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堂吉訶德的瘋狂行為? 僅僅是瘋子或者是傻子么?

最近在拜讀堂吉訶德,看了快一半了實在是找不到看下去的動力,我們的騎士是瘋了么?


堂吉訶德是一個有著崇高精神境界的悲劇性「瘋子」

當社會出現問題時,正常人往往是沒有瘋子看得清楚的。魯迅選擇借「狂人」之口說出「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的道理,而塞萬提斯也同樣選擇「瘋子」堂吉訶德來觀察當時的西班牙社會。這一點從寫作視角上可以理解。

回到塞萬提斯寫作《堂吉訶德》的最初目的。文學史知識告訴我們,以騎士生活為主要題材的小說曾經在中世紀的歐洲十分風靡,這類文學的繁榮與當時騎士階層崇高的地位密不可分,到了16世紀,騎士精神已經式微,騎士文學也因為情節雷同、感情造作等缺陷走入荒誕的絕境,在西歐各國已經逐漸退出文壇,但是卻意外地在西班牙風行一時,對此,塞萬提斯痛心疾首,因此他決定創作一部可以消滅騎士文學的作品,他說「我的願望無非要世人厭惡荒誕的騎士小說。堂吉訶德的真人真事,已經使騎士小說立腳不住,註定要一掃而空了。」所以,在人物設定上,作者處處反其道而行,將堂吉訶德塑造為一個糟老頭,穿著破爛的盔甲,騎著瘦馬,大戰風車,大戰羊群,種種荒誕的行徑都可以視為是對當時騎士小說中衣冠楚楚的騎士的諷刺,這種寫作手法叫做「戲仿」。

果然,隨著《堂吉訶德》的發表,不久之後,西班牙的騎士小說也絕跡了。如果《堂吉訶德》僅僅作為一個攻擊性的文本面世的話,那麼在它的對立物消失之後,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然而並非如此簡單,《堂吉訶德》之所以經久不衰,就在於其有「永恆性」「普世性」的精神可以感動讀者。且不論小說對16世紀末西班牙社會的宏大描寫和批判,因為這些對於一個四百年後的中國人來說沒有多大的價值,但是堂吉訶德的形象卻是不朽的。

堂吉訶德不是一個徹底的「瘋子」,只要不提騎士道,他就是一個談吐高明,學識淵博的忠厚長者,他對於社會、戰爭、道德都有相當的遠見卓識,這種品德也感染了他的僕人桑丘·潘沙,使得這個人物不斷的成長,跟他學了很多東西,也因此,儘管桑丘跟著堂吉訶德遊俠沒拿到一毛錢工資,卻一直沒有放棄跟隨他。

但是,一提到「騎士道」,堂吉訶德就瘋了,堂吉訶德所信奉的騎士道,類似於中國人所講的「俠義之道」,作一位鋤強扶弱、主持正義的英雄是他的信仰,而英雄所屢屢遭遇的滑稽且不幸的失敗,更為這個人物平添了幾分悲劇色彩,他的瘋狂,他的滑稽,正是理想主義者在現實面前遇到的磕絆,而之所以我們覺得他瘋狂,那是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當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發生碰撞時,就會立即改弦更張去主動適應現實了,不論這個現實世界是光明還是黑暗,堂吉訶德的偉大就在於只要他堅信一件事是對的,無論遇到多少挫折他都不會放棄,有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悲涼氣息。堂吉訶德強烈的自我犧牲精神與稍後的處處表現出猶豫的哈姆雷特大相徑庭,以致於屠格涅夫說堂吉訶德是「為他物而存在」,哈姆雷特是「為自己而存在」。


先說我的想法,堂吉訶德是瘋子,但是這個「瘋子」,是對他最好的肯定和讚賞。


這本書曾經是我最喜歡的書,以至於我沒有辦法掉書袋四處引證來證明我的想法,因為我認為用理智回答他的瘋癲行為很沒有意義...


先從書里看,堂吉訶德不是真的「瘋子」。他分得清現實和想像,只是他不想區分。


堂吉訶德的「侍從」桑喬,Sancho Panza,一直認為他對杜爾西內亞夫人,Dulcinea,的愛過於瘋癲。當Sancho跟堂吉訶德說Dulcinea不是什麼貴族小姐的時候,堂吉訶德的回答是這樣的,只要我認為她是最美麗最尊貴的夫人,她就是。堂吉訶德說,古代的那些文人也歌頌各種各樣的美人,但那些美人真的這麼存在,而且這麼完美么,不是的,那些文人只是把她們當做歌頌的對象而已。

還有一段,堂吉訶德侃侃而談文人和武官各自的貢獻,以至於「聽他講話的那些人誰也不能把他看成是瘋子」,「其他吃飯的人竟忘了把食物放進嘴裡」,「看起來唐吉訶德的思路很清楚」。所以不能說堂吉訶德是真的神志不清。他不僅僅知道現實是什麼樣子,他還對現實有一些深刻的認識。


所以他其他瘋癲的行為,不是因為他真的神經錯亂,而是他自己選擇了這樣的瘋癲。

再看別人。書一開始的時候,神甫和理髮師在堂吉訶德家裡翻他的騎士小說。神甫對這些小說是信手拈來,報個書名就能長篇大論書里的內容,可見他對騎士小說的熟識。但是他們卻認定堂吉訶德之所以瘋瘋癲癲,是因為看了太多這樣的小說。

堂吉訶德剛開始征途的時候住過一個小旅館,旅館的老闆看到堂吉訶德的樣子就暗自好笑,然後陪他演戲。但從這個行為上看,旅館老闆未必就不「瘋癲」。

再往後,神甫和理髮師碰到了Sancho,說要接堂吉訶德回家。而他們的計劃是神甫(男),扮成流浪少女,去向騎士堂吉訶德求助,這也他肯定會幫她,然後就可以把他騙回家。後來因為覺得理髮師更適合女裝,就讓理髮師(男)裝扮起來。這種計劃跟堂吉訶德本身的行為有什麼區別?

但是沒有人說他們瘋癲,因為他們在「該瘋癲」的時候瘋癲,在「該現實」的時候現實。


但是現實又有多好?


在第一卷最後的地方,堂吉訶德碰到了一個女的和一個俘虜,他們講述了他們被抓出逃的事情,很「現實」,一點都不癲狂。但是相比前文堂吉訶德的經歷,這一頓敘述就看得我昏昏沉沉各種無聊。這裡的感覺可能因人而異,但是我覺得,一旦接受了那種荒誕的設定,現實就變得無比無趣,堂吉訶德的生活反而更加「引人入勝」。


當然,可能這種「引人入勝」是因為我們是看別人過著這樣的生活,不是自己在過這樣的生活。


很多人小時候看武俠電視劇的時候,或多或少的都會想像過自己是某某大俠,手持一柄精鋼軟劍,白衣飄飄,談笑間救人於水火。只是這些想法慢慢就沒了,因為自己知道了不可能,因為現實不是這麼玩的。


但是長大之後,仍然會有一些很難實現的想法,自己覺得自己一定要做,但是別人卻勸你趁早放棄。就像你想學一個專業,你父母說沒有前途不好找工作等等等等不讓你報;或者你想換一份工作,別人以你不能堅持到哪都一樣一事無成這樣的想法來嘲笑你;再或者你喜歡一個又漂亮家室又好的女孩,朋友說你沒戲的她肯定看不上你別想了。這種現實的事情有很多很多,所以很多很多人就放棄了,就變成了「別人」,和以往嘲笑你的那些人一起嘲笑下一個活在想像里的人,下一個堂吉訶德。


因為做一個堂吉訶德太需要勇氣了。


如果你聽從了別人的意見,然後失敗了,你可以怪別人,可以推卸責任,可以說都是你們害的不然我可以多牛X多牛X。但是如果你不管眾人的想法,然後失敗了,所有人都會說,你看當時要是你聽我們的,你就不會像現在這樣。


我以前一直以為,想好的事情就去試試,這點勇氣怎麼都沒有呢。後來發現,太需要勇氣了。

寫寫就有點跑題了,後半段的內容是我個人對這本書的理解,跟堂吉訶德書本身關聯不大。可能是因為在那個時間段剛好看了這本書,就很有感觸,所以特別喜歡。

PS. 剛剛在網上看了一下中文譯本,我覺得,題主認為這本書看不下去一個原因,可能是翻譯的問題...


