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小說的人,都經歷過那些事情嗎?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可是很多傳奇小說呢?那些很真實的小說是怎麼創作出來的?是親身經歷還是主觀想像?若是親身經歷,又為什麼要寫出呢?若是想像,那他又是怎麼想像地如此真實呢?
比如《紅樓夢》,眾人皆說曹雪芹親身經歷過那一切,才得以寫出如此細膩和真實的上流生活。
比如高幹文,作者們都經歷過那種聽起來很神秘的生活嗎?總覺得不太可能。如果可以,請加以舉例。
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這話沒錯。問題是,你怎麼高於。
小說大致分兩種:一種是寫自己的生活經歷,比如王朔。一種是寫自己沒經歷的,比如蘇童,這貌似有點矛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他還是在寫自己經歷的生活,只是表現方式不同罷了。
用你們熟悉的方式打個比喻,王朔的寫作是word,所見即所得;蘇童是WPS,所見和所得有差別。但是沒有優劣一說,關鍵是你得會寫,這就是那個「高於」的秘訣。
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五記載:「晏元獻公雖起田裡,而文章富貴,出於天然。嘗覽李慶孫《富貴曲》云:」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兒相,未嘗諳富貴者。』故公每吟詠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唯說其氣象。若『樓台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梨花院落溶溶月,楊柳池塘淡淡風』之類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語人曰:」窮兒家有這景緻也無?『「
詩和小說相通啦,我的意思是,不一定要經歷過,但至少作者的眼界心胸要在他筆下的階級里。沒點生活純yy肯定是yy不出來的。
只能說未必經歷過,但類似的肯定經歷或者學習過。
就拿最普通的吃飯來說,舉個哈利波特的例子,也許JK羅琳沒有在霍格沃茨吃過豪華的魔法晚餐,但是這並不妨礙她能寫出如此奇幻的宴席。因為她有過在學校食堂里一同聚餐的經歷,她所做的無非是在這個經歷的基礎上換掉人物,換掉場景,換掉食物,再加一點有趣的事件和魔法元素。
其他小說也是這樣。
只不過是中間這個「換」的多和少的問題。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三島由紀夫的《假面的告白》這類私小說,還有高爾基的三部曲此類自傳體小說,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自己的經驗,沒有刻意去「換」,寫得幾乎都是自己的經歷和心聲。曹雪芹本身就是大家出身,親眼見證了家族盛衰榮辱的過程,《紅樓夢》也就自然而然地創作出來了。
仔細觀察很多著名作家的小說作品,會發現很多人都離不開那一畝三分地。你可以在莫言的作品裡聞到濃濃的高密鄉土味兒,在賈平凹的作品裡看到陝西的風情,因為他們寫的東西就源於此。
而諸如喬治馬丁的《冰與火之歌》這類架空作品,作者當然也沒有過在那個世界生活的經歷,寫這樣的小說作者把自己的經歷拿來「換」是不可能的,畢竟小說的背景類似歐洲的古代,作者是不可能在那個年代生活過的。但是熟知冰火和歐洲歷史的人都知道,冰火里很多劇情幾乎都是以歐洲歷史上的真實事件為藍本的。
比如紅色婚禮事件:
喬治·R·R·馬丁透露紅色婚禮的靈感來源於,蘇格蘭道格拉斯家族率領的武裝聚集在年輕的蘇格蘭王詹姆斯二世身邊,舉行起義就開始於這次宴會。蘇格蘭王在被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參加宴會,最終被斬首。
這兩年有一本很火的懸疑小說《盜墓筆記》,作者南派三叔在訪談中也提到了故事就是來源於歷史和民間故事,而那些神秘的場景和事件都是結合相關知識和素材,再靠自己的想像而寫就的。
所以你看,這些事情的原型要麼是作者的經歷,要麼是作者的學識背景。作者在這個基礎上,換掉一些組成元素,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就成了最終呈現的文字。
《魔戒》裡面的精靈、矮人等種族的設定都很有意思吧?這些生物原型大抵都來自歐洲的民間傳說。而這些民間傳說里的東西呢?是古代人在認知有限的情況下想像出來的,而這些想像,則是取材於地球上已有的生物。從形象上而言,把人變矮,讓他們成為一個種族,就成了矮人;讓樹像人一樣有思想,會說話,就是樹精靈;讓人長生不死,純潔無暇,還格外美麗,就成了精靈。
另外,根據 @蘭明正 的補充,魔戒是影射的當時和歷史上歐洲各個民族,從文化含義上講,矮人與精靈都是有現實社會的參照的。
大劉的《三體》,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這類科幻小說,看似天馬行空,不受拘束,但在裡面你依然能看到現實的背景,而那些偉大的科幻構想則來自於作者廣博的科學知識。
各式各樣的言情小說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無非是不同的痴男怨女在不同的時空里談戀愛。
基本上所有的小說盡皆如此,如果脫離了這些背景,寫出的小說估計只有非人類生物才能理解。
而這個換的過程也是要有規矩的,什麼樣的角色就做什麼樣的事,什麼樣的世界背景就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你不能寫武俠世界裡有城管過來帶走街邊賣糖葫蘆串的,不能寫古代人說現代話,除非你是要創作無厘頭風格的作品。
接下來針對提問者說不知道為什麼那些小說如此真實的方面說一下。
小說的內容差不多都是作家腦洞大開的產物,而優秀的作家會把這些產物再進行深加工,從而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水平較低、閱歷不夠的小說家則掌握不到這個火候,又偏偏愛寫自己不熟的東西。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作品看起來就覺得假。
優秀的作品裡面,拿《哈利波特》這本天馬行空的奇幻小說來說,想必有不少孩子最初捧起這本書的時候,都會天真地認為倫敦火車站真有那麼一個連接著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當然現在建了這樣一個景觀)。
恐怕也會有不少人在看了《洛麗塔》之後真的以為納博科夫真有一段跟蘿莉的風月情史。
為什麼這些小說里的世界在我們面前呈現地如此清晰,以至於我們會去懷疑它是否真實,懷疑書中所寫是否就是作者本人的經歷?
