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是否面臨失業風險?如何看待阿里 AI 每秒製作 8000 張海報?


其實這種工具解決的主要是大家都在吐槽的「面試問造火箭,入職擰螺絲」的問題。

你以為設計師大部分時間都在重複勞動做這種模式化海報,招聘的時候就會把標準定到會做模式化海報就行嗎?

不會的。

現在好了,那些按照設計師標準招來的設計師,真的有時間去做設計了。

不過還是那句話,汽車替代馬車,車夫可以轉行司機,但是馬被淘汰了。面對 AI,你至少得保證你是車夫,不是馬。


先說結論:大好事

但為什麼好?目前魯班還有什麼問題?它對商家、消費者和設計行業會有何影響?這些才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

魯班目前的能力和問題

我針對目前的手機淘寶(v7.1.0)進行了簡單的觀察,想甄別魯班生成的海報還是非常輕鬆的。簡而言之就是「模式化」,這也是大多數 AI 構成圖形的基本套路。這次不扯開,我們回到淘寶的圖。

隨便選取的手機淘寶 banner

我們可以發現除了最後一張,其他很可能就是魯班生成的了。最終的圖形構成非常簡單,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層。

魯班圖形構成

主體素材根據你的歷史數據生成,比如你曾搜索過「NB 鞋子」,素材返還給你的就是各種鞋子。淘寶的大數據採集,個性化推薦早已存在,而魯班的工作正是建立在這採集的大數據基礎上。

主題相同,主體素材不同

不過可能是出於目前策略的原因,我大概率會刷新到相同的主題活動,只是主體素材改變,且上面的《加德納藝術通史》我已經買過了……

另外也可能鬧出笑話,如下。

"養身" 的牛肉乾

我實在不懂牛肉乾哪裡養身了2333

魯班對商家和消費者意味著什麼?

我們首先還是來講圖。評價一張海報(甚至任何現代設計)的好壞,功能和美觀性可能是基礎中的基礎了。我粗暴地將功能性作為 x 軸,美感作為 y 軸,將魯班生成的圖與設計師的圖放在坐標系中,大概就是這樣的定位。

功能性與美感

設計師的這張圖兼具美感與功能,既讓人看著舒服,又能準確傳達設計意圖。反觀魯班的圖,雖然能傳達一定的信息,但在設計感上要遠差於設計師精心做的圖。

然而人家又快又便宜啊~

據說魯班是會對外開放使用的,這對很多淘寶上的小商家來說是件巨大的慶事。不必為粗糙的設計稿付費,並且還能迅速生成。而如果魯班能作為一個獨立產品運作,別說淘寶商家了,對整個低端的商業設計市場都會產生巨大衝擊。

而對於消費者來說,目前魯班的水準帶給我們的絕不是什麼好事。Dieter Rams 的設計十戒中有一條就提到:好的設計是誠實的。如果你現在打開淘寶,banner 上的宣傳語、配圖和點開後的內容,十分不匹配(如上面牛肉乾的例子)。這就造成了對消費者一定程度的欺騙性。而我甚至懷疑,很多商品放在打折活動里,本身就沒打什麼折。但這在網店裡已是見怪不怪的事了,不提也罷。

另一方面,真心為我國的大眾審美擔憂。只能希望魯班越做越好,提升圖形的設計質量。

對設計行業的影響

首先要說明魯班的誕生牽扯的絕不單是設計領域這麼簡單。正如上文所說,魯班要做一張圖,離不開採集到的大數據。而要想將圖做出來,又離不開圖像識別、智能摳圖等圖形處理技術。因此魯班真正了不得的,是集合了眾多技術與數據,最終形成可用的「黑科技」產品。綜合起來,個人認為其魅力可與 iPhone X 上的 Face ID 比肩。

當然了,它也再一次提醒設計師們向前。尤其身處互聯網科技行業,不管任何年紀任何時代,保持不斷創新與學習的精神是至關重要的。

科技日新月異,歷史的車軲轆也只會滾滾向前。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看了其他設計老師們的回答,給了我一些啟發,於是更新一波。
設計本質上是產品和服務的一部分,如果只站在設計師角度看這問題,免不了會有一種被取代的危機感。
但如果站在整個產品和服務的角度,我想做一款產品,僱傭設計師其實只是個解決問題的手段,甚至可以說是逼不得已的手段。我們必須忍受設計師不理解需求,愛抱怨,工資高,愛裝逼,愛自嗨。此時如果有替代的方案,更高效,成本更低,廢話和苦瓜臉更少,決策者掌控度更高,那嘗試一下有何不可?無論如何更完善的ai取代設計師都是好事,那些有想法的人可以更快速更便捷的改變世界。
回到設計師視角,我是真不信有多少人把設計當成自己的終生使命,不做設計就自掛東南枝了。大部分人不都為養家糊口嘛?沒了設計行業就找不到工作了?搞不好轉行做投資會發現新的光明呢。
對於那些和我一樣不做設計真就會死的同志,我想說的是只要我們想做,為什麼能攔得住我們。好比現在已經有了收割機播種機了,但只要你想做一個白手起家的農民重新用鋤頭翻地,沒人管你,想做就去做咯。就算現在魯班出來了,你想繼續用photoshop擼banner也沒人攔你。
還有朋友提到魯班大行其道之後,初級崗位設計師得不到鍛煉,專業人才會面臨凋零。其實不用說的那麼複雜,不就是設計要變成夕陽行業了么?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留的人還是會留下來,不想留的人就走。我看不出這個過程和歷史上任何一次工業革命有什麼區別,有什麼理由值得大驚小怪。
另外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許ai有一天會徹底取代設計師,但不會是今天也不會是明天,我們要辯證發展的看這個問題,現階段它可以成為設計師的好幫手,承擔一部分臟活累活。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發展充實一下自己,未來ai成長了,我們也會成長。