我們先來看看堂吉訶德是怎樣沉迷於騎士小說的:
1. 將各種正常的設施看作是被施了魔法的邪惡勢力。(著名的大戰風車)
2. 無限放大自己的能力,毫無理由地認定自己是騎士,沉迷於這樣的凌駕感里。
3. 面對周邊人的指責和點撥無動於衷甚至大加嘲笑。

例一:堂吉訶德大戰「驍勇的」比斯開人。兩人輪番丟醜後,比斯開人自己不小心摔下馬去,堂吉訶德僥倖贏得比試。

在本可以和應該不吝嗇筆墨對那位如此優秀的騎士大加稱讚的地方,作者卻似乎有意不置一詞……我敢說,這部著作具備了對一部最為公允的史書所能提出的一切條件。如果稍有某些美中不足的話,我認為,也只能怪其作者那個狗雜種,而不是主人公的過錯。

作者極力營造堂吉訶德的瘋癲。他對於騎士小說里的關於驍勇騎士內容,全盤信以為真,且可以靈活運用。這種「瘋狂」是一種諷刺手法。我們何以要諷刺?諷刺是將某一錯誤現象進行誇大,從而達到極大的批評效果。類似於放大鏡甚至於顯微鏡,也不算是失真了。

堂吉訶德看到前面的路上有一大團濃重的塵霧滾滾而來(羊群),於是就對桑丘(其侍從)說道:
「桑丘啊,今天就該是我時來運轉的日子啦。我要說的是,今天我要讓臂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充分地顯示出自己的威力,今天我要創造出將會載入萬世流芳的光輝史冊的業績。桑丘,你看見那邊揚起的塵霧了嗎?那說明正有一支人馬無數的浩蕩大軍在朝這邊挺進。」
……
桑丘望著這一切,對主人的勇猛欽佩不已,心裡想道:「毫無疑問,我的主人真的像他自己說的那麼勇敢而又威猛。」
神父對桑丘的得意感到非常震驚,因為他不僅從中看到了他的天真,還看到了他腦袋裡面竟簽坦裝滿了他的主子的那套荒唐念頭,認準了他的東家一定會當上皇帝。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如果稍加懷疑「真」,那麼「假」也可以反串成為「真」。『『真相」真有那麼脆弱,那麼易被顛倒么?
有。因為謊話那麼迷人,說謊的人又是那麼信誓旦旦。如你所言,邏輯很多時候,是跟著我們的感覺、慾望走的。我們多麼容易被蒙蔽、被欺騙,其淪陷程度,恰如被甜言蜜語迷得心花怒放的姑娘一樣。除了堂吉訶德,許多人也害這樣的瘋病,也會這樣將那些胡編亂造的故事靈活運用。
難道不是只有冥頑不靈之輩才會從這種謊話當中得到樂趣嗎?

「眼下常見的劇作,無論假託虛擬還是於史有據,全布或大多屬於胡編亂造、荒謬至極,可是觀眾卻不顧事實,興味盎然、讚不絕口。」

最終,堂吉訶德終於發現自己是那麼荒謬,光陰都荒廢在了胡思亂想上面。
他在臨死前說:

「如果我的外甥女安托尼婭·吉哈娜想要結婚,我要她嫁給一個事先必須確知其沒有讀過騎小說的人。倘若明知其有所涉獵還是執意要嫁並真的嫁了,她將失去我留給她的全部財產,我的遺囑執行人可以酌情將該財產用於善事。」

可見他發覺騎士小說為害無窮啊。
作者在這整兩本《堂吉訶德》的最後說:

我的願望只有一個,那就是:讓人們厭棄騎士小說中的那些胡編亂造的故事。這類東西已經正在受到我的真正的堂吉訶德的故事的衝擊而且最後必定會全軍覆沒。——請多保重。

——————
最後附上我給他的悼文:

他以為女人愛他出於
他坐懷不亂忠貞不渝;
他以為男人敬他出於
他騎士生涯戰功顯著;
誰知道每個人都為他
匪夷所思的瘋癲糊塗,
嘖嘖稱奇、歡欣鼓舞。

孩子們應向偉大的
查拉曼的紳士學習。
人人都對孩子們說:
去追求所有的希冀,
哪怕只有一分一厘!
鍊金術士里的男孩,
找到天命里的金幣;
這愚不可耐的謠言,
將多少人毒害戕斃。
你們應當對他們說:
生命有限並且短暫,
不是自己的千萬別打歪主意!

這黑黢黢的墓穴長眠著
那偉大的查拉曼的紳士,
他活著的時候疲於奔命,
臨死的剎那卻清醒無比。
任何遊俠騎士死去之時,
都沒有他那樣安詳平靜。


我不太認同以初心挑戰世界的說法。更認同斬殺了騎士小說的評價。

或者說,我更認同塞萬提斯寫下了一部反反智主義宣言

得承認的是,人在經歷了繁重的勞務,糾纏不清的無解社會矛盾,貧乏的精神需求得不到解脫的情況下,是很自然地會傾向消費快餐式的娛樂的。

正如塞萬提斯本人所寫「文明消遣不僅空閒的人需要,而且繁忙的人也需要,因為弓不能總是繃緊的,人類體質的孱弱性決定了沒有正常的消遣,人的生命就不能維持」(當然他提倡的消遣是之後談到的高質量快速消費而非單純的快餐文學)

畢竟,當一個物質/精神生產者,有時真的是太累了。即便是知乎,也有過這樣的討論,我記得某位的說法很有啟發性:「看知乎上高大山的內容和刷微博趣聞沒有什麼區別,都是娛樂文化的消費者而不是生產者」。對,並不真正的動腦。

這是無需苛責的行為,古有騎士小說演義戲劇,今有瑪麗蘇起點輕小說teen fantasy。當一個無需動腦的娛樂消費者可能反映了人的某種剛需。這是我們複雜大腦中給自己的某種精神慰藉。

然而,只有我們克服種種本能,頂著學習這巨大痛苦,扔掉這些淺層的快樂,克服障礙,才能真正地從混沌的無知中脫離出來。睜開雙眼,回首看到人類文明數千年留下的結晶

借用路西法在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 心理學的一番話 「吸煙,暴飲暴食,瘋狂購物,這種多巴胺獎勵都比較原始。比較現代的方法是刷朋友圈,刷淘寶。也就是說,刷任何沒有用的東西都很爽,只有干正經事提不起勁來。可干正經事為啥不快樂呢。因為多巴胺獎勵機制在聊騷你,玩弄你,讓你以為電自己腦袋才會快樂,平靜,能繼續做事情。而事實恰恰相反,戒掉這些東西,讓大腦回歸正常多巴胺水平,你才能解脫出來,在人生里好好牛逼一番。

