是家裡經濟條件方面不錯的,所以這個圈子也是有局限的。
所以人少我覺得正常的,個人覺得畫家在藝術展更多的展出目的是提升個人名望,而名望必須是行內人評定的,只要畫家達到目的就好了。
最新藝術展可以看公眾平台
青提設計生(北京周邊藝術展)
顧爺(神話故事+上海藝術展)
個人覺得是現在年輕人相對浮躁一些,藝術展針對的群體又相對狹隘,並不大眾化,加上宣傳手法也相對傳統,直接就導致有也沒人去看,就筆者自己來說,經常發現一個很想去的展,等後知後覺都結束了,也是無奈。
大部分參加展覽的畫家只需要站下台,難道還需要普羅大眾去參加么?藏家跟藝術機構的關注才是問題的關鍵~~國內的藝術不是為了普及知識服務的。
大多數人飽暖思淫慾 隨後再考慮藝術
沒有宣傳,不知道這回事大眾怎麼會來
一個個嚷嚷著現代藝術,那展出的什麼東西?有丁點技術含量?底下打著燈光,上面堆一堆塑料袋也稱自稱藝術?木板上釘很多訂子然後刷一層白顏料你告訴這是藝術品?太多大多這種東西,畫展上看到老實畫畫的作品簡直有種熱眶贏淚的感覺,什麼說呢,一味的求異,一味的求新,再附上介紹簡直被天馬行空的思維震驚到,哦說遠了,總之就一句話,偏移了大眾審美,根本讓人完全看不懂,作品很膚淺,只有一個很低級的創意。
推薦閱讀:
※哪些當代藝術作品在「中國元素」的運用上是你比較欣賞的?
※如何欣賞馬蒂斯的這種畫?
※什麼叫畫面中的鬆緊節奏 它和虛實節奏有著什麼樣的異同?
※從網上看世界名畫和觀賞原作從藝術上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