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一生精明,為什麼會在人生的末期身陷囹圄終成大恨?
1.29:有很多人贊同這個答案,補充兩句。這個答案原來是看到排名第一的答案過度心靈雞湯化而寫的,不過說實在的,由於史料不足,我實在也無法給出史實上的定論,只能說是一種可能性。歷史固然不是心靈雞湯,但也不是陰謀論的天下。包括陳寅恪先生的集團分析法,其實都是分析歷史的方法而不是目標,要是本來事情沒有那麼複雜卻強行引入這些陰謀論的方法,分划出幾個所謂的利益集團,那就難免緣木求魚了。
首先明確反對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
李斯臨刑前的東門黃犬之嘆,本就是一種史家(準確地說是司馬遷)戲劇化的記述,過度上綱實無必要。如果照這個邏輯,曹操死前不後悔沒有為漢家徹底除殘去穢,「愧對黎民百姓」,反而糾結於分香舞女之類的事,是不是也可以算作「後悔的只是優越幸福的家庭生活從此結束了」?
把歷史簡化為心靈雞湯之類的東西,是很可笑的。
李斯晚年的行為一直是著名的公案,秦漢間史料多闕,如果說我們能依託現有史料得出定論,那顯然是一種不負責任。不過大略推知一二,還是可以做到的事。
二世-李斯-趙高的三巨頭執政體系最後造成秦帝國的崩壞,這是事後的結果,但依靠結果來逆推,說當時的李斯行為多麼多麼愚蠢,這恐怕未必。
典型法家李斯的施政理念實大與扶蘇(不一定是忠實儒家信徒,但至少思想中包含相當儒術成分)相悖,而他本人也不屬於扶蘇一黨,甚至,作為文法吏集團代表的他與扶蘇的後盾——以蒙恬為代表的開國軍功集團有根本的利益衝突。無論從正道還是陰謀論上,他都斷無支持扶蘇的動機,那麼剩下的選擇就只有胡亥。
當時李斯眼中的趙高也絕不是我們現在眼中的那個「死太監」,趙高非閹人,前人早有詳盡考證,可參閱。當時他的身份約相當於始皇的機要秘書,精明強幹是肯定的,政治頭腦也一流。至於史記里記載的他遊說李斯的言辭,看看就好,不必全盤接受,既然是密談,就沒有被寫進史書的道理,大部分是後人依靠後事發展推演的。侵淫官場一生的李斯不可能像對話里表現的那麼廢物,他和趙高必定有複雜的利益交換,但我們已無緣得知。
而且,扶蘇本人是否是始皇心目中的儲君,這件事還需兩說。本來,扶蘇被外放就是因為主張對儒士寬仁而觸怒始皇,春秋以降,並無儲君在外統軍的成例,況始皇生前一直未正式立儲,不說扶蘇已在這場奪嫡鬥爭中完全出局,至少始皇本人對此事還在考慮之中。呂思勉就質疑過此事,並明確說史記所載李斯趙高陰謀等多為時人傳說,並不可信。我的觀點沒有這麼極端,不過扶蘇即位並非當然的選擇,這是一定的。至於後來,陳勝打出扶蘇的旗號造反,而項羽和劉邦其實都是脫胎於張楚的法統,所以扶蘇被無限拔高也是自然的了。
後來李斯玩砸了,很大的原因是在胡亥身上看走了眼。胡亥其實對權力的覬覦欲是很低的,但是時勢將他推到了這個位置上,一君二臣而君弱,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權力三角結構。而趙高是實實在在地有當皇帝的野心的,李斯則沒有,加上內外之別,胡亥在另兩極中依賴的對象只可能是趙高而不是李斯。這就決定了李斯縱然權傾天下,也無法在這場遊戲中斗過趙高,因為後者抓住的是蛇之七寸。
