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發展是不是越來越通俗化?從古典布魯斯爵士到現在的流行,這是人類品味墮落的表現么?

我承認「品味墮落」這個詞太有傾向性"了,不過還是不改了吧,為了保持題目和回答的一致性。
看到大家說我不懂音樂就瞎逼逼,其實確實就是這樣啊,勞煩大家給小學生普及呀。在此一併謝過。


是的。但不是題主理解的那樣。

墮落是一個很前現代、很宗教的詞。談墮落,就是談階級的崩塌,以及世俗化的勝利。換言之,音樂的墮落就是音樂的民主化。只有少數人能隨時聽到音樂的世界不存在了,音樂爲宗教服務的案例也越來越少了。音樂變得越來越輕鬆,越來越偏向於娛樂了。

階級的崩塌和宗教的式微屬於大的社會背景。但音樂墮落/民主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錄音技術和唱片工業的出現。它把音樂商品化,進一步強化了音樂的娛樂屬性。錄音技術對音樂的影響非比尋常,直到如今人們對它的重視都很不夠,此處不表。

能夠定期聽到音樂的人,數量增多了,階層擴大了。音樂的宗教性不強了。在一些人看來,這是一種墮落。

但伴隨著聽衆的墮落,同時還有另外一種墮落:音樂家的墮落。更準確地說,是德奧古典傳統一路沿襲下來的嚴肅音樂實踐者的墮落。這種墮落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表面上這個判斷跟題主的 thesis 相反,但其實在今天,沒有哪種音樂比我們平時稱之爲「古典音樂」(包含所謂的「當代古典」)的那種更墮落了。

這裡又要分創作實踐和演奏實踐兩塊來看。從創作上說,我很懷疑 1960 年代以後有多少嚴肅音樂作曲家還會被未來世代尊崇。不要提 Schoenberg 或 Stravinsky 了,那是一百年前的人,人類剛剛從浪漫主義時期走出來沒多久呢。近一點的,比如說 Brian Ferneyhough 吧,我很懷疑他在 2080 年的地位有沒有 John Field 在 2015 年的地位高。二十世紀下半葉,活的音樂的創造力基本全都出現在學院門外。學院派作曲家裏的少數活絡分子,例如本版同文提到的武滿徹,或是 Philip Glass,都多少跨了一隻腳到門外。在新的藝術形態出現的早期,這是必然現象。學院,本來就是在一件事情發生了之後負責總結的機構。Beatles, Bj?rk, King Crimson, Santana, Michael Jackson, Autechre…這些人就是 20 世紀下半葉的莫扎特、貝多芬、蕭邦,不用懷疑。

古典音樂的演奏實踐則是一種徹底奇葩的存在。由於 20 世紀以前沒有錄音技術,音樂必須藉由一類名叫「演奏家」的人才能夠被實現出來,不然就只能作爲一種極度不精確的 approximation(名叫五線譜)存在於紙上。在理想的世界裡,當有了成熟、精確的錄音技術之後,演奏家是不必存在的 [1]。但由於傳統的沿襲以及職業體系業已成形,一時半會演奏家不會消失。可是由於嚴肅音樂在 20 世紀下半葉創作的乏力,導致演奏家反覆在演奏 100 年以前的作品。這個過程不斷反覆之下,疲乏與因循是必然的結果。事實上這已經發生了。

古典音樂,本來就應該是死的音樂。偉大的,燦爛的,動人的,死的音樂。就像大都會博物館裡的那些藝術作品一樣。古典音樂演奏家,就像是臨終病人手腕上的針管一樣,艱難地延續著古典音樂的生命。但那就像一個活了 100 歲以上的老人。他有觀賞價值,但除非生物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讓他返老還童,不然他就永遠只能作爲一種脆弱的奇觀而存在。

但你知道嗎?我們已經有了返老還童術,那就是錄音。錄音和錄像,是我們目前所擁有的最接近時光機的東西。有了它們,古典音樂絕不會死。同樣也是因爲有了它們,古典音樂也絕對不會不墮落。在這個每月支付 $10 就可以隨意比較 N 個版本的瓦格納歌劇的時代,去談論墮落不墮落實在是一件荒唐的事。