以下是原答案。
挺好的,設計師終於有希望解放出來去做一些有價值的事了。
這就好比photoshop的填充功能取代了設計師調顏色在紙上反覆刷一樣,就好比極坐標工具取代了設計師逐個畫形狀一樣,就好比excel的計算公式取代了我們打算盤敲計算器一樣。
機械重複的,不需要思考的,附加值低的工作遲早會被工具取代,借用工具,人類更有效率的去做更複雜的工作。
取代設計師?貌似還為時尚早。


在這裡想提出一個「生成式設計(generative design)」的概念。
我剛學習這個概念不久,可能有些說法存在問題,請大家和平指點,不要噴我,希望和大家一起討論學習!
——————————————————
請問一下要怎麼加粗回答中的一些字體,怎麼引用文獻啊(*?????)??
——————————————————
生成式設計是「通過一種類似生物基因編碼的轉換程序最終形成人工世界的基礎理論,是創新設計流程,通過模仿自然將創意轉化成代碼,從而產生出無窮變化。」
其實就像是我們為一棵樹設定了一些特定的基因,他會根據這個基因長大,但是我們沒有編碼所有的基因,所以他會在滿足這些特定基因的情況下自由生長。比如我們設定了10米高的柳樹這個條件,那它可能會長成10米高的歪脖子柳樹,也可能長成10米高的直柳樹,還可能是10米高的茂密柳樹或者10米高的禿頭柳樹(哈哈哈哈哈哈哈)

大概的流程是:
設立設計目標,限定設計條件→演算法軟體生成數以萬計的設計方案(有的軟體還可以對自己的設計方案進行測評自篩選,提供出更好的設計方案)→列印方案(2D或3D)供設計師選擇

淘寶的這個智能作圖演算法正是這種生成式設計在平面設計方向上的應用

生成式設計雖然相比於現代的設計模式有了快速出圖,節約人力成本等優勢,但是從這個演算法本身的邏輯出發,我們可以看到它具備了很大的偶然性,適合於設計中的頭腦風暴階段。儘管現在已經有很多改良版的演算法能夠根據人們的審美規律進行篩選,剔除一部分「垃圾」,但是總還可以看出很多設計圖是缺乏人情味的。並且據我所知,這些演算法都是根據既定的資料庫的元素(哪怕是大數據我認為元素量也是有限的)來「組合出」作品的。所以在想法的創造性上遠不及人類那樣靈活。

這樣看來,生成式設計完全代替設計師這一職位是不可能的,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演算法邏輯的完善(參考阿爾法狗的發展),一部分低水平的設計師將會被人工智慧代替也是必然的。其實我覺得是好事,畢竟現在設計師的門檻太低,速成的太多。網上「30天精通平面設計」,「一周從小白到設計師的轉變」這樣的文章、教學視頻層出不窮,好的設計師哪裡就是一蹴而就了……而且低成本培養的「設計工」可以接受低報酬,又拉低了一部分設計師市場的工作報酬……從這個方面講,我很願意人工智慧把他們代替了……

前面有人回答到美工會下崗,這一點我不太同意,在計算機軟體發展的時代下,尤其是人工智慧大火的現在,許多簡單繁複的工作都在逐漸被代替,這就要求人力「從勞動密集型轉向知識密集型或者勞作精細化」,這樣的趨勢應該會促使美工這一職業出現職能轉變而不是被代替。同樣,設計師的職能也會因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出現轉變的。

其實機器能做的東西很有限,現在它們也只能代替部分製圖和頭腦風暴階段的工作,設計師要做的不止於此。你只要走在時代發展的前沿,走在機器的前面,就不會被它們所代替。努力提升自己,拓展機器所不及的領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設計不是一個很局限的職業,我也是越學越覺得自己又淺薄又狹隘,想要再讀個研究生好好探索一番。就像我們老師說的,什麼專業好找工作?什麼專業都好找工作,只要你是頂尖的人才,就不怕你在這個專業領域裡站不穩!
加油吧設計師們,咱們也得緊跟時代腳步,改革換血啦,哈哈哈哈哈哈!