有過死亡體驗的趙高是瘋狂的權力動物,其實李斯的布局已足夠縝密了,在軍隊裡布下了強大的代言人章邯,親兒子鎮守東方重鎮。在他心中,多半趙高是不敢徹底翻倒他的,國家沒了誰也討不到好,而胡亥如果稍微有些帝王之術的話,也早該在兩人之間找找平衡了。不過他沒想到的是,趙高還真的選擇了那種最危險的玩法。
所以大家就一起玩完了。秦國自引入法吏外卿變法以來,外朝的權力是三元格局,法吏外卿、軍功武人和代表嬴氏勛貴的太后勢力。嬴政起家,靠的是軍功武人中的二代們,清洗自己老娘的勢力,打壓呂不韋的法吏外卿集團。
但朝局不能讓武人一枝獨秀,所以嬴政重用李斯,重新扶植法吏外卿,形成二元對立。
嬴政身後的繼承問題上,武人系支持扶蘇,法吏系只能支持胡亥。
胡亥繼位,武人系遭重創,最大的受益者是法吏系首領李斯,朝堂平衡被打破,法吏官僚一支獨大。趙高雖然也參與了密謀,但趙高作為嬴政心腹近臣,影響力有餘,硬勢力幾乎沒有。
相權獨大,就難免和君權對立,所以要整李斯的不是趙高,而是胡亥,趙高只是槍手。於是胡亥開始大清洗,「嚴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誅,至收族,滅大臣而遠骨肉;貧者富之,賤者貴之。盡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親信者近之」、「殺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財物入於縣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
李斯的勢力因此遭到重創,於是認慫,「李斯恐懼,重爵祿,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但問題在於,胡亥是個廢物,打壓相權沒錯,但真空出來權力並沒有被自己接收,而被趙高趁勢收入囊中,趙高開始掌握主導權。
但這個時候,不管胡亥還是趙高,都不敢殺李斯,因為李斯最大的王牌是他的長子李由為三川守,守在河南一線,作為關中的門戶,東方亂起,殺李斯則李由唇亡齒寒,關中門戶大開。
悲劇的是,也是這個時候章邯開始打勝仗,接連滅陳勝、項梁,趙高軍事上目光短淺,以為東方無憂,開始那李斯開刀,結果就是大家一起悲劇了。一個有下限的人面對一個沒下限的人
上歷史課的時候,我也很不明白這一點,但是高中時詳細了解了一些史料和筆記小說,大概得出了一個能說服自己的原因,願分享。
- 李斯與扶蘇政見不合。我覺得這一點最關鍵。秦自商君變法直至始皇帝,歷代均重法家學說,法家分三道,法、術、勢,當年秦有商君,韓有申不害,商君持法,申不害持術,二人分別在兩個諸侯國變法,但最終術治亡韓,法剿滅六國。但是法家是相信刑罰的,所以有「暴秦」一說。李斯雖師從儒學大師荀子,但是他跟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是師兄弟,在荀子那裡學的也是法家的東西。所以他也相信「刑罰」「暴」等,這就讓他跟秦國(六國未滅時)當時的主流政見統一,也是他後來位極人臣的必要條件,在當上秦朝(統一後,以此區分)丞相後,他還建議過「焚書坑術」(《史記》上的記載,不是「坑儒」),由此可見,他是比較「暴力」的。但是公子扶蘇不一樣,公子扶蘇生來就是權貴,古時候官二代、富二代還不能算不學無術,甚至相當一部分受過良好的教育,很顯然,扶蘇受到的教育非常好,也很自由(要不然他怎麼會跟他爹政見不和),從這裡看始皇也算是一個好爸爸。我沒研究出來為啥扶蘇會傾向於儒家(難道是逆反),但是史書記載,他的確跟老爸狠狠吵了幾架之後,被老爸「發配」到邊疆跟蒙氏兄弟打仗去了。從扶蘇的經歷看,他連老爸都頂撞了好幾次,估計跟這位丞相也吵了不止一次,憑李斯的心思,定會認為扶蘇上位之後,會狠狠整治他。