---

1. 請「版本比較愛好者」注意:你們能夠養成這種愛好,恰恰是錄音技術缺席時代造成的一種偶然。


事實上,當代音樂的發展是爆炸式的,難以歸類和描述的,哪怕是看起來最簡單的都是如此。隨便舉個栗子:赤褐色樂隊專輯首發巡演《當時》


謝邀。

不是,每個流派都更加多元化,在每個時代也總有一些人去做實驗性的東西。如果非說到流行音樂,中國好歌曲的裸兒就很有試驗性。

我每年都去看爵士節,每次都專門看沒聽說過的樂隊,經常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關於流行音樂,我一直很好奇,在Hip-hop席捲Billboard排行榜的這個時代,為啥中國沒出過Hip-hop明星?


不同意@Lawrence Li答案中的一些觀點
該答案認為
"在理想的世界裡,當有了成熟、精確的錄音技術之後,演奏家是不必存在的"
並且對於版本比較的問題,該答主認為,是"錄音技術缺席時代造成的一種偶然"

按照這樣的邏輯,假設在某一音樂作品誕生之初,這種技術即已存在,從而沒有演奏家的必要,而是會有一個版本的錄音成為這個作品的"樣板"

所以,該用哪個版本呢?

如果是用首次演奏的錄音,那麼首演失敗的例子在音樂史上並不算少,但卻不妨礙一些作品在日後獲得重要的地位,一些比較著名的例子,像比才的《卡門》、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德彪西的《大海》等等

如果是用一個"最好"的錄音,就涉及到了對音樂的主觀評判,誰又能獲得所有人的認同呢?

所以,版本比較的存在,並非時代造成的偶然,而是音樂這種藝術形式造成的必然。一千個人心中也許未必有一千個貝多芬,但肯定不會只有一個。

錄音技術不能完全代替演奏,更重要的原因是,演奏音樂不一定是聽者的需要,有時候,也是演奏者的需要。

假設有一天,理想的世界已經達成,世界上沒有人再演奏過去的音樂,大家都在高保真音響前欣賞錄音,甚至是用信號發生器直接產生模擬音樂的電流來刺激大腦...
你能確定在聽到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肖邦、李斯特或者拉赫瑪尼諾夫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會為之感動,並且去博物館尋找塵封已久的鋼琴,嘗試自己製造音樂么?

回到問題本身,有的音樂徹底消失了,有的音樂進了博物館,成為了只有冷門音樂會上偶爾一見的研究對象,有的音樂長盛不衰,而最偉大的音樂成為了文化符號,音樂的形式雖然變了,人類的品味倒是一直維持著同樣的水準。


第一:你所認為的「通俗化」是在你所知道的世界裡通俗化。不說世界,僅在中國,環境越來越好,無論玩爵士、玩實驗、玩搖滾、玩布魯斯的人越來越多,live house 也越開越多,範圍越來越廣,無論在地上還是在地下,爵士酒吧抑或音樂廳;如果是通俗化,那這些東西應該越來越少才對,只剩下KTV了吧,大家只唱著歌圖一樂。
第二:審美是會疲勞的,基於現在有足夠的渠道去聆聽音樂,大量的媒體、大量的節目在更進一步推廣音樂,還有網上隨處可見的「專業懂歌帝」們的指引和評價,讓我們對音樂的要求自然會越來越高,知道「哦,這首歌雖然編曲很宏大,但旋律太爛。」顯然,普通的情情愛愛流行歌曲已經無法滿足我們。你可見現在部分紅的一些歌曲,已經逐漸超脫港台式的芭拉了嗎?更別提民謠、搖滾、爵士元素隨處可見了。
第三:流行音樂無論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存在,不論是以前、現在還是未來。以前流行的是你所謂的古典樂,其中也如莫扎特自己承認的所做的之類「糊口」的流水線式作品;爵士和布魯斯雖然有大量的即興,但是也不乏大家耳熟能詳的簡單通俗的以旋律為主的歌曲,甚至是一些頗為常用的即興套子。
第四:從古典到爵士,我們收穫了更多的和弦和聲以及音階;從原聲樂器到電聲樂器,我們又收穫了更多的音色和音效;從十二平均律到電子樂,我們又見識到了更細化的音分概念。我只想說,任何一件事情長期的存在,必定會有推動和發展,我們在以後必定會見識到更多匪夷所思的音樂概念。