再引用任二虎的話「文學史知識告訴我們,以騎士生活為主要題材的小說曾經在中世紀的歐洲十分風靡,這類文學的繁榮與當時騎士階層崇高的地位密不可分,到了16世紀,騎士精神已經式微,騎士文學也因為情節雷同、感情造作等缺陷走入荒誕的絕境,在西歐各國已經逐漸退出文壇,但是卻意外地在西班牙風行一時,對此,塞萬提斯痛心疾首,因此他決定創作一部可以消滅騎士文學的作品

當然,讀一部傳世之作,我們需要引申更多,我們需要去看看當時的時代背景的。在此貼一段 歐洲文學史 節選

第五節 西班牙文學和塞萬提斯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西班牙結束了反摩爾人侵略的鬥爭,國家趨於統一。1469年卡斯提爾公主伊莎貝拉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聯姻,標誌了西班牙專制君主制國家業已形成。十五世紀末地理大發現後,西班牙在美洲進行殘酷的殖民活動,掠奪了大量的黃金。查理一世1516年繼位,1519年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改稱查理五世,西班牙成為稱霸於歐、美兩洲的強大王國。國內資本主義工商業在王權的鼓勵下一度繁榮。
西班牙的強盛時期極為短暫,十六世紀中葉後已經開始衰落。資本主義關係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王權很快走向反動,不斷發動對外掠奪戰爭,大量耗費資財。專制王權又和教會勾結,鎮壓一切進步思想。「西班牙的自由在刀劍的鏗鏘聲中、在黃金的急流中、在宗教裁判所火刑的凶焰中消失了。」但是,西班牙人民從未停止過鬥爭,反抗專制政府和天主教教會黑暗統治的起義連續不斷。
  十六世紀初,西班牙出現一些人文主義學者,他們創辦學校,批判宗教偏見,介紹並模仿古希臘、羅馬和義大利的文學,傳播人文主義思想。但是人文主義思潮遭到反動統治的摧殘,發展遲緩。貴族騎士文學流行一時,反動的宗教思想對文學也有很大影響。十六世紀後半期,人文主義文學才達到繁榮,湧現出許多優秀作家,西班牙文學進入「黃金時代」,以小說和戲劇的成就為最大。

  小說方面,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騎士傳奇和田園傳奇雖很流行,但是在一部對話體的小說《瑟列斯丁娜》(1497)中,已經出現了以下層人民為主人公,描寫社會現象的新傾向。
十六世紀中葉,西班牙產生一種新的小說類型——流浪漢小說。這種小說和中古市民文學有相通之處。西班牙城市發達較晚,流浪漢小說就是城市發達後的產物。它多半描寫城市下層生活,並從下層人物的角度去觀察和諷刺一些社會現象。主人公常是失業者,在封建和資本主義交替時代,靠個人機智謀求生存,抵抗壓迫。他們沒有什麼道德標準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往往表現出玩世不恭的態度。這種小說所反映的正是當時西班牙騎士傳奇作家所不屑於反映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成分。
  西班牙最早、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流浪漢小說是《小癩子》(1553),全名為《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作者不詳。小說由主人公小癩子自述他的經歷。他從小就離開貧困的家庭,供人驅使,最初給一個刻薄的瞎子領路。後來他侍候一個吝嗇的教士,因為偷吃麵包,被趕了出來。第三個主人是紳士,此人穿著漂亮,氣派華貴,可是身無分文,靠小癩子每天乞食供養。以後小癩子的主人有教士、出賣赦罪符的僧侶、駐堂神父、公差等。這些人大都貪婪吝嗇,靠欺詐為生。他也學會了欺詐,中求發跡,不顧廉恥。最後,他當了叫喊消息的報子,靠不義之財,靠妻子和神父私通,過著富裕的日子。
  這部小說通過小癩子的流浪史,寫出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物,以幽默俏皮的手法,大膽地諷刺了僧侶的欺騙、吝嗇、貪婪、偽善,貴族的傲慢和空虛,揭露了西班牙社會的腐朽和衰落。作者善於刻畫形象,語言簡潔流暢,敘述生動自然,筆調辛辣有力,他創造了一種新型的體裁,受到廣泛的歡迎。
  大約半個世紀以後,西班牙出現另一部重要的流浪漢小說:馬提歐·阿列曼(1547-1614)的《阿爾法拉契人的古斯曼》上下兩部(1599,1604)。他模仿《小癩子》的寫法,以更大的規模反映西班牙社會生活。此後,這種小說大量出現,一直延續到十七世紀初期。
  西班牙的流浪漢小說一般採用自傳體的形式,以主人公的流浪為線索,人物性格比較突出,主人公的生活經歷和廣闊的社會環境描寫交織在一起,已初具近代小說的規模。但是主人公的性格沒有發展,情節和情節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繫。西班牙流浪漢小說對於以後歐洲小說的發展,特別在長篇小說的人物描寫和結構方法上,有過深遠的影響。
  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在小說方面的最高成就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米蓋爾·德·塞萬提斯·薩阿維德拉(1547-1616)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生於西班牙中部一個沒落貴族家庭,父親是醫生。1569年他到義大利,後來參加西班牙駐意軍隊。在對土耳其的海戰中他帶病上陣,負了重傷,左手殘廢。1575年回國途中,他被土耳其海盜擄去,在阿爾及利亞服苦役五年,1580年由親友贖回。他以一個英雄的身分回國,但是後半生卻貧困潦倒。他曾任軍需官、稅吏,接觸到農村生活;他一度因不能上繳公款而入獄。這種種經歷使他逐漸看清了西班牙的現實和人民的被壓迫地位。
  塞萬提斯曾採用當時流行的各種體裁進行創作,他寫抒情詩、諷刺詩,也模仿田園傳奇和騎士傳奇寫了《伽拉苔亞》(1585)和《佩爾希萊斯和西吉斯蒙達歷險記》(1617),他寫過長詩《巴爾那斯遊記》(1614),也寫過許多劇本,出版的有《喜劇和幕間短劇各八種》(1615)和悲劇《奴曼西亞》(1584);小說方面有短篇小說集《訓誡小說》(1613)、長篇小說《堂吉訶德》。其中以悲劇和長短篇小說較為重要。
  悲劇《奴曼西亞》以古代西班牙奴曼西亞軍民反抗羅馬侵略者的歷史為題材,寫法類似中古道德劇,劇中出現許多寓意性的人物。奴曼西亞人在羅馬軍隊圍困下堅持抗戰十四年,他們的遭遇慘絕人寰,但始終英勇不屈。最後,羅馬軍破城而入,全體居民自殺殉國。塞萬提斯這部悲壯動人的歷史悲劇歌頌了西班牙人民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性格,深受人民喜愛。
  《訓誡小說》包括十三篇作品,其中有曲折的愛情故事,有世態風俗寫照,也有哲學議論。這些小說受到義大利小說的影響,但充滿著西班牙生活的特色,表現了作者反對封建偏見,反對壓迫奴役,肯定個性自由,同情人民遭遇的人文主義思想。
《堂吉訶德》是塞萬提斯的代表作。小說的全名為《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訶德·台·拉·曼卻》,共兩部。第一部出版於1605年,立刻受到讀者歡迎,反動集團在1614年出版了一部偽造的續篇,歪曲塞萬提斯的作品。塞萬提斯為了抵制偽作的惡劣影響,立即寫完第二部,1615年出版。
  當時西班牙王權用騎士的榮譽和驕傲去鼓動貴族建立世界霸權,而美化封建關係、情節離奇虛幻的騎士傳奇正適合他們的需要。塞萬提斯痛恨這種文學,他在全書的自序中公開宣布他要「攻擊騎士小說」,「把騎士小說的那一套掃除乾淨」。


