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把韓信向劉邦討要齊王是韓信是在模仿王翦向嬴政討要田宅,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

我發現問題應該修改為是:為什麼韓信要在劉邦求救兵的時候討齊王?是不是因為他想學王翦?
我是這麼想的:
韓信認為:I.嬴政有事相求王翦出兵,劉邦現在也求我出兵,是個學王翦的好機會。
II.因為第一條,學王翦求東西吧,既然我是救漢王的命,酬勞比王翦高一點也無妨吧?要齊王好了。
結果因為求助人的處境不同,施助者做同樣的事情卻得到不同的結局。
每個答案都點贊+感謝了,謝謝大家!
我發現自己真的很笨,也就這點智商還在知乎混對不起大家了。
---------------------------------------------------------------------------
1、是不是討要齊王和單純討要田宅具有不同性質?
2、為什麼韓信向劉邦討要齊王這個行為讓劉邦生氣,而王翦向嬴政討要田宅的行為卻能讓嬴政安心?
請各位大神詳盡分析一下,謝謝!


這兩件事當然不是一個性質,甚至可以說完全相反。

王翦是這樣的:

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
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
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
始皇大笑。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
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背景是秦王把秦國的主力部隊交給王翦,讓他統軍征服楚國。王翦三番五次向秦王請求封賞財產,表示自己也就這點追求了。
成功的關鍵在於王翦對秦王性格的了解。
別人覺得王翦老去問這事有點太過了,但王翦知道越是這樣秦王就越安心,知道王翦老了只想著撈點錢財給兒孫,沒有那個心思去擁兵自重了。

而韓信是這樣的:

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
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
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

背景是劉邦被圍困在滎陽,形勢危急。
韓信索要的並不是封賞財產,而是權力地位。「齊王」代表著的是一方諸侯的權柄,和王翦索要的什麼田宅園池有本質不同。
而且韓信始終沒有明白帝王的心思,竟然用手中兵權來要挾劉邦,正犯了劉邦的最大忌諱。所以劉邦聽說此事之後大怒,而當時的情況下韓信又確實有能力要挾他,這讓劉邦對韓信十分記恨。韓信後來的悲劇,在此時就已經註定了。


我做出成績了,我要十個億。這是王翦
我做出成績了,我要亞洲地區的公司都從公司名下劃歸我名下。這是韓信
你是怎麼能得出兩者是類似的?

嬴政是秦王,王翦跟嬴政說臣要錢房子
劉邦是漢王,韓信跟劉邦說我要當齊王
你是怎麼得出這兩者是類似的?

王翦是臣,要的是錢
韓信是要從漢王的臣變成齊王,要的是裂土
你是怎麼得出這兩者是類似的?

至於背景,上面 @居士說已經說過了,韓信是逼劉邦封王,王翦是求嬴政給錢。
逼迫封王是野心,求賞賜財貨是沒野心
你是怎麼得出這兩者是類似的?