所以,音樂在人類歷史上始終是在發展,發展的原因恰恰是因為人類品味的提高,也就是耳朵養叼了的意思。


不是音樂變通俗了,反而是嚴肅音樂越來越不通俗了,現在看來好多嚴肅的古典音樂作品,原型就是當時的民歌啊。譬如老柴的第四里,有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樺樹這種主題,馬勒牛逼吧,人家作品裡也有兩隻老虎,甚至有少年魔角這種民歌集,貝多芬的作品也有大量的瑞士,德國,英國民歌。幾乎所有古典音樂作家都引用過那些通俗的主題,那些擁有宏大主題與構型的音樂,其原點很有可能就是一首所謂的民間小調,甚至是一首兒歌,這些通俗元素的運用的重要性甚至不亞於那些複雜手法的作用,甚至能夠更好的表達作者的想法,主題原型與變奏之間的差異,也更容易讓聽眾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意圖。而現代音樂的概念實在過於複雜,早已超出聽眾的理解水平,雖然也有不少專註於民歌的作曲家,但是往往是那些冷門的國家,這冷門不僅僅對於中國聽眾,對於主流的歐洲聽眾,也不是很熟悉,他就算用了,也真聽不出來啊。。。


那當然了!古典那麼高端複雜,那得是天才才能研究!哪像什麼破爵士,又低俗又幼稚,都是考級才學的,是個小孩都會玩。

家長一見面:「你家孩子學什麼啦?」
「這不嘛,想讓我家Cecil學個鋼琴,陶冶下情操。這倒霉孩子太笨了,就知道瞎砸!」
「你這才一個,我家倆呢!老大薩克斯吹的像驢叫,唱歌也不行。老二拎著個破號跟他哥一起鬼混。還有個小姑娘總來玩,叫什麼Mary,唱歌跑調跑到姥姥家了!」
「Ayler太太,要不咱們讓孩子學別的吧,真不行也沒辦法。」
「吉他怎麼樣?還能彈唱呢。我昨天還接個傳單,咱打電話問問。喂?是Bailey老師嗎?」
「是是是!你好你好,叫我Derek吧。」


是越來越多元吧.風格肯定會越來越多 因為大家追求的效果和音色越來越多 想聽到的東西越來越多.喜歡流行 古典 爵士 還是現代派 其實都是對於色彩的追求吧~個人意見


不是學音樂的,試著來回答一下。
題主會有這樣的感覺很可能是因為傳播介質的變化。
最早的音樂從祭祀活動開始,那時的音樂皆為神所奏,不是給人聽的。
之後的音樂大體為皇室貴族所專有,故而音樂風格講求向這些有錢有閑的人靠攏,這些有錢有閑的人的重要需求之一就是擺譜,所以音樂還是非常高雅。
文藝復興之後音樂風格開始向大眾審美更加靠近,但是這裡的大眾也還是能有錢有閑進劇院和舞會聽真人演奏的人。
留聲機發明和工業革命這兩件事發生的時間差不多。有了留聲機和黑膠唱片聽音樂的成本大大降低了。本來一張唱片就不貴,而且買回家想什麼時候聽什麼時候聽,想聽多少次聽多少次。這時候交響樂的唱片不能說不好賣,但最好賣的還是小酒館或者俱樂部里那些常伴烈酒的布魯斯和爵士。
再之後流行的介質就是無線電和電視這類所謂大眾傳媒。這時候聽音樂的成本再次降低了,你可以開車時聽,你可以幹活時聽,甚至於你連出門去買唱片都不需要了,唯一成本就是彎一次腰去插電源。鄉村、搖滾、披頭士、等等各種流行音樂和各種MTV乘上了大眾傳媒的東風風靡世界。
WALKMAN、激光唱盤(我故意用了這麼個老派的名詞)、MD甫一出現便被打上了屬於年輕人的標籤。隨著這些充滿科技感現代感的玩意在年輕人手上流行,嘻哈、說唱這些多少有點反主流意味的音樂也迅速走上了流行的前沿。
進入數字時代要為流行音樂找個特徵的話那就是iPod 。iPod作為數字時代最有代表性的媒介簡直就成了流行的代名詞。iPod 里有什麼,什麼就是流行音樂。
當iPod 也不那麼好賣了之後音樂的媒介進入了網路時代。網路時代流行音樂不再屬於任何一個人而是屬於網路,屬於網路病毒一般的傳播速度。哪首歌能用最快的速度從網路上跑進廣場舞大媽的喇叭里哪首歌就站上了流行音樂的巔峰。
再之後的故事…我也不知道…
總之,交響樂也好爵士樂也好,從來沒有沒落過,只不過他們不是這個時代最好賣的了。市場更加多元,成本更加低廉。新的媒介總在出現,更好賣的音樂也總在出現。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浪(=?ω?)?
以上都是我瞎編的!
以上都是我瞎編的!
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兩次!
答主實在編不下去了
ε=ε=ε=ε=ε=ε=┌(; ̄◇ ̄)┘


