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革命之路》為何如此讓人絕望?

看完後有種絕望感揮之不去。


因為真實,年輕的時候自命不凡,其實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做著平凡的工作,抱怨生活的無聊又沒有勇氣走出去,總是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其實並不懂得什麼是詩和遠方,也不懂得什麼是苟且,當個小職員天天抱怨工作傻逼老闆傻逼,說什麼「這不是我要的」,強調「我為了養家糊口我容易嗎我」,一旦升職立馬又覺得其實還不賴,反悔了跟老婆制定的計劃,就抓著墮胎不放大發雷霆,有句話說人所有的不爽都是基於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包括那個莫名其妙的出軌,我相信frank一直都是愛著April的,可他還是莫名其妙搞了一個炮友出來,還有他的喋喋不休,夸夸其談,在April心煩的時候拚命解釋越描越黑,你不覺得眼熟么,你身邊難道沒有這樣的人么,可是他又實實在在的出去工作養家糊口,而且在April出走的時候他緊張的態度看出他是真的關心April,他並不是一個壞人,他只是不夠成熟而已。
還有那對本地鄰居夫婦,看似友善其實冷血的女鄰居milly和她迷戀高冷女神April的木訥丈夫shanp,市井的房東大媽,還有她的和稀泥老公

這電影里的人性都太過真實了,真實的讓人害怕,怕自己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怕自己年輕時候的所謂詩和遠方終會消散,怕自己年輕時愛上的以為有夢想有追求的少年其實只是個大話精,怕自己最終會過上平庸而麻木的生活,只能像最後房東太太的老公一樣和一個庸俗的人過完一生聽著她絮絮叨叨不知道在三八些什麼,無力厭煩或逃離,只能默默調低自己的助聽器


一切你不喜歡的生活都是艱難的
電影《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是一場突然驚覺的美國夢。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一對兒年輕男女相識成婚,在遠郊買下價值不菲的居所,有修剪整齊的草坪和現代時髦的家居,並且有一雙活潑可愛的兒女。男人的工作在城裡,女人在家專職太太,他們的生活吃香喝辣,似乎不該和憂慮扯上什麼干係,實際上卻是陰雲密布。

這對夫妻的問題是,他們認為在愛情名義下的結合會使兩個人實現他們的夢想。而實際上他們並沒有夢想,他們只是渴望逃離人到中年所帶來的淤塞,就像是七年之癢---當人們逐漸度過了婚姻最初階段的新鮮,接下來才意識到,而這也是人們在這個階段普遍會意識到的,婚姻帶來的是一種沒完沒了的空虛,並且只要你仍然身處這個婚姻,這似乎就是一個永遠的持續。

男人弗蘭克(李奧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 DiCaprio)和女人愛寶(凱特·溫斯萊特Kate Winslet)都似乎悲哀的看到未來與現在毫無二致,於是愛寶勸說弗蘭克離開他那個尸位素餐的無聊工作,舉家搬遷去巴黎。她空懷著對於歐洲外交文職的高薪渴望,甚至不太考慮一雙兒女的立場。在妻子美好藍圖的誘惑下,弗蘭克一時也心血來潮應承下來,覺得這何嘗不是自己人生態勢的積極轉機。於是一切循序發展,一應準備俱全,只待東風。不料卻吹來了一陣西風,一夜之間弗蘭克忽然受到了上司青睞,升職加薪。而且不僅是西風獵獵,更是西風攜雨聲浪翻,愛寶在這個時候竟然又懷孕了。接下來何去何從,就得頗費思量了。於是夫妻間陡起波瀾。

影片里有個有趣的設置,有一個到這夫妻家裡造訪兩次的角色,是罹患精神疾病的約翰(邁克爾·珊農Michael Shannon)。約翰的母親特意讓他來到這裡是為了跟這對善良友好的夫妻進行交流並由此獲得心靈的慰藉,然而恰恰相反,約翰一眼看穿了弗蘭克和愛寶的真相,這個瘋子的問題其實是他總是一針見血地說實話。瘋子毫不客氣地指摘針砭,極盡嘲弄諷刺之能事,一語道破其中奧義。這讓一切都惡化了。

