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為 1983 年普利茲克獎得主,有哪些是他坐落在亞洲地區的代表作?


多圖預警。既然題主問的是亞洲地區,代表作有下面幾個:
1.大家最耳熟能詳的蘇州博物館(2006)。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貝聿銘的祖籍正是在蘇州,他的童年就是在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的獅子林里度過的。而且!!!蘇州博物館旁邊的拙政園也曾經是他們家的財產。

人生贏家老貝

下圖的這面白牆也有故事。據說當初在設計的時候,館長根據慣例想在這白牆上加一些壁畫,否則顯得太空了,老貝說不用,我以白牆為紙,用亂石作畫。這種留白恰恰有了深厚的古典韻味。其人造詣和格調之高可見一斑。

2.中銀大廈(香港,1990)。當時的香港尚未回歸,作為中國銀行在香港的總部,這是一個政治意味很深的任務。為什麼又是貝聿銘呢?因為他的父親,貝祖詒先生,正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香港分行總經理。

這印證了那句話:愛笑的男孩運氣都不會太差。

關於這座樓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香港這個地方風水盛行,中銀大廈落成後,其中一個尖角正對著不遠處的滙豐銀行大廈。彼時滙豐的業績股價都大跌。滙豐趕緊請來了風水大師,在樓頂對著中銀修了一個大炮以破之。當然,老貝是不吃風水這一套的。

3.美秀博物館(日本,1997)。這座博物館80%都埋在地下。先通過一條隧道才能到達入口,為了營造《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發現世外桃源一般豁然開朗的感覺。落英繽紛。

4.路思義教堂(台灣,1963),位於東海大學內。優美的鋼筋混凝土雙曲面,像一雙祈禱的手。表面的黃色瓦片很有中國傳統宗教建築的意味。學校里情侶約會的好地方。

5.伊斯蘭博物館(多哈,2008)。這是老貝的封筆之作,設計時已經91歲高齡了。他晚年潛心研究各種文化,對幾何的運用也是爐火純青。

是不是有點蘇州博物館的影子?最後再送一個萌萌噠的大師~


謝邀

首先,老貝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前輩,按照現代主義建築史來說,算是第二代大師梯隊,貝聿銘是在1983年獲得的普利茲克獎,是普利茲克獎設立以來的第4位得住,在老貝之前是首個79年的菲利普·約翰遜,80年的劉易斯·巴拉甘,81年的詹姆斯·斯特林和82年的凱文·羅奇;而之後則是理查德·邁耶,漢斯·霍萊茵,玻姆,丹下健三等。

至少在這一梯隊以內,老貝以其代表作展現的鮮明的個人風格和設計水準,得獎是實至名歸。

但是,即便拋去老貝出身望族與其執業千絲萬縷的聯繫(詳參《神秘的東方貴族:貝聿銘和他的家族》),僅就作品而言,我是不太喜歡老貝的。

因為老貝作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一個大師」,其作品表現的分裂是讓人迷惑。

僅就其幾個典型的代表作而言,老貝好像無愧最後一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的美譽,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甚至可以說應該高於這個評價。
就在這之前的1977年,建築評論家詹克斯在《後現代主義建築語言》中已經陰陽怪氣的宣布了現代主義建築的死亡。詹克斯在書中有板有眼的寫到:「現代建築於1972年7月15日下午3時32分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城死去。」
同年還有一位布萊克給其著作取了一個更具討伐性的名字——《形式跟從慘敗——現代主義建築何以行不通》。
這些矯枉過正的撻伐不過是在指出一件顯而易見的事實,現代主義建築觀基因里的絕對抽象與理性表現出來的功能主義,其隱含的共產主義思維而表現出來的激進主義,其實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烏托邦。這種烏托邦在我個人看來可以算作是一種建築上的納粹主義,現代主義建築形式越來越表現出來不近人情的雕塑化,把幾乎所有的建築類型都推向了紀念性的形式語言上,成為一座座的紀念碑。
反觀老貝的建築實踐,似乎就是對以上討伐的印證,比如久負盛名的代表作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建築就是一個巨大的雕塑。

