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BBC劇集《無人生還》?

如題
豆瓣: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839052/
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3581932/
預告片:《無人生還》第一季超清雙語預告


(有朋友私信我要資源。大家只需要點我頭像,看我個人簡介,關注後發送劇名給公眾號,就能收到資源了~)
先來說說劇中那些中國劇迷熟悉的面孔吧~
法官Wargrave

《權力的遊戲》中被小惡魔一箭射死的泰溫·蘭尼斯特扮演

警官Blore

《權力的遊戲》中被雪諾一劍捅死的叛變守夜人扮演

管家Rogers

《權力的遊戲》中剁掉Jaime右手,被Hodor擰斷脖子的洛克扮演

怎麼都是《權力的遊戲》?

劇看多了你就會發現,英國演員就那麼幾個~

#英劇只有50個演員系列#


還有我最喜歡的帥一臉的僱傭兵Lombard

#浴巾可以再低點嗎?#

由電影《霍比特人》三部曲中被捅死的最帥的矮人扮演

#答主是直男#

這些在各自成名作中慘死的角色

將在這部《無人生還》中一起"復活"

然後再次慘死。。。


是不是感到有些背後發涼呢???

十個演員也都是英國本土實力派所以,從選角上,這部bbc的《無人生還》是極為出色的~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它精良的製作


因為故事的背景是一座孤島,一棟孤宅

十個有著不同背景的人

典型的阿加莎「暴風雪山莊」模式,即孤立空間內發生的故事


為了架構這個獨特的封閉空間,去最大限度還原小說原著劇情,搭建一個讓主演們盡情飆戲的舞台,主創團隊在拍攝地的選擇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小島海灘有關的戲份是在英國最美的海灘之一Kynance灣拍攝的,這裡有白沙、翠藍水域和璀璨的綠地,每年都會吸引很多遊客前來野餐。

劇中人物衝突最激烈的重頭戲都發生在阿婆小說中勾勒的那個奢華宅邸,這部分的拍攝是在倫敦西部希靈登區的山間小別墅里完成的,內部裝飾充滿了20世紀初的英倫風情。

所以在製作上,bbc依然延續了高水準。


最後,我們來說說這部劇的立意,這個是我個人最欣賞的。


在看的時候,我緊緊盯著屏幕,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慚愧的說:初看該劇的時候,小時候讀的這本小說,情節都忘完了,所以我也在進行"破案",努力拚湊著蛛絲馬跡的線索,試圖尋找出真兇。這種剝繭抽絲的過程真的是爽到飛起。


在這部《無人生還》中,你看不到天才偵探憑藉一己之力,瘋狂腦補,最後大喊一聲"兇手就是你!"讓人感到智商慘遭碾壓。

整部劇始終在描繪動機和人性,為觀眾展現了一個個特異怪誕的豐富心理世界,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得出自己的答案,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這也是為什麼這部小說可以狂賣1億冊,給日後無數影視作品提供靈感:


因為它直接揭露了人性


我一向對這類有深度,值得玩味的作品情有獨鍾。


在《行屍走肉》架構的末世時代中,我們感受到了"比喪屍更可怕的是人心"

在BBC英劇《黑鏡》中,我們看到了在社交媒體蓬勃發展,在現代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人性的冷漠、"看客心裡"的猖獗

在電影《死亡實驗》中,當一群看似平凡善良的人被安置在了享有絕對權威和控制力的位置上時,他們的改變讓人心寒。與其說"改變",倒不如說是本性的暴露。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可視

一個是太陽,一個是人心

自私、貪婪、多疑、狂躁、殘忍,我們每個人的靈魂上都不可抗拒的被打上了這些人類劣根性的烙印。


《無人生還》中受邀進入豪宅里的這群人無疑都是有罪的,但是當廣播響起,當他們的罪行被大聲朗讀出來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卻是矢口否認、慌張掩飾

是玩世不恭地在坦然承認罪行之後,言語中毫無悔意甚至透露著那一絲絲難以抑制的驕傲

然而當殺戮開始,當他們幡然醒悟到需要用生命去贖罪之時,這群人崩潰了


因為他們再也無法像之前那樣衣冠楚楚地觥籌交錯,吹噓著自己在一戰時的豐功偉績。

那段見不得人的經歷如噩夢般如影隨形,讓人痛不欲生。

而這個時候猜疑四起,房間里的他們無法相信除了自己的任何一個人。他們試圖尋找真兇,企圖結束這場災難。


然而可悲的是:

除了互相猜忌污衊,除了情緒失控地咆哮顫抖

除了不斷地敲鑼收屍,除了自暴自棄的淫樂

他們什麼也做不了


可悲的人類總以為自己可以用"高明"的手段掩飾犯下的罪行,揩拭掉滿手鮮血。總以為可以用一個個在腹中醞釀多時,在腦海中編織已久,甚至在鏡子前演練過無數遍的謊言去瞞天過海。


但事實是,我們所有的這些"努力"在造化看來,都是毫無意義且十分拙劣的無用功


也許我們可以無比純熟地控制自己的呼吸和心率去嘲弄測謊儀。用略帶顫音的聲線,幾行矯揉造作的淚水騙過蠢笨的警察。

也許我們可以仗著權勢和財富赫然凌駕於法律之上。

或許有些正義註定無法在文明的社會裡被伸張。

但是Trust me:


Karma is a bitch

該來的總是會來的


而這也恰恰是聰明的人類所懼怕的。


我們很怕在世界的哪個角落裡,躲藏著一個如同《電鋸驚魂》中的大魔頭一樣的人,正冷眼窺視著自己所有骯髒的秘密,細細構思著如何用一個個血肉橫飛的遊戲讓我們為曾經犯下的錯贖罪。

而在我看來,這種"畏懼"其實就是我們所缺失的信仰

相信這個世界上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不受限於法律,不依附於政治,它大過每一個體,高於整個社會。而它所做的就是懲惡揚善,讓所有的善舉都得到嘉獎,讓所有的罪惡都受到制裁。

這就是信仰。這就是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的原動力。


自幼讀著狄更斯、薩克雷和大仲馬長大的阿婆的作品中有的永遠不只是扣人心弦的燒腦推理和一環扣一環的密室謀殺。她的作品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字裡行間中承載著太多她對於人性的理解和勾勒,只不過這種理解和塑造被她化作了書里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BBC的這部翻拍之作緊緊抓住了這一核心,把大量的筆墨花在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但這也恰恰是一個讓人遺憾的地方,編劇似乎默認了看這部劇的人都是讀過原著的,從而對兇手作案細節的描繪幾乎為0,導致沒有讀過作品的人到了最後疑雲被撥開之時,也沒有搞懂兇手到底是怎麼做到的這一切。

但是瑕不掩瑜:能用3個小時把一個故事講的津津有味,聽完故事後又能讓人去自省,產生一種"敬畏",已然是一種成功。


A Lannister always paid his debts,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2016.01.29案件元素【童謠】部分更新完畢

謝腰。若要評價必得劇透。
《無人生還》作為阿婆有名的中篇,拍出的電影,1987年俄版或是1945美版實際上都不是很盡如人意。這兩個版本都是從上船開始講故事,按童謠老老實實殺人。
而中國話劇版本則改動了結局,在前一次回答中,答主憑自己印象給予回答,此處修正:中國話劇版本這一結局改動,是曾經阿婆自己做出的改動,BBC這部劇事實上才是唯一遵照原著結局的英語國家版本。
BBC這一版我認為是到現在改編最好的一個版本,作為觀影者,我認為這部片子的節奏把握的不錯。

現在的觀眾從原著中其實對這一部作品的嚴密性感受有限;其他阿婆最被熟知的作品,不論是以波洛還是馬普爾為偵探的系列中,一部小說的死亡人數都比較有限,也使得情節環環相扣,推理從步驟到結果都比較合理。
而童謠殺人限制了手法,封閉的暴風雪山莊模式限制地點;殺的人數又多,兩天之內殺完十個人。能夠基本合乎邏輯已是艱難,嚴密性難免遜於其他作品。

在小說當中對於氣氛的渲染還能使讀者對不甚嚴密的殺人情節少些關注,大量的心理描寫轉移了人們的關注焦點。上了士兵島之後,除了最早死去的駕車肇事者和廚娘之外,作者細緻描述了除兇手外每個人的心理活動;在僅餘五個人、統一管理藥物槍支之後,更是有大段的心理描寫。
在這些心理描寫中,讀者的視角不斷地轉移,很好的掩藏了法官作為討論案情的領導者帶來的疑點;甚至於當僅餘五個人時,稍加註意就可以發現相關章節僅有四個人的心理描寫,這些描寫並未以"xxx想「呈現出來——之後隨即讓法官」死亡:了。因為讀者很難想到死者是兇手,因此讀者對於誰是兇手的猜測又再一次被引向僅剩的四個人。

