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提琴有特彆強的敘事感?
贊一下這個問題提得太好。「敘事」是個很精準的詞。因為有 「講話」 有「事情」 。
先從「陳述」這個方面來回答。大提琴的音域和音色基本上和人聲很相似。說得再仔細一點,是和男中音和低音的感覺。想一想,是不是所有豪車或者是高科技產品的電視廣告,一般都是由這種聲音狀態的男聲來演繹的?因為這種共鳴基本上是可以被所有的人接納——不會太沉悶,也不會太尖銳。也就是你說的「激活大腦」。
用聲音理論講,在大提琴上,G 弦 (G2–C4)和D 弦 (D3–G4)是大提琴的常用音域,哦還有A4。你可以試試用正常音量講話,或者用播音腔敘事,一般就是這樣的音域。至於A 弦的音域則達到了A3–A5, A7。A7太不常用了。但是A string在曲目表現上還是有很強的表現力。
再說「事件」。拉弦樂器的事件感在於弓法和指法。運弓的技術其實是和每個人呼吸頻率和表現手法密切相關的。聽起來很玄的一件事,但其實做起來還挺簡單的。你可以試試快頻率呼吸然後模擬拉弓,但速度要很慢很慢。你會發現自己的不協調的。小提琴和大提琴不同的敘事區別就在於這個。弓法不僅影響了演奏速度,其實還影響了左手把位的使用。小提琴的把位間距比較小,所以對於輕快,靈巧的樂曲能更細緻地表現出來。大提琴把位間距大,所以就更適合舒緩的,柔情的。會有種被BGM圍繞著的疏離感吧哈哈哈哈哈
回答完畢
謝 @Chris Tung 邀:)
我盡量不去談個人感受,想讓這篇答案有更多的科學說服力;
同時,本著『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的精神,我們解決兩個問題(抱歉,這個答案有點長)1. 『敘事感』暗示了主體是人,那麼,大提琴的聲音接近人聲嗎?
2. 大提琴給你的『敘事感』從何而來?======================
1. 『敘事感』暗示了主體是人,那麼,大提琴的聲音接近人聲嗎?
首先,我們從聲學角度看一下這個問題:
發聲頻率範圍:(數據來自網路)
大提琴:61~2.6KHz
小提琴:174~3.1KHz男:基準音區64~523Hz
女:基準音區160~1200Hz
不直觀?再來看下圖:
(↑ 原圖來自網路,我做了標註。侵刪)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粗淺地看出:大提琴的音域很接近人聲(尤其是男聲)
那你要問了:中提琴呢?吉他呢? 別急,慢慢來:
我們見到中提琴獨奏、協奏的場合很少,一些原因如下:
1. 中提琴相對於小提琴大一些,所以更難把控,靈活度不如小提琴,演奏難度較大(類比大提琴與低音提琴);
2. 中提琴的音域沒有很大的特色,音色上看,低音厚度不如大提琴,高音不如小提琴靈巧;
3. 小提琴淘汰制,最優秀的人去學小提琴了,退而求其次才學中提琴,研究的人少;
吉他:
吉他現在最多的是用在流行音樂的彈唱伴奏樂器,我們也很少去聽它的獨奏,因為吉他是彈撥發聲的樂器,通常認為不如弦樂器更接近人聲。我們人聲和弦樂發聲聽上去是連續的的,而彈撥樂的奏音是離散的,這種發聲方式的差異,導致吉他的音域雖然也接近人聲,但獨奏不如弦樂器更接近人聲。
以上是以同為弦樂器的中提琴和非拉弦樂器的吉他為對照例子,說明了大提琴除了音域上和人聲接近,同時音色上具有弦樂器獨特的線性柔美,因而說她的聲音是很接近人聲的。
補充說明:由於不是深究『哪個樂器最接近人聲』,所以這裡沒再討論更多的樂器,甚至中國民族樂器大類。
相關參考資料:各種樂器和人聲的頻率範圍及處理方法
============================
2. 大提琴給你的的『敘事感』從何而來?
不難理解,發聲頻率、發聲方式越接近人聲的聲音,越容易讓我們產生共鳴,在心理層面上就是越容易觸動我們的心靈,引起情緒的波動;在生理層面上,就是讓我們的機體隨著音樂不同頻率的聲波而分泌不同的激素,從而有不同的感受。
其實題主想問的『敘事感』是大提琴善於表現的『慢節奏的敘事感』。大提琴的音色相比於小提琴更『厚』、『重』、『沉』、『穩』,在這一點上我贊同 @RAX XU的觀點。請注意,我們這裡討論的,是大提琴演奏節奏較為舒緩的旋律時所產生的感覺,你不可能在聽『2 cellos』演奏《smooth criminal》的時候說感受到了『敘事感』吧(笑)。
再比如在電影配樂里,我們一般不會聽到大提琴作為主旋律演奏活潑歡快的情節(而這裡也是敘事),一般大提琴聲出現的時候,是比較憂鬱,甚至是沉重的地方,往往是一個作為故事慢慢展開的背景,這時候活潑明亮的高音域音色會喧賓奪主。
# 綜上:
高音也可以敘事,只不過常常表達得較活潑,或激動,通常也是短促的。這時候我們的注意力容易被吸引到音樂旋律本身,情緒受到較強的影響,更會處於一種激動的狀態。
低音的敘事通常是慢節奏的,舒緩的,長篇的。這時候我們的思緒會平定下來,注意力容易放在人與音樂關係的思考上,跳出被音樂旋律本身的吸引,所以可能會想出更多故事情節,這大概就是題主所問的『敘事感』的由來吧!