而這尊雕塑的「現代性」(或者說無情)得到了徹頭徹尾的貫徹,為了保持形式上的完整,對室內辦公空間的劃分也完全遵循其大的形式語言,形成一個一個小的平行四邊形空間:

這種徹底的雕塑化帶來了絕對的「現代性」。
正好我們有一個典型的對比案例,晚老貝兩年得獎的漢斯·霍萊茵的代表作法蘭克福現代藝術博物館:

同樣是以三角作為基本形式語言,顯然這座東館比這座被命名為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建築更加具備現代性。
當然毫無疑問的,我們可以猜測到,這座建築的功能空間會更規則,更有「人情味」。

老貝也基本上把現代主義建築推向了一種極致——現代主義建築的「貴族化」,再拿東館舉例,為了達到雕塑化的」純潔性「,其對外表面石材的色彩色差控制必須非常嚴苛,多方探索才找到一處質量尚好又能夠提供足量石材的採石場。

老貝在亞洲的建築中,位於香港的中銀大廈可算其代表作,說來有趣,雖然中銀大廈帶有老貝強烈的個人風格,但中銀大廈對於三角的基本形的選擇確實也是偶然天成,正好甲方的要以有限的預算而在高度上超過臨近剛落成的由福斯特操刀的滙豐銀行大樓。

採用三角形退台實在恰如其分,與早期現代主義建築代表作芝加哥希爾斯大廈的方形退台異曲同工,而簡潔尤過之。

而北京的中國銀行總部大樓也算是一個中規中矩的貝式作品。

但是,天了嚕,讓我們切換到另外一個畫風吧。

北京香山飯店:

這是老貝得普獎之後的作品,貝式現代主義中國化的試水作品。老貝自己這麼說過: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國外設計有的建築高出10倍。我們不能每有新建築都往外看,中國建築的根還在,還可以發芽。當然,光尋歷史的根是不夠的,還要現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東西,能用的東西,接到老根上去。從香山飯店的設計,我企圖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
講實話,即便是一種探討性設計,其呈現出來的形式還是讓人大跌眼鏡。
這個作品給我的感覺是老貝沒有刪繁就簡的能力,受過正統美式現代主義教育理念,鮮明的貝式風格與所謂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精華的現代化表達的格格不入,對比馮紀中先生的方塔園,高下立判。我們不能用一句話和幾個辭彙概括中國的園林與建築精神,但是你能有一種直觀的感覺,比如它不應該是稜角分明的,不應該是橫平豎直的,不應該是直接唐突的,等等等等
有人或許覺得我過於苛責,抱著黑歷史不放,並提出有力的回擊,以咪厚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來為老貝正名。
那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咪厚博物館。

老貝說咪厚博物館的設計靈感來自桃花源記,就是那個晉太元中,武陵人炸魚為業的桃花源記。所以咪厚博物館的前奏是通過一個穿越山體的隧道再」豁然開朗「。
然後就是桃花源:

抱歉,我只聽到一個刻意的故事,看到一片稜角分明的現代建築材料組成的鮮明的貝式風格建築群。
然後是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在尺度上是合理的,完成度也不錯,但其嚴整的平面布局和同樣強烈的貝式造型很難說服別人這是一個有中國建築精髓的現代建築:

看了一些評論讓人覺得上面這段話應該加粗提示一下,但是我偏不。

老貝在中國還有一個不廣為人知的項目:成都天府廣場規劃與設計
也是老貝探索中國建築精神的現代化表達,如果你去過,或者認識一個成都人,就會明白成都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吃火鍋了。我就不上圖了。(上段表達有誤,特此更正,天府廣場初始規劃是老貝的事務所在做,後來被一個「藝術家」忽悠了政府,現在廣場的慘狀是那位「藝術家」的鍋)