雖然在一本中篇小說里採取這樣的方式極為巧妙,但若是影視劇照本宣科就是另一番效果了——很難以呈現這些微妙的心理活動;於是就很難轉移觀影者的關注焦點,使得整部影片死人的過程有些莫名其妙。
在書中女主上吊之後,真兇法官寄了一封信給蘇格蘭場,詳細解釋了自己整個犯罪過程;電影版也採用了這一方式,拍出來的效果不是很好。

現在我們再看BBC這一版本的電影,其作出的改動主要在以下方面:
①大幅增加Vera Claythrone(倒數第二個死亡、殺了學生的教師)的戲份。
BBC電視電影中,Vera在管家夫人(第二位死者)死後首先向醫生髮難、將殺人手法指向童謠,在原著中首先與醫生產生衝突的是警察、殺人手法與童謠的聯繫則是在管家(第四位死者)死了以後才指出的。
而在管家死去之後,BBC版本是醫生情緒失控、Vera給了他一耳光,原著則剛好相反。原著也沒有Vera與Lombard的性愛情節。
在Vera學生Cyril的死亡調查中,Vera的未婚夫Hugo並沒有直接向她發難——他只是離開了(但是最後死時Vera的幻覺確實出現了雨果);而BBC版本則讓他跟Vera說「希望親眼看她被絞死」,之後則導向了一個最大的改動——Vera與法官的對峙,讓法官親口說出了自己的殺人計劃。

比起原著中的Vera,那個虛榮的教師姑娘,BBC版中則顯得危險、無情又聰明了許多;她問餓死土著人的隆巴德、使懷孕的侍女無從投靠的布倫特小姐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事,但是她自己卻對於纏綿過的隆巴德下了殺手、在死前跟法官對話又想將一切責任栽在隆巴德身上,倒與法官信中「按罪責大小決定死亡順序」有了統一。

②被請上島的十人原先罪責的調整
警官Blore的罪責是在一起案件上受到賄賂作偽證,而非痛毆同性戀者;
篤信宗教的老小姐Brent的侍女是跳湖自殺不是卧軌,侍女父母雙全,並沒有一個「放蕩的母親」;
將軍MacArthur的副官是被故意派往前線而死,不是被一槍穿心。
管家夫婦也沒有悶死自己服侍的主人,而是採用故意不給藥物的方式害死主人。
僱傭兵lombard原著中將嚮導土著糧食搶走、將他們餓死,而電視劇則是讓他為了鑽石將他們燒死。
如果說以上改動或是基於時代背景給出了合理解釋,或是照顧拍攝需求,法官的罪責改動是比較大的;他處死的兇手按劇中描述應為一位連環殺手,不是原著中僅殺一人的罪犯。
原著中法官對於自己安排這樣一場精巧的謀殺案解釋是自小對於此類文學的諳熟和正義的信仰,但是這些相對比較難以呈現;劇中採用了精簡的做法。

這些罪責相對於原著都出現了加重的情形。
原著中更傾向於描述「無法確認的謀殺」,可是畢竟是與真正的謀殺是有區別的,如何取證、是否確定兇手的行為,是否應該以這種方式「實現正義」,不說法律系的課程,很多影視劇、書籍也有討論,這一部分答主會放在最後的更新中討論一下。
而戲中這些殺人手法的改動,雖然相應降低了上島人的智商(……);但是這些事的證據尋找相應是容易了些。
隨著民眾法治觀念的進步,對於原著的這些改動不說讓人完全讚賞,得到「可行」這樣的評論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③最後四人的狂歡
屋內僅剩四個活人的時候,他們開了酒跳舞,將一開頭使他們驚恐不已的指控錄音打開再聽一遍,叫到自己的名字時高聲歡呼。考慮到小說與影視劇的不同特點,與受眾不同,也還可行。

④法官自陳殺人緣由
該版本的法官是在冰火炮灰之後的泰溫,原著法官有大段的有關案情的發言,劇中基本保留了下來,最後法官的自白書則內化在Vera與法官對話的過程中、法官關於他判決的連環殺人罪犯相關的回憶中,進一步顯示了Vera的無情無恥,而法官的形象顯得比原著高大上了。

這一系列改動,也對於真正兇手的掩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豐富了情節;雖然很沒有辦法的是法官大人那張臉的存在,以及演戲過程中雖然未曾聚焦在他臉上、聽別人陳述的時候總是一臉玩味的表情,確實很容易讓他暴露……再加上裡面警察、醫生確實都有些浮誇,電視劇版的「猜猜兇手」確實就不如書好玩了……
=============================更新=====================================
討論完了書里與電視劇的異同,我想從如下兩個方面來討論這部作品——這一次不分書籍內容或是電影內容,僅探討這個連環殺人案件的模式和意義。至於為什麼「評價」這部作品,會牽扯到這個內容,我想說明的是,為什麼這樣的故事會讓我們感到著迷。
【一】案件中的「審判」元素
這種元素幾乎是所有連環殺手作品得以被廣泛接受的法寶(不包括以宗教教義中定義罪行為基礎的審判)。
不論是《嗜血法醫》,還是《漢尼拔》,亦或是國產的《暗黑者》;審判元素的存在往往使得作品中的重罪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理解與原諒;法律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公平正義,人們因此產生高於案件本身的憤怒感,更傾向於選擇私刑的以暴制暴。
這些殺手還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要麼被認為是相對公眾更加接近事實的人,要麼曾是受害者復仇施害者。這是對於其動機更加符合人性的一種合理化。

在《無人生還》中,審判元素合理化了法官的行為,也將本書最終上升到了社會派的高度;可是審判元素的應用,會讓每個人都做到陪審團的位置上去思考:何人該當一死?
阿婆嘗試給出的解釋是,死的比較靠前的、較少受心理折磨的是罪輕的;而受到較多心理折磨的是罪重的。
可是現代法治觀念會讓我們覺得其中有些人是不該死的。

單以英劇論,目擊了殺人行為的管家老婆不應該死;而醫生醉酒之後不負責任的手術產生醫療事故,應該進行更詳細的評估;將懷孕侍女拒之門外、侍女自殺死亡的Blunt小姐又是否該死?
當然這裡可以說由於法官是一個身患絕症的瘋子老頭,他只管你有沒有錯,哪管你罪至不至死。
但是審判元素為我們的思路開了一個很好的頭,就是討論私刑的存在及其危害。

這種由連環殺手獨自實施的案子,即使他們有接觸到公眾不知真相的合理途徑,其實施的私刑也有偏頗之處。更何況私刑的實施者往往出現自我神化的情況、私刑的實施使其願望的到滿足,這使得殺手私刑實施極易出現不合理之處。
阿婆的方式是讓法官自我了斷,一定程度上進一步解決了私刑實施者可能產生的爭議;更多的現代作品選擇讓私刑的實施者長久存活,不禁讓人產生了一個思考:私刑與特定私刑實施者的長久存在,是否本身就是對法制的破壞?其破壞的程度有多大?

答主內心已有一些論證內容,由於與本題無關不詳述。

【二】童言無忌:謀殺的預告
由於過去一些經歷,答主對於兒童是天真無邪的這個說法較不認同——我更傾向於認為,兒童不是無邪,而是無忌。人的元初與暮年總帶著某種異樣的視角,見吾輩之所未見;而兒童並不知事,因此他們開心的唱著有關恐怖謀殺的童謠,也並不能理解死亡代表著什麼。
年歲漸長,隨著對於生命的認識逐漸加深,持有我們生命的本能使很多人會對於兒童在生死之事上的無忌產生不詳的感覺與恐懼。
阿婆不是第一個在推理小說中引用童謠的作家(范·達因《主教殺人事件》),卻是第一個用一首童謠前後銜接完成連環謀殺案的作家;歐美所引用的此類童謠多來源於《鵝媽媽童謠集》。
由於童謠引用這一手法為謀殺預告特別能創造詭異的氣氛,在與謀殺相關的推理小說內自然是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連續多首童謠的引用是出現在作品當中過的,但是往往會出現連貫性的問題;當每一首不同預告出現之時,人們對於童謠預言的恐懼感逐級遞減。這些時候,案件的嚴密性獲得了一定的保障,因為作者可以決定死法之後再決定使用哪一首童謠。
一首童謠的貫穿使用對於阿婆這部作品是了不起的決定,雖然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某些情節上的漏洞,但是阿婆通過對上島十人的心理、身份描寫巧妙轉移了視線。
這種一首童謠的使用,殺手無疑不會是童謠最後記述死去的人,而會是童謠後半段記述的某一人;所以說長童謠的暴風雪山莊事件,一定會有殺手假死的情節。

(周日更新暴風雪山莊部分)


[圖片]我沒有看過小說,事實上這部英劇和原著小說我前幾天考完研才知道。看了熱門微博里的簡介,比較喜歡看這類片才追的,以下個人拙見:

