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為什麼越來越水了?

問題越無厘頭越不靠譜回答越多,答案也是乾貨越來越少,各種吹水蓋樓,嚴肅的需要點專業知識的問題很少有人問津,很無語。如何建立一個水分少乾貨多問答網站?好吧我這個問題也很水。
————
2014年8月4日更新:身為一個知乎老ID,今年以來隨著大量新用戶的湧進,很多老的問題不斷出現新的答案,每每點開後發現都是一句話評論。這個現象是怎麼發生的?這些新用戶為什麼和知乎老用戶的網路行為不同?


知乎現在越來越水了?是的。


首先,乾貨永遠是只有擁有與其相關的理論知識才能回答出來的。而這種人只是少數的精英。大部分人只能和你分享經歷與理念邏輯而已,因為這,是人人都具備的。不用想什麼「人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那乾貨應該不會少啊」之類的。事實就是,能解答專業知識問題的人就已經很少了,能夠並且願意寫出來回答的人就更少了。

事實上,哪怕是乾貨不多,像知乎一開始那樣,大家分享人生、分享看法、思維,一直到分享專業知識,都是很美好的事情。
直到知乎出名,大群人湧入知乎。戾氣由此而生。
越來越多的問題開始沒有水準。有些問題明顯得用常識或者百度一下就能得到結果的還大義凜然貼了出來。大量重複性的問題出現。更有甚者出現了一些不懷好意本身就帶有主觀傾向或者所謂的「釣魚貼"出現。
越來越多的回答沒有水準。難得有些問題值得思考,一個抖機靈的答案一出,爭相點贊,真正分析的問題瞬間被淹沒。
越來越多的評論沒有水準。除了「頂」、「贊」之類的廢話(這倒也罷了),越來越多的評論要麼抓住回答中一個問題不放,全然不顧整文邏輯,得意洋洋地批判你。要麼語氣及其不友善地認為你寫的狗屁不通。即使原本你想與他討論也瞬間毫無想法了。

歸根結底,知乎的火帶進了一大批水平低下的用戶。

如何建立一個水分少乾貨多問答網站?
於理,去除答案公開分享,隨意註冊,隨意關注隨意回答的制度。恢復成精英圈子網站的辦法就是優勝劣汰,你沒有分享出有水平的知識就別免費得到他人有價值的回復。
於情,我很不希望知乎走出這一步。我很喜歡知乎自由、平等、分享的理念。像我這種年紀不大,沒什麼專業理論知識,加上性格憊懶,幾個月了了幾個答案的人估計也是混不進精英圈子的。而且人多了多少能拉進來一些新的精英,哪怕一千人里只有一個,「寧殺錯,不放過」。

希望知乎能好一些吧,唉。


玩知乎兩年了,不得不說,確實也感覺知乎越來越水了。
剛玩知乎的那會,還覺得能夠收穫到不少「乾貨」,當然我更願意把「乾貨」定義為對自己有價值的觀點、經驗、故事和知識。現在得經過多次篩選才能檢索有價值的答案,現在好多高票的答案,趕腳都是粉絲刷上去的一樣,中肯客觀的評論鳳毛麟角。大都多半會站在自己圈層階級的立場上為自己辯護,故相左的價值觀可能引髮網上的罵戰。
其實知乎也只是供娛樂消遣的平台,並非顯得有多高端,不要對其期望太高,也不可能提供一個「學術"的氛圍,因為知乎面向的人群不是極少數精英群體,學術有自己的學術圈。也難以通過設門檻的方式來控制」水軍「的介入,社區的必須要保證足夠量的用戶,要不然,怎麼玩的下去。
其實要乾貨,別指望這樣七嘴八舌的網路社區給你多少,還是得沉下心來,靜靜地在某個角落聆聽經典、名著、或者真實的故事···


自從大家發現了刷臉比認真答題漲粉多,抖機靈比認真答題獲讚多?

真心懷念以前某些連題目都看不懂的高關注問題?


人多熱鬧 門檻低


一開始很興奮
被刪了幾次貼
然後看了很多所謂的大文章
被圈了粉
然後發發自己照片
然後覺得沒意思了
現在連自己照片都懶得發了


因為人做事總會趨向方便、更易於自己的路徑。在思維上表現在諸如回答問題不得要領,沒有花費一定的時間就草率應對等方面。同時對流量、利益的需求、對粉絲數上漲帶來的虛榮心以及泛娛樂化帶來的回答質量下滑都讓知乎越來越偏離正軌。
以己之見,知乎需要正確的輿論導流,取消點贊等無謂且沒有價值的功能,而是專註於斟酌問題回答者的質量,對水題、廢話等行為加大懲戒力度,嚴懲假冒偽劣,讓知乎社區回到以前的清凈有為,自在乾脆。


同感。
如搜索中亞,一溜迪瑪西的問題跑出來
不過現在這狀況也是個必然趨勢。
一,網站要做流量,投資才能有利可圖。
二,既然讀者沒有付出代價,免費收穫的信息必然與之相稱,特別是問答樣本數量增長後。
三,道德是軟約束,對問答雙方答主同樣如此。
四,來知乎的絕大部分都是業餘的,不認真,也無認真的動力和壓力,無利可圖是常態。
五,信息流動的普及導致精英階層的進一步衰落。
六,其他還有如人的懶惰,好奇,惡勞等性格弱點。


我也想知道


晒晒你的貢獻咯


推薦閱讀:

怎麼樣證明知乎用戶並不比貼吧微博空間用戶高端?希望舉例說明?
你為什麼要卸載知乎?
知乎哪些問答適合推薦投稿給韓寒的移動應用「ONE · 一個」?
如果知乎被放到一拳超人里,會被提出什麼問題?
用知乎帶給很多人優越感,那麼大家覺得用知乎的人的檔次實際如何呢?

TAG:知乎 | 現象 | 互聯網分析師 | 心理學現象 | 互聯網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