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拉丁帝國(拜占庭)以及鮑德溫一世皇帝?

1204年第四次東侵的十字軍攻陷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後建立的國家,其拉丁語正式名稱是羅馬尼亞或羅馬尼亞帝國。由鮑德溫一世出任首任君主「羅馬尼亞皇帝」。十字軍企圖在拜占庭帝國領土上建立一個羅馬天主教國家,藉此取代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維基百科)

十字軍東征就目的而言是徹底失敗了,但拉丁帝國時期的君士坦丁堡和帝國本身有哪些值得一說的大事或者特點呢?相比這個時期退居特雷比松後來又回到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正統,又該如何做評價呢?


瀉藥

拉丁帝國確實也是叫羅馬尼亞,拜占庭和羅馬實際上也是叫羅馬尼亞。而在當時的情況下有6個羅馬尼亞,分別是尼西亞、伊卑魯思、特勒布宗、拉丁帝國、神羅、螺母蘇丹國。

當時的希臘人,可以約分為兩大派,一派是對拉丁人抱有好感的,一派是很反感拉丁人的,在這兩派中間的是既不有好感也不反感的。反感的典型代表就有安一,雖然他本人可能是不反感,但他的資茲者很反感,所以他也很「反感」。而有好感和拉攏的則有曼一和安朝,但這是出於對帝國實際利益的考量,而做出的行動,事實上如果不是一系列小几率的亂子,親拉丁反而是很好的。

所以拉丁帝國是有一群希臘人支持的,而不少人認為,這無非就是改朝換代,換了一位信天主教的皇帝罷了。而鮑一是也挺有能力的,不過很早就死了,對帝國作為很小。並且在鮑一時代開始拉丁帝國就有任用大量的希臘人,並且還都是高官,有的甚至被派去到了佛蘭德斯進行管理。而後來拉丁帝國被中出幾次後,君堡和帝國好幾次都依賴於希臘豪強的支撐。所以說這其實是一個很複合的產物,但本身拉丁帝國便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十字軍領地聚合體,就和「耶路撒冷一樣」。

而退到小亞的正統是尼西亞的拉斯卡里奧斯家族,並不是退縮到特勒布宗的科穆寧家族,實際上科穆寧家族這是屬於它們的私人領土,而他們考慮到自身情況也無意去恢復。
而尼西亞學術上,將其的行動稱之為「尼西亞復國主義」,但這個並沒有調動到社會和底層,而是上層和政府的行動。假設上認為,如果米八沒有拿下君堡,那麼尼西亞的行動將會很自由(因為不用擔心被人盯著,可以放開手),那麼將會和歷史大不一樣(比如平定希臘)。

至於四十,本身雖然是打埃及,但因為部隊長期不到位、錢不到位。這些威尼斯人都墊付了,所以其實四十也就成了威尼斯人的一支傭兵部隊了,不算是十字軍了。


如果把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稱作「從窗縫中潛入的共和國」,那麼拉丁帝國絕對稱得上「從門縫裡潛入的帝國」,這個帝國的架構完完全全建立在十字軍和威尼斯人1204年3月草草簽訂的協議基礎上,註定了其先天不足;治下的希臘子民也不認可這個政權,稱其為"Φραγκοκρατ?α",即所謂的法蘭克人佔據時期。帝國在經歷了短暫的穩定期後很快就輸給了小亞細亞和伊庇魯斯的希臘「復國主義者」,只能畏縮在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之後。末代皇帝鮑德溫二世甚至只能通過變賣宮殿鉛頂、送兒子當人質來籌措資金,並且多次前往西歐籲請援助——一百來年後又會有相似的戲碼上演,只不過主角變成了拜占庭人——當然,拉丁帝國的滅亡遠沒有1453年那般壯烈,反而還有點滑稽。
----------------------------------------
以下是鮑德溫同志的皇帝生涯。至於如何評價?沒幹什麼事真不好評價……

作為這個門縫帝國的首任皇帝,鮑德溫一世的上位絕非眾望所歸,而是各方勢力互撕的結果。帝國皇冠最先提名了威尼斯總督恩里科·丹多洛,遭到拒絕;於是蒙特費拉特的博尼法斯( Boniface I, Marquess of Montferrat )就成為了最得人望的人選:此君是十字軍領袖,並和拜占庭人過從甚密(他的弟弟Renier是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一世的女婿)。但是丹多洛不這麼想——博尼法斯本人影響力太大,蒙特費拉特離威尼斯又太近,很有可能對威尼斯構成威脅。皇帝選舉委員會由6名十字軍騎士和6名威尼斯人組成,由於前者內部派系林立,而威尼斯人卻團結一致,於是乎弗蘭德爾伯爵鮑德溫九世毛遂他薦,被票選成為皇帝(1204年5月9日),並於一周后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加冕,是為鮑德溫一世。選舉落敗的博尼法斯同志很明顯沒有什麼契約精神,拉起隊伍直接開片,圍了阿德里安堡。如果不是丹多洛從中調停,拉丁帝國的內戰就要打響了。

