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馮玉祥驅逐溥儀一事?

最近在看末代皇帝傳奇,突發此問,大家怎樣看待這件事呢? 從民國角度看,以後不會再有皇帝了,這是利好的一面。 但是之後溥儀投靠了日本人當了偽滿洲國皇帝,影響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這就是弊端了。 大家怎麼看待呢?


優待清室條例,不是優待溥儀條例.
張勳復辟,清室主動參與了,就表示這個條例被違約了,畢竟合同開頭寫著"清帝贊同共和政體".這和溥儀不需要有什麼關係,他無非是個法人代表罷了,被清算的是清室,溥儀只是覆巢之下罷了.
至於滿洲國什麼的,也和溥儀無關.溥儀不配合,最多無非宣統駕崩,換個堂兄或者堂弟當康德皇帝.三隻腳的蛤蟆難找,想當皇帝的愛新覺羅還難找么,了解一點歷史的也知道,溥儀最開始也沒信日本人,日本人已然威脅大不了我們換人.
至於說什麼法統,北洋的法統就是誰兵多誰佔領北京誰就是法統么?
說什麼北洋時期失敗者可以不死,說的好像新軍閥混戰吳佩孚孫傳芳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這些敗軍之將不是通電下野帶著大頭跑去租界而是被五馬分屍了似的.


我覺得吧,既然有些人對馮玉祥驅逐溥儀不滿,那我們按大清自己的標準處理這件事吼不吼啊?
「對於俘、降明朝諸王,清廷在七月間曾規定明宗室歲給養贍銀,親王五百兩、郡王四百兩、鎮國將軍三百兩、輔國將軍二百兩、奉國將軍一百兩,中尉以下各給地三十畝。。。次年(1646)五月,朱由崧、朱常淓以及其他降清的明朝藩王都在北京被殺。清廷宣布的罪狀是這些明朝藩王「謀為不軌」,企圖擁立潞王朱常淓造反。」——引自顧城《南明史》
按我大清的標準,投降了後還意欲造反的,從溥儀到康有為,都得去菜市口走一遭吧,我看這樣挺好的。
按西方的政治規矩,清皇室違約在先,講究契約精神,民國沒有保護清皇室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責任;按華夏的政治規矩,敗者加造反者無人權,清皇室被殺被剮純粹看民國政府心情。無論按西方還是華夏的遊戲規則,愛新覺羅家都算是賺了,還想咋的?


1、愛新覺騾的謀反

張勳復辟事件,不僅是愛新覺羅單方面撕毀協議,而且是徹徹底底的謀反。按照滿清刑律,馮玉祥可以代表北洋/國民政府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堂堂正正的凌遲溥儀和其他從犯,並殺光所有滿人。

同樣,如果按照現代(當時)法國革命的做法,平定叛亂後弔死一半滿洲人血洗紫禁城也不算過分。

同時代的十月革命也是殺光了所有能殺死的舊時代的貴族,迎來了偉大無產階級革命的徹底勝利。對、其中沙皇未成年的孩子也是一樣被槍斃的。

毛主席說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雖然溥儀當時年少,但也肯定懂得謀反覆辟和共產主義革命一樣必須是要有大無畏的精神。

2、北洋/國民政府的仁義。

溥儀復辟失敗後,國民/北洋政府就像違反商業合同一樣,取消了和少酋的責任和義務。而並沒有追究任何刑事責任,這是很可笑的。

溥儀復辟是顛覆國家罪,不僅僅企圖而且是付諸於行動了,如果滿韃成功那按照他們過去的做法必定是一場腥風血雨的大屠殺,辛虧是謀反失敗。

因此酋首溥儀的罪,在中國的任何時代都必須是誅滅九族的事情。如果要追求文明的話,槍斃溥儀和各種串謀的親王貴族是比較妥當的方法。

對於滿清,我們不得不說,從辛亥革命至今我們對他們太仁慈了。


3、仁義帶來了什麼?

偉大領袖說過,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馮玉祥驅酋之後的事情,就是滿洲勾結日本,在東北建立了滿洲帝國,溥儀又做了皇帝。滿洲人在康德皇帝的鼓舞下建立了工業基地,大規模生產武器和戰爭資源,滿洲成為了遠東最大最先進的工業基地。而不幸的是所有的資源和武器都用來屠殺中國人民了。

上億的中華兒女,直接或者間接的死在了滿洲之手。


3、仁義不是美德

而今天,我們親愛的滿洲同胞居然來指責馮玉祥違背商業協議了。

我同意滿洲同胞的觀點,驅逐溥儀的馮玉祥是有罪的。

但罪名肯定不是違反商業契約民事糾紛,而是玩忽職守等刑事罪名,由於馮玉祥的疏忽,間接造成了上億人口的死難。

要知道在馮玉祥驅逐溥儀之前,川島芳子等大批滿洲子弟,已經移民日本並先後加入日本陸軍(非海軍)學校接受現代化的軍事訓練了。


4、結論

馮玉祥本應嚴懲謀反覆辟的滿洲貴族,並代表中華防範滿洲進一步的叛變於未然。

這是他疏忽的責任。

5、罪孽

圖為遼源煤礦萬人坑,裡面的屍骨都是漢人。當滿洲人民在精神領袖高貴的愛新覺羅領導下,辛勤的建設滿洲。


然而流血流汗悲慘的死去的卻是淪陷的漢人勞工。

開採出來的戰略資源又進一步的用來屠殺中國人。上億的人民因此陷於死難。。。

所以請題主再問一下自己,究竟誰虧待了溥儀什麼?也請那些踩我,威脅我,辱罵我的滿族同胞們,請回答我——我們究竟欠了你們什麼?!