【高能預警!以下內容有嚴重劇透!】

這部劇延續英劇"三集片"一貫的精緻細膩,其實該劇弱化了懸疑,主角間的猜疑不少因為個人喜好偏見而認定,這大大降低了兇手實施計劃的難度。本劇弱化了懸疑,突出的是人物,一個個形象深刻的人物:

1.從頭酷到幾乎結尾,十個人中少有的幾乎一直保持理智和清醒的矮人"奇力"→傭兵。他生還的可能性本來是除兇手之外最高的,然而他有兩個致命要害:槍和女人。第一次情緒失控是因為槍丟了,找槍時怒摔雜物。第一次主動放棄清醒是因為女主薇拉,最後一次致命犯錯也是因為薇拉。他可以在利益之下毫無人性屠村,也會在女色下迷失心智。關鍵時刻,女主不信任他而奪槍,兩個致命因素一結合,死於自己槍下。

2.女主,女主是這劇里最自私的一位,也是兇手最欣賞的一位。說實話她才是最該死的,最該得知真相痛苦無助死去的,最後的結局也十分令人滿意。這個角色的人性扭曲和變態之處,劇中通過她的回憶線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3.法官→兇手。泰溫這角色演得實在贊,沉著冷靜,不動聲色。作為策劃者冷靜地觀察著每個待宰羔羊的舉動,合理利用醫生,促成計劃。然而他並不是正義代言人,其餘9人里按照法律,即使被查出真相,也有幾位不至於死刑,包括宗教狂,醫生,女僕等。他最後也坦白了,他和他判死刑的殺人狂是一路人,唯一區別他只殺有罪之人,不殺無辜。但法官的非正義性就在於,他殺的九人並非全是罪該致死之人,而且最重要是程序不正確,然而這對於已經絕症將死的他並沒有什麼好顧慮的了。

最終,無人生還。沒有正義,只有殺戮。

PS:圖片是我發在朋友圈"嘚瑟"的狀態,考完研第一時間和其餘兩室友一起看了。看到第一集時就預測**是兇手,因為從作案手法來看,可以暴露他的職業屬性,以及他會現場觀看死刑,動機也make sense,最後果然就是**。


有劇透。
個人覺得與原著相較改動過大。


首先是一些人上島前的作案手法,書中所寫的遺棄戰友、送上戰場、在獄中被別人打死、沒有及時送葯等都被改成了直接粗暴的形式。我不明白這裡為什麼不能尊重原著。


其次,電視劇給vera增加了過多的戲份,好像整部劇就她和法官是帶著腦子的,其他人就是上島度假順便叫兩嗓子(或者不叫)然後領便當。在書里這些人每個人都有獨自的心理活動描寫和想法,比較均衡。


再有,電視劇的氛圍塑造的並不好,沒有讀書時所感受到的那種凄涼和壓抑的感覺。書在幾年前讀了第一遍,昨天是第二遍,依然會被帶入其中,而這部劇的舞台效果很強,每個人就知道歇斯底里的嗷嗷,唯一冷靜的那個就像在告訴觀眾「我是兇手」。


最後,我對最後一集很不滿意,vera的戲份太多,我還等著法官設置機關和扔小玻璃瓶呢。小玻璃瓶里的信交代了太多,比如法官這麼做的原因,召集人的方式,還有為啥要以扔小瓶瓶的方式自首。這些電視劇都可以交代,完全可以把浪費在vera和最後那個不知是什麼鬼的party上面的部分節省下來給老法官一些。
根據阿婆的推理小說改編成一部幾乎無關推理的連續劇的結果,我希望不是那幾個演員人氣的增高,而是能讓更多的人通過讀原著了解阿婆的作品。


其實哪些人能演出這部開啟新作案模式的經典小說的改編劇我個人並不在意,但是希望能夠忠實原著最大化地體現一部推理題材作品所應具有的要素。


看之前就覺得這個故事很難被拍得好,果然沒有拍的很好,至少沒能體現出原著的精彩。
阿加莎的小說是推理界的經典,這本也是經典。小說里,在營造恐怖氣氛的同時,也很注重解密和推理的部分。bbc的三集片在交代故事方面還是不足,把重點放在了營造恐怖氣氛,最後有點沒結束的感覺。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8980271/answer/79310351


(很多圖,很多話,沒劇透)


剛刷完三集還沒有看原著,電視劇可以給8.5分(豆瓣給了8.9 真是高啊...)。總的來說,對於一部只有三集的迷你劇,人物塑造不飽滿是必然的,但是這部劇已經做的算非常好了。(只要你不是最近一個月剛看過原著,這絕對是一部好劇。)


對於一部片名=完整劇透的電視劇,唯一的期待就是這十個人怎麼死的 為什麼會死 誰先死。


基本邏輯是,每個人都有不能夠通過常規法律渠道伸張正義的黑歷史,最不可饒恕的人要留到最後,為的就是讓Ta承受最大的心理壓力。


主基調是順序推進故事發展,來到士兵島上的十個人如何一步步被逼到崩潰,穿插著每個人對於自己被指控的罪名的回憶。有一些讓人覺得 雖然殺了人但是也能理解 比如法官大人,有些讓人覺得被百般折磨也只是因果循環 比如家庭教師。有些人心懷愧疚 常常噩夢纏身 比如廚師,有些冷酷至極 堅信自己做的都是對的 比如帥一臉血的僱傭兵。


|我們來看看,這十個人都是誰?

(英文部分來自官網:BBC One -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性格複雜,堅毅,固守自己價值觀的法官

Once possessed of a brilliant legal mind, Justice Wargrave became notorious as a merciless 『hanging judge』 .

(這是Ned Stark附身了么  ̄▽ ̄)

為了情人不惜一切代價 以愛為名義胡作非為的家庭教師

Vera is decent and polite and plays down her compelling beauty to evade the attention of men. But she is hostage to her darker self…

風流倜儻,心狠手辣,但也會柔情似水的僱傭兵

A natural predator in any circumstance, and he knows it.

(柔情似水就不放圖了 電視劇里亮點更多 o(^_-)O)

貪戀錢財,內心其實很脆弱的退休警官

He is ill-at-ease with the complex social web in which he finds himself trapped.

曾深陷醫療事故,敏感多疑的醫生

His terrible temper, which sours life for all who cross his path.

經過一戰,百死一生,私生活不可言說的將軍

A decorated war hero, General MacArthur is decent, upstanding and thoroughly romantic.

極度潔癖,尖酸刻薄,表裡不一的宗教狂熱者

A prudish Teddington spinster and passionate Anglican who has devoted her life to improving the lot of young women.

看似忠心內心卻貪婪黑暗的老管家

the new butler on Soldier Island has nothing left in the world besides his wife

貌似神經質,手藝奇佳,卻對丈夫極其忠心的女廚師兼管家

Meek and biddable, Soldier Island』s housekeeper is the wife of Thomas Rogers, on whom she is utterly dependant. A life of service and the stain of rumour have weakened her soul

(話是老太太說的....在諷刺女廚師上樓服侍她更衣時油煙味太重)

自私,傲慢,目中無人,浮誇沒腦子的公子哥富二代

Playboy and petrolhead, Marston is a breathtaking picture of young manhood

(在大吹特吹自己的跑車)

|人性不可考驗也無從評判


這部劇里,最喜歡的兩場戲,一個是剛剛品嘗完美味佳肴(反正我是看餓了),酒足飯飽時,聽到自己的黑歷史被清晰無誤地錄在膠片里公之於眾。第二場,是臨死前的狂歡。


每個人做的都是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如果沒有世俗標準和法律,他們仍舊堅信自己是對的。


七個男人,兩個青年,三個中年,兩個老年。

三個女人,一個青春貌美,一個高貴冷漠,一個神秘隱忍。


自然而然,年輕漂亮的女孩子變成最容易被懷疑也是最容易吸引男人保護的角色,年紀最大的長者成為了頻臨崩潰的眾人的平衡點。


一口氣看完,也許你會覺得某些人死的有點冤,有些人再死一遍也不為過。正義終究會被伸張,只是時間早晚。


|每個演員都是演技爆爆爆表!


本來就是沖著泰溫老爺子去的,果然演了最牛逼的一個角色!從頭到腳都是戲!

這樣一部無人生還的推理劇,結局已定且沒有什麼討論的空間,既然是劇不是書,好好享受演員的表演,對於絕境中情感的表達我只能說這十個人都是行家!


有一小段激情戲。有兩小段驚悚片段嚇到了我。

還是不太建議深夜觀看,當然吃著夜宵也許可以緩解一下壓力。

極其建議一口氣刷完反正也就三個小時。


最後建議,B站觀影一定要關!彈!幕!

(阿加莎奶奶如果知道自己的書被BBC這麼高品質翻拍出來結果被一個叫彈幕的東西徹底毀了觀影體驗應該會氣哭吧)


最最後,超級感謝字幕組!

我去補原著了!