# 再加上我們人類是容易對一類事物產生標籤式印象的(這是大腦會歸類的一種聰明的行為)
PS:由於沒有系統學過心理學、腦科學,所以,雖然我找了一些論文參考,但最後還是沒引用,有些只是概括性地說一下,主要怕引用的不對帶來誤導,如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此外,如果以後遇到了一些相關性很好的文章或者論文,我會繼續補充上來的,謝謝大家;)
最後,享受一首美妙的大提琴無伴奏巴赫吧~
馬友友版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組曲第一首 http://www.tudou.com/listplay/l4ZwvdUe1yY.html 祝大家生活愉快!:)
反正小時候學琴時,老師總是能把一首曲子想像出來一個故事,從在跳華爾滋的少女,到出征勝仗歸來的戰士,好像都能用琴聲描述出來
但也只是我老師………我到現在都腦補不出來這麼多故事………………
題主的感覺不錯。
1. 低沉的聲音有一種歷史厚重感,所以高音樂器就被排除掉了;
2. 和大管大號長號等低音管樂器相比大提琴的音色最接近人聲;
3. 同樣和那些樂器比,大提琴的聲音更加成熟,穩定並可塑性強,音域寬廣。
所以綜上,大提琴成為了一個很好的選擇。但是想要表達「敘事感」並不只是這一種選擇,本來這也不是一個音樂術語或是一種準確的情緒。用別的樂器配置一樣可以表達這種感覺,不過如果需要一種「厚重感」,大提琴似乎確實相對更合適一點。所謂敘事性,也只有在大提琴獨奏或主奏的情況下才可能有吧。
作為萬年伴奏家族的一員表示,在管弦樂團中除了solo部分之外很少會有人注意到大提琴的聲音(順帶同情一下團里的吹黑管的小姐姐)。不僅因為聽不到自己的聲音常常一臉懵逼,每次排練完了還都是被小提琴的旋律洗腦,因為我們可能連旋律都沒有……大提的音域接近人聲應該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但是如果說敘事感特彆強的話,我倒覺得未必。因為小提琴的技法和大提琴大同小異,也可以表現出很強的敘事性。此類連續發聲的樂器如單簧管,長笛等,若是去聽它們的協奏曲或獨奏曲的話,都能感受到所謂的敘事感覺。其實也未必一定要是連續發聲的,鋼琴和吉他之類也有不錯的。
其餘的和其他答主 @Basser 的看法差不多,我們對樂器是有固定印象的。
樂器誕生之初並沒有帶有這種固定印象,只是樂器在音樂創作發展和演變的同時也在不斷發展,從一開始的純粹發聲,加入各種技法(如揉弦會使聲音更富有變化,更加溫柔和浪漫),到最終在配器中有自己相對固定的地位,染上了所謂色彩(如同調式和和弦有自己的色彩)。當然這也是符合人的習慣的,小提琴,短笛等高音一般用於表象比較歡快高昂的感覺,而大提琴,低音提琴,巴松管之類一般作為通奏低音等起支撐作用。若有協奏或獨奏,要麼慷慨激烈,要麼緩慢憂傷。總之,人們的印象中,大提是與悲傷一類的情緒掛鉤的,冒然出現歡快的旋律極有可能不倫不類,就算比較和諧那也是笑中帶淚。
開心的時候只要開心就好啦,誰管你是中了一個億,還是娶了白富美?而悲哀的時候,則有了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如泣如訴」——常見於各種大提琴曲目的介紹中。如果題主有興趣,除了影視作品中故意為之,渲染情緒的配樂之外,可以去欣賞一下各個時期比較經典的大提琴作品。我相信你是很難在許多巴洛克時期的舞曲,弦樂重奏中體會到什麼敘事性的,人們需要的只是富麗堂皇,一種優雅自信,小公主一般的感覺~
大提琴就是提琴屆的大叔嘛,大叔嘛,就是脫衣有肉,穿衣有風度嘛大提琴《Lament》聽到哭泣
Lament - Adam Hurst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
大提琴《Lament(哀歌)》,聽到哭泣!
