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敘事性的音樂作品是如何讓人聽懂它講的故事或產生畫面感的?


謝邀!

簡單粗暴來說:根據音樂給你帶來的感官刺激,激發你自身的經驗和記憶。一首作曲家用來描述田園鄉村景色的曲子,你也完全可以解讀為講述一場華麗午餐的經過。
--所以音樂欣賞,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你說的敘事性作品是指的事正兒八經講故事的音樂作品,比如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天方夜譚》,鮑羅丁的《中亞細亞草原的早晨》這種?還是類似於肖邦の敘事曲這種體裁作品???

如果是前者我覺得畫面感和故事性都很好啊,很多小品曲目或者標題曲目都能讓你想像到作曲家想表達的故事,也都有很好的畫面感。

但如果是後者的話,最早來自於歌舞曲目,也有很強的自身敘事性,早先敘事曲一般和詩歌或民間傳說等有很好的契合性。而隨著音樂的發展,舞蹈和歌詞都漸漸剝離,最終只保留其音樂性。不是單純的講某一個故事,而是作曲家整體思想的反映。對於這類曲子の分析就需要有專門的曲式分析方法了,它的音樂性和故事性肯定是存在的,但就不是僅僅通過聽所能掌握的了。


個人看法,也不知道對不對,歡迎指出錯誤和批評


因為經常要幫即興劇彈配樂,做的就是「5秒鐘內思考出合適的BGM,用音樂幫演員補充場景」的事,所以這個問題還是可以多說兩句的。

音樂為什麼能讓人聽出故事,產生畫面感?很大程度是因為它體現出的情緒。

比如樂曲從輕盈歡樂突然轉變成陰暗低沉。

如果這首曲子叫《小紅帽》,那鏡頭應該正好從小紅帽轉到大灰狼;

如果曲子講的是戰爭愛情故事,那畫面就是,這廂男女主角還在濃情蜜意時,背後戰火的陰影已經悄然上線。

所以先回答問題。音樂體現的畫面感,其實全靠聽眾根據「故事背景」腦補。

那麼,怎麼用音樂傳達出特定的情緒、意向?

這裡挑幾種比較常見的方法講講。

1、樂器

不同樂器自帶的音色,事先已經為它們演奏出的音樂附加了一定的表情屬性。

舉個例子。給小朋友入門古典樂時常用的交響童話《彼得與狼》,就是用樂器代表形象的典範

長笛(輕快明亮)——嘰嘰喳喳的小鳥

大管(低沉渾厚)——穩重的老爺爺

雙簧管——鴨子……因為雙簧管的音色真的蠻像鴨子叫的

其它樂器不舉例了,下面的音頻鏈接是《彼得與狼》的演奏加講故事版,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聽聽看,很有意思。

http://music.163.com/?t=1501831611991#/song?id=27176956

通常音域比較窄,音色比較特別的樂器,音色自帶的情緒會更有辨識度,但反之也更容易被這個屬性所束縛。

比如豎琴,撥一根弦大家就覺得哎呀天空中陽光灑下來了,小天使要噗嗤噗嗤拍翅膀了。

二胡一拉長音,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的,悲戚感妥妥撲面而來。

但是反過來想要用豎琴表現深沉厚重,或是用二胡來個甜蜜小清新,就沒那麼容易了。

2、調式

調式有很多種,比較有辨識度的比如日本的傳統調式(3 4 6 7 1)、中國的五聲調式(1 2 3 5 6),都帶有很強的民族屬性,也是屬於調式一出,畫面立現的。

這裡重點講講平時我們接觸最普遍的大小調。

之前跟別人聊音樂情緒時,我做過一個非常簡單粗暴的排列組合(即肯定有很多中間態以及各種例外,但是大方向基本是這樣)