對於 Agatha 的《無人生還》這部小說來講, BBC 的這版迷你劇做到了很好的再現和還原。在這個故事被人們所熟知的情況下,電視劇似乎故意淡化了對故事背景和行兇手段的描述,把重點放在了對人性的思考和探討上。
這是個有懸念有背景的故事,片名劇透出的無人生還在故事結局得到佐證,有兇手有真相,卻沒有意外沒有人能夠逃出生天,更沒有抽絲剝繭的推理判斷。僅有的,是每個人對自己罪行的支離破碎的回憶和面對現狀所表現出的人性。
自私,猜忌,恐慌,偏執,殘忍……
正如東野奎吾在《白夜行》所說——

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再來看這首童謠:

Ten little Indian boys went out to dine;
One choked his little self and then there were nine.
Nine little Indian boys sat up very late;
One overslept himself and then there were eight.
Eight little Indian boys travelling in Devon;
One said he"d stay there and then there were seven.
Seven little Indian boys chopping up sticks;
One chopped himself in half and then there were six.
Six little Indian boys playing with a hive;
A bumblebee stung one of them and then there were five.
Five little Indian boys going in for law;
One got in Chancery and then there were four.
Four little Indian boys going out to sea;
A red herring swallowed one and then there were three.
Three little Indian boys walking in the zoo;
A big bear hugged one and then there were two.
Two little Indian boys playing in the sun;
One got all frizzled up and then there was one.
One little Indian boy left all alone;
He went out and hanged himself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這首詩簡單明了節奏鮮明,卻有著近乎殘忍的美感,因為它如此平淡的描述了十個人的死亡,絲毫沒有同情之心,反而有種大義凜然的快感。
然而就是這首詩,不僅貫穿了故事的始終,而且交代了當時的文化背景[1],並且揭示了法官 Wargrave 作案動機中對人性的思考[2]。

或許這種直接刻畫人性的作品以當代影視評論的視角來看有些乏味可陳,但就是這種充斥在骨子裡的英國式的講究,才使得這部劇能夠穿透那些光鮮的膚表直達內里,給予我們最深刻的思考。
但人性也有閃亮的一面。
如開場時小島的天氣,在波濤洶湧的海浪和陰雨到來之前,也有過短暫陽光明媚風和日麗。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坦承自己犯下的罪行。
只有 Lombard ,只有他承認自己殺了人,21個。
他滿不在乎地承認唱片里的控告是真實的,他滿不在乎地承認自己有槍。
他血債累累,可我覺得他最單純。
他果敢敏銳靈身手矯健,言行中帶著一絲輕佻一絲放浪不羈。
他坦坦蕩蕩地面對眾人的猜忌,面對人性的陰暗,無所畏懼。
他不甘接受死亡的命運,他對女主說:「死亡是為他人準備的,而不是為我們。」
他輕易被人所惑,也輕易愛人,他的那顆心才不懂什麼叫做粉飾和偽裝,直到最後的信任變為被射殺。
多麼諷刺,又是多麼真實。
Lombard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死亡。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即將到來的審判面前泰然自若。
只有 Macarthur ,心頭坦然,等待死亡降臨。
一邊是他最愛的妻子,一邊是他最得意的部下。
這份背叛,如果不是自己親眼所見真的不會相信。
寧願讓這無法排解的憤恨慫恿部下赴死,也不願去面對事情的真相。
直到沙場歸來,愛妻病故,自己孤獨無依,所以看穿一切。
他坐在海邊眺望著遠方對女主 Vera 說,我們再也回不去了,這裡就是結束。
一生沙場,一生英勇,一生愛人。
Macarthur ,為愛活著,為愛死去,何憾之有。

然而,最讓我觸動的還是女主 Vera 。
若沒有最後幾分鐘掛在斷頭繩上的求饒,我幾乎都要同情她了。
回憶里是英格蘭的金色的陽光和一望無際的海灘,藍天白雲下的風似乎能把一切煩惱吹走。
只是因為愛和慾念,她葬送了一個孩子的生命。
一直備受良心譴責,當時卻似乎並不在意於此,他不在愛她,只是她直到最後還沒有醒悟。又或許,他愛她,並沒有她想像的那樣多吧。
之後她的世界就黯淡了下去,英格蘭的海是回憶里,讓她溺亡的一灘冷水。
她在島上拿著最喜歡的紅泳衣站在鏡子前的時候,心也許已經死了吧。
Perhaps we are dead already and we just dont realize it.
鏡頭再翻轉。
在火車上,應對 Lombard 的輕佻,她表現不滿但不吵鬧,默然換了座位。
在別墅里第一次交談,表明立場不卑不亢,I am not that type of girl. 這是自愛和教養。
進入別墅後,她處處舉止得體。
她心思縝密,她第一個察覺出這個小人和打油詩的隱喻。
所以即便一開始就知道她也是板上釘釘的謀殺犯,我還是不自主的覺得是情有可原。
只是她不夠坦蕩罷了,可是她之所以能夠存活到最後,不就是靠的她不同於 Lombard的偽裝和粉飾嗎?

那麼究竟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其實善惡的界限早已模糊,法律的評判標準也是人為制定。真正絕對的,或許是法官和男主篤信的,凡事都有因果報應。
就像將軍 Macarthur 和女主 Vera 。
為了愛所作出的一切,如果不能稱之為善,也不一定非要稱之為惡吧。

注釋:
[1] 關於詩歌的文化背景及表現形式。

這首歌謠最早的起源是滑稽說唱團表演或者說白人黑臉歌唱團表演。這種表演形式在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流行於美國,由白人戴著一種稱作「黑臉」的固定面具模仿美國黑人表演歌舞。黑臉表演有極強的種族歧視色彩,這裡的blackface不單單指黑人,泛指黑人、印第安人等等膚色較深、地位低賤的人。表演對這些人極盡諷刺之能事,把他們描繪為愚笨懶惰、滑稽可笑、粗俗迷信、聽天由命、音樂天賦極強(這點確實如此)的人類。

