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為什麼沒能獲得奧斯卡?


張藝謀為什麼沒有獲得奧斯卡,下面就事論事,根據每年的具體角逐影片來討論。

張藝謀要想拿奧斯卡,儘管在其他獎項也可以有資格,但真正有機會的還是外語片,所以這裡圍繞外語片來說。

張藝謀的作品第一次被選送衝擊奧斯卡外語片是在1989年,《紅高粱》前一年獲得西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在國際國內都極為轟動,是西方世界認識新時期中國電影的起點,順理成章被國內官方機構選送。但美國人對中國電影還是太過陌生,《紅高粱》沒能入圍最後的提名,在當時也被一些媒體視為遺珠,這一年得獎的是丹麥影片《征服者佩爾》。

1991年,《菊豆》是張藝謀第二次衝擊奧斯卡,這部影片的投資來自日本,後又得到西方電影節的青睞,這在當時的中國官方看來很敏感,由於文化政策的收緊,影片也未能和中國的廣大觀眾見面,而電影局在向奧斯卡官方提交了這部影片之後又生悔意,以繁忙為由代張藝謀辭掉了出席頒獎禮的邀請。或許這種微妙的政治因素反而助推《菊豆》入圍了最佳外語片的五部提名名單,成為中國電影的第一次。但它最終輸給了瑞士、英國、義大利及土耳其跨國聯合製作的寫實電影《希望之旅》,這部影片描寫偷渡移民的辛酸經歷,改編自真人真事,由非職業演員出演,平實而不煽情,正是奧斯卡投票人最喜歡的那類外國電影,相比之下,《菊豆》用誇張的色調講述了一個聳人聽聞的奇情故事,或許能令少部分人極為喜愛,但對多數人的吸引力顯然就不如《希望之旅》。今天從馬後炮的觀點來看,《希望之旅》不算什麼影史傑作,《菊豆》輸給它有點可惜。

1992年,張藝謀以《大紅燈籠高高掛》再度入圍最終提名名單,只不過這次是代表香港,它最後輸給了義大利電影《地中海》,今天已無人再談論《地中海》,也無人再談論該屆提名中的其他幾部影片。其實單從影片質量而論,《大紅燈籠》原本是有機會的。又從馬後炮的觀點來看,今天西方影評界都在高度評價《大紅燈籠》,如果重新來評,那張藝謀機會極大。但可惜,回到當時那一年,正趕上《大紅燈籠》的美國發行商Orion公司陷入財政困難,只能將全部資源集中主推「親生兒子」《沉默的羔羊》,於是《大紅燈籠》被冷落,結果導致這部影片在美國冷冷清清上映了幾天,根本沒什麼人看過,入圍提名已是奇蹟,無法再奢望得獎。

《秋菊打官司》在1993年代表中國出征奧斯卡,但影片沒有入圍提名名單,最終得獎的是法國片《印度支那》,其餘提名的還有米哈爾科夫《蒙古精神》等,這本是奧斯卡對東方情調最感興趣的一年,但樸實無華的農村法制題材《秋菊打官司》顯然無法滿足奧斯卡投票人對中國的想像。在90年代初的那幾年,中國電影官方出於某種考慮,不願將表現落後、負面的中國形象的影片選送至奧斯卡供西方獵奇欣賞,結果一些在藝術上更加高明的作品讓位給官方眼中更加「正確」的影片,例如1994年《鳳凰琴》取代《霸王別姬》被選送,而後者最終代表香港反而殺進了最後的五強。

至於《活著》,此片在國內遭禁,沒有被電影局選送,也就談不上參加了。奧斯卡本來就是一個國際文化政治遊戲,沒辦法脫離政治因素來看待。

《秋菊》落選後的近十年中,張藝謀因為個人創作調整,一度遠離奧斯卡的舞台。直到2003年,他的轉型之作《英雄》重新被選送參加奧斯卡外語片競爭,併入圍提名名單。與國內對這部影片有很大爭議不同,西方人其實很認可《英雄》,尤其是它的視覺美學,但是《卧虎藏龍》剛剛得獎,奧斯卡怎麼會這麼快獎勵一部來自相同文化背景的跟風之作呢?所以最終獲獎的是德國片《何處是我家》,此片亦不算上佳作品。

2005年,《十面埋伏》又代表中國被選送至奧斯卡外語片單元,這部影片比起《英雄》可說是全面劣化,《英雄》尚且失敗,何況是它?那年的西班牙電影《深海長眠》、德國電影《帝國的毀滅》、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都極受歡迎,《十面埋伏》沒有可能殺出重圍。