①大調+強節奏感

激昂、歡樂、明亮

如果節奏感強且重,多見於各種催人奮進的音樂比如進行曲

而輕快型的大調強節奏,可以讓人忍不住跟著快樂地蹦躂起來,所以歡快向的快歌、舞曲等通常用的都是這種音樂風格

②大調+弱節奏感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常見於各種民謠小清新,以及大多數以「我要你感動到掉眼淚」為目的歌曲和治癒系煽情BGM。

③小調+強節奏感

節奏密集會產生緊張感、多加點不協和和弦可呈現恐怖感、跳躍的音型能帶來諧謔感,看具體怎麼用了。

另外就是所有表示「我很酷「的音樂。拿嘻哈舉例,節奏感極強,如果再加個大調,一個不小心就變《洗刷刷》了。為了避免傻樂傻樂的結果,小調自帶的暗色調必不可少。

④小調+弱節奏感

可根據需要呈現出一點點憂傷,很憂傷,沒有盡頭的憂傷……

因為大小調的色彩差異,在同一首樂曲中進行大小調轉換,是音樂敘事時很常用的轉場手法

3、音型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型結合音高、音色,可以呈現出非常直觀的情緒、畫面感。

直接放例子,斯美塔那的《沃爾塔瓦河》

Smetana: The Moldau (from Má Vlast)

以下來自百度百科

樂曲一開始,表現兩股清澈的泉水從山澗湧出:一股寒流,一股是暖流。寒流由長笛的音色和上行波動的音型奏出,不久,單簧管以溫暖的音色攜下行波動的音型進入,表示暖流前來匯合.

4、特定的音樂類型/音樂主題的重複出現

先說音樂類型,還是拿《沃爾塔瓦河》舉例。到樂曲3分50秒左右,進入一段歡快的波爾卡舞曲,波爾卡是捷克鄉村常見的民間慶典音樂,所以大家很容易就能讓視線跟隨沃爾塔瓦河的河水,流過岸邊歡歌起舞的小村莊。

另外說說音樂主題,這是音樂敘事時非常常用的手法,就是用某一特定且鮮明的音樂主題代表某一具體意象(角色/氣氛狀態/情緒等),並且不止一次重複再現,來強調這個意象在音樂畫面中的每次出現。

大量音樂劇中我們都能看到音樂主題的運用,大名鼎鼎的《劇院魅影》是典型代表。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注意聽一聽,裡面有哪些旋律貫穿了全劇,以至於音樂剛起,你不用看也能猜到接下來誰要出現了。

暫時想到的就這些了~


沒有專業研究過這個問題,講些經驗。
理論上要用音樂讓聽眾聽出與其本身經歷無關的故事的話,不通過其它藝術手段例如文字語言的暗示,是無法達到的。原因很簡單,音樂壓根就講不出故事和畫面,音樂能表達情緒,故事和畫面只是另一個可以產生情緒的東西,兩者只有間接的聯繫。

在我的經驗里,音樂能直接表達的表象事物也只有樂器本身,也可以通過模仿聲音實現「即我是鋼琴 我是提琴 我是節拍器 我是電風扇 我是直升機」


生活中也遇到過類似第一次聽維瓦爾弟的非古典聽眾就說出義大利三個大字的,大多是在旅遊節目或藝術節目的配樂中獲得了兩者之間的聯繫而已,這種聯繫我不認為是單純的音樂現象。


額、剛剛我還在某個回答下問了一個答主

為什麼柏拉圖把音樂看成對情感的模仿

而不是表達


然後看到這題、我第一想到的是野蜂飛舞........

模仿吧、

樂音加上節奏加上人聯想的能力、


要不……我幫你問問《貓和老鼠》的製作團隊??


推薦閱讀:

「你的名字」中的插曲有哪幾首?
中國有哪些走上國際舞台的歌劇演唱家?
美國國歌剛開始的旋律和普契尼的歌劇《蝴蝶夫人》第一個唱段開始的旋律很相似,是巧合嗎?
"譚晶跨界唱法"是音樂演唱的"化境"嗎?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敘事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