[2] 小說附錄《拖網漁船愛瑪·珍號船主送交英國警察廳的手稿》

  我從年輕的時候起,就認識到我的本性是各種矛盾的集合體。首先我患有一種浪漫幻想的不治之症。小時候讀驚險小說時,每看到有人把一隻裡面裝有重要文件的瓶子投入海中,心裡總是不可名狀地激動起來。直到今天,這種魅力仍然沒有消失,所以我就採取了這個作法——寫下我的自白,裝在一個瓶子里,把瓶子密封好投入海中。我估計這份自白還是有一線希望被人發現的——如果真的被發現的話(也許過於樂觀了),這件迄今為止未能解決的神秘謀殺案就會真相大白了。除了浪漫的幻想之外,我的性格還有其它方面。我明顯患有虐待狂,喜歡親眼看到或是親手製造死亡。我仍然記得用黃蜂和花園中各式各樣害蟲所做的那些試險……從孩提時代我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有殺害狂。但與此同時,我還具有另一種與之矛盾的性格——一種強烈的正義感。我憎惡一個無辜的人或生物由於我的行動而蒙難或死亡。我深深感到正義應該戰勝一切。有一點也許是可以理解的——我想至少心理學家會理解——正是由於我的這一心理狀態,我才選中了法律這一行作我的終身職業。從事法律幾乎滿足了我的全部本性。
  罪惡和對罪惡的懲罰永遠使我神往。我非常喜歡讀各式各樣的偵探和恐怖故事,為了消閑解悶我想像了最為巧妙的謀殺人的方法。
  過了若干年我當了法官,我的另一種隱秘的天性受到鼓舞而發展起來。當我看到一個倒霉的罪犯在被告席上痛苦掙扎,受盡折磨,毀滅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向他走近時,總是感到莫大的快樂。不過請注意,如果被告席上站的是一個無辜的人,我是沒有這種快樂心情的。至少有兩次,因為深知被告是無罪的,我中止了審判,並向陪審團指出指控不能成立。不過,感謝我們的保安部門的公正和效率,那些帶到我面前以殺人罪受審的被告,絕大部分都是犯了罪的。
  在這裡我要說明愛德華·塞頓的案子就是這樣的。他的相貌和舉止給人造成一種錯覺,他留給陪審團的印象是良好的。證據雖然不很明顯卻非常清楚,而且根據我多年對罪犯的了解,我確信這個人犯有他被指控的罪行:殘酷地謀害了一個信任他的老婦人。
  我平素享有「劊子手」法官的名聲,但這並不公正。我在最後總結全案時總是嚴格、公正,非常謹慎。我所做的,乃是使陪審團不要感情用事,不受某些律師挑動人們感情的辯護詞所左右。我總是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到確鑿的事實上。很久以來,我就發覺自己內心正在發生變化,我越來越不能控制自己,我要拋棄我的法官身份,自己有所行動。我想要……坦白說吧,我要……自已動手殺人。我意識到這就像一位藝術家力圖表現自我一樣!我是,或者可以成為,一個犯罪學方面的藝術家。我那被職業緊緊壓抑著的想像力逐漸化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我一定要,一定要殺一次人!而更重要的是,不是普普通通地殺掉人。我的殺人案件必須非常奇妙,震撼人心,必須不同凡響。在這方面,我認為我仍然具有充滿青春活力的想像力。我想干點非常戲劇性、幾乎是想入非非的事來。我要殺人……是的,我要殺人……但是,對某些人說來這似乎是矛盾的,我仍然受到我天賦的正義感的抑制和妨礙——無辜者不該蒙難。
  後來,十分突然,一個想法湧上我的心頭,這是我在一次閑聊時別人偶然說的一句話引起的。我與之交談的是一位醫生,一個普通的、不出名的醫生。他偶然提到兇手犯罪常常是法律無法過問的。他舉了一個例子——關於一個老婦人,最近死去的他的一個病人。他說他個人認為這個老婦人的死是由於一對照料她的夫婦故意不給她服急救藥,他們能夠在她死後,得到很大一筆遺產。他解釋說,這類事極不容易證明,但他仍然深信不疑這對夫婦確實是幹了這件昧了良心的事。他又說了許多與之類似的不斷發生的案件——作案極其狡詐,全都是法律無法制裁的。
  這就是全部事情的開端。我的思路豁然開朗,我決心要干就大幹一番。
  童年時代的一首兒歌重現在我心中,一首關於十個小印第安孩子的歌謠。我剛剛兩歲時就被它迷住了——印第安孩子越來越少,給人以在劫難逃的感覺。我開始秘密地搜尋我的犧牲品。我不想在這裡長篇累牘地細述這一情節。我同我遇到的每一個人的談話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的——我的收穫是驚人的。在我住院期間我收集了有關阿姆斯特朗醫生的案子。看護我的護士是一位激烈主張戒酒的人,她熱心地向我證明酗酒的惡果,給我講了一個真人真事。幾年前醫院裡有個醫生喝醉酒給病人動手術,結果病人被誤殺了。之後我假裝無心地打探到這個護士以前的工作地點以及與之有關的細節。不久我就收集到必要的線索。我沒費多大勁就搞到了肇事的醫生和遇害病人的情況。
  通過和俱樂部兩個老軍人的閑聊,我發現了麥克阿瑟。一個剛從亞馬遜河回來的人告訴我菲利普·隆巴德的情況。從瑪約喀來的一位先生氣憤不平地給我講述了清教徒埃米莉·布倫特小姐和她那死去的女僕的故事。安東尼·馬斯頓是我從一大堆和他犯了同祥罪的殺人犯中挑選出來的。我覺得他對他撞死的兩個孩子無動於衷,對人類生命不負責任,這種態度使他成為社會上的危險分子,不應該繼續留在人世。退職警官布洛爾列入我的名單非常自然,我的一些同事曾十分坦率地討論過蘭德的案子。我當時就認為他的偽證罪十分嚴重,身為警察,法律的公僕,必須是高度正直的,因為這種人的證詞別人總是相信的。
  最後是維拉·克萊索恩。那是在我橫渡大西洋時聽到的。一天夜裡很晚的時候,吸煙室里只剩下我和一個長相英俊的年輕人,他的名字叫雨果·漢密爾頓。雨果·漢密爾頓抑鬱寡歡,為了借酒消愁,他著實喝了不少,正處於酒後吐真言的狀態。我並不抱很大的希望,但我還是生動開始了我特定的拋磚引玉的談話。收穫是驚人的,我至今還能記得他的話。他說:「您說得對,謀殺並不像大多數人心目中的那種概念:在食物中下點毒,把人們從懸崖上推下去以及諸如此類的勾當。」他往前探探身子,臉幾乎貼住我的臉,接著說:「我認識一個女殺人犯。告訴您,我認識她,而更重要的是我還愛過她……上帝保佑我,有時我想我仍然愛著她……這簡直是地獄,我說……地獄……您知道,她這樣干多少是為了我……我可做夢也沒想到,女人心腸太毒了——太毒辣了——您不會想到這麼一位姑娘——美麗、直率、開朗——您根本想不到她會這麼干,是吧?她把一個小孩子帶出海去,任他淹死了——您想不到一個女人能幹出這種事來吧?」我問他:「你能肯定她是有意這麼做的嗎?」在他回答的時候神志似乎突然清醒了。「我敢百分之百擔保。除了我以外誰都沒有想到。但是在我第一眼看到她的時候我就明白了——那是在我剛剛趕回來的時候——後來……她也知道我明白了……她不了解的是我多麼愛那個孩子。」他沒再說下去,但這已足夠使我順利地把這個故事打聽清楚了。我只需要找到第十位犧牲品了。我發現了一個叫莫里斯的人。他幹了不少見不得人的事。販毒就是他乾的一種勾當,而且他還應該對我的一位朋友的女兒吸毒負責。這個女孩子二十一歲就自殺了。
  在搜尋這些犧牲品的同時,我的計劃也在心裡逐漸形成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我只要選擇一個動手的時機就成了。最後推動我下手的是我到哈里街一家診所看病的事。我已提到從前我就動過一次手術。這次我到哈里街就診使我明白我再動手術也是徒勞。我的醫生把這個消息巧妙地隱瞞著,可是我早已習慣領會言外之意了。
  我沒有告訴醫生我的決定。我不會屈服於自然規律——纏綿病榻,受夠了罪再閉眼睛。不,我的死應當是激動人心的,在我死前我要好好享受一下生活!現在讓我來說一說印第安島這一樁謀殺案具體採用的方法
吧。購置這個小島,利用莫里斯掩蓋自己的行蹤,這都是易如反掌的事。莫里斯這個人對於這類事是個行家。仔細研究過我收集到的幾個犧牲品的有關材料,我為他們每個人設下了一個合適的誘餌。我的計劃中的每一項安排都成功了,八月八日我的全部客人都到達了印第安島,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我在行前早已為莫里斯的歸宿作了安排。莫里斯患有消化不良症。離開倫敦之前我給了他一粒葯叫他在睡覺前服用。我告訴他這種葯在治療我自己胃酸過多時曾產生過奇效。他一點也沒有猶豫就把葯收下了……這個人有輕微的多疑症。我並不擔心他會留下什麼文件或備忘錄暴露我的行蹤。他不是這種人。島上死亡的順序是經我深思熟慮安排的。我的客人們的罪行輕重程度各自不同。我決定讓那些罪惡較輕的首先死,無須經歷那些心腸更狠毒的殺人犯所遭受的時間較長的折磨和恐懼。安東尼·馬斯頓和羅傑斯太太首先死去,一個死於瞬間,另一個死於寧靜的睡眠中。我知道馬斯頓先生缺乏我們所具有的道德責任感,他是一個不講道德的異教徒。羅傑斯太太參與了那件事,我毫不懷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丈夫影響的。