2007年輪到《滿城盡帶黃金甲》,張藝謀汲取前幾年的教訓,的確在故事上花了不少功夫,可惜這部影片著力展示的陰暗、無情的宮廷殺戮簡直和奧斯卡外語片崇尚溫情和感動的宗旨背道而馳,又一次沒進入圍名單,最後得到外語片獎的是宣揚諒解、同情、反思的德國電影《竊聽風暴》。

從《英雄》到《黃金甲》,加上中間兩年穿插的《天地英雄》和《無極》,是中國電影產業轉型剛開始時盛行的古裝大片潮產物,觀眾口碑普遍不佳,但票房卻部部高升,大約官方也誤以為這些影片能代表中國電影的最新成就,於是頻頻選送至奧斯卡,除了最開始《英雄》被提名,之後完全無人問津,這些千篇一律的歷史武打題材,連中國觀眾也很快看膩,何況美國?

再後來《金陵十三釵》落選,也不是意料之外的事,大致瀏覽美國媒體評論可知,同一個題材他們更喜歡《南京!南京!》,認為《十三釵》選擇克里斯蒂安·貝爾主演,以外國傳教士的視角來講這個故事有討巧之嫌,且認為展示妓女裸體和艷麗旗袍還未脫二十年前賣弄軟性色情的老調,所以並不賣帳。

綜上,張藝謀距離奧斯卡最近就是《菊豆》和《大紅燈籠高高掛》這兩次,《英雄》也有一點機會,但最終都沒有拿到,有主觀客觀的因素,也有運氣的關係,世間事本就如此。


我極不同意 @安然若楓 的回答。

首先,他分析說:「奧斯卡本身就是一個以美國文化視角為核心、以西方價值觀為標準的獎項。」這話對不對呢?你不能說它錯誤,但角度是不恰當的,實際等於沒說:所有美國的影視獎項都是以美國文化視角為核心,以西方價值為標誌的獎項。你能設想一個美國的電影獎是以韓國/印度/中國文化視角為核心,以東方價值觀為標準的獎項么?歐洲三大電影節是不是也是以歐洲文化視角為核心,以西方價值觀為標準的獎項?不要什麼都套到殖民後殖民那套理論上去吧。

實際情況是:奧斯卡是一個美國電影的行業獎項!它是以褒獎美國電影產業為目的產生的(後來可以認為拓展到整個英語電影產業),並不以世界電影作為其考量範圍。

從美國影藝學院成員,也就是所謂奧斯卡評委的組成就能看出這點。五六千名成員中,雖然有一些外國電影人(比如張藝謀鞏俐),但絕大多數是美國電影從業人員,包括導演、編劇、演員、攝影、服化道、特效等等工會人員。其獎項設置也是如此,最佳外語片只是奧斯卡獎中一個不太重要的小獎。幾乎所有奧斯卡獎項都要求參選影片在美國商業院線公映一周以上,這就很明確地與一些電影節獎項區別開來。

所以答主安然若楓後面的分析就完全不成立了——張藝謀的《活著》送去奧斯卡參選了么?雖然影片在紐約電影節和美國有限上映過,但有沒有美國的發行公司把它推選到奧斯卡,並做宣傳公關了么?奧斯卡有自己的流程、規則、渠道,你都沒有進入賽道,取得參賽資格,卻大談賽制不公平所以拿不了冠軍,豈不荒唐?(注,關於外語片評選規則,請參照 @舌在足矣 的答案,和我的回答放在一起就比較完善了)

答主談什麼「美國人接受他們更為了解的歐洲文化要比其他「遙遠而神秘的」大洲文化容易得多。」還有「具體到電影中,最直接的就是來自亞洲的故事美國人從最開始就聽不懂——或者說雖然看懂了,但是無法引起共鳴;即使故事能看懂,而具體表達方式,比如:鏡頭語言的選擇、隱喻的手法又和美國的評委不在一個頻率。」我認為,這些分析判斷都是相當主觀的臆斷和似是而非的。是小看甚至無視美國這樣一個電影大國中電影人的專業素質——儘管確實有不少美國電影人可能對亞洲電影沒有興趣或無法共鳴,但總體上,我認為他們絕對可以跨越文化障礙,看懂、欣賞亞洲優秀電影的電影語言、文化內涵。就像中國很多觀眾和電影人可以完全無障礙地看懂、欣賞歐洲電影、美國電影一樣。

《卧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首先就是它進入了奧斯卡的比賽賽道,遵從遊戲規則來玩,並且有索尼經典在推——看看最近些年韋恩斯坦公司在奧斯卡戰役上的成就,就知道這是一個複雜但專業的行業遊戲。《英雄》之所以能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重要的就是它在北美進行了大範圍公映,而且發行公司環球和華納肯為其做宣傳公關——《英雄》有北美版海報,你能找到《活著》的北美版海報么?

