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猶豫和跌宕的原因,並不是單純為了復仇?

哈姆雷特復仇過程中猶豫和跌宕的原因,除了處於敵眾我寡的狀態,還因為並不是單純為了復仇,那麼他還為了什麼?


這是個很老的問題了,對此的回答較著名的有:
第一類,以歌德為代表,認為哈姆雷特的猶豫主要是出於大局考慮,認為殺死叔父會導致國內大亂,無法收拾,復仇不解決問題,反而製造更多問題。
第二類,以弗洛伊德為代表,認為哈姆雷特潛意識裡有殺父娶母的慾望,他無法殺死一個實現了自己潛意識的慾望的人。

我自己認為上述兩種回答都很難找到足夠的文本內的證據,毋寧說,是歌德和弗洛伊德從自己的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哈姆雷特身上。
為什麼不能相信哈姆雷特自己的說法呢?
哈姆雷特一開始的延宕是因為不敢確信鬼魂的話,等確信之後,殺死克勞狄斯的最好時機是後者祈禱懺悔的時候,但哈姆雷特自己說,這樣會送他上天堂,於是沒有動手,之後他就再也沒有這樣的好機會了。
這樣的解釋可能過分簡單,以至於被大多數評論家認為不夠深刻,有損於這部作品的聲譽,因此沒能採取。


中文世界裡哈姆雷特角色的深度常常被其童稚氣的劇名《王子復仇記》所掩蓋,隱而不彰。

丹麥王子與印度王子(悉達多)都是人性中至仁而憂鬱的典型,當其洞悉了人世的罪惡和苦難,他們的痛苦便是人類心靈至深的哀慟。

長歌當哭,哭而笑,笑而舞,歌哭給全體人類看,涅槃給造物主看。如果真有造物主存在,他會囧,會手足無措。

以暴易暴耳,復仇只是哈姆雷特必須出演的一幕;而「人生只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台上指手畫腳的伶人,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喧嘩和騷動,卻找不到一點意義。」(麥克白斯)


剛讀完哈姆雷特,寫了一點粗淺見解,請批評。

首發在這裡好書一起讀(36):《哈姆雷特》,安息吧,王子,做個廣告。

理解有的人只需要用眼睛,理解另外的人則需要用腦,還有些人需要用腦和用心才能理解。

而哈姆雷特,需要用整個身體來理解,腦,心,前胸後背,四肢五官全方位地去體會。

我就是哈姆雷特。

這樣才能略微逼近這個被解讀了幾百年的不朽的人。

丹麥王子,思想深刻,勇武過人,善良正直。這些是他的素質,在外觀看來,幾近完美。

在一般的故事裡,這樣的人當知道自己的父親死於謀殺,由於善良正直,他會毫不猶豫地決定復仇,由於身份、才智、勇敢三者他都具備,他會用精妙的計謀和果斷的執行,上演一出悲涼而壯麗的復仇大戲,馬孟起興兵雪恨,伍子胥鞭屍報仇,都是讓人心胸激蕩的明星故事,但《哈姆雷特》不同。

如上面說的,哈姆雷特擁有一切的硬體:品德、智慧、勇武,更有未來國王的身份,一般這樣的人物,別說女性觀眾,連男讀者看了,也不禁心馳神往。但《哈姆雷特》劇本看了又看,對這位王子實在愛不起來,他太糾結,讓人著急得牙痒痒,從開篇就知道了父親的大仇,卻到最後自知將死才將仇人殺死,像是應付性地完成任務一樣,草草了事。這出《王子復仇記》,太不好看了,讓人胸悶,憋氣,不爽。

它就不是讓人爽的,否則就不會有這麼大的價值了。從現在開始我們要褪去哈姆雷特的一身光環,他身上的光環可真不少,現在褪去完了,我們看看——一個普通人,我指的不是質素上,而是心理上。通常我們在作品中看到「王子」兩個字,習慣性地會有個對半神英雄的嚮往,或者像赫克托耳那樣慷慨悲壯,或者像帕里斯那樣風流倜儻。但哈姆雷特我們看了,大失所望,軟弱窩囊,磨磨唧唧,殺父之仇這樣不共戴天的大仇,居然舉棋不定,見機不行,讓人看了煩的不得了。

他比你更煩他自己,故事發生在冬天,隨著他涼薄的目光所至,冷眼旁觀,冷嘲熱諷,他煩一切的人,他尤其煩他自己,他在人人身上都看到醜陋和齷齪,在自己身上看到得尤其多。他曾經是一個單純善良的人,之所以單純善良是有一個極為安穩舒適的環境讓他立足,他在這個環境里,快樂,熱烈,幸福地生活到現在,然後這個環境突然坍塌了,他的一顆赤子之心在一瞬間掉入了冰冷和黑暗的世界裡,而他對這完全沒有思想準備,他看著這個陌生又真實的世界,如大夢初醒一般,震驚又恍然大悟,原來世界和自己曾深信不疑的世界大相徑庭,不應該是這樣,這樣不好。

他依舊是一個赤子,堅決不肯妥協,他成了一個遺世獨立的人,眾人皆醉我獨醒,目光變得冰冷,心裡卻變得高處不勝寒,他厭惡那些自甘墮落又沉浸其中的人,卻只能用最惡毒和刻薄的言辭來羞辱她們,自己的母親和情人,這明明是他最愛的人,因此她們的罪惡尤其不可饒恕,他習慣了有了立足點,他這隻鳳凰現在在空中四處飛翔,苦苦尋覓,卻找不到一棵可以用來立足的梧桐樹,他不再有信仰,不再有依賴,整個世界從四面八方籠罩了他,黑暗,寒冷,他小小的身軀在其中瑟瑟發抖,像《悲慘世界》里冬夜外出提水的珂賽特一樣恐懼和絕望。

所以他想死,他沒了信仰,沒了依賴,生命中不再有方向,這促使他產生了最痛苦也最深刻的思考,就是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的段落,在殺父大仇未報的時候,他居然在考慮要不要死的問題,他害怕了,他怕死,準確說是怕死後的未知,他身上的擔子太重,殺父之仇,這是必須要報的,不報不行,至於什麼時候報,以什麼方式報,則不妨徐徐圖之,他就以這個理由不斷逃避和拖延,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他因與眾不同和遺世獨立而極度孤單,又因這孤單而勢單力薄,因此面對強大的敵人的時候,難免產生「三思而後行」的想法,這種不自信讓他消極被動,他實際是在等個最終審判,等待命運給自己個無法拒絕的結果,便從此心安、一了百了,「我從來沒說要放棄,但一直沒有好機會」,他期待能被動地等來一個結局,自己良心上也不用不安,在這之前自己還是躲在拖延和安全的區域里最好。

