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比賽有門線技術,為什麼沒有越位的自動化檢測技術?引入在純技術上有什麼難度?

2010-2011年歐洲冠軍聯賽開始使用自動化的門線檢測技術,2013年2月19日,國際足聯(FIFA)正式宣布在2013年聯合會杯以及2014年巴西世界盃上將啟用門線技術,最近的英超聯賽也使用了門線技術。

相對於門線技術的快速普及,對於球員越位的自動化檢測技術有沒有成熟?為什麼沒有引入到正式的比賽?引入在技術上有什麼難度?

相關問題為什麼可以引進門線技術,及時幫助裁判做出正確判罰,而對於是否越位不能引進類似技術,提醒裁判失誤以更改?


說技術上不難的只能說是不了解越位規則。越位是相當複雜的,很多案例根據現有的最新規則是很難100%認得越位或者不越位的。越位位置不難判斷,但是難點的關鍵就在於對save和play性質的認定。有的越位案例,讓十幾個國際裁判反覆看錄像判罰,都有可能得到一半一半不同結論。所以現階段電子代替人工判罰越位是沒有可行性的。

加一張圖

這裡主要是三個名稱需要理解:蓄意傳球,折射,蓄意救球。

蓄意傳球—好球不越位
折射和蓄意救球—越位

符合以上表格中的要素即為蓄意和折射,但是蓄意又有蓄意傳球(蓄意踢球)和蓄意救球,區別在於距離球門的遠近。在如果防守隊員在球門附近,目的是不讓球進門,那麼即使符合了蓄意要素踢給越位位置進攻隊員,也必須判罰越位。


靠機器代替人檢測越位,一是不可行,二是沒必要。


對於可行性的問題,先不論成本,拿球越門線和越位的性質比較一下:

應用對象 門線技術只需要檢測一個足球。越位檢測需要偵測足球和場上所有球員,足球、進攻球員、防守球員三者需要不同的檢測方式。

應用範圍 門線技術的檢測範圍是7.32米長,12厘米寬的球門線。越位檢測的範圍是整個足球場。

觸發條件 門線技術只需要判定一個條件——球在二維平台上的投影坐標是否在得分範圍內。而越位至少要進行四項基本判定——球的位置、進攻球員位置、防守球員位置、引發判罰的時機,對於「位置」,05年規則里球員的身體、手臂、腳部的位置對於越位判定都是有影響的,於是「位置」就已經起碼是多個不規則物體的三維坐標這麼個複雜程度的變數了;對於「時機」,現行規則里的折射、故意、參與進攻、得利等一系列的主觀判斷條件,這些在機器給出的數據是根本體現不出來的。

觸發方式 門線技術只需要被動觸發,即球進入了觸發區域才需要反饋給裁判。越位則必須是主動的,即比賽進行中的每一秒鐘,偵測系統都必須保持運轉,並且要實時記錄所有球員的位置和球員與球每一次接觸的時機。

門線技術使用一場比賽的成本就是2500英鎊,而越位監測的工作量、誤差要求比門線技術高十倍以上是肯定的。而且關鍵的問題是技術並不能取代人工,甚至連減少邊裁工作量這麼簡單的要求都無法達到。技術能解決的只是「越位位置」的判斷,但「越位位置」和「越位違例」並非一碼事,一場比賽里出現幾十次「越位位置」也未必會產生一次「越位違例」,所謂自動檢測很可能純粹只是給裁判不停地輸送無用信號。所以現在的助理裁判依舊要用,也依舊要按規定跑位、觀察、執法,其工作量一點沒少,這個錢花在培訓裁判的業務水平上不更好嗎?