謝邀!

Designup來啦,阿里AI每秒製作8000張海報,設計師是不是又要失業了?怎麼每過一段時間都會冒出這個問題,別老想著會不會失業啊。我說會的話,是不是就不做設計這行了,那其他領域的人工智慧又有了突破性的研究,醫療助手、無人駕車…我們沒事都想著失業了!

人工智慧來了,我們當然要有危機感,有壓力才能轉化為前進的動力,AI深度學習的能力可以基於已有的演算法匹配、設計元素、素材圖庫設計海報,從速度上我們沒有AI快,但創意是設計行業的靈魂,而人類對美學的追求和千百年來的認知不是AI可以簡單習得的,更何況我們還要改稿啊,沒有什麼事情是改稿不能解決的!AI怎麼能滿足甲方爸爸的所有需求,可能改幾遍就死機了吧。

而且設計領域那麼多,還有Logo/VI、宣傳冊、包裝、APP、網頁、工業、空間、動畫視頻、字體設計…設計個海報就擔心成這樣,同學,有點憂思過重哦

從另一個角度,我們還是可以和AI成為好朋友好幫手的!AI所替代的是那些重複性機械性的勞動工作,確實初級設計師可能被取代,缺乏創意創新和成長,如果一直停留在初級水平不等到AI也得擔憂失業的事情吧。

我們生活在設計的海洋中,那些才智卓越的優秀設計師們為我們留下一個個經典的設計作品,每一點細微感知都讓生活更加的輕鬆愉悅,而冰冷的AI真的能代替設計師與我們之前的情感聯結嗎?那些看似完美無瑕卻不帶有溫度的設計又是我們想要的嗎?

讓真正的設計師去做真正的設計,也讓那些有潛力的設計師快速成長。

最後,Designup拍胸脯保證平台入駐的每一位優秀設計師都不會被AI所取代

Designup 用可靠設計師

公眾號:Designup(期待你的關注!)


不說道理,只說個人熟悉的行業。

大規模製作基礎款產品這種事在皮具圈發生過,我的專欄里寫過一次,分析了批量製造的「皮雕製品」對真正手工行業的衝擊。

曾幾何時,手工皮具被看做一個普通人合適的創業方向,說入行者在三四年里翻了上千倍應該不誇張。恰逢第一夫人喜歡手工服飾和手工皮具(可以去查詢「無用」,「例外」這兩個手工品牌以及「設計師馬可」),很多工作室都看著這個例子,想成為中國的愛馬仕。本來,這個機會是可以讓行業順利發展幾年的,但凡事都沒那麼理想。

沒多久,機械化仿製品就開始出現並大肆傾銷,這事對已經成名的匠師影響不大,但對新手的影響是毀滅性的,手工皮具是個磨經驗的職業,知道版型什麼樣,懂得一件作品各步驟怎麼做很簡單,入行可能只需要一個月,但成為能拿出精品的匠師,成為可以獨立設計的設計者,沒有三五年的苦練絕不可能,即便有大量機械輔助也是一樣。對作品的理解只能在一次次失敗中磨練出來。仿製品打壓市場的力度極大,新手們沒有來得及鍛煉成熟就紛紛輸給了機械效率和低價格。

新手們的退出帶來的是從業熱度的退潮,行業是好行業,就個人接到的客單諮詢量來看,市場需求十分旺盛,完全是供不應求,我常聯繫的幾個高手朋友也是忙不過來,甚至出現了因為沒空接單,一個客戶幾個人來回互相介紹的情景。這樣火爆的生意,從業者卻魔幻般的越來越少,除已經成名者之外,新人從業者寥寥可數,除非是帶錢入行,不然一般都堅持不過市場磨合期。這就是大規模生產基礎產品的結果。

AI 做海報這種事與此類似,都是在打擊初級從業者,阻斷從業經驗的上升通道。這一點上我完全贊同 @混沌椰子王 。有幾個大師不是從助理一路混過來的?記得十幾年前,想在上海易道當助理的底線是從業十年,一堆大小總監爭著去給大師打雜的場景記憶猶新。

沒有新手,就沒有大師,弄不好有這麼一天,我們得讓機器告訴我們什麼是美,這可能是喜劇,可能是悲劇,但無論如何,這個場景不會是正劇。別忘了,即便是大師,在面對程序時也沒有完全的勝算,越是大師,思維就越嚴密越有邏輯,但邏輯性正是程序的長板,剩下的只有拼想像力了。

工業革命時期的藝術家前輩們與蒸汽機抗爭過,
莫里斯們最終沒有勝出,但畢竟留下了工藝美術界的一代絕品。今天的設計師如果與程序抗爭,最後能留下什麼呢?