他太高尚,高尚到一切人都不入他的眼,真實的他嫌醜陋,美麗的他嫌虛偽,他只歌頌自己的父親,因為那是一個死人,死人是不會出現在人面前讓人看缺點,給粉絲丟臉的,父親在他心裡就像一尊天神,因為天人永隔,所以可以寄託他一切的想像中的偉大和莊嚴,人類需要神,因為人需要跪在神的腳下,從此自己便有了方向,堂吉訶德需要杜爾加西亞,儘管他們永不相見。天人永隔是一個美麗的距離,它能美化一切的虛假和缺陷,《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佐西馬長老不幸死後屍體發臭,便失去了尊崇,哈姆雷特的幸運在於掘墓人一場戲中工人挖出的不是自己奉若神明的父王的屍骨。

他對這是全懂的,亞歷山大死後也會發臭,曾經妙語連珠的妙人死後也不過一副白骨,《紅樓夢》里的風月寶鑒,正面看是紅粉佳人,反面看是精生白骨,當考慮到這樣宏大的問題,世間的一切事務都渺小得可笑,就像《莊子》嘲諷過的兩個蝸牛犄角上的國家之間的戰爭,在這樣宏大和深沉地思考的人的眼中,這種事的確瑣碎無聊和瞭然無趣,剩下的只有虛無和荒誕、冷清的旁觀,以及身在其中的無奈。哈姆雷特還在為未知的死後世界恐慌,莊子卻在用歡快的歌聲送別自己死去的妻子,至少在對身後世界的態度上,莊子是比哈姆雷特自信很多的。

也許莊子的自信來源於他確實對鬼神的存在有所信賴,他所謂的神人憑空而行,也許只是火化後的青煙騰空,所以說不懷疑的人是幸福的,莊子懷疑凡人,他極盡譏嘲和諷刺的能事,但他信鬼神。哈姆雷特卻連鬼神都不信,他見了父親的亡魂,心情激動之下宣稱一定要報仇,但當他回歸涼薄和冷靜的常態,他對亡魂的話都產生了懷疑,以至於需要安排一場表演來窺探叔父的內心。到後來責母一場戲裡的怪異場景,如果不是前面鬼魂出現時衛兵們眼見為實,我幾乎要認為所謂亡魂全是精神失常的哈姆雷特腦海中的臆想。

亡魂的存在非常古怪,我到現在也沒能弄清楚,責母戲中只有哈姆雷特看到了亡魂,而母親沒有看到,這個特點與前面哈姆雷特和衛兵都看到亡魂並不一致,卻很像《三國演義》里只有孫策能看到于吉、其他人卻看不到于吉的情景一樣,更應該理解為哈姆雷特的幻覺而不是超自然現象。那衛兵們看到的又作何解釋呢?如果理解成「大楚興陳勝王」的騙人把戲,把哈姆雷特看成是假扮亡魂的人的幕後導演,這齣戲則變成《打著為父報仇旗號的哈姆雷特篡位未遂的故事》了,《三國演義》里袁譚罵袁尚,你毒死了父親,又來殺哥哥嗎?我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只是刀兵相見時袁譚用來污衊袁尚的髒水,那哈姆雷特為什麼就不可能為篡位奪權給自己叔父安排一個弒兄弒君的神人共憤的罪名?戲台上演員在演,每個角色都是平等的都不是作者或上帝,不一定哈姆雷特說的當然是真話,其叔父說的當然是假話。這個陰謀論的想法在很多情節上還不能自圓其說,但能解釋鬼魂時而對所有人(包括衛兵和哈姆雷特)可見時而只對特定人可見(只哈姆雷特可見其母不可見)的現象,尤其是哈姆雷特在「to be or not to be」章節中自言自語說,從來沒有人從死後的世界回來過,他不是剛剛看到了父親的鬼魂嗎?如果理解成他本來就知道鬼魂是個騙局,就可以解釋通了。還有鬼魂在地下要求宣誓時哈姆雷特奇怪地對其表示不敬,只有他分明知道那根本不是「父王」,才能解釋的通。

上面一段請全看做戲言,是我之前看了太多「挖掘名著隱秘」的文字,這次忍不住想陰謀論一番。既然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提一個腹黑王子版的可能性,也是未嘗不可,何況哈姆雷特對自己父親的亡魂都產生懷疑,而我只是對一個不相干的亡魂產生懷疑。哈姆雷特的懷疑其實不無道理,如果他叔父確實是無辜的,他看到的只是魔鬼來耍弄他的把戲,他卻一怒之下跑去殺了自己的叔父,這個罪過和醜聞就大了,所以他安排了一場戲,這場戲證實了事情的真相,卻也暴露了他自己,他叔父對他動了殺機,於是他終於有機會展露自己的縝密心思和霹靂手腕,他除掉背叛了自己淪為叔父爪牙的兩個同學,動作之決絕狠辣,讓人眼前一亮,這才是要復仇的王子該做的事,但他一回國,腳步又停下了,當他還認為已將計就計破解了叔父的陷害中時,叔父卻早已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卻天真地以為這只是一場普通的斗劍。曹操陣前邀請,韓遂欣然相會,弱小的一方總對敵人的好意抱有僥倖的信任,他們也為這信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話題又回到叔父祈禱那一場戲,那是全劇最佳的報仇機會,卻被他錯過了,他過於苛求完美,對人也是,對事也是,事情不完美,就不肯去做,但哪件事能真正做到完美,讓一個像他那樣矛盾和挑剔的人都心滿意足呢,於是他就什麼都不做,有機會,就推脫,再有機會,再推脫,處於持久的對完美的等待中,其實卻是毫無作為,一事無成。如果想問題太全面、太深入,就容易對不那麼全面也不那麼深入的事情感到不滿,感到太片面、太淺薄,就像當以最高標準來要求人,看到的人或者虛假,或者低俗一樣。思想的巨人往往會造就行動的矮子,反過來看就是思想的矮子反而容易成就行動的巨人,因為想得少,挑剔得少,對自己更容易信任,擁有做事的信心,這才能排除萬難地做下去,而這正是成就事業的關鍵。