  我無須詳盡地描敘這兩個人死亡的情況。警察很容易就可以查明死因。借口消滅黃蜂任何房產主都可以毫無困難地買到氯化鉀。我隨身帶了些,在唱機宣布完大家罪行,室內一片混亂中,我非常容易就把它放在馬斯頓的差不多空了的玻璃杯里。在整個控訴過程中,我可以說非常仔細地觀察了我這些客人的面部表情,通過長期的法庭經驗,我確信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
  因為我最近一個時期常犯劇痛,醫生給我開了一種安眠藥——水合氯醛。我陸續積攢了不少,足可以致人於死命。羅傑斯為他妻子拿來白蘭地,把它放在桌上。我在走過桌子旁邊的時候就把藥粉投進白蘭地里。這也很容易,因為當時客人誰都沒有產生懷疑。
  麥克阿瑟將軍毫無痛苦地接受了他的死亡。他沒有聽到我從後面走來的聲音。當然,我十分小心地選擇了離開露台的時間,一切都非常順利。
  正如我預料的那樣,島上進行了一次大搜查,結果除了我們七個人之外島上沒有發現任何別的人。這立刻造成一種懷疑的氣氛。按照計劃,我需要儘快找一個同盟者。我選擇了阿姆斯特朗醫生,這個人對人比較輕信。根據我的外表和聲名,他認為像我這麼一位有地位的人絕對不可能是個殺人兇手。他的懷疑全部集中在隆巴德身上,而我則假裝和他的看法相同。我向他暗示我有一個計劃,可能使殺人犯中計,暴露自己。
  雖然房間已經搜查過了,但每個人身上還沒搜查過。這註定不久就會輪到的。
  我在八月十日早晨殺死了羅傑斯。當時他正在砍柴,準備升火,沒有聽到我走近他的聲音。我在他口袋中發現了通往餐廳門的鑰匙,他在頭天晚上把門鎖上了。
  我趁著羅傑斯屍體被發現而產生的混亂,溜進了隆巴德的房間,拿走了他的手槍。我知道他會隨身帶著一枝槍——實際上我吩咐莫里斯在會見隆巴德時就提出了這件事。
  早飯時,我利用給布倫特小姐第二次倒咖啡的機會把最後一劑水合氯醛放入她的杯中。我們把她留在餐室里,過了一會兒,我又溜了回去——她那時候已經幾乎失去了知覺,我很容易就把一劑強氰化物注進她體中。大黃蜂的事幹得有些孩子氣——然而我很得意,我喜歡叫每個人的死法盡量同兒歌里說的一樣。在這之後我所預見的事馬上發生了……事實上,這事還是由我提議的。我們全都主張來一次徹底的檢查。手槍被我穩妥地藏了起來,我的氯化物和氰化物也都用完了。
  就在這個時候我告訴阿姆斯特朗必須把我們的計劃付諸實施。計劃很簡單——我必須假裝成一個犧牲品。這可能會使兇手心慌意亂,不管怎麼說,只要大家認為我死了,我就能在住宅中活動,偷偷偵察那個不知名的謀殺者。阿姆斯特
朗熱烈支持這個計劃。當天晚上我們就開始行動了。一小塊紅泥膏抹在額頭——紅窗帘和毛線都準備好了,周圍也布置了一番。蠟燭光閃爍不定,而且惟一仔細檢查我的人將是阿姆斯特朗醫生。事情進行得很順利。克萊索恩小姐發現我放在她房間的水草時尖聲大叫,把整個住宅都震動了。所有的人都衝上樓去,我趁機裝成一個新的被害者。
  他們發現我以後的反應和預期的完全一樣。阿姆斯特朗非常內行地表演了一番。他們把我抬上樓,放在我的床上,以後就再沒有人顧得上研究我的事了。他們相互間充滿了猜疑和恐懼,一個個嚇得要死。
  我和阿姆斯特朗於午夜差一刻兩點時,在別墅外面碰了頭。
  我把他領到住宅後面懸崖邊上的一條小路上。我告訴他如果有誰走過來,我們從這個地方都可以看到,而且寢室都朝著另一個方向,屋裡的人不會發現我們。他直到這個時候一點兒也沒起疑心——不過他應該有所警覺的,只要他還記得詩里的這一行:「一個失足落水,被一條青魚吞咽。」他就應該猜到點兒什麼。他卻完全沒有把這條青魚放在心上。
  我把他幹掉絲毫也沒費手腳。我往懸崖下面看了看,驚叫了一聲,叫他看看下面是不是有一個洞口。他馬上俯下身來。我很快地用力推了他一把,他一下子掉進洶湧的波浪里。我回到房子里。布洛爾聽到的一定是我這時的腳步聲。我到阿姆斯特朗的房間待了幾分鐘以後又一次離開了別墅。這回我有意搞出點聲音來叫別人聽到。我剛剛走下樓梯,就聽見有一扇門打開了。他們肯定會在我走出前門時看到我的背影。他們猶豫了一兩分鐘才開始跟蹤我。我繞到房子後面,通過一扇我事先打開的餐廳窗戶,又回到房裡。我關上窗戶,過了一會又把玻璃打碎。以後我就走上樓去重新躺在床上。我計算好他們會重新搜查一次這所住宅,但是我猜想到他們不會非常仔細地檢查每一具屍體,不外乎扯扯被單,只要知道屍體不是阿姆斯特朗偽裝的就馬上走開。後來發生的事同我預料的完全一樣。我忘了說明我這時已把手槍放回隆巴德的房間里。也許有人對搜查時手槍藏在什麼地方感覺興趣。手槍是放在貯藏室里一堆罐頭裡面的。我打開最底下一筒罐頭——我記得裡面裝的是餅乾。把手槍塞進去,重新粘好橡皮膏膠帶。我的估計完全正確,沒有一人想到翻尋這一堆看來沒有起封的罐頭食品。特別是上面的罐頭全部都是焊封的。那個紅色窗帘被我平鋪在客廳里一張椅子的印花棉布套底下,藏得嚴嚴實實,毛線是藏在一個椅墊里的,我在椅墊上剖了一個小口。我等待的時刻到來了。剩下的三個人疑慮重重,彼此嚇得要命,這樣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特別是其中之一還帶有一把手槍。我通過窗戶觀察著他們。當布洛爾獨自走回來時,我早已把大理石懸掛好。布洛爾退出了人生舞台。
  從窗戶里,我看到維拉·克萊索恩開槍打死了隆巴德。一個大膽、機智的姑娘。我一開始就認為她與他對壘時會略勝一籌。這場決鬥剛一結束,我就在她的房間裡布好了機關。這是一次有趣的心理學試驗。意識到自己犯了罪,剛剛槍殺過一個人,神經仍處於極度緊張狀態,加之環境的催眠作用,這些加在一起是否能使她走上自殺的道路?我認為有這種可能。我猜對了。我親眼看著維拉·克萊索恩懸樑自盡,當時我就站在櫥櫃的暗影里。
  現在是最後一幕。我走出來,把椅子搬開,靠牆放好。我在那姑娘扔掉手槍的地方把手槍撿起來,拿槍的時候非常注意,保留著她留在槍上的指紋。現在我要做什麼呢?我馬上就要把這篇東西收尾,把它裝在一隻瓶子里密封好,然後再把瓶子投入海中。這又為什麼呢?是啊,為什麼呢?……是因為我立志製造一場無人可以解釋的神秘謀殺案。但是我現在才明白,沒有哪個藝術家能夠滿足於單純創造藝術。他渴望自己的藝術得到世人的承認,這種天性是無法克服的。我必須承認(盡
管我覺得這有些丟臉),我也有這種可憐的天性,我想叫別人知道我在這件事上是幹得多麼巧妙……總之,我認為印第安島上的秘密將是無法解釋的。當然,警察也許比我估計的高明些。畢竟其中有三條線索可尋。其一,警方完全清楚愛德華·塞頓是有罪的,因之,他們也知道島上的十個人,其中有一人無論從什麼意義上講都不是兇手,按照反理推論,這個人可以被推定為處決其他九個人的劊子手。第二條線索隱含在兒歌的第十四句中。阿姆斯特朗的死亡和「青魚」這個誘餌有關,他上了鉤,也可以說他被這條青魚活吞了。這就是說,事情發展到某一階段時有人使用計謀,轉移了注意力。阿姆斯特朗上了當,因而送了命。這件事可能成為解決這一疑案的重要線索。因為當時島上只剩下四個人,四個人之中我是惟一可能得到他信任的人。第三條線索只是一個象徵。我的死法——在我的前額上留下一個記號,這是該隱(根據《聖經·創世紀》該隱殺死他的兄弟阿貝爾,該隱的父親在他臉上做了一個記號——譯者注)的標誌。
  我想還有一點點事需要交待一下。在把瓶子連同這個文件扔進海里以後,我要回到我的房間,躺在床上。我的眼鏡上系著一條看上去像是黑色細線的東西,但它實際上是一條橡皮筋。我準備把眼鏡壓在我身體底下,把橡皮筋套過門柄不太緊地系在手槍上。我考慮將要發生的情況是這樣的,我用手帕裹住手扳動板機,手落回我的身旁,手槍由於橡皮筋的作用向房門彈去,被門柄卡住和橡皮筋分開,落在地上。橡皮筋縮回來,從壓在我身下的眼鏡上垂下來不會引起人們的懷疑,一條落在地板上的手帕也不會受人注意。同我那些死掉的同伴的記載相符,人們將發現我端端正正地躺在床上,子彈穿過前額。死亡的時間在驗屍時是無法判定得非常精確的。
  當大海平靜後,會有人駕著船從大陸上來。他們在印第安島上發現的將是十具死屍和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
  勞倫斯·沃格雷夫

