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演員,怎麼快速進入角色中去?

十分好奇,演員在面對一個不是很熟悉或者沒有相同經歷的角色,演員怎樣快速進入角色呢~


自己覺得進入角色還是蠻快的。首先,當然是研讀劇本了,之前會把劇中不合理的地方,或者能更好的地方,我都圈出來了,然後到現場和導演溝通,大家一起討論。因為哥哥和弟弟性格有些差異,剛開始演弟弟的時候還比較飛,當時的弟弟應該比大家看到的還要痞氣,後來導演說,應該收一些,讓大家不那麼容易區分開,於是又開始收著演。這個劇組的氛圍特別好,大家有想法就互相交流,一起討論,合理就用,所以這樣的工作環境很舒服,也容易讓人進入狀態。

其實,我們演的時候都相對比較自由,像觀眾看見的很多比較逗的地方「我拿你當親哥,你拿我當表弟」「跨界歌王」都是即興的,現場去碰撞,有些台詞都會演幾個版本丟給導演,最後就辛苦導演和我們的剪輯了。

具體到剛剛進組的時候,先用了兩個禮拜專門演兄弟兩的戲,全都是自己和自己演,剛開始還在摸索當中,後來都已經習慣了,一個人一個人演,而且每一次都不止演一遍,演熟了以後記住中間的停頓、情緒高潮。演第二個人的時候,就需要契合第一個人物的情緒。頭兩個星期先把兄弟兩同框的戲演完了,後面就更順利一些了。


去找編劇或原著老師聊天,他們是最接近角色的人。


無他,但手熟爾。


演員體驗生活不是突擊訓練,而是在生活中把仔細去觀察各種人群的行為動作,生活方式,語言表達習慣以及心理狀態的一種習慣。

除了體驗人物,還要在外部動作上去熟悉角色人群的特定行為舉止,從而達到讓自己和他人相信演員也屬於相同人群。

通俗的講,演員需要像一個打入敵人內部的特工一樣,熟悉了解自己需要扮演的對象。能夠做到,就算成功了。

畢竟特工演砸了會死。


baby 是不是你


謝邀。

作為一名演員,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小竅門去代入角色,比如何冰老師在《白鹿原》中的的「投胎式表演」就很有意思。

對於我而言,我的可以不要臉的稱作「附體式表演」,比那些前輩們簡單點。

每次表演之前要請角色的靈魂附體,擺開香案,放一堆豬肘子啊,豬頭肉啊,包子饅頭啦,小龍蝦啦,螃蟹啦,火鍋啦,烤肉啦,反正不管,有什麼就隨便供點什麼,然後自己,啊,不,是讓角色吃飽了喝足了給開心了,嘿!走你!然後我就被附身了,什麼時候演完什麼時候請走。我自己就比較輕鬆,躲在肉體裡面看看熱鬧就完了。

哈哈,上面是我胡說的。演技這個事還是得多設定點場景多練練,多跟組裡的老師請教請教,沒你的戲份了,躲在一邊偷偷看看組裡的老戲骨是怎麼找這個感覺,怎麼找這個節奏的。回去自己多練練。一直在跑龍套,希望有一天也能像前輩們一樣,塑造一些深入人心的角色。
感覺演藝圈風氣很浮躁,我屬於女孩子里長的比較一般的,現在的年紀,也和十幾歲二十齣頭的小鮮肉搭不上邊了,只能努力磨練演技。掙錢嘛,能掙當然也好,不能掙,起碼夠維持生活。
之前教表演的老師看完我演的一個女傻子,說我,祖師爺雖然沒賞我一張臉,但起碼還是想留我吃這口飯的。不知道該高興還是難過o(╥﹏╥)o,喜歡當演員,也沒辦法,還好現在跑龍套的錢也能勉強維持生活。再加上家裡貼補,二十多歲,還可以再追求幾年夢想。