爵士樂可一點都不比古典音樂簡單啊。
現代的爵士樂也有很多是嚴肅音樂,可以歸入廣義的古典音樂範疇。
當然,如果你說你只知道 Norah Jones 這樣的爵士樂……


建議題主了解下20世紀以後的音樂家,比如斯特拉文斯基、勛伯格、韋伯恩,梅湘、潘德列斯基、里蓋蒂、武滿徹、譚盾等等


既然有權威一點的回答了,我就根據 @不鳥萬如一 的回答進行進一步闡釋
權威一點的回答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們如果不珍惜一個東西,往往就不會重視它的發展,或者去試圖理解他。因而古典音樂因為爛大街而墮落,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其他音樂上。
但他說的不全面
我認為主要是這三點,
1音樂的盛極而衰
2網路化演化而來的融合性音樂導致音樂變得更沒有意義,也就是所謂的娛樂化
3人在隨著網路變得膚淺

先說1,對於真正喜歡聽音樂的人並且能聽明白的人來說,傳統音樂是最好的,可樓主想一個問題,如果傳統已經發展到巔峰了呢
LZ你如果開上帝視角,你會發現如果一種音樂已經發展到了巔峰,就算23不成立,音樂也會墮落,因為走傳統已經沒有好出路了,必須變革,音樂的變革會失去音樂原有的一些好的東西,一般在變革幾十年之後才會達成另一個巔峰。
但是現今問題卻比以往更大,現在的音樂趨勢是傳統音樂轉融合音樂,而隨著網路發展,音樂變得越來越不值錢,越來越不值得重視,因為是免費的啊,你不需要付出任何時間,金錢就能聽到,大多數又並不研究,所以就依著自己原有的口味來了!因而現在的音樂人也不得不做只重視旋律與配樂,卻與傳統背道而馳的音樂。
那問題就來,為什麼背道而馳
如果說一個民族有一個內在人格,那每一種傳統都有自己的內涵,而現在的音樂人為了盡如人意,往往故意捨棄這些內涵,做出符合大多數人口味的東西。
比如現在爛大街的馬頔和被噴成狗的麻油葉,做得真不是民謠,哪來的民族色彩?民謠里的情感又在何方?
他們的歌一耳朵就能聽出來不符合百度百科上民謠的定義,所以現在很多人聽了他們的歌都很迷惘,到底什麼是民謠。
那什麼不是背道而馳的呢?比如小紅莓之於凱爾特傳統,鮑勃瑪麗之於卡里普索。人們在接受一種風格的時候往往一開始只聽旋律特別好的,但是在這個旋律泛濫的時代大多數人很難上道了
那人們又是如何變得膚淺的呢?
就是所謂的洗腦了,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最有說服力!我上大學的時候原本覺得鳳凰傳奇很難聽,但是每天大街上放,網吧里放,宿舍的同學天天公放,我發現我漸漸覺得鳳凰傳奇很好聽,從一開始的非常抵觸變成了跟著他們一起唱!而網路時代的人們就是這樣被各大音樂平台和坑爹的資源帝洗腦而導致審美的集體下降。
這才是樓主要的真相,如果說90年代的音樂盛極導致音樂滾雪球式的衰落,那網路就是那催化劑,大大加快了他的速度。
導致現在在藝術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大多數人喜歡的東西一定不是最好的,甚至是最爛的,以前還有可能是好的,現在好的概率都比較低,而且你甚至很難找到好的東西,因為大多數人喜歡的東西的隨即推薦還是大多數人喜歡的東西。