第二個問題是,根本沒有必要從過程上來「監控」越位,監控結果比監控過程要簡單、也要可行得多。現在FIFA的改革思路也是如此。

我們的需求只是減少誤判,而誤判一般分兩種:本來應該吹越位的沒吹,是為漏判;本來不該吹越位但被吹了,是為錯判。

對於漏判,一般能夠產生嚴重後果的,是最後發展為進球、點球等大事件的情況,對於這種情況,直接從結果,也就是進球、點球上治理顯然要更為可行。現在FIFA開始實施的VAR(video assistant referee,錄像裁判)就是針對這一點的。

VAR的思路是,只對進球、點球、紅牌這些重要的事件,由場外看錄像回放的裁判通過語音對講提醒當場主裁,由主裁確認後做出定奪。單對於越位的情況,最常見的爭議一般是邊裁漏判了越位導致最後發展為進球,這種情況下,不需要在邊裁遺漏的剎那間提醒,只要在進球造成比賽暫停後,有一定時間通過場外錄像裁判看回放判斷,這就足夠更正錯誤並且不過度影響比賽的流暢度了。發展為點球、紅牌的情況同理。如果裁判漏判了越位但最後並沒有發展成關鍵的後果,那也沒有追究這一次遺漏的必要。

另一種情況是錯判,即把沒越位的球當做越位來吹掉,這種情況可能麻煩一點,但邊裁既然能夠做出判決,那首先他的位置應該是準確的,錯判只是出於判斷上的失誤,所以相比於可能出自位置不到位所致的著實無能為力的漏判,錯判應該是更容易通過系統的專業培訓來規避的。即便真出了錯判,由於做出越位判罰的一刻比賽已經停止,這之後的任何事件,即便是進球,在規則中都是無效的,所以這類判罰雖說破壞了一次合理的機會,但相比因為漏判導致的比分改寫、人員變動這個程度的後果,錯判的爭議性相對要小得多。

這是發生在近期的一個實例:大發神威!電子裁判幫了西班牙 首秀2度殺死誤判

這個實例正好實測了越位漏判、錯判兩種情況,第一例是邊裁漏判導致進球,最後通過錄像回放確認,進球判定無效;第二例是主裁判定進球而邊裁舉旗(進球發生前主裁未看到邊裁),通過錄像回放認定進球有效。而如果邊裁舉旗並且主裁也吹哨中止比賽,那麼即便邊裁判斷錯誤,後續的動作也皆已無效,錄像回放沒有資格啟動(防止球員繼續帶球)。

所以,只要能通過實踐充分檢驗視頻輔助的可行性,對於越位判罰的擔憂就已經可以減少很多了。現在FIFA、歐足聯的都對視頻輔助大開綠燈,也表明足球運動的管理層至少已經轉變了過去所謂「人為因素不可避免」的觀念。以後的技術發展也應該是以錄像輔助為中心,儘可能減少錄像輔助介入對比賽造成的延遲,這應該是一個最為可行也最為實用的方案。


越位是看高清高速攝像機回放都會有爭議的,目前的技術應該很難很好地處理


技術上不難。難在開支,光改造費一個門線檢測就20萬歐了,還不算設備的購置和以後的維護成本,備品備件成本。要進行越位檢測,那就更加昂貴了。個人認為越位檢測可以從多角度進行攝像,並且不斷地根據圖像處理結果分析出雙方隊員的動態站位,甚至上下肢的不同動作。首先攝像頭的增加就比門線檢測技術要增加好幾個攝像頭。為了準確進行圖像處理和分析,這種鏡頭還不能是咱們聊天用的那種十來元的,怎麼也要是大光圈,長焦距。你看看佳能尼康那種相機鏡頭要多少錢吧,攝像的比拍照的是只多不少……還有那些圖像處理軟體,你以為是天上掉下來的么,越是專業的軟體收費越高。

各國各洲和FIFA的職業足球比賽不是慈善事業,而是一門生意,你想讓生意人增加開支,那就是割他們的肉。


而且,用自動檢測技術之後,那如何定量呢?如因扎吉和對方兩名後衛站在同一線上,中場傳球出來的瞬間,自動檢測系統吹響了哨子。義大利人覺得很冤,而場外的觀眾在電視回放上看到這個機會主義者也沒越位啊。但最後自動化檢測系統說了,因扎吉腦袋比對方的後衛往前了那麼一厘米,構成越位……有時候電腦太精準了也不是個好事。


技術上沒有難度,純自動化可能麻煩點,但是引入回放技術,讓底線裁判去看就ok了,也不耗什麼時間。
非要說難度,大概是給所有球場都裝上要花錢,而這錢俱樂部不願意出,足聯也不願意。

(從陰謀論的角度講,裝了就不好玩陰謀了,不過可以學網球,有看回放次數限制,或者像nba那樣除非最後幾分鐘,看不看回放由裁判決定)


