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乙一的《瀕死之綠》後,你的感受?
比起作者17歲時寫的《夏天,煙火,我的屍體》,儘管書中「為了劇情而劇情」的痕迹少了很多,但仍不乏離奇的情節。
我曾經也經歷過一段灰暗的童年,正雄的經歷引起了我的揪心,但所謂「黑乙一」作品,在我看來,結局實在是不夠「黑」,成為了整本書中唯一且致命的敗筆。
《瀕死之綠》我是和《在黑暗中等待》一起看的。後者是很明顯的白乙一風,作者也有說《黑暗》是借用了本來想用在《綠》里的情節。所以一直把《綠》當作與之相反的黑作來看時,我也蠻失望這種灰色的結局安排。 不過如果只說個人感受的話,對於乙一的小說,我覺得結局並不是很重要,甚至情節也可以降一個度,因為我個人最喜歡的是他在敘述過程里非常細膩的描寫。人物的心理描寫,或者相得益彰並不多餘的環境描寫,都像蟲師的畫風和蟲的塑造那樣細膩,這種細膩可怖到讓讀者很容易代入整個故事,並且從中發現自己擁有過或仍舊存在的一些情緒和狀態。
《綠》里有個細節,正雄因為不敢和同學有交流,哪怕只是簡單的請走道兩邊的人稍微給他讓個路這種小事也無法說出口,只能繞道而行。這裡對我觸動很大,因為我屬於三次元沉默寡言的那類人,中學時也非常羞澀於正常的社會交流,比如走在街上遇見熟人打個招呼。有時寧願繞遠路甚至躲起來避免這種尷尬(…)現在有改善,但是如果是一個人去食堂,沒有飯搭子的情況下,我也會選擇走寢室樓後面人跡罕至的小路(。)
所以,哪怕我沒有遭遇過正雄那種學校冷暴力,也能理解他的惶恐和壓抑,以及之後升級的憤怒,甚至在看的過程里也會產生「那麼,就把老師殺掉吧」這種非理智到可笑的想法,而不是冷眼站在旁邊以局外人的身份想告訴正雄應該戰勝自己的懦弱去找父母、校長甚至相關部門狀告羽田(雖然他只是個小學生)。而所謂感同身受,本身就是一個微妙而廣泛的體驗,哪怕沒有經歷過,記憶庫也會搜索相似的情感體驗來彌補大腦的感知缺陷。文學作品就是一種很好的媒介體驗,而乙一又很好地利用著這一點。
所以啦,雖然《綠》本身在乙一的一堆作品裡並不算出色,但是這一點也不妨礙我們繼續喜歡他:)
乙一的某些作品確實如此,我也覺得是敗筆
總是把黑暗的東西渲染到絕望的時候,突然給你一點莫名其妙的雞湯,讓人很無語
綠也是如此,結尾殘念和題主一樣,我也覺得不夠黑_(:3 應該把老師殺死才對呀。
把理性的自我(主人公)和獸性的自我(小綠)分割,這個做法讓我想起了少年pi,縱使pi有傳奇的海上經歷,可是最後他還是成為了普普通通的一個父親,過著平淡日子。
可是那隻孟加拉虎仍然潛伏在他左右。
看小說的時候想起了自己的小學經歷,有次作業沒寫,老師把我喊到辦公室,問我問題,讓我把我的回答在紙上寫出來。她怕別的老師聽見。 於是在她的一句句問話之後,紙上都是「我懶惰,貪玩,不好好學習」「我保證不和好同學玩」之類的語句。
有次她故意安排我和一個愛欺負人的男孩子同桌,在他三番五次地欺侮之後,我終於爆發,把他推翻在地。那時還在上自習課。 那時的我很可怕,和小個子姑娘扳手腕都會輸的我,好像有了無窮的力量。
那之後我也順利畢業了,也遇見過好老師,現在18歲。
不僅僅是我,還有很多個正雄正在走向社會。童年的黑暗經歷讓我們比其他孩子成熟得更早,更懂得他人的虛偽,所以並不會成為那個男老師那樣的人。
乙一寫這部小說,我想反應的可能是校園暴力和冷暴力吧,孤立正雄的做法有點像綾辻行人的another,諷刺了日本人為了整體抹去個體。
我也是最近看完,感謝題主給我一個平台寫觀後感_(:3
它的主題並沒有讓人捉摸不透,反而很確定,就是校園暴力。
略微特別的是,這場暴力的施暴者不是常見的校園惡霸,而是一位備受歡迎的小學老師,加上書中的暴力不是大多數的拳腳相加的熱暴力,而是在精神上使人倍受折磨的冷暴力。
但是,在現實中,這種由老師引導的班級冷暴力,是最常見的,尤其在小學中。
試想一下,在小時候,老師會不會格外地對某位同學反感,也許他是成績不好,或者比較調皮,或者其他更見不得人的原因。老師通過言行在全班面前有意無意地表達對他的反感後,導致全班同學都認為他就是「壞人」,開始孤立他,疏遠他。
而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這個「他」。
「世界上有做錯事的人和糾正錯誤的人,「學生」和「老師」這兩個名詞一定會被定位位這兩種人中的一種。而「老師」不會再做錯事的那一方。」?