既然有些人還想要用騎士的浪漫冒險故事畫大餅,那麼自然就會有塞萬提斯這樣的人站出來用醜陋戲虐的現實捅破這紙大餅。

======================================================================================
最後,貼幾張唐吉珂德原著章節吧。不得不說,塞萬提斯名副其實。可以說每段都是重點。可以跳過直接看下一個分割線

這是一段是塞萬提斯對快速消費形娛樂文化的看法,他認為不能因為是快速消遣,就降低質量,這樣創作者和觀眾其實都沒有滿足,一方沒有打造出名利雙收的力作,一方沒有獲得健康的精神享受,但又因為雙方都得到了最低的需求,一方獲得了一些收入,一方打發了時間,導致這種惡性循環繼續了下去,而不是理想狀態下創作者創作高質量作品,觀眾提升品味獲得高體驗享受,並反饋創作者以金錢與名譽。就像日本服務業一樣。也有啟發人的思想而不是向多數人獻媚的看法。

「你說得對,牧師大人,」神甫說,「因此,現在已經出版的這類書都應該摒棄。它們沒有任何教育意義可言,也沒有遵循藝術規律,不可能產生出像希臘和羅馬兩位詩壇王子1的詩歌創作中那樣優秀的作品來。」

  「不過,我曾試圖按照我剛才說的那些觀點創作一部騎士小說。」牧師說,「不瞞你說,我已經寫了一百多頁。為了檢驗我的這種嘗試是否符合我的意圖,我曾與一些喜愛這類傳奇的學者和一味喜歡聽荒唐故事的下等人接觸過,他們都對我的做法予以肯定。盡管如此,我並沒有繼續把小說寫下去。一方面我覺得這種事情與我的職業無關;另一方面是因為我發現平庸之輩畢竟多於文人墨客,受到少數雅士學者贊揚比受到多數頭腦簡單的人嘲笑要好。我不願意曲意迎合妄自尊大的平民市儈,而這種人大部分都喜歡看這類小說。
  「不過,讓我輟筆不想繼續寫下去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我曾從現在上演的喜劇中得出一個結論:現在風靡於世的都是這種戲劇,它們無論出於虛構還是根據歷史改編的,都是徹頭徹尾的胡編亂造。盡管這些戲遠非好戲,可老百性卻看得津津有味,說這是好戲。創作戲劇的編劇和演戲的演員們都說就得這樣,因為老百姓喜歡。另一方面,那些按照藝術要求編排的劇作卻只有寥寥幾個有學識的人欣賞,其他人對它的藝術技巧全然不知。所以,這些編劇和演員寧願靠迎合多數人吃飯,而不願只為少數人服務。我的書也會是這樣。如果我想保持它的藝術性,即使我嘔心瀝血地寫出來,也只能落個費力不討好的結局。
  「雖然有幾次,我力圖勸阻那些演員不要自欺欺人,上演具有藝術性而不是荒謬的戲劇同樣可以吸引很多觀眾,贏得很高的聲譽,但他們仍然固執己見,對你講的道理和列舉的例子根本不予理睬。
  「記得有一天,我對一個頑固分子說:『告訴我,你是不是還記得,幾年前在西班牙上演了一位著名作家創作的三部悲劇,真是做到了雅俗共賞,而且演員們演這三部戲得到的錢比後來上演三十部上座率很高的戲賺的還多?』
  「『不錯』那位藝術家說,『您大概是指《伊薩貝拉》、《菲麗斯》和《亞歷杭德拉》1吧。』
  --------
  1這三部悲劇的作者均為盧佩西奧·萊昂納多·德阿亨索拉。
  「『就是它們,』我說,『這些劇目保持了自己的藝術特性,可並沒有因此不受到人們的喜歡。因此,不能怪老百姓非要看那些胡編亂造的東西不可,而要怪演員們只會演那些東西。的確,《恩將仇報》就沒有那些烏七八糟的東西,《努曼西亞》也沒有,《多情商人》也是如此,《可愛的冤家》就更別提了。還有一些很有水平的作家編的一些劇目,作者出了名,演員得了利。』我覺得他聽了有些動搖,卻並沒有因此被說服,自然不肯拋棄他的錯誤觀念。」
  「您一談到這點,牧師大人,」神甫說,「就勾起了我對現在風行的喜劇早已形成的憤恨,就像我現在對騎士小說的憤恨一樣。我覺得喜劇應該像圖利奧說的,是人類生活的反映、世俗的典範和真理的再現。可現在上演的這些東西都是荒誕離奇的反映、愚昧的典範和淫蕩的再現。
戲的第一幕第一場里還是個幼雅無知的女孩,第二場就成了老態龍鐘的男人,還有什麼比這更離奇嗎?劇目向我們表現的是老人勇敢,年輕人怯懦,傭人能言善辯,侍童足智多謀,國王粗俗鄙陋,公主為人淺薄,難道還不荒唐嗎?他們是否注意到了劇目情節的時空呢?我曾看過一出喜劇,開始第一場演在歐洲的事,第二場就到了亞洲,第三場結束時已經跑到非洲去了。假如有第四場,那麼肯定演到美洲去了,這樣世界各地就都演到了。
  既然如此,我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忠實是喜劇的關鍵,可是有的人假設一個劇情發生在丕平國王1和卡洛曼國王2的時代,卻又讓希拉克略皇帝3做主角。他手持十字架進入耶路撒冷,又像布榮的哥德夫利4一樣佔領了聖陵5,而他們卻相隔多年。把喜劇建立在杜撰的基礎上,卻又加上史實,中間再摻入一些不同時期的不同人物,讓人看著覺得並不可信,而且還有許多無法解釋的明顯錯誤,這種戲劇,即使一個中等水平的觀眾看了,能夠滿意嗎?最糟糕的就是那些孤陋寡聞的人竟說這種戲劇已經至善至美,如果再對它們提出什麼要求,那就是雞蛋里挑骨頭。咱們再來看看神話劇又怎麼樣呢?這種戲劇里編造了多少奇跡,多少虛假晦澀的東西,把其他人的奇跡安到一個聖人身上!而在世俗劇里也編造奇跡,一味地覺得加進了這種奇跡或者他們稱作表現手段的東西,那些愚昧無知的人就會來看戲,為戲叫好。這種做法不尊重事實,不尊重歷史,而且也是對西班牙文人學者的污辱,因為其他國家的人仍然恪守喜劇的原則,見我們如此荒謬,會把我們看成野蠻無知的人。有人說,在一些治理有方的國家裡允許演出喜劇,以供大眾有正當的消遣,避免那些由無聊產生的低級趣味。所有喜劇不管是好戲還是壞戲,都能起到這個作用。所以,沒有必要畫出框框,規定編劇和演員應該如何去做。因為就像剛才說的,無論怎樣,戲都可以起到這種作用。可是,他們這樣說,並不能為自己開脫。
  --------
  1丕平國王是8世紀的義大利國王。而丕平一世、二世則是法國加洛林王朝阿基坦的國王。
  2卡洛曼是9世紀的西法蘭克國王。
  3希拉克略又譯赫拉克利烏斯,是7世紀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皇帝。
  4歐洲第一次十字軍東侵的首領之一,1099年7月參加攻佔耶路撒冷。
  5指耶穌基督的陵墓,或建在耶穌受難與埋葬原址的教堂。
  「我對此的回答是,即使出於這個目的,好戲要比不那麼好的戲作用大得多,是壞戲遠不能相比的。一部精心雕琢、編排合理的喜劇,觀眾可以開心於它的詼諧,受教於它的真諦,意外於它的情節,受啟迪於它的情理,可以在狡詐中學會警覺,可以在典範中學到睿智,可以對丑惡忿忿不平,也可以為高尚品質贊歎不已。所有這些都是一部好喜劇應該在觀眾的精神上產生的效果,不管這些觀眾的文化素質有多麼低下。如果一部喜劇具備了上述各種條件,就一定會使觀眾感到愉快、輕松、高興和滿意,而且會遠遠超過那些現在上演的普遍缺乏上述條件的喜劇。編寫了這種缺乏上述條件的喜劇的作家們並沒有過錯,因為其中一些作家十分清楚自己的錯誤所在,他們完全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可是因為喜劇已經成為一種可出售的商品,他們也是這么說的,而且他們說得也對,若不是這類劇本,演員們就不會出錢買,因此,作家就得按照購買他的劇本的演員的要求去寫作。從這兒就可以看出,為什麼我們這個王國的一位極其幸運的才子1倜儻儒雅,談吐風趣,詩句華麗,妙語橫生,言近旨遠,總之,風格高雅雋永,蜚聲世界,可是他為了迎合演員的口味,除了少數幾部作品之外,都沒能達到應有的完美的水平
  --------
  1此處影射西班牙作家洛貝·德·維加。
  「還有一些作家寫作時欠考慮,編寫了有損於某些國王或敗壞了某些家族的名譽的戲劇,所以演員們演完戲後就得趕緊逃走,免得受到懲罰。他們常常為此受到懲罰。這些以及其它一些我還未說到的麻煩,只要宮廷里專設一個聰明而又謹慎的人,負責在所有喜劇上演之前審查劇本,就可以避免。這個人不僅要負責在宮廷里演的戲,而且要負責在西班牙上演的所有喜劇。沒有他的批准、蓋章、簽字,各地機構都不允許任何喜劇上演。這樣,喜劇家們在把他們的劇本送往宮廷之前就會小心多了,得估計他們的劇本能否被允許上演。而劇作家也會格外小心仔細,考慮到他們編的喜劇會受到某個行家的嚴格審查。如果能這樣,就會出現優秀喜劇,就會順利實現喜劇的宗旨,也就能使西班牙的群眾得到了消遣,學者受到了尊重,演員們可以安心演戲賺錢,不必擔心受到懲罰
  「如果由另外一個人,或者就是由這個行家本人負責審查新編寫的騎士小說,那麼肯定會出現一些您說的那樣的優秀小說,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寶庫,使那些舊小說與新出版的文明消遣小說相比黯然失色。文明消遣不僅空閒的人需要,而且繁忙的人也需要,因為弓不能總是繃緊的,人類體質的孱弱性決定了沒有正常的消遣,人的生命就不能維持。」