- 扶蘇的班底好。扶蘇若能繼承大統成為二世,他的老戰友蒙氏兄弟定會各種升遷。李斯與蒙氏二人關係如何暫不得而知,但同朝為官,李斯與蒙氏家族也沒見有過大分歧,可見兩家關係絕對不是血海深仇、你死我活那種。但是從與未來主子關係上看,扶蘇跟蒙氏兄弟是一起扛槍的戰友,跟李斯就各種呵呵,朝內挺扶蘇的官員也不少,扶蘇繼承後李斯即使能繼續當丞相權力也有可能被削弱——這正是李斯不願看到的。
- 趙高的遊說和胡亥的保證。趙高遊說李斯的過程,《史記》和《流血的仕途》中記載大意相同。「伴君如伴虎」,尤其是「伴」始皇這種君,趙高一個閹人還能活那麼久,可見趙高的口才之好。他即使不能跟李斯平起平坐,但絕對不至於相差太多,有他輔導胡亥,成為「表演藝術家」也是可能的。二人在李斯那裡許了不少好處,換來李斯的支持。
- 李斯的性格。雖然我比較相信李斯殺韓非並非「妒才」(詳說的話就又是一個問題了),但他終究不是什麼「宰相肚裡能撐船」的主,從他的個人簡歷上看,在此之前他經歷了上蔡小吏、荀子門徒、不韋門客、秦國客卿、一國廷尉、帝國丞相,到現在他已經位極人臣,但是卻不得不老去,他害怕丟失已經得到的東西,當年是「光腳不怕穿鞋」,如今他已然賭不起、斗不起。他不敢想像扶蘇即位後他會怎樣,胡亥成為二世後,他更不敢想像違抗胡亥和趙高是什麼後果。當時扶蘇和諸兄弟基本上死光了,他只能儘力維護胡亥;臣子中,始皇信任的老臣除了他之外,死的死,殺的殺,新人又基本跟趙高一條心,他沒有辦法力挽狂瀾,只能睜一眼閉一眼,最後不得善終。
- 趙高的無恥。趙高是閹人,沒啥後顧之憂。扶蘇即位,重用蒙氏,他是死;矯詔失敗,他也是死;矯詔成功,他便有可能位極人臣,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力拚搏。而且他是閹人,能夠更加方便接觸胡亥,打李斯小報告機會就更多,日積月累,李斯失寵,被殺是必然的。
以上前三條為李斯為什麼會矯詔,後兩條為李斯為什麼會接連犯錯、最後被殺的原因。我倒是覺得,李斯終究沒有看懂始皇的計策。以下是我個人臆測的歷史。
始皇見扶蘇數次反對他,而朝中大臣個個持法家觀點與扶蘇政見各種不合,讓他再在咸陽待著遲早得被各種潑墨最後被廢掉,不如讓他遠離朝政,這樣既保護了他,還能讓他在軍中培植勢力,未來即位後有軍隊做後盾,面對一群打江山的老臣時,說話也能硬氣些,不至於被架空。
這一點秦國是有傳統的,秦國的王子從軍或者有軍隊支持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孝公變法是有他在軍隊中的哥哥支持,惠王在軍中有司馬錯,武王本身就是軍人出身,而沒有軍隊支持的始皇,從小就是被架空的,放逐呂不韋之後他才掌權,始皇是考慮到自己的經歷,怕扶蘇被架空或者推翻,才「放逐」他到軍中,去接觸蒙氏兄弟。蒙氏一家三代人對秦統一是立下汗馬功勞的,始皇更相信他們會忠於秦,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年下「逐客令」的時候,身為趙人的蒙氏家族未被驅趕。始皇這麼做是為了讓扶蘇有自己的班底。
