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藝術在新浪潮(60年代)之後有沒有發展?

這裡的「電影藝術」特指「電影語言」 並不是泛指「世界電影發展」 新好萊塢是學歐洲藝術電影的 而被稱為20世紀最後一個「電影作者」的基耶斯洛夫斯基 他的《藍白紅三部曲》很容易讓人想起安東尼奧尼的《紅色沙漠》 看到周傳基說「電影藝術在新浪潮(60年代)之後就沒有發展。」 不知大家對此有何看法?


建議不要說「影史經典我已看了大概」這種話,我完全明白你不是為了自傲,只是討論這個問題的一個前提,但還是覺得,這種話真是少說為妙。

這個題目,並非一家之言,類似說法時常見諸各種文字,也不能說全無道理。這裡的「新浪潮」可以拓寬為60年代及稍後發生在許多國家的青年電影運動,不僅限於法國新浪潮,也應包括捷克新浪潮、波蘭學派、英國自由電影、德國新電影、新好萊塢…………在這些「新電影」之後,電影還有不有發展?

按照目前比較公認的電影史評價,70年代以後世界電影的一個重大現象,或者說最突出成就,是第三世界國家電影,也即亞非拉民族電影的崛起,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影壇傳統上以西方為中心的白人視角。要說電影藝術最大的進步,就是這個。

最近這三四十年,西方電影本身的發展相對停滯。好萊塢的全球化愈發勢不可擋,一些歐洲電影強國相應衰落了,比如義大利、德國,及北歐國家。再也沒有出現有影響力的流派和思潮,老牌大師逐漸凋零,儘管新生代的藝術電影大導演也出了一些,但似乎沒有達到60年代藝術電影高峰時期的成就。

還有一個發展不容忽視,那就是錄像和數字技術的發明,使得個人電影成為可能,不過這裡面也還沒誕生什麼大師和豐碑,還要等待。

補充一下:

現在對電影藝術和美學發展的評價,比以前困難了。你看二十世紀前五十年的電影史,基本上是幾個大國的電影史,不超過十個。現在呢?儘管好萊塢的統治地位前所未有的強大,但世界電影仍向著碎片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所以,類似「新浪潮」那樣萬眾矚目的標杆,不存在了。


誠如@magasa所說,這樣講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電影的黃金時間已經過去,上下一波電影美學浪潮的間隔會越來越長。但是我依然注意到,電影美學還是在短暫而不明顯的,不成體系的進步著。
很難舉出某一些片子來說明道理,但是現在的電影和60年代有很大的不一樣,除了技術的進步,我覺得美學上也是有進步的。
80年代以來,電視廣告媒體和許多後現代藝術對電影的影響是很強大的,快速剪接,高節奏音樂,段落式劇情,華麗運鏡,宗教式主題,哲學思考等等,都是一種進化,只不過很難總結為電影美學,大多數影評家認為這不過是商業花招而已,不過我認為這應該算一種美學革命。
1999年的《Matrix》應該說這種電影的一個集大成。這裡面包含我剛才所講的所有元素的集合,這根本不是一部普通意義上的科幻片。尤其是哲學思考和宗教主題的探討,催生出一大批的影迷討論。
而一種迷幻藥式的「搖滾電影」,誕生於1982年的《迷牆》,其實在我看來也是一種美學革命,只不過也無人來真正定論。
60年代的電影美學,參與者是導演和影評人。而現在的電影美學討論,參與者是導演和龐大的互聯網,這種藝術上的互動,也是一種電影新美學。


謝邀。
@magasa說了很多了。我就簡短一點。
說出「電影藝術在新浪潮之後就沒有發展」類似這種話的其實都可以忽略不計。無非就是突出「新浪潮」歷史地位,它不是做出一個判斷,而是發表一種態度。(這樣想才能釋懷)
同樣的例子還可以參考戈達爾說過的那句話:「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阿巴斯。」不過就是表達戈達爾的敬意罷了。


推薦閱讀:

《銀翼殺手》中人造人最後的獨白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黑澤明導演的《影子武士》好在哪裡?
如何評價電影《Gone girl》以及它的結尾?
電影《血戀》到底在講什麼?
如何評價李連杰早期電影《精武英雄》?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新浪潮 | 電影史 | 電影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