以前在關於豬八戒的帖子裡面,我說豬八戒給設計師創造了底層生態。

然後一幫「設計師」說我收錢洗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377490/answer/117225191

現在魯班出來,又一幫「設計師」叫好。
說什麼「設計師不是美工」。


來,下面我來告訴你們,你們有多麼愚蠢。

人工智慧領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風險命題:

人類基礎訓練攔截。

機器人現在能力很弱,只能替代一些簡單的工作。這是事實。
但同時,其替代效率高得驚人,其替代面積大得驚人。


以翻譯為例,
目前人工智慧已經能流暢的翻譯日常對話,
即使專翻達不到要求,翻譯到能看懂已經綽綽有餘。
對專翻來說,可能影響並不大。但是對翻譯流水線來說,影響是致命的。


沒完。
更致命的是,這會影響到專翻領域的新人入行。剛畢業的學生,翻譯能力基本上和人工智慧持平,資本為什麼要花十倍的錢來僱人?
後續影響就是新人就業面變窄。

機器人對基礎工作的截流,使新人得不到足夠的訓練。他們就沒法成為專家,這又會影響整個行業的人才持續供應。


你們以為這樣就完了?
拿衣服!

人類的專家成為稀缺資源,導致專家費用越來越高。固定成本持續升高,而產能卻沒有大幅度提升,這對於資本來說是不可容忍的。
於是資本將持續的求助於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也是會持續學習的,而且學習效率同樣遠高於人類。
今天是文本翻譯,
明天是智能字幕,
後天是同聲傳譯,
翻譯場景每增加一個,
對應著的不是一個人的失業,
而是一項人類職能被替代。
機器人能力爬升得越來越強,
從新人層面開始,進一步碾壓初級職位,然後是高級職位、直到接近於專家,甚至徹底替代專家。

我拿翻譯舉例只是因為翻譯發展的最快。
語言專業的人,應該已經感受到了壓力。

然而幾乎所有行業,都面臨著人工智慧對人類基礎訓練的攔截。


今天的魯班,只是設計行業的起點。
別急,下一個場景會是banner,海報,網頁,H5……
機器人會迅速理解人類的創意元素和設計語言,以更不拘泥於成規的方式,創造出專家級的創意和設計稿。

「設計師不是美工。」
傲慢的愚蠢。


「美工」不是「設計師」的敵人,
而是設計師的初級和底層形態。


今天設計師們為「美工」被魯班替代叫好,
你們把寶貴的初級訓練機會全部交給人工智慧。
你們把這個職業成長的嬰兒時期親手交給AI掐死。


然後,
後繼無人,
絕門絕戶。


問題說的好像設計師只用做banner似的


研究表明:擁有這幾個特質的職業,最不容易被機器所取代 。

1 談判及說服力;2 同理心;3 創造新的解決問題;4 對不同場景和情境的適應處理能力。

這剛好是設計師的技能樹,所以這說明設計師是最不容易被機器取代的職業?


阿里的魯班每秒製作8000張banner的事件像我們證明,只要工作的某個環節能被分解成流程,就有可能被取代。

我把設計的流程分為以下幾步:

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難題,但最終只要將大問題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並逐個解決,最終就能解決複雜的大問題。

而在設計的幾個步驟:「分析需求」 「搜集資料」 「草圖階段」 ,流程是可以被拆解的。

只要工作能被拆解成不用做複雜決策的流程,就有可能被機器取代。如果 AI 能在設計師給定的設計方法和約束條件下,生成大量的草圖(這個過程往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那麼設計師就可以轉變為「審核和調優」的角色。


除了阿里的魯班,這裡再舉2個人工智慧做設計的例子:

1 設計服裝的ai:

Project Muze 是谷歌打造的一款虛擬時裝設計師。

傳送門:https://projectmuze.com/

Project Muze 借鑒的神經網路包含 600 名時裝設計師不同設計元素相關的信息,例如顏色、風格和材質等。

利用用戶的音樂興趣、情緒、喜歡的藝術風格和性別等信息,ProjectMuze 就能為用戶實時設計出獨特的時裝。


下面兩套是我用 Project Muze 生成的兩套服裝設計,嗯,效果看起來還不錯。

至於其他的嘛,一言難盡..._(:з」∠)_ 大家一起默默的看看就好。

2 設計logo的ai:

LogoJoy 是一款用人工智慧設計 Logo 的產品。

傳送門:https://logojoy.com/

用戶需要輸入公司名稱,選擇字體、圖標、配色、大小、類似的 ICON,機器就可以「設計」一系列標誌了。用戶再在其中選擇喜歡的標誌,並點擊「更多標誌」,不斷重複這一過程,就可以得到最後的選擇。


試試讓他給設計一個Logo,會得到怎樣的結果呢? 嗯,這兩個看起來是比較正常的。

這幾個嘛...繼續一言難盡_(:з」∠)_

我只是好奇:左下角那坨棕色是什麼?

以及右下角的 ICON,你是不是過於活潑了...