而且,我感覺始皇是真的想讓秦延續下去,才會去費力保住扶蘇,要不然直接殺掉就好了,還放到前線「監軍」?他知道,純靠暴力是無法治國的,他在,他的光環還能壓一壓臣民,他不在,二世不論是誰,如果政策不變,繼續暴力下去,秦必亡。歷史已經證明這一點了。
至於扶蘇對李斯的態度,我覺得扶蘇不會整治李斯。李斯的才華有目共睹,二十年就從外族布衣升至本國丞相,而且他對秦王室也足夠忠誠。扶蘇跟蒙氏兄弟交好,蒙、李兩家一文一武,並沒有互相拆台,而且蒙氏兄弟可以說是李斯看著長大的(年齡上),應該算李斯的後輩,即使他們想拆李斯的台,也不可能像趙高一樣那麼快(趙高無恥啊)。
所以,本來應該是始皇把扶蘇「發配」到邊疆,結識大將,培植勢力,最後回朝,內由李斯輔佐,外由蒙氏把門,治理天下的……
當然,這部分就是我的臆測罷了……
閱讀一下李斯早年對老鼠的感慨,以及李斯臨終前的逐兔之嘆,你就懂了。
一個人的終極追求,就決定了一個人的水平,帝國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臨死前不後悔自己玩砸了大秦辜負了先帝,愧對黎民百姓,反而後悔的只是優越幸福的家庭生活從此結束了,這種人還是早點死吧。
李斯從來沒有變過,困窘的時候如此,黑韓非的時候如此,玩砸滅身的時候仍然如此。有對權力的貪婪,卻沒有捍衛這種貪婪的凶心,可恥可鄙。
謝謝邀請:)第一:李斯為什麼要和趙高合作發動政變,矯詔殺死扶蘇擁立胡亥為帝
扶蘇同情儒家,師從儒學大師淳于越,與李斯獨尊法家的施政理念完全不同,因此扶蘇一旦即位,李斯就算保住富貴,但政治生命已告終結,又有何用?而趙高與胡亥都是法家出身,與李斯正是一路人,他們合作,豈不是理所當然?
所以說,權力,一切都是權力在作祟,這個天底下最美妙的毒品,人只要一旦沾染上它,就再也無法戒掉——李斯吸食這種毒品數十年,他放不開,丟不下,即使要晚節不保,他也無從選擇,只有沉淪。
第二:胡亥即位後,李斯為何會在權力的遊戲中敗給趙高?
因為趙高比李斯更了解法家的真諦。因為李斯錯選的胡亥只是一個心智不成熟的孩子。
趙高很清楚,法家制度的核心就是君主絕對專制,所以只要控制了皇帝,就等於控制了一切,而他作為秦二世的老師與近臣,對此擁有天然優勢。而秦二世作為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引《秦記》雲「二世生十二年而立」)每天面對著李斯等一干嘰嘰歪歪言語無味面目可憎的老臣,和一大堆枯燥無味的公文,還真是渾身不得勁!現在趙高肯主動替他分憂,也不禁對自己有一這麼個不辭勞苦體仰上意的忠賢感到無比欣慰。於是趙高趁勢把持住了帝國政令上下傳達的雄關險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事實上,李斯被誣陷後,按照秦典律,他作為帝國重臣,即便有罪,也該交給有司審理才對,但秦二世隨口便把他交給了趙高這個掌管宮廷的郎中令來負責。因為秦雖以法治國,但皇帝在「法」里卻擁有無任何力量可以制約的最大權威,這就是先秦法家思想的第一大弊病。
結果李斯被屈打成招了。
怪誰呢?只能怪他自己!群臣都是他的後盾,公理也在他那邊,但所有的群臣加上所有的公理,也比不過趙高手中的一個胡亥。這一切的因,早在李斯進入秦國主張法治,主張君主權力至高無上的時候已經種下,李斯不死,誰死!秦不亡,誰亡!