題主你想多了……
韓信自請為王,除了是當時齊地形勢的實際需要,也是對劉邦的一種試探。
以天下城池封功臣,何所不服!
這是漢中對的總綱領,這是韓信一生的奮鬥目標,這是當時絕大多數人的意識形態。
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
這是一張封神榜,一道催命符。
韓信自然是榜上有名之人。
齊邊楚,權輕,請為假王便。
這句話後面是下魏破代脅燕平齊赫赫戰功,是收兵奪軍議和屢次相欺,是張耳韓信皆為王曹參灌嬰已封侯!
齊王信之立,非君意,信亦不自堅。
不請齊王,韓信又怎敢自堅?
任何人,隔三岔五就被收兵奪軍,兵臨城下突然告訴你兩國議和不必再戰……你敢不敢自堅?
(關於老酈和固陵不會……前者我不想說什麼。死者為大,就當韓信是搶功好了!就當老酈不用信軍威懾一張嘴就能說降七十二城好了!就當老酈感天動地田廣俠肝義膽就此一降絕無反覆好了!就當田氏必起傾國之兵以助劉邦好了!就當田橫可以一戰破龍且二十萬讓項王恐好了!就當田氏齊軍可以正面硬撼項王圍而殲之好了!
後者基本扯淡……陽夏在哪固陵在哪韓信又在哪,自己去看地圖 。)
剛才說到哪了……對,韓信抗命搶功。儘管是抗不存在的命搶本屬於自己的功,也毫無疑問讓他與劉邦間岌岌可危的關係再添一條裂痕。韓信自己未必看得見,但他應該能感覺到自己的地位有點問題,他需要一個舉動來確認他在漢營的地位和在劉邦心裡的地位。
大丈夫定諸侯,即真王耳,何以假為?
抱歉,這一段我不想發散……
在韓信,這是夫人深親信與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蒯通給他掰開揉碎了血淋淋例子從古到今放在眼前了也不忍背漢。在劉邦……
劉邦不許韓信稱王會不會「變生」我不敢說,但是韓信方面軍心不穩彼此猜忌戰鬥力大減是必然的。而允許韓信稱王會不會造成韓信獨立?劉邦也有這個擔憂,所以張良立韓信為齊王后緊跟著就「征其兵以擊楚」。
韓信呢?韓信大力支持果斷配合。除了張良帶走的部分,還「使嬰別將擊楚」後來灌嬰一直打到彭城,「彭越往來撓楚」和「齊王信又進擊楚」是項王鴻溝議和的重要原因。
假如韓信稍有反心,能不能以齊地為平為由不發援兵?按某些人的說法他已經是齊王已經和劉邦平級了啊!假如韓信稍有反心,只要按兵不動經營齊地,拖都能把劉邦拖死,假如韓信稍有反心,垓下稍微放水讓項王主力逃走,即保留實力又能打擊劉邦和其他諸侯(垓下拼掉的可全是齊軍),假如韓信稍有反心,定陶在自己的大營里為什麼不直接幹掉劉邦?尚存的十餘萬兵力對二十萬魚龍混雜群龍無首的諸侯聯軍,難道韓信會敗?
因為韓信從來不曾謀反,所以活該他被奪軍奪王失身夷族!
遂令後世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能用能誅誰計策,嗟君終自愧蕭公。
以上,我認為韓信自請為王是為了確立自己在漢營中的地位和鎮撫齊地和取得本該取得的獎賞。
至於樓主的兩個問題:
第一:太不同了。漢初諸侯王有獨立的軍權政權財權,基本相當於小朝廷。可參見韓王信叛逃案、貫高謀反案和英布謀反案,盧綰那個純搞笑的謀反……也有一定參考價值。而王翦……首先他世代是秦朝的將領,其次他帶的都是秦王的兵,再次他只擁有金錢,沒有封地的,政權和軍權。也就是說:他反不了……其實這個看看白起為啥反不了就行了。
第二:建議樓主去看賈誼的過秦論。


我補充一點,王剪如果不要田地,秦始皇很可能會害得他戰敗,畢竟秦國的王室成員還是有很多的,王剪丟下大軍率親信部隊回來扶持一個傀儡也是有可能的
其他的,確實如題主所想,韓信要的是假王,劉邦就怒了,韓信應該要個假王相,求劉邦立太子為齊王,撈一個太子當人質,劉邦才不敢有動作


韓信原本可以認為是劉邦的部下,結果一旦稱王,他就變成了劉邦的同盟。
當同盟共同的敵人項羽被擊敗之後,同盟之間就失去了合作基礎。
韓信這個人,敗就敗在不會站隊。或者說,不會審時度勢。
他要麼就做劉邦的大將做到底,要麼就做獨立的大王做到底。結果呢?假齊王?他在試探啥?
自取滅亡啊。


王翦接過的是祖龍交付的秦舉國之兵,滅楚是奠定基調的決定性戰役,既有始皇帝對他的期許,他自己也深知嫌隙頗大,所以自污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滅楚是首要大事,不能因為朝中讒言,致使軍事指揮受到影響。第二滅楚以後,功高蓋主,更加會有人重傷,為避免步白起後轍。
韓信不同,他這是落井下石,高帝面臨生死存亡之際,作為得力幹將不但不果斷援救,還高坐觀望,尋求利益才出兵援救。是個正常人都會記仇在心,秋後算賬,不過我個人覺得漢太祖對於韓信這件事上做的有點過。
上述謹代表個人觀點