同步發表於豆瓣:人性的孤島(無人生還)劇評


1. 原著小說

本劇改編自英國著名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阿婆)最暢銷的小說《無人生還》(And Then There Were None),賣了超過1億冊。其英文名原為Ten Little Niggers,兒歌也是十個小黑人;後來改為Indians印第安人,現在改為Soldier士兵,島也叫Soldier Island,兒歌也成為十個小兵人。

小說衍生的影視作品有十多部,但本劇是第一個遵循原著結局的英國版本。之前很多作品用的是阿婆自己編的話劇的結局。遵循原著的比較有名的還有1987年蘇聯電影《Десять негритят》。

《無人生還》開創了推理界的「暴風雪山莊-孤島模式」,也就是在一個與外隔絕的環境里,不斷有人死去,兇手隱藏其中的模式。還有一些電影動漫和小說有關,比如《致命ID》(Identity, 2003)、柯南219集《被召集的名偵探》、《海貓鳴泣之時》、金田一《秘寶島殺人事件》等。

2. 改編

本劇和小說不同之處:

管家沒有直接殺害僱主老太婆,而是在她突發心臟病時沒有給她葯。

麥克阿瑟將軍小說中並沒有直接槍斃自己的下屬、老婆的外遇,而是將其派到一個非常危險的任務上,致其死亡。

偵探Blore沒有親自虐殺小同志,而是作了偽證,將其送進監獄;後者身體很差,死於獄中。

小說中是法官主動和醫生結盟的。

兇手死法不同,是用皮筋和門把手做了一個射殺機關,自己最後倒在床上。這是因為其死後被搬到床上,而且有人日記里記錄了死亡順序和過程,所以自己死的時候必須回到床上,才能沒有破綻,形成一個完美犯罪。

警探Blore和老太Brent在原著中沒有像劇里表現出同志傾向。片中,警探的恐同行為、老太為小保姆吸手指血都有一定的性取向暗示,也進一步解釋了殺人動機。

小說中沒有吸毒狂歡派對,也沒有男女主親密行為。

小說中,真相是隨著一個漂流瓶衝上岸而揭開的。兇手把自白放進漂流瓶里。

小說的尾聲是一份自白書,裡面介紹了很多細節:

兇手的動機:身患絕症,從小虐待狂和強烈的正義感,希望臨終前干一票。

兇手如何確定其他九人:通過和人聊天獲得信息。比如一個醫生告訴他管家夫婦的事,一個護士告訴他醫生的事,一個軍人告訴他將軍的過去,同事告訴他一些案件,女主的事是因兇手巧遇她的前男友Hugo。在唱機播放每個人罪行時,通過觀察微表情,確認他們都有罪。每個人罪行不同,「讓那些罪惡較輕的先死,無須經歷後來的折磨和恐懼」。

3. 爭議

由於本劇是BBC在聖誕期間播出的,劇中的暴力、性、毒品和髒話引起了爭議。英國衛報有評論認為聖誕節不適合放這麼陰暗粗魯的影片,而且當時(1930s)也沒有這麼開放,像男主山花那樣裸身掛毛巾只是吸引眼球的噱頭。

另一些評論認為這些不算什麼,在劇中營造的暗黑氛圍里顯得比較合理,而且阿婆本身就喜歡在作品裡不斷嘗試人性極限;另外,阿婆小說當年的宣傳語正是「A Christie for Christmas」(聖誕來本阿婆小說),所以對阿迷來說,這正是一份很好的聖誕禮物。

而編劇Sarah Phelps認為那個時代沒有人們想像那麼保守,當時的英國搞到毒品是很容易的。

4. 拍攝地點

火車場景:南德溫鐵路(South Devon Railway)
碼頭場景:馬利恩灣(Mullion Cove)
海灘場景:康沃爾(Kynance Cove, Cornwall)
豪宅場景:希靈登區(Harefield House, Hillingdon)

5. 片頭名單

本片分為三集,每集便當掉的演員名字,在下集片頭都不會再出現。

6. 男主Aidan Turner

飾演男主隆巴德的演員艾丹特納,曾主演BBC電視劇《我欲為人》(Being Human)的吸血鬼,還有《霍比特人》中的孤山一枝花奇力小天使——與女精靈相愛的小矮人Kili。

2015年出演了BBC很火的時代劇《波爾達克》(Poldark),也是演一個當過兵的人。本劇的製片人正是Poldark的Mammoth Screen。

其他演員:法官演員Charles Dance是《Game of Thrones》里被兒子射殺於廁所里的Tywin Lannister;深櫃警探演員Burn Gorman也參演冰火,在今年的《猩紅山峰》里也演一個偵探;麥克阿瑟將軍演員Sam Neill曾是侏羅紀公園男主;老太演員Miranda Richardson演過哈利波特中討厭的記者Rita Skeeter,今年的《An Inspector Call》里演太太;醫生演員Toby Stephens生於演藝之家,母親正是英國老戲骨麥格教授Maggie Smith;管家女演員Anna Maxwell Martin曾是《布萊切利四人組》的一員。

7. 編劇Sarah Phelps

編劇Sarah Phelps,與男主Aidan在《Being Human》中有過合作。她將為BBC下一部阿婆的劇《控方證人》(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編寫劇本。她同時還在改編JK羅琳的《偶發空缺》(The Casual Vacancy)、《布谷鳥的呼喚》(The Cuckoo"s Calling)。

8. 阿婆誕辰125周年

2015年9月,二十世紀福克斯宣布將開拍新版本的電影《無人生還》,由《模仿遊戲》導演Morten Tyldum執導。福克斯之前還啟動了阿婆另一部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的拍攝。可能因為2015年是阿婆誕辰125周年(1890-1976)。

BBC在今年秋天還推出了阿婆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湯米夫婦探案集》(Agatha Christie"s Partners in Crime)。

Source:
IMDB: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http://theGuardian.com Review
http://Aidanturner.net Interview
http://Deadline.com News

豆瓣電影


最失敗的是,成功地把一部懸疑推理片拍成了一部懸疑恐怖片

(劇透)
(劇透)
(劇透)
(劇透)
(劇透)
(劇透)


然而豆瓣的演員表早已暗(kan)示(chuan)一切

沒有錯,從下至上就是領便當的順序。

沒有看過原著,所以有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原著黨指教。

劇集開始從女主維拉(梅芙)作為主視角進入故事,配樂、令人不舒服的鏡頭和男女僕怪異的舉動定下了一個基調。但是第一集很奇怪為什麼節奏有些拖沓,似乎在等什麼。這部分其實可以多透露一點,或者說柔和一點多用些前情回閃等到給觀眾一些背景交代。不過也許是有意為之,等留聲機的指控一出現,劇集就開始正式進入領便當時間。

帥氣的小鮮肉馬路殺手應聲倒地,女僕跟著嚇個什麼勁,是覺得不符合誰丑誰先領的規矩么。隔天起來發現,女僕也跟著領了便當。當時心想,這下好了,昨天還被誇廚藝好,今天自己就領了便當,你讓後面領便當的人吃什麼。那麼,兇手肯定 不是 一個吃貨

進入第二集,領便當繼續。整個劇也成功地扔掉了「偵探推理」的偽裝,直接進入懸疑恐怖。下雨,沒事閃個雷,用角色們出現的幻覺來交代人物背景,同時渲染氣氛(這個後面還會提到),拜託,你們的手法能不能別只是這些,瞬間要掉到國產三流恐怖片的水準。

當然,領便當繼續。桌上的士兵雕塑明擺著,只看不摸么?好歹做點什麼啊。那首預言打油詩,為什麼總在發生了才有人想起它,而且既然能背下來,大家也有點預防措施嘛。那個送人上島的船夫成了戈多,再也沒有出現。你們也只是默默等待。在將軍大人,男僕和女道德模範按順序領完便當以後,事情似乎有些明朗,又似乎更加迷離。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起先慌張不安,這裡按她自己的話說做家務有助於「靜心」,然後就真的靜心了,甚至還敢自己一個人跑去泡泡咖啡什麼的。這讓賣安神口服液的怎麼辦。

但是這裡女主對於女道德模範被「B」掉的態度值得玩味。這跟她的背景有關係。這裡重點拿出來說是因為後面的劇情以及和她在全劇中戲份之多之重有關係。艾丹飾演的隆巴德看人挺准,女主維拉只是表面的正直矜持,內心截然相反。女道德模範總問你為什麼在那種三流學校教書,噢我知道了你為什麼在那種三流學校教書,哎你幫我拉個毛線唄,喂你去泡點咖啡吧。使喚人不說,單是老當面揭短就能讓人想到眼下快過年了即將要過招的三姑六姨七叔八嬸。所以女主一句話也沒說,反而更加冷靜,敲響那一面大鑼,也為第三集即將迎來的更大暴風雨埋下了伏筆。

第三集,更詳細展開了女主的背景。

這裡也是個人覺得最大的敗筆所在——多次出現的小男孩身影。說真的,這是一部推理作品啊,不是鬼片,不是鬼片,不是鬼片!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來破壞故事?

法官,噢,也就是泰溫大人(查爾斯?丹斯)的殺人手法同樣,說了,基本等於沒說,要是最後能精彩地描述一下整個過程,也還能挽救推理這塊招牌,可惜,沒有。

但這集也不是沒有亮點。說說挽回觀眾印象分的那部分,也就是劇中最後一晚——幾個人嗑藥聽歌喝酒跳舞開party這部分。場面上縱情聲色,實際是沉淪逃避,也暗示了幾個人的命運,喝完這杯,跳完這曲(好吧床單再來滾最後一發),誰都逃不掉了……

總得來說,無人生還,這部片名都在劇透的劇,在模模糊糊知道結局的前提下,借用范老師的話來說,其實大家都更期盼地想「知道這人是怎麼沒得?」。誰料,到頭來它竟是一部披著推理劇的外衣,用老把戲來嚇唬人的恐怖片。

啊!
啊!
啊!

咦……就醬?