第三,除去政敵可怕、君主昏庸及所處歷史環境不利等諸多外部原因外,最關鍵的內部原因還在於李斯個人的政治素質有問題。一個在重大關節和原則問題上不能站穩立場的歷史人物,即使再有才華,也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這就是我對李斯的最後評價。
我認為關鍵在於對手定位問題,即李斯將蒙恬蒙毅作為政治競爭對手,而根本沒有認為趙高可能是其對手。
當時秦始皇突然駕崩,權力布局其實是兩大勢力:一方是蒙氏兄弟,掌控著幾乎全部軍權和一部分政權;一方是李斯,掌握著大部分政權。二者權力大小可謂各有優劣:蒙氏兄弟優點在於橫跨軍政,且是扶蘇的鐵杆親信,但是遠離中央;李斯政壇老手,位居中樞,政治力量雄厚,但是在軍隊沒多少勢力,與扶蘇關係一般。秦始皇在的時候,李斯因為是始皇帝心腹,所以整體地位更高。但秦始皇死後,一旦扶蘇繼位,這種平衡必然打破。憑藉和扶蘇的關係,本來就已經樹大根深的蒙氏集團將迅速獲得位居中樞這一優勢,那麼李斯自然全線敗於蒙氏。當然,這個失敗只是政治逐步失勢,也就是逐漸退二線而已。但對於李斯這種視權力如生命,一步步從基層小吏爬到高位的人來說,是絕對無法接受的結果。
至於趙高,對於李斯來說,根本不會視為對手。趙高也就是個比較精通法律的官員,出身卑微,沒有自己任何政治勢力,甚至還是個閹人(這點存疑)。反正在蒙氏和李斯面前,趙高根本沒有任何作為政治對手的資本。要知道,李斯從一個小吏一步步走到高位可是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啊!他能想到同樣卑微的趙高會崛起如此迅速?
所以,與其說此時李斯是與趙高合作,不如說李斯是與胡亥合作。胡亥的優勢是和扶蘇一樣,有著血統這一天然優勢。更由於秦始皇沒有立嗣且秦朝以法家治國最大程度的減弱了嫡長子的優勢,所以胡亥+李斯這一組合是完全可以對抗扶蘇+蒙氏兄弟組合的。至於趙高,在這個過程中依然是分量極輕的小角色,充其量是胡亥+李斯一方的軍師。
兩大勢力對抗的結局不用說了,李斯的矯詔並突然襲擊和扶蘇的愚忠,使得胡亥+李斯集團大獲全勝,扶蘇和蒙氏身死。此後在瓜分勝利果實中,胡亥獲得了皇帝位,李斯保持了自己的權勢,趙高地位大幅躥升。當然,直到此時,李斯依然不會認為趙高是其主要對手。畢竟趙高雖然地位躥升,但依然沒有政治根基。但沒想到他太低估趙高的能力和不擇手段,結果自己的處心積慮給趙高做了一盤大餐。
綜上所述,李斯的聰明一世晚節不保,根本上在於對對手的定位。他不甘於政治地位的下降,因此與對並無大仇但勢均力敵的政治對手出奇招痛下殺手,但沒想到一直默默無聞的小人物趙高居然崛起如此迅速並對自己的打擊如此快速殘酷。
———————————————————————————————————————————
補充一點。上面一直在說李斯的對手定位問題,沒有提關鍵人物趙高。我的看法是:趙高的對手定位明確:所有權勢超過自己的人(包括皇帝),而且基於這個定位趙高制定了非常明晰的方案。
秦始皇在外駕崩,這是一個突發事件,之前沒人能夠預料到。但是看看事件發生以後趙高的做法,簡直是異常冷靜、井井有條,從結成胡亥-李斯聯盟,到秘不發喪、矯詔殺扶蘇,滅掉蒙氏,步步為營,絲絲入扣。要知道,李斯、扶蘇、蒙恬、蒙毅都不是等閑之輩,但在和趙高的過招中敗得如此迅速如此徹底。可見,趙高在實力遠遜於這些對手時候,在這些政治大腕們都壓根沒有把他當做對手的時候,已經暗暗分析了每一個人的特點,所以對他們的弱點把握都極其到位,對什麼時候和誰結盟什麼時候和誰鬥爭火候掌握不差分毫。就秦始皇突然駕崩這件事來看,趙高先前必然做過應急預案(甚至也許他做過眾多皇帝死後怎麼乾的預案),所以才做的從容不迫。事實上,趙高憑藉長期做胡亥老師的機會,暗地裡完全掌握胡亥而不被其他人發現(一旦別人發現有人能如此控制皇子,後果是嚴重的),就已經體現出他的政治鬥爭能力和暗藏的野心了,一個有能力、有野心、每一步鬥爭和統戰對象明確、又被所有人忽視的人,去利用一群看似強大卻都在明處的大腕之間的矛盾,步步為營,最終將他們全部剿滅,這回頭看也算是情理之中啊。
