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的價格是由什麼決定的?有些名畫為什麼那麼貴?

藝術


如果你在1901年6月24日的法國,去到沃拉爾的畫廊,你可以花150法郎買一張叫做畢加索的年輕畫家的畫。那時候他剛剛20歲,正在舉辦人生中第一次畫展。

150法郎是什麼概念呢?那時法國工人平均月工資大約210法郎。如果按2015年北京職工平均月工資7086塊來粗暴換算一下,怎麼也得值5000塊錢吧。

當時能舉辦那次畫展本身對一個年輕畫家來說已經挺成功了,可惜,那時候很多人指責他的作品七拼八湊,風格簡直大雜燴,畫展結束後,他一張畫也沒有賣出去,讓他深受打擊。

沒關係,別為他擔心,我們已經知道他是畢加索了。

反正他會成為世界上最貴、最有名、投資回報率最高的畫家。

畢加索自畫像,1901年

去年全球藝術品拍賣的榜首就是他的作品《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拍出了1.79365億美元。

這件作品其實只是他一套中的一幅。這套作品總共有15幅,是他在1955年創作的。那時候,74歲的畢加索已經很有名了,所以當年這15幅畫由畢加索的經銷商亨利·卡斯維勒以21.3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岡茨夫婦(這是一對收藏界的傳奇,有空咱們可以說說)。

《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

由於資金問題,岡茨夫婦不久將其中10幅賣出,留下了5幅。除了1988年單獨賣出去的一幅,剩下的4幅,包括這張「O」版,作為獨立拍品於1997年在紐約佳士得拍出。

這幅畢加索的《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當時拍出的價格是3190萬美元……如果不考慮通脹,以及將它的購入價格以1.42萬美元的平均價來計算的話,1955年到1997年42年間,它的價格上漲了2246倍。

為了兼顧通脹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房價,根據美國星條置業數據,1950年美國獨棟房的均價是8450美元,到了1990年為123000美元,只翻了不到15倍。

1997年佳士得拍賣現場

根據英國經濟學教授唐·湯普森在《瘋狂經濟學》中的說法,在1997年的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岡茨夫婦收藏的115件藝術品共拍出1.71億美元。如果以1997年的幣值來算,加上通貨膨脹因素,岡茨夫婦的原始收藏成本約為200萬美元。這些收藏品在56年間陸續售出,每年的平均投資回報率為12%,凈回報率則是10.5%,相當於投資股票的平均獲利。當然,他還補充:把股票掛在牆上並不能滿足情感或者心理上的需求。經濟學家約翰·皮卡德曾試圖量化藝術投資帶來的情感或心理獲利,得到的結果是1.6%的年投資回報率。

而且,英國作家戈弗雷·巴克(Godfrey Barker)在《名利場》一書中寫道,在過去的50年間,畢加索作品的價格一路飆升,其漲幅和大經濟形勢幾乎毫無必然聯繫。

1960年,畢加索的最高價格是5.5萬美元。1970年,最高價格為5.32萬美元(最高價格有所下降,但沒關係,我們看下一個十年)。

1973年,畢加索以92歲高齡去世。1980年,畢加索最高價格漲到330萬美元。此後20年,畢加索的價格都維持在5000萬美元上下。到2010年,沖高至1.0648億美元。在《名利場》2014年成書之時,價格追至1.39億美元。

按照戈弗雷的計算:「(畢加索的價格)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攀升了195倍。」

在分析了1850年以來的全球藝術品市場後,戈弗雷說:「(畢加索)價格之所以如此暴漲,是因為在現實世界裡,買賣畢加索的作品並不像買賣福特和寶馬車、洗衣機、湯盒、巡洋艦遊覽或劇院的座位,這些藝術品的價格和生產成本無關,而只和市場對它們的慾望有多迫切有關。」

所以與其問藝術品為什麼這麼貴,不如把問題改成:為什麼有人願意以那麼高的價格去買?