這就又要說到堂吉訶德,作為文藝復興時期兩部不朽著作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和堂吉訶德的對比是長久的話題。兩人都學識淵博、品德高尚、遺世獨立,但與「行動的矮子」哈姆雷特相比,堂吉訶德是一個行動的巨人,只要是他認定的事,非議也好,嘲笑也好,危險也好,他都不遺餘力地去做了,因為他心裡有信任,他太信任他的騎士小說,所以他意氣風發,勇往直前。但有信任就有危險,盲從會造就錯誤,哈姆雷特什麼都不信任,他不會犯錯,卻一事無成。如果一件事情,並未證明百分之百正確,那要不要去做,「to be or not to be」?這是個問題。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堂吉訶德,每個人心中也都有個哈姆雷特,我們時而猶豫,時而堅定,時而拖沓地無所事事,時而魯莽地浪費時間,時而明智地謀定後動,時而果敢地一往無前。這就是《哈姆雷特》這部劇情簡單,人物數量不多的悲劇成為永垂不朽的著作的原因所在,它是人類的一個典型的橫剖面。

安息吧,王子,我也和你一樣經歷過信仰崩塌,也和你一樣無數次審視骯髒的心底,我比你更加怯懦糾結,舉棋不定,但後來我學會了一點點,藉助堂吉訶德騎士堅定的長矛,調劑你猶豫的內心,也許沒有事情確定是對的,但總要毫不動搖地去做一些事情。因為人類的幸福就是智慧和品德的提升,而只有做事才能讓自己進步。襄陽城需要滿寵也需要曹仁,人的心裡需要哈姆雷特也需要堂吉訶德,安息吧,王子,你將永遠是人類性格的一部分,只要有一個人活著,你就還沒有死,用《道德經》話講,叫「死而不亡者壽」,這就是你死後的世界,你,看到了嗎?

附:我的名著讀後感們


剛好上學期在莎士比亞課程上學習了哈姆雷特,淺學後噴噴感想,與大家分享,純粹個人想法,若有不當之處請多多包涵啦^_^

----------------------------------------------------

之前在網路上查找相關資料時,了解到迪士尼經典動畫《獅子王》原來是有很大借鑒《哈姆雷特》。作者介紹說,「1989至1999的十年,被稱作迪士尼的文藝復興時期。而1994年上映的《獅子王》可以說是迪士尼史上最嚴肅的作品。剝去其輕鬆的喜劇元素和音樂劇的熱鬧,他的內核是一個古老而嚴肅的主線故事。」 影評人Roger Ebert甚至評論《獅子王》「過於殘酷而不適合年輕的小朋友觀看」。而且創作團隊也坦言小獅子王辛巴的生命歷險故事是受到莎翁戲劇,古希臘神話甚至是聖經故事啟發的。片中三個主要角色:老師王Mufasa(當然還有老國王的鬼魂們),小獅王Simba,老師王弟弟Scar,都是《哈姆雷特》中角色的直接替換。

讀到這裡感覺很奇妙。因為The Lion King不論是動畫片還是音樂劇我一直都很喜歡的,覺得小辛巴的形象被塑造的正直而高大,而且比較接地氣。讓人心疼又敬佩,給人有一種想要抱抱他的衝動。哈姆雷特相比較之下性格好像更加極端複雜,雖然他真的很有悲劇色彩,命運也比辛巴慘多了,可是卻不很能激發人的同情或惋惜之情,更別說抱抱他安慰他了,恐怕還沒有張口就先被明朝暗諷的啞口無言了吧。所以我覺得《獅子王》對哈姆雷特的改編還是蠻符合現代審美的,起碼填補了讀者(我)在讀哈姆雷特時所受到的心理衝擊和落差。

辛巴的生命歷程中也有很糾結和逃避的一段,可是創作者給出了一個比較合理通暢的理由,使一切過渡自然。一方面他當時還是小baby,處於自身難保的境地中;另一方面他以為是自己害死了父親,抱有愧疚之心,所以他的逃避,以及逃避後的重新面對都比較符合常理。 《獅子王》在「Hakuna Matata」的呼聲中劇情開始上升,逐漸轉向開闊和積極。《哈姆雷特》在王子「To be or not to be」的糾結中隨著王子的自我鬥爭糾結到死,冒昧套用一下Roger Ebert的話開個玩笑,就是《哈姆雷特》「過於糾結而不適合優柔寡斷者,憂鬱症,拖延症和輕微人格分裂者觀看。」

文學作品中復仇的情節很多,復仇方式也很多,而哈姆雷特的思維好像比較跳躍,缺乏理性和「邏輯」。當他得知真相決定報仇後,step one居然選擇了奇特的裝瘋,這就蠻出乎意料的,而且之後圈子越兜越大,局面越來越無法掌控,導致最後的慘劇和更多無辜的死亡。

哈姆雷特為什麽要先裝瘋呢?我換位思考了一下,如果我是哈姆雷特,在那種情況下裝瘋的可能性原因:1,為了吸引注意力,尤其是母后的注意力,使母親產生內疚和負罪感,另一方面激發她的母性,同情心和保護慾,得到更多的重視和關愛。(這種心理貌似小孩子比較常有吧,通常表現為誇大自己的處境,或是故意做一些反常的事來吸引父母注意力從而得到關注,我的表妹小時候經常會這樣。)2,為了分散對手的注意力,使King Claudius對自己放鬆戒備,這樣既可以保全自身,也可以解除對方戒心,方便自己找機會下手。(這麽想來,這種手段其實也蠻普遍的,中國古代歷史上王位之爭中,不是往往會有那麽一個看似澹泊不涉朝政,但實則野心最大最後爆冷門的王子嗎?)3,那就是真的瘋了,而不是裝瘋,只不過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據說一般精神病患者都會否認自己有精神病,反而會比常人更加自信,所以我想也許哈姆雷特真的因為受到刺激太大而瘋掉。)

不過我的猜想還是比較膚淺而不嚴密的,自覺不是很經得起推敲。我在網路上看到另一種解釋,強調他的戀母情結的作用,覺得有道理,在此引用:

「哈姆雷特裝瘋的意識層面動機背後,還有不可告人的潛意識層面動機。一. 掩飾自己在得知父親死亡後的真實內心體驗。哈姆雷特存在俄狄浦斯情結,或稱戀母情結,這一情結的主要表現是,與父親爭奪母親,希望父親死掉好獨佔母親。但由於這一想法不符合超我(倫理道德規範)的要求,因而會將這一願望壓抑到潛意識中,並在現實層面表現出對父親的尊重,順從甚至崇拜。但在另一方面,哈姆雷特潛意識中希望自己父親死掉的願望從未消失,而當父王真的突然死去時,哈姆雷特的內心其實是相當複雜的,因為從超我的角度,他應該悲傷痛苦;而從本我的角度,他則應該高興慶幸。正因為如此,他在其父親死後相當一段時間內,情感體驗極為矛盾,而高興慶幸是需要壓抑的。如何遮掩此種不為超我所允許的高興呢?裝瘋是一種選擇……同時也說明哈姆雷特表現出的鬱鬱寡歡和瘋狂,其實是一種心理防禦的結果----反向形成……」

