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不殺溥儀及滿清皇室背後有哪些考慮?

歷史上各朝的廢帝殺或不殺,取決於哪些因素?
=====原問題補充======
袁世凱已經掌握實權。以袁世凱戎馬一生的經歷,殺人應該手起刀落。為何不殺溥儀和滿清皇室?那麼其中左右其行為的內在原因是什麼呢。
可能問題比較幼稚了。
純屬問題討論,沒有民族排外思想。


這個問題的前提肯定是不成立的。下面的一些回答也被問題繞進去了,大談袁如何如何,好像宣統及皇室的生死全在袁個人的一念之間,這是對當時的史實不了解所致。

辛亥革命名為革命,但是跟近代史上後來的那些流血漂櫓的革命根本不能等量齊觀。它其實是一個各方反覆妥協的產物,清室成員的存亡也是這些妥協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不要說袁絕無「屠殺」宣統個人的主觀念頭,就算有,他也實無把這種念頭變為現實的空間。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拿列寧易代時殺害沙皇及家人來做類比,實在是不倫不類。下面講一下當時的具體情況。

辛亥前後,袁的境遇可說是如坐過山車般起伏。革命軍既起,清廷在軍事威脅下無奈重新啟用罷歸彰德的袁世凱,袁本為長袖善舞之輩,又握有強大的北洋軍,在革命黨與滿人之間左右逢源,按南征前王錫彤的話來說,「凡事留有餘地」。對於當時的偶然事件如吳祿貞、張紹曾剿襲後路的密計等,亦半由人力半由天命地得以順利度過,從而在南下時牢牢地掌握了主動權。

但掌握主動權並不意味著袁有帝王般主持生死的權力,南北調停,中間干係甚多,頭緒繁雜,最後方案為各方妥協之結果,絕非袁篡奪革命果實等教條話可一語蔽之。問袁為何不殺清帝,還不如問袁為何不揮北洋軍一舉南下蕩平革命政府,再北上滅掉清朝,反正都是紙上談兵而已。

立憲派為袁在辛亥之際的強大後盾,但雙方絕無上下級統馭的關係,倒不如說因利而相合。立憲派重要領袖之一張謇早在袁尚未起複時就專程去彰德晤談,青眼相加,袁亦表示將來如再起,定認真考慮張的意見,其實質為一樁袁與立憲派間的政治交易。國內立憲派以士坤為中堅,又通過程德全、湯壽潛控制富庶的江浙,實力實不遜於北洋軍人與革命黨。當時立憲派已在約法等問題上對滿人深深失望,宣統的退位詔書就是張謇起草。袁一心希圖控制最高權力,不希望有皇室礙事,雙方一拍即合。而推翻清廷同時也是南方革命黨人的底線,否則這場革命將毫無意義。流亡東瀛,遠離政治中心的梁啟超等雖主張虛君共和,但已於大局無補,清室遜位已成必然。

在清室待遇的問題上,幾大勢力其實也沒有本質上的分歧。袁愛惜羽毛,他曾對外國記者聲稱不願薄情寡義,背負清朝的恩情,背地裡卻在加緊催促隆裕太后遜位。對袁來說,篡奪的惡名他尚且不願背,殺害清室這種事當然不在考慮範圍內,更不用談立憲派必將強烈反對。革命黨人孜孜於推翻清朝,而對皇室成員個人的處置方式並無執念。所以,其實在南北議和的諸多問題中,優待清室是比較早達成的共識之一。早在辛亥年十一月,段祺瑞近隨靳雲鵬等就與廖宇清商定北方持優待清室意見,次月廖秘密出使南方時,黃興方面代表對此未提出意見。後來優待的具體條款也是當時的革命黨人汪精衛起草的,雙方在這一問題上實無分歧。

始末交代完後,說幾句廢話。梳理辛亥歷史時,常常廢卷而嘆,民國肇始,千頭萬緒之際,鼎革竟然以基本不流血的方式落下帷幕,不能不說是個奇蹟。政治的要義在於各方的妥協,如果一方大獲全勝,那麼這樣的政治交易肯定是有問題的。遺憾的是,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中國近代的問題終究要通過槍杆子來解決,但這不能否認當初中國人在共和道路上的努力。題主不了解這段歷史,問出這樣的問題可以理解,不過這個問題後面隱藏的一種民族文化心理,也許就是阻礙著我們向現代政治文明前進的阻力之一吧。