【完】


這是個很沒水平的問題。
因為題主的兩個立論,趕溥儀出紫禁城和溥儀作漢奸看似有因果,但實際上卻沒有必然聯繫。
那位講什麼契約精神的仁兄倒是振振的有詞騙了一堆贊,但遺憾的是在民國史上,滿清貴族的復辟企圖並沒有因為優待條約而有很大的緩解,其與英國(如溥儀通過庄士敦試圖逃亡英國大使館的事件),日本(如宗社黨的滿蒙獨立運動)的勾結從未斷絕,其復辟的野心也是沒有分毫的改變的。
實際上馮玉祥趕溥儀出宮的一個很重要的根據,就是溥儀,或者說滿清皇室背約在先,在張勳復辟,驅除北洋政府大總統黎元洪(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理解為滿清皇室成功的完成了一次12天的反攻倒算且幹掉了民國政府,這才有了段祺瑞自稱的「再造共和」的說法)的事件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與張勳合作重新登基,這實際上可以說是自己背棄了當初的退位約定在先,在這個事情上,滿清皇室可以算是自作孽,那位仁兄胡扯的什麼契約精神根本是無從談起的。
而且事實上,在此之後的北洋內戰中,甚至是新軍閥內戰中,因為軍閥們本身的淵源和默契,各種打輸了就帶著財產跑租界下野的軍閥比比皆是,幾次中原大戰坑死的多是下層民眾軍兵,可軍閥老爺倒是死了幾個?就連馮玉祥自己也是屢屢戰敗下野,然後蓄勢再生事復起,何嘗見到他破約的報應了?
但儘管是滿清皇室自己作死,這一事件卻也不能反映出馮玉祥的先進性,馮在民國史上是出了名的兩面三刀,反覆無常,作風封建的軍閥角色,溥儀的復辟給了北洋藉機廢約節約財政的口實(最初的優待條約有袁世凱粉飾自己忠臣形象而放寬了條件的因素在),但馮的動機,以其為人的素行而論,就當時而言,很可能確實只是為了省軍費而並沒有更多的考慮其它。
總而言之,溥儀出宮事件,實際上是張勳復辟事件導致的結果,是滿清皇室在北洋時代最大的一次反撲失敗後所遭受的回擊,滿清皇室默許和下注在了這場政變中,這是確鑿無疑的,它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和滿清皇室試圖分裂滿蒙,勾結列強,以恢復反動統治的企圖始終貫連的,當事人更談不上無辜,只是因為張勳本身的實力不足和不得民心而被北洋軍閥反擊而撲滅,並引來了懲罰性的惡果(被趕出紫禁城)而已。
而在此之後,滿清皇室則毫無悔改之意,甚至更變本加厲,這才有了之後的偽滿洲國。

---------------------------------------------------------------------------------------------------------------------------------
看到了樓下一位知友「周平」的留言,表示張勳復辟與馮玉祥逼宮兩事件關係不大,於是回頭去查了一下我的前半生,因為是近十年前讀的這本書,查閱後發現馮玉祥在1917年確實參與了平定張勳復辟的過程,但馮玉祥逼宮,是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後返回北京時的作為,我因為年久未讀此書而誤把兩個事件給混在了一起,那麼在這個基礎上看,則馮玉祥的毀約確實是成立的,且滿清皇族在張勳事件的作為並非是馮玉祥用以毀約的理由,因為滿清皇族在張勳事件中的扮演角色在當時已被段祺瑞壓下去了。
原書截圖如下:

以此觀之,則知友「周平」的觀點是正確的,馮玉祥的行為動機應是為粉飾自身的「革命性」,以及掠奪滿清皇族保有的紫禁城的財富,確屬背約行為,且在一定程度上把滿清貴族和遺臣逼向了日本,但在此之前,滿清皇族這些人本身不甘失敗,試圖聯絡列強以復辟的傾向也確是早就存在的,這可以說是形成了一個主觀和客觀的合力。
在此向為我的輕忽而被誤導的知友致歉。


馮玉祥將軍勒令廢帝溥儀出皇宮,本身就是依照《舊清室優待條件》(以下簡稱「舊條例」)第三款,對其拖延違約行為的強制執行;之後更立新約,則是對舊清皇室參與「張勳復辟」、盜賣文物、勾結軍閥圖謀復辟等種種不法行為的懲戒。而宣布永久廢除遜帝溥儀之帝號,也徹底砸碎皇冠和龍椅,代表著中國歷史又進了一大步。
馮玉祥將軍驅逐溥儀:將皇冠龍椅徹底砸碎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
1、辛亥革命是偉大的,同時也是極不徹底的。《舊條例》本身就是例證,廢止是歷史必然。
一個堂堂共和國內,居然允許舊皇帝仍在皇宮內稱尊,帝號不廢,而政府待之以所謂「外國君主之禮」,每年浪費大量民脂民膏,給予財政資金供養,而滿清王公大臣的世爵也被承認下來,還給予他們特別保護私產、免除兵役的特殊待遇,讓他們非但不為滿清皇朝的統治罪惡受到任何清算,反變成高人一等的特別國民。
凡此種種咄咄怪事,無不說明因為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革命黨之動搖性,從滿清政權脫胎而出、與其糾纏不清的北洋軍閥集團和各地立憲集團的妥協性,以及西方列強對中國革命的干預,才導致了《舊條例》這樣一個奇葩之極的產物。隨著時代不斷進步,民眾不斷覺醒,將之廢止是時代的需要和人民的呼聲,應予充分肯定。
馮玉祥在辛亥革命期間,便積极參加灤州起義,一心徹底推翻帝制,剷除滿清皇室。此次起義若能成功,則一眾滿清皇室、八旗貴族恐都在劫難逃。可惜起義因叛徒張建功出賣而失敗,令馮將軍耿耿於懷,直到二十年後,活捉張建功將其活埋,方才替當年死難烈士報卻大仇。
在「張勳復辟」事件中,滿清皇室和舊貴族積极參与,早已違背《舊條例》約定,馮玉祥提一旅之師參與討伐,撲滅滿清復辟陰謀後,力主徹底剷除禍根,可惜人微言輕,被一眾北洋大佬無視。等到數年之後,他發動北京政變,奪取北洋政府控制權後,終於一了夙願。