這個問題,我們葛大爺早就在電影《大腕》回答過了。

視頻封面《大腕》片段:不求最好但求最貴視頻
「你得研究業主的購物心理,
願意掏2千美金買房的業主根本不在乎再掏2千。
什麼是成功人士你知道嗎?
成功人士就是買什麼東西,都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

雖然葛大爺是在瘋人院談房地產,但理也是這個理。


畢竟秉持著「只買最貴」的原則可以讓你——
「賺得最多,虧得最少。」


「你砸進去了多少錢,加一零直接就賣給下家了。」

從某種程度上,拍賣場上那些最貴的藝術品早就脫離了消費品的領域,它們更像是一種硬通貨,一種幾乎從不貶值的投資品。

「藝術品價格上漲最快的時期,不是世界經濟普遍繁榮之時。就傑作而言,在股市、債券、貨幣及其他投資方式低迷之時,其價格上漲最為迅猛。」
上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金融業的發展,銀行、基金、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紛紛基於藝術品開發金融產品和服務,促使藝術品在發達國家成為與股票、房地產市場並列的三大投資市場之一。

根據國泰君安發布的研究報告,其援引梅建平和摩西教授編製的「梅摩藝術品指數」說,「近20年的數據表示,與同期證券市場指數相比,各類藝術品指數總體呈現相關性極低、波動性更小的特徵,且部分類別跑贏同期證券市場指數。」

「其中戰後和現代藝術指數、當代藝術指數20年平均回報率分別為10.71%及9.13%,超過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的8.33%。」

換而言之,當世界經濟出現波動甚至經濟危機時,股市、證券、房地產等產業可能會嚴重受挫,但藝術品卻不太會遭遇同樣的命運。比如2005年至2008年期間,無論是華爾街還是中國,股市的表現都普遍讓人失望,但藝術品市場卻取得了任何人無法想像的成功。2009年2月23日,道瓊斯指數跌至1997年以來的最低點,但在佳士得巴黎拍賣行,時裝界大亨伊夫·聖·勞倫的藏品(其中包括圓明園的鼠頭和兔頭)卻以3.33億英鎊的價格售出。馬蒂斯、蒙德里安、畢加索、杜尚的作品都以超過估價三倍的價格售出。

在藝術品交易市場,有幾個小邏輯或許你可以了解一下:

「一件貴,件件貴」效應(我隨口取的)

抬高某一個藝術家的最高價格,會導致他的所有作品價格上漲。

最著名的一個例子還是與畢加索有關。2006年,拉斯維加斯的賭場大亨史蒂夫·韋恩本來要將畢加索的《夢》賣給紐約對沖基金大亨斯蒂文·A·科恩,價格是1.39億美元。1997年韋恩買下這件作品時,花費是4840萬美元。

畢加索《夢》

這樁交易沒有成功,原因是韋恩自己在一場雞尾酒會上撞破了這件作品。

截止2006年,畢加索的最高價格是1.041億美元,外界對《夢》的合理價格的猜測是6000萬到8000萬美元之間,那麼,為什麼科恩願意以1.39億美元的價格支付呢?

戈弗雷的推斷是,如果《夢》真的以1.39億美元交易成功,那麼,買家科恩已擁有的畢加索畫作必然會大大增值,而其增值的幅度,將大大超過他為《夢》所付出的支出。

「一件貴,件件貴」效應,還會引發另一效應: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效應(也是我自己取的)

1987年,梵高的《向日葵》被日本人以2420萬英鎊(399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在此後的三年里,與梵高同時代的十幾個藝術家的價格因此水漲船高。

雷諾阿、塞尚、德加、畢加索、康定斯基、萊熱以及莫迪里阿尼等人的作品價格迅速上升到新的高點,比如雷諾阿的《煎餅磨坊的舞會》就在1990年以781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

《煎餅磨坊的舞會》,雷諾阿

還有一個是
「馬太效應」

以2014年全球(不含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市場為例,這一年,有4.5萬名藝術家的作品在拍賣場上成交,但其中90%的藝術家作品成交單價都在5萬歐元以下,56%的藝術家作品成交單價甚至低於3千歐元;只有1%的藝術家作品單價超過100萬歐元;只有28位藝術家的單價超過1000萬歐元;而前20位藝術家以4%的成交量,貢獻了42%的銷售額。