「慈悲就是上帝現在對我發的慈悲。」唐吉訶德說,「外甥女,我剛才說,他的慈悲蓋過了世人所有的罪孽。他恢復了我的理智,使我不再受任何干擾。過去,我老是讀那些該死的騎士小說,給自己罩上了無知的陰雲。現在,這些陰雲已蕩然無存。我已清楚那些書純屬胡說八道,只是深悔自己覺悟太遲,沒有時間去研讀一些啟迪心靈智慧的書來補救了。外甥女啊,我發現自己死期已至,盡管我一生都被別人當成瘋子,我在死時卻不願如此。孩子,去把我的好朋友神甫、卡拉斯科學士和尼古拉斯師傅叫來吧,我要懺悔和立遺囑。」
=======================================================================================
至於桑喬、外甥女和女管家如何哀悼唐吉訶德,我們姑且略去,只說參孫·卡拉斯科學士在唐吉訶德的墓碑上寫的墓誌銘吧:
  高尚貴族,
  長眠此地,
  英勇絕倫,
  雖死猶生,
  功蓋天地。
  雄踞世界,
  震憾寰宇,
  身經百難,
  生前瘋癲,
  死後穎異。
  具有遠見卓識的錫德·哈邁德又寫道:「我的筆呀,我且把你擱置於此。你將存在幾個世紀,也許會有某些文痞把你重新拿起,濫用一氣。不過,不等他們下手,我就要用最好的方式告訴他們
  請不要碰這支筆,
  不要那麼卑鄙;
  這項偉大的事業
  專為我立。
  「唐吉訶德只為我而生,我也只為他而生;他能做,我能寫,只有我們倆能夠合二為一。托德西利亞斯的冒牌作家竟敢用他的拙筆刻畫我們的英勇騎士的業績,實在是力不從心,才思也不夠功底。如果你碰到了他,就告訴他,還是讓唐吉訶德那把老骨頭安息吧。不要違背死亡的規律,讓他又從墓地里跑出來,到舊卡斯蒂利亞去了1。他確實已經躺到了地下,不可能再作第三次出遊了。他兩次出征,已經讓人們把游俠騎士的行徑嘲弄得淋漓盡致了,無論是當地還是其他王國的人對此都很贊賞。你對懷有惡意的人好言相勸,已經盡到了你作為基督徒的義務。我的願望無非是讓人們對那些騎士小說里人物的荒誕行徑深惡痛絕。現在,我首先享受到了這種成果,已經心滿意足。由於我這本關於唐吉訶德的真實故事,騎士小說將日趨衰落,並且最終將徹底消亡。
  再見。
  --------
  1那本偽作說,唐吉訶德從瘋人院出來後又去了舊卡斯蒂利亞等地方。

  ------------------
  一鳴掃描,雪兒校對
  轉載請保留,謝謝!

還記得前面歐洲文學史所說的「反動集團在1614年出版了一部偽造的續篇,歪曲塞萬提斯的作品。塞萬提斯為了抵制偽作的惡劣影響,立即寫完第二部,1615年出版。」么?

我個人更加傾向這是塞萬提斯的人文主義對舊勢力的義正言辭的反擊

引用於維基:人文主義(亦作人本主義)是一種基於理性和仁慈的哲學理論的世界觀。作為一種生活哲學,人文主義從仁慈的人性獲得啟示,並通過理性推理來指導。

[1]

人文主義以理性推理為思想基礎,以仁慈博愛為基本價值觀。個人興趣、尊嚴、思想自由、人與人之間的容忍和無暴力相處等,都是人文主義內涵範疇。


當他像個傻子一樣到處惹禍時,我笑著看他滑稽的行為。

當他臨死前幡然醒悟時,我卻情難自禁的哭了出來。

我們都曾認為自己會是拯救世界的英雄。

我曾帶著黑色眼罩,披著黑色披風,手持利劍(木棍),到處劃Z。

那時的我,像那個自認為騎士的男人一樣,相信自己是與眾不同的,相信自己將會拯救世界。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卻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我開始明白自己沒有什麼與眾不同,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

我不可能會拯救世界。

現在,當我看到有小孩子穿著超級英雄的服裝,高呼他們的招數走街串巷時,我只會輕蔑的說一句「中二病」。

無奈,我不在相信自己會是拯救世界的英雄。

悲哀,我成為了需要英雄拯救的路人甲。

虛偽,我通過嘲笑有夢想的人來證明自己不曾有過夢想。

可笑,大家都認為這種事叫做成長。

我讀《唐吉可德》,看到的是我自己。

無奈的我,悲哀的我,虛偽的我,可笑的我。

好像有點跑題。


簡要說說我的理解:堂吉訶德只是塞萬提斯的一個藝術形象罷了,我們會嘲笑他的蠢,也會看到他可愛的一面,但終究要明白他只是堂吉訶德筆下的一個藝術形象。
談談閱讀的體會,一開始覺得堂吉訶德很蠢,然而逐漸感到他實際上是可愛的,文學中的形象的魅力正在於他/她具有現實中無法描繪的狀態,我對於堂吉訶德的理解從蠢到可愛,到最後對他感到十分憐憫,對於小說定位的那個時代感到些許遺憾,逐漸體會到堂吉訶德心中的執著不是愚笨的,而是義無反顧的,有所寄託的。
書的結局堂吉訶德竟然徹底否定了自己曾經信奉的騎士道,看似意料之外實際上是情理之中,因為別忘了堂吉訶德終究是作者表意的象徵物,作者對於封建騎士道是反對的。