可以看到,這些設計類 AI 還處於「寶寶」的孕育階段,而設計成果比較成熟的魯班則是在設計師的帶領下,幫助人類做了大量重複性的工作。

在可見的未來,我們可以想像這樣一個畫面:每個設計師都有一個定製的專屬 AI,設計師為他定製目標,約束條件,給他定義設計思路與方法,輸入設計風格的知識。 由機器在短時間探索海量方案,設計師在生成的成千上個方案中挑選結果,進行調優,做最終的決策。

明星設計師依然會存在,而大量的重複性工作將由 AI 來根據設計師的設定來完成。


前段時間,我組織的「互聯網學習圈」社群,邀請魯班的負責人,阿里的樂乘同學(現在是阿里智能設計實驗室的負責人)做了關於魯班的分享。看看下面的照片,應該大致能明白一些。

魯班主要針對的,就是電商和文娛領域,那些高頻和碎片化的設計需求。

設計是很寬的領域,今天,越來越多的行業需要設計,不再是以前那種隨便什麼人刷上幾把刷子了,商家為了提升銷量,對設計都有需求。

這些設計本身很有多模式,其實做多了,的確有很多是可以優化的體力勞動,如 PPT 中,各種風格標籤都可以抽象。

這是好事,並且因為業務驅動的原因,AI 在這個領域應用的很快。

至於對於設計行業的影響,如果以前做的是比較重複、模式化的美工工作,的確會受到很大衝擊,在淘寶的生態中,總體上這樣的需求就會減少。其實各行各業都是如此,多年前我去北京現代的汽車製造廠,就發現很多地方已經實現了自動化,工人的需求很少。

這樣應該怎麼辦呢?當然是進一步的轉移和升級,設計師要讓自己從事附加值更高、創造力更強的工作。以阿里為例,阿里有上千設計師,這些設計師,並沒有多少人在做 Banner 之類。有太多的系統等著去設計。

真正的設計,門檻其實很高,至少在最近這些年裡,很難被取代。而更長期來說,設計和其他職業一樣,都會經歷人工智慧的挑戰,這是生產力在推動生產關係。


長文預警:

沒有一個時代是像今天這樣隨意的消費著「設計」這個名詞;也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輕易的就可以自稱為設計師。使用著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這些軟體並不代表你就能被稱為設計師。實際上,如果只是把一些要素整合到紙面上,這樣的人應該被稱為美工(與designer對應,原文稱之為「layouter」,為符合國情以下稱為「美工」,但本人認為美工不是一個貶義的概念,誰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此處應該指滿足於技術追求的人)。

設計師和美工區別是什麼呢?區別在於其有沒有所謂的設計哲學,理論和思想。整個設計過程中,到正式動筆為止的計劃和支撐著計劃的思想,淘汰了大部分的「設計師」。

如今去到書店裡的設計書角,一般陳列著三類書:

1)根據特定的設計師或者是主題集合成的作品集。

2)照著這個方法來就可以做成這樣-以技法和實際案例為主的工具類用書。

3)歷史,設計論,事迹,對話集這樣的以文章為主的書。

以這個順序,可以把它們分別置換成設計的「眼」「手」和「思想」。理論上來說,缺少了哪一個要素都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設計師。可在網上搜索「設計」的關鍵詞,出來的網站都大部分都分享的是前兩者,而分享思想的卻很少。把別人的思考吸收消化成自己的東西,換誰都確實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就是這樣被時間束縛和需要集中力的行為,才是當今這個充滿了無意義的刺激來分散注意力的網路時代里最難的部分了。

我總是能夠遇見這樣一群人,他們閱讀了在1950~60年代的現代設計思想(去除裝飾/提鍊字體/注重留白)後,認為這樣的「現代設計」才是設計的本質。但現代設計的正確性,不過是一個建立在人類全員都承認現代主義才是「真理」的理想狀態下才成立的幻想而已,實際的現實中,「現代設計」也只不過是無數的選擇中的一個。人是多種多樣的,與其對應的設計也應該有多樣並且不重複的必要性-這樣的後現代主義設計觀也是同樣的不現實的。設計並不是只存在一種的模式和思想。

現在的另一個問題是,在當今的時代里就算沒有思想也能做出相當有「設計感」的設計。從事例集中挑選出喜歡的設計,並將其樣式稍微改變。認為這樣的調整=設計的人創作的作品就屬於這個範疇。如果把這樣的「排列」和「組合」稱作為設計的話,確實思想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估計大家也有過被視覺上的衝擊力所震撼的經驗,認為這樣的無法表達的「傳達力」才是設計的本質。在這樣的前提下,還要強行推舉思想的重要性的話,確實就會把這樣好不容易感覺到的無法表達「傳達力」退化到既有的表達的領域裡去的尷尬里了。

