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造就了那麼多文學、藝術和哲學大師?

貝多芬、瓦格納、黑格爾、康德、尼采、歌德、巴赫這麼多大師。...是什麼造就了他們?


這個問題相當有意思,恐怕詳細說明白這個問題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在此我提出我認為的一個有利因素,請結合其他答案參考,比如德國在18世紀逐步形成的民族主義文化等。

我的回答只強調一個關鍵詞:人口

題主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你所例舉的那些大師,大多都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的。比如歌德(1749-1832)、貝多芬(1770-1827)、瓦格納(1813-1883)、黑格爾(1770-1831)、尼采(1844-1900)、馬克思(1818-1883),真正少數在18世紀揚名,作為啟蒙時代人物的也就康德一個,更早的巴赫雖然極為重要,但是生前與死後很久都默默無聞,他真正揚名也是在19世紀開始的。

在談德國之前,我們先來談談法國,以及那被稱之為17世紀璀璨明亮的、氣勢磅礴的法蘭西文化。從17世紀起法國便成為了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從太陽王路易十四到拿破崙時代,法國的國力之盛讓整個歐洲顫抖了接近兩個世紀。奠定法國盛世的不是別的,正是法國龐大的人口。1700年,法國有一千九百萬居民,人口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是英國的三倍多,是西班牙的兩倍。

當時的法蘭西民族是大多數歐洲人公認居於歐洲文明之首的,俄國以及其他許多國家上游社會的語言均為法語(具體例子可見《戰爭與和平》等小說),17世紀的法國人發揚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博學多才,他們產生了以尼古拉斯·普桑和克洛德·洛蘭為代表的畫家,文學上產生了高乃依、拉辛、拉封丹、莫里哀等的作家和劇作家,科學上還又有帕斯卡、笛卡爾、懷疑論之父貝爾。而到了18世紀的啟蒙時代,誕生的法國名流更不計其數,盧梭、孟德斯鳩等人的歷史地位絲毫不遜於馬克思等人。

而此時的德國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17世紀,文學和藝術在西歐空前繁榮,但是在德國,卻是完完全全的萎靡不振的狀態。在科學上,除了偉大的天才萊布尼茨以外,德意志人在三十年戰爭期間和戰爭以後所取得的成就,比英國人、荷蘭人、法國人和義大利人都少。只有在音樂方面,這時期德意志人是很出色的。但總體上來說,德國是一個緘默的國家,甚至可以說,德國僅是歐洲較高文明中的一個次要部分。為什麼呢?這是由於德國的歷史情況決定的。

神聖羅馬帝國在文藝復興之後基督教改革的衝突中首當其衝。在三十年戰爭中,基本上所有的戰爭都在德意志本土進行。戰爭至少造成了600萬日耳曼人的死亡,日耳曼的各邦國損失超過60%的人口。村莊被焚毀,農田被荒蕪,狼群在農村到處漫遊。《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署後的半個世紀,德意志局勢是不穩定的。從條頓騎士團衍生出來的勃蘭登堡,在1618年繼承了普魯士公爵領地,開始了其軍國主義政治。很久以來,軍事美德成為整個普魯士貴族的特點,不同於浪漫的法國人,其思想的中心在於義務、服從、服務和犧牲上。到了威廉一世的時候這種國家主義思想已經成為主體,這個皇帝幾乎是個大老粗,鄙視一切「帶有文化氣息」的東西。他所制定的全部政策都是為軍隊服務的。

後來,隨著威廉一世之子,具有文藝氣息的腓特烈二世吞併西里西亞,又一場劫難在德國國內發生了。這場異常慘烈的大戰被稱之為七年戰爭。普魯士一隅之地,同時對抗法國,奧地利,沙皇俄國,瑞典,波蘭,以及其他德意志小邦國。聯軍的兵力是普軍的2~3倍,然而腓特烈二世卻殊死頑抗。最終普魯士堅持到了最後,但是卻再次付出了慘痛的傷亡。萬住家被摧毀,上百個城鎮成為廢墟,數千家庭滅門,據皇帝自己估計,18萬普魯士軍人戰死在戰場上,50萬平民死於醫藥和食物匱乏,占當時國家總人口的1/9,有些地方,僅剩老弱婦孺在耕地。

此後,腓特烈二世沒有再發動戰爭。普魯士的侵略步伐緩和了,甚至一度被拿破崙的軍隊摧毀。一直到俾斯麥上台前,德國總體上一直保持和平,從此開始了人口高速增長的時代。18世紀末到19世紀,德意志文化的黃金時代了。