電影的背景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時間的節點正處在披頭士樂隊風行美國之前。多年以後,約翰連儂唱道:生活是你忙著規劃的時候發生的副產品。(Life is what happens to you while you"re busy making other plans. )。對於生活來說,艱難不僅是物質層面的, 一切你不喜歡的生活都是艱難的。精神層面缺乏立足點,會導致生活的方方面面逐一坍塌。婚姻只是一個表象,而愛情作為婚姻的基礎,在立足點缺失良久之後忽然全盤崩潰足以說明愛情生物性的一面。如果沒有精神層面對愛情的升華,一切都是枉然。這部電影的重點不在愛情,也不是婚姻,電影講述人類自性當中太多的自私、自憐、自疑、自呈、自傷、自辱、自毀等等,這些毀掉了人們的生活。

我不確定作者對於愛寶的態度,但是這個女人在最初妄圖通過表演來肯定自己,此舉失敗之後,她就開始了另一條通過否定自己生活現狀來進行迂迴自我肯定的道路。但是她的自私導致她根本沒有考慮丈夫和孩子的立場,弗蘭克實際上是被動的,他對於現狀的不滿使他一時被她說動,但是升職的誘惑讓他重新考慮這個決定。期間他與愛寶各自自疑自傷,有所互動,直到愛寶發現迂迴自我肯定的道路幾乎不能走通,隨即開始了自辱自毀的行為,她的自毀最終不僅毀了自己也毀了家庭。尤其是,在整個過程中,她似乎毫不自責。
公眾號:丁神燈


看到了最真實的醜陋。

同事,鄰居聽說他們放棄計劃後「舒心」的一笑。愛卜走後的所有談論,都才傳達著:不要試圖改變!這種絕望的信號。其實他們嫉妒的發瘋。

看著愛卜,就像看著內心深處的自己。

一個曾經對未來充滿無限幻想,也曾願意放手一搏與世界交手的她,最終還是走向自我毀滅。

愛卜比我勇敢。

看著一個比自己勇敢的人選擇了這樣的結局,怎麼能不絕望。


April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她不僅以獨立個體生活,她還承擔了妻子和母親的社會身份。

April的一切想法來源於她自我意識的覺醒,她在尋求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生存價值。她看似是對丈夫安於現狀的失望,實際上卻是在尋求自我意義無果後的失落與絕望。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種,April所求的是五種需求中的最高層自我實現需求,這使她與其他平庸的家庭主婦比起來更加有活力和魅力,可在當時的大環境下,這種高階層的需求顯得無比不合時宜,並且恰恰是這種活力在與現實窘境的碰撞中造成了April的悲劇。


導演塑造了April與Frank這對反差明顯的夫妻,為了戲劇效果將兩人形象都極端化,其實對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來說,我們既是心懷渴望不甘現實的April,也是惰性漸生懦弱逃避的Frank。電影進行到一半,April與Frank去自己的一對好友夫婦家做客,告訴他們將舉家遷居巴黎,這對夫婦中的女主人在他們走了之後大哭一場。這場大哭背後的意味太複雜,她嘲笑他們異想天開,難道她內心沒有一絲對自己現狀的不滿?不屑和取笑背後難道不是她自己都不願承認的羨慕?


觀眾譴責April的自私,指責她不切實際和過度浪漫主義,那麼反過來想,當我們在指責她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扮演電影中的丈夫和吃瓜群眾的角色,懦弱地龜縮於自己現世安穩的小世界中,自己既沒有勇氣衝破壓抑,更沒有勇氣承認壓抑。

April想要實現自身價值,找到自我存在的意義,這本沒有錯;Frank也沒有錯,他的選擇儘管辜負了年輕時的理想,卻承擔了整個家庭的責任。甚至電影中出現的那些庸庸碌碌的鄰居朋友,他們每一個人都沒有錯。


既然每一個人都沒有錯,為什麼熒幕上的他們卻又都顯得可嘆且可憐?


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在於,儘管故事背景是上世紀美國的五十年代,影片中展現的矛盾、產生的思考在今日依然適用。影片最後,Frank在那條革命之路上狂奔,周圍樹影模糊,環境與時空都不再重要,甚至奔跑的人是否Frank也不再重要——因為不管何時何地,總有人在革命之路上拼盡全力地奔跑。


祝你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婚姻的後來由女人的一廂情願和男人的充耳不聞組成。


那時我們有夢,
關於文學,
關於愛情,
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Frank說,"We are running from the hopeless emptiness of the whole life here."

April說,"The possibility kept me hoping."


先貼圖

這三張圖,即使電影主角就在畫面中央,恐怕你也不會馬上認出小李子那張英俊的臉。

原諒我不懂愛情與婚姻,但我知道April之所以放棄Frank,就是因為他不再是那個舞會上一下吸引她的風流青年,而成了一個朝生暮死的機器人。

為什麼絕望呢?