在大多數的小學課堂中,小學老師是個絕對的不可撼動的存在,是權威和力量的象徵。儘管他們中的大部分的學歷都不高,但在尚未形成自己世界觀的孩童中,在走出家庭後,碰到的第一個除了自己血親之外的其他熟知的大人,自然會產生敬畏感。更別提父母會在上學前反覆叮囑,要聽老師的話。
而在學校里,通常大部分小學老師總是會命令我們做一些在長大後的我們看起來很不可思議的事情,比如:上課的時候,一定要雙手併疊,直挺挺地坐在桌子前,一動不動地聽完整節課;上課的時候不可以喝水,因為是不尊重老師的表現;交上去的作業格式一定要按照他的格式來(格式一般都十分複雜);紅領巾一定要佩戴得十分整齊,不能皺巴巴的,否則就會被訓斥。
而在書中,那位老師使用的方法更為下作。
「 一開始我單純地以為(大家都)討厭我,可是念過歷史之後,我發現了另一個理由---江戶時代,農民的生活很辛苦,大家都累積了非常多的不滿。當這種不滿的情緒爆發時,農民們就會武裝起來攻擊領主的屋舍。而日本有一種人被稱為「賤民」或者「非人」。他們的身份地位比士農工商還要低,不能享有各種權利,被強迫在具有差別待遇的環境當中生存。
當權者借著製造「賤民」、「非人」這種身份地位比農民還要低的階層,促使農民轉移對他們的不滿,向下發泄情緒。或者讓農民借著這種地位比自己還要低的人們來獲取安心。也就是說,「賤民」或者「非人」是當權者為了支配民眾而特別製造出來的身份。」?
他為了不讓自己嚴苛的紀律使得學生對他產生不滿的情緒,就在班裡設置了一個階層——最低等的賤民。這個階層中唯一的孩子就是主人公自己。於是乎,他就成為了整個班級中最「低等「的一員,成為了班級的垃圾桶。
為什麼選擇他?可能只是因為運氣不好罷了。
諷刺的是,老師卻反而撞了大運,因為他選到了一個懦弱的犧牲品。懦弱到不敢告訴家長學校里發生的事,於是老師才能逍遙快活了這麼久。
「我是一個平衡者,為了保持班級生態平衡而存在``````像犧牲品一樣的人。
我的地位比大家低,大家不跟我說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對我發怒也是本來就該如此的。大家都有」有一個比自己更無可救藥的差勁孩子存在「的意識,因此五年級教室才得以順利運轉,不會發生任何讓人不滿的事情。這種循環就是存在於這個教室當中的世界法則。」?
但這樣做,對主人公造成的傷害太大了。儘管只有幾次的拳腳相向,可是面對全班的冷漠和嘲諷,甚至是唾罵,像是被人捆綁於城樓上,儘管沒有用粗繩鞭打他,也沒有用烈火灼燒他,可周圍人的指指點點彷彿無形的利刃將他凌遲於牆上。
更可怕的是,老師在他本就對自己充滿否定的內心,添上了更多筆。
「只剩我一個人了......卻依然感覺到老師監視的眼神,於是乖乖地不停念著那些句子.不知道這樣子持續了多久,太陽漸漸西沉,暮色籠罩了沒有開燈的物理教室.我一個人站在教室中,有種自己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生物的感覺.小學的校園在學生回家之後,就像一隻屏住氣息的巨大生物.我站在裡頭不斷說著貶低自己的話,都沒有發現自己在流淚。」?