樓上所有都是在討論為什麼不殺。我反而以為討論的焦點應該是在為什麼要殺?政治家的每一個動作都是要經過非常充分的利弊分析和推演的。更何況殺廢帝這種舉足輕重的重大決定。
為什麼要殺溥儀?袁已經逼清室退位,和孫達成協議,手握北洋重兵。於法於理於權,舉國上下再無一人能撼動袁的地位。這時殺廢帝,還能得到什麼好處?
好處:
一,迎合一小部分激進派的訴求,表達了袁對革命的無限忠心和熱忱。
二,奪取皇室財富
壞處:
一,傷及袁的信譽,不但有傷袁的執政合法性根基,也會讓革命黨對袁加倍提防。
二,把原本就不相融的保皇派們逼到生死之敵的對立面,憑空塑造強大的敵人。
三,給政治對手提供夢寐以求的大把柄,在政治輿論上可以陷袁於極端不利
四,給袁下一步的政治目標創造了極大的障礙。廢帝都讓你打著旗號給殺了,你還想再稱帝,有什麼名頭?萬一輸了真不怕死?
五,國際外交上影響惡劣。袁作為一國合法總統,下令殺戮前屆政府首腦全家。這種事件已經屬於重大國際事件了,並且樹立了袁劊子手的形象。各大國極有可能對袁採取譴責甚至敵視態度。
六,蒙滿必亂。清室是蒙族和滿族的最高利益的代表,殺皇室等於對全蒙、滿族的侮辱和挑釁。
七,民間數千年來根深蒂固的君臣天下和皇權思想被草率的打破,對新政權的穩定和統治將造成不可估量的衝擊。
同時,留著溥儀活著在自己手中,這本身就是一張極好的牌。好處如下:
一,前朝王室在自己手中,可以代表自己對前朝的繼承,以此象徵執政的合法性。
二,可以此牽制前朝死忠,控制住一大股政治勢力。
三,做政治宣傳,表現出袁仁慈,寬厚,開明的形象。以此爭取政治上的盟友。
四,將前清皇室及其財富為一張牌,在博弈中賄賂或者打壓對手時使用。
五,穩定、拉攏蒙;滿,向兩族示好,爭取支持。
六,安撫民眾
所以綜上所述,利弊分析。袁只要腦袋沒被門縫夾了,都不會去干殺溥儀這等事來。


北洋政府和後來執政的KMT完全不是一脈的。光緒皇帝陵墓完工時已經清朝覆滅、中華民國建立好幾年了,民國中央政府的全體高官們還會穿著清朝官服去謁陵,有一個沒穿的還被其他同僚集體羞辱痛罵。辛亥革命時袁世凱假惺惺地說不願背叛舊主恩澤,清帝退位前夕還去找隆裕太后一起痛哭流涕。當時的形勢和力量對比其他答主已經回答了,我再補充點那個年代的社會氛圍。除去革命黨系的,社會(尤其北方)仍是普遍尊王(或者說是禮遇),溥儀稍微做點慈善大小報紙都會歌功頌德讚頌皇恩,民國每年新年以對外國元首之禮派高官入宮給溥儀祝賀,高官每次除了以民國代表身份祝賀,還會以個人身份給溥儀磕頭。孔府那邊,衍生公臨死針對子嗣事宜除了向民國總統報告外,還向溥儀進行了報告。各路名流求封號的求謚號的從來就沒斷過。手握實權的民國大小將領們(當然這裡指的都是北洋)也會恭恭敬敬給溥儀上書,後來溥儀被鹿鍾麟驅逐出宮、喪失尊號後去見過一次東北王張作霖,張見到落魄的溥儀立即跪下來給他磕頭,一口一個皇上。這種氛圍下即使是最「極端」的南方革命黨都絕無可能也不敢提出屠殺清室的口號,更何況是找太后流鼻涕的袁世凱。


