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京劇傳承下去?

在今天,西方的歌劇依然有許多西方年輕人欣賞並喜愛,中國的京劇則年輕的觀眾越來越少。是否需要改變?如何改變?


我想說一個比較奇怪的觀點——中國的藝術傳承不僅僅是在本門藝術內的,因為中國藝術歷史悠久,中國的地域和文化又比較複雜,所以中國藝術的傳承往往不是生兒子的方式,而是收徒弟的方式,但是基因是不變的。京劇雖然在傳統戲曲曲藝里算狀況比較好的,但是要想恢復光榮,重振旗鼓恐怕是不可能了,它勢必是要死或長期半死不死的存在——更何況有寨主說的這麼多管家婆婆。

其實,崑曲如今也大不如前了,秦腔也是,漢劇也是。但是,他們在一百年前被京劇的輝煌所取代。不能不說京劇是對它們最好的繼承。評書式微了,但是自媒體時代,它的基因被高曉松、袁騰飛、羅振宇之類繼承了。中國現存的戲曲曲藝四五百種甚至更多,其實超過100年的可能只有一半,超過三百年的屈指可數,那三百年前的東西哪去了?都在現在這四五百種里。再過100年,現在的戲曲曲藝多一半必然死了,或者相當於死了。它們會以其他的形式傳承下去。雖然這幾十年的政治局勢對於傳統文化有著ko式的滅殺,但是基因是很難殺死的。

你看北京人藝的話劇,你看《我愛我家》,你看央視四大名著的電視劇,甚至你看邵氏、港台金庸劇。不客氣的說,凡是拍的好的、群眾歡迎的,哪個沒有戲曲曲藝藝術巨大的支撐?這種支撐不是表面的,不是單指六小齡童的猴兒、鄧婕的王熙鳳這些戲曲演員的角色。你說唐國強的諸葛亮,陸樹銘的關羽,甚至《還珠格格》的張鐵林,《甄嬛傳》里的蔣欣,凡是這些突出的角色,你都會發現戲曲的血脈。那是千百年來人民的接受習慣和審美傾向。甚至楊麗萍,甚至方文山……文化的滋養和影響才是最適合中國的傳承方式。類似日本能、歌舞伎的傳承並不適合中國。

所以,京劇既是傳統表演的集大成者,也不過是個裡程碑,說不定後來者有更大的輝煌。


咱先不去講文化上該如何處理,那個公有公理婆有婆理,扯不清楚。咱提個立竿見影,能做、好做、做了有效並且也不會引起爭議的技術改進方案吧:
把伴奏樂隊的音量降到現在的15%-20%。讓演員的聲音能被清晰和細膩地聽到。
京劇就能得到更多的觀眾和粉絲,沒準還能復興。

京劇是在非常嘈雜和劇場技術極落後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的。幾乎是在鬧市、露天環境下的一門表演。為了讓全場能感受到京劇的節奏,樂隊只好弄出更大的噪音。
但是眼下的劇場、觀眾已經變化了。大聲喧嘩的觀眾基本沒有,京劇可以向更加精緻和美的方向發展了。
曾經在劇院的走廊聽過練功清唱,聲音曲調優美宛如仙仙樂。然而上場之後就被文武場給毀了。

現代劇場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演員在舞台上,距離麥克比較遠。文武場離麥克太近。結果是現代的劇搞不好比清代的還嘈雜!在一個音樂領域對配樂配器越來越講究的年代,京劇對配樂的處理是越來越粗糙。連電視台的晚會都搞不好人聲和配樂的關係!連錄唱片都搞不好人聲和配樂的關係!

所以這不是一個違背傳統的京劇改革。只要把文武場的擴音設備降低功率就好。技術可行、成本沒有、阻力不大。

實際上,對樂隊的改革和限制,一直都有這種努力。現在能流傳的名段,多是樂隊被削弱、唱腔得以脫穎而出的段落。樣板戲名段也如此,對音樂音量的抑制使主角、唱功、唱腔、唱詞都表露清楚,聽眾接受起來就容易的多。
拔高音量的鑼鼓家什下,大概只有黑頭、大花臉才能跟著撐一下,老生的都勉為其難了,遑論青衣和小生。
兄弟戲曲的一些成功也能體現這方面的問題。黃梅戲是個典型。嚴鳳英的徒子徒孫們在相對比較柔軟的配樂下,優美的嗓音和每個人獨特的唱功能夠表現出來,即使是當代也出現了不少受到歡迎的名家……而且很多人粉絲是安徽之外的粉絲。說聽不懂京劇的,其實也該聽不懂黃梅戲。

