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確保每件事或者每個決定都是最正確最科學的嗎?
會有這樣的煩惱嗎?如:我所做的這件事情,是不是還有更正確更科學的方法呢?
在我們的知識和經驗都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做出一個決策如何能最科學最合理呢?有沒有方法?
機器學習裡面有一類重要問題,叫multi-armed bandit problem。恰好可以回答樓主的問題。
簡短來說,在合適的假設下,我們可以保證,存在這樣一種演算法,使得我們的「後悔程度」是最低的。
譬如,當一名賭徒面對近似為(靜態)隨機過程的老虎機時,他需要一種策略,最大化他自己的利益。
再形象一點:賭徒進了賭場,面對一千台機器,每台機器的中獎率是一個定值。當然,賭徒不知道中獎率的數值,他只能靠不斷賭博來測試每台機器的贏面。測得越多,對中獎率的估計就越准。
那麼,賭徒究竟是應該何時到後面沒試過的機器碰碰運氣?何時應該繼續在35號機上繼續下注(因為剛才在35號下注三次都贏了)?抑或換回一開始的2號機(也許2號機的贏面最大,只是賭徒一時運氣不好輸掉了幾輪)?
——這一系列決策,都可以用數學原理精確制定的。
的確,沒人能保證賭徒每盤都贏。我們能做的,只有欣然接受那些由於統計漲落而無法避免的失敗,同時以策略規避掉那些可以避免的損失。
再換句話說,如果你讓全世界所有的賭徒分別制定一個策略,然後把大家挨個放進賭場賭一億盤(大量重複試驗以抵消統計不確定性)。那麼最後贏錢最多的賭徒所採取的策略,大概就是我們所應遵循的「最正確(最科學)」決策。
補充:有人質疑我上面提到演算法的可操作性。這麼說吧,Bandit problem 的價值,並非是通過無限長時間的試驗,幫你確定最佳策略。而是根據前9把的結果,為你制定第10回合的策略。這一策略也許最終來看並非最佳,但它卻能隨著遊戲進程,以最快的速逼近最優。
關鍵詞:做事、決定、最正確(最科學)
什麼是做事和決定?
腦的一種過程和輸出。過程是還沒有付諸實施的決定,而具體成行為的則是輸出。這種輸出基於輸入、腦的系統結構和系統狀態。人腦系統的非線性和複雜性、輸入的隨機性讓我們的行為非常多樣。
什麼是最正確(最科學)?
問者想要一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尺子。
「正確」是意識和情緒對事物的一種正反饋學習行為,為了以後的處理和輸出更利於生存,簡單說就是人腦處理事物的一個中間過程。不同的人由於記憶的不同,對正確的衡量也是不同的。所以這樣一把通用的尺子並不存在。
相信問者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在問題里嘗試給了一把相對通用的尺子—「科學」。可惜啊,科學是我們最精細最通用的尺子,但同時也是最短的尺子。科學無法衡量的遠比可以衡量的多得多。比如道德、情感就很難用科學去衡量,但是在倫理學、哲學和宗教里卻有不同的標準。所以科學這把尺子可以衡量一些事一些決定,但更多的是其無法衡量的。
這樣一來我們是否就無法正確做決定了呢?沒有最正確,但是用不同的尺子量會有不同的相對正確。每個心裡都有自己的秤。
個人認為,任何事都是辯證的,有正確的一面,也有錯誤的一面。大氣地冷靜地接受這兩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謙虛地細心地多角度地分析思考這兩面,換一個角度或許錯誤也是有用的;耐心地選擇性地平衡這兩面,既要謹慎也要洒脫。僅代表個人看法。
從一個絕對的意義上來講,沒有。
因為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這根源於人類認識與思考世界的大腦,它的功能隨著進化不斷加強,但在此時此刻,它總有極限。從個人角度說,我們對周圍環境的了解和對自身潛能的認識也是有限的,一個人的知識再豐富,也總有盲點。認識決定了我們思考的材料,也決定了我們做出決策的可能性。
然而,我們仍然可以相對地做出一個更有益的決定,這取決於個人你的目標、對現有資源的把握、你所運用的方法(諮詢、討論、投票、擲骰子……)。做到相對正確,需要冷靜面對、運用理性。
「確保每件事或者每個決定都是正確(最科學)的」,這是偏執。
所謂「正確」、「最科學」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你要做決定、選擇的「每件事」在沒有結束前,都是處於動態、變化中的,或者說在過程中,總是帶有一定偶然性的。料事如神,基本上是一種誇張的修辭。
所以,只要結果、結局大差不差,或者說我們達到了主要目的,就可以認為事先做出了正確、科學的決定。苛求百分之百、追求完美,多數情況下都無此必要。
其實,如果了解一些關於控制論的知識,我們就會懂得差錯存在實屬必要。對於一個系統而言,如果沒有一定的差錯、冗餘,該系統很容易崩潰、失控。正是那些在我們看來低效、多餘、浪費、錯誤、失敗的部分,使我們的系統保持了延續、再生和活力。當然,差錯、冗餘的比例不能太大,否則也會使系統出現問題。
「每件事」也可以看成一個系統。現在,樓主對不太正確、不太科學之處還那麼苦惱、耿耿於懷嗎?