其實是因為滿清皇室已經毫無號召力(早被南方的造反小冊子黑成馬了),不殺也玩不出什麼花兒來,東三省都丟給漢人了嘛,八旗基本盤分散的很,且人早就酥了,沒啥力量了。

嘿嘿,要是北魏這樣的,隨時可能振臂一呼起兵數萬的,你看高洋含糊不?要知道北魏的數個末代皇帝還都是很武勇和能折騰的人。

只能說,滿清後期的無能和緩慢死亡,給了袁世凱一個做好人的機會。

不是什麼人都有這機會啊,袁世凱是有福之人。


我補充一點吧。
清帝國是一個混合族群的多元帝國,是一個人格化的帝國,皇帝居於帝國核心,對漢人而言他是天子,對蒙古人而言他是諸汗之可汗,對西藏人來說他則是菩薩化身 。最終,他成為多主制下的帝國共主 ——大清皇帝。並以此建構帝國認同。清朝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儒教文化中國,而是建立在中國土地上的「征服王朝」 ,它奉行「帝國主義」政策 ,與俄、英歐洲帝國主義爭霸內陸亞洲。並在18世紀成功地達致擴張巔峰,將原本非中國管轄的遼闊的內陸亞洲地區及生活於其間的非漢族群的游牧國家納入治下 ,成為帝國的殖民地。

彼時清帝國擁有正統,對外依然維持著一個前現代國家的體面。而大權在握的袁世凱,法理上依仗皇帝授權;實力上依仗的北洋軍依然在帝國軍隊序列。承曾,左,張等漢人大員一脈。若弒君代清,內部無力彈壓南方革命,也喪失了對滿、蒙、維、藏的統治合法性。只有一個滿洲皇帝(manchu emperor),才能代表這個多元政權,漢人皇帝是無法實現這一點的 。而這些多元力量,有賴於帝國舊法統,特別是皇室力量對其產生的約束力,即所謂「只知有君主,不知有共和」。



皇帝退位的消息傳到上海,當時沈子培府上正舉辦宴會,參加的有辜鴻銘。
府上的客人聽此消息全部站了起來,然後朝北面跪下,痛哭流涕的磕起頭來。
辜鴻銘對著沈子培說:大難臨頭,何以為之?

當時已經有人覺得大難臨頭了,如果我是袁公,為保時局穩定,屠殺無益


皇帝退位前,南京參議院討論了《關於大清皇帝優待之條件》和《關於清帝遜位後優待之條件》兩個議案時,沒有太多的爭議,順利通過。

南方革命黨對於清遜位後的待遇尚無異議,袁世凱為何要冒著風險屠殺清室,給革命黨一個攻擊的借口?


提起辛亥革命,不少人都會覺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好像一提起清室,人人皆張口欲噬,可實際不是這樣的。武昌起義以後,十四個省獨立,剩下沒有獨立的省份固然不排除是在觀望狀態,可也有不少有實力的省份支持清室。

張勳晚年疾病不斷,宣統致信問候。老人看到皇帝的來信,下榻跪地說:吾年屆七十,辛亥當死未死,丁巳(張勳復辟之年)當死亦未死,今死遲矣。吾焉能安於悔恨之痛耶?嗚呼,吾勿能報皇恩於萬一。

由此可見,清帝也並非沒有支持者,袁世凱處置不好清帝,勢必會引起這些人的不滿,在清末民初那幾年,持保皇立場的人還是有不弱的力量的。袁世凱雖強,卻沒有必要給自己樹敵。


屠殺清室會遭致袁世凱勢力內部的不滿,或者說會遭致徐世昌的不滿。
徐世昌長期以來被人忽視,可在當時他的資歷不遜於袁世凱,甚至還有過之。他是東三省第一位總督,在清廷皇族內閣漢人中的地位最高。有人說他是袁世凱的謀士,在袁世凱歷次重要事件中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向慈禧告密,導演清帝退位),他的意見對於袁世凱必然至關重要。

在留存下的史料中,徐世昌對於清室是保有敬意的(庄士頓著《紫禁城的黃昏》)


姑且寫這麼幾點,總之屠殺無益於時局。


袁世凱好歹也是食了一輩子的清祿,手中的新軍就是靠著清廷的收入練出來的,逼清帝退位,按照傳統儒家的觀點,一個篡字是跑不掉的,好在當時打的是三民主義的旗號,顯得沒有那麼突出,再加上當時光緒慈禧都已經去世,浦儀就是一個小孩沒有權沒有軍,又沒有干過什麼出格的事,根本掀不起來什麼波瀾,直接殺死在國內國際上都影響太壞了,袁世凱也是一代豪傑不會做出這種沒腦子的事來的。