在2014年,賣得最貴的藝術家是安迪·沃霍爾——他以1%的成交量,貢獻了8.5%的銷售額,其中,作品《貓王三重影》以6570萬歐元,成為該年最貴的藝術品。

《貓王三重影》,安迪·沃霍爾

說到安迪·沃霍爾,我們可以把話題稍微岔開講一講。

有很多人都不喜歡安迪·沃霍爾,作為普通人,我們也不能理解為什麼他的幾張絲網版畫就能買到那麼高的天價。比如他的《彩色的蒙娜麗莎》(1963)就以5616.5萬美元的價格拍出,使他位列2015年拍賣價格Top20的第11位。(Top20里的第16位也是他,作品《MAO》以4751.4萬美元成交)——他能賣到那麼高,不僅僅是簡單的資本推動的結果,也跟美國人整體對藝術的態度有關係。

《彩色蒙娜麗莎》,安迪·沃霍爾

美國人一直有個心頭之痛——那就是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沒有任何一個美國藝術家的價碼比畢加索高。

然而到了2007年~2008年間,美國的那幾位最重要的藝術家——傑克遜·波洛克、德·庫寧、賈斯帕·瓊斯、馬克·羅斯科以及安迪·沃霍爾——價碼紛紛從1000萬至2000萬美元的水平,躍升至7000萬乃至1.4億美元的高位。

美國本土藝術家的價格飆升既是美國出於塑造自己的文化偶像以抵抗歐洲中心的心理,同時也反過來給了美國人一個暗示:這些人之所以能賣到那麼貴,真的就是因為他們的藝術有如此高的歷史價值,至少,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抽象表現主義和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與畢加索在藍色時期和玫瑰紅時期取得的藝術成就同等重要。

而因此造成的結果就是:當最有錢的那部分美國人相信,美國本土藝術不能那麼「廉價」的時候,那麼,安迪·沃霍爾們就立馬真的變得金貴起來——而這一過程再也不可逆轉。

不過,到底是誰在花那麼大的價錢購買如此昂貴的藝術品呢?

買家五花八門——除了賭場大亨和對沖基金經理,希臘的船王、中東的王子和公主、日本的銀行家、房地產開發商、矽谷的技術精英、拉丁美洲的礦主……如此等等,都會參與到這一遊戲。

除了私人買家,全球日益增長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也積極投身於此——在中國,最著名的人物是劉益謙。

作為上海龍美術館的老闆,劉益謙在2015年砸下1.704億美元(約10.8億元)拍下莫迪里阿尼的《側卧的裸女》(1917-18),並使之成為去年拍賣價第二高的藝術品。他此前的大手筆恐怕大眾也有所耳聞:2014年以2.8億港元拍下一個明成化年間的雞缸杯,同年以3.1億港元拍下一件明永樂年間的唐卡。

莫迪里阿尼《側卧的裸女》

處於金字塔頂端的那部分藝術品交易顯然是非常有錢的人才能玩得起的遊戲。

在《名利場》一書中,作者戈弗雷寫道,「2007年4月,蘇富比倫敦拍賣行的專家奧利弗·巴克爾告訴彭博拍賣行,在當代藝術那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山巔上,只有10到15位居民;佳士得和蘇富比的專家也一直在對我說同樣的話。要『安排』畢加索或沃霍爾的一幅作品的價格,只需要這些人當中的幾個人合謀就能做到。」

他甚至斷言:「藝術品的價格就是由投機、想像和操縱決定的。」

而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與工業股票和金融服務不同,藝術市場是一個小市場,容易被合法操縱,而且這個市場可以隨意定價,因為畫作沒有與生產成本相關聯的『自然』價格。」