2、滿清皇室退位,並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大公無私」,而僅僅是人心喪盡、情勢所迫。
滿清搞了十年新政,到最後搞出個皇族親貴佔2/3的「皇族內閣」來,既是妄圖以此抑製革命的騙局,亦是針對太平天國戰爭後,中樞和各地方漢人實力派的奪權行動。所以舉國嘩然,漢人精英對清廷幻想徹底破滅,紛紛從清政府的支持者變成反對派,甚至或明或暗與革命黨合流。
因此數千新軍武昌首義,各地立憲派紛紛倒戈,半年席捲南方十餘省。北洋軍與革命黨南北呼應,輕輕一推便讓滿清帝國這龐然大物轟然倒地。
民國的建立過程,是北洋集團、革命黨、地方立憲派談判的結果,在這過程中,清廷僅僅是任各方勢力宰割的俎上之肉,這種徹底出局的失敗者原本是沒有資格談條件的。
南北兩軍能夠停戰,辛亥革命不至於陷入全面內戰,是因為北洋集團、革命黨、地方立憲派達成了分割各自利益的妥協,和舊勢力代表的滿清皇室基本無關。
清帝能體面退位,已經是各方漢人精英太過於心慈手軟的結果,若反過來讚揚他們的「利益讓渡」或者「明智讓步」,更是徹底的欺人之談。
唯一能提一下的,無非《清帝退位詔書》這句:

【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

據說是形式上將滿清皇帝作為蒙、藏地區共主的君主權力,移交給了民國政府,因此算是維護了鼎革過程中國家形式上統一完整。
然而,用一個空頭的宗主權讓渡,換得了二百多年殘酷統治,從努爾哈赤興兵到太平天國戰爭,上億條人命的血債不被清算,實在已經是太便宜了他們,而且也並無實質意義。
外蒙和西藏根本就沒有因此服從民國中樞,一個最終在俄人支持下獨立;另一個是直到解放軍進藏後平定噶廈叛亂,才真正鞏固了國家的領土完整。
至於東三省和新疆早已設省,本就該和關內各省一視同仁,隨著滿清的覆滅則主權自動歸屬於民國政府;根本不需要滿清皇帝的《退位詔書》提供法統。
所以,認為清帝退位避免了全面內戰、維護了領土完整,所以作為清帝退位條件的《舊條例》不當廢止的觀點,實不值一哂。

3、《舊條例》第三款已經規定廢帝應當出宮,馮玉祥將軍是強制執行,合理合法。
《舊條例》第三款云:「清帝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紫禁城原系大明朝永樂皇帝所建,滿清在明朝滅亡後將之竊為己有的行徑,隨著其自身的滅亡同告終止。而紫禁城內諸多文物,本是歷朝華夏人民智慧結晶,為歷任滿清皇帝二百餘年不擇手段搜刮所得,在民國建立後理所當然為全體國民共有,又怎能視同廢帝之私人財產?
溥儀及一眾滿清王公、太監低價向外國盜賣文物,致使眾多瑰寶至今散居海外、難以追回的行徑,是對中華民族和全體國民的重大犯罪行為,本應受到嚴厲懲處。
因此更不能以民國政府因財政困難,拖欠了舊清皇室的生活費,來作為溥儀拖延十餘年不出宮移居的理由。真正以違約而論,溥儀代表的舊清皇室的過錯遠重於歷任民國政府。馮玉祥將軍強制令溥儀移居,將紫禁城故宮收歸國有,同時也制止了溥儀一夥進一步盜賣國寶文物的行徑,功在國家,利在千秋。

4、舊清皇室一直積極圖謀復辟,「偽滿洲國」並非馮玉祥強制溥儀移居引發。
溥儀為代表的舊清皇室,不止積极參与了張勳復辟鬧劇,同時民國建立十餘年來,也一直在不遺餘力地聯絡各帝國主義列強、各路軍閥武夫,圖謀復辟清室,這些行徑不但在溥儀自傳中有詳盡描述,當時也為時人所共知。
其實沒有砍掉一排滿清皇室和親貴人頭,就已經是民國政府寬宏大量了。 想想二百多年前的1646年,滿清是怎麼用「私藏金印,意欲勾結」罪名,將包括福王、璐王、秦王、晉王、荊王、衡王等十個明朝親王與王世子一齊殺光的?
難道馮玉祥將軍不迫使溥儀離開故宮,他們就會痛改前非,不再圖謀復辟,老老實實當民國的公民么?能相信這一點的人,恐怕需要驗證自己智商。
甚至包括後來的孫殿英毀清陵事件,難道沒有這一出東陵大盜,溥儀一黨就不會為了復辟滿清,和日本侵略者狼狽為奸么?誰信?
毀陵事件本身,反而讓他們找到了心安理得出賣國家和民族的藉口,當溥儀為了「偽滿洲國」皇帝,不惜認日本皇室供奉的「天照大神」為祖先,迎回「日本三神器」的複製品來參拜時,即使對愛新覺羅家族的列代先祖而言,他也僅僅是個數典忘祖的忤逆子孫,這樣半生執迷於皇帝夢的人,在乎的可從不是乾隆慈禧的幾根死人骨頭。不妨看看他自己的自白:

【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多少人,運走多少糧食和煤,只要不讓我當大清的皇帝我就不會心甘。】——滿清宣統帝、「偽滿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5、辛亥革命後,溥儀及舊清王公便再無資格代表滿族,「偽滿洲國」更加不等同滿族。
辛亥革命同時也是對那些熱愛、擁護、認同中國的滿族民眾的解放,徹底解除了他們與滿清皇帝、與愛新覺羅家族從奴隸制後金汗國一直沿襲下來的主奴關係。
從那以後,廣大滿族同胞再也不是愛新覺羅一族奴役中華各民族的幫凶,而變成了堂堂正正的中華之國民。
溥儀或舊清皇室、王公貴族的任何行徑,皆只能代表他們自己,而絕代表不了滿族這個民族。
因此,馮將軍廢止《舊條例》里溥儀家族的特權,亦絕不是對廣大滿族同胞任何形式的歧視和迫害。
同樣,張勳復辟也好,溥儀參與「偽滿洲國」也好,僅僅是廢帝溥儀及跟隨他的王公貴族、復辟遺老們的叛國罪行,同樣不能由滿族這個民族來負責。
將一個不甘心退出歷史舞台而垂死掙扎的舊皇族和一個人數眾多的民族強行等同,將抗戰時的「偽滿」漢奸和將民國之後的滿族民眾強行等同,不是蠢就是壞。
「偽滿洲國」是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後製造的傀儡政權,他們慣用伎倆,一向是挑撥利用中國民族矛盾達到侵吞割占我國領土的目的,「偽滿洲國」如是,「偽蒙疆自治政府」亦如是。
今天網路一些極端分子鼓吹的「崖山之後,再無中國」「滿(洲)蒙(古)非中國」理論,其始作俑者皆是日本帝國主義者。
積極賣身投靠偽滿的反動分子有不少滿人敗類,同時也確有不少漢奸,那些熱愛擁護祖國的滿族同胞,同樣是日本侵略和偽滿政權的受害者,他們被日偽奴役,正如為數更廣大的漢人同胞被日偽奴役一樣。其中先進分子也和漢族同胞一起,和所有中國各族同胞一起,積極抗擊日本侵略和偽政權統治。比如抗日名將關嚮應將軍就是一個傑出代表。
因此對此應該具體問題客觀分析,不能將「偽滿洲國」籠統視同為滿族這個民族的罪行,這絕不是客觀看待歷史的態度。
我輩作為後人能汲取的教訓,便是正視民族問題,杜絕民族特權,踐行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平等,才能實現精誠一心的民族團結,不給內外敵人以可乘之機,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崛起。
ps:當然,一些不願正視滿清王朝時期統治罪惡,看到揭露和批判這種罪惡、就動輒亂扣「皇漢」帽子,文過飾非,破口大罵,甚至以祖先的血腥殺戮和野蠻惡行為榮的人,並不在團結之列。


謝邀

老慣例,回答正經問題先說結論。

1.
驅逐「韃虜」,推翻帝制是馮玉祥一直堅持的事,這次終於輪到自己親手讓其成真了。

2.
此時天下形勢已變,此次「驅逐韃虜」是「革命者」的「共同意願」。

3 .這件事情,反映袁世凱(北洋)遺留的勢力和影響力在減退,日後的中國漸漸成為新軍閥的天下。這也是國民黨(蔣介石)一統江湖起步的前夕。


閱讀提醒:

1.如果歷史可以重來,讓灤州起義(辛亥秋操)早於武昌起義,並且獲勝,中國近現代歷史會改變。

2.. 就算這段歷史有「局限性」,吳祿貞、藍天尉、張紹曾、王金銘、施從雲等人的名字,也值得我們銘記。

3,本文時間貫穿10餘年,涉及袁世凱一方,新軍中革命黨一方,以及未入新軍的革命黨,三方勢力簡要。這三方勢力也是清末民初的主要勢力的代表。

驅逐溥儀出宮的事情發生在1924年,當時具體的執行人為李石曾,他是同盟會早期元老,後來留法勤工儉學的主要發動者組織者。其背景身份是:清末大員李鴻藻的公子。李鴻藻「大」到什麼程度?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後調吏部尚書,謚文正,追贈太子太傅。末代恩科考試的閱卷人之一。


李石曾本人1902年就由張靜江介紹入了同盟會,張靜江被稱為「革命聖人」對孫中山鬧革命進行了不遺餘力的支持,倆人在船上相識,約定匯款暗號就是字母,ABCDE對應的是12345,單位是萬元,分手的時候還給孫中山一封信,說是拿這信就能取到錢,孫中山本人也是將信將疑的,就安排黃興拿信去取錢,果然取到3萬塊——所以張靜江一直被認為是「奇人」革命聖人。


其實倆人當年都是隨孫寶琦(後來的山東巡撫,袁世凱的親家)出使法國的,結果都混成了革命者。


李石曾是一個真正背棄家庭的革命者,以至於當天他帶著20來個大兵去故宮趕人的時候,紹英(應該算遺老)說:你不是故相李文藻的公子么?