其實浦儀解放時期沒有被殺才真是一段傳奇,浦儀成年之後背靠打著清帝的旗號,跟日本人勾結在東北建立偽滿,壞事做了不少,即使按照西方法律這種行為也是叛國罪,可以宣判死刑的,但新中國反而把他徹底改造成了一個普通人,讓他重新融入社會大家庭,變成了普通人,我感覺這才真是大仁。


首先來說下中國篡位而弒故主的,基本上都是因為不夠自信:
周武王伐紂,紂王自焚而死;秦滅東周,遷九鼎,但是也並未對周赧王下手;秦末大亂,項羽殺秦帝子嬰及楚義帝(義帝是否為項羽授意殺害目前仍存爭議),已經備受非議,對於項羽這樣的莽夫英雄來說,這樣的舉動貌似也說得過去。王莽篡漢,孺子嬰並未被殺,儘管他是個傻子;漢獻帝禪位於曹丕,最後壽終正寢;魏元帝曹奐被廢之後還安穩地生活了近四十年。
真正舉起篡位弒君旗幟的是草莽梟雄劉裕。其時手握軍政大權的劉裕,也是有很多高門士族的反對的,謝混、郗僧施等的不支持,以及司馬休之、司馬楚之等東晉宗室在外的攻勢,這些對於「奮起寒微」的劉裕來說都是莫大的威脅。因此王夫之猜測他殺晉恭帝的原因時說是「宋武之篡也,年已耄,不三載而殂,自顧其子皆庸劣之才,謝晦、傅亮之流抑詭險而無定情,司馬楚之兄弟方挾拓跋氏以臨淮甸,前此者桓玄不忍於安帝,而二劉、何、孟挾之以興,故欲為子孫計鞏固而彌天下之謀以決出於此。」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這種做法,竟然被之後的齊、梁、陳、北周、北齊、隋、唐以及五代所承襲了。故而王應麟感嘆道」魏之篡漢,晉之篡魏,山陽(漢獻帝劉協)、陳留(魏元帝曹奐),猶獲考終,亂賊之心,猶未肆也。宋之篡晉,年而弒零陵(晉恭帝司馬德文),不知天道報施,還自及也。齊梁以後,皆襲其跡,自劉裕始」明王夫之也說「惡莫烈於弒君。篡之相仍,自曹氏而已然,宋因之耳。弒則自宋倡之」只有下一個宋的宋太祖,破例地保全了後周恭帝柴宗訓,並且還傳言留下了「保全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的祖訓。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溥儀及其滿清皇室的處境:
清帝退位前,因為革命「反清興漢」等口號的號召,皇族內閣的立憲謊言也被戳破,滿清政府的威望已經日薄西山。當辛亥革命發生後,滿清政府都沒人能夠領導最有戰鬥力的北洋軍,只能邀請袁世凱出山。南北議和之時,南方革命黨壓根就沒有提出要對溥儀及其滿清皇室進行趕盡殺絕的要求,只要求「如清帝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孫中山就會將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如果袁敢進行弒君廢立,革命黨是否反對不敢說,但是勢必將招致保皇黨以及立憲派的強烈反對。而堅持負隅頑抗的宗社黨隨著其「領袖」良弼的被暗殺基本上也宣告土崩瓦解了,接著再以哄(優待皇室)和嚇(段祺瑞等北洋將領的聯名致電、袁世凱本人以法國大革命法國皇室的結局進行恐嚇),各國使節也都開始支持袁世凱,電請清帝退位了。因此說清帝退位前是北方的北洋軍及滿清皇室、各國列強與南方的革命黨、立憲派等各種勢力明爭暗鬥的博弈而妥協的結果。1912年2月9日南京臨時政府提出的《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由汪精衛主要負責起草,經臨時參議院修正,其中開列了保留大清皇帝尊號以及溥儀小朝廷暫居紫禁城等八項內容。退位前袁世凱沒有弒君的必要,而退位後也同樣如此。清帝退位後,袁世凱如願以償地登上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寶座,其主要矛頭均指向南方的革命黨,二次革命、護國運動中均是如此。滿清皇室早已無實力與北方的北洋政府以及南方的國民黨相抗衡了。