早期,德意志人以他們的世界公民身份自豪,上層階級瞧不起許多帶有德意志特點的東西,他們採用法國風尚、服裝、禮儀、觀念,甚至語言都是法語,並把這些看做文明生活的國際標準。腓特烈二世僱傭法國的收稅員,並用法語寫書。但是啟蒙運動後,大概1780年,德意志開始了偉大文化的鼎盛時代,浪漫主義主義運動從德國席捲全歐洲。這是貝多芬、歌德和席勒的時代,是康德、黑格爾、費希特和其他許多人的時代。德意志人的思想到處向理性時代的「枯燥的抽象」提出挑戰,並形成了文學、音樂、藝術和歷史研究的新主題。到19世紀,德意志人居然成為了歐洲知識界的領袖了,就像以前的法國一樣!

於此同時,英國和法國卻開始衰落了。衰落的部分原因,在於英法民主政體推崇的自由主義原則,大量人口從西歐遷移到美洲和大洋洲。在整個19世紀,這個數字超過了三千萬。雪上加霜的是,法國的出生率開始明顯的跌落下來。一直以來法國都是人煙最稠密的歐洲國家,但它最終在1870年被德國超過,1895年的時候被英國超過,1930年的時候,連義大利的人口都比不上了。1900年到1945年,法國人口幾乎沒有任何增長。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擁有6700萬人口,但法國的人口還不到4000萬。法國出生率的降低,或許是因為當時婦女的高教育率和高地位,但這依然是歷史學家眼中的一個謎團。

江山代有才人出。20世紀以後,世界的文化中心逐漸來到了美國。美國的好萊塢電影、新形勢的流行音樂如節奏布魯斯和搖滾樂席捲全球,老歐洲,甚至是新興國家德國也「衰落」了。大量有才華的年輕人誕生在美國,給流行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所以我想題主應該明白了,您的提問並不準確。並不是德國有很多大師,而是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有過很多大師。而德國文化在19世紀的領先地位,源於其和平的年代,領先的工業革命和人口數量的優勢地位


德意志地區長期的宗教分裂、政治分裂、階級分裂、文化分裂。特別是文化分裂。德意志永遠是(代表西歐的)古希臘古羅馬傳統和(代表德意志民族的)古日耳曼傳統鬥爭的戰場。德意志浪漫主義崇拜的不是希臘神殿和雅典學園,而是古堡和黑暗森林。這最終導致德意志人容易將浪漫主義發展為唯美主義的崇拜,用藝術的觀點看待人類生存的所有階段,認為將美學的方法推廣到生存的所有領域,就能解決人類的所有問題。這種「美學化」是反抗理性的一部分,而且將政治「美學化」為後來的獨裁者的行動提供了合法性,認為「元首」也像詩人一樣,能憑自己的法則和直覺力量創造出最好的「作品」。德國的文化藝術,就不能忽視這樣的「分裂」背景。


因為相對英法來說,現今的德國是個年輕的民族國家(中國更年輕)。
在民族國家之前,德國是一個「世界」,或曰「帝國」(所謂帝國,有文明無邊界者也),而不是一個NATION。所有德意志人,包括普魯士人、奧地利人、數不清的諸侯國的人,作為帝國的子民,天然以全人類的事業為己任。任何帝國,無論它是落後如滿清奧斯曼,還是蠻野如霓虹露西亞,其世界主義情懷是不可抹滅的;也無論它是愚昧還是傲慢,帝國那種自視甚高的態度即使臉被人踩到泥里也不會放棄。
又因為這個帝國長期缺乏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這就使德國人對藝術與真理的追求不會被愛鄉土愛邦國的情懷所扭曲,這一優勢不僅普通公民具備,大小領主乃至諸侯同樣具備。為了宗教「真理」,不惜在內部大打出手甚至把外國拉進來一起打(如今風靡全球的民族國家思想就是在德意志打出來的);為了藝術,可以漂泊天涯尋找高雅的贊助人而不用介意一個不存在的中央的粗暴干涉;為了哲學,為了普世的哲學,何妨走出帝國到文明程度不等的外邦如西班牙、法國、佛倫薩、巴爾幹去學習?
正是這種世界主義情懷、自由的政治空氣、高度自信和責任感,成就了帝國的文化,支撐了帝國自信,促使帝國成長乃至崩壞,培育了無數大師,照耀了人類星空,當然也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後來的一系列事件。類似發動世界大戰這種事情,英國那種邊緣國家想都不會想【雖然我也經常說天不生大英萬古如長夜,英國的理論與制度建樹惠澤全球,但總體上講英國一直是在世界的邊邊兒上摳摸麵包屑,它的成功只能說明一個道理:360行,行行出狀元,拾破爛也能變富豪,英國運氣好、對象挑得巧,愣是做成了摳麵包屑大王。
問題描述里那些所謂的「德國」大師,你問他是哪國人,貝多芬會回答你科隆人,瓦格納會回答你薩克森人,黑格爾會回答你符騰堡國人,康德大家都知道是普魯士國的東普魯士人,歌德是法蘭克福人但居處不定,巴赫和尼采也是薩克森人。這些「文明人」、「羅馬人」,他們都不是德國人(即使到今天,最偉大的神羅帝國成員奧地利依然不屬於德聯邦),又都是「大德國人」,就跟魯國的孔子是「大中國人」卻幾乎沒聽說過中國一樣。孔子並不是中國獨有的,而是中日韓越共同的精神祖先,同理這些德國大師,也不僅是德國的財富。正因為他們作為帝國子民,生來以天下為己任,從未為「德國」而奮鬥過,才給今天的德國留下赫赫榮光。而幾十年前一心為「中國」奮鬥的人,大部分都給中國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創痛。弔詭啊。
2013.1.15