李公子用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樣的事封了紹英講大清百年仁政的嘴巴。


趕溥儀出宮這件事情,是經過內閣討論過的,當時的內閣總理是黃郛,別的不廢話,黃郛早年是蔣介石的把兄弟,也是同盟會早期的重要人物。二次革命的時候因為反袁被通緝逃亡日本,護國戰爭期間又跑回來反袁,1923年入張紹曾內閣。


張紹曾是1922年為陸軍次長,1923年組閣,後被曹錕排擠下台,張本人在日本留學期間是大名鼎鼎的「士官三傑」之一,其餘二人是吳祿貞和藍天尉。三人儘管是被清政府派出去留學的,以吳祿貞為例,他學軍事的目的就是為了推翻清政府的統治。而他們推翻清政府統治的籌備、等待的重要時機之一是灤州起義。


灤州起義兩條線索,一條是吳祿貞等人籌備,準備將原本的軍事演習假戲真做,直取京城;另一條是軍隊中的王金銘、施從雲馮玉祥等人早就籌備只要有機會就起義反清了。


馮玉祥本人,1911年和王金明、施從雲等人參與策划了灤州起義。另外與灤州起義密切相關的三個人是清政府送去日本留學,學習軍事被「封」為「士官三傑」的吳祿貞,藍天尉,張紹曾。


以吳祿貞為例,他沒從日本回來之前,張之洞希望他不回來,回來之後反而說服張之洞以一個革命者的身份在新軍裡帶兵,練兵。


這裡要說一下,新軍36鎮,一部分是袁世凱的嫡系,比如北洋三傑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這樣,一直傳承到曹錕等人,聽命袁世凱,服從袁世凱,也表面上忠於清王朝。另一種是吳祿貞藍天尉等人這樣的,日本留學回來,回到軍隊就是為了準備有一天革命推翻清朝的。還有極大一部分是基層士兵,雖然反清勢力,包括青年學生會黨成員,就通過各種門路混入新軍,一邊吃朝廷的軍餉一邊等待時機鬧革命。


吳祿貞等三人對於革命都有計劃,是以軍事家的角度和身份計劃的,吳祿貞其實混得很好,藍天尉也曾到東北去鼓動革命,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辛亥革命因為一些臨時的巧合的原因在武昌先爆發了。


臨時的巧合的原因包括保路運動,以及製造炸藥不小心爆炸等等。總之當時的環境是革命處處開花,灤州起義儘管失敗,仍舊被認為是辛亥革命的一部分。


馮玉祥當年太年輕,死裡逃生,但是王金銘施從雲等人沒那麼幸運,被王懷慶等人帶兵絞殺。都是屬於新軍36鎮,革命者和非革命者之間的衝突,就像馮國璋帶領北洋新軍到武昌前線去打表面由黎元洪領導的武昌新軍一樣。

武昌起義還帶來一個問題,南方軍隊中中下級士兵因為意外導致的倉皇起義雖然成功了,卻……導致北方的軍事演習以及藉此演習直取首都的軍事運動因此中斷。


武昌之後,起義就像爆竹一樣,滿地開花又不可控,不僅清政府自己,連革命黨自己內部都亂了陣腳,原本有軍事計劃的吳祿貞等人也被打亂了方寸。


灤州起義決定和改變了這三個人的命運,原本籌備革命的吳祿貞被「調虎離山」並且被袁世凱派人殺掉。——因為革命黨殺了山西巡撫,吳祿貞被朝廷委派為山西巡撫,讓他失去兵權,半路上被清廷(其實當時是袁世凱)派人殺了。起義的計劃敗露的結果,要麼革命勢力被絞殺,要麼還是一不做二不休。


馮玉祥、王金銘、施從雲等人選擇一不做二不休,鼓動張紹曾「兵諫」。從原本計劃的10月10日軍事演習開始行動,大約10月19日在「罷操」時候就能定局的軍事行動,因為武昌起義導致陣腳亂,變成12月30日致電袁世凱主張共和,到1月4日發表檄文,馮玉祥因為被扣留沒來會師,再到1月5日,王施等人就義,灤州起義可以說因為夜長夢多失敗了。


但是灤州起義,在馮玉祥心裡的地位可想而知。


說這些其實是「前塵舊事」,但是革命對象清政府(哪怕是小朝廷),還有溥儀(哪怕只是紫禁城裡的皇帝)對馮玉祥、張紹曾、黃郛等人,都是意義重大的。這是10餘年來的心愿和積怨。


而時間到了1924年,他們等到了機會,這個機會的背景是:形勢終於變了。


辛亥革命當年的形勢是:革命是革命黨在「革」,但是「命」其實是掌握在袁世凱手裡的,這「命」不止是革命黨比如吳祿貞、施從雲等人的命,也包括溥儀的命。


當年的天下是袁世凱的天下。儘管袁世凱在河南老家「養病」,叮囑馮國璋「等等看」的是他,讓徐世昌和袁克定裡應外合控制朝廷局勢的是他,別說那些王公大臣,徐世昌是他的把兄弟,也是載振的把兄弟,他和載振也是把兄弟,慶王家大大小小太太管家都被他買通了;至於後宮,他買通了小德張,隆裕太后跟前吹風促成的退位。


1911年到1924年,中國政局發生了很大的一個變化:袁世凱死了,北洋分崩離析,軍閥混戰。如果說,府院之爭是段祺瑞和黎元洪的矛盾,是北洋老人和革命勢力——其實,黎元洪是被從床底抓出來被強迫革命的,不算什麼革命勢力。本質上的矛盾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就連段祺瑞和馮國璋,兩人即是連襟(好吧這個不嚴謹,但是他們的老婆都出自袁家這個問題是不大的)又是把兄弟,還要好到換著兒子養,也鬧矛盾。

張勳復辟時,和徐世昌之間也是鬧矛盾,段祺瑞作為女婿(養女的女婿,這養女也是親戚)和徐世昌的關係也不好。至於曹錕,也是嫡系,曾經和袁克定一起策划了不少事兒,據說三鎮兵變是他倆搞出來的,後來也是有矛盾的。袁克定和段祺瑞也是矛盾,帶著一堆弟弟罵段祺瑞這個姐夫,把姐夫鼻子都氣歪了。


此時的馮玉祥,以及當時的形勢,可以說,第一次讓革命者們有了了卻夙願的機會,馮玉祥在灤州起義時曾經通電要求共和,1917年張勳復辟的時候再次要求,都沒人理他,一個凌亂的帝國的政治不掌握在他手上,這一次,都在他手上了,他怎可放過?