袁世凱方面的考量,不殺溥儀他有他的自信:
如前所述,清帝退位前,滿清皇室除了以良弼為首的宗社黨稍微反抗過袁世凱之外,其他的反對勢力及其影響均已細微到袁世凱無須注意了;而在退位之後,袁世凱有需要著力對付以孫文、宋教仁的國民黨,黃興、蔡鍔等人的護國運動,以及打著自己稱帝的如意算盤,而這些時期,他的對手仍然沒有溥儀及其滿清皇室。

綜上所述,在清帝退位前後(到袁世凱去世),溥儀及其滿清皇室均沒有實力對袁世凱產生實質性的大的威脅了,不僅沒有被殺的理由,袁世凱也沒有要殺他們的理由了。
再為 @nonolyli答案里所說的這句「手握實權,就不是要為殺人找理由,倒是要為不殺人找理由了」點贊。

事實上呢,袁世凱去世之後的1917年,徐州的張勳「辮子軍」利用北洋政府的府院之爭,以調停為名進行的「張勳復辟」失敗之後,北洋政府及其掌握實權的段祺瑞也未對溥儀進行強硬的處理。溥儀宣告二次退位,依舊享受中華民國政府的優待,直至1924年的「北京事變」……

PS:「()」中的內容均為答者注。


大清根本不是被革命軍推翻的,而是在一片讚揚聲中主動光榮退位的,禪讓給袁世凱的。

袁世凱謝謝大清恩主還來不及,何來殺心?


提到清帝退位,你會看到「換取」兩個詞,或者說清皇室用退位換取了優渥的待遇,或者說,用優渥的待遇換取清帝退位,不管什麼說法,其實暗示的是清帝退位是有條件的。
為撒呢?

中國,是不可以沒有皇帝的。在當時中國,皇帝還是一個非常神聖和尊崇的職業,如果對皇帝做了什麼過分的事情,會遭天譴和人類指脊梁骨的。


先回答個籠統:挾天子以令諸侯and屁民and與各列強打牌。

一、袁世凱走的是晚清體制內的道路,接受儒家熏陶洗腦,再怎麼以下犯上,皇帝這玩意兒不會越雷池,不然賤民們怎麼管理。

二、手握兵權的袁大頭,還要跳樑小丑的搞一出復辟,只是因為自己想自high一把?
政府工作怎麼做?
各種利益糾結都跟遺老遺少有關係,滿清又極其重視繁冗禮節,弄死一個人說不定往上扯扯都能扯到努爾哈赤妹婿的表姑父他二姨家鄰居家兒子的好基友二狗子。三流計劃一流執行,跟一流計劃三流執行,孰輕孰重?體制內的低效率詬病也不過多探討。故殺不得。
殺了他,在那個時代指望民主憲政救中國人?
這個問題太敏感,不過多探討。劣根性已經被說爛。飯都吃不飽的年代,who gives a shit
不然袁大頭費那老鼻子事兒?如果你不能有效的建立一個新秩序,那麼就不要輕易打破一個舊秩序。舉個例子,你覺得街上紅綠燈太蛋疼,不合理,你把大街上紅綠燈全給拔了,但是你能找到一種更有效的管理方式么?so...

三、袁大頭的個人經歷
如果沒記錯歷史教科書上提到袁世凱就是一句: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
尼瑪這些別有用心的編教科書的人,隨便一個三娃子就能竊取果實么???
知乎上有過這麼一個問題,具體的找不到了,大概是:你的家族有什麼有意思的故事。有一個匿名答主,是李中堂的後代,講述了些許袁世凱的故事,他很受李鴻章的信任與重用,事兒辦的漂亮,有手腕。同時講義氣,李鴻章死後一直照顧他的家人後代,不是我黑國父,您一海歸沒經過中國的淡水養殖,輸給袁世凱是必然。所以袁世凱也不是什麼阿三大飛,不會官場那套,人品不行,怎麼能爬那麼高的位置?是歷史選擇的袁世凱。所以他跟李某種程度上的保皇派,因為他們知道,皇帝一倒,中國人個個人精,那就不是小事兒了,皇帝一倒,歐美的大哥們鐵定會再扶一個起來,不如就利用現有的,還聽自己話的來博弈。

最後,不太同意得票最高的答案,覺得略矯情,上了張圖粘貼了一些wikipedia的文字,居然扯到了尼古拉二世的往事。站在人權主義的制高點來分析中國的政治同時兼以一個貌似雷同但本質上相差十萬八千里的例子來批判大家的邏輯思維有問題,這種斬草除根的思想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這簡直就是政治錯誤,沒有中國特色么!簡直就好比我跟我母親分析一下科比的技術動作,拿鐵跟卡布奇諾的口感差別,同時探討一下馬龍白蘭度的演技如何,她就跳著她的廣場舞,喝著重茶,看著韓劇與言情。道貌岸然的差別啊.....