update:實在想不到知乎上有志捍衛帝國統一的統治階層如此龐大,在下深覺慚愧、相形見絀啊。如此則國家幸甚,幸甚。。。。
2014.1.16


德國環境鑄就的理性文化成就了其大師的類型。

【持續的自然環境築成地區文化】

自然環境決定一個國家整體文化的「理性」或「感性」——這是我的一個小小的理論,可以簡單表述為:

  • 持久的嚴酷環境鑄就理性;
  • 持久的舒適環境鑄就感性;

德國的自然環境相對歐洲的地中海國家而言是較為寒冷和嚴酷的,同時它又處在整個歐洲的中心位置,因此導致與周邊其他國家的爭戰和衝突幾乎從未停止過。這些環境因素造就了德國文化中的理性素質(因為稍微不理性大家就會玩兒完)。

【理性主義熏陶下鑄就的大師】

因此,德國的整個社會對理性主義非常推崇,並且造就了很多理性主義的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至於藝術領域,德國最出名的是音樂和設計,這兩者其實在藝術領域裡面都是以理性為指導的,音樂(尤指作曲)和數學有著非常深入的關聯性,而設計則需要將感性繪製出來的素材進行理性地整理與分析。

除了你提到的這些領域外,德國在應用數學、編程、數據分析、工業製造、工業標準制定等領域也有著很多影響世界的人物和企業。

【經濟特點】
而在經濟發展方面,德國也從來是藉助理性的光輝而穩步發展,很少會像外號「PIGS」的那幾個國家搞出那麼不靠譜的經濟模式。看看各種節目裡面描寫的德軍,多麼「整齊劃一」,他們在經濟上同樣表現出了傑出的計劃性,卡爾·馬克思 能構思出社會主義這種社會形態,我覺得很大程度上也和他童年時身在德國這種理性嚴謹的社會環境里有關。

【對比】
與德國相對應的,就是義大利這樣天然比較舒適的國家,他們的文化是以感性見長的,因此在繪畫藝術、表演藝術等領域出了很多傑出大師,但是相對應的,理性領域的文化就少一些。而法國、中國這種自然環境比較多樣的國家就容易出現混合模式的文化,會誕生比較多的雜家和思想家。

我這個理論其實還可以用於在中國、美國、日本等很多國家都存在的「南北方」現象。北方自然環境一般都比較寒冷惡劣,就容易築成比較理性務實的文化;而南方(尤其是魚米之鄉那種南方)地區由於有較好的自然環境,就容易築成比較感性浪漫的文化。這類文化差異一般是比較難以調和的,但如果感性和理性能精誠合作的話,往往會有很好的表現。

【理性主義過渡的危害】
過分理性也是有危害的,比如社會容易過分死板而認死理兒(規矩太多也不見得是好事兒),藝術容易走向極端另類(死亡搖滾和哥特文化的聖地),由於長期崩得太緊,當遇到極端危機時,容易產生社會問題(如納粹主義等)。