相反的如果從設計里把「思想」剔除乾淨,只留下形式的世界又會變的如何呢?我們可以來看看網站「Trend list」,它把從世界各地收集而來的平面設計按照Left,Right,UpDown ,Uk Blue , Scanned這樣的組合來分類。其中也介紹了每個時代所流行的設計樣式。最有趣的是同一個網站製作的IOS的app。只要將文字輸入進去,選擇所想要的樣式,就可以產出一個象模象樣的設計。其比任何一種設計批判都具有批判性。雖然這是一個最初是由設計師製造用來自主產生設計的app,但實際上樣式、配色、文字等都是被選擇好的。

就算創作出了自己的風格,但幾天後在網上就可能有人會公開製作過程,一瞬間被世界人民共享。曾經是明星設計師們的設計風格也被平均一般化後作為共有知識被消化掉。在這樣的網路時代里,已經有越來越多人認為,已經沒有必要去開創出新的設計風格。只要根據場合來選擇合適的設計才是最重要的。這種想法我也不是不懂,這樣的人的比起思想一定是把技術放在第一位的。但如果仔細去想,這其實是一個把自己放在淘汰邊緣的一種危險行為。用「共有知識」來創作,換一種方式解讀的話就是做一個誰都可以作出的設計的意思。對於客戶來說,非要去請這樣的設計師的理由會變的越來越稀薄。因為是熟人,或者是便宜,又或者是方便,挖掘不出更高的價值。這個種程度的話未來都會被讓給AI。

如果設計僅僅是技術的話,在未來就算設計被需要,但設計師是不被需要的。為了不走向這樣的窘境,設計師才應該去努力創造出自身「被依賴」的獨特價值。

設計思想說到底就是,把問題意識共享出來,在和依賴者一起來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最低限度信賴的說服力。這不僅僅是一個「理由」而已。

「我這樣做的理由是因為排版的美觀」這樣的說明的說服力在工作中不是那麼通用。其問題的癥結在於沒有共享出你想做「怎樣的設計」這個概念。為了分享出這個概念,需要「思想」。如果指向性很明確的話,那麼就會想拜託給這個人做設計。這不是學習的故事,而是很現實的工作的方法論。

這個世界中充斥著,還蠻流行,還蠻漂亮的,只是把表面整理的好看的設計。其實這隻算是在做著別人的設計創意的的一個變形,最終淪為一件不值得提起的工作罷了。也不是說誰都要去有這樣的設計的思想。但是不是美工的設計師到底是什麼?對你的客戶來說你的不可替代性又在哪裡呢?這樣的思考肯定不會是無用功。

以上是我翻譯的Helen Armstrong的 「To be a 「designer」」一文(原文會有很多與中文表達不合的地方我做了適當的刪減和改編。)這篇文章寫於2008年,因為閱讀的過程中抑制不住激動就翻譯出來了。接近10年後的阿里的「魯班」的出現,正好驗證了其中某些觀念的正確性。

看到其他的答主所提到的「淘汰的是美工,留下的是設計師」。這一觀點確實沒有任何問題。記得在兩年前我們在課上也問過原研哉老師相關的問題,對於AI時代的設計師的生存怎麼看。老師也回答的是:思想無法被替代。但具體該怎麼去做卻沒有人能夠把它說的清楚。只是喊口號的行為並不能在這個巨變的時代里為設計師造一頁方舟。現在只是製作banner,未來會發展成怎麼誰都不知道。設計師們應該人人自危,而不是高喊這個口號,畢竟你怎麼知道自己不是美工呢?

在時代的劇烈變化中,伴隨著媒介的變化而產生的新媒體的崛起,4a公司的沒落,特別是在中國這片特殊的土壤下,基礎理論還沒有打牢就被逼著要往下一步邁進。一切都顯得如此匆忙和混亂。行業整體期待著新重組和布局。

在實際的設計的案例過程中也好,也會有人說,客戶期待的其實也就是一個廉價而聽話的美工,客戶不會聽你講的理論。確實這樣的客戶是有,但我們所做的努力也就是為了在接下來不要接觸這樣的客戶,脫離這樣的客戶層。我不想吹捧設計的重要性,它本來和商業就是密不可分的,設計師的神話也僅僅只限於一部分。我們該做的是清醒地看待自己所從事的這個職業,而最難的也是「清醒」,這就需要我們去思考。思考大於動手。

之前有人問我怎麼才能將設計作為一輩子的職業?因為國內很多人到了小有成就的時候就轉行或者退到了後方。我覺得有個很簡單的方法,把設計當藝術去做。從設計藝術史的發展來看,設計師在慢慢接近藝術家,成為一個有自己體系和批判的職業。但卻有很多設計師卻還把對自身的認知停留在十幾年前。藝術家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風格。在我們從事設計師這個職業的時候是否也應該有這樣的規劃呢?如果一味的只是奉承客戶而改變自己,這樣建立的價值觀一定是扭曲的,你指望一個扭曲價值觀的人怎麼做一輩子這麼幸苦的工作呢?

