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所謂的「自我」究竟是指什麼?

人……有很多面。你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會表現出不同的性格。《貓的報恩》和《千與千尋》的故事都告訴我們要堅持自我,不能迷失自我,那麼所謂的「自我」究竟是指什麼?


人是所有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

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做幻光,誰沉便入了無邊的苦海。-臧克家

沒有我這種東西,只有「我和你」這種事實。我這種概念是一種幻光,只有通過社會關係才能呈現出來。

《千與千尋》如果從社會關係的角度看,你可以看到千尋從幼稚單純的依戀關係,走向了自食其力的獨立關係。

堅持自我,就是不斷發展,從依賴到獨立,從索取到奉獻,從傷害到原諒,從狹隘到包容。

再往深了說,就是佛家的涅槃,道家的天人合一,基督的神之子,我們本就是這個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要執著於那個叫做我的東西,我們都是在和這個世界不斷相知相遇。如果能夠領悟到這,人就有了信仰,能夠安心地活在未知當中。

最近看了一篇研究,一個人所信仰的抽象符號體系對生理層面有深遠影響。

我所理解總結一下。
1、我是一種物理屬性。我的身體就是我。
2、我是一種社會屬性,這個東西是我的,那個是你的。
3、我是一種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世界的關係。有「你」才有「我」,不可分割。
4、我是一種符號,只是意識和思維所用到的一種符號工具,有些人反而成為了這種符號工具的奴隸。比如「我是好人」「我就應該是個正常人」「如果我做出那種事情,就不是我了」就這樣被「我」這個符號工具遮蔽了探索世界的能力。

「我」生生死死,「你」生生不息。
==========================================================================

我的視角主要是源於精神分析,客體關係學派,溫尼科特的觀點。

嬰兒是不存在的,因為嬰兒必須要有一個照顧者,,存在的只有「嬰兒和照顧著」這種形式。(通常為母親)

我們通過和照顧者的互動來形成關於「我」的概念,如果你觀察過兒童學習言語,就知道最初孩子是分不清「你」和「我」這兩個概念的。

人長大以後,與母親的早期互動,就深深的烙印在了心底,形成了最原始的世界觀。(當然也有遺傳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響)


謝邀!
第一個反應,自我和高潮一樣有了就知道。
我是誰,我想怎樣,我的感受,我的思緒等等等。

手機先發。


先舉例個剛才看到的,有很好自我和功能發揮好的:黃太吉煎餅果子價值4000W?
黃太吉創始人赫暢:煎餅十誡 轉載一下,原文鏈接在上面。黃太吉創始人赫暢:煎餅十誡
有自己好的喜好、認知、針對和現實鏈接的更好發展…… 改變(善)社會和世界。

然後我想舉例也是剛才看到的自我紊亂的,儘管讀到了博士…… 但是又覺得人家題主寫了這樣引用不是很厚道……
那麼,缺乏自我的描述,大概莫過於:缺乏樂子。
即使到了別人覺得很好,很棒,但是自我很不滿意,自我很弱小……
就好像有的人不知道什麼是高潮,有的人覺得不容易…… 有些人自然就能有,還能增加和改善……


自我就是潛意識的強調「自我存在感」。 強調自我存在的感的行為有很多,包括:表達、爭論、抒發感情等等。

自我的產生來自於「對比」,當世界只剩下「我」一個人的時候,是沒有自我的。當一群人在一起的時候,自我就產生了(摘自《新世紀福音戰士》)。當世界只剩下你一個人,生活環境中沒有同類,這時你只需要和動物爭奪食物即可,所有的勞動都是為了不餓肚子,你的生存環境沒有相較於你的對比模板(比如一個優秀的人類個體),你的自我無從喚起。當有其他個體的時候,他的每一個與你不一樣的舉動都會讓你不知覺的產生思考,你在思考為什麼自己和他不一樣,這時候就已經是「自我」的帶入了,「自我」產生了。

=====================關於「自我」的體驗=======================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當你在看一本自然和諧的書的時候,心胸會變得越來越豁達(看散文類的書籍),你自以為自己已經很寬容了,已經可以從容的接收很多觀點。然後你去和別人討論問題,發生了觀點分歧,這時候你前邊看書時積累的所有胸襟、寬容都被自己無意識的拋棄掉,剩下了面紅耳赤的爭論,狹隘的自以為是,以及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這個現象通過這個道理可以解釋,看書的時候只有你一人,你投入到書中的世界,書中的觀點和你的想法是一致的,這時你無法單獨感知自我的存在。當你和其他人意見相悖,這時才會產生那個激烈的自我。