德國文化有特點,雖然這些特點不一定產生藝術家,但一定產生了些不同又怪胎的傢伙。而藝術家又多怪胎。

  • 普魯士精神:觀念性、純粹性和絕對性的追求。有政治鐵腕和政治人物的飛揚跋扈,有哲學家超我不斷否定的冷酷的理想主義。國家散,不善臣服、內向內斂,對現實無力就去冥想沉思。
  • 席勒式風格:哲學是所有了不起的藝術的底子,德國文學也是趨觀念化和哲學化,表現之一就是喜歡從抽象意義終極意義上描寫世界表現人生。這樣未必就有什麼了不起的,但是這股自己左右互搏的勁頭讓人肅然起敬。所以《浮士德》令人頭疼又洞徹心扉。全世界的現實矛盾沒完沒了,德國人就是有本事做到在自己的思想世界裡和自己玩。
  • 民族性格:嚴肅刻薄有餘,輕鬆活潑不足。關於海德格爾一輩子就笑過一回還只有三秒的笑話足以證明。
  • 藝術思維習慣:在德國藝術作品裡,首要追求思想深度,在德國人看來,能被輕易解讀是缺乏水平的表現。沒有誰好意思讓人知道自己的愚蠢。

這問題叫法國的比才、柏遼茲、奧芬巴赫、德彪西、聖桑、安格爾、德拉克洛瓦、米勒、雷諾阿、塞尚、高更、馬蒂斯那麼多音樂大師、美術大師們情何以堪?義大利作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提香、卡拉瓦喬都被無視了嗎?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領導啟蒙運動的時候德國的傑出人才們在哪裡?英國的洛克、霍布斯、羅素、培根、斯賓塞、維特根斯坦、休謨這足以構成半部西方哲學史的哲學大師還有數不盡的科學家難道都被當成空氣了么?別說英法意了,東歐的民族樂派德沃夏克、肖邦、李斯特、格里格、西貝柳斯、斯美塔那、莫索爾斯基、柴可夫斯基也不遜色於他們啊。所以結論就是,德國被一圈比它更優秀或者不比它遜色的民族包圍,在其他國家和民族面前,德國根本沒有更優秀,是樓主的問題出了問題,而順著樓主的問題還能解釋出原因的,其正確性就可想而知了。


首先,出了很多大師的原因,現在普遍接受以下兩種說法:

  1. 猶太人的雜居;
  2. 精神與環境氣候的聯繫

另外,個人認為是德國人在某個領域中最抽象的那個層面上最強,這樣就更容易形成理論體系,所以成就了很多大家熟知的大師,
=======
但是,我覺得出了大師並不就能代表該領域整體實力很強(類比「某國奧運金牌總量第一不代表國民體質最好」這樣的比喻)

  • 藝術領域,昔比不過法國義大利,今比不過法國奧地利;
  • 要說數學,西比不過法國,東比不過俄國(文學狀況類似)
  • 思想領域,德國的哲學是最強的(我曾經也一度認為「人類當代思體系基本上就是一串德國人的名字」) 但後來發現英國哲學完全可以挑戰德國哲學。中國人之所以普遍認同德國哲學除了歷史原因而外,中國人思維習慣同德國的類似性,那就是內省的、語言的、綜合的思維方向,包括中文和德文都是構造性非常高的
    語言。(而英國哲學則是外在觀察實驗的、數理的、分析的思維方向,這個種經驗主義式的哲學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景象,同博大精深)

btw2,過度的日爾曼民族主義,主要不是思辯的產物,而該民族的歷史遭遇使然。


德國並沒有比其他國家多出多少文學藝術和哲學大師。一個很簡單的數據:維基百科上知名的德國人與知名的法國人列表。取作曲家和哲學家兩項,德法分別是36:42和41:47。英國我沒看,因為算上蘇格蘭人還要做加法。

你當然可以說德國的大師比法國或者其他國家更「大」一些,這就牽扯到了怎麼才算「大師」的問題。依拙見,所謂大師就是有人捧他。而一個有時候不太被人注意到的事實是,近代中國相當地捧德國。從洋務運動開始,軍械買德國的,軍官找德國人訓練,民國也是一樣,雖然五權分立,法系卻是清末變法的思路,師從德日不改。後來我朝太祖立國憑藉的共產主義這個幽靈又是德國貨,直到現在還每年還引著一群人去特里爾朝聖。九十年代,社會轉型,奧迪成了官車,商人去買賓士,知識分子則開始追哈貝馬斯。社會裡總是有德國的影響,你不覺得這個國家群星閃耀的話才是一件怪事。