李斯的一生,功業也惶惶,罪責也彰彰,李斯是大秦帝國的首席功臣,也是毀滅大秦帝國的第一罪人,蓋棺定論,李斯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絕無僅有的一個功罪同樣巨大的政治家。李斯的文明功業如泰山不朽,李斯的亡秦罪責鐵鑄惡名。李斯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杯具性格的政治家。其悲劇性的根基在於其天賦精神的兩重性:既奉烈烈大爭之信念,又埋幽幽性惡之私慾。遇始皇帝這樣此等心智強毅雄心大略之君主,李斯的大爭信念與法家才具,得以淋漓盡致之揮灑。失去始皇帝而猝遇歷史劇烈轉折之險關,須得李斯自家把握自家時,李斯的政治判斷中便自覺不自覺的滲進了私慾。此等揮之不去且越來越重的私慾,使李斯一次又一次的失去了自我校正的機會,也使李斯蒙受了一次又一次非人的侮辱。—來自《大秦帝國》孫皓暉
題主的問題,我從我對秦史的學習中可以對這個問題分享一些個人的理解:
李斯的仕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家鄉做小吏老婆孩子熱炕頭,寄居呂不韋門客韜光養晦尋找機會,受秦王重用逐步高升,秦王崩後權力被趙高漸漸壓制直至被害。
題主問的問題的歷史正式開端和決定性事件就是在秦王崩之時假傳聖旨,也就是這個事件真正決定了李斯仕途的三四階段的界限分割和後期人生的悲劇性轉折。那麼為什麼李斯會接受趙高如此膽大包天假傳聖旨更換皇位接班人的意見呢?答案其實很簡單:
老而戒,之在得。
這句話也可以概括性地作為題主這個問題的回答。
說得再明白點,當時李斯已然位列極臣,他的仕途重點目標已轉變為保持自己當下位置,兩位接班人(秦王最終決定的扶蘇和趙高推舉的胡亥)一位可能會記恨自己(因李斯之前參與了秦王指派扶蘇發配邊疆事件),另一位與他之前無過節,趙高說服李斯就是基於這個觀念。結果已然,一步錯,步步錯。也可以說,命運其實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李斯自己在分岔口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建議看《秦謎》《秦崩》這兩本書。這歷史學家寫的通俗讀物,而非一般愛好者的文字。裡面有大量的考古證據,這是普通愛好者難以接觸到的以及考慮到的。
書中指出:一,扶蘇有楚國血統,所以秦始皇遲遲沒有立嗣,關於血統這方面書中有大量的論證,比如陳勝武廣起義的口號就是以「項燕扶蘇」為名,如果扶蘇與楚國沒有關係,很難想像會拿侵略國的王子的名號來標杆;
二,趙高不是太監,而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 ,是二世的老師同時是二世最為依靠的人;
三,二世年紀小,登基的時候才二十歲,完全受趙高擺布;
四,李斯患得患失,自以為可以控制二世,結果被趙高壟斷了所有人接觸二世的管道,李斯在外朝無能為力;
五,二世登基後,形成了內廷由趙高、外廷由李斯控制的局面,之後又出現了章邯控制的軍事前線,這種情況原本是互相牽制的,但是二世缺少能力,無法平衡;
六,李斯被趙高設計陷害,起因是李斯要反擊趙高,結果被趙高先下手為強,也可以看出章邯與李斯並沒有互相引為支援;
七,二世登基一共三年,元年秋就爆發了大澤鄉起義,之後局勢就急轉直下。
八,秦朝覆滅這件事告訴我們,no zuo no die。
狂人妄言:
不論做人,於政治而言,一政治家的成功是由器局、才具、機遇共同決定的,三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或者於人在局中的政治而言,這三個其實根本是一個東西。李斯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的人品胸襟配不上他虛有其表的「政治理想」,因為沒有政治家的胸襟,最後決定了他對政治局勢判斷的失誤,這是不僅是人品問題,更是政治能力低的表現!因為思想決定意識,意識最後決定他的判斷,而他作為制度的建立者,卻在大事上缺乏法家極心無二慮, 盡公不顧私的基本精神,也就是說他至死沒有脫離意識上的小市民階級,因此,我著實懷疑他所為大秦王朝建立的那套制度與體系的合用性,儘管他的經驗和知識都似乎無可匹敵,但知行合一,只要公心不過關,他撐死也就是個躡了高位的小政客而已,三個字「沒本事」……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大秦之亡也有他這個總設計師的一定責任!