也完全不贊同答主的這段分析:「張藝謀前期的片子都是有堅實的現實性的,根植於中國的土壤,他的人物都是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最真實的中國人的形象。而《卧虎藏龍》則是一部全然抽離於中國的具體時代,以西方認同的價值觀(人心)為基礎,包裹以所謂的(西方世界所希望看到的)東方元素做出的東西。本質上跟美國人最喜歡的所謂「中餐」李鴻章雜碎一個味道。」《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真的是「有堅實的現實性「,」最真實的中國人形象」么?要知道,莫言、蘇童的小說原作,都不能說是現實主義的作品,莫言更以東方魔幻現實主義著稱。這些深受西方現代派影響的作家,更像是在講述新的寓言故事,是把中國歷史、傳說等進行了現代性的重寫。它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極端化的情境和極端化的角色。張藝謀的這幾部電影,更像是文化的傳奇。它與謝晉的《牧馬人》、《天雲山傳奇》等電影的現實性是完全不同的。這也是第五代導演的特點。

至於說《卧虎藏龍》,我不明白一部歷史感(包括地域特色)如此清晰的電影,為何會被描述成「全然抽離於中國的具體時代」的:貝勒爺、九門提督、新疆;市井、官府、江湖……影片確實有中西融合的風格,但把它形容為「李鴻章雜碎」式的不中不洋,我只能惋惜答主不能欣賞一部佳作了。

最後回到正題上來,張藝謀的電影顯然不能參選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因為這個獎基本是為英語片特別是美國電影設置的;至於最佳外語片呢,在張藝謀全盛時期,他的電影並沒有能進入奧斯卡獎的評獎軌道,沒有在北美得到發行公司的推廣宣傳,後來也很少有機會作為大陸的最佳外語片參賽影片推出。要說文化方面的因素,只能說他早年那種濃姿重彩式的文化傳奇風格放到現在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上也已經不太符合潮流。看看最近些年的獲獎影片:《一次別離》、《入殮師》、《愛》、《修女艾達》、《絕美之城》等等,更多著眼於具有全球性的文化問題,從個體出發對歷史進行重構和反思,情感的深度體驗與個性表達等等。張藝謀導演的《千里走單騎》和《歸來》都更接近這些影片,但水準和深度上較之確實頗有不及。

最後,還看到有答案說「一部活著,已經超過奧斯卡水平太多太多了」,我實在不知道《活著》怎麼就比《彗星美人》《阿拉伯的勞倫斯》《教父》《公寓》《亂世佳人》超過太多太多了?(別誤會,我同意《活著》完全可以達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水準)