曾經特別喜歡的一位主播對於堂吉訶德,說過這樣的一段話:《堂吉訶德》是西班牙,乃至世界文壇上的經典著作。他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代表作。流傳很廣,不同國家的人都非常喜歡讀,可這是特別容易引發歧義的一本書。不同的人讀完它之後的評價或者他們感興趣的一點,或者給它們留下印象的東西,幾乎完全是背道而馳的。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有些人讀完這本書,很喜歡這個主人公,這個名叫堂吉訶德的自以為是騎士的人,我們就叫他騎士吧,無論他是愁容騎士還是師的騎士。但是似乎有更多的人,讀完這本書之後,覺得這個堂吉訶德是世界上天之號第一的傻瓜,是個瘋子。是最愚蠢可笑的人。以至於他們諷刺別人的時候會說你就像堂吉訶德一樣。

在網上隨手一查,查到了一位學生,我猜他應該是初中。寫的一篇堂吉訶德讀後感,挺有趣的,這也是在我們國家,許多學生讀這本書之後的讀後感,類似的讀後感。他說今年暑假開始,媽媽就給我買了一本書,《堂吉訶德》。它的作者是西班牙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塞萬提斯。媽媽給我書的時候對我說,你可要好好看這本書,看了之後你就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現在來寫了。我先說說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故事就講了堂吉訶德愛讀騎士小說後來他把現實世界和小說中的世界混在一起,開始了他三次的所謂騎士旅程。他直到最後才明白,但是已經晚了,看了這樣一本書。我感觸非常深,雖然他看上去與我們不沾邊,但是他告訴我們的道理卻對我們幫助非常大。因為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不能被小說或者電視機所迷惑。要是有的同學還不懂的話,那麼他們就會誤入歧途。而且它不但傷害許多青少年兒童,他還危害到了青年,以及中年人,他們也會由於迷上了看電視或者是玩遊戲而玩物喪志,做出一些違法犯罪的行為。所以讀完這本書,我感到我們不能相信一些虛幻的東西。因為那會讓我們誤入歧途。我們應該相信的是真理,相信的是知識的東西。

如果你也讀過堂吉訶德,如果是老師或者家長要你寫讀後感你是不是會寫出類似的一篇。我要說一點,就是我覺得這位同學寫得很認真。而且我覺得在我們普通的教育方法之下得出這樣的讀後感是挺正常的。因為我注意到許多的語文教參書,教學參考書上,提到堂吉訶德的時候都差不多,大概是這麼說,說這部書是一部諷刺滅亡了的騎士制度的長篇小說,這部作品描寫堂吉訶德讀騎士小說入迷,然後呢,把希望都寄托在虛幻的騎士道路上,而且居然是身體力行,結果處處被碰得頭破血流,大敗而歸,直到臨終前才恍然醒悟,這本小說無情的揭露了西班牙封建社會以及貴族的荒淫、無恥、可笑。

作者發表這樣的評論我覺得非常的真誠,而且呢就是對於堂吉訶德,堂吉訶德這個人的印象,以及他的荒謬可笑,瘋瘋癲癲,已經流暢非常廣,基本上當我們形容一個人非常堂吉訶德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是,具體到這本書,就是他流暢如此之廣,它深受一代又一代讀者的不同國度的人們的深深的喜愛。由衷的甚至是熱愛。難道僅僅是因為,他諷刺或者揭露了西班牙那個時候的社會的荒淫,和可笑嗎?就這麼簡單嗎?我覺得好像不是如此。因為我覺得,真的有很多人,喜歡這本書,而且喜歡書中的主人公,我確切地講就是許多人非常喜歡堂吉訶德這個人,他們覺得這個人,堪做人類的表率,他應該成為許多人的楷模。

我來談談我的看法。我要推薦這本書,顯然是因為我喜歡這本書,而且坦率的講,我很喜歡書中的這個人物。這本書我從小讀到大,一直有不同的感受,小的時候我只是覺得有趣、好玩。但逐漸的,我意識到在生命的旅程中某個時刻,你會突然想起那個瘋瘋癲癲的人,那個騎著一匹瘦馬,然後拿著桿破槍,然後帶著矮胖矮胖的隨從,闖天涯的那個人,他既可笑,可是卻莫名其妙的又會、又會激勵你。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後來我意識到這個名叫堂吉訶德的人身上,除去他表面上的瘋瘋癲癲,可笑滑稽之外。他其實他是一個非常有信仰的人,它擁有超越旁人的那種意志。甚至他擁有一種,隨時準備獻身於他人,獻身於這個世界的偉大的精神。我們說嚴重點,這個人非常有道德原則。 非常有正義感,而且他無懼無畏。是一個少見的真正的勇士。當然,我們得承認,他的許多所謂遊俠行為非常的荒唐可笑。可是你沒辦法否認他背後,是一種非常嚴肅、而且其實很高尚的精神。就是這東西,使得人們難以把他忘記,使得人們在笑過之後,卻不由得開始同情他。會不時地回憶起他。甚至有些人打算在他們生活的某些階段,來追隨這個人。

想想堂吉訶德,他出門遊俠為的是什麼。他是為了實現自己心中所謂的正義和理想。想想他,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從來不退縮,從來不氣餒,想著他策馬持槍,向著假想的敵人衝上去的時候。當他向風車衝上去的時候,大家覺得這可笑嗎?我們敢那樣做嗎?我們在生活中,有這樣的勇氣嗎?高爾基曾經稱讚過堂吉訶德,這種堅持正義嫉惡如仇的勇敢品質,就說從這方面而言,如果有一個人被別人稱作堂吉訶德,這幾乎是對一個人能夠做出的最好的評語。

關於這本書我說的都是一家之言,但是我非常希望,就是啟發大家以另外一種思路,重新看這本書,重新審視這個人物,堂吉訶德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在許多時候是瘋子,可笑,在許多時候他又是智者,許多時候他談吐高雅,許多時候他比所有的人更嚴肅。跟接近所謂的高尚。雖然這位倒霉的騎士埃夠了打,走盡了背運,備嘗這路途的艱辛,而且他到臨死的時候,按照作者的描寫,是清醒過來。對自己進行反省。可是,可是人們還是不由得在懷念他不清醒的時候所做的那些事情,那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我注意到在貼吧,就有一位吧友,對於堂吉訶德他說,堂吉訶德寫的是一個騎士,是一本抨擊騎士精神的小說。什麼是真正的騎士精神呢?也許大家會願意去動手查一下,去看一下一些相關的書籍。我記得一位作者曾經寫道,說騎士早已是變得是多餘的了。他們為之獻身的理想已經沒有使用價值了。騎士成了逗笑的滑稽人物。而且據說堂吉訶德。是真正騎士中的最後一個,在他死後,他過去賴於取勝的寶劍和盔甲,被拍賣用來抵償債務。但是說來也怪,後來有許多人,許多的英雄,許多的傑出人物卻爭相佩戴這把寶劍。然後他們在寒風中堅守,在洪水中反擊。並且似乎他們很樂意被人們用嘲諷的語氣稱做堂吉訶德。這是為什麼呢?我最後想說的是,堂吉訶德這個人,要是我們肯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是否有他那樣的勇氣和膽量呢?你是否願意躍馬持槍,馳騁在在拉曼卻荒原上?你是否嫉惡如仇,隨時準備向人間的惡魔發動沒有希望獲得勝利的戰爭呢?你是否願意在寂寞中堅持,在眾人的嘲笑中走過冷漠的天涯,你是否願意發誓,發誓只忠於杜爾西內亞·托波索小姐,然後對任何其他女人都不屑一顧呢。要是你真的這麼做了,我敢說,我們大家都會向你,脫帽致敬。並且尊稱你為,堂吉訶德!&<有刪改&>