事實上,因為傳記和事實的差異——即使是現在,一篇詳盡的報道都會給人一種很片面,很不翔實的感覺。
考慮到秦朝時紙都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因此,對李斯生平的記載,只會有一個大致的事實,隻言片語而已。
所以我認為繼續深入地考據是沒有意義的。
那就是,李斯雖然很牛逼,但他在陰私謀劃,權力鬥爭方面,是比不上趙高的。
秦始皇是個政治強人,尤其是後期成為一個說一不二的強勢領導。我和此類領導合作過,壓力比較大。李斯有很大的慾望找一個和秦始皇性格相反的二世皇帝。胡亥是一個性格很弱勢的人,在這一點上特別達標。而扶蘇則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從自身利益上看,李斯選擇胡亥是對的。
李斯一開始並沒有除掉趙高的意思,因為一來覺得趙高無法與自己相提並論,威脅不大;二來李斯和趙高唇亡齒寒,一根繩上的螞蚱。李斯沒料到趙高早就把自己當作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
趙高除李斯是標準的二貨行為,李斯在,秦未必亡於項羽劉邦。
樓主是李斯能如何做呢?支持扶蘇上台?扶蘇的政治思想和李斯衝突,親密關係是蒙家,如果李斯上台,想也知道李斯肯定不能繼續當丞相了,得把這位置讓給蒙毅。但是歷史秦國從丞相位置下來的六國客卿都是什麼下場呢?對李斯來說,胡亥當國也許下場未必好,但是支持扶蘇上台他肯定沒有未來可言的。換你是李斯怎麼選擇呢?
李斯選擇胡亥未必就是一定輸,李斯和趙高的鬥爭輸了,這是他最後下場的結果,如果李斯贏了,那李斯大可以努力守住函谷關,秦國不亡,掌握秦國大權的李斯自然沒事。
那麼李斯為什麼會輸掉和趙高的鬥爭呢?個人覺得有兩方面,首先是趙高是內廷,李斯則在外朝,自古外朝和內廷鬥爭往往除以被動,因為內廷勢力更接近君主,可以拿大旗當虎皮,挾天子而令諸侯。這本身就讓李斯處於被動。
當然,僅僅如此李斯不一定會輸,歷史外朝權臣斗贏內朝的案例也很多。秦始皇帝當國,大政主要出於外朝,秦始皇似乎並未大力扶植內朝來制衡外朝,而外朝馮氏明顯是和李斯結盟了。
但是我覺得李斯輸是無法避免地,很簡單,秦始皇死後不到一年,陳勝吳廣起義了,不過三個月,關東皆反,幾十萬大軍打破函谷關逼近了咸陽。這是秦國歷史空前的慘敗。那麼,誰來負責呢?
趙高顯然不能負責,當時他遠沒有控制朝政。二世皇帝自己顯然不能負責,很明顯的,當時二世就算不是一個傀儡,新即位不久肯定沒有完全控制朝野,國家大政主要還是出於李斯。李斯不負責誰來負責?
更可怕的是,幾十萬大軍攻克函谷關,秦朝居然到了這會才知道關東大亂了,別說二世諱病忌醫,就算真如此,李斯身為當朝權相,就可以眼睜睜的看著關東皆反不採取措施?就可以眼睜睜的看著幾十萬造反軍攻克函谷關?