前幾年去德國的時候曾經問過德國人這個問題,他們給的回答是:「你看看這裡,冬天的時候下午4點天就黑了,漫長的時間沒事做,所以就用來思考了。這裡精神病發病率也高。」


我還是想反駁下吳濤的部分觀點。
哲學:康德、叔本華、黑格爾、尼采、海德格爾、胡塞爾※、哈貝馬斯;
經濟學:歷史學派(被邊際效用學派壓倒,加之側重於規範分析,如今的影響並不大);
社會學:韋伯、馬克思※(三大奠基人之二)、滕尼斯、齊美爾※、馬爾庫塞※;
數學:高斯、雅可比、萊布尼茨、黎曼、康托爾、希爾伯特;
(【傲嬌預警】1741年,35歲的歐拉從聖彼得堡來到柏林科學院,25年後剛回到俄國便完全失明,口述出平生一半的著作……不過我不會把他算進去;
拉格朗日一生研究的鼎盛時期是在柏林的20年,1787年到達法國後陷入了憂鬱,兩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我也不會把他算進去;
但他倆給了我把「數學」二字加粗的勇氣啊哈哈)
物理學:開普勒、威廉·韋伯、歐姆、倫琴、赫茲※、普朗克、波恩※、海森堡、愛因斯坦※;
文學:較之其他民族無甚優勢,主要是歌德、席勒、海涅※、托馬斯·曼、黑塞;
音樂: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門德爾松※、舒曼、瓦格納。

的確,德意志是一個不易劃清界限的地理存在。
比如我總想把同在德語圈的奧地利囊括進去&>&<,這樣就又會跳出:
哲學:維特根斯坦※、弗洛伊德※、波普爾※;
經濟學:奧地利學派啊,門格爾、米塞斯※、哈耶克;
社會學:舒爾茨※;
物理學:厄廷格豪森、泡利※、薛定諤;
文學:卡夫卡※、里爾克、茨威格※、穆齊爾;
音樂:莫扎特、舒伯特、施特勞斯父子、海頓。

(未收入:阿倫特※、霍克海默※、弗洛姆※;阿多諾※;莫比烏斯、克萊因、魏爾斯特拉斯;卡爾·布勞恩、馮·布勞恩;君特·格拉斯;車爾尼、奧芬巴赫※;
查到細菌學之父羅伯特·科赫,但是對生理學全然不懂,姑不錄入。
刪去亨德爾)
得票頗多,讓人心虛…因此一直在刪改這個列表,儘可能只選超級大牛。
然而畢竟認識有限,加之文學哲學藝術原本就見仁見智,隨時歡迎指正
依然堅持之前的判斷,沒有那個國家的量級跟德國相埒。

至於原因,
首先是是民族性中理性、邏輯性和系統化思考。馬克斯·韋伯談到過這個問題:「只有在西方,『科學』才發展到一個我們今日視為『普遍有效』的程度。」無論是科學、法律、藝術乃至制度架構,都是理性化帶來了專業化。而德國是做得最極端的。這也是為什麼在文學、繪畫這種理性化難以發揮作用的領域德國並非超群。

其二,上文標※的是兇殘的猶太人…這個民族佔全球總人口的0.2%(界定標準不統一,但總歸低於1%),卻拿到五分之一強的諾貝爾獎。他們到哪裡,哪裡的大牛就多…二戰前是德奧,二戰中大批逃亡英美。我不清楚他們為什麼這麼厲害,或許是不停流亡下的自然選擇。

其三是甘震所說的邦聯環境:「相對寬鬆政治和社會環境使得學術自由得以實現」;百家爭鳴,有爭才有鳴(時常覺得他們「見大師則藐之」…);危機意識,讓這個民族不懈怠(至少19世紀前後如此)。


update:
上述列表查來查去,讓我對「德國多大師」這一觀點也產生了猶疑。
主要因為歐洲的國家版圖變動太多,語言又不能成為唯一區分因素。
而且當時的大師們到處跑,拉格朗日是法國籍義大利裔,學術貢獻主要在普魯士科學院;馬克思是普魯士人,長期流亡法國英國比利時,等等等等,很難說清楚國家的影響因素。
但本回答還是不大改了,這個問題之下有很多觀點不一卻都很棒的回答,相信大家多看幾篇便會得出自己的結論:)