這就引出了另一個讓人迷惑的事情,貝聿銘事務所的接班人是老貝的兒子,說難聽點就是承接餘蔭。天府廣場這個項目的接洽人是老貝的兒子貝定中和貝禮中。

然後有了這個六朝博物館

我只能說,好吧,你C你先說。


代表作早期的美國幾個,後來的日本一個,再後來中東的有一個。


補一張找到的又一次去拍的圖吧。做一些交代。

看到有人在討論蘇博,我想說一些自己的見解。
因為今年寫生課剛好去的蘇州,去了蘇博。坦率地講,我是懷著緊張激動的心情去的,但結果讓我有些尷尬。我很尊敬貝大師,但坦誠地說,我並不認為蘇博是大師級的作品。在博物館內的設計中,有同蘇州園林,山水水墨的呼應。比如

但室內的串聯手法與展台的設計,與一般博物館並無二致。
反而這個現代的樓梯與下面的親水平台以及背後的塑造高山流水的牆體給我一種稍顯生硬的感覺。

嗯有人提到光線的利用,我找了找手機上大概只有這個相關的了

步入重要的後庭,我仍然有一點失望。
借用一位知友的圖片,侵刪。在攝影師的視角里,這裡是這樣的

但是抱歉,我挺失望的。
攝影師很有見地地只挑了部分來修剪美化,但是稍大一些的視角是這樣的

這樣的

我的感覺非常強烈而明顯:空曠而單薄。
關於它的空間切割,光影分布,我不是多麼了解,但來蘇州園林這麼久,蘇州園林引以為傲的精緻,一步一景,空間路線的美麗流通,它的內核它的獨特的美,我沒有看到。
而蘇博口口聲聲代表蘇州園林的特色,凝聚蘇州園林的美,我沒有看到。
我有一種被騙的感覺…
如果說是現代改造,OK,我認為這個改造是不怎麼成功的,因為它把這裡最美好最具特色的東西改掉了。
這樣說,把蘇博放在南方任意一個山水之間白牆青瓦的地方,我都覺得不怎麼矛盾。
筆者是一個建築初學者,肯定會有一些想當然與不成熟,但我覺得吧,選擇客觀的思考而不是盲目的崇拜,才是對建築設計最大的尊重。(笑
我很尊敬貝大師,也很喜歡他的一些作品,但是我認為,蘇博也許在一些方面做得好,但它一定做不成一個具有貝的代表性優秀大師作品。
綜上所述,我方認為,蘇博是大師做的設計,但不是大師級設計。
就這些吧,下午還要上力學QAQ歡迎大家斧正交流。(我不知道不了解的東西還多,我需要走的路還長著呢(^ν^)~


作為一個蘇州本地的建築生,每年都要去好幾次逛逛的。我還是要從本地人和專業生的角度,來說一下蘇博


光影和材料還是維持了貝老的水準的。
鋼結構使得玻璃和格柵可以呈現出最好形狀的光影效果。
(說沒感覺的,可能是陰天去的,但光線燦爛時真的是很精彩的。)

從實用性角度出發,也沒什麼值得指摘的。本來平江區內建築就不能高於北寺塔,能做到這樣小而精巧已經很好了。

但是庭院的處理,真的是比傳統園林差的太多了。
高票答案讚賞地提到了片石假山,似乎是借鑒了日本枯山水的做法,說「又是一景。」
我可以很坦白地說,實際並沒有營造出這樣的氛圍。
究其原因,其實真的是植物塑造太少了。蘇式園林里的移步環境,曲徑通幽,通通被消解成了袒露的幾何面
你當然可以理解為是貝老的現代主義風格。但是看著那些形似而神不似的曲橋和茶亭,身為蘇州人的在下還是有些失望的
園林這個東西,還得好好學一學隔壁拙政園

最後,還是歡迎大家來蘇州玩~


非專業人士,但喜歡一切美麗的鋼筋水泥怪獸(&>_&<)
我只說我個人參觀過的:

台灣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個人認為全亞洲範圍內「中國風」建築與當代風格融合得最好的建築,沒有之一;尤其那一票已經被情懷和土豪們快玩壞的各種狗血的所謂中國風風格房子里,應該讓他們好好睜開狗眼看看什麼叫真正的「中國風」;

南京六朝博物館(這個不是貝大師親自設計的,是由其之子貝建中設計,但深受其父親風格影響),一進大廳,鋼筋結構骨架與大面積玻璃牆,配合懸掛的歷史氣息濃厚的朝代豎條幅就告訴你這是「made in 貝氏」,整個博物館散發著一種極為濃郁的肅穆氣息,但貝氏簡潔明了的設計風格卻沖淡了一些沉重,賦予了更多人文氣息,個人覺得此博物館最令我欣喜的是,貝氏設計使得整個博物館感覺是由陳列物品來向參觀者娓娓道來金陵這個六朝古都的悠悠歷史,其設計風格很好的襯託了展品的韻律和靈氣,又沒有喧賓奪主,很是難得。

中銀大廈和香山飯店其實貝聿銘大師自己是非常不滿意的,向各方妥協了太多太多;貝氏在晚年曾直說過中銀大廈只是一座廉價的「money building」,對於香山飯店,貝氏在完工時參觀後,更是被氣得到日本旅行「平復下情緒」。

私以為,若有條件,應當去JFK紀念館和齊肯多夫的四季大飯店參觀,那才是真正的從一顆螺絲釘到整座大樓,都是百分之百的貝氏血統。


就個人所知,能確切地說是貝聿銘做的是香山飯店、中銀大廈、美秀美術館。

路思義教堂的話,說是陳其寬設計的較為合適。

有一次和老闆聊到蘇州博物館,老闆呵呵:」做的這麼爛肯定是他兒子做的!「」你咋覺得爛?「」空間和香山飯店、中銀大廈差太遠了!「···················一段時間後,我無意中發現蘇州博物館是貝禮中做的,再再再再次對老闆佩服的五體投地。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沒去過,沒有發言權。

至於北京的中銀、六朝博物館、還有澳門的那什麼之類,呵呵。

如果題主想深入了解的話,建議先弄明白pcfp和ppa的區別。


香港中銀大廈,北京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


這種百度即可有之,每答必會重複的問題為啥會出現?


介紹MIA的不多嘛 去年剛好去了在卡達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那就主要介紹一下這個吧
幾何形狀被用的淋漓盡致,又能找到很多伊斯蘭藝術元素

內部的設計也是十分巧妙 下圖是仰望博物館頂

整個博物館就是一件藝術品呀


一些館藏伊斯蘭藝術品 是不是能找到一些共通的元素?

就是中午十二點在門口等開館的十幾分鐘 真煎熬.... 體感溫度近50度啊.....


我記得高中語文課本里有寫


上海美術館是貝爺的作品,在南京西路原上海雜技場旁邊,還在那裡,不過現在不叫上海美術館了。


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


日本美秀美術館
個人比較喜歡這個作品,融於自然的同時將混凝土玻璃有機結合,純粹
香港中銀大廈

中銀大廈應該是貝比較早期的作品了,經受時間的滄桑,總是能在鋼筋水泥之中讓人一眼從中脫穎而出,作為香港地標性建築,是比較被大家認同的代表作~


硬答的話 大概是中銀?


蘇州博物館,百看不膩的建築,許多細節部分都值得反覆回味。附贈三年前去的時候拍的一張照片


推薦閱讀:

在建筑设计中使用rhino后,还有没有其他软件配合使用以完成传统的平面,立面,剖面的绘制?
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一直偏好木材,而不是更为坚固的石料或者泥土?
佛教寺廟有沒有像教堂那樣出現比較現代的造型?
在建築設計中如何很好的表達剖面與節點?

TAG:建築師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 普利茲克獎 | 貝聿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