剛開始覺得有些誇張,不過過後覺得這樣解釋也十分合理。首先,哈姆雷特從一開始到從亡靈口中得知真相,相比較父親的死,他更多提到母親的貞節問題。亡靈在母后卧室出現提醒他focus到替父報仇的重點上時,這是這一點最明顯的體現。顯然,母親改嫁叔父,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傷心,沒有給予哈姆雷特足夠的安慰和母性關懷才是問題的根本導火索。那麽,哈姆雷特的一系列憎恨和心理失衡,究竟是更多因為父親被害,還是因為母親的愛被搶奪佔有呢?This is a question。其次,是哈姆雷特對奧菲莉亞態度的轉變,從之前的欣賞,愛慕到之後的尖酸暴力,這一轉變應該也是他戀母情結的體現,因為他對奧菲莉亞的由愛轉恨和對母后的由愛轉恨幾乎是同時的。假設他真的有戀母情結,那麽奧菲莉亞對於他則是母親的反射和化身。奧菲莉亞美麗優雅,溫柔體貼,又倍受父親兄長的愛護,和先前倍受父王疼愛的母后有幾分相似。然而當哈姆雷特開始對母親改嫁耿耿於懷時,他不僅對母親有失尊重,對待奧菲莉亞態度更是急轉直下,惡語相向,並且侮辱之詞更加直接,赤裸和不堪。這應該是他把奧菲莉亞作為母親化身的體現。如果說他對奧菲莉亞的咒罵是為了增加裝瘋的真實性,我覺得大可不必,因為他起碼可以提前告知奧菲莉亞請她配合演出,又何必如此折磨自己的愛人呢?

我認為他選擇裝瘋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性格中的軟弱,潛意識裡的逃避和整個復仇計劃的被動性。首先,哈姆雷特是因為亡靈的託付才「不得已」去復仇的,其實他潛意識裡根本沒有這個膽量和想法,最多是多罵幾句,嘲諷一下,不會掀起什麽大風浪。縱觀整部劇本,哈姆雷特大多在自言自語,真正有助於報仇的事情卻很少有做,而僅有的幾件行動,如掉包國書,誤殺Polonius,最後的決鬥等等,也都是在迫不得已或是緊急的情況下「被迫」做出的,而非提前計劃好。其次,他的優柔寡斷,猶豫不決,使他思考了很多哲學領域上的問題。他的這些思考,其實就是給自己的軟弱找藉口和理由啊。最明顯的,是當King Claudius禱告時,他卻放過了最佳的報仇機會。理由竟然是覺得在禱告時殺他是在助他上天堂。這種理由,往往騙得過別人騙不過自己。換位思考一下,是十分可以理解的。我有時也有拖延症,遇到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或是不想面對的問題,會一直拖到deadline才去解決。有時因為拖延而錯過一些美好的事情,雖然心裡自責的要死,但也會像哈姆雷特一般自我安慰自我開脫,但其實心裡很清楚這是在逃避問題。所以我認為,如果哈姆雷特一開始堅定決心要復仇,他不會裝瘋兜圈子把事情搞得很複雜。應當做卻不想做的事情往往最讓人煎熬,這種情況下哈姆雷特選擇先裝裝瘋好像也是不錯的緩衝。

另外,我覺得把皇后推到道德制高點,對她而言是很殘忍的。在這種情況下,王后處於一種很被動的境地,她也沒有什麽選擇的餘地,即便選擇與King Claudius抗衡,於她,於哈姆雷特又有什麽好處呢?她並非選擇慾望而不顧貞節,只不過是選擇以哪一種方式的不幸繼續生存罷了。皇后自然有她的苦衷,不論道德上的是或非,我覺得至少她對哈姆雷特的母愛是沒有變的。她選擇改嫁給King Claudius,自己會承受更多的壓力,良心上還要受到責備,但是至少這樣她可以憑藉微薄的力量繼續保護哈姆雷特,做他的後盾。還有最後一幕,皇后誤飲毒酒而死,飲酒前還對哈姆雷特百般關心照顧。不過皇后有沒有可能不是誤飲呢,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那她的母愛就表現更深了。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次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正是因為這個角色的不完美,才會成為我們自身的映射,每個人都能或多或少在他的身上看到現實生活中人的影子,形成自己的理解,同時也能通過他來理解自己。而且一個文學作品中的虛構人物,竟能引發後人幾百年來從文學、哲學、心理學等各個方面的研究和解讀,讓人敬佩的不是哈姆雷特,而是塑造他的人。不過偶爾亂想想也會覺得有趣:莎士比亞自己在創作哈姆雷特的時候,真的有從心理學哲學等等領域考慮這麽多嗎?或許他看到如今人們對作品的解讀,自己都會覺得大開眼界呢。或者真的被伏爾泰說中,不過是爛醉後的狂言?


因為他的目的不僅是殺了克勞迪。他想要重振乾坤。
哈姆雷特是一個人文主義者,對人性懷著樂觀積極的願想。但當現實里發生父被弒而母迅速改嫁殺父仇人這樣的醜惡之事時,他的人性本善的樂觀理念開始動搖,而這個理念是他其他一切世界觀得以存在的基礎。當一個人的內我世界開始崩塌——通常是由於現實之迫,一個人的回應只有兩種:「妥協」於外部世界「改變」內部世界,或者,選擇保存自身而用一己之力去改變世界。用名言來講,那就是"to be or not to be"。面對這個問題,哈姆雷特選擇"to be",也就是「去復仇」。但是,他復仇的對象,不只是克勞迪——那個殺父娶母的人,而是克勞迪這個人醜惡行為背後所代表的人性之惡——這樣的人性之惡是對人文主義的背反。所以,哈姆雷特的復仇目的不是殺了那個人,而是殺了那個惡。也就是說,這個復仇不只是一劍刺心這樣簡單粗暴的事,更重要的,是哈姆雷特要向世界證明他為什麼要復仇,——他要用他的行動去改變這個世界中不合乎於他的人文主義理念的那些部分。
然而,現實中的惡太過強大——野心、色慾是人性的普遍之惡,哈姆雷特又是如孤軍奮戰(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時代先覺的悲哀),他在以一己之力抗爭這個世界的時候總會有些力不從心。加上他愛思考(或者說愛多想)的個性,他有時又不免會指向自我懷疑——是這個世界錯了,還是我錯了,由此產生了憂鬱和延宕。


