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交互設計不研究媒介,而數字裝置藝術對媒介研究這麼關注?


交互設計更多在研究人的「選擇」和「應對方式」,當人們面對一個「人機界面」或者一個「虛擬現實世界」,多數人會怎麼操作,以達到他怎樣的目的,會不會誤操作。要怎樣設計去引導使用者對對象的操作。
這是交互設計的重心所在。媒介實際上不對交互設計的核心產生影響。

而數字裝置藝術的側重點在「藝術」,目的是拓寬人類的藝術感知極限。使用數字媒體只是達到沉浸式體驗的手段。
數字媒體創新就在它的媒介運用上,因為白南准在電視機和視頻誕生不久的時候開闢出了Video Art,所以後人會認為新的媒介很可能是拓寬人類藝術感知力的契機。
所以數字裝置藝術才會對媒介研究非常關注。


經過1年的時間,自己對這個問題有了些看法,自問自答一下。

1、當時我頭腦中的交互設計只局限於對商業化數字產品的理解。但實際上在HCI的學術領域,媒介始終是個重要的話題。

2、僅從商業產品來說,交互設計不考慮媒介有以下原因:

(1)媒介意味「中間、間接」,它是效率的反面,主流的商業設計不允許低效率。人機工程學、信息科學和管理學是商業設計所推崇的。人機工程學中交互是「刺激-反映」模式;信息科學中交互是「輸入-處理-輸出」;管理學中交互是「組織-控制」。這些概念反映在HCI中就是直接性、滿意度、易學性、容錯率、效率、效果等等。
(2)綜合以上三個概念,人與計算機之間的關係就是「選擇-應對」模式。人們對一些列已經設定好的功能選擇,計算機按照用戶操作給與適當反饋。一旦「媒介」(即計算機本身)從中間「冒」出來,這個smooth的環流就被打斷了,因此Weiser(普適計算提出者),Norman(圈裡人看過都看過他的《設計心理學》)都明確要求在設計中把媒介影響消除到最小,讓人們只感到功能,而非提供功能的設備。媒介或許存在,但它是透明的。計算機作為媒介只是忠實地傳輸和展示信息,信息如何解讀是人(用戶)的問題。
(3)這樣我們就把視線轉移到人的身上(比如「用戶體驗」設計),而對於「媒介」來說,HCI把它轉化為一堆「功能」或「控制項」,換句話說,計算機(數字媒介)就是無性質的技術對象,本身沒有好壞,就看人怎麼用了(這是大名鼎鼎的萊文森說的)。那怎麼用呢?那就又回到(1):按照商業的效率邏輯使用數字媒介。

因此,雖然HCI設計按鈕、圖標、界面、信息路徑、劃分信息類型等等,但這並不是媒介,而是按照預先設計定的問題提供答案,即所謂」問題解決「模式,也就是L Deborah所說的:「當人們面對一個「人機界面」或者一個「虛擬現實世界」,多數人會怎麼操作,以達到他怎樣的目的,會不會誤操作」。答案雖然可以非常具有創造性,或現在人們最常掛在嘴邊的」顛覆性「,但他們內在邏輯已經預先設計定好了,即市場/效率。因此媒介也就在這個「問題-解決」過程中被消除了。

3、藝術家眼裡的計算機不是這樣的。所謂「空間藝術、時間藝術、靜態藝術、動態藝術」就是按照不同藝術表現媒介的內在性質劃分的。相對於HCI,藝術家的創作更像是從媒介的內在性質中挖掘靈感,他們不僅不對如何提高觀眾」滿意度「感興趣,往往利用媒介內在一些性質有意地讓觀眾「不滿意」、「不舒服」。

4、我問這個問題的錯誤在於它們處於兩個不同語境,二者沒什麼可比性,我們既要賺錢又要審美,沒有那個對那個不對。我這個問題更嚴重的錯誤是把這兩中人機關係當做世界的全部,實際上像這樣的交互語境有很多,關於媒介並不是除了商業就是藝術,當代在生態、軍事、政治、文化等各個語境下都有不一樣的人機關係,不一樣的媒介。

嗯就這了


首先確定下概念,在這裡可以提到媒介,意圖是強調媒介而不是界面(數字媒體)。

其實數字媒體的界面也是媒介來著。

而,就生活而言,交互無處不在。

作為一個交互設計師,一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師,一個互動裝置設計師。

我個人的見解是,市場決定。

雖然有很多人和組織在做媒介的交互,比如說汽車的交互設計。

但,因為目前市場的原因。所以,大家對於交互設計師的理解,僅僅局限於互動式界面設計師的範疇。


推薦閱讀:

有哪些利用3D列印技術創作的裝置藝術?

TAG:交互設計 | 裝置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