因為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豐富的細節。
很多神作之所以被大家廣為推崇,就是因為他的細節豐滿。提主談到的那些看起來很真實的小說大抵也都是細節飽滿的。
細節有很多,角色的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某一段細緻的景物描寫,都可以稱之為細節。這些細節能夠調動讀者的感官,感受到作者筆下世界的真實氣氛,產生代入感,甚至有些情節或者敘述能讓你產生共鳴。
《冰與火之歌》、《魔戒》如此宏大的世界觀也是由小小的細節一點一滴構造而成的。
人物形象,背景環境都依託細節真實地呈現,而要把細節鋪設好,需要的是作家本人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厚的學識背景,當然也少不了一些技法。
不過細節豐富不代表過量的修辭和冗長的段落,有時候精鍊的一句話就夠了。
細節越入微,小說世界觀也就越立體清晰,人物形象也會越飽滿,讀者也就越會覺得其真實。
王國維先生諷刺紅學『自傳說』時有一段妙語,借用在此處很是恰當:
「…所謂親見親聞者,亦可自旁觀者之口言之,未必躬為劇中之人物。如謂書中種種境界、種種人物,非局中人不能道,則是《水滸傳》之作者必為大盜,《三國演義》之作者必為兵家,此又大不然之說也。」
具體到《紅樓夢》上來,則曹雪芹的生年無論是1715、抑或1724,到1728年(雍正六年)抄家時都太小,根本不足以經歷賈寶玉似的風流和哀愁——根據沈治鈞的說法,《紅樓夢》中的繁華,其藍本不是曹家而是平郡王府,即,作者寫的實際是別人家的富貴生活(藍本以外還有YY,如書中大觀園的規模,不但平郡王府、恭王府比不上,連皇家園林亦不過如此)。
我覺得寫的小說都是經歷過的。但不一定親身經歷過。
小說中,作者是god,所以一切以他的經驗認識為界限。他沒有經歷過,是不可能寫出來的。
所以從作者創造的世界中,很容易感受到作者自己的思想。如果說這和經歷沒關係就純扯淡了。
用上面的例子,馬爾克斯不會寫紅樓夢,莫言不會寫哈利波特。
私以為,每個作者一輩子最好的那一部就是講自己的故事的那部,這是他之所以為他的關鍵。當然,自己故事不一定自己就是故事的主人公。
一個自己寫點自己看的人說兩句:
在我寫小說的過程中,自我感覺這和作者本身的生活環境和閱讀經驗還有聯想力有很大的關係。寫不來穿越武俠,因為沒有古文功底;寫不來玄幻仙俠,因為想像力不怎麼發達;更寫不來科幻,因為這方面就是個白痴;更更寫不來懸疑推理或驚悚,因為邏輯能力也只是勉強看這類作品的水平。
那我寫點什麼呢,寫的一般都是現實生活平淡的情感男女的故事,因為我從小就是朋友們的情感垃圾桶,甚至在旅行過程中隨意攀談的人都會把自己的情感問題向我傾吐,所以肚子里裝了不少這種情情愛愛的故事。
寫小說時,你說裡面有作者的親身經歷嗎?多多少少會有一些,但就算有這麼一點,也只是一個情節的其中一個點而已。就像上面說的,只是吃了個雞蛋想到了吧拉吧拉……完全脫離現實生活我覺得不太可能,但現實卻是故事的觸發點……比如我在坐車時碰見了一個有趣的人,也許他就會成為故事裡的一個路人甲,比如我在超市看到了一對情侶互動,也許這也會成為一個小情節!!