@bei zhao 歡迎補充。


袁做為被李鴻章最看好的人,智商判斷能力絕對的不低


1 樓主要弄明白袁世凱是個什麼樣的人,慈禧太后曾經評價袁世凱是不學有術。袁世凱本身是箇舊官僚,維繫他和北洋軍之間的政治信條仍然是儒家的忠和孝。殺害滿清皇室則直接損害了袁世凱權力來源和維繫他權力的正統性。

2 北洋新軍本身不是袁世凱的私人武裝,名義上仍是效忠清廷的。袁世凱並不能完全操控北洋新軍,他只有靠不停的拉攏和收買北洋的軍頭來控制北洋軍。同樣,清廷對北洋新軍也是有分化政策的,北洋三傑之一的馮國璋和清貴族政治領袖陸軍大臣良弼是結拜兄弟,清廷曾用良弼拉攏馮國璋。另一位北洋三傑,曾留學德國的段祺瑞則是一派新軍人作風,堅決反對北洋軍成為袁世凱的私人武裝。

3 清廷在末期仍有一支2萬人組成的御林軍,由滿人組成並直接效忠於皇帝,這支軍隊一直控制著北京城。袁世凱在慈禧駕崩後迅速逃離北京就是忌憚攝政王載灃利用這支軍隊直接抓捕他

4 袁世凱沒有能力在客觀上加害滿族皇室,同樣在主觀上他也不願這樣做。因為滿清皇室的存在不僅給了他權力和合法性,同時可以用來和南方革命黨討價還價,是袁世凱投機的資本。

最後,推薦樓主看看CCTV的歷史紀錄片《北洋軍閥覆滅記》,定會有所裨益


對近代史不是很了解,純粹是從社會學角度出發拋磚引玉的一個簡單答案。

肯定是不能殺的,因為要顧及輿論,以及防止起義的發生。

我想題主所謂的手握實權主要是指手握兵權吧。的確,兵權可以保證你控制當下的國家機構。可是你有再多的兵,你有保證你有實力財力和精力去鎮壓各地的叛亂嗎?固然清朝政府昏庸無能,但是畢竟作為統治階層存在了幾百年。在當時的人們心中,他們就是天子,就是皇族,被他們統治是理所當然的。你袁世凱本是一介臣子,沒有高貴的皇室血統,憑什麼可以稱帝?而且,更有人會想,既然你袁世凱都能稱帝,憑什麼我就不能。而且,殺掉皇族更是給了各地躁動不安的起義者一個大好的起義借口「討伐叛賊」啊。所以,如果袁世凱殺掉愛新覺羅一族,等待他的就是各地讓他應接不暇的起義大旗,幾乎所有人(尤其是愚忠的知識分子)的口誅筆伐,以及一個歷史上的犯上惡名。

歷史總是相似的,建議題主閱讀這篇文章,解釋得很清楚。曹操為何不稱帝?


第一, 清皇室不是義和團, 後者搞的天怒人怨, 袁世凱殺起來毫不手軟;保皇派在當時的勢力還是不小, 處於平衡利益也不能殺;
第二, 殺了皇族全體, 有什麼特別的利益或者好處嗎?沒有, 各地都是軍人掌權, 事實上形成了割據, 皇室就是個擺設
第三, 國際上列強也都看著呢, 很多事你做的過分了, 還會引起國際輿論譴責,皇室可能會往別國使館跑, 各國也可能以護僑之類的借口乾點什麼, 只會把事態搞複雜


如果殺了,東北,蒙古,西藏,新疆可就不是我們的了。清朝皇帝是禪讓退位,並不是被滅,民國是繼承清朝的一切,其中當然包括了所有的土地。孫中山最初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如果真貫徹實行了,我們可就只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地了。所以後來孫中山也恍然大悟,趕緊把這口號改了。
而袁世凱則是當時中國最強的政治家,不僅僅破天荒想出來了以外國君主禮儀對待清王室一家,而且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號,比孫先生的口號確實高了不止一個檔次。
總而言之,之所以不殺。除了袁世凱對清王室的些許私人感情,最重要的就是要繼承清朝的法統,而且會極大避免全國的動亂和流血犧牲。


殺了之後,你看俄國不對新疆蒙古動心思,英國不對西藏動心思,日本不對東北動心思?