以前在上戲的時候,也會有一些課程,讓我們進行這樣一個快速代入的練習。老師給我們每個人分配一個角色,讓我們自己即興發揮一段。

每到這個時候,我自己都會快速的想很多。比如有一次,我被分配到一個老太太的角色,六七十歲,要求貼近生活。我很快的想到了一個人,我的房東大媽,沒什麼文化,還特別犟,我租房子的時候跟她細枝末節一點一點掰扯,這裡讓我多出一點,那裡讓我多出一點,每次跟她說完話我都覺得頭大。她就特別典型。
她跟我說話的時候一副趾高氣昂小人得志的樣子,跟她兒子也橫,兒子在雲南倒騰藥材,一年回不來幾趟,一見面倆人說不了幾句就吵吵起來。
我跟她接觸的挺多,想想她這一輩子,想想她現在,想想她兒子,這戲就來了。
生活中挺典型的一個工薪階級老太太形象。
眼角嘴角,身體狀況,力量,腳步幅度,說話嗓門大小,口音咬字,連皺紋都是戲。
當然我這個比較簡單,屬於有模板的模仿的基礎上創作。一些老師演流浪漢就這麼演,先去街邊蹲仨月,回來馬上就有靈感。

還有一種,是憑空創作。
這裡畫重點,多給自己設定一些身份練習一下,多想像一下,如果自己是這個人物,自己的生活和遇到的人應該是怎麼樣的。慢慢的有了這個感覺,在演戲的時候,就用這種方法,很快就可以代入人物的感覺了。
這個辦法是我在看書的時候看到的,覺的非常有意思。在《三體2》開頭有一部分,說的是如何完成文學人物的塑造的一部分,我覺得可以用來找找感覺。
那段大概意思是說,如果你要完成一個人物的創作,要讓人物變得豐滿,不要光靠想當然就把人物往書里寫,那樣人物太扁平。要圍繞這個人物延伸,想像一下,他/她這樣的人,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可能從小收到了什麼影響,接觸了什麼人,發生了什麼事,把人物的細節編織出來,一點一點去感受,最後寫出來的可能就是這個人物的冰山一角,但這樣的人物就開始變得立體了。

想說的很多,但具體怎麼入戲快,還得自己琢磨,自己練習,找到自己的方法。

最後,







沒有人邀請我。







我也不是個演員。









我也沒念上戲。












我在下班的通勤車上沒事做。認真的想像了一下,假如我是一個二十五六歲的,科班出身的,長的一般的,有戲的,有理想的,愛看書的,女龍套。


盡量提前研讀劇本,有不懂的趕緊找編劇,劇里涉及到的專有名詞和一些小技能要抓緊學會。
讀劇本的時候禁止玩手機。
讀劇本的時候禁止玩手機。
讀劇本的時候禁止玩手機。
完畢。


其實不止 @潘粵明 ,還可以艾特 @張譯 @周冬雨 等好演員來回答呀。


首先是做好準備吧

我習慣性在研讀劇本的時候用不同顏色的筆做分析和標註,包括自己對於角色的設計。

有時候我特別不能明白,現在可以稱作為演員的標準怎麼會那麼低,最基本的課前準備都不會去做好,台詞都是到了片場現背,所以在我們這個時代,看見了好的演員,真的如獲至寶,就像我看了潘叔演繹的兄弟二人,有一種無法言喻的開心:終於又看了一部讓我燃點希望的劇。

再就是體驗角色吧

舉個例子:
《打狗棍》中二丫頭的扮演者於毅,為了演好這個角色,穿著媳婦的秋褲在家裡幾個月。
再或者舉一個身邊的例子:
朋友為了演好一個被關在小房間備受欺凌的角色,自己硬生生穿著單薄的衣服躺在寢室的衛生間隔間的地上,不吃不喝一整天。


怎樣去投身一個角色?

大概以己之力換取角色的靈魂吧,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都是你賦予角色的靈魂。

我依舊在探索。


一般來說,首先要熟悉劇本,這是肯定的。在熟悉劇本的同時,儘可能將自己代入角色....比如......現在,我要將自己代入小p哥,努力和潘老師同框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一個人的時候戲特別多(?????)
以至於我一直覺著自己演技特別好,直到有一天,突發奇想....拿相機給錄下來......
嗯,Cindy其實演的還不錯啦
(Cindy主要就是演的太用力了……太投入.......)


前排表白潘老師!!!