後來,他卻發現,在他不斷貶低自己的途中,雖然減輕了老師對自己批評中的難堪感,而對於周圍同學的冷眼相對仍然十分敏感,甚至在別人叫他名字的時候,充滿了恐懼,生怕自己又做了什麼讓別人陷入麻煩的事情。
最後來談談小綠。
其實我在主人公說出了他之前車禍的事情就已經猜到了小綠是主人公自己。即使猜到了,但在最後,作者借主角的口說出的話,仍耐人尋味。
他是這麼說的:
「小綠到底是誰啊?既像是我的守護者,又像是我內心陰暗的部分所形成的具體形象。此外我沒辦法貼切的說明,但是要是說「被害者」這個字眼是指某種生物的話,我想一定就像是小綠那樣的生物。我曾經看到書上說,小時候曾經遭到虐待而承受極大痛苦的人,有時候會創造出另一種人格以承受那種痛苦,也就是所謂的多重人格。這種事並不常見,我在書上看到的那段話也還沒有經過科學認證。一般學者似乎傾向認為這個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多重人格。」?
作者把「小綠」稱之為主人公的另一個人格,當主人公在受到傷害時,他就會出現。
而我想,「小綠」也許是主人公在遭受巨大創傷後投影出的另一副面孔,它像是一個影子,卻比影子更具體,能夠獨立行走,時刻提醒自己,防止自己受傷。所以它才可能常被誤以為是自身的保護神或者是自己陰暗面的具象投射。
可是我認為,也許它只是想保護自己的主人,自己那具真正的軀殼。當受到極大傷害時,腦海中似乎被用力按下一個按鈕,啟動一種類似於自我保護機制的東西。
於是「小綠」就出現了。
當傷害,或者說,疼痛消失時,小綠就消失殆盡,靜待下一個受傷的時刻出現。所以,說它是保護神也好,陰暗面的投射也好,甚至是另一個人格也好,也許都是對的。
?引自書中第35頁
?引自書中第57頁
?引自書中第73頁
?引自書中第67頁
?引自書中第173頁
真正的強大不是作為弱者向不公正復仇成功,而是在即將劃破仇人的喉嚨時,能選擇收刀入鞘。
正雄在遭受欺凌的過程中成長了,通過感受自己的痛楚,了解到了那個看似英俊外向,實則小心翼翼的討好著學生討好著家長的老師,比被躲避球砸哭的小女教師,比被欺凌了的自己還要無能,還要怯懦。
最後的結局,正雄主動提出編造那樣的謊言,並要挾老師接受,其實是在向自己的加害者無聲的宣告:你是我的仇人,但是我不在乎了,——因為你已經再也不可能傷到我了!作為也有過黑色童年的前被害者,我真的覺得,只有到了這個階段,才算是真正走出陰影,擺脫了被害者的心態。
夏天,花火和我的屍體中,看似運籌帷幄的天然惡阿健,落入了惦記著亂倫殺死玩伴的親妹妹,以及連環誘拐殺人犯綠姐姐手裡。姐姐有謀略力氣,妹妹有病嬌暴走,想像一下這三個惡人狗咬狗的後續,感覺好像在看養蠱或者養獒犬一樣。
姐姐喜歡的是和阿健很像的附近的某人,但是求而不得,只好綁架殺害和他相似的少年,有朝一日阿健不小心變得不像那個人了,怎麼辦呢?妹妹喜歡哥哥並且知道哥哥喜歡綠姐姐,但是一年前就開始模仿綠姐姐留長發了,這件事過後彌生對哥哥的依戀和崇拜必然有增無減,難道會看在綠姐姐也喜歡哥哥的份上拱手相讓?阿健對妹妹是當小孩子一樣無原則的溺愛著的,自始至終毫不動搖的幫彌生掩蓋,但是如果這樣疼愛的妹妹對自己憧憬甚至尊敬著的綠姐姐做了什麼,他的立場還能堅持不變嗎?
更何況,畢竟屍體還在冷庫,鳥兒還在籠中,集合三人之力,再加上一系列巧合才勉強藏好的屍體,在三角戀崩潰之後,有可能永不見天日嗎?最後那三個人,就好像那個夏天孩子們特地做出來的瀑布煙花一樣,被拴成了一串,只需要一個火星,就能燦爛一整個夏天。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正雄做了對的選擇。
剛看完。
感受是正雄真是聰明又善良啊。
推薦閱讀:
※魯迅的「我的院子里有兩棵樹,一顆是棗樹,另一顆還是棗樹」,文章里的這類句子真的毫無意義么?
※如何理解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
※讀魯迅先生的小說不能理解深意是種怎樣的體驗?
※怎樣評價花千骨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