《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特——命運的咽喉與雙手》
直到如今,我依然記得恩師對於這本書的評語——
「堂吉訶德和哈姆雷特。二者你看完任何一部,就不要在看另一部了。」
然而這句話,是很久很久以後才知道為什麼恩師會這麼說。
因為,這兩本書,你的閱讀順序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你的世界觀。
先讀堂吉訶德,在讀哈姆雷特。你會覺得堂吉訶德沒有意義。
但如果你是先讀哈姆雷特,在讀堂吉訶德。你會覺得堂吉訶德才是有意義的。
先說哈姆雷特。為什麼說先讀堂吉訶德,在讀哈姆雷特,會覺得堂吉訶德沒有意義呢?
道理很簡單。哈姆雷特是悲劇。而且,這種悲一部分是停留在表現上,或者說它的悲,是所有人很容易能體會到的。即使不明白哈姆雷特其作品中那種深入骨髓的悲慟,卻也能或多或少感受到命運的不公與捉弄。
而堂吉訶德則不是。
堂吉訶德從表面上看,一切都是主人公自找的。沒有惡龍,沒有公主。一些的戰鬥都是他臆想出來的。彷彿是自閉症的兒童,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以,讀者理所應當的嘲笑般看著他與風車戰鬥,與惡富講理。卻最終徒勞無功。一切彷彿那麼喜感,那麼荒誕。和哈姆雷特不同,堂吉訶德的一切彷彿就是主人公自作自受的鬧劇。無疾而終。
那為什麼又說先讀哈姆雷特,在讀堂吉訶德。會覺得堂吉訶德才是有意義的呢?
因為,作者塞萬提斯寫的堂吉訶德,雖然是反騎士,反英雄主義的小說。但他對堂吉訶德這個人物,卻賦予了不一樣的內涵。在他的筆下,這個小人物看似荒誕,看似癲狂。可他的內心是淳樸的,火熱的。他堅持了他的操守,即使這個操守看起來很可笑。他聲張正義,義無反顧。所以,作者既對這個滑稽可笑的人物行徑,投下了輕蔑的一瞥,卻又對這個荒誕軀殼那偉岸的精神而深深的鞠躬。
所以堂吉訶德的悲喜,無論怎樣與否。命運是在他的手中。即使他沒有扼住命運的咽喉,也至少抓住了命運的雙手。
而哈姆雷特則不然。哈姆雷特實際上才是真正的無意義。因為哈姆雷特幾乎所有的行為都是命運賦予他的。從頭到尾,他被命運牽著走。不曾反抗,不曾爭取。他的行為不是他的靈魂驅使,而是命運使然。
堂吉訶德死的時候,彷彿自己就是那光榮的騎士。雖然未曾受封,但了無心愿。
而哈姆雷特死的時候,卻是茫然無措。雖然大仇的報,卻早已沒有了靈魂。
所以,先讀哈姆雷特,再讀堂吉訶德,你會覺得堂吉訶德才是有意義的。
因為堂吉訶德,他是真正的勇士。他敢於直面的不是淋漓的鮮血,不是慘淡的人生。而是那個根本不屬於他的時代。所以他的「豐功偉績,值得澆鑄於青銅器上,銘刻於大理石上,鐫於木板上,永世長存。當我的這些事迹在世上流傳之時,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世紀亦即到來。」


哪怕與世界格格不入,也要堅持自己的英雄夢想。


小說裡面的人物並不要求別人來崇拜他們的美德 他們只期盼別人理解他們 這兩件事情是截然不同的 堂吉訶德被征服了 可是卻看不到什麼壯闊格局 因為突然之間 一切顯得明白清楚 實際的人生是場挫敗 面對這場不可避免的挫敗 也就是我們所稱呼的生命 我們唯一能掌握的就是嘗試去了解它 這就是小說藝術存在的理由


實際上,沒錯,《堂吉訶德》是為了反騎士文學而出現的,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看成一種武器,這是它誕生的目的。
可是,事實是,作品誕生以後就是獨立存在的,我們不斷地從《堂吉訶德》中挖掘更深層次的東西,就是所謂英雄的悲劇性。我認為這不是塞萬提斯的原意,可是我相信塞萬提斯隱隱感覺到了自己寫出的東西其中蘊含著更深刻的意味。
之前也有答主提到了武俠,其實《堂吉訶德》和《鹿鼎記》很像,他們都是對俠義的解構,嘗試把之前所有的庸俗橋段徹底反轉,展現出另外一面。神妙的武功在槍的面前算不了什麼,奇幻的騎士旅行在現實世界中也只能是笑話。這是十分殘酷的,因為它揭開了文學創作中最重要的虛構的外皮,一下子將我們從理想化的世界中拋入冷酷的現實。它告訴我們那些小說里的俠義,美德,公正,冒險都是假的,不存在的,如果效仿,只會把自己變成笑話。
可是這些東西是壞的嘛?恰恰相反,他們十分美好並且重要,所以當他們的代表的價值變得可笑的時候,是整個時代的悲劇。
這裡用個不恰當的比喻,有句話是「打著紅旗反紅旗」,而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打著反騎士小說寫騎士小說」,通過這種悲劇性的賦予,騎士小說這個分類在塞萬提斯這裡終結了。金庸在《鹿鼎記》之後再沒有寫武俠的能力,因為他解構了自己構建出來的武俠世界,他看透了,塞萬提斯也是一樣,看透了騎士小說的他,在這種極度誇張的戲仿之下,為騎士精神奏了輓歌。
@任二虎提到了「戲仿」,這十分重要,這正是解構主義里重要的一個方法,甚至可以說,塞萬提斯在遙遠的十六世紀為之後的荒誕派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這顆種子誕生了之後的卡夫卡,貝克特,斯托帕德等等。
這一切,恐怕塞萬提斯都沒有想到。


是。
這個世界的開創和發展都是靠所謂的瘋子,普通人諷刺、維持、認同就好了。


我覺得他的這種形象在現在也還是有非常多的,比如:

「棄江山 我忘天下

斬斷情絲我無牽掛

千古留名傳佳話

兩年征戰已白髮

一生征戰何人陪

我誰是誰非我誰相隨

戎馬一生為了誰

能愛幾回我恨幾回

敗帝王 我斗蒼天

我奪得皇位以成仙

豪情萬丈天地間

續寫另類我帝王篇

。。。。(省略)」

這不病得比堂吉訶德嚴重多了? 堂吉訶德只是去做了,去追尋了,而大部分人還停留在嘴炮上而已。


迷信理性的瘋子
影片的開頭,就傳來了古老而悲傷的典樂。這或許奠定了影片憂傷基調。
第一次見到自稱堂吉訶德的阿隆索-吉哈達時,震驚於他那滿房子的書籍。他有著修長而又瘦弱的身軀,捧著一本被女傭稱為茶毒的遊俠騎士傳記。老頑童似的執著於中世紀騎士。
正如神父所說,有些人血液是濃的,屬於火,正如阿隆索-吉哈達。這樣的人讀書時常常會反思,會幻想,會用意識去觸碰意識。亞里士多德的經驗世界觀就是這樣的,萬物有著他本應的位置和屬性,而堂吉訶德恰恰是屬火。作為一個鄉紳,他並不貧窮,這是他成為堂吉訶德的基礎。
他找來了本地的桑丘,把他收為夥計,一起遊歷。
桑丘,一個普通的庄稼人,在之後的旅途中見證著堂吉訶德的事例。他想要做一名海島總督,但也知道跟隨堂吉訶德是不可能達成的。他也知道堂吉訶德把旅店看做城堡,把妓女看做貞女是不合理的。他也知道中世紀騎士早已過時,但他依然跟隨著他的老爺。大多數人都是桑丘,桑丘,就像是啟蒙運動以前的麻木群眾一樣,還找不到別的出路。
旅途的一開始,他們碰到了正被主人鞭打的小牧童,主人邊打邊罵著你這小偷。鏡頭一轉,在遠處的堂吉訶德騎馬不問原由衝上前去,就像我們都只相信眼睛所看見的。堂吉訶德把騎士長槍舉起,奴隸主被嚇一條,也被逼著發了誓,再也不鞭打牧童了。於是堂吉訶德轉身準備離開,而牧童追了上來,要求他把自己帶走,說著他離開之後會遭受更嚴厲的鞭打。而堂吉訶德拒絕了,他說奴隸主的良心不會使他這樣做。堂吉訶德就這樣離開了。
之後他們還做了許多滑稽的事,將路邊的妓女當做城堡的公主。這一個村子的人,肆無忌憚地捉弄著堂吉訶德,而他始終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善良的。他們將堂吉訶德扔入了酒窖,堂吉訶德將酒窖里的酒瓶當作他幻想出來的惡魔。用手中的劍刺著酒瓶,而他上面的人群,哈哈大笑著。
因為旅途時受的傷,回到了家中,恰巧一位有著醫學學位大學生回來了。他將為堂吉訶德療傷,他說著他學會了最新一套醫療技術。他嘲笑著本地醫院既然在周一放血,糾正著醫學證明只有在周四放血才有效果。在現在看來多麼可笑,也是多麼的滑稽。但是作為一個有理性的人請千萬不要嘲笑。因為在很久很久以後的人看來,我們用各種化合物來治病也相當滑稽。放血治療是西方哲學世界觀下的一個投影。
無論如何,這位大學生十分的嚴謹,他監督著堂吉訶德,不允許他外出。而寂寞的堂吉訶德,忍受不了這樣的生活,想方設法的想逃出這裡。出逃的他卻被這位大學生堵在了門口。這位大學生說著,除非發生奇蹟,不然是不可能的,而奇蹟是上個世紀才有的產物。
果然,奇蹟發生了,電影嘛,總是充滿著戲劇性,充滿著巧合。我們的生活也是,只是大多數人的巧合較少罷了。堂吉訶德被請去參見公爵,因為公爵需要一個小丑來娛樂自己,緩解公事後的疲勞。
堂吉訶德在宮廷里上演著的一幕幕喜劇,而桑丘獲得的報酬就是當了一天的總督。而這個村子被要求當做海島,所以他短暫的實現了海島總督的夢想,而桑丘怎能不知道這是一個村子。但在他上任的第一天也是唯一一天就判定了一個難案。
可是,隨著堂吉訶德離開宮殿,桑丘也被打回原形丟掉了總督,之後他們匯合在一起,向著巨人進攻,實際上是撕裂風車。
堂吉訶德在鬥爭中受了傷,而大學生扮作騎士與堂吉訶德決鬥,戰敗後的堂吉訶德被要求回到家鄉永不出世,回家的路途上碰到了那位小牧童,堂吉訶德以為他會感謝自己。可是恰恰相反,牧童要求再也不要搭救他,因為堂吉訶德離開後他被打的很慘很慘。
在床上的堂吉訶德失去了活力一般,奄奄一息,而他在外無論怎麼被打都精神奕奕。身體明明沒有毛病,卻病殃殃的交代遺言。在最後,躺在床上的他看到了他幻想要守護的公主,他的愛戀對象,公主要求他活下去。之後影片結束。
在一個先進的年代,執著於中世紀騎士無疑是滑稽的,但實際上執著於正義,並不滑稽。高度的崇尚理性,並不代表他很理性。可笑吧,迷信理性的人並不理性。可笑的人並不應該被嘲笑,但只有少數人才會為他憂傷。他瘋了,他確實瘋了,這個世界也是。


堂吉訶德是個代表,手中的長矛以及風車只是讓他尋找自己生命意義的東西。
對正常人,目標和方向對了,做具體的實事,這樣生命才有價值。
有的人看不清自己,靠著別人給他的反饋來尋找自己的路。
路過一個人的全世界,看到那個世界裡的風景,不被允許的越界,只會給自己找苦頭吃。


中二病的中世紀版本


也許每個人都要經歷一段外人眼中無法理解的生活,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段生活中仍能保持善良。唐吉訶德其實是一個幸運的人,即使外人認為他「瘋了」,仍然有這麼多朋友為他奔波勞累。


你盡可把人消滅,可就是打不敗他。


————我想說,虛構世界中的思想行為是抽象思想的一種活動表現,始終是以抽象的方式存在,行為的意義也只是思想的表現。用現實的思考緯度去剖析這種行為,有本質意義嗎 ?去分析締造者真實意圖吧。
目前沒有看完,只分享個人覺得很有趣的一點,如果單從內容出發,能聯想到的是,主人翁的思想對現實扭曲的滑稽的行為,能讓人捧腹大笑的事迹。


關於本書,有必要對作者的生活時代,和生活環境以及創作背景綜合分析再做客觀評價。

理想主義對現實普世現象的諷刺,對普世價值網路下的人們所遵循動物的生存延續方式不屑一顧。

後來主人翁的遺囑,並沒有對自己空洞理想和實際毫無作為的產生一種否定 ! 只是表現了對普世的接受。(個人看法不代表)

忠於自己,勇於追求 ! 當然也要思考這樣的行為所帶的 !


故事裡的人說故事

寫了一段時空
人內心夢的世界與頹糜陳乏現實之間的鬥爭

唐先生是個 站起來的人


別人說你推崇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卻還苦苦掙扎著為了迎合現實而步步為營又循規蹈矩。一旦堂吉訶德式的東西,想要著陸到地面,就會變成大寫的無解。

我們還是無時無刻不去適應周遭的困鬥,卻忘了困鬥只是常態,生活里還有詩和遠方,還有黑白是非,還有審美和修為。

以上。

之所以作妖,大概只是覺得並沒有那麼需要主流群體中的一個座位吧。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一八六八年初寫給他外甥女索菲亞·伊萬諾娃的信中有如下一段話:
「……曆數基督教世界文學作品中的美好人物,最完美的莫過於堂·吉訶德。但他之所以美好,僅僅因為他同時也很可笑。狄更斯筆下的匹克威克(比堂·吉訶德差遠了,簡直不可以道里計,但仍不失為一大創意)也很可笑,而且這一招還真管用。美好者不知自身的價值,反而遭到嘲笑,於是引起同情——由此可見,讀者中也是有同情心的。同情之所以會被激發出來,正是幽默的秘密。


推薦閱讀:

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到底好在哪裡啊?
從文學角度如何評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莎樂美愛著約翰卻要殺了他,這是什麼心態?
《西遊記》中有哪些可悲的細節?

TAG:文學 | 名著 | 行為學 | 堂吉訶德書籍 | 西班牙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