2017-07-14 23:27
《Lament》 是大提琴家 Adam Hurst 亞當.赫斯特的一首作品,他把音樂融進水裡,就像靈魂的一杯茶。
Adam Hurst 是一位獲獎無數的大提琴家和作曲家, 深受中東、印度和歐洲傳統音樂的影響。他的大提琴獨奏浪漫空靈,靜謐憂傷;富有詩意並充滿激情,厚重的旋律震撼聆聽者的靈魂。在美國和歐洲,Adam Hurst 的樂曲為許多獨立電影、紀錄片和藝術片所採用,他還為芭蕾,肚皮舞和當代舞撰寫音樂。
Adam Hurst的大提琴,用「新古典音樂」的標籤,似乎不足以概括。他時而在公園的椅子上獨自演奏,和平鴿在周圍悠閑地覓食;他時而在攝影棚里引領管弦樂團為電影配樂,大氣磅礴;時而像一位「老克勒斯」讓藍調迷陶醉……Adam Hurst的大提琴也好神侃異國情調,肚皮舞或東方風韻他亦駕輕就熟。
《Lament》精彩評論
Vansens-sun:「據說,你現在的氣質里,藏著你曾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Albert_GRY: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派大星嚕嚕嚕:原來電影里說的是對的 擁抱的時候要用力一點 親吻的時候要用心一點 那也許就是最後一次
MarcusEve7:「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百年孤獨》
北漂老妖:把音樂融進水裡,它就是靈魂的一杯茶。低沉中的喑啞,把大提琴的悲傷,釋然與重生演繹;彷彿每個音符都是動人的精靈,帶你在音樂的世界走走停停,峰迴路轉又將是驚鴻一瞥。晚安
初見惠慧:我一直覺得所謂的痛楚只是細微的生活情緒在某一刻向你揮師起義,適時遣懷,生活依舊溫暖和熙。
天池怪瞎:亞當.赫斯特的大提琴,用「新古典音樂」的標籤,似乎不足以概括。他時而在公園的椅子上獨自演奏,和平鴿在周圍悠閑地覓食;他時而在攝影棚里引領管弦樂團為電影配樂,大氣磅礴;時而像一位「老克勒斯」讓藍調迷陶醉……亞當.赫斯特的大提琴也好神侃異國情調,肚皮舞或東方風韻他亦駕輕就熟。
有夢人生不覺寒: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最堅韌而狂亂的愛情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Rockcrys:一樣東西,如果你太想要,就會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了整個世界,佔據了你的全部心思。我的勸告是,最後無論你是否如願以償,都要及時從中跳出來,如實地看清它在整個世界中的真實位置,亦即它在無限時空中的微不足道。這樣,你得到了不會忘乎所以,沒有得到也不會痛不欲生。——周國平《論超脫》
夕陽下的盛宴:夜深人靜單曲循環著,想家,想家裡乾淨光滑的木地板,光腳踩過去會留下印子被爸爸罵,想吃綠豆糕,喝小黃茶。有時候覺得想家只是感覺能量很低的時候的一種逃避,有時候甚至不知道一切的意義是為何。
宜酒宜言: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細心保存。免我驚,免我苦,免我四下流離,免我無枝可依。
但那人,我知,我一直知,她永不會來。
MehriB:大提琴像老男人,悲傷卻不吵鬧
靜心916:悲傷的旋律 讓一直自認為女漢子的我難過的想哭。
stiffened:你只屬於我一人在我的世界裡。我不允許其他人對你的調戲和霸佔。remember we are partners,right?how could you Carol?
trraum:每次練琴前都要聽一遍,然後聽聽自己拉的,惆惆惆悵
_
叫我振振這樣比較萌:會的 宋冬野有一首純音樂叫做 給抱著盒子的姑娘 我聽哭過
◆◆-WDWY:大提琴,會不會讓人突然想落淚
秋風很遙遠:有的人會對你很重要,就像這琴聲。
-WDWY:大提琴,會不會讓人突然想落淚
◆◆MarcusEve7:「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百年孤獨》
11月25日 22:39
音色的特殊吧
快樂憂傷熱烈深沉都能在大提的音色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個人覺得大提是最美的樂器 沒有之一你聽過海浪的聲音么?
你聽過海浪低潮時的澎湃么?
說明你有故事
大提琴不會。會鋼琴。我覺得鋼琴也有敘事感
非常喜歡花樣年華里那段大提琴。其實不覺得是敘事,是非常有故事的抒情,襯托著張曼玉的風華絕代
跟題主感覺一樣
分享一個關於音樂為什麼讓人感動的解說視頻http://mp.weixin.qq.com/s/VlwfmiVTEKBxBSIT5VP0XA
不過說實話,管弦樂連貫性強,連轉折點也情緒飽滿,富有表現力,所以我彈鋼琴的時候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最多加上裝飾音和顫音等等,還是讓我覺得比不上弦樂器的表現力,不過音域夠廣),加上大提琴聲音低沉,「敘事感」算是我對大提琴熱愛的理由。靈魂需要契合
想起了杜普蕾沒覺的,可能比較像哭聲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人看恐怖片不害怕,有的人卻被嚇得要死?
※感覺腦袋蒙著一層紙 一天下來迷迷糊糊 很多事情前一秒做 下一秒就忘記 並且經常處於發愣發傻的狀態?
※字寫得美醜是天生的嗎?如果不是可以練嗎?
※大腦處理堆棧的能力很弱, 可以提高嗎?
※假設現在沒有任何技術上的限制,你想怎麼來研究大腦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