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司馬遷說孔子對管仲是「小之」的態度呢?
如題,為什麼司馬遷說孔子對管仲是「小之」的態度呢?
明明在《論語》中,只有3.22里有孔子說管仲不儉不知禮。後面的兩個部分說的,都是弟子認為管仲不仁,但孔子否定了他們,說自己認為管仲「仁」。那司馬遷為什麼在《史記?管晏列傳》里說對於管仲,「孔子小之」呢?
我們看史記原文: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
翻譯一下,就是說「世人都說管仲是所謂的賢臣,可是孔子卻認為他器量狹小,難道不是因為當時周道衰微,管仲不能輔佐賢能的桓公致於王道,振興周室,卻是僅僅著眼於稱霸的緣故嗎?」
司馬遷的這個判斷是有道理的。
孔子小管仲的這個典出《論語·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朱熹解釋「器小」,說「器小,言其不知聖賢大學之道,故局量褊淺,規模卑狹,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於王道。」
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管仲的氣量太過狹小,而這個氣量狹小,就表現在他奢而不知禮,只能使桓公稱霸,而不能使其輔佐天子以致於王道。
雖然孔子在其他的地方多次稱讚管仲為仁,但和這個「器小」的判斷並不矛盾。
孔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說「微管仲,吾其左衽乎。」這都是對管仲功業的無上讚譽,在孔子看來,管仲為華夏民族的存亡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才有「如其仁,如其仁」的稱讚。毫無疑問,管仲是當得起這種讚譽的。
但是,孔子終究不是民族主義者,他有超越民族以上的理想,這就是克己復禮、致主於王道的思想。然而,正是在這方面,管仲完全沒有達到孔子的標準,一方面他奢而不知禮,「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嚴重地來講,這幾乎和季氏「八佾舞於庭」沒區別了,而管仲輔佐桓公,號曰「尊王攘夷」,實則只是政治口號,其本質是為桓公爭霸服務的,根本談不到「尊王」二字。
正因為如此,孔子才稱「管仲之器小哉」。我看不起比我強的人。
推薦閱讀:
※一個真正讀懂《道德經》、《史記》、《論語》、《資治通鑒》之類的書籍會到處宣揚自己讀過這些書嗎?
※以直報怨和以怨報怨有什麼區別?
※怎麼理解「以直報怨」中的「直」字?
※《論語》中,最讓你有切身體會的是哪一句?
※「非脩脯無從得食」中脩脯是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