我們現代的人喜歡控制、喜歡強迫,既喜歡控制、強迫別人,也不由自主地控制、強迫自己。這表面上看是理性,實質上是非理性。是太自大、自私、貪婪的表現,是不尊重其他個體意志的表現。
然後,一些人在此基礎之上,又進一步受到西方經濟學」效用最大化「思想的戕害,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越發地背離人性,追求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並帶給自己無窮無盡的煩惱。
智慧在於,學會放鬆,學會接受不完美,學會平衡的技巧,學會某種程度的失控。無法保證。
能保證任何決定都是自己或者群體當時認定的「最科學」的結果。當然,也有可能是「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結果。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有限的條件限制下,儘力按照我們所知的和想像的,讓事情朝著我們認為更好的方向發展。
1. 很多貌似做事很理性、很科學的人,往往只是他們自己或者別人認為的理性和科學而已;
2. 現實世界中,正確往往只能逼近,沒法絕對;
3.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既要看現在,還要看趨勢。
舉個例子:當年「人多力量大」的政策導致了現在中國龐大的人口,這個決策是好是壞?什麼時候是好,什麼時候又是壞?這個問題本不存在,這只是人的理性製造的問題。
展開翅翼飛翔的鳥,迎著春風盛放的花,它們可會擔心自己的行為不夠科學?樓主有自虐傾向啊,適合去做科學研究嘛,任何事情都沒"最"之說,你只能儘可能地去做到科學化、合理化,但是永遠無法達到最科學。至於方法和途徑肯定有一些,包括不斷擴大知識範圍,積累經驗,發揮群體智慧,掌握儘可能的資料等等。但是所有這些都達不到「最」的可能,因為無法評判什麼是「最科學」。再說了,有時錯誤的決策還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呢。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
影響一件事情的因素多種多樣,除你個人的內因以及可控外因之外還有許多不可控的外因,比如時間、天氣、運氣、對方(人就很不可控)等。因此一個人能做的就是做出自己最好的準備,然後全力以赴地做事情,中途遇到特殊情況就沉著冷靜、隨機應變、見招拆招、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事後總結經驗教訓,不完美和失敗是常有之事都是珍貴的經歷。你當時覺得合理了科學了,但可能事情從一開始就不會像你預期的一樣發展,所有決策都是紙上談兵,只有真刀真槍地幹起來,才能知道決策是怎麼一步步制定出來的。
這個問題看起來就像是囚徒困境一樣,在未知的情況下你要做出一個相對於比較正確的決策。我認為這是一種博弈的思想。如果我們知曉未來全部走勢,我們會分析出最優的方案。但是現實最殘酷也是最迷人的地方在於誰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在一切未知的情況下,我們做出一個比較合理相對正確的決策,那麼就已經是最好的了吧。
問一個很老土的問題:你媽跟你老婆掉水裡了,你救誰?
利用經濟學無疑可以做出爭取到最大利益的決定,但一當出現跟錢無關東西,經濟學這東西也救不管用了。
極端點說:讓你跟你現在女友離婚,娶個醜八怪,給你1000w,你願意么?
-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這麼做讓我快樂(減少痛苦)么?
所以,我心情好的時侯,即使知道是騙子,我也會掏幾塊錢。
隨心隨性即可,沒有絕對的正確。
此外,做了決定就不後悔了,坦然接受結果,不滿意了,再想辦法。哪有什麼正確的選擇或答案、我們不過是努力奮鬥將當初的選擇變正確而已、
現在的你 在未來永遠都是個SB
什麼是正確呢 有些時候 人們往往想做一件絕對正確的事情來一勞永逸 到後面永遠不會後悔
呵呵
我認為絕對的正確和錯誤永遠都只能存在於某一個時期的某一個區間內 換而言之 要想保證事情的正確發展路線 那麼 在理解正確的做法同時也要把它的錯誤看到 這才是絕對正確
玩個文字遊戲 就像馬克思兄弟說萬事萬物都有矛盾 矛盾雙方均衡才能夠保證事物的穩定 假如一邊太過強大 那麼這個事物也就無法保留其原有性質了 所以 照這樣來推 也就是說 從保證一個事物恆定的立場出發 正確的時候 必須要有錯誤的因素來支撐 也就是說 最大的正確也就是最大的錯誤 因為越是大是大非的時期 事物的原有性質已經是絕對改變了
