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普通話中沒有入聲了,為什麼作詩還要講究入聲?


甭管用不用,你得懂。

其實講入聲和講格律是基本互通的
現在有多少人說「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出律
兩句再標準不過的律句都能被說成出律,這是不懂入聲之過
那麼把古人的格律詩認為是出律,這個鍋誰來背?

入聲在詩詞創作中是有非常重要的用處的。
諸如滿江紅,賀新郎之類的仄韻詞,用入聲韻是有很強的表達效果的
現代的普通話在這一點上有先天殘缺
如果你說不重要,那也沒關係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學習的先人作品是有入聲的
我們創作的作品如果沒有,這兩套系統會互相衝突,限制進步
事實上如果真的懂,也就不會問出這個問題來了
這是一種對規則和美的敬畏
規則不是不可打破,美不是不可重建
但這些事無論如何也不會輪到連現有規則都不了解的人頭上


漢語是聲調型語言,天生就帶有音樂性。我們用各種不同聲調的漢字說話時,在外國人聽來就是像唱歌一樣。(普通話里只保留了四聲調,可能音樂性差些,更為接近中古音的粵語保留了包括入聲在內的九個聲調,音樂性會更強些)
在古代,古詩詞從來不是用來朗誦的(詩朗誦是西學東漸帶來的),詩、詞、曲都是用來誦、吟、歌、唱的!我們都知道稱讚一首詩詞經常會講到其意韻,「意韻」二字正是意義和聲律,一首好的詩詞一般不僅要具備深遠的意義還要具備和諧的聲律。
而入聲字的運用對於古詩詞的聲律諧和有著強大的助力。入聲字的特點就是發音短促急收藏。一般認為古詩詞中運用入聲字猶如打擊樂,鏗鏘有力,適宜怒喝呵斥,表激越之情【1】。吟誦歌唱時中間有規律地急停,富有節奏感,激越豪邁。最典型的就是岳飛的《滿江紅》。
此外,也是我近來才發現的,在婉約詞中運用入聲字也有極大的妙處。李清照的《聲聲慢》,懂詩詞格律以前,覺得這首詞開頭用的那七組疊字已經驚為天人,易安真真是歷史上難得的才女。不過全詞讀起來並不押韻,總覺得欠缺了些。近來才知曉,《聲聲慢》全詞是壓韻的,而且更特殊的是全部壓的入聲韻!吟唱起來,每一句句尾都是急停,猶如聲聲哽咽,全篇聽起來便像是女子在夜晚嘆息嗚咽,將感傷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附一段吟《聲聲慢》的視頻鏈接,算了,我放棄了,好像我的版本不對,我怎麼不會插入鏈接 ,你們可以搜一下「王伊 聲聲慢」有視頻的)
現在古詩詞界比較認同的觀點是我們讀古詩詞,寫古詩詞就是為了與古人交流,用古代先輩們流傳下來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感情,那形式自然是要遵古的,作詩就要用平水韻,填詞就要用詞林正韻(都有入聲字的區分)。而不願意用的,就去寫現代詩自由體打油詩就行了,古體詩詞與其是並行的軌道,不能相交,他們也希望井水不犯河水。(此處古詩詞界觀點來源於中華詩教學會)
引用:1.張海鷗《詩詞寫作教程》


既然現在都用簡體字了,書法為什麼還要用繁體寫


作詩不一定要講究入聲。
比如現代詩,就不需要。
古代詩詞當然需要,傳統嘛。


伏地魔最後的t都不發音了。
那還加上他幹嘛?
廢話,不加他,黑魔王本人的原名就是「」歐姆里德爾」了。這特么哪裡像中二到家戰鬥力報表的大反派,簡直是個電阻奇大的電壓表。

就跟闌尾一樣,你現在已經不需要了,但不表示你以前不需要。


可以不講究的……現在作詩是分舊韻新韻的,只是可能很多人更傾向於舊韻吧……當然至少要懂是肯定的了


情懷


推薦閱讀:

《重樓疊月》是否能當做詞牌來看?
詩韻合璧的使用方法?

TAG:詩歌 | 詩詞 | 古詩詞 | 格律 | 詩詞格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