@安然若楓 的答案誤導性太大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報名流程。不是說你導演覺得自己的片好就可以去報名,每個國家只能報一部。你國負責選片的委員會,是由廣電總局電影局下面的國際交流處來組建的,但至於具體成員是誰,篩選機制是什麼樣的,誰都不清楚,就是一個黑箱。而張藝謀被選上的只有以下這幾部:
1988年:紅高粱,未獲提名
1990年:菊豆,提名
1992年:秋菊打官司,未獲提名
2002年:英雄,提名
2004年:十面埋伏,未獲提名
2006年:滿城盡帶黃金甲,未獲提名
2011年:金陵十三釵,未獲提名
除了這幾部之外,1991年香港曾選擇《大紅燈籠高高掛》衝擊奧斯卡,並最終獲得提名。因此可以看出來, @安然若楓提到的《活著》其實根本沒有被奧斯卡考慮的資格,以《活著》舉例非常不妥。
那麼我們接下來就看看張藝謀獲得提名的那幾部片。
1990年,《菊豆》入選了最後的五部最佳外語片提名名單,當年其他的四部提名影片分別是:瑞士選送的由薩維耶·柯勒導演的《希望之旅》,法國選送的由揚·波·拉佩瑙導演的《大鼻子情聖》,德國選送的由麥可·范赫文導演的《我不是壞女孩》,義大利選送的由吉安尼·阿米里奧導演的《放開心胸》。當年獲獎的是《希望之旅》。當年最大的熱門其實是法國的《大鼻子情聖》,這部片當年雖然沒有獲得奧斯卡,但拿下了金球獎的最佳外語片。綜合來看,當年《菊豆》的水平並不足以從中突圍。
1991年,《大紅燈籠高高掛》代表香港入選了當年最後的五部最佳外語片提名名單,當年其他的四部提名影片分別是:義大利選送的加布里耶·勒薩勒瓦托勒斯導演的《地中海樂園》,冰島選送的弗里德列克·索爾·弗里德導演的《自然之子》,捷克斯洛伐克選送的揚·斯維拉克導演的《青春校樹》,瑞典選送的史汶·尼克維斯特 導演的《公牛》。這一年其實是張藝謀最有希望的一年,因為在此之前,《大紅燈籠高高掛》已經拿到了英國電影學院獎的最佳外語片並同時提名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而從目前世界電影史的評價來看,也是幾部影片里質量最高的一部,甚至可以說是張藝謀在世界範圍內認同度最高的一部影片,但是當年獲獎的是義大利選送的加布里耶·勒薩勒瓦托勒斯導演的《地中海樂園》。
2002年,《英雄》入選了最後的五部最佳外語片提名名單,當年其他的四部提名影片分別是:德國選送的卡洛琳·林克導演的《何處是我家》,墨西哥選送的卡洛斯·卡雷拉導演的《聖境沉淪》,芬蘭選送的阿基·郭利斯馬基導演的《沒有過去的男人》,荷蘭選送的寶拉·范德奧斯特導演的《男大當嫁》。相比國內兩極分化的評價,《英雄》在北美受到了廣泛的好評,無論是武術動作的編排,還是張藝謀對顏色一貫的出色運用,以及非線性敘事的劇本,都得到了很多的認可,除了奧斯卡之外還提名了當年的 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當年奧斯卡的外語片最大熱門,其實是著名導演阿莫多瓦執導的影片《對她說》,這部影片不僅非常罕見的以外語片的身份拿下了當年的最佳原創劇本,阿莫多瓦本人也獲得了最佳導演的提名。然而那一年西班牙卻並沒有選擇《對她說》沖奧,而選擇了《陽光下的星期一》,這部影片最後也沒能獲得提名。當年的獲獎影片是德國選送的卡洛琳·林克導演的《何處是我家》。這一次可以說是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之後張藝謀希望最大的一年。
再來說說其他幾部張藝謀影片被選中但是最終沒有獲得提名的。
1988年的《紅高粱》,儘管在當時拿下了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但當時整個歐美對華語電影還非常的陌生,尤其是在北美並沒有受到很多重視,所以當年沒有進入提名名單非常正常。但是後來張藝謀在歐美闖出名聲之後,這部影片也受到了不錯的評價,著名影評人Roger Ebert給出了3顆星的評價(滿分4星)。
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在當時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與《紅高粱》不同,這次張藝謀的作品在北美也影評人圈子裡也受到了很多好評,獲得了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第二名,進入了國家評論協會獎的優秀外語片名單,併入圍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和獨立精神獎最佳外語片。但這部影片總體來說並不能算的上是張藝謀最好的作品,再加上當年最後獲獎的是有著越南背景的《印度支那》,當年哪怕入圍了最後五強,也很難得獎。
2004年的《十面埋伏》與《英雄》相似,儘管國內被罵的很慘,但是在北美卻廣受好評。當年雖然沒有入圍奧斯卡,但同時提名了金球獎和英國電影學院獎的最佳外語片,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是《深海長眠》。
2006年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2011年的《金陵十三釵》大家基本上都知道沖奧希望渺茫,但是前者依然入圍了最佳服裝設計,而後者甚至還提名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最後再來說說《活著》。當年這片在國內根本沒有過審上映,所以更不可能被選作代表參加奧斯卡。不過英國電影學院獎和金球獎的最佳外語片卻並不需要由國家選送,而是可以自行報名。在那個被網友們稱為「史上最強電影年」里,《活著》成功入圍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獲獎的是《絕代妖姬》,其他提名影片有《飲食男女》、《藍白紅三部曲之紅》、《瑪歌皇后》),並擊敗了《飲食男女》和《藍白紅三部曲之紅》獲得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當年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提名分別是:《烈日灼人》、《暴雨將至》、《飲食男女》、《絕代妖姬》、《草莓和巧克力》。如果那一年《活著》能夠獲得參加奧斯卡的機會,結果也未可知。
所以綜合來看,說什麼外國人不懂你國的文化啦、感受不到你國的情懷啦都不是張藝謀沒能拿到奧斯卡的原因,因為一部影片能夠進入最佳外語片最終的五強名單就代表著這部影片在美國電影界受到了廣泛的認同。所以真正的原因其實是他每次都缺少一點運氣。