如上所述,自我是一種隱性特性,這種隱性特性是基因伴隨著的,其產生有觸發條件,有反應現象。


Who r u?這個最簡單的問題以哲學的角度去探討必會成為最複雜的終極問題。
在現今國內社會的主流的社會主義與唯物主義相結合的價值觀聲稱,我即是我的身體,即是我能看到及擁有的一切。那些能證實我確實佔有所堆砌出來的滿足感以及所在社會群體方方面面的聯繫網的總和,即是我這種唯物主義過於膚淺單一化不說,更可悲的是以同個文化背景的群體的人為對象,進行了以扭曲和歸一物質崇拜價值觀前提下的大規模以及徹底斷絕思考的洗腦教育。假若說我的大腦我的身體就構成了自我的全部的話,那麼一個克隆了的我呢?她的長相記憶大腦身體基因和我完全一模一樣,那麼她是我嗎?哲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駁論,假若有一搜船,原名是外文太長了,姑且叫它狗蛋吧,狗蛋剛出來的時候打了特技很新很黑很亮很柔。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開始出毛病。於是人們給它換了這個零件再換那個零件。直到最後連它最後一塊木板都被換掉了。那麼狗蛋還是狗蛋嗎?把狗蛋所有的零件都換到了另外一艘船上去,那麼這艘船是狗蛋嗎?膚淺的唯物主義對這個問題束手無策。
柏拉圖說,我便是靈魂和肉體的結合這個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細細的追究下來卻又沒有道理可言。靈魂是什麼?光這一個問題便無從考證。以某種直覺以及跳脫經驗的純理性分析來說,靈魂是存在的,可它的構成卻依然是無解的謎。再者,多重人格的人又該如何劃分呢?是按照他們的人格來劃分為多個自我呢?還是以他們的身體為單位劃分。
佛教徒說,世間無我,所有的表相下皆是虛妄乍一聽似有道理,可佛教同樣主張輪迴轉世,即人的靈魂,便是這個人本身。由此推導,佛教所謂的"無我"並不是真的沒有我這個人,恰恰相反,我其實依然是獨立的個體。只是由於思想上主張忍受恭順所以便結合成了現在的教義。而事實上印度教與佛教大致相同,同樣主張輪迴轉世,卻主張有我。不得不說,直到現在我也不理解這個bug。
那麼自我到底是什麼呢?由我們自身去推導自我為何物,這件事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就好像鳥長著翅膀,但它不會去想為什麼它會飛。魚長著鱗和鰭,它也不會閑著蛋疼想自己為什麼會游泳。但無論如何,我既然已經開始了這個命題的探討,那麼必定會負責到底。我們人本身對自我的思考與解釋一定是不完全的,否則便不用去揣測造物主的思想。接下來的解釋也只能講個大概,畢竟在同樣的時間線單向流逝的次元中,語言所能發揮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自我只是一個故事。就好像連載一樣。故事的走向是有連接性的。想像我們所在的這個三次元的空間里,假設把時間這個概念拿掉,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你可以看到所有的自己在同一個版圖上。上一秒的自己,現在的自己,以及下一秒的自己。連接起來從空中俯覽就好像長長的蟲子。這才是自我。就算現在有人克隆了你,你的大腦你的身體你的思想你的一切他(她)都跟你一模一樣。但他也絕不會是你。因為這個克隆的你並不屬於這條蟲子的一部分。再打個比喻,通俗點來說,一個活到了八十歲的大爺。他身體內的細胞比起他三歲的時候早就換的七零八落了,人格也不知道換了好幾個。他也決計不會記得在他三歲的時候發生過什麼事。難道我們僅憑這樣就可以說三歲的他和八十歲的他並不是同一個自我嗎?答案是否定的,就算他的大腦再退化記性再差,他也至少會記得六個月前發生過什麼,而六個月前他也許能記得十個月前發生過什麼。。。以此往前類推,他五歲的時候總是能記得他三歲的時候發生了什麼的。這才是自我,所謂的關鍵便在於各個我之間的連續性。
話說的太多了,睡了。


依稀記得千與千尋中所謂的自我是不忘記自己最初的目的。不被每日機械的服務所迷失。似乎與題主說的自我不同。


自我的認識就是「我看我,人看我,我看人看我」 【費孝通】


去「我執」者.「法執」


最獨特而真實的自己,同時與外界即社會的適應性很好。
你找到了你的天賦併合適的加以運用,同時你跟他人很好相處。
我鼓勵所有人能夠勇敢的去尋找自我。


我認為,人其實永遠沒有辦法對於自我做出一個完整的認知,「認識你自己」是永恆的動態的過程。自我最初的核心就是混沌的無意識,是超越認知的嚴密的自然機制,逐漸地,有意識開始浮現,如同海面上瀰漫的霧氣,開始成為一個個體存在的標誌。但僅憑霧氣,如何能了解大海的波濤洶湧。


推薦閱讀:

明知世界上沒有鬼,為什麼看恐怖片還害怕?走夜路也很恐慌?
如何克服心理恐懼與焦慮?

TAG:心理學 | 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