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裁撤三藩是否不智?

順治曾與三藩許以藩王,康熙卻要削藩,豈非背棄諾言,失信於天下?若不削藩,待吳三桂等老死再分化瓦解豈非更穩妥?


直接摘我書中一段內容來回答,可以直接看黑體部分。

※ 一次失敗的決策

20歲的康熙站在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旁,向左還是向右?作為這個龐大帝國的執政者,他肩頭的責任實在是太沉重了,和他的年齡完全不相稱。他必須做出選擇,帝國需要他來指明方向。

其實,對康熙來說,選擇的答案他早已經做出。「三藩」是一定要撤的,不然大清何以長治久安。康熙只是在猶豫,圖海所擔憂的不是沒有道理的。做事情要從最壞的角度去考慮,這樣到最後才能夠做到有備無患。而明珠的鼓動讓原本猶豫不決的康熙下定了決心,他決定撤除「三藩」。

年輕的康熙用不容置疑的口氣說道:「今若不及早除之,使其養癰成患,何以善後?」所以對索額圖和圖海以及諸王貝勒們的意見,康熙是斷然拒絕。當然對諸王貝勒們關於八旗軍隊的調遣問題,康熙最終也還不得不屈服。八旗軍隊並沒有被派去駐防,「三藩」的防務被交給了由漢人組成的綠營。

康熙十二年八月初六日,康熙帝下令三藩並撤。三天之後,康熙帝又下令明珠的兵部開始組織安排具體的撤藩事宜。撤除三藩正式成為國家決策,進入實施階段。

拋開接下來發生想血雨腥風不說,作為後人的我們來理性分析一下康熙的這個決策。

如果不從最終的結果而單從過程來看,康熙的這個決定實在是糟糕極了。也許你會感到很奇怪,為什麼我會說康熙的這一次決策是失敗的?原因很簡單,康熙將原本很簡單的事情弄複雜了,並且接下來讓整個帝國陷入戰爭長達8年之久。如果康熙最終不能平定這場戰爭,那他將會是整個大清帝國的歷史罪人,祖宗辛苦打下的基業就會毀在他的手中。大清終究是氣數未盡,幸甚至哉!

我們回到一開始,尚可喜上書請求撤藩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挾康熙,而是為了保存自己。在三藩之中,尚可喜是唯一一個真心支持撤藩的。因為尚可喜真的是害怕自己的兒子尚之信鬧的不像話。這時候的尚之信也確實像我說的那樣,是個混賬王八蛋。據史料記載,尚之信手下的軍隊在廣東「橫刀過市,躍馬出郊,狼戾萬狀,莫敢誰何」。這哪兒是軍隊啊,這分明就是黑社會啊!尚之信帶著手下的人更是隨意地侮辱毆打地方官員,一副要造反的樣子。

這還是正史中的記載,野史記載中的尚之信形象就更加不堪了。據說,尚之信這個人喜歡喝酒,喝醉了之後就開始殺人。尚之信還喜歡養狗,這很正常,現在很多富人和偽小資們也養狗。不正常的是,尚之信是用人肉喂狗的。尚之信對自己的父親尚可喜也完全不放在眼裡,他隨意地凌辱尚可喜的人。有一次,尚可喜派來了一個肥胖的宮監來探視尚之信,結果尚之信竟然派人把宮監給剖腹了,理由竟然是為了看看他的腹中有沒有寶貝。當然,這些野史記載很多都是沒什麼根據的胡編亂造,像剖腹這件事情就和當年的張獻忠類似,一看就是假的。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尚之信很混蛋,再發展下去遲早有一天要犯下他爹罩不住的大案要案。

尚可喜是真害怕,而康熙絲毫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年輕的康熙在沒有做一點調查的基礎上就同意了尚可喜的撤藩請求,這是康熙的第一個錯誤。如果康熙能夠派人前往廣東調查一下,那他就會發現尚可喜的害怕以及尚之信的囂張,只要摁下尚之信這一頭,那廣東的問題自然能夠順利解決。

但是康熙的第一個錯誤並不是致命的,畢竟尚可喜是真心希望能夠撤藩,這樣他就能夠頤養天年了,尚之信再能蹦躂也玩不出什麼花樣了。可是在決定撤除平南王之後,面對吳三桂和耿繼茂的試探,康熙又犯了第二個錯誤。