我的老師的導師從文學倫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哈姆雷特》被國外許多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認可,聽說他老人家經常去國外演講,以下就是從文學倫理學的角度解讀《哈姆雷特》的,是我上課所做的筆記。

弗洛伊德認為:「在《俄狄浦斯王》之中,(慾望)背後的童年幻想被帶到明處,而且像它在夢中那樣地實現,這在《哈姆雷特》之中卻始終被壓抑著,我們只能根據這種壓抑的結果,看到它的存在。哈姆雷特可以做任何事,就是無法向那個殺了他的父親、娶了他的母親的人復仇,因為正是這個人展示了他自己被壓抑的童年的幻想」。這是哈姆雷特猶豫的原因。弗洛伊德的學生恩斯特·瓊斯同樣用俄狄浦斯情結解釋《哈姆雷特》,進一步發展了弗洛伊德的觀點。這個觀點不能說它完全沒有道理。

但是,倫理禁忌是阻礙哈姆雷特復仇和導致他猶豫不決的根本原因。在哈姆雷特復仇的過程中,倫理禁忌具體表現為三個倫理結(ethical knots)。而且,這三個倫理結基本上是哈姆雷特無法打開的死結。

我們先從悲劇發生的背景來看:哈姆雷特聽說父親暴病而亡,從德國威登堡回丹麥奔喪。回國後其母再嫁,克勞狄斯娶其母而繼位為王。正是哈姆雷特母親的再嫁,導致倫理環境的變化。

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勞狄斯成為了他的繼父和他的君主,雖說哈姆雷特懷疑是克勞狄斯殺了他的父親,想要為自己的父親復仇,但是在吃瓜群眾也就是百姓們看來,如果哈姆雷特為了復仇殺了叔父克勞狄斯,那就是弒君和弒父的大罪,不可饒恕。

以上倫理關係的變化就是整個悲劇發展的基礎,也是哈姆雷特陷於倫理矛盾之中的前提。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哈姆雷特的三個倫理結。

第一個倫理結為弒父倫理結。

第二個倫理結為弒君倫理結。

第三個倫理結為弒母倫理結。

先分析哈姆雷特的第一個倫理結:弒父倫理結。由於克勞狄斯身上具有繼父和國王兩種身份,因此哈姆雷特的弒父倫理結是同弒君倫理結結合在一起的。

在克勞狄斯勸說哈姆雷特不要過度悲傷時說:

我請你拋棄這種無益的悲傷,把我當做你的父親;因為我要讓全世界知道,你是王位的直接的繼承者,我要給你的尊榮和恩寵,不亞於一個最慈愛的父親之於他的兒子。

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一方面,哈姆雷特堅持孝道,懷念父親,悲傷不已。另一方面,克勞狄斯用一種自然道德的理論勸說哈姆雷特放棄他的以悲傷形式表現的對父親的孝道,並企圖在他同哈姆雷特之間建立起一種新的道德關係,這就是要哈姆雷特「把我當做你的父親」,繼承他的王位。他企圖把自己放在一個慈愛的父親的位置,讓哈姆雷特用他對父親的道德感情對待他。

即使在克勞狄斯安排哈姆雷特同雷歐提斯比劍的陰謀中,他表面上也要保持其倫理上的稱呼:

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勝利
「Our son will win.」

正是這種變化,在哈姆雷特的倫理意識中,克勞狄斯是他的父親,他是克勞狄斯的兒子。這種倫理意識形成他在復仇過程中的倫理結。

因此可以說,這種變化後新的倫理關係也是哈姆雷特所認可的。正是深深植根於哈姆雷特思想中的這種倫理意識,妨礙他把復仇付諸於行動。因為克勞狄斯作為他的父親,他如果殺死克勞狄斯就是弒父,這是當時被嚴格禁止的倫理大罪,是需要遵守的倫理禁忌。所以,哈姆雷特在復仇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猶豫和延宕,實際上源於他對弒父這一倫理禁忌的畏懼。

正是出於對倫理禁忌的畏懼,哈姆雷特總是為自己尋找延遲或放棄復仇的借口。當他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被害的真相後,哈姆雷特表現得無比激昂,發誓立即為父親報仇,但是,哈姆雷特馬上又為自己找到了延宕的借口。

哈姆雷特的經典台詞「To be,or not to be」儘管有許多解釋,但其內涵仍然指的是對正義的抉擇和追問,即他採取的行動是對是錯的問題。在他弄清了父親的死亡的真相後,哈姆雷特面對的是兩種選擇,即復仇還是不復仇,殺死新王還是不殺死新王,是行動還是不行動。

哈姆雷特回國參加父親的葬禮,但是父親剛死了兩個月,母親就嫁給了叔父克勞狄斯。這是讓哈姆雷特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的。原文中哈姆雷特對匆忙嫁給叔父的母親給以了嚴厲的道德譴責。

短短一個月以前,她哭得像個淚人兒似的,送我那可憐的父親下葬;她在送葬的時候所穿的那雙鞋子還沒有破舊,她就,她就——上帝啊!一頭沒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傷得長久一些——她就嫁給了我的叔父,我的父親的弟弟,可是他一點也不像我的父親,正像我一點不像赫刺克勒斯一樣。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她那流著虛偽之淚的眼睛還沒有消去紅腫,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惡的匆促,這樣迫不及待地鑽進了亂倫的衾被!那不是好事,也不會有好結果;可是碎了吧,我的心,因為我必須噤住我的嘴!

他已經明確指出母親嫁給叔父是亂倫,而亂倫是在他的父親死後發生的,那麼,母親的亂倫與父親的死有沒有關係呢?哈姆雷特自有判斷,但是他卻不能說。

其實按照常理,克勞狄斯的引誘應該是在國王生前已經發生,因為在國王死後一個月時間裡,沒有強大的引誘不可能導致王后的背叛。因此,克勞狄斯的引誘可能在國王生前已經發生。這也增加了哈姆雷特母親參加犯罪的可能性。

哈姆雷特的母親有沒有參與這場陰謀呢,其實哈姆雷特安排的那幕劇情重現的戲除了看克勞狄斯的反應之外,還有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哈姆雷特也在暗暗觀察他母親的反應。而他母親在看完戲劇後的表現證實了他的懷疑。因為這個後來哈姆雷特產生了殺意,而這個殺意的對象正是他的母親。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又是一個極具理性的人,他知道弒母乃是倫理之大忌。哈姆雷特的悲劇就是在這替父復仇責任和弒父、弒君、弒母的三重倫理糾葛中產生了。

當哈姆雷特要放一面鏡子在她面前時,她誤以為哈姆雷特要殺她。她的擔心來自她對自己犯罪的本能反應。無論王后自己是否承認,她內心都有一種強烈的負罪感,這種負罪感也是王后為哈姆雷特飲下毒酒的原因