……


作為一個沒看過原著的觀眾,對不起我讀書少,在法官大人向女主介紹殺人過程時,我根本不清楚每個人都是他什麼時候殺死的,三集片中沒講出那隻漂流瓶的故事,整體而言,片子的節奏恰到好處,懸念叢生,即便是在被劇透的情況下還非常入戲,色調很棒,尤其女主的現狀和回憶兩色調的對比,和恐怖游輪如出一轍,雨果叔叔很像放牛班的春天的小男孩!
不過,畫面劇情邏輯怎麼樣從我看到隆巴德之後就變得完全不重要了,淪陷於火車上他看到女主憤然離開後的一抹邪笑中,人魚線當作彩蛋可玩年,心心念念不想讓他死,殺死21個人又怎樣!顏高即正義!??


劇集還是比較忠實原著,很好看。

有幾個小細節:

1.原著兇手的自白中,明確說明了他花了很長時間收集十個獵物。這些獵物必須滿足:他們犯下的罪不受法律的制裁(而不是簡單是逃脫了法律的制裁)例如醫生酒後開刀致死,開車超速肇事殺人,引誘被害者溺死,派遣情敵去容易犧牲的地方,謀殺非洲土著。

劇集中,管家夫婦動手悶死主人屬於明顯的謀殺,是法律可以管轄到的地方,因此實際上不符合兇手的標準。原著中,管家夫婦並沒有親自動手,只是在主人急病發作時故意不給她服藥。這是個小細節,但是改動不好。

2.改動好的一點是原著中為了切合兒歌,殺死一位被害者時,兇手放了一隻蜜蜂在屋子裡,然後用皮下注射器殺死。在電影中改為了用帶有蜜蜂的叉子。這樣的改動還有幾處,讓劇情更加合理。

3.無人生還閱讀的一個樂趣是閱讀第二遍,這樣可以玩賞作者是如何誤導讀者的,但在劇集中,兇手至始至終影藏的非常好,以至於最後謎底解開時覺得有點突兀。

4.原著中受害者還是試圖進行一些案情分析,劇集中幾乎沒有。


我打四星!扣除的一星給這條該死的浴巾!


我算是阿加莎的書迷,但不是特別狂熱的那種
比較起來可能更迷東野圭吾
阿加莎婆婆名氣是很大沒錯
不過她的大部分推理小說有一個共性:
戲劇性高於一切
在這個前提下
有些推理其實不是那麼耐得住推敲
犯罪的可操作性可能也不是那麼強
尤其在絲絲入扣的日系推理大行其道的今天
有時候難免被小朋友詬病
但是必須說一來她勝在佔領市場的時間比較早
當年國外偵探小說領域還不像現在有這麼多選擇
二來當年我看的時候
正是因為高濃度的戲劇性
看書時產生的娛樂感特彆強
看的時候特別爽

而我覺得她書里最能體現「戲劇性高於一切」這個特點的
就是這本《無人生還》
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本
這本書就是各種戲劇性的集合
不僅要殺人 而且是一系列地殺人
每一種死法都能和童謠對應
孤島、封閉環境
在劫難逃的宿命感
近乎完美的犯罪(小說的最後 蘇格蘭場對島上的離奇命案毫無頭緒 是法官寫在漂流瓶中的信揭示了全部真相)

對名著的改編大概可以粗暴劃分為兩類:
一是規規矩矩書里怎麼寫 電視電影就怎麼拍的
這一種會被大家批評說沒有新意
二是增加一些影視編劇自己的腦洞
這一種會被大家批評不尊重原著
反正怎麼做都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啊。。。
如果我是主創我肯定也是。。。
自己怎麼樂意怎麼來吧。。。

BBC這個版本的電視劇
就如同前面很多評論里說到的
對原著進行了比較大的改編
第一是10個人的罪行

比如小說里將軍派情敵去送死
電視劇里改成了開槍把情敵打死
小說里警察做偽證導致了蘭道的死亡
電視劇里改成了蘭道被警察打死

這些變化我覺得是為了電視劇的表現吧
小說的主題是自以為是的正義
要懲罰那些無法被法律制裁的罪人
電視劇死法看起來比較多元
視覺上比較。。。豐富。。。?
電視劇里很多穿插的回憶還是很有畫面上的美感的

還有一些細節上的變化
比如
小說里是管家最先發現小黑人一個個在減少
電視劇里是維拉發現的
小說里法官主動和醫生結盟
電視劇里反過來 醫生主動和法官結盟
還有末日狂歡、維拉和隆巴德的曖昧
是原書完全木有 電視劇憑空增加的
我覺得改動後合情合理
也豐富了細節
挺好的
尤其維拉和隆巴德的曖昧處理得恰到好處呢

最後我八一下電視劇里的這些大!熟!臉!

將軍 侏羅紀公園男主 Sam Neil

法官 《冰與火之歌》里的Tywin Lanniser的扮演者 Charles Dance

警察 在諾蘭的各種電影里打醬油、《Pacific Rim》中科學家二人組之一 Burn Gorman

蝙蝠俠里走冰面的那個

快車手 《木星上行》里的邪惡弟弟 Douglas Booth

管家 《冰與火之歌》里的Locke, Noah Taylor

管家太太 《布萊切利四人組》女主 Anna Maxwell Martin

最想說的是隆巴德
天啊
看霍比特人的時候真沒覺得外甥這麼帥啊
霍比特人里的奇力 和女精靈談戀愛領便當的那個
Aiden Turner
小說里的隆巴德是一個「野獸般危險的男人 狼和豹子的集合體」
電視劇里愛蛋演得超好的
與維拉之間的性張力滿滿
聲音也特別酥
裹毛巾的身體也。。。很漂亮!

貼個他和毛巾君的照片~


看原著就都明白了。


背景音樂要是卡斯特梅的雨季就完美了。


蘭尼斯特 有債必還


這部小說是否因為年代久遠而被神化了,太多劇情是巧合牽強的了。法官為何知道死者悄悄犯下的罪行,將軍被綠了把自己的手下殺了,見過女主打曲棍球就判斷女主是兇手,法官由始至終擁有上帝視角,對你可以把這理解成法官對每個人的生平都做了調查。而且整個殺人流程是沒有經過縝密的籌劃的,醫生是中途才選擇幫法官的,這並不在法官的預料之中的吧,每一個死者何時會單獨行動,法官這也無法計劃吧,任何一個疏忽都會被人發現,全部死者死時也是一擊致命沒有打鬥痕迹也沒有發出一點聲響,這一劇情設定也直接使年邁的法官可以輕鬆地悄悄地殺完人,再混回人群中,完美的避免了兇手如何從驚慌的殺人現場逃走的問題了,多巧合多完美啊。看到一半有想過兇手是假死的人哦,但萬萬沒想到能裝爆頭死,對自己的演技有著絕對的自信哦,眾人圍觀到底會多久啊就確定自己能閉氣這麼久,如果除了醫生的其他人碰過屍體可是很容易發現的哦,這方法是否太冒險?有沒有更高明的裝死手法啊,這尼瑪太低級了。死者何時會落單這點是隨機的,按道理來說既然知道是按詩歌的順序殺人的為何就沒人提出所有人都應該在一起不能離開大家視線?竟然晚上還是各回各房睡覺,簡直找死。對,這是作者為法官設的劇情,大家都這麼」聰明「的聚在一起法官很難犯案了哦。最後女主會把情人射殺了然後自己看到繩子自己上吊,喲,一切全在法官的預料之中嘛,該說他的心理學學的很6知道女主心裡的每一個細節還是他是上帝能操控別人的行為,我弄個圈圈女主會乖乖上吊喲。法官知道女主會搶槍,帥哥的槍就剛剛好放在屁股後面那麼容易拿到哦。上帝的化身,for justice!!!吐槽了這麼多,不過畢竟是小說啊,沒有巧合哪裡故事,5分滿分我也給三分。

這圖後面的是法官吧,上帝之眼一看就知道女主是殺人兇手了哦~


無人生還也是阿婆有名的中篇啊,拍出的電影,1987年俄版或是1945美版實際上都不是很盡如人意。

前幾天考完實驗診斷就趕緊去看了BBC的這一版

BBC這一版我認為是到現在改編最好的一個版本,個人認為這部片子的節奏把握的不錯。

且不論延續了英劇一貫的美感和節奏感,其實從原著中對這一部作品的嚴密性感受有限

其他阿婆最被熟知的作品,不論是以波洛還是馬普爾為偵探的系列中,一部小說的死亡人數也比較有限,也使得情節環環相扣,推理從步驟到結果都比較合理。

而童謠殺人限制了手法,封閉的山莊模式限制地點;殺的人數又多,兩天之內殺完十個人。能夠基本合乎邏輯已是艱難,嚴密也不是做的很好。


在小說當中對於氣氛的渲染還能使讀者對不嚴密的情節少些關注,但是電影單純這麼拍,的確有點乏味。


推薦閱讀:

為什麼馬普爾小姐、波洛、福爾摩斯都不結婚?
沒有讀過推理小說,想讀阿加莎,先讀她的哪本好?

TAG:英國廣播公司BBC | 英劇 | 阿加莎·克里斯蒂 | 無人生還英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