在這些時候,藝術作品拍出的天價早已和藝術家本人無關。

在中國,典型的例子之一是張曉剛。

2008年,他的《血緣:大家庭2號》和《血緣:大家庭3號》分別在香港佳士得秋拍和蘇富比春拍上拍出2642萬港幣和4263萬港幣的價格,而兩張畫作是早在1993年和1995年就完成了的作品。到了2014年,《血緣:大家庭3號》又在香港蘇富比拍出8300萬的高價。

張曉剛和他的《大家庭》系列

2014年在接受我的採訪時,張曉剛說,「我過去對市場的理解是很膚淺的,覺得畫完、賣掉,就是市場。後來才發現這是最初級的市場。後來分析得多了,就覺得好像是另外一個人在玩這個遊戲,只是借了『我』而已。」

所以,回到本文的題目:
為什麼一件藝術品能拍出上億的天價?

一方面固然是因為那件藝術品符合學術、審美乃至歷史的所有條件,但更關鍵的是,是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和其他人一起,將它不斷地進行交易,然後買賣到最貴。

不過,雖然戈弗雷使用了「投機」和「操縱」這些字眼,但他也澄清,自己並無意於斷定,拍賣場上那些一擲千金的大買家,對藝術和藝術品真的毫無尊重——相反,他相信,「即使是投機者,或是紐約和倫敦那些強硬的交易商,他們再怎麼冷酷無情,也有可能對藝術品充滿熱愛。」

否則,對於我們這些窮人來說,這個遊戲就真的太令人絕望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原文發表於:動不動好幾億,為什麼名畫能賣那麼貴?
歡迎關注微信公號:象外(xiangwai_artha),查看更多藝術常識與藝術家故事
象外,把藝術拉出〇外


只說市場的話 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就是個嬰兒 魚龍混雜 一個作品值不值那個價經常是很模糊的 畫廊負責藝術家的運營所以價格多由畫廊定 而且畫廊定價是有規律的 一個藝術家的作品會被不斷的提高 以保持藝術家不被貶值(賣不賣出都會不斷提高) 還有許多商業炒作手段夾雜其中 比如藝術家出席活動來增加知名度 聯繫拍賣行搞假拍 出國搞個巡展 之類的 你想想這些活動所動用的人力物力時間成本都會被包括到藝術家的作品之中 所以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總會有大頭來接盤 這樣你賺了錢我賺了名他賺了逼格 提上褲子拍拍手我們都是好朋友 (當然這只是市場的一部分 藝術並沒有那麼不堪 一張列印的蒙娜麗莎和盧浮宮裡的蒙娜麗莎對你來說價值差不多是相同的 大師的秘密都藏在二者裡面 也許這是假的那是真的 但那二者都是美的)


藝術品的價格與其它商品的價格的決定機制相同。
都是供需關係決定的。

所以畫家死後他們的畫價格往往會瘋漲,一者,物以稀為貴,二者,也是更為重要的,是供給絕對穩定。
因為死人不可能會產生新畫了。

而藝術品天生擁有一個職能。
用於鄙視他人。
這是藝術品的最大功用,又衍生出了其他職能,彰顯自己的品味,滿足自己的欣賞等等。
但首先他是用於建設鄙視鏈的。

每一代藝術大師的成名,都是由於他們服務了新崛起的階層,或者被新崛起的階層所選擇,成為了他們用來支撐他們鄙視他人,尤其是鄙視舊精英的一個石塊。

比如藝術品往往複雜的價格高,因為困難天生可以控制供給,所以藝術生產會有大量的工序。
但是矛盾的是,藝術家會有一種反技術傾向,一者,是因為技術的普及會使效率提高,降低價格,二者,用技術解釋會降低藝術的准入門檻,藝術品會變得不那麼值得炫耀。