歷史鄭安國投降,而范睢因罪去職,李斯當政下秦國差不多丟掉了關東,還讓六國叛亂者打進了函谷關,這就讓李斯必然處於極端被動中。
而且日後秦軍大舉反撲,統帥是章邯,章邯是少府,和李斯這個丞相明顯沒啥關係。如此則章邯越勝利,趙高局面越好而李斯越不利。二世皇帝肯定會想,李斯當政居然犯下如此大錯,實在早該滾蛋了(而李斯居然企圖把責任推給先帝,這就更該死了)。
光二世皇帝一個人這麼想不可怕,問題如果到了滿朝文武大都這麼想並因此站隊的情況下,李斯不失敗還能如何呢?好人戰勝壞人可以依靠智慧,依靠勇氣,都可以。
但壞人戰勝壞人,只能依靠更壞。
我個人認為他最後失敗就是因為在立世子問題上辜負了始皇帝的信任,有了私心。這一刻他變壞了,道德上有了污點。在政治鬥爭中他不在理直氣壯。
你既然已經走錯一步,為何不可走錯第二步?
於是李斯失敗了。
幾千年來證明,精明是沒用的。一有妄想,終究成空。
對於這類問題,我有自己的一種看法,可能有點偏題,也算是表達一下個人觀點吧:
一個類似的問題:為什麼華雄的武藝那麼高超,卻砍不過關羽?
如果我們先放下關二爺之後的偉跡,單看汜水關前,他還只是劉備麾下的一個馬弓手罷了。以華雄的武藝,被一個義軍的馬弓手給一本了實在是難以想像,但這個事情就是發生了。
假如說,華雄打倒了關羽,然後被為兄報仇的張飛一刀剁了,我們就該討論」為什麼華雄的武藝那麼高超,卻剁不過張飛「。這時的關羽,早被我們扔到歷史的垃圾堆里了。
我向大家發誓,華雄是很牛逼的。如果他能不那麼輕敵,三個關羽捆起來也打不過他。但華雄已經死了,不能再起來為自己翻案了,就是這樣。
生活不給我們倒帶的機會,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所謂善泳者溺,善騎者墮。一輩子識人的人也難免最後倒在識人上。李斯作為精明一輩子的人,最後栽在了精明上。即使不是趙高,也會有趙低、趙寬、趙扁什麼的,讓李斯狠狠地看錯一回。畢竟瓦罐難免井邊碎,將軍難免陣前亡。
李斯會不會在地下罵道:「老子才沒看錯他呢,上次那個誰,不是比趙高有城府一百輩?還不是被老子一眼看穿了!趙高我只是一開始沒認真跟他玩,不小心就養虎為患了。要是我小心起來,別說一個趙高,一百個趙高也不夠我玩的,不信你試試看……」呢?
只是亡者,已經不能跳出來說這種話了。
今天剛剛看完《流血的仕途 李斯與秦帝國》,李斯腰斬之前嘆憶與兩子牽黃狗於上蔡逐狡兔。看完後深思龍虎人生青史留名但不得善終,和平淡一生卻死後與草木同寂,究竟哪個更好些。
後想,兩美兼得豈不妙哉!
君不見長者,亦曾權傾天下,幹了三件微小的工作,退隱二線,仍指點江山談笑風生,比李斯高了不知道哪兒去了1沒有人能一生精明,李斯也犯過不少錯誤,只不過史書只會記載後果很嚴重的錯誤
2嬴政活著的時候,李斯的才能被充分發揮;到了二世,李斯的弱點就被暴露了;李斯還是那個李斯,不過環境變了
李斯其人,觀其一生不過是一個投機客而已。夸夸其談可以,才能還真沒看出什麼,強的就是辯論,講道理,但是心胸狹隘,把自己個人的利益放到了國家,大局,公義之上---當然作為不是土生土長,只是為了榮華富貴而來到秦國的新移民而言,這倒也是無可厚非。而這種自私的思想先導致韓非被其害死,其後也使得其在趙高的誘惑下廢長立幼。說到底與其說是像樓上一樣認為他是要凌駕臣權之上,不如說他是為了保證新統治集團中仍然能有他的身影,依然能給他大量榮華富貴罷了。一個自私的人,自然不會去關心在乎大局,誰做皇帝對他都沒有權勢富貴來的重要而最後滅亡自然是無可避免的。而且作為一個參與到陰謀當中的人來說,有什麼能比到地方上去做一個富家翁更加實在,讓主謀者更加放心?不懂的急流勇退的人生往往都是可悲的人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