朝廷之上誰都知道吳三桂和耿繼茂的上書是一種試探,康熙準備撤平南王的決定確實嚇到他們了。他們摸不清楚皇帝下一步想做什麼,他們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尚可喜。和尚可喜是真心想撤藩不同,吳三桂和耿繼茂還是抵制撤藩的,他們還想著多做幾年王爺。

康熙這時候應該做的是安撫下躁動不安的吳三桂和耿繼茂,讓他們那顆不安的心靜下來。而康熙選擇的卻是讓大臣們大張旗鼓地討論三藩並撤的問題,將原來簡單的事情變的越來越複雜。可以肯定的說,吳三桂和耿繼茂一開始根本沒有造反的想法,因為他們已經位極人臣,在自己的領地內呼風喚雨無所不能。打破現在的舊秩序,對吳三桂和耿繼茂來說並不是最好的選擇。恰恰相反,他們是舊秩序的積極維護者,因為他們是既得利益者。

在當時的情況下,康熙至少應該有五種選擇。

第一種,對三藩問題不理不顧,自己在位期間不撤藩,將問題留給繼任者;

第二種,靜觀其變,等待時機,一旦時機成熟,立即撤除三藩,;

第三種,分步瓦解撤除三藩,從實力最弱的平南王尚可喜入手;

第四種,拖延時間,完成相關軍事部署之後,突然宣布撤藩;

第五種,抓住三藩上書的時機,趁勢立即撤除三藩。

第一種方案是絕對不可能的,康熙是絕對不會允許三藩持久存在下去的。第二種方案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時的尚可喜、吳三桂都已經半截埋入黃土中的人了,等到三藩中的第一代一死,憑第二代那些二世祖們也做不成什麼大事兒,到時候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軍事上收拾三藩都將輕而易舉,完全不會出現後來八年戰爭的情況。第三種方案也不錯。先從實力最弱的下手,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只要不走錯,到最後三藩問題可能會被消弭在無形之中。第四種方案的亮點在於突然性。在做好了最壞的準備之後,發動突然襲擊,完全可以打三藩一個措手不及,贏得最後的勝利。第五種方案是最激進的,如果成功的話一勞永逸天下太平,一旦失敗那就是萬丈深淵生靈塗炭。

康熙選擇了最激進的第五種方案,從後來的結果來看,我們不能說他成功了,也不能說他失敗了。康熙最終還是打敗了強大的三藩,所以他不算失敗。但是在這背後是席捲全國長達八年之久的戰爭,帝國付出的太多太多,所以他不算成功。無論從那個方面來看,第五種方案都不是最佳選擇。除了第一種方案,別的方案都比第五種方案好很多。

有人說,一個成功的政治家總是能夠團結最廣大的群體,這樣他就擁有永遠也不會被打敗的力量。我也說過,政治的實質就是追求一種平衡。這些年輕的康熙似乎並不懂得,他似乎更喜歡一意孤行。現在有很多學者過分地強調康熙當時乾綱獨斷,排除大臣們的錯誤意見,做出了撤除三藩的決議。這些話語也多少顯得不可信,因為從後來的歷史來看索額圖、圖海他們的意見並不是錯誤的,當時確實不是撤除三藩的最好時機。

其實,說康熙的這種行為是一種一意孤行可能更恰當。在朝廷上下從內閣首輔到議政大臣統統反對的情況下,康熙仍然秉持一己之見,不加以反思對錯,這就是一意孤行。並且康熙在選擇了方案五之後,又不能果斷決定,最後討論了長達幾個月之久,給了三藩充足的準備時間。

很多人有一個錯誤的認識,認為康熙這樣的千古一帝是不可能犯錯誤的。其實恰恰相反,沒有一個人是天生的聖賢。聖賢們都是在不斷的犯錯之中修養而成的,他們因為犯錯而越來越強大。一個人強大並不是因為他不犯錯,而是因為他知道在大錯已經鑄成的情況下如何去彌補。如果面對錯誤,你感到手足無措,那你只能是一個普通人。

那麼還有一個問題,康熙為什麼會犯下這樣的錯誤?他為什麼會做出這樣一個錯誤的決策?