所以藝術共同體都不會承認技術對藝術發展的影響,也會很強調流派。

所以藝術品會很強調原創、創新、手工,而不是首先強調優質。

所以有的時候老的看不起新的,有的時候新的看不起老的,更多的時候賺不到錢的會看不起能賺錢的~~~

藝術品,重要的不是它客觀上是否存在一個好壞的標準,而是他能如何滿足一個人、一群人的分別心。

藝術是證明自己消費升級的產物。

人心之中總有兩種慾望,一種是跟別人一樣,一種是跟別人不一樣。

而藝術,就是要跟一小部分人一樣,跟絕大多數人不一樣,與眾不同,並說服自己與他人,這一小部分人的認知高於他人、優於他人、強於他人。

藝術品的本質,不是高級,是小眾,然後給這份小眾再附加一個看似高級的定義。


事先買一堆,然後把其中幾個拉十倍,別的跟風的也能拉三四倍,縱使拉十倍的資金沒賺錢,那三四倍的也有人接盤了。

我瞎猜的。


需求決定了價格


市場決定的, 多半在為這個稀缺性付錢。

私認為在如今, 正版名畫高清列印的價格才是市場真正賦予這幅畫內容的價格。


這是當下一個兩個行業的人們相互指責,最後好像兩個教派的教徒
可以講這麼一個故事
藝術家:我畫了一幅畫
經濟學家:哦,這是一副不錯的畫。
藝術家:你能欣賞我很高興。
然後開始興奮的談論他所做的線條,它苦苦思索尋中找到的顏色組合,還有整幅畫的結構還有力度,等等。。。。
經濟學家:看樣子這畫真的是不錯的,我想要這幅畫你能給我嗎?我會返還你顏料和畫紙的錢,然後再額外多給你一些,好讓你可以花更多的。
藝術家:好吧。聽起來不錯。
(自由市場,如果把藝術品視作一個產品,不管它是什麼樣的,不管它開了多高的價錢,只要有人願意買有人願意賣交易就成立了。)

一個星期後藝術家又畫了三幅畫,來找他的經濟學家朋友了。
經濟學家:你的這些畫真不錯,我們應該讓更多的人看到你的話,這樣能讓除了我以外同樣喜歡這畫的人一起來支持你。
藝術家:這個想法似乎聽起來也挺不錯,可是我除了畫畫別的什麼都不知道,不如交給你來辦吧。
經濟學家轉身就把畫賣了10倍於顏料加上畫紙的錢,並把其中一半的買了顏料和畫布,交給藝術家好讓他繼續做畫。
(這裡完成了一個最原始的資本生產關係,從生產到銷售。)

但是很快這個關係又決裂了有一天藝術家又找到經濟學家
藝術家:我覺得我已經知道自己的畫能通過買出錢,然後再夠買顏料繼續做畫的道理了了。我要靠自己畫畫,自己賣畫,繼續畫畫。
(勞動生產方開始對資本主義不滿,就算畫布和顏料是經濟學家給的,但他們明白了畫是通過自己勞動生產的,應該有自己統治。俗稱無產階級革命。)