王后喝下毒酒死去,此時哈姆雷特可以以為母報仇為原因殺死國王,此時克勞狄斯也不再是他的繼父。哈姆雷特消除了倫理上的障礙,於是,他用劍殺死了克勞狄斯。

王后的死使克勞狄斯失去了其維繫同哈姆雷特父子關係的紐帶,同時也喪失了王位繼承權,因此哈姆雷特的復仇改變了弒父和弒君的性質,變成了一般性的復仇,可以殺死克勞狄斯而避免倫理犯罪。

在悲劇最後,三個倫理結都被解開了,哈姆雷特也最終守住了道德底線,沒有犯下倫理罪行。他雖然死了,但是他留下的卻是一個完美的道德形象。


在劇本中 哈姆雷特是一名人文主義者,接受的是人文主義的教育,然而在他發現他的叔父殺了他的父親,母親嫁給了他的叔父,他的人文主義觀就崩塌了。世界觀發生崩塌。他對人文主義產生了懷疑,所以遲遲不去復仇,因為基督教中還有一種觀念,就是寬恕所有的人,一切交由上帝來審判,所以他就在人文主義和基督信仰中糾結,猶豫。


波洛紐斯的兒子為了給老爸復仇直接仗劍闖入皇宮,哈姆雷特真要復仇有一萬個機會,禱告的場景不過是拖延的借口之一。
我認為最直接的可能是他不想為了復仇而死。不論哈姆雷特是什麼地位,殺死國王是死罪無疑,除非他有足夠的理由像雷歐提斯一樣造反並且成功,他實際上沒有這樣的理由,他沒有任何證據能昭告天下叔父弒君的罪行,他的復仇只能被視為急於篡位。我認為他的裝瘋都是在為將來逃脫弒君的死罪做鋪墊。殺死大臣對於王子來說是可以規避的罪行,但殺死國王則完全沒有逃脫的可能。那麼即使他的瘋狂被認可,難道要作一輩子瘋子,別忘了哈姆雷特是有為王的野心或者說抱負的。to be or not to be這真是個問題


最直接按劇情理解理解是,哈姆雷特錯失了殺死克勞狄斯的最好時機就是在其祈禱懺悔的時候,因為哈姆雷特認為這樣會送他上天堂,後來克勞狄斯已清楚哈姆雷特是裝瘋賣傻所以之後他就沒好機會。深層的原因有:一是弒君者道德束縛(研究哈姆雷特的教育和成長背景,人文主義思想,宗教等)二是哈姆雷特的自主意識與丹麥時代價值的衝突。哈姆雷特的自身認同價值是與傳統丹麥價值相違背的。三是王冠、野心和王后。(理智大局觀念影響,弒君後內憂外患和弗洛伊德的戀母理論)


「to be or not tobe」即「生存或毀滅」 ,這句著名台詞是本書最明確的主題之一,也是王子哈姆雷特一直掙扎的地方。

在知曉父親死亡的那一刻起,他就在生存與毀滅之間徘徊,他裝瘋賣傻安排的那齣戲中戲,難道只是因為不確定嗎?

我想不單如此,也許他內心更偏向於確定鬼魂說的是假話,如果是這樣,他就可以解脫自我,不再背負殺父之仇的重擔。

哈姆雷特劇本的魅力不在於他的復仇有多麼精彩,而在他左右躊躇的過程。

他的形象太接近我們人本身了,面對難以抉擇的情況時,我們第一反應不是想戰勝它,而是企圖能夠找到擺脫這種困境的方式。

哈姆雷特也曾多次猶豫不決,也曾想過逃避,他瞻前顧後,與那個不那麼堅定的自己鬥爭,一步步在選擇中走向毀滅。

他自我毀滅的過程中同時傷害了許多人,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這是令人不能原諒的。

自始至終,他的仇人便只有克勞狄斯一人,可死去的人卻遠不止這一人,從波洛涅斯的無故亡逝到最終克勞狄斯的罪有應得,這個過程太漫長,也承載著太多代價。

倘若再來一次,我不知道他是否會選擇在第一次便了結了這一切,我不知道他是否會用一個基督教徒崇高的信仰去換取所有人的平安喜樂,只能說,每個人在選擇的那一瞬間,便已經決定了生命的結局:生存或毀滅。

這是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劇,也是一種命運悲劇。


━━━━
這是截取了文章《悲劇之王:哈姆雷特》中關於哈姆雷特的相關部分,更多分析如果你感興趣,請關注公眾號「F念之」

不定期更文,一個集生活與文藝於一體的文字愛好者,歡迎你的到來呦(?ò ? ó?)


非常感謝邀請。我對於國外的作品涉獵不多,非常抱歉不能特別好滴回答。個人愚見,他一方面出於大局考慮。另一方面,他潛意識裡面一部分惡是與仇人高度重合的。對於慾望,利益的方面,他和他都一樣。


謝邀。
從悲劇的外在衝突看來,哈姆萊特推遲復仇行為是由於敵我力量懸殊。這一點很明顯。哈姆萊特的復仇帶有為父復仇的家庭責任和「重整乾坤」的社會責任兩方面的內涵,所以他不僅要替家庭剷除僭主,還要向天下昭示自己的正義事業。所以,當面對強大的敵人時,他不得不選擇合適的時機,加之孤軍作戰,客觀上造成了延宕。
從悲劇的內在衝突看來,哈姆萊特自身性格也存在矛盾。他是一名人文主義者,但其思想在嚴酷的現實面前十分不堅定,需要重新審視人文理想的堅定或疑慮,以至於出現猶疑與彷徨的局面,使得復仇計劃的延宕。
所以,哈姆萊特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狹義上為父的復仇,還要考慮到敵我的懸殊、社會的正邪評價、理想的存亡等多方面因素。總而言之,時代的強大壓迫以及人文理想的單薄,加之哈姆萊特作為非普通人且背負巨大使命的王子,在戲劇中出現延宕是很真實的,表現出正義邪惡鬥爭中的特殊境遇。


抓鬼遊戲

寢室 大華 胖子與我大狗,豆子是對門,都在我寢室

大華:你們都考的怎麼樣啊

胖子:唉,別說了,提起來就傷心

胖子:這次抄都沒的抄

我:唉唉唉,幹嘛呢

阿狗:無聊,
要不我們玩抽鬼吧

豆子:抽鬼?!

阿狗:玩玩玩,來來來,都來啊

大華:我不會啊

阿狗:簡單,來吧,就是抽大小鬼,我教你。

六個人一起玩撲克遊戲捉鬼

阿狗:關於『抽鬼』,我聽過一個可怕的傳說……

我:什麼傳說?