因為太真實。

把圖一的報紙換成手機,圖二加上扶手,三張圖是不是與一線城市的地鐵站別無二致。

人們一邊高喊著夢想,一邊擠破頭的湧向北上廣深。最後全都變成了一個個襯衫領帶的假人。

真的是真實到絕望。。


最讓人絕望的,不過是女主角一腔熱血,激情無限,可是卻沒有離開男人去自己實現理想的能力,她只能將自己的理想綁在這個男人身上。。如果她具備離開男人的能力,那她就不用這麼歇斯底里,不會真的多糾纏了。。


因為它就是大多數普通人的婚姻生活的真實寫照,赤裸裸的像我們展示我們嚮往的婚姻所有美好的事物後面的空虛和無奈。影片里所有的是爭吵,出軌,頹廢及對現實婚姻生活的厭倦,絕望至女主最終的自我毀滅。婚姻的美好象徵,忠誠,快樂,幸福,統統不存在,甚至連裡面的溫馨場面都顯得格外粘粘糊糊膩人厭惡。看到後面女主死後其他人的婚姻生活及每個人的虛偽表現會覺得很悲哀。這才是大多數人婚姻生活的真相,無關孩子無關其他,只是兩個人的絕望空洞的疊加。


絕望來自於對現實痛切的無力感。

初遇電影《革命之路》,是在十六七歲的年紀,聽說這部電影是Jack和Rose都存活下來的續集。整部影片所呈現出的沉重讓人感到抑鬱,更是讓少不經事的我感到莫名其妙。若是相愛的兩個人,本應在這本就艱難的世界上相互支持著前行,為什麼要齟齬得活著?後來又重新看了一遍,可大概因為從來沒被生活欺負過,始終看得一知半解。

直到我在生活中一次次看到相似的場景和對白;直到我自己也不可避免,無可追悔墮入這樣的生活。從前那些一眼就望穿了的人生讓我感到窒息;看著他們庸庸碌碌地為生計奔波的樣子,似乎就能想像出十年以後他們的樣子。誰不想過個不一樣點兒的人生呢?沒有人想要麻木而平庸的活著,沒有人想要過讓自己都厭倦的生活。可生活就這樣捶打著他們,直到他們變成『大多數人』。如同被黑洞所吸引,人們被人性所困,被生活的洪流卷挾著,最終淪為俗物。這還不算什麼;最可怕的,是成為連自己都不屑的人。

回到電影里,沒有哪個角色是徹底的壞人,每個人都不過只是有自己的私心。Frank做著一份自己痛恨的工作,活在『hopeless emptiness』之中。他意識到自己生活的無意義,可是卻因為這種生活(以及後續的升職)所帶來的穩定而妥協。而April則對生活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孩子氣地想要放棄現有地一切搬到巴黎去重新生活。當這最後的希望破滅的時候,她不惜決絕地打掉肚裡的孩子,在失敗的革命中走向湮滅。原本相愛的兩個人,也在無盡的摩擦中分崩離析。一切都錯了,錯得那麼離譜。但我一點都不替他們感到惋惜;這一切都是他們一手鑄就的。

Wheelers夫婦的衝突並不來源於現實,而來源於對『理想生活』的認知差異。April想要感受一切,掙脫所有的束縛,不向現實低頭。而Frank的本性卻牽引著他走向穩定的生活,樸素簡單的幸福。說到底,沒有什麼對錯,不過是不同的選擇;有的人選擇掙脫韁繩去感受真實的生活,有的人則選擇了最穩妥的生活。如果說有什麼錯了,不過是Wheelers夫婦太晚才意識到他們真正想要什麼。等他們反應過來時,早已經被囚於婚姻的桎梏中了。因而再去做出選擇的時候手腳就被束縛住了;當Frank選擇放棄巴黎之行時,他便打碎了April的狂想;而April打掉腹中胎兒,也是一種對於Frank的報復。因為走進了婚姻中,他們便想要對方為自己的願景而犧牲,同時也不得不付出相應的代價。這也許就是感情的價碼吧:放棄自己的一部分而和對方融為一體抵禦孤單。無論再怎麼契合的人兒,再怎麼深切的感情,雙方歸根到底還是兩個個體,差異和隨之而來的衝突無可避免。