於是藝術家擺了個地攤開始一邊畫一邊賣,經歷了半年,藝術家一直在畫畫,起初賣的不錯,但是畫的價格不斷變低,但是顏料和畫紙卻越來越貴,直到最後連顏料和畫布的錢都折不回來了。
(通貨膨脹下,一些產品的生產鏈很難跟上生產原料的增長,瀕臨淘汰。)
有一天經濟學家在路上偶遇到了藝術家。
經濟學家:天啊我的老朋友你在幹嘛呢?
藝術家:畫畫啊。。。。
經濟學家:你看你怎麼連飯都吃不飽,身上的味道是多久沒有洗澡了,憑你的才華不值得落到如此境地!
藝術家:哦不,朋友不要用以往的層面來評判我,這半年我無時不刻,日以繼夜地作畫。你看,我的技藝已經登峰造極。我還發現了我做的話,不再只是畫,還是有觀念,有想法,有靈魂,我的每一幅畫都有一個我活在其中。。。。
經濟學家心裡想,這不還是顏料塗在畫紙上么,以前還有個人樣,現在人樣都看不出了反而更難看了啊。
經濟學家:您說的我聽不太懂,要不你把畫先給我,我問問我的朋友。
藝術家想這是好久不見的老朋友了,乾脆送了他吧,反正賣了也折不回這個價錢。
經濟學家拿了畫找到了另一個畫家。另一個畫家看了這畫後就瞪目結舌,「天啊,他的技藝已經登峰造極,一定是經歷了日以繼夜的不斷練習才能到達的境界。」
這時經濟學家心裡才有了底,回頭把同樣的話轉述給藝術家,然後說:「不如我們再次合作吧?我們要讓所有人知道你的技藝登峰造極,你的畫應該賣更高的價錢,我們來一起合作創造價值。
(尋找價值賦予,在產品本身價值之上賦予新的價值。)
藝術家:我只要能夠維持生計,繼續做畫就好了,如果有人欣賞,也願意和我交流那就再好也沒有了。
(完成市場中所有角色任務分配,博弈過程中逐漸找到雙贏的最大值)
經濟學家:我們要賣出,最好的畫,因為好看漂亮的畫才符合市場需求,要有
藝術家:我不知道你怎麼定義好和壞,在我的畫里都是花精力去製作的,都是力求做到最好。看我的畫,光影層次分明,在這智商我可是花了無數時間的練習。還有為了做好結構,我打了草稿但是巧妙的添置結構遮蓋掉了草稿還有一些失誤的不足之處。還有你看
經濟學家:我明白了你的畫都是精細雕琢,每一處都藏有神韻。一方面單要大批量生產,但是精細的話反而要控制產量,這就是物以稀為貴的道理。讓人們去追捧哪些產量,少量的物品就可以把價格賣得非常高。
藝術家:如果說隨便的畫我一天可以畫出十幅,但是精細認真創作的畫,十天還不見得能完成一幅呢。可是每個人的喜好各不相同,評判好壞本來就沒有一個標準的。
經濟學家:沒關係我認識一個別的畫家,我們可以想盡辦法讓人明白這些都是很好的畫。可以利用學院和權威的作用,就算投入一筆資金但是如果畫能賣得更貴了,反正都能收回來。
藝術家:我只要能夠繼續做畫,如果有人欣賞那就再好不過了。
經濟學家:用我的經濟學知識絕對是一個雙方都能獲利的合作。
(兩者的對話中,在各自的價值觀中對方的價值觀僅有部分重疊,對方的價值對自己不存在重要意義。利益不衝突)

就這樣一直過了十幾年,故事的最後這兩個老朋友都雙雙退休了,又一次在酒吧里一起敘舊直到喝得伶仃大醉,開始說出了內心真正想說的話,
藝術家:我的老朋友,經歷了那麼多事我終於明白一件事,你一直在做金錢的藝術!
經濟學家:我不知道你這麼說或許是在稱讚我,可是說實在的我自娘胎里出生到現在就沒明白過什麼叫藝術。

--來個小結尾吧--
其實這個酒吧的酒保是傳承了藝術家所有衣缽的徒弟,事後他不解的問藝術家:「師傅,您一生教導了我無數關於藝術的知識和想法,可是您與經濟學家之間的關係我卻怎麼也抹不明白,您為什麼要和他一起做與我們的價值觀不符的事情呢?」
然後藝術家晃了一下「即使有一天你的技藝也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甚至遠遠的超越了現在的我,又信奉著你的價值觀,可是你帶的徒弟還是會問你同樣的問題。。。。」

後來藝術家的徒弟苦練也有所成就,也收了自己的徒弟,有一天他們來祭拜師祖,並且在藝術家的墓碑前這樣教導徒弟:
「我來告訴你藝術的價值觀,藝術是應該免費的!不喜歡我們的藝術的人,對他們來說這種塗上顏料的畫紙價值還不如一張白紙呢,應該對他們免費。如果真正被這些作品觸及心靈的人,就說明他們已經懂得了很多。在平靜的湖裡滴入一滴水,引起的漪漣究竟是一滴水呢還是整個湖水呢?所以對他們更應該免費。」
徒弟的徒弟卻這樣回答道「師傅,您的教導我銘記在心,可為什麼不把藝術的價值更直觀的體現給所有人呢?如果能像祖師的那個時代有一個價格來衡量您的曠世奇作,來衡量這樣的作品是有多麼的偉大該有多好呢?」。。。。