他沒有放過的事情,第一,驅逐溥儀出宮;第二,去祭奠灤州起義的先烈。1912年南北議和的環境下,他的主張下,在中山公園立了王金銘等人的雕像,後來因為王懷慶(也就是灤州起義的絞殺者)等人把這雕像埋起來了,這一次,他又把雕像挖出來,重新掃祭。時間到了1935年之後,馮玉祥還大力倡導,在背景西郊建立了灤州起義先烈紀念園,在泰山給先烈們建立了祠堂。


灤州起義對馮玉祥多重要,由此可見。灤州起義有多重要,把皇帝趕出宮就有多重要。


民初政局因此進入一個新境界,即,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到,袁世凱遺留的勢力和影響力在減退(曹錕落入馮玉祥手裡是一個證據化的節點),同年的事件還包括吳佩孚的失敗與下野,齊燮元的下野等等。,日後的中國漸漸成為新軍閥的天下,這也是國民黨(蔣介石)起步的前夕


對此補充幾個小信息,或許與主題關聯不大:


施從雲是施從濱的兄弟,施從雲的女兒施劍鞘過繼給施從濱,多年之後,施劍鞘成為那個刺殺孫傳芳為父(叔父)報仇的女俠。


謝 @狐狸晨曦 賜教,灤州起義後近20年, 當年的叛徒張建功在馮玉祥主政河南的時候,請老同事為其子謀事,結果馮玉祥表面上答應了,晚上就安排人在路上給活埋了,他兒子抱怨,他自己也有點暈「都20年了,還記得那事兒呢」——他自己不覺得背叛革命有啥問題,但是在馮玉祥眼裡,20年之後,也是無法原諒的。


就事論事,不要扯後來滿洲國的事情,溥儀建滿洲國是8年後的事情了,馮玉祥咋知道溥儀以後會分裂民國?

從1917護國戰爭,到1930年的中原大戰後,中國14年間爆發了8次戰爭,而戰爭直接導致的傷亡人數只有40w,平均每年不到3w。3w人是什麼概念?民國有5億人口,即便按1954年中國1.3%(1950年1.8%)的死亡率,民國期間每年也有有650w人死,可見3w死傷人口比例之低。再想想像段祺瑞這類軍閥倒台後即便投降,如果不是後來的日本入侵晚年並不凄涼,同時還有許多大師整天bb政府,就說明當時的戰爭交戰雙方沒有死磕。

從甲午戰爭開始,中國民族主義盛行,從慈溪、光緒、孫中山到袁世凱普遍存在一種救國意識。大家同意為了國家前進放棄自己一部分利益,矛盾在於大家對各自私人利益份額的看法,而當私人利益出現矛盾時就不免打仗。

此時清皇退位的優待條約就起了很好的作用,它讓爭議的各方明白為了共同利益,凡事可以商量。既然勝利者保證失敗者不死,還會維護失敗者的一定利益,通過談判可以避免你死我活的戰爭,那麼上級和下屬就同時減少了打仗的動力,因此很多情況下雙方只是象徵性的打仗,比如護國戰爭只有100人死傷。此時中國的社會轉型的成本就非常低。

知道中原大戰死傷多少人么?30w。也就是說,單單一個中原大戰就造成了這14年間75%的戰爭傷亡。戰爭傷亡之後越演越烈,到解放戰爭事情就3年300w了,而其中原因北洋政府、馮玉祥、孫殿英等人都脫不了干係。

為什麼這麼說呢?當年的優待條約里規定民國政府每年給清皇室一大筆錢,而這筆錢卻常常兌現不了。清王室還因經費不到位的原因,搬不到頤和園,滯留在故宮。民國政府的這些舉動,已經讓很多人明白投降的結果就是沒飯吃。清皇室面對經濟上的窘境,只能選擇偷偷賣故宮文物,而馮玉祥的選擇居然是把溥儀趕出故宮。馮玉祥選擇罰款,或者減少優待條約里的政府撥款不是更好么呢?馮玉祥把事情做得這麼絕,這不就是告訴別人,你投降既沒飯吃,也沒房主嘛。結果孫殿英這傢伙更狠,居然盜墓。好吧,到此時你失敗的結果就是沒飯吃、沒房住,祖墳還會被挖。

投降結果祖墳都被挖,你是軍閥還會投降么?此時傻子不到萬不得已才會投降嘛,整個國家法統信譽就是這樣一步步被破壞。結果中國各方勢力談判的成本越來越高,到國共內戰時期,雙方就已經沒人相信對方會優待自己了。我當然知道馮玉祥救過西安人的命,知道孫殿英抗戰中的表現,問題是國家法統信譽崩潰造成的死傷要大多,甚至許多糟糕的事情本身起因就是法統信譽的崩潰,所以說馮玉祥趕溥儀是件非常糟的事情。

簡單地說,民國和清政府簽了優待協議,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典範,讓大家明白政治鬥爭失敗了,不至於被殺、沒有飯吃,而馮玉祥等人則一步步破壞了這套法統信譽,使得中國社會轉型成本越來越高。