也有評論說,這麼鬧是因為領導喜歡,這個,不能苟同啊!
領導們有機會在除了劇場之外的地方聽角兒的演唱,叫個堂會、票個戲啥的。在領導幾米之外演唱的角兒,琴師鼓師的隊伍也沒多大,一般也用不上九根弦子,更用不上擴音設備,反倒能更好滴欣賞到唱腔的優美……恩,這段參見《霸王別姬》程蝶衣和袁四爺的段落。
真正有權勢的人,早就能享受到更高水準的藝術服務了,眼下的鬧哄哄是給買票觀眾看的……垃圾。


今兒下午在聽《鎖麟囊》,火丁那一版,我弟弟走過來說,你這放的嘛玩意兒,快,我要看《射鵰英雄傳》。

我說不,就看這,這好看。

他說,切,咿咿呀呀的,一句話半天唱不完,有啥意思。

我說你靜下心來,我給你講他們在唱什麼。

接下來就給他講了一下《鎖麟囊》的大概情節,幾個重要角色,和各種扮相的區別。

就這樣,哄著一個小學五年級的男孩子,陪我聽了一下午京劇。

期間他聽到「怕流水年華春去渺,一樣心情別樣嬌」,會覺得詞寫得很好。聽到春秋亭,也一樣有被感動。

可能是我弟弟悟性比較好,給他講一下美國的政治制度,就能看懂《紙牌屋》,還看得津津有味,一點不像小學五年級。

但講到底,京劇這個東西,不是不好,而是節奏太慢,入門有門檻。而現在的人偏偏又喜歡快餐和淺閱讀,人們根本不願意花時間去了解一個看起來沒啥意思的東西。

但是如果你去聽過水平比較高的戲曲老師的課,了解一下京劇的故事和歷史,聽聽戲裡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了解一下演員的人生歷程,感受一下舞台布景、演員唱念做打背後的中華古典美學,相信許多人還是會喜歡上京劇的。


京劇已亡,我最懂了


有你的嘛·······


京劇是高雅藝術,定位「國粹」,高高在上的感覺,要傳承得想法貼近民眾,喜愛不代表熱愛,放到現在,難度不小。


八套樣板戲可以作為京劇現代化的代表。

雖然有大量政治因素摻雜其中,但這個改造方向是正確的。


看戲好些年了,有點想法得說說。

京劇的現狀就是僧雖然不算太多,但粥實在是太少。

說句不好聽點的,網路時代就是贏者通吃的時代,以前你在村口說相聲,說得不好,還有人聽;現在全國都知道郭德綱說得好,大家都去看他的視頻了,村口那個就沒人聽。這就是贏者通吃。

但所幸網路時代也是選擇多元化的時代。雖然贏者通吃,但「贏」的方式有很多,郭德綱的相聲叫說得好,岳雲鵬也是一種說得好,王自健也是一種說得好。

總的來說,就是標準雖然提高了,但標準也多元化了。

正常的市場規律之下,對京劇來說,就該通過觀眾用買票的方式,自主選擇把資源都集中到唱得最好的少數人身上,但他們之間應該是不同風格的,具體到京劇應該是流派不同的,每個流派中肯定通過市場競爭挑出最棒的人。

但這個比較刻板的院團制度和梨園圈子裡的傳承關係根本不是這個邏輯,並不是觀眾決定一切的。

然後他們就弄成現在這樣了。

某次北京京劇院來北京大學弄什麼京劇月還是什麼的,我的一位朋友參與了京劇院對這個活動的策劃,結果那個月貼的戲讓我徹底無語了。

按理來說,面對二十多歲的對傳統文化還算有興趣的年輕學生們,多好的一個推廣機會呀。但就那些戲,真的都不能引起我同學們的興趣。

作為一個年輕人,我知道對從未看過京劇的年輕人,要推薦什麼戲。

第一,要節奏明快的。就是快板和流水比較多的。

第二,最好是對唱。對唱特別是旦角和老生的對唱。

第三,故事要麼熟悉要麼好玩。

這就要說三國戲和有感情糾葛的戲了。

所以武家坡,探母,鎖麟囊之類的都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說還要進一步地說,就是要改變觀念

僧本來就不多,但還可以更少——因為這個事兒就是越來越小眾的。

所幸的是,這個年代可以讓你細分受眾,小眾的事兒也可以做好,小眾做好了,也可以變成大眾。

這就是把粥做多一點。

請看青春版牡丹亭的情況——至少不少人都對崑曲產生了興趣。

陳舊的院團中,有能力的人離開院團,自己開始做工作室,吸引有興趣也有經濟能力的小眾觀眾,再加入新的概念——不是改編什麼現代劇,而是真的結合各種藝術。——對,我說的就是王佩瑜。