1.哄抬價格,背後炒作、操縱,假拍;
2.作品罕見,比如作者為重要人士創作;題材罕見,該題材在作者所有作品中難得一見;傳承有序,比如該作品從知名藏家手中流出;

我認為一件好藝術品健康的價格趨勢應該是小幅穩步上漲的,甫一露麵價格就拔的很高,或者漲幅過快過大,可能多少有些問題。

以上是從藝術品拍賣市場角度簡而言之。


最重要一條是作者死活。
任何一類藝術品,只要作者還沒死,再貴也就是不入流死人作品的價格檔次。
不然無論是收藏的還是炒作的,花了天價整一個回來,過幾天作者一咬牙再搞個十件八件的,那得虧吐血。


真正的藝術品價值就是一張大額紙幣,那些真正獨一無二的,所以很多畫作是作者已故才值錢,很有錢的人,無論是什麼保存起來體積都很大,很費事,一張畫幾個億,多好保存,至於有些畫並不稀缺也高的離譜,那是因為搏傻炒作的結果,別有用心的人總會在利益趨使下做出類似騙局,大家都清楚只不過是在搏傻,就像有了比特幣,成功了就會出現其他這幣那幣的,真正的藝術品就是一張大額紙幣,還有一部分利益炒作的,最後是什麼不一定,也許是紙幣,也許是紙,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實它們本身的藝術價值不是決定價格的原因,有了貨幣屬性,那麼能實現貨幣價值就是有多前人認可,畫的本身不重要,認可的人夠多它就有價值,能成為貨幣屬性必定有稀缺性,所以藝術品兩種,長久有效的紙幣,暫時有效的假幣!


畫家風格新穎、畫少而精、藝術創作理念創新


大部分是市場認可(市場追捧)

沒市場再好也賣不出高價

小部分藝術品承擔洗錢責任


藝術是免費的,除非,你想佔為己有。

藝術家是昂貴的,除非,他懂得市場。

人是最普通的,除非,你懂得生活。

自己都不知道說的啥……


藝術品是非流水線量產的,是唯一的,價格也只能是一個大概的範圍,主要看收藏者的喜愛程度、收藏眼光、升值空間來決定的。藝術本身具有多樣性,表達的是生活的美,以及對生活的理解。任何一件藝術品的價格都不是相同的,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但是會有一個大概的行情,這其中包含市場的鋪墊、歷史的認可,之間還有其他的比較。

關注「滿藝」公眾號,帶你了解更多藝術資訊


金融衍生產品


圈內人的認知


。。。。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 拍張高清圖放電腦里看看就很滿足了比如說我,我的收藏有的甚至超過100M一張,我存在一個https的圖床里,給大家分享一下https://tuchuang001.com/album/ixkP


benchmark +premium/discount?
感覺這種流動性推動的市場中,大量複雜的博弈盤存在,哪位大神能share一下相關論文么?


由作者的壽命決定


好好回答吧&>_
目前中國藝術家作品定價是通過三種途徑:1藝術家在藝術界所處的位置,徐冰,方力鈞都已經大師級別。2已有的交易中其作品價格,即參考藝術家歷史交易價格。3通過拍賣,但其中水分很大。
需求決定價格的是必需品,例如柴米油鹽,少了就貴,多了就賤。
藝術品屬於奢侈品範疇,價格從來都不是需求決定的,大家不會爭先恐後去買lv是因為在大部分人看來不是生活必需,所以需求不會決定藝術品的價格。


有錢人洗錢的工具


你畫的和梵高畫的價格能一樣么!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一雙AJ籃球鞋市場賣到萬元以上仍供不應求?
印度什么地方相对发达?
霍比特人里孤山的巨額財寶應如何使用才能避免通貨膨脹,經濟混亂?
學習經濟要達到怎樣的數學水平?

TAG:藝術 | 歷史 | 文化 | 當代藝術 | 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