其實很多法國人也自問怎麼德國人在科學哲學和音樂上比法國人高出這麼多。

先說四個主要原因,前兩個是歐洲文明都具備的,後兩個是德國的特殊情況。

一是希臘羅馬文明的繼承使歐洲知識分子思考方式邏輯化,精確化,多元化。尤其是邏輯使知識分子容易形成從頭到尾,從形而上學到應用哲學,完整的體系,這點和中國普遍出現的只有應用哲學政治哲學的情況不一樣。精確化使經濟學和自然科學包括醫學得以有效發展,不象中國只有工程技術沒有系統的科學。音樂也是同樣的道理。

二是基督教的普及使歐洲貴族和部分手工業者基礎教育得到普及,特別是神學鍊金術和音樂。神學的貢獻很大,主要是朝哲學和美學方向的開拓。鍊金術和中國的煉丹差不多,化學的鼻祖,不同的是地中海產玻璃,使歐洲更早的發展出現代意義上的化學。歐洲音樂一開始就是以宗教音樂為主的。而歐洲現代教育系統是從古代教會辦學的系統繼承下來的,希臘語拉丁語神學美學數學古羅馬法學都是基本功。

前兩點可以用一個詞概括 heleno-christian. 或者 mystical logos. 它們使歐洲比其他地區要厲害。

第三個原因是德意荷蘭北歐(其實就是原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特有的,不太適用於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即長期城邦割據,軍事上只有小打小鬧,除了三十年戰爭以外沒有全面戰爭,知識分子軍事壓力小(要打仗就跑到其他國家去),少談政治,而且很多封建小國農業弱,工商業發達,即使是破落貴族知識分子搞學問搞音樂也有外國私人贊助,這點和法國這個農業國很不一樣,很多法國人受法國政府打壓都跑神聖羅馬。割據加大了思想的多元化(這和希臘,春秋戰國一個道理),不象法國從查理七世開始逐漸統一思想。

第四個原因是新教的發展。同為基督教,新教是對天主教的叛逆。起初是政治和經濟原因。然而這導致後來知識分子突然對自己的歷史進行反思。同時,路德宗新教對商業和數學的發展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類似於猶太教。這點可以參見Max Weber的prostantism and capitalism。

後兩點可以用一個詞概括 feudo-prostestant. 或者 mosaic capital. 它們使德國比其他歐洲國家厲害。

最後補充一下猶太人的情況。我們看到的德國猶太強人,其實大多應該算德國強人,其猶太性不是很重要。北非中東的猶太人都沒這麼厲害。其實德國猶太人強說到底是因為德國系統強,再加上猶太人以工商業為主,一直屬於社會的上層(上層中的下游),能接受教育,而且重視教育,所以他們厲害。法國英國的猶太人就沒這麼優秀。而且因為猶太人是上層的下游,所以容易看到世界的兩面性,能自我批評,能產生獨特的世界觀,比較突出的就是Otto Weininger,還有馬克思。兩個人其實都是反對猶太教義的猶太血統的人(猶太血統這個詞很可疑,題外話不表,有興趣的查Maimonid)。


我基本同意@吳濤 的觀點,不過我想換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問題里列舉的貝多芬、瓦格納、黑格爾、康德、尼采、歌德、巴赫這些大師,全都誕生在普魯士統一德國之前,威廉一世1871年在法國凡爾賽宮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只有瓦格納和尼采有機會知道這個消息,老的比如歌德都死了快一個世紀了。

在德國統一之前,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上的存在,由一個個獨立的邦國組成的。有民諺云:「一年有多少天,德國就有多少個諸侯」。沒有強大的中央集權,相對寬鬆政治和社會環境,使得學術自由得以實現,而學術自由更有利於偉大的思想和偉大的作品的產生。於是,有了他們。


對不起,我首先要表明我的態度。我不是很同意你題乾的觀點。但是我個人還是要說點東西的。

所謂德國嚴格意義上講同歐洲許多國家一樣,在俾斯麥統一德國以前,不存在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德國,神聖羅馬帝國只是一個招牌而已;他下面的幾十個邦國之間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界線,人才當然是自由流動的。因此,單純的人才取得的成就不應該記錄在國家的賬本上。比如,許多德意志軍官曾經加入俄國軍隊作戰,那麼是否可以說是德意志的光榮;不應該這麼說。

我想就你的題干說的更完整,更嚴密些,應該是德國的猶太人為什麼取得那麼偉大的成就,可能更好一些。具體的人名我就不一一羅列了。

首先回到你的問題,德國這片土地上為什麼出現如此多的大師。我想有:

德國人的嚴謹,好學,好思。

德國地處東西方交會處,各種思想便於交流,產生共鳴。

那個時代的人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因此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容易出來;而德國卻恰恰重視教育,現在同樣如此。

還有一些原因,就是:

吳濤的觀點,中國人對德國的感情,尤其是從傳統到現在的感情;還有中國人喜歡從自己的理解去先入為主的解釋所謂大師,我個人以為卓別林同樣是個大師,只是你好像不是很喜歡。

另外,我個人的觀點就是那是歷史的不確定性特點造成的偶然性輝煌,哪個時代的德國那片土地上,文化人精神獨立,思想自由,而恰恰又是許多的傑出人才集中在了一起,思想產生了碰撞,一個大師帶出了幾個大師。如果你看看巴赫家族的歷史,以及音樂家的交往歷史,你就會發現原來大師更喜歡與大師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德國的文學不如英國,法國的原因。


發端於德國的浪漫主義運動也來自德國人慣常的恥辱感,他們在巴黎低人一頭。這種恥辱感讓德國的意志哲學用力過猛,德語的半野蠻狀態一步要跨入複雜的理性敘述更是加劇了恥辱感的用力過猛,猶太哲學家的刻意德意志化再一次加劇了德國哲學的用力過猛,這是一口氣吃下一盒偉哥的金槍不倒哲學。
內在精神的探尋,質疑人與上帝的關係,宗教革命,而巴赫,康德,赫爾德和萊辛都是在這一環境下成長的,那個時候,大多數德國教師都深受虔信主義的影響,深受那種追求內在性內心生活的熏陶。赫爾德宣稱,每一種文明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創造一切,理解一切。康德是最後的武士。

虔信派教徒高喊:讓法國人有他們的繪畫,音樂吧,讓他們裝逼的教士在沙龍里跟貴婦人高談闊論吧,這一切都是垃圾,無聊,唯一真實的東西是精神,是人與上帝的關係,是人與人的關係,內在的精神,個人的靈魂,至於禮節,文學,教階制度都是狗屁。這樣,虔信派拒絕了基督教會的清規戒律,宗教革命開始。
路德運動之前,與巴黎的權勢和傲氣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土裡土氣的德意志的謙卑,對外來文化霸權的反應大體一樣:感到自己處於劣勢,開始模仿先進國家,然後自己又反對模仿,激烈的質問自己,為什麼我要模仿別人,我們要有自己的文化。德國人對法國文化第一次強烈的反感表現為路德教派之一的虔信主義。
自己的影子似乎還能對抗,陌生的影子無法捕捉,可她確實存在,死死的纏繞著你,盧梭的畫像掛在康德的書桌前十一年,托爾斯泰的離家出走只因為卸不下苦難俄羅斯這個自立的道德制高點。
目睹法國的劇變,流血,暴力,混亂,俄國鼓勵青年留學德國,學習守則公民的模範訓練,以成為俄國獨裁體制更忠實的僕人。適得其反,這些遊學德國的俄國青年,迷上了簡單又危險的觀念,如魔附身,陶醉忘我,一股狂飆突進的德國浪漫主義向洪水一樣,一瀉千里,湧入俄羅斯,意志哲學,精神文學,革命。
美國人說我是美國人,他是在說我是自由人。德國人說我是德國人,其意則指我是奴隸,不過我的皇帝比所有皇帝都強大,掐緊我脖子的德國軍人也會把你們也都掐住。黑格爾高喊服從絕對意志。猶太人以集權的反抗抵制千年的壓迫。馬克思是德國人,黑格爾信徒,猶太人,他是三倍的集權主義者,一種眼光和氣質。
被海德格爾的sein 困擾了一段時間。哥德爾和感覺結合起來,個體的自由似乎歸來。個體的人以為自己在幫助社會,實際上是個體被社會觀念蒙蔽了,有一天發現不舒服,又不知道向誰討回公道。法國大革命,納粹,文革,個體都被社會觀念戲弄,又無處喊冤。竇娥是個人永恆的惡魔,在不完全定律下和細菌共存。
康德難題:正題,如果一個不可抗力碰到了一個不可移動的客體,這個不可移動的客體會被移動。反題,如果一個不可抗力碰到一個不可移動的客體,這個不可移動的客體不會被移動。康德:如果極限客體是錯覺,我只能信仰上帝。莊子 :不可抗力和不可移動都是我的一部分,我怎麼能碰到我,我怎麼移動我。
威廉皇帝崇拜外祖母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喜歡英國茶,心儀的詩人是英國人吉布林。他的母親更以英國血統為自豪,並逼迫兒子英國化。登基後的威廉皇帝希望得到英國尊重。這種心態有些尷尬,更具威脅性。一旦受到輕視,馬上會變為極端的仇英者。他想建立強大的德國海軍,以此贏取英國親戚們的尊重。
康德十分較勁,不給自己留退路,不能借口人類理性的無能加以迴避,禁絕自己使用一切類似於假設的東西,以保證無可置疑的確定性的準繩。把自己逼上華山一條路,結果是敵人沒了路。寫作的時候,想像讀者的神情,要跟可能浮現的含有蔑視的不滿神態較勁,跟自己遇到的和想到的一切較勁,這就是康德的哲學?
斯賓諾莎心裡想的是他們怎麼那麼壞?他們是誰?維特根斯坦追問自己,如果我是謊言,什麼是真的。康德一邊鬱悶的糾結他們都在說什麼,一邊卑微的向權貴馮某某男爵宣誓自己對於德國的偉大建樹。康德的他們是誰?男爵又是誰?哲學的第一步很簡單,他是誰?他到底要幹什麼?他媽的,難道他不是人!