答案在於年齡,這時候的康熙還太年輕了,他才20歲。一個人在少年時期多是激進向上的,有著一股睥睨天下傲視世界的氣概。我清楚地記得,我在20歲的時候,我堅持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我願意去做,我可以做成功任何事情。等到後來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在歷經了世界的辛酸曲折以及種種狗血之後,我逐漸開始明白有些事情不是靠努力就可以成功的。有些事情,也許我奮鬥一生都不會成功。

俗語中有一句話形容年輕人的說的非常好:年輕氣盛。年輕人的生命魅力也正在於此,他們無所畏懼,充滿著生命的張力。可是這也是年輕人的短處,那就是容易衝動,心浮氣躁,喜歡自以為是。年輕的康熙就是這樣。身為皇帝的他的心氣只會比一般的年輕人更高,他也相信這個世界沒有什麼他做不成的。四年之前,世人都說鰲拜強大,可是最後不也被我輕鬆搞定了嗎?現在你們都說吳三桂強大,那我就讓他成為下一個鰲拜!我要告訴全世界,這個天下終究是屬於年輕人的!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樣的道理年輕的康熙還不懂。

康熙相信的是,天子一怒,天下臣服。

可是三藩真的會臣服嗎?

歷經世事滄桑人情冷暖的三藩會乖乖就範於康熙這個毛頭小子嗎?

撤藩真的會像明珠向康熙描繪的那般順利嗎?

——《這也是清朝·盛世雄音》第七章《三藩》


撤三藩,可謂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1、自身原因,康熙十六歲除掉鰲拜,自信心高漲,年少輕狂不為過

2、三藩做大,成尾大不掉之勢,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倘若三藩自己交兵權,辭官還鄉,頤享天年,康熙大概也不會做兔死狗烹之事,康熙既然想做一代聖主,是絕對不允許結黨營私,政令不出紫禁城,當一個傀儡皇帝,當時年收入的三分之一都要供給三藩,而且吳三桂竟然有任免官員的權利,若三藩不除,平西王肯定不甘甘做一個平西王,他想做西南皇帝。

既然必須要撤藩,康熙無非面臨著怎麼撤,如何撤的問題。


對於一個無能的皇帝,能忍;康熙帝不能忍。

支持不撤的人能說出一百個理由。

然而歷史結果比鍵盤俠打幾百萬字也管用。


康熙大帝的決策簡直英明啊,樓上說的對,康熙帝絕對不能忍, 當時是疏忽,否則豈止同時對三藩,另外連蒙古一起宣戰 ,南北大軍分路並進,向南直接A到越南,轉彎平復東南亞控制馬六甲,北邊A到莫斯科,屠城進行補給,監督毛子剃完頭之後,轉彎分兵進入歐洲。尼瑪可惜聖旨下快了,否則乾隆好孫子可以把我的功績寫一噸史書。平個三藩還用思考?康熙帝是血性的,趙匡胤啥請人喝酒朱八八發帖子誣陷藍玉胡惟庸這種猥瑣除功臣的事情,有著高貴愛新覺羅血統的康熙帝不能幹,轟轟烈烈的打八年必須要中原全面開花,吳三桂死得早,尼瑪八年都少了,康熙帝五百年壽可以耗死十幾個吳三桂,影響力大素材多,殺功臣變成平叛亂上史書多好看,一大功績啊,這種遠見從捉鰲拜就顯現出來了,是歷史上好多皇帝都不具備 的,比如北周武帝拿板磚拍宇文護,崇禎干閹黨,這麼好的劇本這兩傻子不會用。康熙帝可以把在宮裡埋伏捉傻子的戲,加工成深謀遠慮小太監養成系列的劇本。再加上幾萬八旗血戰俄國數百人的集團軍劇本,歷史功績總湊三個了,後人其實還可以聯繫一下閻崇年先生那樣的學者,看是否能在繼續進行後期加工,比如那幾百人的俄國軍能否進過查閱史料變成後期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某集團軍前身,然後文治類的再充實一些,雖然在位六十年,康熙帝忙著生兒子去了,後期兒子生多了又要忙的立太子,太忙沒時間只能將就用老朱家的制度,這太不千古一帝了,閻老師找找史料看有沒有可能把秦始皇統一度量衡隋文帝科舉制那種大手筆的嫁接一個,實在不行宋太祖兩府三司那種也行,否則千古一帝康熙在位六十年只搞出奏摺之類的東西,如何去競爭世界第一大帝


推薦閱讀:

关于颜之推《观我生赋》的译文?
如何評價馮玉祥驅逐溥儀一事?
在漢朝如何才能封侯?比如李廣的功過是如何相抵以致於不能封侯?
歷史與以歷史為背景的小說的真正區別是什麼?

TAG:歷史 | 清朝 | 康熙帝 | 吳三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