大華:阿狗又想說鬼故事來嚇大家了,想讓大家沒辦法集中注意力!

阿狗:這是真的喔。這是關於抽鬼的恐怖傳說……

大華:阿狗你很爛!

豆子:現在氣氛已經夠可怕了!你還說鬼故事!

胖子:我們正在緊張的時候……講這個……

豆子:你這隻無藥可救的畜生!

阿狗:我聽賭場的阿伯說的,抽鬼這個遊戲,一定玩到結束。

大華:喔?怎麼說?

阿狗:一定要玩到結束分出勝負……然後確確實實把『小丑』丟回牌堆里才行。

大華:不然會怎樣?

阿狗:這張『小丑』會開始作怪!

阿狗:因為它以為遊戲還沒結束,它會繼續它的抽鬼遊戲,一個輪一個,誰抽到小丑誰就完蛋……

我:...

阿狗:嘻嘻嘻…尤其……

阿狗:尤其是手上拿著鬼的人!

豆子:哇!!

阿狗:哈哈哈哈哈!!

阿狗:就是有人這麼好騙!

胖子:呵呵……

大華:哈哈哈哈

我:小豆…阿狗嚇你的啦,別太在意……

豆子:沒事……

我:說這麼多廢話,阿狗要不要抽啦,換你了勒。

阿狗:然要阿

阿狗:哈哈!看來小豆,沒抽到『小丑』

大華:媽的,這次的抽鬼好奇怪,玩這麼久還沒分出勝負?

輪到阿狗抽牌

阿狗:嘿嘿……我要抽哪一張呢

突然外面傳來一聲

教官來了!!

阿華:
教官來了?!!

我:那有教官

阿華:靠!根本沒有教官來!

胖子:那個賤人唬我們!

阿華:下次不要被我們贓到!

我:算了!算了!,繼續吧。

從外面回來
又玩了幾回

胖子:我覺得怪怪的……你們手上的『小丑』還在嗎

大家:什麼意思?

阿華:小丑不見了?

我:不在我這裡阿。

阿狗:也不在我這……

阿華:小丑不見了?好好的一張牌怎麼會不見了?

大家找遍寢室,沒有發現小鬼牌

阿狗:這場抽鬼沒有玩完

阿狗:沒有玩完……

我:大家冷靜一點,剛剛最後一個拿到小丑的是誰?

大華:我本來有拿到,可是後來被胖子抽走了。

胖子:我是抽走了沒錯,可是後來又被阿狗拿走了。

阿狗:後來兩回以後又被你抽走了。

我:我是有抽過,可是後來又被小豆拿走了阿。

豆子:嗯……

小豆:我的小丑也被抽走了。

我有抽到,可是我忘記是哪一回合了。

大華:等等……我剛剛好像沒抽到鬼。。

我:等等……

我:所以這張小丑最後誰拿到的,沒人知道?

大家:不知道……

阿狗:我剛剛說得那個傳說……這場抽鬼一定要玩完阿。

阿狗:不然我們就糟了,尤其是最後一個拿到小丑的人。

阿狗:這是真的啊!

大家:.........

大華:一點了,我明天還有課,我要先去睡了。

胖子:對阿,反正最後小丑一定不在我的手上。

胖子:什麼鬼傳說,我才不相信阿狗,他最喜歡唬扯了。

寢室只剩下
我 阿狗 和豆子

我:先睡吧。

我:等明天天亮了再找,會比較好找。

阿狗:剛剛大喊教官來的人,是誰阿

我:管他是誰?

我:欠揍的傢伙,竟敢玩我們。

阿狗:我剛剛去外面問過,他們說根本沒有聽到有人喊教官……

我:什麼?

阿狗:而且那個傳說,是真的喔……

阿狗:我阿伯家裡真的在開賭場,他說這件事是真的……

我:閉嘴!

我:快點睡覺

阿狗:那個聲音是在十二點整喊的……午夜十二點……

我:那張神秘消失的小丑,到底到哪裡去了?

我:好好的一張牌,怎麼會憑空消失?是誰拿走了?還是真的有小丑,自己把牌偷走了?一個月後,放假豆子來找我

我:嗨,小豆。

豆子:我有件事要跟你說……

我:什麼事?要我回家幫你帶名產嗎,沒問題。

豆子:不是不是……

豆子:我……知道是誰拿走了那張小丑。

我:阿?是誰?

豆子:阿狗!

我:阿狗?你別開玩笑了!

我:他那天晚上這麼害怕。

豆子:他是裝出來的。

豆子:他是騙人的!

我:不可能。

我:我相信阿狗不會開這種惡劣的玩笑。

豆子:我知道他會,他尤其想嚇我!他知道我最害怕這個,所以故意說的這麼恐怖!

豆子:你不了解!

豆子:阿狗平常怎麼欺負我的,你難道都不知道?

我:好啦好啦……

我:沒有證據就不應該懷疑別人,雖然阿狗平常不對……你也不可以這樣懷疑他啊……

豆子:好,連你都不相信我!

我:唉……

回家前最後一晚,我被阿狗嚇醒

阿狗:小……小丑……小丑……

我:什麼小丑?

阿狗:在我的床上……它在我的床上……

我:哇啦啦……

阿狗:啊啊啊啊

倆人衝出房間

大華:你們在幹嘛啦?三更半夜瘋瘋癲癲的。

我:小丑……小丑……

胖子:慢點說,慢點說。

胖子:剛剛發生了什麼事?

阿狗:小丑牌……出現了!。

大華:它出現了!

大華:什麼時候的事情?」

我:就在剛剛……我們的寢室……

大華:帶我們去看看……

我:我們不敢……

大華:去看看又不會死。

胖子:難道你們不想知道到底是誰偷了這張牌嗎?

四人回到房間

阿狗:它就在我的床上。

我:太暗了,我把燈打開。

此時,床上的小丑牌卻消失了,四人震

胖子:還有誰可能進來寢室?

阿狗:小豆……

胖子:所以說是在你們跑出去的時候,小豆進來把小丑牌拿走?

阿狗:這是唯一合理的解釋。

胖子:那把牌放在阿狗床上的人,很有可能也是他小豆羅?

阿狗:應該是。

我:可是……我所認識的小豆……不太像是這樣的人啊。

胖子:嗯……

胖子:最近小豆有沒有跟你過奇怪的話。

我:有,他今天下午跟我說,他知道小丑牌是誰拿的。

胖子:誰?

我:是阿狗。

我:小豆說阿狗是為了嚇他,才拿走小丑的。

阿狗:鬼扯!