跑點題,皇漢最大的無知就在於無法認識到自滿清到民國過渡的這段歷史有多微妙。一群莽夫總以為自己現在拳頭大過去拳頭也大,殊不知在那個時代唯一能稍微維護積弱的中國的主權利益的也只有國際法理。後來918國聯被架空不意味著不靠法理你當時也能阻隔關東軍收復東北,更不意味著二戰結束後你還有資格收回東北(蘇聯連新疆都一直惦記著,怎麼可能放過日本跑掉之後你又放棄掉法理依據的東北?)。

回到正題,滿清到民國是以法理繼承的形式過渡,那麼溥儀以及愛新覺羅皇族作為前朝(君主制體系)的第一代表自然也是這個法理繼承的一部分,畢竟君主制體系下主權在君不在民(這是歷史,不代表其在現代的合理性)。妄說袁世凱,在918前任何一個試圖消滅掉溥儀及其家族的人都是在否定這個法理繼承,那麼既然不是法理繼承,蒙疆藏和東北的舊貴族憑什麼認你中華民國?甚至只是清帝遜位,喀爾喀蒙古的王公就開始自立為汗了,你真殺了清帝,不怕這個框架內爆么?

也正是因為這種法理繼承的關係,通過內戰由民國過渡到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依然在蒙疆藏和東北(東北問題涉及到日本退出侵佔領土的戰後安排,從法理上講也是退回到1931年以前的民國對東北的主權狀態)有合乎國際法(不被定義為「侵略」;某些皇漢的思維模式在國際法體系中就是會被解讀為侵略,真是那種狀態你看美蘇怎麼變著法子收拾你)的管轄權。

毛不殺已經淪為戰犯幫凶的溥儀,也許或多或少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別忘了當年某和尚還在西藏,而尼赫魯明顯繼承了英印當局對西藏的野心。

另外也正像很多答主說過的那樣,溥儀和愛新覺羅家族本質上不對袁世凱構成威脅,他們要想復辟不僅要面對袁世凱的勢力,還有南方軍閥的勢力。如果說袁世凱能念及舊恩對(當時可能)嘗試復辟的清室留情,袁世凱不再坐鎮後孫大炮那幫人可未必就那麼客氣了。因此享受優待條例待遇對於清室是最優解,也正是因為同樣知道這一點,袁世凱沒必要做這個惡人。

高級的政治玩家追求的目的從來不是殺人,而是讓一個人不會威脅到他,甚至能為他所用。


袁世凱不過是一個老舊的封建官僚罷了,想在當時中國的各大勢力間左右逢源,保留清皇室是為了拉攏保皇黨,支持共和制是為了拉攏同盟會(共和派),廢除旗人特權是為了拉攏光復會(反滿復漢)。都不得罪的態度就是都得罪,保皇黨仍然視他為活曹操,同盟會認為革命還不徹底,光復會認為他們清算旗人的目的沒達到畢竟連清皇室還享有優待。他手下的北洋集團在他回家釣魚期間早已尾大不掉互分各派,奉他為主只不過維持表面上的團結。共和制的中華民國的皇帝是全體國民,身為總統的袁世凱不過是代行權力的宰相,即使是終身大總統也不過是一個終身宰相,可登基稱帝就是篡位了,所以才被稱為竊國大盜。


舊臣善待故主,豈不是一段佳話。


屠之?這個問題太搞笑....
學了九年義務的教科書,不會把袁世凱當屠夫了吧....


推薦閱讀:

綜合來看,日本戰國第一姬是誰?
如果一個人做了七件好事,是不是可以存起來,抵消他後來的三宗罪,哪怕是罪惡滔天?
如何評價拉丁帝國(拜占庭)以及鮑德溫一世皇帝?
蔣介石究竟有沒有下令不抵抗?

TAG:歷史 | 歷史人物 | 辛亥革命 | 袁世凱 | 歷史人物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