這種衝突的必然性讓人感到絕望,而人們所進行的妥協更加讓人絕望。有的人選擇了沉默;Wheelers隔壁的那對夫妻,心照不宣地達成一致不再提Wheelers,就像他們心照不宣地逃避生活的庸常。還有的人選擇了視而不見,比如當房東太太喋喋不休地數落她原本很喜歡的Wheelers時,她的丈夫默默地關掉了助聽器,沉入無盡的孤寂。他們當然還會繼續生活下去,房東太太還是會說很多沒有意義也無人聆聽的字句。這種婚姻之中的孤獨,似乎比獨身一人的孤獨更為痛楚。正如原作中所說的,"Being alon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how many people are around." 婚姻不過是孤獨外面那爬滿了虱子的花袍。

那麼,還有別的路可以走嗎?我並不認為April所謂的巴黎計劃會有什麼好的下場。我向來不相信換個地方生活就能讓原有的苦澀和厭倦變成甜。即使作為理想主義者,我也想來認為這樣劇烈的變革並不會讓夢想變成現實;所謂的夢想只能通過在暗處一點點的堅持和努力才能接近。但若非被婚姻和生活的慣性所困,Frank和April過的將是不一樣的生活。更好或是更壞我們無從預測,正如我們無法預測斷了線的氣球會飄向哪裡。可是他們至少會擁有自由;不論這自由是過普普通通日子的自由還是狂想式的自由。這種自由的代價呢?是與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完全割裂。無論怎樣抉擇,悲劇的可能性都無法被徹底消除。

年歲漸長,我也越來越褪去理想主義的熱情,變成一個犬儒主義者。革命之路的盡頭,越來越像是死路一條。答案在哪裡,我也不知道。


因為泰坦尼克太美麗


因為像極了我們自己,同時也給我們警示,真的要改變,就要勇於打破罈罈罐罐,有一種「去他娘的」的勇氣


人人都知道要少說話多做事,但大部分人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於是這部電影起到了殺雞給猴看的效果。


因為真實。

因為生活的諷刺。

因為我們都活在這樣的社會中。

工作、鄰里、現實的可怕。每天日復一日的壓抑,活著只是為了活著,偶爾的出軌,偶爾的酒吧,偶爾的消遣,活的很壓抑。

但又有點違和,在於我們的生活又沒有那麼的壓抑,我們活在每一天的小幸福里。

看到後面老爺爺調低了助聽器的時候我想,生活多麼諷刺啊,永遠不可能遂人心愿,能怎麼辦呢?不去管不去聽罷了。

看到女主死後,男主開始盡心照顧家庭後,我想,生活多麼諷刺啊,那個故意讓女人懷孕去不了巴黎的男人不值得女主的付出吧,那個口是心非,顛倒黑白的人怎麼會真愛呢?

這段感情的失敗,在於男主不夠成熟,和女主沒有自我。活在男人下的女人,圍著男人轉的時候,很難找到自己。


很多時候人都是習慣用積極的暗示掩蓋生活中不如意的地方。但一個足夠充分的理由就可以摧毀那些暗示。「藝術誇張吧!」大概是這樣,可我也確是見過每日紛爭不斷充滿眼淚的咸濕與火藥味的家庭。不管如何,能觸動人心,大抵都是因為人心本身就在害怕或者期望著什麼


女權之路就是革命之路,挺艱難的


愛情過後更多的是婚姻的繁雜,終於,那原來的愛被生活的瑣碎壓倒。我們作為吃瓜群眾來觀影,最後卻很有可能發現自己也不過正在這條革命之路上越走越遠。人們習慣性地歌頌愛情的偉大,卻總是選擇性的忽視赤裸裸的真相。當感動無數人的Jack和Rose之愛結束後,留下的就是溝通的不可能,它們一點點撕碎原來的夢,撕碎那些想像中的遠方。
似乎Frank沒錯,他愛著April,也愛著所謂「生活」。似乎April亦無錯,她只是想做一刻的dreamer,感受真正的生活。
休說詩和遠方,有太多的人已選擇了所謂的生活。休說愛情如何偉大,最後那也終會被生活碾碎。
生活中有太多的April和Frank,只是在太多的人眼中他們仍是郎才女貌。


why女主不選擇離婚.自己去闖蕩.女主說到還是缺乏自己面對生活的勇氣..
不用來討論.什麼感情褪色.什麼兩個人明確的自己自己想要什麼而造成的衝突.之類的.
他們毫無意義..
只說.女性在死亡和生活之間的選擇..如果你她能勇敢一些..也許不會這麼糟..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夜色撩人》?
為什麼《生化危機》系列電影在國內擁有大批情懷粉絲?
如何評價《掠奪者/Marauders》(2016)這部電影?
如何看待諸如漫威&DC粉絲,盾冬&盾鐵粉絲相互撕逼的心理?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電影類型 | 革命之路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