阿狗:小豆在撒謊!

胖子:其實這也是不無可能。

阿狗:你說什麼!

阿狗:我怎麼可能拿!

胖子:剛才你們跑來找我們的時候,先跑出去的是誰?

我:我……

胖子:這就對了……

胖子:阿狗跟在後面動了手腳。

胖子:收起小丑牌,不用多少時間的,趁著你第一個衝出去的時候,

阿狗就趁機把小丑收起來了。

阿狗:靠!我連逃命都來不及了!

胖子:目前你們兩個,甚至我們五個都有嫌疑,現在當務之急是把小豆找回來。

大華:對,小豆是所有謎題的關鍵。

我:阿狗走,馬上找,現在就去找

胖子:等一下,現在三更半夜你想去哪找?

阿狗:我知道他在哪,馬上就回來。

阿狗:他每次被欺負都會躲在一個地方。

我:還是不要……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很不對勁,彷佛阿狗一離開團體,就不會再回來了。

幾人在房間等了很久

大華:怎麼搞得?

我:阿狗去哪裡了?

大華:怎麼還不回來

胖子:很奇怪,真的很奇怪。

我:什麼很奇怪?。

胖子:我一直在想,我們那一天,到底是幾個人在玩這個遊戲。

我:六……咦?五個人吧……咦……

胖子:我記得是六個。你,我,大華,阿狗,小豆,還有誰?

我:誰?

我:那一天還有誰?

我:我以前沒看過他,我以為是你們的朋友。

大華:我受不了了!

我大華我要回家!

我:什麼……

大華:回我家有夜班的車,我要趕回家。

我:可是事情還沒解決……

大華:我不管阿狗小豆去哪逍遙了,也許是他們合夥起來玩我們,我不想管了,我只想回家

胖子:現在就走,太沒種了吧。

大華:誰管你

我:唉……

我:現在該怎麼辦呢?

胖子:我不知道……

我:我看我們還是去睡覺好了……

突然,門打開,滿臉蒼白一個人進來

我:啊……大華!?

我:大華……你……你怎麼又回來了?

胖子:你,你手上是什麼東西

我:小丑!!!

大華:我剛剛整理行李,突然掉出了這張牌……

我:誰放的?」

大華:我怎麼會知道?我怎麼會知道?

胖子:會不會是阿狗?

我:但是阿狗放完了牌,人到哪裡去了?

大華:啊啊啊啊,我要瘋了

胖子:等等,別吵,我有個奇怪的假設,你們聽聽看。

我:說說看……

胖子:我們那一天玩抽鬼,小豆先拿到小丑,誰抽他的牌?

我:阿狗……

胖子:所以小丑牌出現在阿狗的床上,那當阿狗抽完之後呢?換誰抽阿狗的牌?

我:大華……

胖子:所以『小丑』從小豆,到阿狗,現在在大華的手上。

大華:不可能!

大華:我要回去了,不陪你們發瘋了

我:哼,又走了一個。

我:現在我們該怎麼辦?

胖子:你不用擔心。

胖子:因為大華玩完,輪到的是我。

我:難道你一點都不怕嗎?

胖子:反正閑著也是閑著,我們來打牌吧。

我:咦?

胖子:我們來打牌,其實我們這幾個人裡頭,就屬你和我最厲害,

我:別這樣說。

我:那玩什麼好呢?

胖子:呵呵……那就抽鬼吧。

我:抽鬼!

胖子:當然是抽鬼,因為我們那場還沒分出勝負。

我:可是兩個人怎麼玩

胖子:我們要六個人玩。

胖子:快點,把小丑收進牌堆里。

我:好……

胖子:別怕,再洗。

胖子:這是六份

我:接下來怎麼辦?

胖子:我們替他們四個玩,一定要趕快讓這場遊戲結束。

我:啊?

胖子:快點,我感覺到時間不夠了。

我:嗯。

胖子:抽鬼這個遊戲,源自歐洲,是一種儀式。

為了撫慰與封印作亂的鬼魂,讓數個人利用抽牌的方式,將小丑不斷的流轉,最後封入小丑牌里。

胖子:……後來變成了一種遊戲,人們可以藉著抽鬼,在歡樂的氣氛里,達到一種祈福的形式。

胖子:沒想到弄巧成拙,引出了真的小丑。

我:也許是小豆長時間被阿狗欺負,跟小丑的心情契合,終於把它給引了出來。

胖子:不管怎麼說,小丑都是一個非常悲傷的角色啊。

我:胖子,我結束了!快點換你!

胖子:我剩下最後一張小丑。

胖子:我,輸,了。

我:沒事了,終於沒事了。

夜裡,我突然被叫醒,豆子在我面前

豆子:對不起,是我把小丑藏起來的,我是為了報復阿狗老是嚇我,這次我決定要嚇嚇他。

豆子: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

我:沒關係,沒關係。

我:一切都過去了。

第二天我早上醒來,之後大華,豆子,阿狗,他們再也沒有回來

我:這一切,原來都是夢嗎?

開學了
,胖子也轉學了

我:我真的很懷疑,在我的生命里,其實並沒有出現過,愛哭的小豆,愛惡作劇的阿狗,還有暴躁的大華,這三個人。

胖子:以後如果想要連絡我,就打這隻電話,找一個叫做萊恩的人

我慢慢忘卻,升高三,一個夏日晚上

學弟:
嘿,學長要不要休息一下,我們要玩牌。

我:不玩了。

我:我封牌了。

學弟:是喔。聽說學長很厲害。

學弟:那學長好好用功喔。

我有點好奇,跟著他

學弟:怎麼辦?我們有六個人,要玩什麼好?

陌生人:抽鬼吧!

學弟:……好吧。

我準備轉身離去。

我:那,那個聲音,是阿狗嗎

我:難道,難道那天第六個人是阿狗嗎?

我:難道阿狗是被小丑牌拖走,消失的人嗎。

原來這些消失的人,會不斷的加入陌生的牌局,然後提議玩抽鬼。


一,性格,年齡,閱歷,使他很難相信如此齷齪兇狠的骨肉相殘;
二,叔父的悲痛,寬容,愛護,撫慰,使他很難把他和兇手聯繫起來;
三,叔父對神靈的虔誠和禮拜;
四,大眾對叔父的交口稱讚;
五,大眾和母親對亡父的遺忘和背叛;
六,母親對叔父的愛;
七,他自己對鬼魂的懷疑;
八,憂能傷人。他自己很難從悲痛中振作;
…………


推薦閱讀:

TAG:文學 | 文藝理論 | 哈姆雷特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