接近兩年的時間裡沒有更新文章,是因為越來越沒法下筆了(笑)。面對很多人說的我經驗不足這個事情我虛心承認,也自認為還不夠資格來回答這些宏觀性的問題。接近兩年我都埋頭在思考和閱讀,最近也彷彿得到一些答案,關於符號論關於整個設計的概念的整理,希望有機會能以別的方式分享給大家。


謝邀,作為一個純度高的設計來回答這個問題,感覺終於能為我們自己發聲了。

我覺得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魯班」什麼是「設計師」!

---------------------

魯班:

2017 年的雙 11 將有 4 億張人工智慧海報由機器人設計。

在 2016 年,魯班首次服務雙 11,製作了 1.7 億張商品展示廣告,商品的點擊率提升了 100%。

如果全靠設計師人手來完成,假設每張圖需要耗時 20 分鐘,滿打滿算需要 100 個設計師連續做 300 年。

今年,魯班的設計水平顯著提升,目前已經學習百萬級的設計師創意內容,擁有演變出上億級的設計能力。此外,魯班已經實現一天製作 4000 萬張海報的能力,沒有一張會完全一樣。

在 2015 年「雙 11」後,阿里巴巴在內部發起了一個人工智慧設計的項目,主要開發的產品就是「魯班」,後來該項目演變成為「阿里智能設計實驗室」。主要技術細節根據往期報道,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圖像分割。用機器代替人類勞動,藉助阿里搜索部門做圖像分割的演算法團隊合作,便於處理商品「摳圖」的問題。

第二、將設計轉化為「數據」,利用機器將商品、文字和主題進行在線合成,結合設計師人工設計的風格模版進行嵌入。

第三、讓機器自己學會「設計」。設計師的人工設計只是初期,但為了日後讓「魯班」更好服務大眾,從 16 年 8 月份開始,團隊也著手引進圖像演算法專家主導智能設計的演算法框架。

魯班作圖的方式靠的是計算和數據分析,可以這樣說它需要無數的模板,無數的設計師創意。但終究而言也就是複製粘貼的過程。

--------------------------------------------------------

設計師?

設計師是對設計事物的人的一種泛稱。通常是在某個特定的專門領域創造或提供創意的工作,從事藝術與商業結合在一起的人。這些人通常是利用繪畫或其他各種以視覺傳達的方式來表現他們的工作或作品。 (此解釋來自百度)

通俗的來說設計師最需要的是創意、強大的專業知識而不是什麼對軟體如何牛13的操作,因為牛13的操作知識一個很牛的美工而不是設計師。

設計師需要什麼:

1.強大的專業知識:

設計師必須知道各種設計會帶來怎樣的效果,譬如不同的造型所得的力學效果,實際實用性的影響,所涉及的人體工程學,成本和加工方法等等。這些知識決非一朝一日就可以掌握的,而且還要融會貫通、綜合運用。

2.創造力創新性:

豐富的想像、創新能力和前瞻性是必不可少的,這是設計師與工程師的一大區別。工程設計採用計演算法或類比法,工作的性質主要是改進、完善而非創新;造型設計則非常講究原創和獨創性,設計的元素是變化無窮的線條和曲面,而不是嚴謹、繁瑣的數據,「類比」出來的造型設計不可能是優秀的。

3.通過軟體實現自己的想法:

這些軟體可以作為參考:設計師打造的熱門工具清單

設計師能有自己的想法,能自己獨立創作一些作品,有較好的美術功底,能進行繪畫創作

美工則是能較好的執行客戶的創作思維,能獨立製作一些作品(注意是製作,不是創作),平常工作需要參考其他人的作品,很難理解哪個是美的,很難頭頭是道的向人闡述自己的東西。

--------------------

所以人和機器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擁有的是創造力而不是一昧的的抄襲。如果還採用傳統的方式找素材和複製粘貼的傳統設計師估計被機器淘汰的可能性真的很大。

補充一些:

UI設計師目前的要求可能會更高,但如果沒有初級UI設計師哪有高級UI設計師呢?還是那句話多看書、多看報、少吃零食、少睡覺。哈哈哈


把「設計師」改成「美工」,這個問題就沒什麼毛病了


設計師里包括混子設計師和牛逼設計師。此後,混子設計師將失業,牛逼設計師會增值。

然而,所有的設計師都認為自己是牛逼設計師。


魯班Ai更像是一種伴奏。

這就像我們年輕時為了泡妞都學過吉他的和弦走向,你是從 D9 到 #Fm 到 G6 再到 Asus4(同桌的你) ,還是從 G 到 D 到 Em7 再回到 G(那些花兒)。藝術門類中都有這種很基礎的規律性知識。

魯班Ai完成的就是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而已,構成在設計中只是基礎樣式。

它就是一把自動吉他可以迅速提供和弦組合。但這是音樂裡面最理性的東西,保證作曲的人走在一條合理規律上。但是它替代不了情感,因為和弦有限,旋律從來都是無限的。

平面設計比音樂更自由,因為眼睛接受信息的複雜程度要比耳朵高得多,樣式也龐雜得多。所以自動演奏風琴很早就出現了,而自動視覺構成機器才出現。

我還從來沒有在做設計的時候先考慮採用什麼構成,都是先考慮我要表現什麼,用什麼刺激情緒傳遞信息,這些對了之後才會考慮構成。完全憑構成做設計就跟踩著腳印跳舞一樣。這可不是橫排還是豎排,重複還是特異,對比還是對稱那麼簡單。

電商海報,可不是設計的全部。除了網頁就沒看過別的么?