雖然沒演過電影但是拍過小電影(大誤)
大一的時候班裡拍了個微型青春勵志校園宮斗(?)偶像電影

選的人都是些戀愛經驗豐富的帥哥美女;-)

不會演青春偶像瑪麗蘇?沒關係,就想像你是在演王子變青蛙,放羊的星星,演員就會迅速入戲,甚至帶出一點台灣腔

選演員可以選沒有經驗的,有角色氣質的就可以,這樣很容易入戲

有一場拍小混混的,班裡男生少,一米八以上的都挑去演男主了,只剩一米七的群演,一米七的群演對戰一米八的男主
還好教導主任及時趕到

教導主任我們選了個雷厲風行的妹子,往那一站不怒自威,一米八的男主都不敢說話

就這劇情,這選角,完爆《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好嗎


回答里一群戲精,最後假裝與小p老師同框


丶……?、


滴~~我也打卡~~與潘老師同框~~
我從事知識產權工作,私以為各種工作萬變不離其宗。

我的基礎工作是理解客戶的意圖並表達出來,可發展目標是在正確表達客戶意圖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和豐富這一意圖。
在此過程中,我需要與客戶溝通,解析客戶方案的每一個細節,並判斷每個細節是否有並行方案和擴展方案,最終確定一個完整的脈絡。這樣才能不與客戶的意圖離析。

演員呢,則需要研究劇本或者原著,同樣需要揣摩原作者的意圖或原著中該角色的想法,這樣才能正確表達原作者的意圖或者在展現角色的時候不崩。
進一步來說,在能夠正確表達的基礎上,再進行揣摩和適當的發揮,才能融入到角色中去。

現在很多大ip都拍了快餐劇,導致年輕演員或沒時間或根本不想去仔細做這些準備工作,拍出的效果必然難如人意。

最後,給白夜劇組和小潘老師瘋狂打call!圖是饅頭,侵權刪哦


我個人覺得最近關於演員的回答
小p老師很可能偷摸看了不少
然後喜歡的默默回答~
為樓上小p老師的哥哥弟弟瘋狂打電話~
由於和題沒關係,小粉絲匿了
溜了溜了


我覺得,還是得把自己當做你演的那個角色吧,門外漢看到潘老師假裝回答一下,我也是戲精本精了,有時候自己看劇腦補白日夢啥的,想著想著就入戲了,有一次入戲太深,給了自己一個大嘴巴子


首先,劇本是第一材料,要收集角色的基本信息。時代,家庭,年齡,與作品中人物的關係,思維方式,情緒記憶點等等。通常一個成熟的劇本會在行動線和台詞里給演員第一時間的指引。不管導演的意圖如何或者需要怎麼調整人物,都無法離開劇本,要麼他自己重寫。

接下來就是導演,拿到劇本後,導演需要第一時間和重要角色溝通,比如大家最熟知的男一女一。他會闡述導演分析和意圖,有些導演會直接給你他想要的東西,比如話劇里這一幕的這個獨白要求你怎麼怎麼樣或者電影里這個鏡頭給你多大發揮空間,而有些導演會和演員一起深入探討角色本身,共同進行再創作。戲劇演員創作方式花樣百遍,有的依賴導演,有的靠自己琢磨,有的進行集體式創作,有的靠靈感... 但是最終都會歸在導演的話語權里。

以上是簡述,下面是乾貨,沒興趣的可以不看。

1. 時代背景
時代背景比你想的要重要。人是社會化的動物,時代是誰都無法避免的,一個人生活在一個時代就會面臨當下時代性的選擇,這對整個人物的基調,決策,行動和思考模式有很大的影響。比如生活在物質匱乏年代的人他們對物質的留戀程度非常強,這個時代沒有在劇本出現,而是到了未來的幾十年,如果人物在這種時代生存過的話Ta的行為模式必定帶著戀物的元素,這與物品本身與人物之間的糾葛不一樣,不是因為哪個重要的人送給Ta的Ta就會珍惜,而是Ta經歷過啃樹皮吃雪水的時代造成的。