你復屁,哦不,辟在先,先行違約,後面還要別人按合同般,這邏輯,真是,這真是清真吶


張勳復辟是1917年,馮玉祥北京政變趕溥儀是1924年。兩者關聯性較小。

馮玉祥驅趕溥儀,是其1924年發動北京事變中的一個小事件。馮玉祥趕溥儀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將其倒戈一事蒙以「革命」的畫皮,正當化與正義化自己的政變行為,借「革命」之名尋求朝野內外輿論支持,同時也起到轉移輿論視線和示好於南方革命黨人的作用。

馮玉祥1924年11月5日驅逐溥儀,溥儀在當月29日就跑到日本公使地方避難,之後,溥、日雙方關係愈加緊密,遂有滿洲國一事。可見馮玉祥的確是在客觀上將溥儀推給了日本人。但日本人無論有沒有溥儀,都會推動滿洲國獨立。


馮玉祥之錯不在於驅逐溥儀,而在於沒有斬草除根。總有人抨擊法國大革命害死路易十六的幼子路易十七,以及俄國十月革命殺光沙皇全家過於殘暴。可是從偽滿洲國的例子我們就該看出,一個孩子不死,就會有無數的孩子去死!


辛亥革命的時候就該砍了,這種廢帝留著就是禍害。辛亥革命並不是一場完全的,徹底的革命,它的意義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遠遠無法相比。確切的說,辛亥革命是一場由革命誘發的政變。清政府並不是直接亡於革命,而是亡於北洋軍人的政變。發動政變的軍人來自清政府體制內部,同舊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無法做的太絕。在這種情況下,弄出了一個笑話一般的優待條例。一個被推翻的王朝的皇帝,還要以外國君主之禮待之,還要每年從國庫撥款400萬元白養活他。馮玉祥做過很多錯事,唯獨這件事做對了,而且做的大快人心。只有一點沒整明白,就是在溥儀去天津的路上,應該派人把他做了,以後能省很多麻煩。


主觀上講,馮玉祥廢止清帝制,只是他軍費吃緊,想把幾百萬皇室維持費用弄到手。
客觀上講,馮玉祥趕走了溥儀,制止了故宮文物不斷流失和損毀。
從當時軍閥混戰的局面看,這件事其實不是什麼大事,趕走一批人,截留了一批錢而已。
從契約的角度看,張勳復辟一事,足夠民國政府按路易16之先例處理溥儀,只是當時中樞北洋政府衰微,無力付諸實施而已。


當時為什麼要搞這個清帝優待條款?就是為了永遠把他留在京城,留在北京政府眼皮子底下,因為他的身份太容易被有心人利用了。而殺了他,等同於承認這是一場徹底破壞舊秩序的革命,一切所謂法理、疆土的繼承都將成為無稽之談,繼承舊秩序的遺產對於當時無論北洋還是南方革命政府,都是極誘人的,而且對於當時只認同清朝愛新覺羅氏的邊疆勢力,無疑有著極惡劣的影響,一旦被外部勢力利用起來大做文章,例如日俄,後果不堪設想。
馮玉祥驅逐溥儀,而不是殺了他,相信也是對利害關係做了權衡,只不過他沒看透當年袁世凱、段祺瑞為什麼要把溥儀圈在京城裡,結果把溥儀趕出了京城,等於給了有心人與國外勢力利用這張牌的機會。


以溥儀的節操值,就算沒有被驅逐出宮,他就不會和日本人合作了?之前的復辟之舉,已經算是他破壞了與民國方面的協定。而且就算溥儀節操值爆表,滿清皇族裡找一兩個傀儡也不難。辛亥後共和制度早已深入人心,一個前朝廢帝,又能有多大人望,不過是使得趁手點的工具罷了,偽滿洲國有他固然好,沒他也不愁找不到替代品。
唐紹儀當時頗批判了馮玉祥「毀約」之舉:「當時清帝遜位,縮短革命時間,保全人民,頗與民國以建設機會,故民國亦承認此優待條件以報之」;「前既曾同清帝訂立莊嚴條件,則惟有遵守之」;「在未商訂新辦法前,決不能有所變更也」;「中國人民若因政治上及他項理由,認為此項條件有更改之必要,亦當以合法之程序表示其意。一個人之橫暴恣肆行為總不可視作全國人之意願」;「張勳復辟之時,民國曾有取消清優待條件之動機,當時民國未嘗要求更改,今日尚有更改之理由?……」;「此破約背信之舉亦為軍閥專制之一例」
既然知道馮是軍閥,改國體,廢憲法都是平常之事,一個《清室優待條件》,廢了便廢了,有何大驚小怪之處?唐紹儀自己,最後和日本人糾纏不清自取死路,民族大義有虧,反責馮玉祥不守信約,也著實可笑了。


復辟是民國督軍團授權的民國長江巡閱使張勳奏請,宣統當時才11歲能做什麼決定?怎麼就成了宣統破壞了與民國的協定?張勳復辟是張勳應大總統之召調節府院之爭,是大總統授權,同時他召開的督軍團會議一致認為應該以廢除共和制的方式結束府院之爭,這是民國自己的問題不是清室單方面毀約。
而且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更改國體宣布稱帝,封宣統為王,才是民國方面擅自破壞優待條例。


溥儀投靠日本人直接原因是孫殿英盜墓。

宋代的帝陵,元代給掘了。明代的帝陵,滿洲人替你維護著,按時祭祀,從未中斷。可是清代的帝陵,漢人就給掘了。掘了也不見政府有什麼處罰,讓人家怎麼氣得過。


最高票答案講了國家信譽的崩潰,其實有點兒牽強,這個信譽的崩潰是必然的,這個鍋馮玉祥一個人背不了,皇室的優待不是靠信譽而是實力。辛亥革命的時候皇室大勢已去但並不是沒有魚死網破的能力,所以才能和平交接