強行進入。。。

早就想過這個問題。

方案一

鑒於嵌入式設備的微型化,可以考慮在足球內部安裝晶元以及場上22名球員佩戴感測設備。

攻方隊員A在無球狀態下,距對方球門只有一個防守球員情況下,就設置丫挺的為1;攻方隊員B出球延長線與A位置同或者接近時,另一個條件也觸發了,也設置為1,與門1+1了。傳送越位信號給邊裁。

當然,只是簡單的模型,條件還很多,比如邊界球,攻方球員沒過中線。都不會觸發丫挺為1。

難點:勢必影響足球的質量;勢必影響足球的價格。沒搞過嵌入式設備,但是應該能做的很小吧。

方案二

借鑒100米短跑項目,移動的攝像機。弄倆,一個盯球,一個盯球員,引入第五裁判,專門負責看這倆攝像機。

難點:造價造價造價啊。倆高清攝像機,第五裁判,都tm是錢。


自動化檢測的話,進攻有利,它吹還是不吹呢?


我至今也沒給我媳婦講明白到底什麼是越位,我也不太相信目前的人工智慧可以強過我偉大的媳婦。


越位不是簡單的過線和設備問題,同樣的站位,有沒有影響參與進攻,有沒有對方球員碰一下,有沒有己方更靠前隊員回傳,判罰都不同,特別是有沒有反覆影響參與進攻那不是攝像頭可以解決的事,等你看清了那麼一兩秒進攻可能都打完了。說個簡單的足球遊戲實況,所有隊員位置都是電腦監控的,那越位是准,問題是准到傳球隊員一出腳就吹了,可能中間會打到後衛,也沒有設計越位位置隊員不碰球後排插上這招,就是按位置死板的吹,最大的bug 。現實情況可比按電腦設計的跑位可複雜多了


所有說技術上難的,想一下fifa和pes遊戲里是如何處理越位問題的吧


越位規則是很複雜的,僅僅枚舉越位的不同範例也足夠幾十上百的,哪怕很專業的裁判也會犯錯,用感測技術之類的很難解決越位判斷這個級別的難題。


三級裁判員
之前設想過這種東西 還試著隨便用Python搞了下
我的想法是 為了保證流暢性 這種東西得反應很快 所以不一定反映傳接關係 只要是有隊員在越位位置拿球就馬上提示 也保證了人的判斷(相對於獲利 反彈這些東西 拿球比較難看對我來說) 但是
一個邊裁在高速運動情況下這種提示難免影響他正確判斷

如果真的能有這種東西 我是覺得挺好的反正 但足球估計是不會有挑戰這種東西的


用機器人總行吧?! 沒有感情只有鐵血和科技無情判罰…… 各位怎麼看?


越位誤判。。。?這本來就是足球的魅力呀!


回放技術就夠了吧。找個裁判專門看回放妥妥噠~~


現代的技術頂天了只能判斷球員在不在越位位置,至於構不構成越位犯規這種相當主觀的判斷,得等電腦能代替人腦思考問題了才行。不過到那個時候估計裁判就要被電腦取代了~~


以前沒有門線裁判的時候,一個四人裁判組裡,兩個邊裁的主要任務就是看越位。所以越位復不複雜?


球一個感測器,每個球員衣服上感測器,出現越位後,後台告訴主裁越位情況。


自動化檢測是很難,但是電視轉播的高清回放早就打過無數裁判的臉了,如果允許裁判賽中看回放,誤判就會少很多。


沒法實現的吧,有被動參與進攻這一說。或者球員意識到自己明顯越位而放棄追球,難道還要多此一舉地響個哨嗎。。。


越位不是單純的過了線沒的問題


這也是足球比賽不可預測的魅力
網球比賽也沒有所有爭議球都挑戰鷹眼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球王是貝利,而不是馬拉多納?
為什麼中國男子三大球搞得都很差,但是籃球和排球卻沒有像足球一樣被批判得這麼厲害?
巔峰時期的羅納爾多究竟有多可怕?
中國足協的這張海報為什麼會被認為有「種族歧視」?
足球規則中的「越位」到底是怎麼來的?有什麼典故嗎?

TAG:視頻 | 足球 | 自動化 | 檢測 | 足球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