一個角色對社會的態度也和經歷的時代有關,Ta是贊成那些社會上的觀點,是否定哪些人的作為,是懷疑哪些事情的真相,都會與Ta所處或經歷過的時代有關。

2. 家庭
對一個人來說,塑造Ta人格的第一要素就是家庭,角色也是一樣。演員經常會被要求寫人物小篆,指的是這個角色身上的「故事」和「事件」,在小篆里,演員們會經常提到角色的家庭。劇本給的信息和導演給的意圖中多多少少會有家庭背景的故事,但是更多的要讓演員自己琢磨。家庭教育會給一個人帶來對事物的理解和態度,生活中我們察覺不太出來,因為它就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而在塑造一個角色的時候,你是從0開始,也許劇本和導演都給了很多信息,但是形成一個活生生的人的信息你到底需要多少,只是幾個形容詞嗎?演員要知道為什麼在一個事件發生的時候這個角色會如何思考,如何應對與Ta正常的生活軌跡發生對撞的衝突,如何糾結在幾個選擇當中,如何面臨人物關係的破裂或重建,如何拷問內心的人性,以及所有這些事情的根源和原因。而產生這些行動或思考的根本,就是一個家庭對人的影響。一個人的性格會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處理模式不斷地被打磨,而人的成長環境,多數在家庭。家庭結構如何,家庭人物關係如何,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如何,曾經發生過哪些重大事件,父母到底教育如何,父母的教育方式如何等等。這些直接影響到角色的思維模式和情緒記憶(尤為重要)。沒有家庭的人,也能成長,但是在Ta的思維里有自己形成家庭的角色和關係,成長過程中哪種人充當權威,哪種人充當母性,哪種人充當親密關係等等。

3.態度
一個演員在演戲的時候最基本的東西就是態度,你對正在發生的事件的態度如何,你對其他任何的態度如何,你對你自己的態度如何等等,這些是最基礎的表演技巧。而在態度裡面,如何把握分寸,就由研究人物心理和意圖的來,而人物的心理變化由事件引發,以人物性格驅動,再以角色關係,情景,目的和障礙為基準發出行動,行動帶出態度。現在目前我國的表演體制里經常提到行動三要素:做什麼,為什麼,怎麼做。就是瞎扯淡...研究這三個「行動元素」基本就是兜一個圈講述態度。還經常把本來就不開竅的學生搞得團團轉。態度決定一切,態度決定一切,態度決定一切。

一個角色對事物的態度,對事件的態度,對其他角色的態度就足夠撐起人物的行動線。然而我說的態度並不只是一個眼神瞟過就沒了的那種。人物的態度不是一個單純的結果,而是一個過程,一個態度對待引發容許演員加入行動線,行動目的,情緒記憶和人物性格。一個事物或者事件給這個人物一個什麼樣的影響就決定了演員如何選擇發出什麼樣的態度。別人罵你,你是憤怒還是萎縮,憤怒起來你是對罵還是動手,別人罵你的點是否是戳中你的痛點,有多痛,痛點背後有什麼故事,你罵這個人的時候你是罵回去就算了還是準備把Ta罵得屁滾尿流等等... 態度的背後是一套網狀的情緒和潛意識系統,事件戳中了哪個點,哪個點就會點亮,然後傳播到它能夠得著的地方帶動其他的點繼續發亮,有的一下就停住了有的卻在潛意識深處掀起波瀾。再說一遍,態度是一個過程。

4.情緒記憶
為什麼說情緒記憶是重點。請你想一想在你回憶一個事情發生的時候,你最深刻的體會是什麼?是情緒。人的潛意識系統過於龐大和複雜所以當一個事件發生的時候,人的反應機制會參考過去發生的類似的事件的態度來應對現在的事件,這個態度就是你的情緒記憶。如果你無時無刻都在處理一個事件的細節,大腦會疲勞過度而崩潰,你的大腦也不會允許你這樣做,所以情緒記憶應時產生。最古老的人類通過情緒記憶來生存,你看到一隻老虎你是戰還是逃,逃脫後你的僥倖會儲存在大腦里等待下一次同樣的情景出現的時候立刻調動上一次同樣的情景讓你害怕而直接撒腿就跑從而生存下來。別的情緒記憶也是一樣,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生存,為了保護。