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最大的一個壞處是清帝兼職的西藏國主和蒙古可汗的身份被打臉了,從法理上丟掉了宗主權。類似沙俄革命之後,兼職芬蘭大公的沙皇被革命黨人給槍斃了。芬蘭人突然發現自己可以獨立了,然後居然能從毛子手裡獨立成功,也是八百年修來的運氣加上之後不懈的抗爭換來今天的芬蘭。

蒙古和西藏的王公貴族在民國建立的時候就算有離心傾向,也要按照基本法。名義上的皇帝還在,還是主子,還住在紫禁城,那現在被趕出去了,他們從法理上也有了獨立的理由。

日本人一直喊著滿蒙一體,為什麼要帶著蒙古人玩兒,因為他們的主子在日本人手裡

當然,從實力來說,僅僅是打嘴炮有用,然並卵,蘇聯要割走外蒙國民政府毫無辦法,解放軍入藏,達賴喇嘛也一樣毫無辦法


在所有廢帝當中,溥儀這待遇已經不錯了。
如果換做我,早就把滿清皇室滅門了。這種「和平退位」的皇室依舊保有巨大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往大了說,是共和的巨大威脅,往小了說,是軍閥本人的巨大威脅。
直接砍了就沒那麼多事了,還驅逐?有必要麼?
不過為了名義上的法統,我可以找點老朱家的後人當劊子手嘛,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的事情,你愛新覺羅家當年殺朱家殺的那麼狠,現在人家的後人來報仇,好像沒什麼不好嘛。紫禁城本來也是明朝建的,收回朱家所有乃是公民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朱家後人把紫禁城再捐給國家,乃是前朝皇族識大體明大義,也沒什麼問題嘛。
你看我都不問你愛新覺羅要利息了,跟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比起來,真特么的仁慈。

至於滿洲國什麼的,呵呵噠,日本鬼子賊心不死,不用溥儀他也能用其他滿清皇族,就算滿清皇族真的被滅門了,他也能隨便從東北甚至日本拎一個路人甲出來說是皇族流落在外的旁系,君不見一個朱三太子從順治鬧騰到雍正,陰魂不散一百多年。單靠拉攏溥儀這個陽痿熊孩子就想防止滿洲國的出現?圖樣。

倒戈將軍一輩子好事做的不多,但是驅逐清帝絕對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反對兩個答案:

1. 如何評價馮玉祥驅逐溥儀一事? - 萱叔寶的回答
冤有頭,債有主,孫殿英全無廉恥掘陵墓噁心了小朝廷,又被蔣幫包庇,那麼小朝廷應該專找孫殿英和蔣幫麻煩,比如雇刺客做了孫殿英,或者出錢贊助共黨反圍剿,那樣反而是為民除害了(孫是下三濫反動軍閥,蔣幫更別提了),咱沒準還得喊一嗓子吾皇聖明。
不去找孫殿英算賬,遷怒於全體中國人,乃至於叛投日本,這算什麼?這是蝗漢在批判滿清統治集團的時候無限上綱上線、嚷嚷殺光全體滿族群眾的邏輯,更是白彥虎之流打著反清旗號搞宗教種族仇殺、屠戮無辜漢民的邏輯。
何況足下這說法也未必成立,因為沒有舉出證據,更文不對題,因為孫殿英盜寶和馮玉祥驅逐溥儀無關,而且東陵盜寶一事發生在馮玉祥驅逐清室四年之後的1928年。

2. 如何評價馮玉祥驅逐溥儀一事? - body some 的回答
先不提一些愚不可及的事實性錯誤,例如「川島芳子移民日本」。
是誰告訴你「滿族」和「以溥儀為代表的小朝廷叛國集團」可以劃等號的?
是誰告訴你小朝廷集團的下流無恥證明全滿族都有「狡詐兇殘、處心積慮要背叛」的共性的?
溥儀集團的叛變,歸根結底是舊封建統治集團在革命後為了恢復自己的統治權益而引鬼入邦,類似於路易十六引外軍進攻法國革命政權、宋美齡要求美國人用核彈轟炸土鱉,而不是什麼滿族的民族劣根性。
他投靠日本人建立起來的偽滿洲國,不但毫無滿族的民族特色,而且在政治上充斥著漢人官吏,在文化上四處焚毀滿文書籍、推廣日語、搞奴化教育,直接導致了滿語文的生存危機。因此,即便以最狹隘的民族主義觀點來看,溥儀也不是一個滿族民族主義者,而只是一個下賤無恥的滿奸。
至於廣大滿族軍民對偽滿洲國和日本侵略者的態度,你聽說過鄧鐵梅和佟麟閣嗎?就連貴戚當中還有載濤和憲東哦。


不屠盡愛新覺羅一族,已經是馮玉祥大開善心——按照張勳復辟時滿清皇室及遺老的表現,擱法國大革命就都在協和廣場斷頭了噻。


推薦閱讀:

在漢朝如何才能封侯?比如李廣的功過是如何相抵以致於不能封侯?
歷史與以歷史為背景的小說的真正區別是什麼?
如何考證毛澤東對魯迅這一評價的真實性?
拿破崙為什麼會失敗?
蒙古人有精密、系統的兵法嗎?若無,為何能擊敗兵法理論發達的宋將?

TAG:歷史 | 中華民國 | 清朝 | 溥儀 | 中國歷史人物 |