以上說的都是些虛無縹緲的概念 難以實證 所以 舉個例子 對於古時候的人來說 他們認識到自己做的事情是絕對正確的嗎 當然是認識到的 因為他們也有科學家 甚至有的比我們現在的還要努力可惜技術落後 所以很多得靠人工去完成 他們也是在拚命的推動歷史的發展 找尋真理 所以 他們做的是當時最正確的事情 但是 假如把這些放到如今呢 該怎麼去區分這些所謂的絕對正確?就像地心說 就像自然崇拜 就像軍國主義 就像一戰二戰 當然 還有最最萬惡的資本主義掠奪 這些放到如今是絕對正確的嗎 當然不是 因為對於現代來說 已經有更加適合的辦法去解決這些以前看似很難解決的問題了 所以 從歷史的長河來看 古人無法做出絕對永恆正確的事情 但是有一點值得肯定 古人做的事情都是在當時那個區間內是正確的 因為現在的大多數發展 都是建立在以前的這些錯誤的基礎之上 換一個看法 你把現在的抉擇用未來的眼光來看 也就是說 現在的你是過去 而未來的你正在看你要做的事情 那麼 你能夠保證這時的做法在未來的那個你的眼中是正確的嗎 當然也不行 因為大多數時候 當你回憶起當年的你 你會說 當年的你真是個SB啊.值得一提的是 當年的那個你做的也沒錯啊 因為你在那個區間內只能這樣做了
既然你無法保證所做的是絕對的正確的事情 那麼做這些還有什麼意義呢
意義很大 因為時間是線性的 你不會認為當下就是終點了 還得向後發展 所以為了發展下去 你只能做事情 既然做事情 那麼對錯有意義嗎 我覺得 沒有 因為對也是做 錯也是做 並且你對於對錯的理解是從過去的經驗而來 這些是需要經常更新換代的 如何更新換代呢 那就是 做 就像耐克廣告所說 just do it!
講幾個玩笑話
以前網上流行這樣一句話 小時候我一直在糾結 到底是考清華還是考北大 現在來看果然還是想多了
還有一句 小時候覺得速食麵很好吃 所以對未來的夢想就是每個月有2000 每天都可以吃上泡麵 現在這些夢想居然都實現了呢
這些代表了什麼呢 代表了你的想法 你的夢想來自於當下的觀察與經驗 於是你的做法也只能是在當下保證是正確的 但是把這些想法和做法放在線性的時間上面來看 這些都是錯誤的了 因為缺少了時間這一因素 很多時候 說時間會給我答案 就是這個意思
放到現在 你還想做出絕對正確的事情來嗎 假如還想 那麼我告訴你 絕對正確的 那就是觀察 科學的第一要素 也是觀察 而除了觀察 你別無他法 也無法找出絕對的正確 而觀察 卻能夠更新你的思維 促進你的發展 也不會讓未來你的覺得自己就像個SB一樣在做事
以前有個老和尚講了一個故事 很有道理 他說你每一頓吃饅頭 在吃到第四個的時候就飽了 有一天你想 要是我直接吃第四個不久更快的飽了嗎 幹嘛還吃前三個呢
很多時候 人們由於缺少觀察 往往把第四個饅頭看成絕對的正確 那麼你直接去做這個絕對的正確 那還是正確嗎
所以 JUST DO IT 沒有正確 沒有錯誤 這就是最科學
首先明確一點 科學 不是正確的代名詞
衡量的標的物是一個無法量化的主觀臆斷,無法確定是否有效正確,只能說自我認為。你難道說吃飯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么?
我們可以相信科學方法是可能正確的,但不是科學現實
人無完人,金無赤足。 最合理,只是在你已知的範圍內的說法。世界上沒有最合理的,只有更合理的。為什麼?因為你的認知在不斷的變化和提高。
大家都在探討具體的方法,而我覺得第一個要做的,是先搞清楚你做這件事的目的,不然執行再對,都是錯。
我覺得這個問題需要加上前提條件,只能說幾乎所有事情都無法保證最科學,當然有少數部分除外。當你所做的一件事情所影響到以及所受影響程度到了一個極度的臨界點的時候,就可以保證科學的,比如說你肚子餓的時候決定去吃飯這件事。肚子餓則吃飯,這是自然原則,所有的科學都是基於自然規則而提出的,所以我們可以說,餓了去吃飯這件事是可以保證科學的!
世界沒有絕對只有相對。各種形容詞、定理、定義等,也都是相對來說的,或者在某種範圍內成立的。 比如說正義,沒有絕對的正義,它的絕對意義是可以無限思考和追尋的。關鍵是態度和對正義的不停追求,只要往那個方向去走,才能保證離終極(但沒有絕對重點)真理越來越近。
所以說,正確(科學)與否,也是如此:只能保證,在現在條件下,做到盡量的正確(或者科學),不可能絕對。但你只要向正確的方向去做,才是關鍵。
推薦閱讀:
※你是怎麼理解赤壁賦中,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句話的?
※高達中的Newtype主義與納粹主義或種族主義相同嗎?
※如何理解法國作家莫洛亞「真誠是玻璃,隨意是鑽石」這句話?
※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矛盾嗎?
※如何了解印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