訓練情緒記憶和使用情緒記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裡不深究,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再看看一些表演書,深究但不要迷信。情緒記憶的目的還是態度,生活中的人呢不需要塑造人物性格,因為這個人就經歷過他所經歷過的事情,就形成了對事物固有的態度,所以你不會懷疑。而演戲的時候,你拿到的大多數資料還是無法滿足一個人物的需求,情緒記憶可以快速幫演員找到角色的感覺,研究的時候通過它可以深入探究人物的內心世界,創作的時候可以使用它將內心視像具化。

5.肢體與語言
如果你仔細觀察生活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肢體習慣和語言習慣。這不僅僅是如何走路如何肢體表達,更多的是這個角色的身體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放鬆還是緊張,健康還是病態,哪裡有傷有痛,哪個手勢是Ta的習慣,甚至轉頭抬手都有可以琢磨的地方。都說相由心生,肢體也一樣,一個人走路駝著背頭耷拉下去你可以預見Ta下一步就是嘆氣或者眼裡充滿憤懣,一個人精神氣爽走路帶風周圍肯定很多人回頭看Ta。再深一步,為什麼這個人是天天都駝背走路嗎?沒有人說他嗎?他嘆氣的背後是不得志還是情感遭受打擊?在經歷一個事件之前Ta有沒有可能就是和另外一個人一樣精神氣爽地走路?每個電影或者戲劇都有它的基調,肢體動作,肢體節奏和臉部表情等等,這些外觀(拋開服裝化妝)所形成的第一影響就是你給觀眾的基調,而且很有趣的是,當你決定了你的角色的肢體語言並且嘗試實現的時候,你會一下子發現你的內心狀態不一樣了,也是進入角色的第一步。

為什麼還要提到語言習慣,因為現在國內大多數不成熟的演員不說人話。是,你的普通話灰常標準,但是不好意思,我閉上眼睛一聽,男一男二男三我分不出來。台詞課一直強調語境,語調,重音,發音等等技巧上的東西,然而一個真正的人說話是怎麼樣的你還記得嗎?先不說有多少不從事播音與表演的人的普通話流利程度,你的口音哪裡去了?我相信你到大街上走一圈聽一圈,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的十有八九是干我們這行的。我不是反對標準普通話,我是拜託各位演戲的時候說人話。語言習慣不是幾個重音畫一兩個氣口就搞定的,生活里沒有人會說話前給自己畫個氣口,說到哪裡我特地升個調來強調準備用一下氣息來展示一下我的美聲訓練。演員在基礎訓練中展示過硬的業務技能是基礎,但是真正演起來需要你用到這些硬技巧的時候麻煩你再用。融入角色第一步是肢體,第二步通常就是語言。一個人一說話,大家基本猜的出來你是哪裡人,Ta的口頭禪如何,有哪些話Ta是刻意的,哪些話是掩飾,哪些話是功利性的。要找准語言目的,必定需要演員在融入角色的時候第一時間在情景中對語言的強度作出反應。語言習慣可以通過分析劇本和人物來定基調,但是細節上面還是要自己琢磨,而越琢磨語言,越會融入角色的內心。

暫時想到這麼多。
參考文獻沒有太多
[1] 烏塔.哈根 . 尊重表演藝術
[2] 萊納德.蒙羅蒂諾. 潛意識:控制你行為的秘密
如果你有興趣,表演類的書籍我推薦斯特拉的書和烏塔哈根,還有很多其他很偉大的表演藝術家寫的自傳和理論書都可以搜索找到。希望能幫到你。

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詢問告知。


真的是首先要對劇本做研究儘可能的充實自己的角色;然後在腦海中形成一個角色的大概形象,就我個人而言,我一般會帶入生活中曾經見過或者熟悉的人;然後再研究這個人的三觀啊、外部表現啊等等,慢慢就入了,至於快速…呃,那可能得需要比較豐富的經驗,或者曾經詮釋過類似的角色,不然沒那麼快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演員演技差還很火?
哪些演員演什麼像什麼?
如何評價克里斯蒂安·貝爾(Christian Bale)的演技?
怎麼評價梁家輝和梁朝偉的演技?

TAG:娛樂 | 影視 | 演員 | 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