這一點除了她做的比較好,還有就是凌珂自己在做吧,創新不多,但推廣和營銷的策略是比較新的,針對的年齡也比較低了。

但這對演員要求很高。

第一是要真的想做點事兒,第二是要有眼界,不貪戀眼前的大鍋飯。

要說不少年輕演員年輕的時候沒有資本,不做這事兒,我可以理解。

四五十歲,明明是很不錯的演員,被困死在體制內了,也不出來做,那就是真的可惜了。

有些非常優秀的演員就是滿足於每年春晚唱一個喜歡京劇的人都不會去聽的什麼百花齊放什麼盛世太平之類的。

陳虻說的對,有些的事兒真的不光是努力不努力的問題,是觀念的問題。

我說的不僅是戲。人不能留戀體制的溫存,一邊說體制束縛你。安全感和創新精神在市場下往往無法並存。這一點也算是我提醒自己。

還有,雖然我非常贊成不喜歡戲的不要強迫他們喜歡這個觀點,但我真的覺得是很多人沒有合適的機會接觸戲。我本人不喜歡猴戲,身段多的戲我也不喜歡,比如三岔口。但是很多人能接觸到的就是三岔口盜仙草之類的摺子。給他們個機會看探母會不會不一樣吶?

我也不知道。


文化傳播。

京劇是個有文化傳承的東西,京劇本身得戲詞也好表演也好只是整個故事中很小的一部分,你得多了解文化背景才能看懂京劇。比如《空城計》:你得有文化常識,知道「羽扇綸巾」是什麼東西,姜尚是誰等等;你得看過《三國》、聽過評書等其他曲藝,知道其中的各種故事;你得有生活,知道「聰明人」的言談舉止是什麼樣子的,故弄什麼玄虛,又會露出那些破綻等等;你得有見識,最好參拜過武侯祠之類得地方,見過諸葛亮得塑像、畫像;你得有耳力,聽過其他曲藝以及音樂中的吐字行腔技巧。等等這些綜合起來,才能理解京劇藝術的魅力。

現在這些文化背景都在消亡中,你指望京劇獨自傳承下去么?


京劇是角兒的藝術。
說是進劇場聽戲,其實戲本身倒是其次,主要是去捧角兒的。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如果TFboys進劇場票一段兒,估計劇場都得擠炸了吧…

京劇想要傳承下去,必須得出名角兒,名到什麼程度,光讓本身就喜歡京劇的這幫戲迷知道可遠遠不夠,還得讓天天閑的沒事發微博逛知乎的這些位都知道才行……而如今,一個京劇演員想要走到這一步,不易啊。

首先,您真得有能耐,能耐大到什麼地步呢?不僅僅要得到業內挑剔的老先生們的認可,您還要得到比業內老先生還挑剔的這幫可(ke)愛(bo)的戲迷票友們的認可…很多京劇演員往往「死」在了這一道關卡,可能是自身的能耐的確不行,也可能是咱們可(ke)愛(bo)的戲迷票友太可(ke)愛(bo)了一點~~

京劇和影視劇不同,現在影視界內為數不多的內行人士都愛揣著明白裝糊塗,誰是明星誰是爺,情商不夠的您趁早別混了……
而,京劇界可真是真明白和假明白的明白人都太多,他們眼裡揉不得一丁點兒沙子,您要是入不了這幫「明白人」的法眼就回去再修鍊修鍊吧~
如果您有幸過來這一關,您就得好好琢磨琢磨該怎麼樣讓更廣大的觀眾對您感興趣了…然而矛盾就矛盾在往往過了這一關的角兒又都不屑於通過各種緋聞炒作求曝光率讓大眾知道自己。當容不下一點兒浮躁的人碰到這個浮躁且娛樂至死的社會,這就很尷尬了…


我認識一些京劇演員,且別說是在業界已經成名成腕的角兒了,就是某些剛剛科班畢業初登台的小哥哥小姐姐們的氣質氣場和人格魅力,隔著50米遠就足能讓你面紅耳赤心跳加速腎上腺素爆棚了,相信我,他們的誘惑力能讓你瞬間忘記外面那些妖艷賤貨~十年陳釀不是酒精勾兌速成能比的…如果這些人可以走到大眾跟前兒,我想很多人會喜歡他們並因為他們而喜歡京劇的。

「四萬年一遇的美女」,京劇界不是沒有。「霸道總裁范兒的禁慾系男子」,京劇界比比皆是。某位明星因為一個武術動作沒有用替身而粉絲暴漲,京劇舞台上從來就沒有過替身。當某位明星因為沒有用配音而被作為頭條被報道為演技逆天的時候…唉,小記者,瞧你沒見過世面的樣子……

扯遠了…

如何讓京劇傳承下去?