不請自來。直接說我的觀點:王翦要田宅和韓信要裂土封王,性質不一樣,動機也不一樣。
先說王翦。當年秦皇意氣風發,發動滅楚之戰,在一次朝堂軍事會議上,他詢問各軍事將領消滅楚國需要多少兵力時,王翦直接回答需要六十萬。六十萬是什麼概念?--「空國委任」!是相當於整個秦國的軍事力量。試想,哪個君主敢把整個國家的軍事力量授予一人之手?而且這支軍隊一旦離開秦國本土,就成了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但是秦皇最終還是
選擇相信王翦,至少是表面上的,因為除了王翦無人可以勝任。王翦本人也知道此次軍事行動成敗對於整個秦國的重大意義,所以他在此基礎上向皇帝要求田宅,表示我消滅楚國之後還是要回來當地主的,沒有在楚地取而代之的野心。說白了,王翦這個舉動只是出於安慰秦皇,讓他相信王翦的忠心,如果皇帝一聽到什麼風言風語就大犯疑心病,伐楚不利不說,更有可能危急王翦整個家族的生命安全。索要田宅完全是王翦的一次自保之舉。
再說韓信。韓信向劉邦索要齊王的封號土地發生在項羽勢頹,劉邦合兵擊項羽的當口。在這個當口上,劉邦要求韓信彭越等人立刻帶兵來一塊和自己圍毆項羽,結果等了許久也沒等到韓信等人的軍隊,等來了項羽的一頓爆錘
- _ - !!!!作為一個狎侮同僚無限極的老油條,劉邦這次被結結實實賣了一把。軍敗之際命令韓信進軍,韓信送來一封請封齊王的書信……這是什麼意思?這是說我韓信不要給你當小弟了,我要自成一方諸侯與漢王並駕齊驅。明擺著告訴劉邦說你要不封我為齊王,你就死給我看。這事擱哪個老闆身上不得氣炸了?但是高皇帝就是高皇帝,忍了,我給,但是這筆賬我記下了。後來韓信的死,這麼看來並不冤。
韓信這種大戰之前索要領土名號的行為無異於趁火打劫,比趁火打劫更嚴重的是流露出了另起爐灶的異心。


韓信跟王翦太不一樣了,首先政治環境不同,嬴政的秦國地位穩固,國力強盛,是去打別人;劉邦那時候還天下未定,還有個比劉邦強大太多的項羽。也就是說,你要東西我給你了,但我還是你的上級,你自己想單幹那些秦國的兵是不會跟你單幹的。韓信則不同,他所在的時候天下大亂,各憑豪雄逐鹿天下,他想單幹是有前途的,稱王了就意味著有了政治資本,有了號召力。

在就是意義不同,要求的等級也不同,如果說韓信討要王位比喻稱一頓滿漢全席,那王翦的要求連個肉夾饃都算不上。王翦要的田宅,也就是錢財,君王最不缺的就是錢財,率土之濱莫非王土,這這錢財給你點沒什麼,不想給了我還可以拿回來;韓信要的是政治地位,是要的權利,最高權利是君王,權利這東西分給你,我就少了一點,你稱王了,過後就有了稱帝的資本,你稱帝了,我去幹什麼,況且當時劉邦還沒稱帝,如果給了韓信王爵,其實在政治地位上跟劉邦差不多了,也就是說,你跟我地位差不多了,我怎麼管你?


王翦求得是個人的利益,對嬴政的利益沒有損害,韓信求齊王這是分權,赤果果地傷害劉邦的利益


兩者截然相反,王翦要土地的實質,是表面自己志向是要錢不要權,富家翁足矣,同時以土地向秦王作抵押;韓信要齊王,要的是帽子是權力不是資產,暴露了自己的志向,這個東西是不能作抵押的,作死呀。


這種事情不看韓信,看劉邦,倆人的矛盾有兩點。

1,劉邦害怕韓信,當時天下都崇敬韓信的天資,能大破諸侯,擊敗項羽,劉邦自認為沒有這個能力,自己的兒子更不會有,所以必須殺死,後來英布造反的時候就說除了韓信和彭越,天下沒有可以和我匹敵的人。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韓信被過分的妖魔化了,劉邦本人是害怕他的。

2,韓信不知道劉邦要繼承秦法,劉邦起兵後一直與諸侯共戰鬥,也多次分封諸侯,比如張耳,魏豹,韓王信,彭越,英布等人,都分封了國家,韓信是在這個前提下,要了與漢王封地最遠的一個齊國,也遠離了當時楚漢戰爭的核心,這個要求是不過分的,他破了趙代燕齊等國家,為劉邦擊敗了魏王豹,楚將龍且等大佬,張耳尚且封趙王,他封齊王過分嗎?劉邦稱帝的念頭也是定都洛陽後群臣想到的,不分封諸侯的念頭也從來沒有宣布過,韓信按照當時的慣例去思想,認為天下必須有諸侯,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韓信死不死,與韓信本人後來做了什麼無關,看劉邦的意思了。


推薦閱讀:

霍去病北逐匈奴,在大草原上是怎麼解決補給問題的,又是怎麼找到匈奴主力的?
馬伯庸《三國機密》裡面的戰爭描寫,有多少真實的成分?在史書上有料記載嗎?
昨天看新版《三國》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如果要張飛跟關羽打,他們那個會贏。?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人物 | 韓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