謝邀!音樂的發展不是越來越「通俗話」(看這問題中的別字就知道題主挺通俗),而是朝多元化、多極化、非歐洲中心、非英美中心發展。從古典音樂到民族音樂再到流行音樂都是這種現狀與趨勢。
古典領域(藝術音樂、專業化音樂創作)多元化風格、多元技法並存,每個作曲家都有相對個性化的表達方式與音樂語言並且在不斷探索更新的技術與風格。
民族音樂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如亞洲各國民族音樂、非洲、美洲各國民族音樂,也包括歐洲真正的民間音樂。
流行音樂範圍也是如此,「從古典布魯斯、爵士、搖滾、流行(波普)、new age、 gospol、world music等等都有各自的受眾。


縱觀古今中外,音樂的發展都是跟時代的節奏。

樂器的發展也是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現在總不能拿著編鐘去大顯自己的高雅吧?
題主想多了


大方向來說,題主這麼說也沒錯。有些其他答主,上來就指責題主不懂音樂,秀一番優越感,是不是對發問的題主太不友善了?

雖然音樂的發展從未停止,以爵士為例子,後來發展出來的bebop, fusion都和當年爵士最紅火的階段,bigband時期有著很大的差異。當時古典音樂也有不少人嫌棄較為土路子的布魯斯和早期爵士。但那會爵士就是非常的流行,大家都能跟著跳舞的那種,聽著很熱鬧。

主流聽眾的審美從來就沒有高大上過。隨著新的,更為簡單明了音樂形式的誕生,他們自然會喜歡那個easy on the ears的。只有音樂家會去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性。老百姓是不管那麼多的。

按照市場份額,爵士和古典就是拼不過搖滾,更拼不過流行。很多流行歌的播放量還拼不過所謂的神曲呢。

這麼說的話,人類的品味某種意義上確實墮落了。


音樂發展與人的發展是一樣,越來越複雜化,細分化。
如果樓主知道更多的音樂類型,就不會說這種話了。
所謂人類品味的墮落,我個人而言,這句話應該是理解wie大眾的品味一直處於墮落狀態,不是越來越墮落,而是一直很墮落。


留傳下來的音樂,是往昔所有音樂的幾分?現在接觸到的音樂,大多不會流行太久。留傳下來的音樂,自然有它穿越時空的美。


音樂在以前可不是誰都能聽的,具體參考中國古代音樂的作用和地位(更具體我就說不上來了)。越來越通俗化或許是一種進步也未可知


喜歡聽什麼就聽什麼


建議樓主讀讀阿多諾。評論第一的那位前面說的很棒 後邊有點以偏概全有失偏頗了 尤其是對於fernyhough的評價也是夠任性。評論里還有很多把 藝術與娛樂 搞混的也麻煩再整理下思路。 同理音樂好不好跟有多少人聽無關 被很多人聽了的音樂有可能是極好的也有可能是極差的 更有可能是極普通的 但某種角度上講一定有極俗的一面。


推薦閱讀:

請問周杰倫的歌詞「為你彈奏肖邦的夜曲,祭奠我死去的愛情」中,他彈的是哪首夜曲?
周杰倫和方文山的詞作中,有哪些值得賞析的句子?
藝考音樂教育不找人的前提下,以我的水平能否考上大學?能否過統考?能考上哪種大學?藝考不找人真的可行嗎?
一首敘事性的音樂作品是如何讓人聽懂它講的故事或產生畫面感的?
「你的名字」中的插曲有哪幾首?

TAG:音樂 | 爵士樂Jazz | 古典音樂 | 音樂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