我認為,要麼培養「角兒」,要麼培養發現「角兒」的眼睛。

最後,強行爆個照…


就得改!就得變!
改到不是京劇了 京劇才算徹底消亡了
所有說不改不變 自生自滅的 都是等著分遺產的
真心疼京劇的 總會想著再下個管子 不然對不起良心

相聲也一樣 差不多所有藝術都一樣


一直不認為讓京劇繼續傳承下去就一定正確,任何藝術都有自己的生老病死。真到了時候了就讓它靜美吧,非要拉著它灌流食灌氧氣,何必呢。
即使它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在某個角落,還會有一群人為它痴狂瘋癲,不是挺好嘛。
即使真的大家都忘了它了,若干年後的人,只要願意還是可以從現在的音頻視頻中學會它的。(人類是多麼逆天的存在啊)這不也挺好的嘛。
一直很想說,那些瞎折騰的人,你們問過人家京劇願意不願意嗎?


取消國家補貼


時代已經變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變了,與其哀嘆舊人物的凋亡不如好好培育新的英雄,將舊時代的優點繼承下來。


想說的被寨主說了,就是兩字兒,別管。要死要活不用國家管,為了學分簽到看戲睡著的學生們就很悲哀了。一強制就沒勁了。


京劇的年輕觀眾不少呢~80後90後的孩子大多愛聽西皮流水,別的版太慢.....
現在很多流行音樂和搖滾里都有京劇元素,倒不如京劇里也加些別的元素進來。
劇本可以新寫....走小劇場 黑盒劇場路線也不錯
京劇里有些元素其實很有挖掘潛力的,別如京胡的旋律我給號稱討厭京劇的朋友聽照樣聽的如痴如醉。
楊赤的將相和趕板那段也一樣,聽過的都說好。
很多京劇的經典唱段給那些具有一定欣賞能力的朋友聽的話反響都不錯.....
我一個朋友的口頭禪變成了 丈八蛇矛慣取咽喉= =


其實沒什麼傳不傳承的。

戲這東西 沒一定的歲數 真聽不了。

少時鮮衣怒馬 一日看盡繁花

聽的不是搖滾就是流行

戲裡面那咿咿呀呀 誰聽的進去啊。

只有你老了 人生走的差不多了 開始不自覺的絮絮叨叨 開始回憶自己的一生

才覺得那小小一個戲本里 講了這麼多自己這輩子的故事

台上的人才一開嗓 就悲從中來

可憐他一家大小三百餘口一刀一個 血染衣啊。

可學戲又是個童子功 老年間為什麼有人學戲

過不下去了唄。

一流戲子二流推 三流王八四流龜 五剃頭 六擦背 七娼八盜九吹灰。

前些年看過一 馮遠征演的電視劇 演一王爺

他要唱戲 身邊兒人都勸 王爺 您怎能粉墨示人啊

現在掙錢的路子這麼多

誰還干這個啊。

沒了就沒了吧 南麒北馬關外唐的碟別丟了就成

也就一本春秋 誰唱不是唱啊。

哦再加一句 真想試試的 可以先試試聽丑角戲 起碼能把全本兒聽個七七八八 不會十分鐘就關了 入了門兒再聽聽別的


變成高考必考科目。


京劇已經比其他地方劇種好很多了,我們川劇那才叫慘,大家只知道一個變臉,川劇中的唱念做打,那麼多好玩的東西,出名的卻只有變臉。


任何藝術形式,只有不斷的變革創新才有生命力,不變革創新就只有死亡。京劇本身就是徽班進京後變革創新的產物吧。

大家津津樂道的老一輩京劇藝術大家,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大家,也是因為他們在變革創新的路上取得了累累碩果。

甚至梅蘭芳先生曾經嘗試穿絲襪高跟鞋上舞台表演,雖然有點驚世駭俗,但也可以看到這些藝術大家從未停止創新的努力。

京劇在建國後的最後一次變革創新,大概就是樣板戲吧,一直到現在都還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片段被傳唱。

反觀現在的京劇名家,對京劇有什麼變革創新呢?最大的創新就是穿西裝系領帶唱京劇,其他的創新,沒感覺到。

沒有變革創新,京劇就會和明清傢具一樣,最終變為少數人賞玩的古董和活化石,而不會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

以上。


推薦閱讀:

「焚書坑儒」中坑殺的是什麼人?
一位完全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能感受到中國書法的美嗎?
如何看待文化侵略?
關於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一書的一些疑問?

TAG:中國文化 | 京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