寫小說,其實就是講故事,把故事講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個作品多少都會烙上作者本人的人生感悟,其實寫了那麼多字,都不過是想傳達自己對某些事的看法。
其實寫小說的人,只不過是把自己的經歷,經驗,感悟通過故事的形式的傳遞出來。
所有寫出來的事都表示經歷過,讓那些寫亂七八糟感情故事和H文的人情何以堪!!對吧!!
寫作者不一定都需要親身經歷。
有自己的經驗,有借用別人的經驗,有把各種經驗混雜,有臆想,有個人經驗摻雜臆想,有通過一個細節進行臆想......
不管怎樣,小說家一定是非常敏感。在基本閱歷以及基本資料的前提下,能夠很快把一個自己並不熟悉的人或事,亦或是人物關係,通過自己的大腦處理的十分立體,而且充滿細節。
這是吃這碗飯必備的技巧。
你讓那些寫BL文的腐女們情何以堪……
是把自己放到故事裡
這個當然是不一定的。有些人把自己隱秘設定為小說的主人公,寫出了關於自己的故事,成了一部小說。可是你一定要相信,文字和現實生活也是有區別的,即使是真實的人生,轉換為小說的時候也會不避免地出現一些渲染的辭彙、烘托的背景以及自己對故事的情感表達。所以有很多小說是真實的,可你會因為這些東西而懷疑是否為真實,因為這些文字太有魅力了,會讓人覺得有一絲「不可靠」。其實這就是文字的光芒所在。
但很多小說還是虛構的。像什麼虛幻型的就不說了,如果你真的會瞬間移動,隨時噴火,眼睛可以看到萬物並且對它們進行仔細研究,我相信你也不會花時間在小說上並且目的是敘述你光輝的人生。至於一些生活類型的小說,也很大部分是虛構的,有些事並沒有發生在作者身上,比如「主人公死了」,死了還怎麼寫……但是小說基本是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態度和感情,在一個不單純為了銷售和商業而寫小說的作者來說,悲劇蘊含了其對人生的一種嚴肅的思考、失望但充滿希望的態度,(因為沒有希望是不會寫作的),喜劇蘊含了其對人生的一種看似「雲淡風輕」實則對人生充滿改變思想和樂觀主義思想的態度,當然還會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反正都會表達作者的態度。
那麼他們到底經沒經歷過也沒那麼重要了。值得看是最重要的。
沒經歷過才敢寫,經歷過的都是沉默。
切,新聞聯播上發生的事情,我隨便編一下都能安插到自己的小說里。夢裡的情節也是一樣。
我肚子痛
至少小說中的場景,都或多或少是作者經歷或見識過的。
舉兩個例子,紅樓夢全書寫賈府生活寫的無比精彩,可是寫柳湘蓮暴打薛蟠那一段,不忍卒讀。
水滸寫市井生活入木三分,可是寫到兩軍對陣,作者就有心無力了。
或親歷或眼見或耳聞,重要的是能保持記錄和思考,外加輔以主題的想像力和深邃的感情。
自己的經歷給了靈感,但是寫著寫著就會發現這些人物會說那些話會做哪些事已經不受你的控制了。反正我經常寫著寫著就偏離最初設想的人物性格了。
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自己的經歷+想像+觀察力+細節+堅持寫。
想起前一段時間看《中國好歌曲》,劉歡提過自己當初為《北京人在紐約》創作配樂時,都沒去過紐約。
鄭鈞說 寫回到拉薩時候時候 都沒去過拉薩 , 去過之後反而不好寫了。
不一定要經歷過才能感悟才能寫出好作品,作家是運用思維邏輯在某個情節中讓人覺得合理,只要情節和邏輯合理,不管作家有沒有親身體驗都能讓人信服
我通常都是寫完H小說自己看著擼~
我不相信那些寫瑪麗蘇文的周圍都是非她不可的高富帥。。。
說到紅樓夢高幹文或是其它讓你覺的這人寫的真好,肯定經歷過吧之類的文。
一是人家看的多會思考有人生閱歷,二是你看的少,所以人家說什麼就是什麼咯。
人比動物更偉大的地方,就在於有想像力,作家只是寫出來了而已
就像鄭智化洗澡的時候看著浴缸,寫出了《水手》,這歌曲流行了很長時間呢,激勵了很多人。
推薦閱讀:
※《長城》中的防禦是否符合《惡魔法則》中的卡巴斯基防線?
※對於創作小說的新人來說,創作熱情和寫作技巧哪一個更重要?如何磨練自己的寫作技巧?
※誰有好的教寫作的書推薦?
※什麼是小說的節奏感?
※寫小說如何將異性的生活習性描述地更加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