文學俄毛說自己不屌恐怕沒有敢說屌的
托爾斯泰就夠俄毛吹了,可是人家還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屠格涅夫。
三巨頭就夠俄毛狂的了,可是人家還有普希金,萊蒙托夫,葉賽寧,赫爾岑,高爾基,契訶夫······
文藝復興之後,義大利毫無疑問是歐洲文化最繁榮的地方
然後義大利的人才就扎堆的爆
彼特拉克,但丁,薄伽丘,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伽利略······
阿爾卑斯山的北面與亞平寧半島的距離不遠,翻過阿爾卑斯山就可以去義大利鍍個金,更何況德國當時西部還有法國這個在文藝復興時很強盛的國家。法國的文化與義大利的文化在德意志交融。德國的地理位置在地緣上看很差,可是在文化交流上看卻是極好的。
總之我認為,導致德國在十九世紀人才輩出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德國的地理位置,無論是義大利還是法蘭西,甚至英格蘭和俄羅斯的文化都可以在那裡交融。毗鄰義大利這個在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歐洲長期都是文化最繁榮的地區和法蘭西這個長期都是歐洲文化最繁榮的國家,德意志地區受到的積極的影響我認為是難以估量的。


藝術分為音樂和美術
德國人的哲學是歐洲乃至世界第一這毫無疑問,但在「文學」這一項上,歐洲前三一直都是法俄英,至於20世紀德國文學的表現,恐怕還不如愛爾蘭、奧地利和捷克。
德國人的音樂是歐洲第一毫無疑問,但在美術上,比法國和義大利這種拉丁文化圈的國家還是差太多


好多人說德國文學大師不多,我覺得不客觀,光托馬斯 曼
黑塞 伯爾
君特·格拉斯四位諾獎得主,還有畢生反思戰爭的雷馬克,這五位拿出來完全不輸英美法西。


天氣太差(大多是陰雨),性格普遍內斂(無聊),吃又簡單(基本就是肉,香腸和沙拉)。不做些有深度的,無以解悶啊。如果有陽光,海灘,美食,享受還來不及呢。

且歷史相對較短(歐洲最短的之一吧),和美國一樣,歷史相對短的民族發展科學技術思維束縛相比歷史悠久國家要少得多,效率高很多啊!有了技術,提升了生產力,衣食無憂了,文化生活水平才會上去啊。


因為都是一根筋吧。:)


因為出發的時間早。

如果說大家在跑馬拉松,那麼歐洲那幫人是跑在最前面的,後面是美國、日本,人家跑了幾十年之後,中國才剛剛開始跑。其實歐洲幾個國家跑得都挺快的,只是德國跑得更快一點。

後來呢,歐洲那幫傢伙打了一架,就被美國趕超了。


推薦閱讀:

如何客觀分析和評價6.23德國電影院「槍擊事件」?
如何泡德國靦腆帥哥?
你在外國留學/生活時都被外國朋友問過哪些讓你吃驚問題?
華人(包括留學生)在德國的生活孤獨嗎?
德國人民是何時走出二戰陰影的?歷史上有什麼公認的標誌性事件嗎?

TAG:藝術 | 文化 | 德國 | 歐洲文化 | 德國文化 | 知天下知乎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