皇帝沒有取得最廣泛的支持,拉丁帝國的內部分裂便再難避免。這也是帝國「先天不足」之所在,「鬆散的聯合統治極為衰弱」(奧斯特羅戈爾斯基)。鮑德溫一世的統治實在稱不上強硬,不過倒不一定是因為他個人的才幹不足,而是因為手邊的資源著實有限:最精華的土地歸了威尼斯人(包括3/8個君堡),他只擁有馬爾馬拉海兩岸的小片土地,以及愛琴海上幾個大一些的島嶼;本就聽調不聽宣的博尼法斯建立了具有相當獨立性的塞薩洛尼基王國,並揮師挺進希臘南部,在雅典和亞該亞建立了從屬於自己的公侯國。用上帝視角來看,拉丁帝國這一系列軍事行動只能說是短視(同樣的,與其怪罪鮑德溫缺乏遠見,不如說是拉丁帝國先天不足使然,他不一定指揮得動手下人),拜占庭人在海的另一面獲得了喘息之機。直到1204年的冬天,法蘭克人才反應過來,唉?原來世界上還有小亞細亞這個東西?

拜曼努埃爾一世·科穆寧駕崩後幾任拜占庭皇帝不懈努力(瞎折騰)所賜,這個時候的小亞細亞半島已呈碎片化,出現了許多希臘人小政權。科穆寧家族的特拉比松帝國就在君堡失陷之前就取得了獨立地位(換句話說,這個政權並不是問題描述中所說的「拜占庭正統」,也從來沒有回到君堡;題主如果有興趣可以另開一個問題討論);而半島的西部更是反王四起,塞奧多羅斯·拉斯卡利斯( Theodore I Laskaris )統轄下的拜占庭流亡政府——即尼西亞帝國——只能極其緩慢地進行重建。這是拉丁帝國徹底消滅小亞細亞希臘人抵抗的絕佳機會,事實上他們差一點就做到了:1205年3月19日,法蘭克人在亞大米田(沒錯,就是《聖經》里那個地方)擊敗了尼西亞帝國的軍隊;而另外一邊的特拉比松帝國也相當配合,在大衛·美加斯·科穆寧( David Komnenos )的帶領下一路推到了尼科米底亞(這位科穆寧的麾下有法蘭克人騎士,很明顯拉丁帝國正試圖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掐死尼西亞帝國;而特拉比松方面很明顯也不講什麼民族大義)。眼看塞奧多羅斯同志只能跑回安納托利亞的山區打游擊,拉丁帝國的後院卻起了場大火。

點起這把火的是保加利亞沙皇卡洛揚( Kaloyan of Bulgaria )。1205年春,阿德里安堡的希臘貴族在他的策動下舉事,起義很快蔓延到了整個色雷斯。鮑德溫帶領剛剛從小亞細亞返回的軍隊前去鎮壓,在阿德里安堡城郊撞上了卡洛揚的軍隊(1205年4月13日)。按照Geoffroi de Villehardouin的記載(此君當時就在拉丁帝國軍隊陣中),法蘭克騎士追擊保加利亞軍隊中的庫曼輕騎兵,結果遇伏,大敗。這場戰鬥之後,保加利亞之於拉丁帝國有如芒刺在背,後者在小亞細亞的領地仍然只有狹長的沿海帶狀區域,再難有寸進。

話說回鮑德溫同志。他在這場戰鬥中不幸被俘,但在保加利亞度過了兩三個月的鐵窗生涯,直到六七月間傳出死訊。保加利亞似乎是想把他挾為人質,待價而沽;然而六月時拉丁帝國趁亂佔據了菲利波波利斯(干出這事的正是我們的老熟人博尼法斯同志,你說他是不是故意的),氣得卡洛揚下令撕票。而根據保加利亞民間傳說,鮑德溫在進了號子後居然試圖勾引卡洛揚的老婆,結果作死成功——這麼說來鮑德溫同志一定是十字軍之王2的資深玩家,懂得在被關進監獄後切勾引焦點。不過不管動機如何,卡洛揚同志似乎覺得只把鮑德溫咔嚓了還難解心頭之恨,又把他的腦殼做成了骷髏杯(同世紀稍晚的希臘史家Georgios Akropolites的記載),和四個世紀前的尼基弗魯斯一世享受到了同樣的待遇。


十字軍政權,在色雷斯地區統治了50多年,實際上後期只能龜縮君堡。國家結構和其他十字軍國家類似。最後被清算反攻的時候四處請救兵,結果沒人理他。


生於不義,死於恥辱。這個評價對於拉丁偽帝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推薦閱讀:

蔣介石究竟有沒有下令不抵抗?
歷史上誰可以稱得上「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客觀得說一下曹操、劉備、孫權他們那個領導能力強? 在評價一下。 ?
我們討論歷史人物,經常會犯什麼毛病?

TAG:帝國 | 拜占庭 | 歷史人物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