論藝術,這沒有比較性,獲獎的片你不一定看得懂,不獲獎的片也未必不好,不獲獎的好導演世界上一大批。


「張藝謀可以用千軍萬馬來表現萬馬千軍,但是不會用一滴水讓觀眾感受到一片汪洋」。 語出張立憲書《閃開,讓我歌唱八十年代》,覺得有點道理


說老謀子姿勢水平不夠高的 智商也是醉了
當年老謀子在國際上拿獎拿到手軟的時候 李安還在家裡當宅男
威尼斯電影節自成立以來 只有三個人拿過兩次金獅 張藝謀就是其中一個 李安也是其中一個 但那是十幾年後的事了
老謀子當年嘔心瀝血拍出來的英雄 在國內上映後 飽受爭議 或者說是罵聲一片 但是這部電影卻在北美票房登頂 最後全球票房高達1.76億美元 投資卻不超過3000萬美元
英雄在北美 不僅叫座 還叫好聲一片 時代甚至把這部電影評為2004年十大電影第一名
老謀子是拍過一些爛片 那又怎樣 斯皮爾伯格還拍過世界大戰這種爛片呢


這就像是為什麼評選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李冰冰,范冰冰中國美女沒份躋身其中。審視美和好的眼光不同。同樣華人,李安的作品為什麼能脫穎而出,因為他結束的是美國純正的電影藝術教育,而張藝謀的影片適合國人品味。即使為了奧斯卡刻意進行風格模仿也很難奪得國外影人的青睞。


不求文章中天子,但求文章中考官。

只需要弄明白3個問題

1.張藝謀知不知道,什麼是奧斯卡?

2.他想不想得奧斯卡?

3.他有沒有這個能力?


說誰不好非說張藝謀


Simply because his productions are not good enough.


奧斯卡比較偏重商業化,並不是完全以電影或是藝術的角度來選擇的,更何況也許在美國發行公司的宣傳離不開,如果要評價電影藝術,還應該以柏林和戛納為主


我覺得老謀子首先得選擇一個好劇本


應該改為為何李安能得奧斯卡


為啥要拿奧斯卡╮(╯▽╰)╭


奧斯卡是你家開的,說獲獎就獲獎啊


已經不光是在討論張藝謀了,大家的情緒里暗含了一種中國電影怎麼就tm拿不了奧斯卡呢!?

嘎納 威尼斯 柏林 東京 還有其他各種電影節,中國不都拿過獎了么,這不已經證明中國電影的實力了么。 每個城市有自己的文化,這些節應該也是有自己的口味的,可能奧斯卡就是不好咱這口。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奧斯卡就是那個騷點,等拿多了,大家也就釋然了。


李安為什麼沒拿過金雞百花?


前期的張老謀,還是算比較有想法的導演,只是礙於當時的文化氛圍、意識形態和國際關係等原因沒有那個機會。
這幾年的張老謀,不知是否有人和我有同樣的感覺,那就是,他似乎在追著李安的背影跑,尤其是在卧虎藏龍獲獎以後。英雄畫面數一數二然而劇情乏善可陳,他的精力似乎都用來鋪設彩色的畫面了,但畫面卻沒能講好故事甚至是輔佐好講故事的台詞;一部黃金甲,看得人真是有種噎了一口窩窩頭在喉嚨里的感覺……只能說在有條件衝擊奧斯卡的時候他卻給人一种放棄想法一心只想討好票房甚至連評委都懶得理會的感覺。


奧斯卡,即美國電影學院獎,注意前面美國二字。美國是個保守的清教徒國家,奧斯卡更是主流價值觀的體現,譬如1994年奧斯卡最佳影片頒給了阿甘正傳而不是肖申克的救贖。
為了平衡,奧斯卡會在最佳外語片這一獎項里更熱衷於一些類似左派電影等非主流價值觀的電影以及超現代意識流blahblah的文藝電影。。。
張藝謀的電影要麼不夠左不夠極端,要麼不夠文藝不夠深刻,所以很難獲獎。


因為每年名額有限。而其他外語片太強悍。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收割 7 個奧斯卡小金人?
有哪些非常牛的電影配角演員?
為什麼好似很少國人知道西恩潘?
奧斯卡金像獎哪一屆含金量最高?

TAG:電影 | 奧斯卡 | 張藝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