直說吧,目前這個AI可以做到的只是根據用戶既定策略匹配合適的風格,不具備分析語言的能力,只能做信息較少的banner。(如果有「設計師」因為這個失業,那這些人本來就不是設計師,只是視覺搬磚工罷了。)

如果信息層稍微多一點或者稍微需要邏輯的表達,都需要AI讀懂人類語言的意思才能做出決策。且決策的效果最終還是靠人類的主觀感受來買單,跟人類社會活動相關,並有時效性。

舉個簡單的例子:要做一張電影海報,如果是小鮮肉作為賣點的爛片,我就要突出小鮮肉這個賣點把人物都堆上去。如果是有深度的文藝片,我就要從內容出發來決策。如果是劇情向的,那可能要考慮是表達人物關係還是表達某個特定情節等等。如果剛好趕上某個時事新聞熱點,可能還要考慮是否可以扯上一點關係,蹭一下熱點。這些不管是工作內容還是思考方法,都是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設計師的日常,不是玄學也不是奇技淫巧,更不是高端設計專屬。如果是AI來做,那AI第一步首先要能看懂電影???(PS. 從這一點來講,會計這種固定演算法,有最優解的行業都還沒被AI取代之前,設計師有什麼好擔心的。而且比一比大公司平均下來一年的審計費用是多少,設計費才多少。)

換個角度,如果魯班將來可以做到這點,首先應該去做搜索引擎,可以分分鐘秒掉谷歌百度。

而目前這樣:由人告訴他寫什麼,告訴他放什麼素材,AI的部分局限於1排版文字和素材,2匹配現成的視覺裝飾風格,這兩點的話;失業的僅僅是路邊列印店的兼職PS操作工而已。

順便舉個例子(廣告語標題:莆田系的保養可能很危險,小標題:正經賓士店現在免費診斷+零件15%折扣)

這張海報構圖和作圖技巧是初級的,構思不錯但也不算特別奇思妙想。但試想怎樣的AI才能做出這樣的構思?如果不用窮舉法誤拼誤撞,需要理解多少人類的思想,多大的知識儲備?(而且我估計這海報應該是2015年剛好蹭了侏羅紀世界電影的熱點)


大批設計師確實要失業,因為絕大部分的海報,無非就是寫清楚三件事情:

賣什麼?

有多好?

多少錢?

絕大部分設計感,純屬自high,是多餘的。

砍掉設計廣告這個環節,把精力聚焦在業務本身,是提升社會生產力的。


設計師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低價值的重複勞動上本來就是浪費資源

創意和設計是需要花時間的


你要知道哪些軟體設計師是如何做設計的,能想到分分鐘被電腦代替,那一點也不奇怪。軟體設計師終於可以歇會了。挺好的。不用腦的設計模式本來就不值錢,只是需求大讓很多人相信超短期培訓就能成「設計師」,真正的設計師,特別是平面設計師都給擠兌成啥樣了?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講是做平面的了。社會發展這是必然趨勢,有套路的,門檻低的都會被代替,比如室內設計也一樣,有個軟體什麼模型都弄好,只需要拖進去。一鍵渲染啊,然後,我看我微信里還有那學生在那練軟體呢,一點審美沒有,還不如我的客戶有逼格。還好當年堅持做高等藝術教育。要不然現在肯定會被罵坑錢的。


「把這個手機摳出來,背景改成純白色,再加一行字寫雙十一特價2599」
這不叫設計師,這叫美工。

你剛入行的時候在摳圖換背景,沒關係,可是現狀是很多所謂的設計師,已經摳了幾年圖換了幾年背景了。

現在很多基層的「設計師」跟以前的打字員一樣的,你只負責打字,打什麼字是小說作者決定的。打字員從來不會說自己是文學家,可是好多美工明明只是個PS AI操作員,卻不知道怎麼產生了自己是設計師的幻覺。


推薦閱讀:

設計師們做UI設計和交互設計、界面設計等一般會去什麼網站呢?
視覺設計師如何進階提升自己的能力?
商業作品與練習作品,哪一種更能體現設計師的真實水準?
设计师发展到一定时期感觉自我到瓶颈,如何再提升进阶?

TAG:設計 | 阿里巴巴集團 | 設計師 | 平面設計 | UI設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